首页 > 文章中心 > 诗歌投稿

诗歌投稿

诗歌投稿

诗歌投稿范文第1篇

第17届起,“中国南京・现代汉诗研究计划”设立了荣誉奖。荣誉奖旨在颁发给对中国当代汉语诗歌有重大贡献或有重大影响力的诗人或批评家或汉学家,以诗歌的名义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荣誉奖不由投稿参赛产生,而由评委会全体评委协商决定。第22届之前,北岛、白桦、吉狄马加曾因独特的诗艺、人格、少数民族视野及多年对现代汉诗作出的贡献,分获第17届、第和第20届柔刚诗歌奖的荣誉奖,在海内外诗界引起广泛共鸣,成为当年诗坛话题。

为使该奖朝着更健康、更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本届继续执行上届率先在国内建立的双向匿名评奖制度,即获奖名单产生前,评委不知作者是谁(评委只能看到编号作品),作者不知评委是谁(公布获奖名单前,不对外公布评委名单),评委也不知其他评委是谁(不再使用公邮投票,投票将实名盲投,具体投票详情将存档并适时对外公布),评委范围将扩大到台湾、香港等汉语诗界与欧美汉学界。

第二十二届起,柔刚诗歌奖的评奖工作由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新诗研究所接手承办。本届诗歌奖在吸纳往届评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新组建了“柔刚诗歌奖组委会”,成员由南大新诗所研究员和国内知名诗人、学者组成,该组委会只负责组织和推荐初审和终审评委名单,并监督评奖工作,但不参与评奖投票。

初审评委会为5人(由评奖组委会成员推举并投票产生),他们按双向匿名评奖程序在指定的保密邮箱投票,完成了全部投稿作品的初审,分别遴选出角逐主奖的18位入围者作品(有数位票数相同者),和角逐新人奖的13位入围者作品(剔除数位票数不达标者),提交给终审评委会。

终审评委会为5人(由评奖组委会成员推举并投票产生),他们按双向匿名评奖程序,在指定的保密邮箱就初审评委会提交的入围者作品进行投票,最终评选出了获奖者。

第22届征稿于2013年12月1日拉开帷幕以来,得到海内外诗界一如既往的广泛重视和支持。截至2014年1月15日,先后收到千余件投稿材料,经剔除各种不合规定的无效稿件,最终有效稿件为500件(其中主奖217件、新人奖283件)。

诗歌投稿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小学生诗歌节 南方报业 媒体转型

2016年1月9日,《人民日报》12版(副刊版)在头条位置刊登了2015年度广东小学生诗歌节现场总决赛的六首特等奖获奖作品,并且在公号“人民日报文艺”上进行转载,引发了数以万计的阅读及转发。

广东小学生诗歌节是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南方日报社文体新闻部、南方报业天空城儿童兴趣社区共同运营,在全国率先提出“致力培育诗心”“将最优秀的文化与基础教育对接”的理念,2016年参赛人数与去年同比增长超过10%,达到3.6万人。6年来,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者累计已达数十万。活动品牌曾获得贾平凹、舒婷、余光中、洛夫、贾樟柯、谢冕等文化名人积极评价,成为近年来全国语文基础教育和审美教育界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小学生诗歌节就是从日常采编策划中涌现出的“金点子”入手,并由此摸索出一套创意“变现”的游戏规则。

一、源起:6年耕耘,孕育华语地区极具影响的儿童诗歌教育品牌

教育产业是公认的朝阳产业,书法、戏曲、诗歌等美育课程,不断被提上国家教育行政主管机构的议事日程。而中国自古以来是个诗的国度,有着千年诗教传统。创办以诗歌为创作载体、以小学生为参赛群体的比赛,能够提升诗歌在生活中的分量,唤起更多小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同时打造一个纯粹、公益、专业的文化教育活动品牌。另一方面,就整体而言,目前广州乃至全国地区的教育机构,尤其是艺术教育机构品牌散落不成系统,“星星多、月亮少”,各自为战,碎片化供给的现象非常突出。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从2010年开始举办,由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主办,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承办,由南方报业天空城儿童兴趣社区协办的国内首个面向小学生的诗歌创作展示活动――广东小学生诗歌节应运而生。2010年7月,小学生诗歌节被列入《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十大工程的细化项目,以及南国书香节的主题活动之一。

