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村上村树

村上村树

村上村树范文第1篇

其实,他喜欢的是文学,额,这个词,有点宏大吧。或者说,他喜欢自己静静的翻些闲书,小说,散文,历史杂记之类的。但是,文理分科时,他还是选择了理科。因为爸爸的一句话,男孩子家的,读什么文科啊,叽叽歪歪的。爸爸是电表厂的工人,在旋转电表中度过大半生,在他看来,有个技术比长篇大论来得实在。

可以预见的是,田原的成绩不算太好,他始终提不起兴趣去钻研数理化,平庸的成绩让他更加不开心。

田原化解不开心的办法是跑步。每天下午第四节课后,在晚自习之前,有一小时的自由时间。田原就用来跑步。围绕学校后面的大操场,甩开步子,跑个三五圈,在极度消耗体力的过程中,心中的不快乐似乎也淡了。

这个黄昏,田原照例在操场跑步,一圈,两圈,他正投入于那种肌肉紧绷、汗水润水的状态,突然觉得脚下一绊。遭了,鞋带松开了,他踉踉跄跄,极力控制自己前倾的身体,惯性却还是止不住得让他撞向旁边的姑娘。

“村上春树――”

没等他那个对不起说出口,就听见姑娘清脆的声音,还带着点惊奇。

“蠢树?”田原脑子里浮现出这两个字。他觉得自己这时的样子确实很窘吧,但也不至于是一棵蠢树啊。

许是看出来田原的尴尬,姑娘又重复了一遍“村上春树,一个作家的名字。”

田原看清了姑娘的样子,她有一双细长的眼睛,笑起来弯弯的,让他想起,四月正盛的樱花。

就这样和这个姑娘认识了,田原渐渐知道,她叫蒋小和,是隔壁文科班的。蒋小和是一个喜欢文字,爱好阅读的姑娘。两人短短的交谈,竟然有种淡淡的惺惺相惜。

最后,田原还是忍不住问了一句:“村上春树是谁呀。”

蒋小和忍不住笑了,“哎,亏你还自诩文学爱好者呀,连村上春树的大名都没听说过。下次,我带一本他的书给你哦。”

田原被她的轻微的调侃弄得不太好意思了,他的脸有点灼灼燃烧的感觉。他想,一定是刚才跑步太用力的缘故。

蒋小和没有食言,转天,她带来了一本《海边的卡夫卡》。她在黄昏时分的操场上,遇上正准备跑步的田原。“嘿,给你本书。”

他有些激动,小心翼翼把那本书捧在手中,然后听蒋小和讲这个作家的故事。田原第一次知道,有这么一个叫村上春树的作家,是个日本人,很有名的。

“那么,你为什么冲我喊村上春树啊?”田原还是不解。

“因为觉得你们长得很像啊。”蒋小和嘻嘻地笑了。

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田原去百度了村上春树。看到尊容的刹那,田原有些失望。村上春树长得真一般啊,他有点小小的难为情,被一个女孩子这样形容。但不知怎的,又有点小小的激动,因为村上春树是个大作家啊,而且是蒋小和介绍给他的。

以后的日子,蒋小和会经常借一些书给田原看,这些都是学校小小的图书馆里没有的。田原听蒋小和谈论那些作家的名字如数家珍。每次讲完后,蒋小和就会谦和的笑笑,那弯起的细细的眼睛,像樱花。

蒋小和借给田原的一本《枕草子》中,有个书签,不是市面上卖的那种,是手绘的,带着淡淡的香,自然,这是蒋小和自己做的吧。下次还书的时候,田原悄悄把书签留给了自己。

一个月后,学校举行了一个“指点青春,放飞理想”讲座,请了几个当地颇有名气的人物,讲讲大学填报志愿什么的。其中一个,是本地大学文学系的教授,蒋宇。

讲座之后,田原才知道,蒋教授就是蒋小和的父亲。难怪蒋小和有那么多书,懂那么多知识。

也是,有着樱花般笑容的姑娘,本就应该有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知识渊博的父亲。

不知为何,田原一下子想起了自己的父亲,终日穿着蓝色工装,埋头抄电表的父亲,五大三粗的父亲。

蒋小和再来找田原说话的时候,田原就支支吾吾,闷闷的,如一个瘪气球。蒋小和奇怪他是不是不舒服,田原只是摆摆手,说:没事,没事。

其实,他的心事大着呢。田原本想问问蒋小和明年准备考什么大学,他也报考那所学校。田原知道自己的成绩不算好,但是他会努力的呀。可现在,他不敢问了。他觉得自己和蒋小和之间,隔了一堵看不见的墙。

