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范文第1篇

[摘要]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当前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形势以及社会思想文化的多元化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课题。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贴近大学生与社会生活的实际,把理想信念教育看作是一个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思想认识与实践相统一过程、帮助大学生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过程。

[关键词]理想信念;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问题;对策

理想信念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当前,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文化多元多变,这就为我们当前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所处的时代背景

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的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世界力量的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状态,共产主义信念在很大程度上遭到质疑。与此同时,西方还出现了一股以福山为代表的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社会思潮,认为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并由此构成了历史的终结。这股思潮的实质是要用他们主导的所谓的自由民主的普世价值观来代替社会主义制度,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指导思想地位,从而削弱人们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经济全球化以及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人类交往方式的变革是当今时展的重要趋势。而经济全球化不断由经济交往拓展至政治交往和文化交往,更是改变了社会意识的面貌,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广泛地交流和激烈地碰撞。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不仅给世界的经济与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而且极大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情感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西方国家的各种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也相涌而入,竞相冲击着人们已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从国内来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们国家也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理想信念深刻变化的时期。正是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使不同社会群体在经济地位、社会角色、职能分工等方面的差异日益明显,使人们思想活动越来越表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从而引起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的日趋多样化。同时,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网络传播具有开放性、匿名性、交互性、便捷性等特点,网络世界的互动关系异常复杂,也加速了各种思想、文化、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我国社会生活所发生的这些深刻变化,反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就出现了社会意识多样化的趋势。

从积极意义上讲,社会意识多样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果,是我国思想文化领域日益繁荣的重要表现。各种社会意识和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有利于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与生命力,有利于推动思想文化的创新、繁荣与发展。自立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自由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法治意识等正在蓬勃发展起来;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获得新的解放,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活力,思想状态和精神风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生动活泼。可以说,社会意识多样化是思想文化的生命和活力所在,是一个社会文明、和谐、进步与繁荣的精神表现。

但随之而来的是问题的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多样化很容易导向价值相对主义甚至虚无主义。从现实生活看,作为社会意识多元化具体体现的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争奇斗艳,甚至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不免掺杂着正确与错误、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的思想倾向。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破坏着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理想信念层面的动摇和偏差,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的

主要特征和问题

在任何一个社会里,大学生都是思维活跃、富于创新的高智力群体。大学生正处于个体价值观逐步稳定和定型的决定性阶段,他们的价值观极易受社会环境变迁和社会思潮的影响,理想信念作为价值观的核心更是如此。当前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形势以及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化给身处其中的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带来一定难度。这正是我们的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课题。

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微观方面看,更多表现出务实和理性的姿态,侧重于个人理想实现途径的多样化。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角色及地位,决定了他们的关注点更多地局限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婚恋、就业等非常现实的几个方面。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他们思想活跃,自主意识显著,表现欲望强烈,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和美好期待。因此,他们更多地关注近期理想(或者可称作是近期目标),比如顺利完成某个专业的学习,培养和锻炼自己某个方面的技能,获得某项奖励等;同时,他们也更倾向于关注个人的理想,比如努力学习以期如愿以偿找到满意的工作(职业理想),挣更多的钱,让自己和自己的家庭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生活理想)等。

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宏观方面看,他们展现出来的社会理想总体上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在思想政治方面,他们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当代,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在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一些消极、错误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外西方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传播媒介优势,竭力推销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而且手段越来越多、方式越来越隐蔽。如果大学生对资本主义

的文化和价值观渗透丧失应有的警惕,缺乏强有力的应对措施,很容易落入西化和分化的意识形态陷阱,失去主心骨。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大学生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方面的问题。当代大学生成长生活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个体意识和主体意识日益增强,比前几代大学生更加务实理性。部分大学生更加重视并努力追求个人的利益和价值,其一味追求成功和满足自我的欲望明显强化。如前面所述,正当地追求个人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无可厚非。问题是,某些大学生对个人喜好的偏执和对自我利益的贪求,使得他们往往倾向于夸大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而对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认识相对不足。比如有的大学生努力学习仅仅是为了就业和出国留学,在追求个人理想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忽略甚至排斥社会理想的存在。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作壁上观。在我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希望的大学生们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理想信念状况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三、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

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实践,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升华,理想信念的形成更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与人们的个体身心发展状况、社会化程度和社会实践的水平密切相关。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贴近大学生与社会生活的实际,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真正把理想信念教育落到实处。