具体运作上,《南方日报》充分利用自身的报纸、杂志、网站等媒体渠道,充分整合各方文化资源,对诗歌节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报道。在赛前预热、仪式启动、规则制定、评委组织、赛事进程、颁奖典礼等各个环节,对诗歌节全程保持了高密度、大篇幅的曝光率。《南方日报》还在日常版面开辟“每周诗歌之星专栏”,刊登优秀作品,约请著名诗人、作家供稿,对诗歌节及诗歌教育做深入的思考和研讨。

为保证评选专业性和公开透明,《南方日报》还发挥自身的品牌效应和优势资源,邀请到著名诗人杨克、欧阳江河、伊沙、于坚、王小妮、舒婷、黄礼孩、郑小琼、黄灿然、文学评论家谢有顺等国内文艺界的中坚力量为小选手担任评委,并从创立之初就确定了真实、纯粹、原创、童真等评判标准,引导孩子们释放未被污染的语感、想象力和创造力。诗歌节坚持不收取参赛者任何费用,而以诗歌的感染力、想象力、创造力为唯一准则。比赛时所有选手的姓名等身份信息对评委全程屏蔽,组委会绝不干涉评审结果。组织评审全程保持透明规范,每轮评审结果均会公示。为了杜绝家长或教师“过度辅导”等情况,在成功完成初赛的基础上,组委会还专门设置了现场创作的总决赛。

经过6年时间努力,诗歌节已经发展成为华语地区极具影响的儿童诗歌教育普及活动,参赛规模和覆盖范围显著扩大,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提升。参赛生源从最初覆盖广东全省21个地市的几百所小学,到2011年,诗歌节征稿范围首次扩大到全国并收到2万多首诗歌投稿作品;自2012年起,每年投稿人数均突破3万人,除了广东本地小选手外,报名参赛的小学生来自黑龙江、青海等全国各省市,乃至港、澳、台地区。自2010年至今,诗歌节组委会通过网络投稿、邮寄投稿收到的作品多达25万多篇,参赛小选手多达20万人次。诗歌节的创办理念――“让孩子真实自由有趣地表达”,获得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认可。

二、反响:争相转载,多位“诗歌之星”作品引爆网络热点

2010年,首届广东小学生诗歌节启动之际,就旗帜鲜明率先提出“致力培育诗心,不负责培养诗人”的宗旨。我们认为,活动应更多地着眼于提升一代人的文化素养,而不是为文学界选拔个别后备力量。“世界很小很小,心却很大很大。”诗人舒婷曾为小学生诗歌节写下这样的寄语。生活在信息大爆炸时代的“00后”们,他们的世界确实远比大人们想象的丰富得多,装得下天真烂漫,也载得动感伤离愁。借由小学生诗歌节这个平台,越来越多富于才情的“诗歌之星”走入人们的视野。

其中,13岁的荆门男孩王芗远的诗歌《夏天到了,春天还没来》在微博走红,短短几个小时,这首诗在微博的转发量突破5500次,王芗远也被网友们称为“诗歌天使”。著名导演贾樟柯在微博上转载了王芗远的诗句“附和你的风热了,反对你的风没了”,并附上寄语“把孩子们写出来的美丽汉语存好”,诗人汪国真在自己的微博上郑重推荐了这首诗,并写下了这样的评语:“很多年没见过这样的好诗了!难以相信是一个小学生写的……”

王芗远还登上江苏卫视《非常了得》、湖南卫视《天天向上》的舞台。在节目录制现场,这位不怯场的小诗人用少年特有的幽默现场为主持人孟非的光头赋诗一首:“天空把你的头发连根拔起,你的光头上充满了言语。”引得现场观众一片欢笑。