放学了,田原一个人坐在家中,对着镜子看自己,那张带着点忧郁神情的脸。他有一个荒凉的额头,没精打采的耳朵,毫不出众的鼻子。恩,他像村上春树,这个长相平庸的家伙。

此时,他手里握着那枚书签,整个手指间,都浸了那种淡淡的香气,一如他淡淡的忧郁。

后来,田原再跑步的时候,就有意避开蒋小和。蒋小和借他书,他说:谢谢,我最近忙功课呢,没时间看。再后来,蒋小和好像觉察了他的不对劲,两人就少了联系。

高三了,功课越发繁重。田原每日读书,傍晚按时跑步。他发了狠劲去学习,没有人知道,这个一贯温吞如白开水的男生,从哪里汲取了强劲的学习动力。

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在和自己暗暗较劲。他告诉自己,你要变得优秀,出色,出类拔萃。他想证明给蒋小和看,证明什么呢,他自己也说不清楚,或许是,17岁的不服输的自尊心吧。每每他觉得很累,疲倦时,他就会去操场跑步,奔跑的时候,想起自己第一次遇见蒋小和的情形,想起这个爱笑的姑娘那声清脆的有点冒失的问候。

来年七月,田原终于考上了一所很不错的大学。而蒋小和呢,她已经出国了,去日本,那个以樱花著名的国度。是的,这样清丽的姑娘,应该有更美好的人生。

田原在大学里,开始了随性的生活。看自己喜欢的书,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图书馆藏书甚丰,他有时,会借一本村上的书来看。

他从书中渐渐了解了这个作家的生平。17岁的村上春树,是个资质平凡的少年,长相平凡,淹没在人海,喜欢读英国文学,成绩一般,对大学并没有明晰的规划。或许有心仪的女生,但也是无疾而终吧。

村上村树范文第2篇

在冬天,树叶落尽,飞鸟南迁,和村庄相依为命的,就只有这些鸟巢了。

树下,每个院落都是一个家;树上,每个鸟巢也是一个院落。年少时,我曾攀沿着树,偷偷去拜访过。鸟巢和我们的家一样,虽然从外面看,相差无几,但走进“家里”,或整齐干净,或脏乱邋遢,每家的习性就一目了然。

这些鸟巢,如同乡邻,我一眼就能认出来。黄鹂的巢精巧,喜鹊的巢笨重,黑卷尾的巢缜密,斑鸠的巢随意,八哥的巢严实,灰雀的巢邋遢……

我认真观察过它们筑巢,两只小鸟儿,往返奔波,它们花费的功夫,并不比人建一座院落少。

枯枝是最主要的材料,青叶是“涂料”,草根是“钢筋”,泥团是“水泥”,毛丝、棉絮等则是“家具”。两只鸟儿,飞来飞去衔运,巢也有了“相濡以沫”的气息。后来我才知道,那两只鸟是一对夫妻,就像父亲和母亲。

那时还小,我可以整天无所事事地游荡。村庄里玩腻了,我就看树上的村庄。我很想知道它们过得怎样——黄鹂下蛋了吗?斑鸠的鸟崽还光屁股吗?八哥为啥不唱歌?还有喜鹊,它们一叫就有喜事,我就能讨到喜糖!可它怎么就是不叫呢?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看不懂村人的事,鸟的事我更不懂。我不甘心,猫着身子,爬上树。这“家”看看,那“家”转转。有时手痒,禁不住“顺手牵羊”。为此,我惹怒过黑卷尾,被它们追打到家门口。

母亲数落我,父亲捧着雏鸟,一路赔不是,送回巢里。我依稀懂得,就像父母疼爱我,鸟也疼爱它们的孩子。树上树下,我们与鸟过着相同的生活,是我的顽劣,打破了那种和谐。

“这些用树枝、稻草、泥巴搭成的房子,群聚在这里……它们是我们筑窝在高处的先人,是我们一直寻找的古民居。”读到这首诗,我一下想起村庄的鸟巢——白云是镜子,野花野草是河流,人就是植物吧!只是,那个喜欢爬树串门的少年呢?