1.关注大学生自我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把理想信念教育看作是一个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

在一定意义上讲,客观事物对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来讲是否具有价值,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够满足人的需要。该事物满足人需要的程度越高,该事物对人的意义就越大,相应的,人们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就越高,希望拥有该事物的动机也就越强。理想信念对于人的作用和意义也是如此,理想信念教育必须适应受教育者的需求,才能获得植根生长的土壤。

因此,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关注大学生自我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之中。针对当前大学生高度关注个体发展、崇尚成功的思想特点,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关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具体需求,对于他们所处特定社会时期、特定生活环境和特定人生阶段所必然带给他们的各种疑惑和困难,要积极引导并协助解决。比如,加强大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只有正确的认识自己,把握好自身的社会定位和发展要求,才能进一步理解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以及自我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再比如,加强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人生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才能逐步帮助学生们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在追求理想信念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能够不畏牺牲、不懈奋斗等。把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看作是一个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

2.关注大学生个人理想和近期目标的确立与实现,把理想信念教育看作是一个思想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可以把理想划分为许多类型:从理想的层次上划分,理想有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等;从理想的时序上划分,理想有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等;从理想的对象上划分,理想有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等;从理想的内容上划分,理想有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等。以往我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更多关注社会理想、长远理想和崇高理想,而对大学生的个人理想、近期理想和一般理想强调不足,造成理想信念教育过于高远而不切实际。其实,理想信念是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我们鼓励大学生志当存高远,立志做大事,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但是同时,我们也要防止好高骛远、陷入空想,而是引导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立志需躬行。伟大的事业、崇高的理想,起点就在脚下,在一切平凡的岗位上,在扎扎实实的学习和工作中。实现崇高的理想,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

所以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一方面不能泛泛而谈社会理想、崇高理想、长远理想,另一方面也不能只强调个人理想、一般理想和近期理想,而是要把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用社会理想、崇高理想、长远理想来引领个人理想、一般理想和近期理想;用个人理想、一般理想和近期理想带动社会理想、崇高理想、长远理想。真正把理想信念教育看作是一个思想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理想信念教育范文第2篇

(一)创业教育与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是相融的

创业教育和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本质上都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开拓创新、勇于尝试和敢于冒险的精神,其基本目标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业理想与创业信念,即一种职业理想和在此基础上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1],最终目标是一种主体人格的体现,即使学生成为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动的主体。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现阶段强调了“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重点的时代精神”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发扬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其“以高职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重在培养高职学生健康全面的人格特征。由此可见,创业教育和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以高职学生为主体、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上是一致的。因此,实践创业教育有助于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目标的达成。

(二)创业教育有益于增强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性

传统的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通常以“两课”和“思政课”的形式来体现,枯燥乏味的纯理论灌输,与高职学生偏好实践的性格特征格格不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理念信念教育犹如空中楼阁,教学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在近年来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影响下,这一问题被进一步放大。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两面性,除了加强课堂政治理论教学等显性教育,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及其重要的隐性育人功能[2]。通过把创业教育与“两课”教学结合起来,一方面使得理想信念教育从抽象走向具体,增加了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增强了内容的感染力,发挥了理想信念教育的隐;另一方面,理想信念教育也为创业教育明确了政治方向,有利于学生树立起科学的创业目标。

(三)创业教育有益于提高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从本质而言,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种价值观的养成教育,仅仅依靠显性的课堂政治理论教学,而缺乏实践教育、示范启迪、言传身教等途径,很难真正把握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难以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深度。创业教育将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置于实践教学当中,同时结合时代特色,以鲜活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学生在实践中,通过亲身体验去感悟、去思索,从而有益于培养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增强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二、依托创业教育实施高职学生理念信念教育的途径

