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诗歌四年级下册

诗歌四年级下册

诗歌四年级下册

诗歌四年级下册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材 送别诗

送别诗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重要的一类诗歌,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送别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且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苏教版中有三首送别诗:《峨眉山月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我们以此为例分析有关问题。

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送别诗的编排问题

这三首送别诗的作者分别是李白和杨万里。它们分别编排在四年级上册、五年级上册和下册里。编排者没有把这些诗放在一起,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难易程度。《峨眉山月歌》相比《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来说,难度略小一些。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编排者把后一首诗放在了五年,并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供学生学习,使得此诗更易于接受,并且形成了苏教版有别于其他版本教材的个性特色,实在精妙。第二,单元主题。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编排极其困难复杂,不仅需要按照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还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序列,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笔者认为编排者把这几首送别诗分开,是基于教学内容序列的考虑,《峨眉山月歌》所处的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关注人文情感的熏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包含在《黄鹤楼送别》中,这一单元以记叙文为序列进行编排。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所处的单元则根据生活事物进行编排。第三,情感原因。小学生心志发展相对不成熟,接触太多忧伤的事物对身心发展不利。送别诗多写伤情,分开编排更为合适。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送别诗的内涵分析

1.描写的对象和视角

《峨眉山月歌》所写的峨眉山位于作者的故乡蜀地,所以送别的情感与故乡有关。而另外两诗描写的对象都是友人,表达的是友情。

三首诗都采用宏阔的视野、独特的审美角度写作。《峨眉山月歌》连用五处地名,把峨眉山月这一赋予情感的意象贯穿全诗,传达惜别感情。诗句浑然天成,不见斧凿痕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则选择美好的时间、地点,使用“碧空”、“长江”、“天际”这些宏大意象,情景开阔,画面感强,不见愁苦。杨万里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把田田的莲叶延伸天边,红莲娇艳的夏日景象呈现于读者眼前,场面美丽壮观。

2.诗人抒发的情感

《峨眉山月歌》主要表现乡情,但与传统的思乡诗不同。它创作于李白初离蜀地、远游做官的青年时期,既饱含对家乡的思念,又带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从后两句的“夜发”、“向”、“下”几个字眼,即可看出行舟速度之快,情感的洒脱与急迫。另外两诗都表现友情,但也有区别。前一首中,李白用“黄鹤楼”、“烟花三月”、“扬州”这些美好的字眼,描绘出一场诗情画意的告别,并不凄苦。后一首诗没有直写离愁别绪,甚至没有友人的形象,但诗人企图以令人留恋的美景挽留友人,曲折地表达眷恋情谊。

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1.艺术表现手法

三首诗的写作手法不同。李白的两首七绝,都运用借景抒情的写法。前一首诗中,从描写半轮月色,到月影入平羌随江水流动,缓缓伴船前行,再到思念山月而不见。诗人的感情融入山月,寓情于景。后一首诗中,三四句借帆影消逝于碧空,江流奔涌于天边,表达两人之间如江水般连绵不绝的友谊,且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则采用白描和虚实结合的手法。诗歌前两句虚写六月风光之美,后两句实写夏日荷景并用白描手法,勾勒出无边无际的荷叶和娇艳可人的荷花。虚实相生,相得益彰。

2.语言风格与平仄格式

《峨眉山月歌》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皆出于李白之手,风格都是豪放飘逸、清新自然。杨万里的诗则显得平易近人,活泼生动。从三首七绝的平仄格式看,李诗属于“平起首句入韵”的格式,而杨诗是“仄起首句入韵”的格式。诗歌的平仄有所不同。

总之,这些优美的送别诗既表达了古人对友谊的珍视之情,也具有高妙的艺术技巧,笔者认为,研究这些诗歌对于了解教材的编排和认识此类诗歌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2]杨九俊、朱家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用书小学语文备课手册》,(四年级上册);(五年级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7~70页;2005年版,第440~450页。

诗歌四年级下册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古代羁旅诗 苏教版 中小学语文

羁旅诗又称为记行诗、行旅诗,是指诗人因各种原因远离家国,用诗歌的形式描写漂泊生活、抒发客居异乡的各种感慨的一类诗歌。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古代诗人创作了大量羁旅诗,在苏教版中小学教材中约有十首这类诗歌。①虽然它们的作者、生成背景与情感内涵等方面不可同日而语,但依然可以看出同属于羁旅诗的别样风情。本文从抒情内容、艺术特色、现实意义三个方面来简要分析这一问题。

一.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羁旅诗的具体内容

人生变幻无定,福祸莫测,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于是羁旅漂泊也成为了人生的一种常态,我们欣赏那种“慢慢走,欣赏啊”的从容心态。古代由于通信不便,游子在漂泊的路上无以为寄,便以沿途的山水风物为寄托抒发性灵。他们的步伐丈量过千山万水,心也跟着阅尽了人世沧桑。也因此,羁旅诗凝聚了诗人们较为真实的情感变化,彰显了他们鲜活的生命热情,体现了诗人们丰富的人生智慧。细细品味这十首羁旅诗,我们发现它们的抒情内容有以下几种:

