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想教育论文

理想教育论文范文精选

理想教育论文

理想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这里所说的灌输教育就是指通过疏和通的方式灌输基本的思想政治观点、思想政治理论。不是“填鸭式”的教育,而是创新教育的方式让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更好的入脑入心。1900年,在《我们运动中的迫切任务》中,列宁明确指出:由此自然产生出俄国社会所应该实现的任务,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组织一个和自发工人运动有紧密联系的革命党。列宁当时提出从外面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并不仅仅是指向工人提供解答某些问题的现成结论,最重要的是指引导工人群众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列宁这些论述高屋建瓴,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第一次对灌输论最生动、最全面、最具体的论述。

二、新时期坚持灌输理论的必要性

(一)社会的大环境要求我们坚持灌输理论社会大发展、大繁荣

各种西方的观念也扑面而来,好的东西我们应当学习。但是西方大国推行的霸权主义思想,通过文学作品、电影、饮食,灌输西方的价值理念,对我国的青少年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为了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促进社会主义基本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灌输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

(二)对基本理论的忽视

要求我们坚持灌输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我们国家的基本理论,而现今的状况就是对基本理论不认识、不知道、不理解。我们常说理论是实践的来源和基石,基本理论的建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国家观必不可少,因此,通过灌输的方式将基本理论灌输到人们的头脑中才能更好地发展基础理论、更好地促进我们国家基础理论的建设。

(三)新时期加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必须坚持灌输原理新时期我国教育的发展成果也显而易见,但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也越来越凸显,为了更好地改进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将灌输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融合都需要通过灌输的方式,让受教育者了解思想政治理论的基本概念,再通过丰富多样的方式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

三、灌输理论在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灌输教育过于强调教育者地位

忽视受教育者主体性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更多关心的是自己要讲的是什么,只关注基本理论的教育而不关心受教育者的主观、客观感受,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过于强调自身。同时灌输教育过程中部分教育者因缺乏足够的工作经验和水平,缺乏说话技巧和感召力,无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无法入脑、入眼、入心。

(二)灌输教育内容过于简单一提到灌输

很多人都会想到思想政治的灌输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灌输的方式,但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只是众多种类的一种,包括我们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只是单单将灌输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存在单一、片面性,导致一提起灌输就很头疼甚至是反感。

(三)灌输教育方法、形式过于单一

很多教育者采用机械、单一的理论教育法,甚至有的教育者没有根据变化了的实际,一味生搬硬套,使得教育形式单一。灌输虽然在我国有很多年的历史,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但是固有思想仍然存在,教育方式方法死板、教育过程单一,仍旧是强制式的灌输方式,这样导致人们的潜意识中就认为灌输就是生搬硬套,灌输就是死记硬背,使灌输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四、灌输教育理论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正确坚持灌输原理

必须反对急功近利的错误倾向现阶段社会大环境带给我们的是很多浮躁的心态,急功近利的心态,急于求成。人们对灌输理论的认识认为灌输就是一股脑的将知识都教给学生,不说明其中的来源,也正是由于对灌输的不了解导致这样的情况。不能片面的认识灌输教育而应全面的认识灌输理论,不能急于求成,应处理好灌输中方法和原则的运用,同时结合受教育者的实际正确坚持灌输理论。

(二)科学认识灌输原理

是正确坚持灌输原理的前提怎样理解灌输理论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大难题,而只有正确科学地认识了灌输的基本原理,既通过外化的方式教育受教育者最基本的概念和理论,再将外化的理论转化为内在的思想,而不是通过强制的方式、死记硬背的方式去理解某一概念和原理,不是填鸭式的方式教育受教育者,而是有步骤、有层次的促进基本理论的教育。只有科学地认识灌输原理的内涵才能更好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在教育过程中坚持说服教育

以理服人传统灌输教育往往忽视受教育者实际需求,没有把受教育者当作思想政治教育另一主体这样的教育往往达不到理想效果,因此要注重灌输过程互动性,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又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要把个别灌输和普遍灌输启发灌输和形象灌输%自我灌输和他人灌输文字灌输和口头灌输有机统一起来,结合灌输的广泛性和先进性,让受教育者尽可能参与进来,与教育者进行双向互动交流,实现从显性教育向隐性与显性教育相结合的转变,注重灌输方法的启发性,灌输教育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五、结语

