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想与现实

理想与现实

理想与现实

理想与现实范文第1篇

—— 读《骆驼祥子》有感

老舍的《骆驼祥子》主要讲的是一位旧北京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祥子有一个理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洋车,于是他凭着自己的省吃俭用,终于如愿以偿。然而好景不久,没多久,他的洋车被士兵抢走。但他没有灰心,靠自己的努力又买了一辆新车,可是辛辛苦苦的积蓄又被洗劫一空。就这样,祥子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他开始游戏人生,吃喝嫖堵,彻底堕落成城市的垃圾了。我从中了解到了在当时混乱的社会里,人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通过它,我们至少可以知道:社会曾是那么的黑暗,希望曾是那么的渺茫,因为它毕竟就发生在不久前的中国,发生在这雄鸡病危的年代。

祥子并不是自己自甘堕落,而是由于军阀的乱兵,政府的压迫,才让祥子由一个天真善良、坚持不懈的朴实农民变得自私自利,彻底堕落,一个曾经勤劳,有着自己的目标的人,现在却变成了这样,沦为了社会垃圾——这不是很可悲吗?

如果不是社会上层人士的迫害,祥子也不会这样,他作过挣扎,仍然执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来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愿望,祥子的悲剧是由如此恶劣的生活环境与社会作风造成的。

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它们往往不能同时实现,但它们又同时存在。社会是非常现实性的,它不会为了一个普通车夫的理想而改变的,也不能是完美无瑕的。

理想与现实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理想与现实冯友兰人生境界意义

按冯友兰的说法,中国哲学的任务不在于增加人们积极地知识,而在于提高人的境界。那么,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境界是心灵的存在状态,是人的安身立命之地。历史上,中国的哲学家总会把实现一种境界作为自己哲学的使命,这就是所谓“内外合一”、“天地万物一体”的人生境界,其最形上的诉求就是“天人合一”。因为,与西方哲学家不同,中国的哲学家一开始所关切的并不是外部世界的存在及如何认识的问题,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关心外部世界,不去认识外部世界,只是他们所真正重视的是人自身的实现与超越的问题。心灵的自我超越便是要获得一种境界。冯友兰用“新实在论”的理论改造了中国传统的人生哲学,我们看他是如何讲人生境界的。

一、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

冯友兰的境界说是建立在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之上的,这种对宇宙人生对于人的意义的自觉了解是构成某种境界的关键。冯友兰说:“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底某种不同底意义,即构成人所有底某种境界。”在此基础上,为通天人之际而明内圣外王之道,冯友兰抱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建构了自己的人生境界理论。冯友兰认为,人所具有的境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在冯友兰看来,自然境界是最低层次的,生活于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最大的特征就是“顺才”或“顺习”的。在自然境界中的人,他们顺其自然之性而生活,但是他们并非毫无觉解,只是觉解很少或程度很低而已,用冯友兰的话说就是“浑沌”或“混沌”。

在功利境界或道德境界中的人,境界层次都要比自然境界的要高,这两种境界之所以高于自然境界,照冯友兰的看法,就因为这两种境界中的人有完全的自觉。在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人,他们都以“为利”而行事,但是他们所为的利是不同的。功利境界中的人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个人私利,而道德境界中的人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社会的利益。在为公为私的问题上,冯友兰用传统的义利观区分出两种不同的境界,同时他肯定了人的社会性,他认为“社会与个人并不是对立底。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个人,是有些哲学家的虚构悬想。”照冯友兰看来,功利境界中的人是完全“为私”的,道德境界中的人是完全“为公”的。因此,道德境界要高于功利境界。

天地境界是冯友兰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至此,冯友兰完成了他的人生境界理论。冯友兰认为,只有进入天地境界,才能真正地拥有“圣人气象”,才能实现人生最高的追求,找到“安身立命”之地。生活于天地境界中的人,他们对宇宙人生有极高明的觉解,他们自觉是一个个体的人,一个社会的人,更重要的是他们更自觉是宇宙的一员。他们肩负贡献于社会和宇宙的责任,其不需要专做“惊天地,泣鬼神”的事,即便是洒扫应对这样的平常事也可以尽性致命,亦可以“参赞化育”。正如冯友兰所说:“他已知天,所以他知人不但是社会的全的一部分,而并且是宇宙的全的一部分。不但对于社会,人应有贡献,即对于宇宙,人亦应有贡献。”