1.客居他乡,漂泊天涯的艰难

离家在外往往多有不便,张继的《枫桥夜泊》(三年级上册),就充分反映了羁旅漂泊的艰难与苦涩。“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夜深了,气温骤降带来属于夜的清寒,空荡的客船上诗人辗转反侧,裹紧身上的单衣,望着江上零星的渔火,耳际是不远处寒山寺里传来的邈远的钟声……这使得张继的苦楚,更添一笔孤寒。再如杜甫的《登高》(高中必修三)“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更是直接道尽羁旅之苦,使人消瘦潦倒。因此,羁旅之苦,苦在风餐露宿,苦在寂寞空虚,苦在无处安定,不知归处何在。

2.渴望山河无缺,向往安定生活

人类归根到底是一种群居性动物,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恰如离群的孤雁,始终存着重回集体的渴望。因此,饱受羁旅之苦的游子们对于安定生活的向往也就自然而然了。但同时,他们更希望自己对理想与抱负的不懈追求终有一天能实现,哪怕衣带渐宽也终不后悔,甘愿“为伊消得人憔悴”。无论是夏完淳还是文天祥,对于收拾旧山河,为国家誓死效忠的赤子之心始终不变。诗句“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是对理想信念执着追求的箴言。

3.思念亲友,眷恋故乡的温情

人在旅途,前路漫漫,不知方向地漂泊,给人一种虚空、寂寥之感。当风餐露宿、孤舟独眠时,更容易想起家中的粗茶淡饭,亲友的笑语和关爱;当仕途受挫、行走艰难时,更加希望有亲友在身后给予坚强的支持。诗句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七年级上册):“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杜甫《登岳阳楼》(七年级下册)“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夏完淳《别云间》(八年级上册):“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李白曾道:“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可见故乡、亲友,总是令游子们魂牵梦萦。

4.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

羁旅诗中此类悲愤之作有不少。例如文天祥《过零丁洋》(八年级上册):“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面对的就是家国覆灭、无力回天的苍凉以及对统治者用人不当的埋怨愤恨;杜甫的《登高》抒发的则是客居它乡、漂泊无依、无奈命运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杜牧的《泊秦淮》(八年级上册):“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发出的是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担忧以及对统治者不思进取、醉生梦死的不满。然而,最令诗人们悲痛的莫过于英雄末路,美人迟暮。抗清英雄夏完淳在《别云间》中这句“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的血泪质问,使少年人的沉痛悲叹更加震撼人心。可见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一直是历代诗人心头滚烫的一碗热血,掺杂了他们内心最深刻的执念与最动人的吟唱。

二.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羁旅诗的艺术特色

纵观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羁旅诗的一大特色,便是羁旅途中诗人所见所闻的任何一种景物,都有可能触发他的羁旅之思。诗人们十分善于将眼中景与心中情结合起来。正因如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征更容易地窥见并体味游子们的心绪。这十首羁旅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有以下几种:

1.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在羁旅诗中,有以下几种表现手法:

A.抒情为主,虚实结合

在古代羁旅诗中,哪怕是一枝一叶也总关情,诗人在诗歌中以抒发自己的情感为主,善于将眼中景与心中情有机结合,虚虚实实,加以联想想象,字字珠玑,催人断肠。例如夏完淳《别云间》“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一句,写自己甘愿为国捐躯,至死不悔,哪怕自己死后也想要看到祖国山河的收复, 希望回归美丽的家乡,拳拳家国之情跃然于纸。让人不禁想起了陆游《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同样是收复失地、保卫家园的爱国名句,至今读来荡气回肠,深入人心。

B.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这是古诗间接抒情中惯用的手法,往往为主观意志情感服务,即王国维先生所说的“有我之境”。②例如柳永《雨霖铃》(高中必修四)“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句,借寒蝉凄凄哀哀的鸣叫、渲染离别时惨淡凄凉的氛围;又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借凄凉的猿啼、秋天肆虐的大风营造属于秋天的萧条肃杀,抒发心中的凄怆悲凉。还有一种独特的手法便是以乐写哀。典型的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最初以为是写旅途中壮丽开阔的风景,尤其是海日冲破残夜的阻力喷薄而出,春天最终摆脱旧年的束缚将希望带给人间这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图景,其实,只不过是想衬托自己苦苦思归的郁闷心情罢了。

C.白描、对比与反衬手法

白描的运用见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诗句。诗人对景物不加雕琢的描写,更添一番旅行途中朴素自然的真实感。对比手法则见于杜甫的《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就极力渲染了洞庭湖的雄壮开阔,从而反衬出个人的渺小,微不足道。人类的生命像是蜉蝣一般短暂,与天地永恒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诗人因而发出对生命与功名的慨叹。诗歌情感张弛有度,含蓄与直白相结合,更容易让我们体味诗人作诗时的情绪变化。