理想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一、思想教育工作融入安全管理中的基本方向

1.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宣贯安全防范理念。

因事利导、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是思想教育工作的基本方法。思想才教育与安全管理结合要找好切入点:必须紧扣生产经营、紧扣一线员工、紧扣生产现场,从员工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从丰富员工文化生活入手;只有找准了切入点,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才会把安全理念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安全管理工作中去。多年来,港口始终把思想教育与安全教育融合在一起,坚守“生命安全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安全法律是必须坚守的底线”意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遵循“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学习宣传新《安全生产法》,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查现场“三违”行为,杜绝习惯性违章,较好地提高了广大员工的安全素质和安全管理水平,达到了增强员工素质、防范事故发生的目标。

2.广泛开展思想教育与安全教育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标。

把思想教育与安全培训有机结合,是提高员工安全素质的有效途径。一是制定港口年度教育培训计划。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会等,强化安全教育,提高安全素质。二是新《安全生产法》已于去年12月1日实施。做好“新安法”宣贯普及工作,切实将“新安法”贯彻到位。三是结合季节特点,相继开展了“安全演讲比赛”、“安全生产月”、“安康杯活动”、夏季“六防”、冬季“六防”、“11.9”消防日、“道路交通安全百日无事故”等活动。在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中,围绕“强化红线意识、促进安全发展”为主线开展各项工作。四是利用多种形式,将上级文件精神、各类安全知识和常识、事故案例分析等宣送到广大员工中去,利用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大力宣传,营造声势。使员工的安全素质不断提高,在工作中始终牢记安全警戒线,按章办事、按规操作。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安全管理都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如果说安全教育的作用是事前警示、事后惩戒,那么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则重在事前预防、自我防范。而且是从思想源头上、行为意识上形成牢固防卫体系。在诸多生产力要素中,员工是最重要、最活跃、最根本的要素。员工行为是否规范,安全意识强弱等,受其自身思想支配。思想支配行动,行动源于思想。同等条件下,员工安全意识重视成度、觉悟高低,决定着对安全工作的责任心所持的态度。因此,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行式对员工进行安全意识防范、思想觉悟、爱岗敬业等升华教育。只有员工将“爱自己、爱家庭、爱港口”的正确思想得到普及、员工的安全责任感才能增强,自觉遵章守纪,我要安全、大家安全的习惯才会养成。

三、思想教育与安全教育有机结合的“日常”工作方法

1.做好日常“警示”教育。在港口生产建设中,已发生过的安全事故教训沉重。

无论大小安全事故,都会在员工心中留下阴影。为此,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安全生产全过程,就是要做好日常“警示”教育,预防事故发生。通过案例分析,举一反三,帮助员工认识到不安全因素对社会、对港口、对家庭、对自己带来严重伤害和经济损失。通过“警示”教育,使员工充分体会到安全无小事、事故警钟长鸣的现实意义。

2.做好日常“减压”工作。

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加快,员工在工作、学习、精神和心理等方面的压力较大,对安全生产存在不利。港口通过“党员与群众结对子”“员工思想动态调查”等形式,掌握和了解员工在想什么、干什么,了解掌握他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需求;从而根据员工思想动态、工作表现,选择不同的方式方法,帮助解决一些工作、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员工办一些好事实事,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使员工轻松上班,安全工作。

3.做好日常“跟班”监督。

港口坚持开展“三联一包挂”(三联,支部与基层单位联抓、争创“安全示范单位”;支委与党员联建、争做“党员安全示范岗”;党员与员工联帮、争当“安全技术能手”。一包挂,公司领导包挂一个基础工作最薄弱的自然班组)活动是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通过“三联一包挂”活动与开展不定期、不定点的“习惯性不安全行为查找”和“干部跟班劳动”等活动,起到了很好监督和引导作用。“每人一天安全员制度”“安全检查与现场动态抽查”等活动,及时发现一些不易发现的安全隐患;尤其是在码头货物吊装过程中,领导跟班劳动、深入现场一线,有效地进行现场督导,督查生产全过程,充分发挥了安全监督的作用。