二、冯友兰人生境界理论的特点

从横向关系上看,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是可以并存的,他们是并列的,至少在冯友兰看来世界上是存在这四种境界的。这种境界的划分,明显地体现了冯友兰用西方哲学改铸中国哲学的痕迹,凸显了其哲学系统“辨名析理”和“哲学概念”的充分发挥。他用明晰的逻辑体系对四种境界加以区分,向人们阐发了四种境界的主要特征,厘定了它们各自的界限。

从纵向关系上看,在冯友兰的人生哲学系统里,四种境界在逻辑进程上是递进的,四种境界不是单独孤立毫无联系的。人们可以从最低的自然境界上升到天地境界,在精神上实现自我超越。但是,要实现自我超越从而达到境界的提升,进而实现人生最高的理想,最关键最核心的是什么呢?

冯友兰认为是觉解。冯友兰似乎明显地受到了禅宗的影响,禅宗认为“觉”字乃万妙之源,冯友兰为了建构自己的人生境界理论,他于是提出了“觉解”的概念。他认为:“我们可以说,人生是有觉解的生活,或有较高程度底觉解底生活。这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人生之所以异于别底动物的生活者。”可见,人生最大的特征就是在于有觉解,觉解是人异于禽兽的关键所在。以觉解为逻辑原点冯友兰提出了他的人生境界理论。冯友兰认为,觉解的多少决定境界的高低。他于是说:“境界有高低。此所谓高低的分别,是以到某种境界所需要底人的觉解的多少为标准。”人要达到高一层的境界,就必须要有更深更高的觉解,境界的提升要靠觉解来实现。

冯友兰认为,通过哲学的途径人们可以到达天地境界,并可以常住于天地境界。冯友兰也承认,人的境界不是永久不变的,人能不能常住于天地境界就要靠一定的修养方法。在冯友兰看来,陆王一派的修养方法是:先有觉解,然后用敬;而程朱一派的修养方法是:一面求觉解,一面用敬。为了克服陆王与程朱两派在休养方法上空疏与支离的缺陷,冯友兰强调向哲学本身寻找答案,他说:“欲常住于天地境界,则人须对如此底哲学底觉解“以诚敬存之”。研究哲学,是“进学在致知”;“以诚敬存之”,是“涵养用敬”。先有哲学的觉解,然后“以诚敬存之”,是“先立乎其大者”。”冯友兰可能意识到了天地境界的“玄妙”,他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于是,冯友兰把解决的途径转向哲学本身,并且认为用“诚敬”存“哲学的觉解”是人常住于天地境界的最好方法,但是却未摆脱其人生境界理论的真正困境。

三、冯友兰人生境界理论的现代意义

1.有利于提高现代人的精神境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西方腐朽文化的传入,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物欲日益泛滥进而造成道德的失序和精神家园的没落。冯友兰在中西文化的抗争融通中不断地徘徊、抉择,它充分意识到了中国人生哲学的长处与缺憾,他运用西方“新实在论”的观点对中国的人生哲学加以改铸,使中国哲学的人生境界理论得以有层次的阐发。中国传统的哲学家都讲境界,但是他们讲境界是不分层次的,他们往往一上来就讲“天人合一”,这样最大的弊端就是给人一种高不可及的感觉,尽管他们讲了很多实现的办法。冯友兰也讲境界,也讲天人合一(天地境界),他不但讲而且大讲特讲,但冯友兰把境界讲出了层次,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给现代的人们展现了一个清晰的逻辑层次和递进过程,更适合现代人的精神需求。这对人们精神境界的修为是有帮助的,他为中国人“内圣”提供了一条出路,尽管他的方法是值得探讨。

2.冯友兰对东西哲学及其文化的观照

冯友兰处于一个东西文化冲突的时代,作为一个有责任和使命感的哲学家,在西方哲学对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挑战面前他不得不做出回应。他以开放的胸怀敏感地触及到人生的问题,他融通中西哲学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人生境界理论,使中国哲学在提高人的境界,帮助人到达理想的境界具有永恒的价值。中国哲学能不能走向现代,以及如何走向现代化,这一直是所关注和争论的话题。我们现在一再地提“返本开新”,可是返什么样的“本”与开什么样的“新”实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在提高人的境界方面是有贡献于中国和世界的。照这样看来,冯友兰已经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本”,这是我我们所应汲取的。而冯友兰用西方哲学多中国哲学的改进无疑也是一种“开新”的尝试。冯友兰能站在时代的角度去观照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种与时代同步的哲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宗教与哲学之间――一种哲学出路的创见