D.意象丰富独特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某些景物在羁旅诗中经常出现,是引导中小学生学习古代羁旅诗的重要参照。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八年级上册),运用枯藤、老树、古道、瘦马、夕阳这一系列意象的渲染叠加,营造出一幅羁旅客断肠天涯的凄凉图景,抒发深切的思乡之情,此情此景让人顿生共鸣,令人感伤。除此之外,还有月、水、鸿雁、落木、孤舟等,也是古代羁旅诗中常见的意象。

2.修辞手法

A.对偶与夸张

关于对偶,杜甫《登高》的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尤为精妙。句中“风”对“渚”,“天”对“沙”,“猿啸”对“鸟飞”,名词、动词、形容词对仗工整又贴切自然,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传神,达到了很高的审美境界。③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因此,沈德潜先生在《唐诗别裁》中就有“八句皆对,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的赞语。说起夸张的手法,当推杜甫的《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用夸张的手法写洞庭湖将吴楚分隔在东南两城,日月星辰、天地昼夜都浮于其上,极力渲染洞庭湖的浩大开阔,气势磅礴。

B.设问与叠字

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就是典型的设问句。鸿雁尚且可以归去,可怜自己何时能与家人团聚?这是在问自己,也是在问命运的安排,颇有无奈心酸之感。如此便将诗人乘舟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朱东润先生评价李清照的《声声慢》(高中必修四)“创造性地用上大量确切而生动的叠字,以加强感情的渲染,毫无斧凿之痕。”④这十四个字精炼概括,细腻地展示了经历过国破家亡夫死,长期的流亡生活后词人曲折的心理活动,生动地展现了复杂哀怨的内心世界。

3.语言与诗歌形式

A.语言:简洁自然,流畅婉转

这类诗歌的语言特征总体来说多简洁自然,流畅婉转。李白有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可用来说明羁旅诗不假雕饰、率真朴素的风格。这十首羁旅诗的共性是多用口语,注意炼字,读来平白如话却又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前文所提到的诗作大多如此。这些诗句经过诗人们的千锤百炼,已经了达到质朴流畅、圆润婉转、意韵无穷的境界,足见匠心独到却丝毫没有斧凿之感的作诗功力,彰显了诗歌的自然之美。

B.形式:古体近体,平仄和谐

提起古代羁旅诗的诗歌形式,则古体近体皆有,平仄和谐。苏教版选取的这十首诗在形式上有古诗近体,也有七绝、五律、七律。诗歌注重音乐性,十分讲究平仄,押韵严格。例如五言律诗《次北固山下》,就属于仄起首句不入韵的格律。诗歌对仗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无论是平仄还是粘对,都循规蹈矩,严谨考究。吴小如先生在《唐宋词鉴赏辞典》中评价李清照的《声声慢》 “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婉为凄厉。”再如《雨铃霖》,龙榆生先生这样评价道:“一百三字,前后片各五仄韵,例用入声部韵。前片第二、五句是上一、下三,第八句是上一下四句式,第一字宜用去声。”⑤

三.研究中小学教材中古代羁旅诗的现代意义

1.现实意义

余光中的一首《乡愁》表现了诗人思想最执著的主导情感――家国意识。可见无论古今,乡愁总是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而当今社会通讯虽然越来越便利,人情却不如以前那般浓厚,不少青年将眼光一味地投向海外,却忘记了什么叫做春晖寸草,什么是莼羹鲈脍。羁旅诗中强烈的爱国思想意识和人伦情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人“记得住乡愁”。

2.教育意义

A.培养知识能力

苏教版所选取的这几首羁旅诗,有助于学生学会用简洁自然的语言来表达情感,做到干净利落,言简意赅。这就锻炼学生注意诗歌的炼字、炼句,物象描写中的动与静,声与寂,情与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衬、烘托,修辞色彩等的能力,为学生学习诗歌,赏析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

B.培养情感能力

客居他乡、漂泊天涯的艰难;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思念亲友、眷恋故乡的温情;渴望安定、追求理想的执着……当今处于温室的中小学生对羁旅诗中这些复杂的情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通过系统的归纳式分析,能使学生得到更好的理解。并且有些羁旅诗中哪怕是羁旅天涯也始终不变的爱国之心,在大力宣传爱国教育的今天,彰显出它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C.学习表现技巧

表现技巧一直是学习古诗中的重难点,古代羁旅诗因为有羁旅途中,情即所见的写作特点,而别具特色。因此,掌握了这些表达技巧,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学会自主学习,这对于分析类似诗歌如送别诗、贬谪诗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这些古代羁旅诗,如珍珠般散发着动人的光泽,闪烁着别样的诗歌风情。这些诗歌所蕴含的可贵的家国之思以及人伦情怀在当今社会仍然值得我们去深思,挖掘其中的闪光之处。