(一)重新定位创业教育目标,突出理想信念教育

创业教育在近年来逐渐被国内高校所重视,并被界定为“旨在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勇于尝试、实践、冒险的精神,激发学生首创、创业的激情,培养学生独立工作、技术创新、社交、管理等全面的技能”的一门课程[3]。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更多地将其视为工学结合教学思想的一种体现和解决就业压力的一种途径,因此,更加侧重创业技能的培养。在通过创业教育实施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重新定位创业教育的目标,将创业教育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结合,更加注重高职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对精神信念的需求,注重高职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因此,创业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为:在培养基本创业技能的基础上,帮助高职学生点燃创业的激情和梦想,树立科学的创业理想和创业信念,进而将这种职业理想和信念升华为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培养高职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其健康全面的人格特征,最终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大多仅以选修课程的形式开展,内容缺乏系统性,因此,教学的深度、广度及效果并不理想。要将创业教育作为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载体,必须在理想信念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对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梳理,形成完善的、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同时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机地融入高职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才能发挥其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才能扩大理想信念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基于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涵,在工学结合思想的指导下,结合专业课程教学,进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分为循序渐进的四个阶段。

1.“两课”等公共基础课程项目化改造。结合时代特色,将“两课”教学融入创业教育。用理想信念教育指导创业思想,用创业教育具体化教学内容。同时在“两课”的教学中,采用项目化教学手段,如情境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等,提高课程的感染力。

2.专业基础课程项目化改造,融入创业教育模块。高职专业基础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对专业领域的认知,是专业意识层面的教学。因此,对专业基础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造,融入高职学生创业教育模块,将有助于学生在认识本专业领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业热情,从而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主义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观。与“两课”相比,这种创业意识落在实处,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3.专业核心课程项目化改造,融入企业真实项目。高职专业核心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是专业实践层面的教学。通过融入企业实践性项目,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不仅熟悉了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过程,同时也锻炼了其必备的创业技能。由于该阶段在实际教学中侧重技能的养成,因此,应格外强调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通过优秀企业文化、典型创业案例的引入,同时结合教师的言传身教、示范启迪,进一步坚定高职学生对国家、社会、集体和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专业拓展课程项目化改造,实现创业教育全程化。高职专业拓展课程侧重培养学生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专业拓展课程强调课外实践,更加强调学生主体,通过让学生在特定的主题下进行创业实践,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磨炼创业意志,坚定创业信念,促进学生主体人格的不断完善,从而最终养成高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必胜信念。新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技能教育,因此在四个阶段的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这一融合关系,将课程“态度目标”(或称为素质目标)放在与知识、技能目标同等的高度,才不会偏离理想信念教育这一主题,才能真正将理想信念教育落到实处。

(三)创建创业教育环境,开展立体化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创新与教学实施必须要求配套的创业环境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提升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学生创业基地并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根据对杭州几大高教园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调研,目前可借鉴的立体化创业环境建设方案内容包括专业工作室(初级的创业技能训练)、模拟实践公司(跨专业合作创业)、学院创业园(学生自主创业)、学院创业中心(学院支持的创业项目)、校办企业和校企合作企业(融入企业的创业训练)等。不同的创业环境迎合了不同阶段理想信念教育的不同需求。创业氛围的营造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多层次的创业实践活动来实现,如省级、院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挑战杯及各种形式的创业比赛,教师创业教育科研项目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能力,激发学生争先创优的意志品质。

(四)充分发挥创业典型的教育辐射作用

创业教育是一种注重示范启迪的理想信念教育[4],因此,通过对优秀在校生、优秀毕业生和行业企业成功者的创业典型的案例教育,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点燃高职学生心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必胜信念的追求,有助于理想信念的升华。通过以创新、系统的创业教育为载体实践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虽然可以有效地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但它也是把双刃剑。在实践中,应充分认识到,无论是创业教育还是理想信念教育本身,都需要长期坚持与努力,同时,也将遇到各种曲折和困惑。如果不能有效地疏解和引导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则会给高职学生在心理上带来较大的阴影,最终影响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因此,在实践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创业现状和思想动态,及时处理实践中的突发事件。

三、基于现实的效果评价

理想信念教育范文第3篇

虞晓东,男,浙江工商大学财会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刘望秀,女,浙江工商大学财会学院,讲师。

王伟波,男,浙江工商大学财会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02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1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定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是对理想的支持,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理想和信念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

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庸俗空虚,取决于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追求远大的理想,坚定崇高的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的动力。但是,由于社会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和各种社会问题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冲击难以避免,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渗透难以完全封堵和大学生功利化趋向和“去政治化”倾向难以消除2等原因,使得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理想信念是一种精神现象,它的形成具有独特的心理机制,内容包含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成分,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因素肯定参与个体理想信念形成的过程,3可见情感、需要、动机、意志和认知等心理因素是影响理想信念形成的主观因素。无疑,对情感、需要、动机、意志和认知等心理因素的合理应用和干预可以成为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路径。