众所周知,就哲学的功能讲,西方哲学长于认知而中国哲学长于超越。有学者在谈及哲学教育改革时提到:“在超越论层面,要坚持往上讲,要近于宗教又不能同于宗教,要大胆地开掘哲学的超越功能。”这种提法对于哲学的改革和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哲学的回答是有创见性的。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在这方面可以说是有重要贡献的,冯友兰的天地境界说是哲学近于宗教有不同于宗教的伟大尝试。这与冯友兰对哲学超越功能的关注和洞见是分不开的。他认为:“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有未来的哲学来满足。”在谈及哲学与宗教是他又提出哲学能够代替宗教,体现哲学的“宗教情感”。他说:“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结合的。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综上所述,尽管有人批评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过于“玄妙”,真正的天地境界只能在哲学的思辨中实现,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是脱离于实践的。诚然,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理论没有在实践上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手段与方法,最后只能出现理想与现实的紧张。但是,冯友兰人生境界理论理论的现代意义还是值得开掘的。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49页

[2]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11页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53页

[4]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53页

[5]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22页

[6]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54页

[7]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58页

[8]耿彦君:《锦州医学院学报》.2003年第1卷,第15页

理想与现实范文第3篇

汽车缓缓的停下来,刘涛背简易的行李满身风尘的走下车,时隔四年再次踏足生养自己的故土,他的内心流淌着很久没有过的温暖像小时候下雨天妈妈为他撑伞的那种感觉,即使再大的风雨也不再害怕,闻着空气中飘荡着的螺蛳粉的味道,他突然感动的流下眼泪,在异乡漂泊的日子里他曾无数次的在梦中闻到这种味道,当想张口要吃时却猛地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肚里正咕咕叫着,才想起早已多天没过吃饱饭,这时他总会坐起从窗口望着苍茫的星空寻找家的方向,他多么的想吃上一碗加辣螺蛳粉,热腾腾的冒着气,想着想着口水和眼泪同时的流下,这些年的悲伤一点点的堆积在心底,只有在当黑夜来临,才会慢慢笼罩他的世界。

啊,他抬起头长长呼出一口气,放佛这口气是他心中所有的惆怅一般,此时的他真想大喊“石龙我回来了” 可是他心里却有个声音在嘲讽的说“哈,你有什么好得意呢,出去闯荡几年你得到什么呢,看看你现在穿着地摊货的衣服还脏兮兮的,哈,有什么好得意呢,你不过是个穷光蛋罢了”他甩甩昏沉沉的脑袋,回过神来摸摸口袋,里面只剩五块钱,原本他是有点积蓄但一直找不到工作渐渐就花完了,他曾经幻想他这个天之骄子的大学生飞出农村,在广阔的城市里一定能大放异彩,然而在冰冷的钢筋水泥构造的建筑群里,他的梦砰然破碎,第一次找工作他自豪的说自己是大学生,结果他被别人很客气的请了出来,第二次他明显底气不足,到最后再也不敢说自己的大学生,为了生存他放下孤傲的尊严在一个工厂上班,他也一直认为自己与那些满口他妈的打工仔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他读过大学,不知是哪一次说露嘴,让别人知道他是大学生,他本以为他们会用崇拜的目光看着他,嘴里说着恭维的话语,哪曾想他们说“嘿,大学生有什么了不起的呢,还不是和我们一样打工”这些话并没有让他生气,不是说他的涵养有多好,只是让他突然感到一阵阵的悲凉涌心头以致他全身的细胞都在承受着这种痛苦,啊,原来现实就是这种感觉,冷得让人心寒,冷的还有人情。

刘涛抹了把眼泪深深的吸了口气,然后迈出脚步走到车站不远处的粉店要了一碗加辣的螺蛳粉,结账时被告知螺蛳粉升到六块,他惶恐的摸出五块钱,老板看出他的难处微微一笑说“没有散的啊,那就下次给好了” 刘涛脸上有些不好意思,但更多是感激。