参考文献

①文中所选的所有羁旅诗均来自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版。它们分别是三年级上册的《枫桥夜泊》,七年级上册的《次北固山下》,七年级下册的《登岳阳楼》,八年级上册的《泊秦淮》、《过零丁洋》、《别云间》,八年级下册的《天净沙》以及高中必修三的《登高》,必修四的《雨霖铃》、《声声慢》。

②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先生认为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原文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③傅德岷、卢晋:《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7页。

④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54页。

诗歌四年级下册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群文阅读;结合教材;群文编组;议题确定;文本选择;问题设计

蒋军晶老师群文阅读课程的推广,如一缕清风吹进了阅读课堂。群文阅读是对教科书阅读的有益补充,基于教材而又丰厚教材。要想使群文阅读真正拓宽阅读内容,超越教科书,增加阅读量,就要在群文阅读的编组和群文阅读教学方法、策略上下功夫。下面笔者以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为例,从议题确定、文本选择、问题设计三方面来谈谈群文编组。

一、议题确定

“群文阅读”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文编组,群文编组要找准相关度和关联性,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确定议题。

今年秋季开始,我们开始使用2016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根据新教材的编排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与一年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议题。

1.内容专题

入学教育部分,我确定的议题是“我是一年级小学生了”,针对一年级新生精选内容,既有课本的《上学歌》,激发孩子对上学的热望,又有绘本《大卫上学去》是对幼小的一个衔接,还有儿歌《上课要求》,让孩子在诵读儿歌的同时,明白上小学后,上课该怎么做。

2.多文体

开始学习课文了,我确定的议题是“感受四季变化”。讲读课文《秋天》,让孩子得意、得言;自读儿童诗《小雪花》,体会冬天的特点;绘本《小牛的春天》是在体会秋冬特点的基础上,感受四季变化。选取的文本既有课文,又有儿童诗,还有绘本,多种文体指向四季变化。

3.表达方式

学习《比尾巴》一课时,我确定的议题是“问一问,答一答”,讲读课文《比尾巴》,自读儿歌《问答歌》和课本上的童谣《谁会飞》。表达方式是相同的,都是有问有答,但又各不相同,让孩子在学习的同时,体会问答歌的妙处。

4.人文专题

《大还是小》是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我确定的议题是“成长的滋味”,选择的一组群文是课文《大还是小》、绘本《我喜欢我的小毯子》、儿童歌曲《长大的感觉真好》。学生在课文学习、绘本阅读和欢快的音乐声中,和作者产生共鸣,体会到自己的成长。

5.人物专题

《小蜗牛》是一年级上册的最后一课,我确定的议题是“关于蜗牛……”讲读课文《小蜗牛》,自读林良的诗《小蜗牛》。孩子自会在快乐阅读中,体会蜗牛的特点,感受故事、诗歌的美妙。

二、文本选择

选择的文本要有相关度,甚至达到结构化。针对一年级学生组织的群文,要关注学生兴趣,让孩子喜欢读、喜欢看。

如议题“问一问,答一答”:我选择的一组文本是课文《比尾巴》,儿歌《问答歌》和课本上的童谣《谁会飞》。

这样的一组文本,围绕一个阅读目的,选择一组相关的作品,进行功能性阅读。孩子不仅能感受到问答歌的妙处,还能在后面接上一两句,既培养了语用能力,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再如议题“感受四季变化”:我选择的一组文本是课文《秋天》、儿童诗《小雪花》、绘本《小牛的春天》。

儿童诗《小雪花》:是谁敲着窗户沙沙沙?/是我,是我,我是小雪花。/我从天空中飘下来,/告诉你们冬天来到啦!

绘本《小牛的春天》:春天来了,雪融化了,泥土露出了脸,草儿冒出了嫩芽……小牛的角长出了一点点。

显然,这样的一组群文很容易使孩子感受到四季的变化及轮回。当然孩子还不能准确表达,但孩子是能够感觉到的,也将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想起曾读过的课文、诗歌或绘本。

三、问题设计

问题设计把一组群文联系起怼R陨衔闹刑岬降摹拔室晃剩答一答”为例。讲读完课文《比尾巴》,孩子很容易发现第一、三小节是问,第二、四小节是答。再阅读儿歌《问答歌》和课本上的童谣《谁会飞》,引导学生比较思考:聪明的你找到这三篇相同的地方了吗?学生很快在比较阅读中发现这组文本问号和句号的秘密,明白一问一答的形式,再引导学生男女生对读,学生很快就能背诵下来。再引导学生找不同的地方。能力强的学生还能发现《比尾巴》是写各种动物不同的尾巴;《问答歌》是写各种圆圆的东西;《谁会飞》在问“谁会飞”后,又追问“怎样飞?”运用横向比较把三篇文本联结起来,从而发现问答歌的奥妙。此时,引导学生接上一两句是水到渠成的事。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议题,依据议题进行文本选择,依据文本和要达到的目的进行有效的问题设计,才能完成群文编组。群文编组又是群文阅读的基础,只有在群文编组上下功夫,才能通过师生同读共议,提高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提升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诗歌四年级下册范文第4篇