四、结语

理想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过于僵化,没有考虑被管理者实际情况管理工作是为着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所服务的,围绕着如何建设完善教育体系和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等方面内容服务。如今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一般管理者都是高校的领导层,学生就是被管理者,甚至任课教师都是扮演被管理者的角色,领导说什么,教师就要执行领导的命令,这样很容易造成专制性和独断性,对学生和教师缺乏人文关怀。普遍存在的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让任课教师兼任管理工作,教师就不是全职的管理者,本来教师就要花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到教学和科研上,能花在管理上的精力和时间肯定不足,这种情况肯定会导致管理效果差,对被管理者也缺乏关注和重视,这样就很容易造成恶性循环,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造成巨大的阻碍。

(二)过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速度,忽略了管理质量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有时候会把过于强调管理的效率,一切都追求速度,把管理工作简单化和片面化,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效果。有些管理者是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了管理的实质,而有部分管理者则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管理工作没有真正落实好,而且对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教学情况都欠缺考虑,有时候会为了完成某项任务或活动,就把指令传达下去,并要求一定要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内完成,没有认真考虑被管理者的实际情况。在如今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物质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大,这样就容易造成很多不良思想被传播开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也会随受其影响,被管理者的思想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管理难度也会不断增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追求的不应该是速度,而是要达到提高被管理者的道德思想素质和政治素养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对象思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与发展的途径

(一)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观念

1.1树立服务观念管理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关系着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如果管理观念落后陈旧,那么将会影响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定要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更新创新管理思想。首先管理者要树立服务的管理,管理是为着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服务的,其中包括课程的开设和教育对象等方面。管理者应该要站在服务者的位置进行管理工作,而不是以一个高层的身份进行教育管理工作,如果以一个高层的身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那么管理工作就很容易忽视被管理者的实际情况,管理工作也会带有独断性,缺乏民主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首先要建立服务的观念,明白自己的角色和管理工作的意义和实质。

1.2树立监督评价观念然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还要树立监督观念,如今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普遍都有开展管理工作,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宏观调控、确定教学方向、预测发展前景和决策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但是会缺乏监督评价这一重要环节,对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关系着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成效。一个完善的监督机制对管理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只有建立完善一套完整的监督机制才能对管理者的工作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监督其管理工作是否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范畴,监督各层次的管理工作是否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是否有损害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如果没有了监督评价这一环节,就很难了解清楚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实施情况,而且还可能会削减管理者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些管理者就会想着只要完成任务就行了,也不在乎管理的效果,因为也没有人监管和考核。因此,在管理工作中一定要树立监督评价观念,这样才能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

(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如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顺利开展的其中一点阻碍就是缺乏完整的管理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现存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运行存在着不少弊端,例如管理机构不完善、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不兼容、管理工作人员分工不协调和管理理念传统落后等。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一定要完善运行机制,完善的运行机制应该要为管理工作提供一个完整的框架,要规范管理工作的程序和步骤,规范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行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运行机制首先要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提高管理者的素质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重要的因素,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在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中一定要制定监督制度和激励机制,对管理人员进行激励和监督才能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建立相对完善的激励机制才能营造一个工作氛围。其次在人才队伍建设中,应该制定一些策略招募更多优秀的管理人员进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运行机制除了要完善管理队伍的建设之外,还要落实好相关的规章制度,从规章制度上规范管理工作的进行和开展,尽量做到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三)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在落后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一般都是灌输类型的管理模式为主,这种管理模式严重欠缺对教育对象的实施情况的考虑,实际情况上两者的作用之间是相互。他们的关系就犹如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教师是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是作为一个接收知识和信息的角色,但是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发挥关键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上一定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上也应该要重视被管理者的重要性,发挥被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把传统的灌输类型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合作类型的管理模式,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合作,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进一步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

三、结语

理想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教师对初中教学很多都是本着升学教育和素质教育,很多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改变,也就导致在对思想品德道德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很多的观念都没有发展健全,对于老师教学也就没有更好地发挥实效。随着现代知识的快速发展,老师的思想也要不断转变,跟上时代的进步,不断增加新思想,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由于思想品德学科自身的特点,学生很多时候会感觉学习的无聊,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也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再加上教学观念的改变,教师追求的就是升学率,大多数都是要求学生对思想品德课进行牢记,应付考试,没有充分考虑教学合理安排,不会特意地安排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贯彻道德教育的方法