沿着土路走向家,他的忍不住回想起发生在这条路点滴,小时候的他想这条路走到尽头就是城市了吧,当和妈妈走过这条看到了许多卖东西小摊,他想原来城市就是这模样,可是当走出着所谓的城市去县城读高中时,他内心自定义的城市却变成了农村,他时常会站在公路旁看着长途车远去的方向,或许那个地方才是真正的城市,可如今呢?城市却失去原本的诱惑力,对他来说甚至带着一些恐惧,两年前发生的一件事让内心留下一小块阴影,那一年他在工厂上班,那时候的他已经凭自身的努力当上了一个主管,虽然比起一下大厂大集团来说,他的官显得微不足道,但起码也个官不是?就在他对未来充满澎湃的激情时,工厂却一夜之间倒闭老板卷款逃跑,留下来的只有那些和一样从农村来求出路的苦命人,老板跑了之后,那些苦命人就缠着他要工钱,可是他哪有工钱给他们啊?连自己的工钱他也不知问谁要,他被一群人揪着衣领一阵乱打,连妇女就冲上来扯他的头发,最后他们打累发现钱还是没得到,于是一群人蹲在厂门口哇哇大叫,有些妇女悲伤的哭出声来,他自己也哭了,他在悲叹农民工的命运也在悲叹自己的命运。

望着越来越近的村口,他的心突然害怕起来,他低头看着一如既往的土路想起了离开家的时候,那是夏天傍晚妈妈为煮他最爱吃糍粑,帮收拾好行李千叮咛万嘱咐才送他上车,临行前还递给他一个带着吉祥平安意义的红包,他坐着邻居家的拖拉机迎着夕阳的霞光赶去车站搭通往自己梦想多年的广东,拖拉机在轰轰声开动了,妈妈突然想起了什么快步回家,然后用夹钯把烧红的犁头夹出绕着车子用冷水浇在烧红的犁头上,发出嗞嗞的声音,这小动作却包含着母亲的多少担忧与期望啊,此时的拖拉机已经开起来,而妈妈却不顾一切要完成这看似简单的仪式,他十岁的弟弟和他家的黄狗紧跟着拖拉机跑起来,他弟弟一边跑一边喊“哥,哥,你要去哪里”刘涛说他要去很远的地方赚钱,拖拉机越跑越快,弟弟渐渐的跟不上了,他拼命叫着“哥,你回来时帮我买一个电脑回来”最后弟弟脚下一拌跌倒在满是泥土的路上,眼睛还死死望着刘涛远去的方向,嘴里还在重复着“哥,哥”

刘涛长叹了一声,他现在已经身无分文怎么去实现弟弟那个愿望呢,此时的他已经站在村口,离家只有几十步他却不敢再向前走,他目光有些惊慌,故意把头发甩下来遮着脸,他现在的心情很复杂,该怎么去面对父母,他们劳累一生才存了几个钱供他读书,如今他并没有当初离开家时所幻想的衣锦还乡,他自嘲看了看沾满黄色泥土的冒牌安踏的衣服,读了十几年书竟连身体面的衣服也穿不上,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他这样想着突然明白楚霸王乌江自刎无颜见江东父老是怎么的心情,内心羞愧到极点,但他却没有楚霸王的视死如归般的勇气,他在拼命的挣扎,他想如果自己死了父母怎么办,弟弟怎么办?

“小伙子你找谁啊”一个和蔼声音传到他的耳朵里,刘涛抬眼望见一个中年妇女挑着担子还赶着只年迈的老牛走近,他觉得有点眼熟,妇女年近半百鬓角已经爬上些许的白发,岁月在她脸上刻下一道道深刻的皱纹,那高高突起颧骨在让刘涛想起一个人,很亲的人,但妇女脸上沾了一些泥浆,看不太清楚本来面貌,刘涛试探性的喊“你是刘涛的母亲么”妇女猛地一怔,疑惑的说“是呀,你是”