关键词:和瑛;西域著述;叙录

和瑛一生笔耕不辍,著作颇丰,曾著有《读易汇参》、《经史汇参》、《经史汇参补编》、《古镜约编》、《读易拟言》、《〈身丹〉心经》、《易贯进思录》、《杜律精华》、《易简斋诗钞》、《太庵诗稿》、《赋》、《回疆通志》、《续〈水经〉》、《三州辑略》、《热河志略》、《风雅正音》、《铁笔围录》、《和瑛丛残》、《山庄秘课》等十数种之多,可惜大多未能刊行。其孙恒福之婿盛昱曾亲见他多部稿本,并感叹:“简勤手纂稿本盈箱累架,著录不下千卷,盖其撰著之未刊行者多矣。”①《清史稿》也称其为:“娴习掌故,优于文学,著书多不传。”②和瑛一生为宦遍及大江南北,尤其是驻藏八年、在疆七年的任职边疆经历是他仕宦生涯较为辉煌的时期,作为清朝著名的疆臣,任职西域期间,和瑛每处一地均注意考察历史、搜集资料,笔耕不辍,其保存至今的西域著述均具有极大的文学、文献价值,而且对清中期以后的边塞诗歌、方志的编纂、地理学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惜尚无学者对其进行清理。本文拟对和瑛《易简斋诗钞》、《回疆通志》、《三州辑略》、《赋》等西域著述略加考订,对其基本内容进行简要叙述梳理,裨使读和瑛西域著述者能知其津梁,免翻检之劳。

一、《易简斋诗钞》四卷

《易简斋诗钞》共四卷,道光三年刻本,藏复旦大学图书馆。一函二册,卷首有“道光三年岁次癸未孟秋之吉东吴侄吴慈鹤顿首拜序”,原书版高272毫米,宽171毫米,半叶九行,行十八字,小字双行,行字同。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易简斋诗钞》全书按照诗歌创作年代顺序编排,开篇之作《太平府廨八咏》作于乾隆五十一年诗人任职天平知府时期,压卷之作《春分前》一日雪则作于道光元年,全书所收作者历时三十五载所作诗歌576首③,其中涉及到西域的即有292题328首,占到全诗总数的近三分之二,而且《易简斋诗钞》中最具文学价值和特色的也正是这一部分诗歌。可见在和瑛的笔下,即使是其历时三十五载而成的诗集,诗人的边疆意识、作品的西域元素仍然是极其鲜明。

《易简斋诗钞》卷一收录诗歌诗人创作时间自乾隆五十一年始、至五十八年止,即和瑛自任安徽太平知府至进藏赴任驻藏帮办大臣途中所作诗歌一百五十三首。卷一诗歌内容主要是(一)、描写自然山水,清新婉丽。此类之歌主要描述诗人所任职之安徽、陕西、四川境内山水景物,别有风趣,诗人在描述雄奇壮丽的自然山水之外,亦表现出了自己豪迈奔放的感情,进而展示了自己山水诗独特的诗歌意境,如《太平府廨八咏》、《五溪桥望九华山》。(二)、关注灾情,心系民生。此类诗歌主要创作于诗人任陕西布政使期间,该时陕西咸阳、武功、长安等地受灾,和瑛在巡抚秦承恩始终回护陕西歉收地方赈济的情况下,查明灾情上报朝廷,最大程度的救济了陕西灾民的生活,减轻了灾情的影响,如《阅赈道中作杂诗九首》。(三)、为官川陕,心系。乾隆五十六年七月,廓尔喀大军侵入,清廷派福康安带军前往平叛,时和瑛身为陕西布政使,不仅奉命负责料理奉命料理大军途径陕西境内事宜,而且为国捐献银两、驮骡。五十八年十一月,因帮办大臣成德年年老且办事不力,清廷命赴藏任帮办大臣,因此和瑛始终关注的统一,在入藏为官之前即创作大量反映统一的诗歌,如《喜闻廓尔喀投诚大将军班师纪事》、《出打箭炉》、《咏史十七首》。

《易简斋诗钞》卷二收录诗人创作时间自乾隆六十年始、至嘉庆五年止,即和瑛在藏担任帮办大臣及驻藏大臣期间所作诗歌诗歌一百七十七首。其诗歌内容主要为(一)、居处西极、描摹风物。和瑛为宦期间,奇异壮丽的风光、已逝去的人文风物、荒寒艰苦的环境以及藏区特有的宗教习俗、风俗物产,均大大刺激了诗人的创作灵感,进而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如《大关山》、《咏白牡丹》、《晤班禅额尔德尼》,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了解特有的自然、人文风物对诗人创作的影响,以及诗人在期间的心路历程。(二)、身在边疆,心系统一。清代中期,虽然居处西极,但在政治史上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里发生的任何尤其是有关国家一统的大事,都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命运。因此,为官期间,这里为和瑛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大量的诗歌材料,时刻刺激着诗人的创作神经。诗人在创作这些诗歌的同时,也用这些诗歌在思考清廷巩固边防以及治边的理念,如《小招寺》、《前藏书事答和希斋五首》、《色拉寺题喇嘛诺们罕塔》等诗。(三)、守官西陲,体恤民生。和瑛在藏八年,确实为当地人民做了很多事实,体恤民情。他认为武力仅仅只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手段,真正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只能是统治阶级体首先改善民生,体恤民情。而和瑛在真正入藏为官之后,也切实按照自己的治边理念,切实大大减轻了当地人民的负担,改善了民生。④诚如《清史稿》所言:“久任边职,有惠政。”⑤