另一位“诗歌之星”朱夏妮则写出了10岁去旅行时的独特感受,在那个遥远的地方,她看到了旷野的雨后和城市的雨后如此不同,于是她写下“山间的雾和阳光,自己都分不清自己是谁了”。钢琴家郎朗在微博转发这首诗时这样评价道:“小学生透过清亮的眼读世界,能读到最美的意境。”

王芗远、朱夏妮因为喷薄而出的早慧而受到瞩目,另一位小诗人朱尔则用他儿童的真诚和纯真感动了网友。“你问我出生前在干什么/我在天上挑妈妈……想做你的儿子/又觉得自己可能没那个运气/没想到/第二天一早/我已经在你肚子里”,虽然这首小诗只有寥寥几句,没有华丽的词藻修饰,也没有高深的思想,却因为其稚嫩的语言、有趣的想象力和对妈妈的真情实感在网络上“一鸣惊人”,被转发2万余次,诗人王小妮、杨克,作家庄雅婷、沈宏非和许多网友纷纷在网络上转发推荐这首童诗。而最令人感动的是妈妈们的感触:“谢谢我的孩子挑选了我”“如果这是我孩子写给我的,未来我要把它刻在墓志铭上”……

通过网络,越来越多文化人开始相信王小妮所说的“孩子才是离诗歌最近的人”,名家余光中、洛夫曾发来手书为小选手寄语殷切勉励。《大地的嘴巴》等诗歌节涌现出的优秀作品不仅登上了《人民日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播出,被诗人王小妮选入诗集《给孩子们的诗》,还引起了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音乐家们的关注。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主席陈小奇、副主席陈洁明等知名音乐人带头为优秀作品谱曲,发起《谱写广东流行新童谣》活动,在社会各界激起强烈反响,得到了众多教育机构、师生家长、政府部门,文化界、教育界人士及热心企业的热情呼应。

三、纵深:强化互动体验,推进诗教常态化

在伴随着孩子们成长的同时,小学生诗歌节自身也在成长,在不断扩大规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互动性,让诗歌节成为能让孩子们尽情玩耍的游乐场。诗歌节组委会还做出了大胆的尝试,“把最好的文化和基础教育对接”,让最好的文化人直接面对孩子,用优秀的文化理念广泛影响老师。

例如,每年的诗歌节举行期间,组委会都开设了多场面对小学语文老师和家长“诗歌进校园”活动及“诗歌公开课”名家讲座,让诗人们直接面对这些施教者,共同建立一种“好文字的标准”。组委会负责人表示:“每个孩子都有一颗闪亮的诗心,我们要做的,就是留住它、呵护它、养育它。若干年以后,回首诗歌节,我们希望,她是孩子记忆中美好的部分”。

此外,小学生诗歌节组委会办公室还与南方报业289艺术园区、天空城兴趣社区等单位合作,策划了一系列强化互动的周边体验活动,推进诗教常态化:在“小学生诗歌节艺术体验现场”活动现场,参加活动的师生和家长在《南方日报》读者俱乐部的组织下,一同参观诗歌及美术作品联展,进行了诗朗诵、做手工游戏等愉快有趣的活动;在小学生诗歌节优秀作品音乐会现场,主办方以音乐、歌舞、朗诵等多种形式呈现历年来的优秀诗歌作品,唱响由孩子们的诗歌改编的热门金曲,让诗歌、文字、音乐的温暖直达孩子的内心。从2013年开始,小学生诗歌节组委会还牵手佛山禅城南风古灶1506梦想城,准备共同打造“世界童诗博物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小学生诗歌节组委会办公室设在地、官方投稿网站,由《南方日报》发起的国内首个专为儿童设计的创作分享社区“天空城”自诞生以来,不少作品得到文化名人推荐、点评。“天空城”的理念是:每个儿童的独特天赋都是值得珍视的,倡导儿童真实、自由、有趣的表达是“天空城”的宗旨。给孩子们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设计好玩的互动方式,帮助儿童结识兴趣相投的朋友,自由发展个人才能,才能体验创造带来的快乐。“天空城”专注于向每个儿童提供作品展示、兴趣交流、投稿参赛以及在线指导的服务,同时作为“小学生诗歌节”和“真@有趣小学生美术、写作大展”的官方网站。