1.提高教师整体的道德教育水平

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要引进专业的道德教育教师,聘请道德教育的专员人员,通过道德专业教育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他的道德教育水平,未对学生进行专业的道德教育提供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教学者不断地提高创新意识。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时候都是单一的教学方法,都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没有更深地进行教学,在学生学习的时候比较枯燥,对于思想品德教学在道德教学中要提高创新理念。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是影响其行为举止的重要因素,而一个教师的思想观念对其教育方式、理念、策略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老师要改变学生传统的被动的服从,要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这样才能有效地对新知识与能力进行获取。

2.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初中生道德观念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在形成道德意识的时候需要从抽象的法律现象逐步形成法律概念,通过长期的培养最终形成道德习惯。在对这些抽象的知识的学习中也就需要老师在课前充分做准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十分重要,由于思想品德课具有特殊性,没有语文课那么多优美的诗句,也没有历史课那么多典型的实例和传说,也更没有地理课那么丰富的图片和各地趣事。所以,要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提高兴趣也就需要老师能够精心地准备课堂,然而在对思想品德道德教育中,老师首先就要充分地理解道德教学的概念,要充分地把握时间和课堂有效性的相结合。

3.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理想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现代学前教育存在着科学主义的取向、教育不公、课程评价不公等问题。教育理想是教育主体自身超越性的真实体现,当前重提教育理想,重新审视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步入新的境界有着重要意义。

教育活动是一种规律性的活动,有其外在和内在的主观追求,因而教育活动又是一种价值性的活动。因而,教育活动的展开,不仅要受制于客观现实,更是预设了人们观念性的“需要”或者是价值趋向。这种观念性的“需要”或是价值趋向充分表征为教育理想,它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必要动力。

一、什么是教育理想

(一)教育理想概念的界定

教育理想是“一定的主体,依据其价值现,在对教育现实否定性评价的基础上,以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趋向为依据,对教育活动的希望、追求和向往”。教育理想是支配教育生存和发展并体现教育发展规律及趋势的观念系统,包含着人们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价值、教育的功能等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态度。首先,教育理想是教育对教育中的人与社会“未来现实”的美好设计与想象,它侧重于教育对社会或人的存在与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意义、价值及作用,它制约着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方式的运用及教育组织管理的取向,它指明教育前进的方向。其次,教育理想是人们根据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自身的需要,通过想象而确立的教育的价值目标。它要以教育的客观规律为依据,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依据。第,教育理想是人们根据自己所赞同的教育价值而选择教育的结果,它体现的是教育的价值取向。所以,教育理想包含着教育的价值,它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基础上的教育的价值取向。

(二)教百理想的特征

第一,教育理想的超前性。作为对客观现实可能性的反映,理想当然是一种认识,但理想这种反映具有超前性,从而构成主体在实践努力的方向。教育理想亦是如此。教育理想是与教育现实相对应的概念,是对教育现实的反映,但是教育理想又不是对教育现实的简单摹写和反映,而是对教育现实的超前反映。作为人们的超前性认识,教育理想的对象不是教育的历史或现实,而是教育的未来,而人们对未来的建构总是要立足于现实。理想对现实的超越并不意味着与现实的隔绝,相反,其目的恰恰是立足于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去提升现实。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对教育理想的建构应注意摈弃不切实际的幻想的成分。

第二,教育理想的批判性。作为与教育现实相对应的概念,教育理想不仅是对教育现实的超前反映,而是对教育现实的批判性、反思性的反映,教育理想的构建本质上是一种对于教育现实的批判性的认识活动。其之所以如此,在于既有的教育现实不能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理想对教育现实的批判,不是形而上学式的全盘抛弃或否定,不是不负责任的,而是立足于发展着的社会需要而对于教育现实的一种积极性的批判和扬弃。它一方面对教育现实中假丑恶的东西加以贬抑和排斥,另一方面,对教育现实中真善美的东西加以确认和发扬。

第三,教育理想的导向性。教育理想包含着人们对教育未来的预测和预见,其预测和预见的目的是要以“未来”来规范和导向现实中教育活动的目的、内容、方式和途径。教育理想是人们对应然状态的价值追求,这种“应然”超越于人、社会及教育自身的现实状况的制约,比“现有”形态更规范、更合理、更完善,因而往往会成为人们进一步活动的取向,具有鲜明的指向性。

教育理想作为支配教育生存和发展并体现教育规律的观念系统,体现了每一时代人们对教育应然的价值追求,它可以引导教育实践向合目的合规律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改变不合理的教育现实,使教育不断地趋向于真、善、美。