《易简斋诗钞》卷三收录诗人创作时间自嘉庆六年始、自嘉庆十五年止,即和瑛任职山东巡抚、喀什噶尔参赞大臣、乌鲁木齐都统等职期间所作诗歌一百二十九首。其诗歌主要内容为(一)、描摹内地与西域风物,清新与雄奇并存。和瑛在山东、安徽等地任职期间,创作的描摹自然山水诗歌均清新雅静,如《登岱》、《泰山杂咏》等诗。而诗人入职新疆后,西域的山水雄奇、大漠浩瀚,对诗人产生了强烈的刺激,这类诗歌则多显雄浑、豪放之感,如《戈壁喜雪》、《风戈壁吟》等诗。而西域塞外独特的民族风俗也令诗人“初见眼中稀”,颇觉新奇,如《观回俗贺节》。但不论是哪一类诗歌,作者均较为注意把握内在心境与外物之间的关联,进而表现出变化多端的诗歌意境。(二)、守官西陲,志在经营。嘉庆七年,和瑛因“匿灾不报”与“金乡诗案”被贬往新疆,在诗人行至哈密时,重新被朝廷起用。和瑛在新疆被重新启用后,能够振刷精神,洗心革面,切实履行政事。⑥因此,他在新疆为官的七年间,虽身居远荒,但一直关注着对回疆的治理,在执行清廷对新疆“因俗而治”政策的基础上,同时提出治理和经营新疆,必须吸收历代治营新疆的教训和经验,不断尝试调整传统的回疆治理政策。可以说,和瑛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巩固社会的发展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这一类诗歌在《易简斋诗钞》卷二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如《乌什城远眺》、《孤舟钓雪》、《寄别湘浦将军瘦石参赞四首》。(三)、身在谪籍,心系统一。新疆的统一,是清史最为重要的大事之一,和瑛在疆为官期间,多次目睹统一旧战场,自然对国家的统一充满自豪,对统一之后西域的安稳、乐居亦充满期待。同时,和瑛对那些为一己私利而发动叛乱的少数民族首领充满蔑视,对维护国家统一的少数民族官员并没有民族界限而是大加赞赏。通过和瑛这一类诗歌我们可以看到,违背各民族利益的分裂叛乱实属不义战争,必然遭到各族人民的反对而最终失败。同时,清政府的平叛战争捍卫了国家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也必然会得到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各民族的支持而最终取得胜利。该类诗歌的典型代表作是《哀叶尔羌阿奇木阿克伯克》、《英吉沙尔》、《题巴里坤南山唐碑》等。

三、《三州辑略》九卷

《三州辑略》共九卷,现有嘉庆十年刻本及抄本多种⑩。嘉庆九年抄、嘉庆十年行刻、道光间刊印本,现藏国家图书馆。九卷,一函八册,卷首有“嘉庆岁次乙丑孟冬太和瑛序”,原书版高271毫米,宽172毫米,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版心象鼻处刻有书名、卷名及页码等信息。半叶8行,行21字,小字双行,行字同。每册首页均有“简庵藏书之章”、“国立北平图书馆珍藏”之印。书皮明黄色,函套蓝色,364页。刻本乙,道光间刻本,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九卷,四函二十四册,卷首有和瑛自序。原书版高270毫米,宽170毫米,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版心象鼻处刻有书名、卷名、及页码等相关信息。半叶8行,行21字,小字双行夹注,行字同。每册均钤“燕京大学图书馆珍藏”之印。书皮为蓝色,函套亦蓝色,382页。民国间抄本,现藏国家图书馆。九卷,四函十六册。卷首为嘉庆十年和瑛自序,序后署名“长白和宁”。原书版高279厘米,宽162厘米,四周无栏,无格。半叶8行,行19字,小字双行夹注,行字同。书内含有大量抄者对《三州辑略》内容谬误进行修订之浮签,封皮土黄色,函套蓝色,421页。B11