四、展望:百万用户级兴趣社区和在线教育培训平台

借着诗歌节的举办,小学生诗歌节与各级教育系统、教研机构的联系日趋密切,影响力深层次渗入地市,“品牌输出”的效应日益突出。在赛事宣传、参赛发动、资源整合、学术支持、技术环节等方面,我们都收获了经验,也看到了改进的空间,例如投稿分布仍不够均匀,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可进一步深入,征稿、比赛、评审等技术环节可以进一步仔细讨论研究,提高效率和评判精准度等。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数据统计、当面访谈、专家评估、参赛研判等手段,也对全省范围的小学诗歌教育发展现状进行了一次总体情况的全面摸查和评估,基本摸索清楚了全省小学诗歌教育的整体脉络和发展走向、各地在诗教方面的实力分布和发展后劲,并进行了有力推进。除一些广州老牌的小学诗教基地之外,我们还发现了一大批地处广州市以外,同样对诗教有着特别见解和独到经验的学校和机构,分布在佛山、顺德、中山、清远、深圳等地。

这些发现和资源的积累,为接下来继续举办下一届积累了经验,也为小学生诗歌节未来的发展前景探明了更多的可能性。在构想中,“小学生诗歌节”旗下的天空城儿童创作社区有意借鉴“天猫+豆瓣”的模式,尝试转型升级为一个百万用户级兴趣社区和在线教育培训平台。拟以“兴趣+刚需”为核心,通过“招募”计划将注册的个人用户和加盟的机构用户整合联系起来,具体分为线下和线上两个维度、四个层次:

(一)以诗歌节创作为核心

通过整合、设计、开发与小学生诗歌节紧密相关的课程体系及相关出版,通过学术课题研究、各类诗歌节线下活动(如名家讲座、公开课、亲子拓展)的组织,形成以实体场地、参与人群、课程学习为主要元素的综合体系。

(二)以活动为抓手进行延伸

通过组织活动、项目(如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岭南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文岭南少年行”)、诗歌进实体社区(小区)活动,进一步强化兴趣社区氛围,帮助机构‘用户集聚潜在的用户群体,为其销售需求提供了管道。“小学生诗歌节”,本身就是一个活动招募的典型模式。对于家长和学生而言,定期收到一些体验活动的免费邀请,如同城亲子郊游、或者游戏大比拼等等的信息,也将有助于培养用户黏性。

(三)兴趣招募

“兴趣”是互联网的核心黏合剂,不同地域、生活环境、家庭背景的孩子们,通过“文学”“诗歌”等标签筛选及导流,就能帮助他们找到自己感兴趣和关心的话题、题材展开讨论和互动,形成浓郁的社区氛围,保持平台的活跃度和用户的在线时长。同时也可根据标签对站内用户的兴趣热点进行梳理,方便掌握,以便日后相关广告资讯通过云计算,进行用户定点推广。

(四)机构招募

诗歌投稿范文第3篇

与此同时,众多网友纷纷写诗哀悼震灾中的遇难者,歌颂抗震救灾中感人的事迹,表达灾难面前人们的爱与坚强、温情与希望。在网络中爆发的诗歌潮,成为这场灾难当中最温暖人的“心灵火把”。

在这次诗歌回暖的过程中,不仅绝大多数诗人写了,许多本来跟诗歌没有关系的人也写了,夸张点说的话,几乎又回到了“时代”“全民诗歌”的时代。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诗作从人们的心底涌现出来,在各种各样的媒体上发表出来。很多报刊都在第一时间出了抗震救灾诗歌专号或专辑,有的虽然不做专版,但也给了诗歌以相当多的版面,甚至是破天荒地刊登诗歌题材。除此以外,网络世界,博客和一些诗歌网站的论坛扮演了最为积极而且迅疾的角色,即时地传播了诗歌,使人们的写作冲动相互感染、激励。