二、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科学主义取向的学前教育研究

科学主义取向的学前教育研究是以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为其主要基础的。在教育史上,从赫尔巴特、第斯多惠、乌申斯基到实验教育学创始人拉伊和梅伊曼等等,都把心理学看成是建立科学教育学的重要基础。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研究界风行教育实验和心理测验,教育学日渐成为心理学的应用或应用的科学,而学前教育学则成为了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应用或应用的科学。

“科学主义”取向的研究者强调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定量研究,极力把人的主观价值观排除在研究之外,也不太考虑历史因素。在人的主观性、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都被排除在研究之外后,从事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者也开始了对科学规律和标准的追寻,他们相信:全世界儿童的发展是有共同规律的,可以运用定量研究方法找这种科学的儿童发展规律,并把这种规律制定成可以操作的标准,推广到全世界,让所有的学前教育机构都按照这种科学的标准去实施学前教育。于是,丰富的学前教育实践被公式化的教育教学原理、通则和规律控制,教学过程似乎可以由这些固定的信条和不变的法则来决定,而真正的学前教育实践本身的情况到底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教育实践必须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标准去实行。

(二)学前教育的民营化改革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

在学前教育领域引入社会民间资本,推进学前教育的“民营化”,这在我国许多地方已形成一种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私立幼儿园纷纷出现,一些公立幼儿园也在一夜之间转制为私立幼儿园、贵族幼儿园。有些地方也出台专门文件,要求大力发展民办学前教育,要求当地的民办学前教育到2010年占90%以上。民营资本进入学前教育,一个比较重要的目的就在于营利,实现利润最大化,这必然侵蚀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所以,广泛推行民营化之后,学前教育领域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格局:资本实力雄厚、教学条件好的幼儿园不用担心生源,各项收费会进一步水涨船高,而那些缺乏强劲资本做后盾的小型幼儿园为了获得生存空间,必定要进一步降低办学的软硬件条件,以期通过低收费吸引到生源。这样一来,当前已经一定程度存在的富人家的孩子上好幼儿园、穷人家的孩子上差幼儿园的分化现象必然会进一步加剧教育的不公平。

(三)不正确的幼儿园课程评价

评价是对课程成效的宣判,但是幼儿同课程评价对幼儿园老师来讲很难操作和实施。例如,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强调幼儿发展,将幼儿发展水平作为评价幼儿同工作的重要指标,要求通过幼儿园教育达成幼儿认知、情绪、人格等方面的发展指标。而幼儿的发展并不全然归因于教育,更不全然归因于幼儿园教育。又如,将幼儿园有没有编制园本课程作为评定幼儿园是否达标或能否上等级的指标,要求所有幼儿闶都必须编制自己的课程。殊不知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他们同然可以对专家编制的课程作出调整和取舍,甚至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但是他们无需人人去编制课程。幼儿园也无需园园去创造与别的幼儿园不一样的课程。因此不难发现,这种幼儿园课程评价制度实际上是以客观“证明”幼儿园课程在多大程度上合乎所谓的标准为价值取向的。评价的目的在于获得“证明”结果,评价者和被评价者最为关注的也是证明结果。在这种“证明”过程中,教师是完全被动的,不管评价者的评价是否合理,他们只能迎合和接受,这实际上给园长和教师带来了额外的负担。

三、教育理想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实现

首先,科学主义把自然科学的一般有限原则加以不适当地推广和转换,将自然科学的观念、方法不加限制地外推搬用并用以规范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不合适的。学前教育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矛盾并非科学主义的研究能够解决的,学前教育迫切需要的是从学前教育现场问题出发的生态研究。学前教育的变革者也不应始终坚持以“理想化”的状态为标准,强行规范和改造“不理想”的状态的幼儿园及课程。

其次,学前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对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进一步突出学前教育的公共性和公益性,逐渐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提高幼儿人园率,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的公平性要得到实现与强化,最关键的还在于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扩建、多建公办幼儿园,平衡各幼儿园间的师资与设施配置。同时,幼儿园收费标准的制订应与公众普遍收入相适应的程度,能让大多数孩子进入条件相差不大而又能保证教育质量且收费相对低廉的公办幼儿园,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学前教育领域的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