《三州辑略》全书九卷,共分为沿革门、疆域门、山川门、官制门、建置门、库藏门、仓储门、户口门、赋税门、屯田门、俸廉门、粮饷门、营伍门、马政门、台站门、礼仪门、旌典门、学校门、流寓门、艺文门和物产门共二十一门类,可以说是第一部全面反映清代中期乌鲁木齐、哈密、吐鲁番三地政治、历史、军事、社会、经济等诸多史实的一部方志,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且资料翔实。卷一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三地之《沿革门》,主要记载这三州历史上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但详今略古,重点叙述清代以来伊、西、庭三州回归祖国大家庭的历史。三地的沿革说明新疆在汉代即已在此设吏管理,此后随着中央政府实力的起伏,中央政府与新疆的联系也时断时续,但新疆自古即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中央政府对该地的管辖从未完全终绝。历代政府,尤其是清政府特别重视新疆的经营和管理,在收复前即对新疆采用各种方式加强联系,收复后对新疆采用“因俗而治”的政策,在结合新疆当地特殊情况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发展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加强新疆与中央政府的联系,进而维护边疆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三州辑略・沿革门》史料主要源于历代官方史书及《蒙古王公表传》和《回疆通志》,但是《三州辑略・沿革门》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官方史书的不足,进而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

《疆域门》、《建置》和《山川门》三门,作者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伊、西、庭三地各城疆域、山川等自然地理情况加以详细考证,详列具体数据,对清政府在新疆地区的管理和经营有着极其重要的军事地理意义。清政府收复新疆后,最初乌鲁木齐设一名参赞大臣管理管理满营军务,后因伊、西、庭三地距伊犁甚远,且兵民辐辏,在乾隆三十八年改设都统,归伊犁将军节制,统辖乌鲁木齐、巴里坤、古城、库尔喀拉乌苏、吐鲁番、哈密等地驻防绿旗各军,并兼辖镇迪道。B12《三州辑略・官制门》对此有着极为详细的记载,尤其是对历任官员的任期记载补充了官方史书在这方面的不足,为今天学界研究清中期乌鲁木齐都统所辖区域的管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营伍门》、《马政门》及《台站门》此三门保持了我国地志的传统体例,记载乌鲁木齐、哈密、吐鲁番三地的军事情况。在西域塞外,边防极为重要,尤其是伊、西、庭三州地当要冲,自古即是军事要地,《三州辑略》在这三门不厌其烦的大量详列了有关各级官兵数量、职掌、设置时间、任职来源、养廉银数、口粮、军械装备等方面的准确数字。这些数字的记载无疑都具有很高的历史、军事资料价值,体现了清政府收复新疆后对该地区经营和管理的重视。而《仓储门》、《库藏门》、《户口门》、《赋税门》、《屯田门》则记载自收复以来了伊、西、庭三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清政府自在康熙年间即开始兵屯来解决塞外士兵的粮食供给,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为了巩固边疆稳定局势,随后制定一些列政策开始了大规模民屯,进而开始新疆地方经济的发展,以维护军事、政治和经济的协同发展。《三州辑略》这几门详细的记载了自乾隆四十八年至嘉庆十一年间,乌鲁木齐地区户口屯田、赋税及户口人数增长状况,这些数字虽然琐碎,但也正为我们今天研究伊、西、庭三地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必须的文献资料。

《三州辑略》最具价值、最有特色的是《流寓门》和《艺文门》。《流寓门》属于《三州辑略》首创,对后世地志的编纂有着深远的影响,它记载了自乾隆二十五年至嘉庆十二年间册载流放乌鲁木齐的372名各级官员名单、籍贯及原任官职和到任日期等情况,这些贬谪新疆官员中的优秀者后来后新疆的各项事业尤其是文化事业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三州辑略・流寓门》的这些记载保存清代中期流放新疆文人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极具价值。《三州辑略・艺文门》亦属中国地志史上之首创,同样极具特色和价值。《艺文门》三卷大量搜录宦新官员和流放文人诗文碑铭,佳作甚多,共收录纪昀、曹麟开、洪亮吉等人共166题274收诗文作品,且多数均属罕见之作,无论是文学还是文献,都价值极高。

综上所述,和瑛有关西域的著述均不仅体例严谨、内容丰富,而且作者在编纂这些著作时在尽可能搜录翔实资料的基础上,能够亲身调查,考疑正误,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史书的正确性。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无论是在官方编纂还是私人著述的史书中均较早的依据官书规范舆地,并且作者在编纂过程中,不仅保留我了我国地志编纂史上诸多的优良传统,做到了史地并重,同时作者在充分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在地志的门类分布上也有诸多创新和突破,“流寓”、“艺文”以及“伯克”等诸多门类的开创均属方志编纂史上的创新。因此,和瑛的这些西域著述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而且对后世方志的编纂也有着及其深刻的影响。(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暨西域文史研究中心)

本文系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新疆稀见史料调查与研究(11&ZD095)”成果之一,2015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文科基地西域文史研究中心项目“和瑛西域著述考论(XJEDU040215C02)”成果之一。

注解:

① 杨钟羲《雪桥诗话初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二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494页。