一首抗震诗被点击600多万次

山东蒙阴县青年作家李世英于2008年5月13日晚10时写下《汶川,今夜我为你落泪》这首抗震救灾诗歌后,贴在了某网站博客上,被朗诵家雨音女士制作了配乐朗诵录音。该诗被中国播客网站等一些网站推荐到首页,点击率达到600多万人次,并被30多家报纸转载、20多家电台及电视台朗诵,影响之大,让作者始料未及。

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第一次有这么多群众参与到诗歌创作中,诗歌也第一次发出如此响亮的声音。

诗歌不仅被创作,而且在行动。诗歌最大限度地跟朗诵等艺术表演形式结合起来,各个省市,各个地方、各个部门都在搞专题朗诵会,即便本来是别的主题的活动也被纳入这个主题,如5月17日在中国诗人俱乐部举行的散文诗朗诵会、5月19日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的朗诵会、5月25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的专题朗诵会以及5月26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的两岸诗歌朗诵会,等等。电视和广播等有声媒体也在尽量传播诗歌的声音。

诗人们不仅在后方看电视、写诗、读诗,还付诸行动。在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的两个慰问团中,都有诗人的身影。中国诗歌学会还专门组织了诗人志愿者采访团,在副秘书长祁人的率领下赴灾区慰问。

《诗刊》编辑部的编辑蓝野告诉记者,地震发生之后,由于投稿数量众多,他们的公共邮箱已经爆满,编辑部每天都能收到几百份乃至上千份诗歌投稿,还有很多稿件是用特快专递送达的。短短半个月,他们收到的抗震诗歌已经超过万首。与此同时,《诗刊》迅速作出反应,加班加点,一周之内推出两期8个版的《诗刊抗震救灾诗传单》,同时,把已经编好的6月号撤下,在6月份上半月推出《诗刊・抗震救灾专号》。

而出版社面对灾难,动作也十分迅速。5月24日,由群众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汶川诗抄》已经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首批2000本通过四川省新华书店捐献给灾区。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选的诗集《有爱相伴――致2008汶川》也已经面市。这本诗集从近200首诗作品中遴选而成,分为“哀痛:生死不离”、“挺住:有爱相伴”和“感动: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三部分,共近60首诗歌。

诗歌,唯有行动才有力量

诗人潘洗尘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在自己的博客以及诗生活网站发表倡议书,呼吁“诗歌,也唯有行动起来才是力量,才是永远的爱!”

地震发生之后,身赴灾区的《诗歌月报・上半月》主编王明韵说,很多诗他都是在现场直接写在手机上的,是流着泪写的。他说:“诗歌在危难、悲悯的时候,能够传递一种感情,而人在这个时候最需要情感的慰问,诗人此时此刻是不应该缺席的。”

北京电视台导演、主持人田歌5月27日临时策划并制作了《共荣绽放――抗震特别节目》,该特别节目完全以诗歌贯串整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播出效果,创造了收视率的新高。田歌说:“约诗人作家写根本来不及,而网络当中的诗歌触目皆是,这些诗歌都是我从网络里找的,有的是从中国军人网等网站上找的。所有作品都是他们从血液里面流出的情感。”

“中国人的文化里,有一种诗教的传统,在关键的历史时刻都会大量的呈现出来,起到物质所不及的作用。”《作品》文学月刊副主编、著名诗人杨克说,“灾难来临的时候,只有诗能够表达情感的沸点。比如美国的‘9・11’之后涌现了很多诗歌,现在很多人还经常聚集在一起朗诵,诗歌在此时能够起到表达内心、宣泄感情、抚慰心灵、相互关爱和支持的作用。”