一、需要路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分层教育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4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按需要的起源分类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按照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需要具有多层次的结构,关于需要的结构,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的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ical theory of needs)的理论影响最大,为我们广泛应用。马斯洛(1968)认为,人的需要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等级结构,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

理想信念的形成以需要为前提,只有符合主体的价值观、目标、愿望和兴趣的事物,主体才会形成相应的理想信念并付之于行动。因此,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从大学生的具体需求从发,准确把握大学生群体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的不同需要,找准理想信念的着力点,才能保证良好的效果。

(一)重视大学生生活理想的教育

理想从内容上可划分为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下往上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教育。一个人只有在生存得到保障,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其他需要。可见在做好政治理想、道德理想和职业理想教育的同时,也要着力于大学生生活理想的教育。

(二)着力于大学生个人理想的教育

在注重社会理想教育的同时应着力于大学生个人理想教育,重视大学生的个人成长。社会理想是指特定社会的阶级或民众对待特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级终极发展归宿之理想的把握和持有,是对未来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追求、向往和设想5。大学生个人理想是指学生对自己未来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对自己的前途、人生状态和归宿等的把握和持有。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应采取科学的态度对待和重视大学生个人利益的实现,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在获得个人成长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理想的实现。

(三)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教育,重视阶段目标的实现。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理想教育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教育和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信念教育,共同理想是最高理想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最高理想是共同理想的最终目标,是共同目标的终极归宿。一般来说,理想越是高远,它的实现过程就越复杂,需要的时间就越长,为了避免大学生因此而认为共产主义理想是遥不可及的,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时候要加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重视阶段目标的实现,以增强大学生共产主义的信心。

二、情感路径――积极情感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催化剂

梁启超曾说过:“宗教这样东西,完全是情感的。情感这样东西,含有秘密性,想要用理性来解剖他,是不可能的。凡有信仰的人,对于他所信仰的事,总含有几分呆气,自己已经是不知其然而然,旁人越发莫名其妙……情感结晶,便是宗教化。白热度情感,名之曰宗教。6同时他还认为“只有情感能变易情感,理性绝对不能变易情感”。可见情感在信念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和情感构成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它可以驱动有机体从事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即对内驱力提供的信号产生放大和增强的作用,从而更有力地激发有机体的行为7。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积极的情感对活动起着协调和促进的作用,消极的情感对活动起着瓦解和破坏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大小还和情感的强度有关。一般来说,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人的认识活动和操作效果,痛苦、恐惧等负性情绪则降低操作的效果。当人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时,他容易注意事物好的一面,态度变得和善,也乐于助人,勇于承担重任;在消极情感下,人看问题易于悲观,懒于追求,更容易产生消极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教育过程是教师的教育心理需要和学生接受教育需要互相印照的过程,是师生间‘心理交流’的过程” 8,由此可见,没有积极的情感是与学生心理需要格格不入的。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充分运用积极情感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内心真正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最好不要采取简单的说教或强制性要求等措施,这些做法不仅影响师生间的关系,也不利于达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

三、动机路径――积极调动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

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4。动机具有激活功能(发动行为)、指向功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和维持和调整行为的功能。由此可知,只要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学生就会产生接受教育的动机,这个动机就会促使学生自觉地作出抉择,控制自己的行为,为自身发展设定目标,并为之自觉地奋斗。这个过程也就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挥自我教育的过程。

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那么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的身心活动才能起作用,而学生身心发展的动力是其主观能动性8,因此,理想信念教育同样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旦学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受教育的动机形成,就有利于将科学的理想信念通过学生的身心活动转化为其自己个人的理想信念,从而达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

励志教育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方式之一,其具体做法是应用教育心理学、教育激励学和教育管理学理论,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树立自己的目标,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加强励志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形成牢固的理想信念,激发大学生自觉形成与社会主义理想相一致的理想信念。

四、角色路径――强化大学生正确的社会角色意识

20世纪20 至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将“角色”一词引入社会心理学,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7。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充当了一定的社会角色,因为人一生下来就处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以及一定的道德环境中8。人们承担某一角色,首先遇到的是他人与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待,即社会公众对其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望。如果个体偏离角色期待可能招致他人的异议或反对。就理想信念而言,不同的社会角色,社会对他的期待也不一样。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承载着家庭和亲人的嘱托,在大学期间,不仅要提高知识水平,增强实践才干,更要坚定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中要通过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不断强化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色,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重任,觉知自己的责任。