② 赵尔巽、柯劭氲取肚迨犯濉肪砣五三《和瑛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284页。

③ 如加上和瑛自乾隆二十六年开始创作、至嘉庆十五年为止历时五十余年创作的《太庵诗稿》(已不存)1060首诗歌,可以看出和瑛确实一生笔耕不辍。

④ 详见《卫藏通志》卷十四《抚恤》,拉萨:人民出版社,1982年。

⑤ 《清史稿》卷三五三《和瑛传》,11284页。

⑥ 和瑛《奏为恩赏御制勤政殿记墨刻谢恩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批奏折,档号:04-01-15-0032-030。

⑦ 和瑛《纪游行・序》,《易简斋诗钞》,卷二。

⑧ 和瑛《续纪游行・序》,《易简斋诗钞》,卷四。

⑨ 符葆森《国朝正雅集・寄心庵诗话》,卷八十一,咸丰七年刻本。

⑩ 《三州辑略》版本较为复杂,此处则要而谈,其他内容笔者将另文探讨。

B11 参高近《〈三州辑略〉版本研究》,《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期,51―55页。

B12 详见《三州辑略》,卷二。

参考文献:

[1] 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2] 和瑛《易简斋诗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460册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诗歌四年级下册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生;诗歌学习;兴趣;思考

诗歌具有独特的意境美和艺术魅力。在诗歌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博大的情怀,以及当时历史的背景。所以,诗歌的鉴赏主要是对其意境、艺术进行感悟,从而提高人们的感性思维,启迪人们的心灵与人格。现在中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能力较弱,在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告诉我们,兴趣对于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想提高诗歌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通过这几年的诗歌教学,笔者对诗歌教学有了一些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要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句话点出了诗歌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这里的朗读并不是指学生毫无目的地去读,教师只有在诗歌教学中教会学生怎样读准、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这样的朗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卜迦丘说过:“诗人们在他们的作品里都运用最深刻的思想,这种思想就好比果壳里隐藏着果肉,而他们所用的美妙的语言就好比果皮和树叶。”也就是说,只有反复朗读诗歌,才能领会诗中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怎样指导学生朗读诗歌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训练方式。

1.教师或学生范读,其他同学听读,想象诗句中描绘的画面,从而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我爱这土地》时,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可以想象到抗日战争时期国土沦丧,山河破碎,到处弥漫着战争硝烟的画面,感受到诗人艾青对祖国的一片赤胆之心。又如,朗读《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想象前几句的景物描写,感受诗歌意境,这样学生通过诵读就能领略诗人的思乡悲苦之情。

2.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歌朗读中的停顿、重音等。例如,教学九年级下册余光中《乡愁》一诗时,教师可先让学生熟读,然后让学生思考该怎样停顿和重音。教师可让学生朗读“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句,然后让学生回答停顿和重音,并要求学生指出“浅浅的”为何要重音。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正确朗读,而且也体会到了诗中所蕴含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采用分小组朗读、分角色朗读、个人读、学生齐读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增加学习兴趣。例如,教学九年级下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第一节诗可采取学生齐读形式,二、三节诗采用个人读形式,最后一节诗又采用齐读形式。这样的读法,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所蕴含的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精心设计导语

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语,不仅能吸引学生,而且能很快将学生带入诗歌所描述的意境中。例如《天上的街市》一诗,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星空以其无比广阔和神秘,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创造出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同学们,面对星空,你们想到了些什么呢?我们说诗人的想象是最丰富的,那么,我们伟大的诗人郭沫若又想到了什么呢?”这样的导语不仅能吸引学生,还能使学生对太空产生无限的遐想。总之,只要教师导语设计恰当、引导巧妙,就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三、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高级的事物可以由低级的事物去代表,不在眼前的可以由处在眼前的去代表,看不见的可以由看得见的去代表。”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性。例如,教学《天净沙・秋思》一诗时,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将诗歌前四句描绘的画面表现出来,然后让学生结合画面,说出画面所表现的诗句。又如,在学习《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时,教师可以播放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星空》,让学生配乐诵读,使学生沉浸在诗人所描绘的理想境界中。再如,在学习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时,教师可以放几张陆游“僵卧孤村不自衰”的图画,使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让学生发挥想象,口头或书面表达诗中所描写的画面

俗话说:“读写不分家。”在教学诗歌时,教师可以采取读写结合,以写促读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在写中表达诗人的志向。初中生的想象力丰富,求知欲望强烈,所以大部分学生十分希望在课堂上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在教学诗歌时更应如此。例如,在教《天净沙・秋思》一诗时,在学生反复诵读全诗后,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以口头形式表达诗的前四句所描绘的画面。有些学生可能会将它直译,教师不妨先让学生合上书本闭眼想象,然后表达自己想象出来的内容,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所描写的意境。又如,学习《天上的街市》时,教师可以当堂布置口头作文《我有一个梦想》,让学生模仿诗歌进行创作。《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当时就有学生口头创作:“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我成了太阳,要将光和热献给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