理想与现实范文第4篇

  梁实秋曾说过:“人文主义者不信‘进步的观念’可以应用在文学史上,更不信在人类生活上可以找出什么‘历史哲学’。人文主义者崇拜至善至美,文学标准是理想的。”③人文主义者首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一个救亡图存的时代宣扬人文主义,就体现了梁实的理想性。梁实秋文学批评的理想是—追求至善至美的文学批评,但是人性论的理论批评不可能在“美”与“善”的问题上不偏不倚,必定要倾向于道德的善。虽然梁实秋的伦理批评不同于儒家道德说教,但是它具有浓厚的道德色彩而忽略了文学本质的审美因素。作为文学批评,审美的因素无疑是重要的,它涵盖了文学批评的本质因素,是一种审美感受和判断活动,它以一定的欣赏为基础,从具体的审美感受出发解读与领悟作品,并由此对作家作品做出相应的审美判断。而梁实秋几乎是忽视审美的价值的,因为在他的观念里,道德价值无疑是更重要的。他说:“美在文学里的地位是这样的:他随时能给人一点‘美感’,给人一点满足,但并不能令读者至此而止;因为这一点满足是很有限的,远不如音乐与图画,这一点点的美感只能提起读者的兴趣去做更深刻更严肃的追求。”①而这“更深刻更严肃的追求”就是对伦理道德的追求。在重“善”轻“美”的观念的驱动下,梁实秋还批评了前期创造社的文学观,创造社成员主张“文学是自我的表现”,把艺术视点从现实社会转向内心世界,不承认客观世界的真实性,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而排斥文艺的功利主义。但在梁实秋的文学批评中,他从来没有把创造社这一时期的主张当作某一种独具特色的思潮看待,而是把它和受西方颓废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唯美主义等影响而产生的文学流派一齐划入“缺乏严重人生意味的东西”这个大圈子中,也就是从文学价值观上把它们混同为一类。在他看来,这类文学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把文学当作纯粹的艺术”,受这种文学价值观影响,许多人把文学当作了娱乐消谴,有些人则钻进美学的象牙塔,是没有意义的。梁实秋把美学仅仅是当作形式和娱乐消遣的活动,而忽视了美学作为人类的精神追求的价值本质。正是难以平衡这种文学批评中“道德”和“审美”的因素,梁实秋的人性与审美之间充满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企图传承白璧德的善恶二元批评体系,强调文学批评中的道德因素,在具体的批评过程中,也试图在“善”与“美”二元中兼顾,但是由于他过度强调了道德一元的重要性,无疑削弱了审美的价值所在,而沦为一元的批评模式,丧失了白璧德善恶二元的张力。

    同时,文学批评的审美价值与其社会性也是无法割裂的。因为文学是写人的,它再现人的社会生活,展现人的精神世界,所谓“文学即人学”。自然,文学批评要涉及到人与社会、人的精神世界、人的情感特征等关系,并对此做出判断和评价。批评家也必然在其中表示出他对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解,表示出他对社会的态度和观点。与文学创作相比,由于批评家的分析和评价是一种理论形态,因此所表示出的这种思想倾向可能比作品更为明确。一旦批评角度和价值取向不同,就会分别带上政治和道德批评的性质。在历史发展的巨变时期、在社会矛盾激化的情况下,文学批评的社会维度会更加突显,它会使批评家站在一定的立场上,自觉将文学批评当作宣传或维护没中政治思想主张的途径和手段。②而梁实秋虽然注重人的生活,但是过分地强调人性,把人的概念抽象化,进而远离了具体、实在的人的个体的存在。虽然梁实秋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流派只是在象牙塔里构筑自己的理想花园,但是自己在民族危亡、文学为革命服务的时期提倡一种抽象化的人性论,无疑也是过于理想化的。所以说,梁实秋文学批评体系中的人性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理想的。什么是完美的人性?标准是什么?梁实秋自己都没有明确的回答,人性在他的表述中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梁实秋的理论理想与实践的现实出现了疏离,不单单是外部环境让他的人性论难以很好地发挥作用,就是他自己的人性论框架也时常会出现矛盾。

梁实秋身具浓厚儒家思想的底蕴,而单纯以一种异质化的理论来拯救中国文学的设想是否真正符合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文学固然尤其审美本质的属性,但是在非常时期,文学不可能不受到时代、社会、政治的影响而带有了强烈的政治色彩,正如伊格尔顿所说文学就是意识形态的,文学在有意无意间都会蒙上一层政治的色彩。平等对之,我们不得不肯定左翼作家的文学史作用。所以“他们(冯乃超、朱镜我等)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和斗争,明确和积极地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对于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进行历史性的清算和批判,有意识地要和五四启蒙运动以及资产阶级现代性进行决裂,通过这种批判和决裂确立新的文学和文化以及意识形态,将中国的思想文化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①而左翼作家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引入,无疑是强化了文学的社会功能,不但顺应了文学史的发展趋势,而且破除了文学只具有审美功能的神话,在很大程度上了支持了文学革命的发展。