五、知情意行和谐统一路径――引导大学生践行正确的理想信念

心理学将认知定义为是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行为是有机体的外显活动。心理学理论表明:受教育者每一种思想或是理想信念的的形成,其诸要素(知、情、意、行)的发展方向和水平是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的。8如大学生总存在的 “言行不一致”、“虎头蛇尾”等现象,就是知情意行不平衡的表现。认识是基础、情感和意志是动力、行为则是思想政治素质的外部表现,四者相辅相成,只有使四者全面和谐地发展,才能保证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在认知上,要让大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当代大学生应当确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此外,大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还应该追求更高的目标,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同时,要使大学生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对此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理想信念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理想信念;教育方法;新发展

从学校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看,之所以存在实际效果与所付出的劳动不相称的现象,这里既有理想信念教育内容选择的问题也有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方法问题。一般说来,方法是连接相互作用的主客体的中介因素,是主体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所采用的方式或手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理想信念教育方法,对增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理想信念教育的特点

(一)理想信念教育比知识教育有更大的难度。知识教育要解决的是知与不知、懂与不懂的矛盾,它所强调的是对一定概念的接受和理解,是为了认识客观对象,而理想信念教育要解决的是相信与否、践行与否的问题,不仅要求接受和理解概念,认识客观世界,更注重引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实践,改造客观世界,通过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

(二)理想信念教育更注重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内在需要。与知识教育不同的是,这些主体性的表现对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制约和影响作用更大。理想信念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自主的教育,它必须以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基础才能顺利进行。然后,他们通过自身自觉的省察、评估、反思、反求、体验等自我教育过程把教育者所传达的教育内容、价值观念逐渐转化为内在的立场、观点、态度,内在的约束力等,进而形成坚定的信念和行为模式。

二、探索理想信念教育方法遵循的主要原则

(一)民主原则。要站在平等的地位,克服以权威自居、居高紫下、硬灌式的说教方法,与受教育者平等讨论,以理服人。理想信念问题属于思想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压服的方法去解决。用行政手段来实施理想信念教育能招致受教育者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反感厌恶。

(二)科学原则。理想信念教育遵循信仰生成的规律才是科学的,才能取得实效。所以,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建立社会主义一共产主义信仰,首先要让他们“信”马克思主义,“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信”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然后,由“信”至“爱”。只有使大学生“爱”马克思主义、“爱”共产主义,才能达到真正的“信”,进而真正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信念。

(三)实效性原则。讲求实效是改革理想信念教育方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方法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在实践中可行,并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谋求理想信念教育方法新发展的若干路径

教育者要紧密结合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变化,努力谋求理想信念教育方法的新发展。笔者认为,当前,谋求理想信念教育方法的新发展应遵循以下路径:

(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相互对应、相互独立的两种不同工作方法,二者各有其特点,同时又密切联系。理想信念教育积极效果的取得,有赖于二者的结合与互补。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显性教育方法是理想信念教育者运用的主导方式。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增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原先那种较为单一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也被对信息的选择、判断、整合的学习方式所取代。因此,单纯的显性教育已难以完成对大学生崇高理想信念的塑造,它必须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互相补充,共同发挥出最大效益。

(二)继承、借鉴和实践创新相结合。理想信念教育方法的改进,坚持继承、借鉴和发展的主要原则有:

一要继承我国传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我党成功地把社会主义一共产主义理想渗透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着崇高理想信念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成功的方法,仍是我们今后理想信念教育要继承和掌握的方法。

二要借鉴国外的有益成果和经验,吸取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充实、拓宽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三要善于从理想信念教育实践中归纳总结新的方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许多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面对着复杂的环境,面对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工作作风,深入学生实际,洞察和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注意寻找并把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要求与当代大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将正确的教育原则生动地体现在灵活多样的方法之中,创造了许多具有明显时代特点,反映教育规律的新方法。

(三)“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相结合。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许多大学生认为,理想信念是个人感情方面的事情,没有必要进行强行的知识性教育。这就要求我们从理论上搞清楚理想信念与知识及感情和意志等的关系,确立理想信念教育的“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相结合的方法。