是谁拯救了诗歌

震后诗歌的爆发,也让人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关注着诗歌的兴衰和命运。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其时诗人们享受着明星般的待遇,各种诗歌刊物的发行量也大得惊人。但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商业经济的日益高涨,诗歌刊物的发行量开始大幅下降,很多诗人也弃诗而去。诗歌逐渐小圈子化,在公共媒体上很难占据重要地位。尽管近年来,有关“梨花体”的讨论十分热闹,而诗人们策划出来的“朗诵”、“极限写作”、“诗人手稿”拍卖等事件层出不穷,但这些偶尔的喧嚣也难改变诗歌整体的命运。

“现在很多诗歌都远离生活,写人与人之间的小感情,写生活的边边角角,一些诗作纯粹就是文字游戏,只能让作者自我欣赏,很难引起别人的共鸣,更不能点燃其他人的心灵。”田歌说,“诗歌其实也需要和生活紧密相关,但日常生活往往不是激动人心的生活,只有激情澎湃的社会内容才能给予诗歌养料,地震是整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灾难,是我们共同的情感焦点,于是诗歌被所有人青睐,成为抗震救灾中凸显人性的一部分。”

除了写诗,诗人们还让诗歌在公众面前发出声音。

《诗歌与人》主编、广州诗人黄礼孩联合广东几个城市的诗人,举行了数场广场诗歌朗诵募捐活动。在5月17、18日,广州、深圳两城市共为灾区募捐8万多元。他们在广场上饱含热泪面向社会、面向民众朗诵,每一首诗都诉说着内心的哀伤、爱、祈祷和坚强。这些从纸上走出来的诗歌,这些从网络上走下来的诗歌,感动着观众。很多观众落泪了,更多的人伸出仁爱的双手,连外国友人也来捐款。

“这一刻,诗歌是一个行动者,一个爱者。”

黄礼孩说,地震后,他们开始在“诗生活”网站上发出倡议并征集诗稿,一时间大量的写汶川地震的诗歌奔涌而来。“在这个悲伤的时刻,每一个拿起笔的人都是诗人。毫无疑问,在灾难来临时,诗歌是最敏锐的文学先锋,她比所有的文学艺术都来得快。”

这大概是30年来中国诗歌最为动人的景象。

在黄礼孩看来,诗歌从来没有走远,优秀的诗歌,一直存在于人们的心灵之中,她是担当、道义、关怀、仁慈、照亮和力量,只不过,在衣食无忧的日子,人们漠视了她。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诗歌在每个人的心中复活,是诗歌选择了我们。

“诗歌是一种永远存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自然会出来歌唱,但是也不要夸大诗歌的作用。”搜狐博客副主编老愚在第一时间组织了一批诗人推出诗歌专辑,他说,“现在,诗歌和评论一样都可以表达出整个社会的心声。”

诗歌投稿范文第4篇

一、奖项设置及征稿对象:文学类分散文诗、散文、新诗三项。各设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名,颁发获奖证书及奖品;征稿对象为各级作协会员及各地散文诗学会、诗歌学会、散文学会会员及广大文学爱好者。

二、参赛要求:散文诗,每人限3章,每章限500字内,择优评选;散文,每人限3篇,每篇限2000字,最长不超3000字,择优评选;新诗,每人限3首,每首限50行内,组诗最长100行内(超过限制行数,请自行节选)。来稿时注明详细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及邮箱等联系方式,同时在作品末端附个人150字以内简介。本次大奖赛从即日起开始征稿,2014年8月5日截稿。

三、获奖作品发表、出版:本次大赛部分获奖作品陆续安排在联办刊物上发表。所有获奖作品结集为《玉龙艺术奖作品集》,在部级出版社出版。获奖名单在多家联办、协办报刊上刊登及网络传媒。本次大赛及采风笔会活动将由全国及内蒙古地区几十家媒体进行宣传报道。

四、评奖办法: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分初评、复评和终评三个阶段,由联办、承办单位组织成立的专家小组进行初次评审,随到随评,每周评审一次,以便及时通知参赛人员结果。由联办报刊总编、主编、副主编及执行主编等专家出任复评评委,最后交全国权威专家终审,投票产生各种奖项。