 4.42、结论

    本章从文学革命与独立、中西结合、理想与现实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梁实秋早期文学批评的矛盾悖谬,很突出的一点就是他以人性论为核心的文学批评体系忽视了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而显得抽象、模糊,出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疏离。诚然,“至善至美”的审美理想的追求是每一个文学批评家的美好愿望,但是,鲜明的国内革命形势和文学的意识形态性都要求文学担当其社会批评的角色,所以二三十年代的文学不可能仅仅是审美批评或者仅仅是伦理批评,因为外部形势赋予文学批评更多的社会因素与文学史的任务,因此,忽视这些社会、政治因素的存在,是不合时宜的。而且,梁实秋引进西方文学批评,在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白璧德人文主义的改造。很多学者曾经批评梁实秋完全照搬了白璧德的理论,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当初梁实秋引进西方文学批评的目的在于建构中国自己的文学批评体系,所以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改造。同时接受者的内在视野也不断在同化西方文学,使之中国化。西方理论资源孕育于西方特定的历史语境,当它被引入到中国时,随着载体的变更,其内在关系、意蕴必然发生某种变异。因为引入的过程,是一个双向同化的过程。梁实秋接受白璧德的善恶人性论来批评中国的文学,强调理性、注重“文学的美”的特殊的伦理批评特征,都是再造的表现。这里体现的不仅是理论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异和转化,而且牵扯到种种隐性的文化传统及心理因素。“深刻的片面”已成为现代批评建构中对西方汲取的一大特色。如果换一种视角,也正是因为这种经过中国理论家过滤了的“片面”、非原装的“西方”,才使理论得以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而不致成为无根的浮萍,随时间推移而消逝其生命力。②这当然是梁实秋的优势之处,但是因为其严重忽视了革命性质的因素加上自己内在理论的模糊性,他的这种“嫁接”与改造在一定程度了没有符合中国文学批评的现实,而仅仅沦为了一种抽象的人性论。

理想与现实范文第5篇

理想,在我国古代被称为“志”。古人是很重视理想的,即使到了贫无立锥之地,也要恪守“人穷志不穷”的信念,坚持他们的理想。古人为何如此重视理想呢?因为理想是沙漠中的绿洲,是暗夜里的灯光,是吹响生命的号角。诗人流沙河曾说过:“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人,不能没有理想。想想战争年代的故事,以及刚解放时候人的精神状态,那些都是理想的作用。理想可以让你拥有坚强的意志。能够让你克服难以克服的艰难险阻。能够让你眼睛更亮,耳朵更清,能够让你的生活充满了激情。能够支持你成就不同凡响的事业,能够让你获得极至快乐与痛苦。人,不能没有理想。有理想的人才能聚集共同理想的人在一起,一同成就他们共同的事业。华盛顿是有理想的,孙中山是有理想的,毛泽东也是有理想的,他们没有理想的支持一定不会有他们的成就。

理想,一定是为“公心”的;“私心”的那叫做目标;不能称其为理想。用私心铸就的目标,经不起风吹雨打的锤炼,很容易放弃。因为,追求享受与目前的享受相矛盾,放弃手头的享受去追求未来的享受不合逻辑。所以说,目标的空间是小的。所能激起的战斗力也是有限的。为了目标而放弃舒适的生活不合逻辑;为了目标去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很难想象。有理想的人是痛苦的,但那是伟大的、深沉的痛苦。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根本不理解什么是理想,以为理想就是目标,以为只要自己在四局好好干,干出成绩,干出职位,干出奖金,那就是我的理想。渐渐的深入到四局的工作中才发现,理想原来不是目标,项目上所有人的理想其实只有一条“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换取项目利益最大化”,为实现项目的月度,季度和年度计划拼尽最后一颗子弹。然而在项目利益实现最大化的同时,也就是实现我们理想的同时,我们个人的目标也就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为理想拼尽最后一颗子弹需要的是什么?不用说大家也都明白,是意志,只有具备了钢铁的意志,才能在风浪中前行,在波涛中努力完成自己的理想!那么,到底什么是意志?意志到底又有多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