理想信念是知情意的合金,决定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要把“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结合起来。对于社会主义一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而言,首先,教育者要进行必要的知识教育,讲清为什么信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理”,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价值性和理性逻辑性的力量让大学生信服。其次,要在“以理服人”的基础上“以情感人”。仅有一些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认识还是不够的,要确立社会主义一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还需要大学生投入极大的感情,产生热爱和敬仰之情。没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热情,就难以建立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真正的信仰。

参考文献

[1] 隋玉杰主编.个案工作[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理想信念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一、医学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以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总指引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强调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共七部分)加以强调,该《意见》进一步强调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让大学生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该《意见》明确指出,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以此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准则,同时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教书育人全过程,让大学生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要旨,在日常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了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重要性。党的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同时,党的,明确强调要“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1]。理想信念教育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紧密围绕党的报告的总体部署、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总指引,结合高校实际有序有效地开展。一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极端重要性。要从社会未来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高度认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要从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上认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远意义上认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要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高度认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二要全面部署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战略规划。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结合起来,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以上各方面得到协调发展。三要切实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2]。要深入调研,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的特点、规律,探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策略;要改革创新,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探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因地制宜,结合高校实际探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办法措施;要多管齐下,结合当前信息化社会信息渠道多元化特点探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举措;要灵活应对,结合日益变化的社会现实探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二、医学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根本路径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二者殊途同归,目标一致[3]。当前,社会文化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兼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考虑文化大环境的影响,在错综复杂的文化氛围中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对接与融合,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根本路径。

(一)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不仅经济发展呈现多元化特点,政治改革呈现多元化格局,社会文化也呈现多元化趋势。文化多元,必然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理想信念。面对错综复杂的文化变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指明了方向。新时代大学生必须把提升道德修养、打造高尚人格作为坚定理想信念的必修课,要认真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价值观念,转化为学习和实践的持久动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始终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首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理想教育。大学生要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不仅影响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也影响国家的未来发展。大学生理想教育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使之与“中国梦”联系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有社会、国家、个人三个层次的内容,“中国梦”也包含有国家、民族、个人三个层次的内容,二者紧密对应,互相关照[4]。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结合起来,使之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在情感上更容易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信念教育。理想信念与文化紧密相连,理想信念可以在文化中找到自身发展的根基。大学生的信念教育要从文化中发掘缘由和潜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信念教育,也就意味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文化是个社会化的大概念,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与民族性,包含了民族风格与价值认同、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具有历史性与继承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许多内容都来源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联系起来,使之融入大学生信念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在心理上的认同,情感上的亲近,并能更深入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二)文化冲突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必然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文化冲击与融合的影响,理想信念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只有始终坚守、而不能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才能更好地契合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第一,要以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衡量文化好坏的基本标准。面对十分繁杂的文化,主流文化与支流文化并存、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纷呈、国内文化与外来文化并陈,如何区分文化的优劣,如何吸取精华、去除糟粕,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本的标尺加以衡量。第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多元文化,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丰富资源。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文化不断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不断加强整合与吸收有益成分,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丰富资源。第三,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造多元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包括现实的土壤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原因,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本着为我所用的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对多元文化加以改造与吸收,不断提高以文化引领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能力与水平。

(三)文化交融视野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精神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背景下,世界文化呈现出交融与共生的发展态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基,在社会发展中把握规律、看清方向、坚定立场,融入新的时代精神,在文化交融中吸收世界文化的有益元素和成分,使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和完善,更适用于当前教育需要。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从古今文化交融中承袭优秀成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民族精神的结晶,也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在古今文化交融的契合点上吸收优秀成分和营养,有助于消除大学生由于受到多元文化交融的负面影响,消除政治信仰迷茫、社会责任感缺乏、理想信念模糊、时代精神感不强等问题。二是从中西文化交融中吸收合理元素。中西文化交融,多元文化荟萃,容易使年轻人迷失方向,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社会辨别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侵蚀和影响,因此,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扬弃的原则,不宜照搬西方的文化模式,要精心选择、科学鉴别、合理利用。三是在多元文化交融中整合有效因素。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共生,要站在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的角度加以区分和审慎选择,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吸收运用,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加以衡量,以具有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思想、先进理论培育和影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三、医学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以构建“立体化”的教育模式为基本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