五、其他事项:1.凡参加本次大奖赛并获优秀奖以上者,可直接填写入会登记表并寄来2寸免冠照片两张,吸收为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会员,免收会费。2.组委会将于8月中旬在内蒙古草原举行颁奖大会及草原采风笔会,具体时间及相关事宜另行通知。3.了解本次大奖赛的详细事项及动态、请登录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中国散文诗刊社、中国散文圈等博客。大赛投稿专用邮箱:

诗歌投稿范文第5篇

上初中后,每逢周末必定早睡早起,步行三十多里地到镇上的图书室看书,看完后扭头往家跑,一跑就是两个小时。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的偏科情况逐渐严重起来,他喜欢语文、历史、地理,害怕数理化。他说:“每次上数理化,我就发呆,怕得要死,担心老师点我回答问题,我不会答呀!”

读高中时,他的阅读面更加开阔,学校旁边有租书店,他省吃俭用,攒够钱就租书。高一下学期,学校有爱好文学的同学组织出版一本刻蜡纸的油印诗歌刊物《极光》,刊物主编却是位喜欢诗歌的物理老师。他的写作生涯便以这份简单的油印刊物起步了,但很快他便成为这本刊物的知名作者,他这样写雨:“闪电怀孕了/生下一场雨/她的孩子顶天立地”;他这样写甘蔗的甜:“水在甘蔗那里/过上了甜蜜的日子”;他这样写飘零的落叶:“树叶从树枝上跳下/边跳边说/我下来啦;他说漩涡是水的戒指”;他说“把饭碗翻过来,就成了一座坟”……

由于高考并不理想,他读了湖南师大中文系的自费生,而自费与统招生待遇有明显差别。在大三那年,他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写了三个白费中文系学生自卑、奋斗、写作的中篇小说,题为《中文系》,投给了湖南知名度最高的文学刊物《芙蓉》。

而一投就发表了,得了三四百的稿费。拿到这笔稿费后,他全家非常欣喜,马上拿去买了自家田地需要的化肥农药。他父亲写得一手好字,这之后老人家常常誊写稿件,誊写好再去投。

《中文系》的顺利发表给他以巨大鼓舞,他开始搜罗身边的期刊杂志,《今古传奇》、《中华传奇》、《中国服饰文化》、《女友》等等,然后根据这些刊物的特点,写不同的题材,有的放矢地投稿,而他的作品在大江南北逐渐地开了花,但仍然是小打小闹。

大学毕业后,他在湖南一家电视台干了近一年,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写稿、洗车、搞卫生、端茶送水、给领导刷鞋子,发觉前途无望,转正无期,单纯靠写稿又养不起自己,于是在1997年春节去了深圳,在一家企业谋生:“月薪1200元。自己留200元,其余都寄回老家,支持家里盖新房。”

1997年寒冬,他应邀去北京参加青春诗会,他脱口而出:“闪电不能修改”、“泥土与水已经很旧了”、“水吃到寒冷才会露出骨头”等等,这些即兴佳句让许多成名已久的诗人惊诧不已。

诗会结束后,他在北京转了转,这里浓郁的文艺气氛、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他已有些沉寂的文艺梦想被再次激活。他当即决定留下发展,先是在出版社做编辑,学习出版知识,后来自己离职单干,尝试着编辑策划一些书。

2005年,全国精短文学大赛拉开帷幕,他获悉后,花了十分钟,创作一首73个字的诗《从前的灯光》投了过去:“吹灭掉灯/黑暗就回了家/许多夜里/我们灭灯聊天/节约煤油/那天来客/深冬的黑夜/娘点亮两盏煤油灯/灯光亮出了白天/屋里堆满光的积雪/没有好吃的/娘用灯光/招待客人。”

这首短诗最终获得了特等奖“金拇指奖”――奖品是一辆小汽车,而评委是他听说过而没见过的一些人――方方、李锐、迟子建、陈村、周国平、韩少功、蒋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