村庄,已是别人的村庄。当我回来,认真打量它,我才发现,时光流失的那么厉害。

村上村树范文第3篇

1、《且听风吟》

2、《1973年的弹子球》

3、《寻羊冒险记》

4、《舞舞舞》

5、《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6、《挪威的森林》

7、《国境以南,太阳以西》

8、《奇鸟行状录》

9、《斯普特尼克恋人》

10《海边的卡夫卡》

11、《天黑以后》

12、《1Q84》

13、《遇到百分之百的女孩》

14、《列克星敦的幽灵》

15、《萤》》

16、《边境,近境》

17、《夜半蜘蛛猴》

18、《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

(2)村上春树,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生于京都伏见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演剧科,亦擅长美国文学的翻译。

村上春树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奖,1987年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上市至2010年在日本畅销一千万册,国内简体版到2004年销售总量786万,引起村上现象”。2017年2月24日,长篇小说《骑士团长杀人事件》由日本新潮社出版。

村上村树范文第4篇

有一段时间我家那个地区实施按时供水,许多人要在上班中途赶回家接水,我家却能保持24小时有水——我爸设计了个水箱,来水时自动进水,水满了自动停水,装在楼顶,只供我家的自来水管路。哇!全楼人都艳羡。

这给我造成了某种误解,以为找老公都是买一送一——附送修理工一名,直到遇到我家这位文科男。我常常在睡梦中被摇醒,他孩子般无助地坐在床边:“电脑又启动不了了!”换灯泡、修下水道、电表跳闸等等,全是我的事儿。

一次出差中,他打电话给我说,煤气灶坏了,打不着火。我回来一看,电池没电了,五分钟就能解决。他愣是扛了三四天,每天用电磁炉煮饺子吃。

有位同病相怜的女友,终日感慨自己当初受了蒙蔽,老公除了舞文弄墨,抬头不会修天窗,低头不会拿菜刀,家里家外都指望不上。一次,家里马桶漏水,女友铁了心袖手旁观。一个月后,她投降了,忿忿不平地说:“白瞎了那些水费。”我们曾经一起自驾出游,我跟在她老公车后边,被后雾灯晃得睁不开眼,发短信告他:“麻烦大哥把后雾灯关掉好不?”他数分钟后回:“不知道怎么关。”

我一位前女同事,在老公七弄八弄把她用几天心血写好的存在电脑里的稿子弄得灰飞烟灭之后,哭着冲口而出:“我要跟你离婚!”

文科男如斯,理科男也好不到哪里去。

“天下老鸹一般黑!”一位嫁了理科男的女友,对我们的吐槽嗤之以鼻。她总结出一个公式:理工科老公=懒+简单+电游。他们上班宅在实验室,下班宅在家里,守在电脑前“打通关”,哪怕垃圾桶倒在上厕所的路上,也绝不会弯下腰扶起来。

理工科男是无可救药的逻辑思维动物。你跟他谈村上春树,他问你:“什么树?香椿的一种还是臭椿的一种,能不能吃?”所有小情趣和浪漫,在他那里都是无聊。他出差时很少主动打个电话,说两句暖心的话,还理直气壮曰:“没事儿打什么电话?”更别提过生日过纪念日送花送礼物,他的理由是:“我都是你的了,这不就是最好的礼物?”

村上村树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村上春树 作品 全球化 特点

读过村上春树小说的日本国外读者常常留有这样一种错觉,这简直就是本国作家用自己的母语创作的作品。日本的比较文学评论家四方田犬彦曾评论:“‘村上文学’无论在什么社会状态下,都很容易被读者当做治愈自己的政治挫败感、恋爱挫折、孤独与虚无的文字广为接受。”他在《在全球化之中》一文中进一步评论:“海外读者如此爱读村上春树的小说,其原因在于在世界全球化之中村上春树文学所呈现出的‘清澈性’。”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日本的工业产品畅销世界,而其文学远不及其经济为世界所认同称道。究其原因大致在于日本的文学总给人一种阴郁、晦涩的印象的缘故。或许正因为这一点,四方田犬彦才指出走向世界的村上文学具有日本传统文学所不具备的“清澈性”吧。当然,这只是村上文学走上世界的一个原因,我们绝不能据此推断说村上文学不是日本的,或者是说日本的传统文学不够优秀。

日本传统文学在日本国外读者看来有阴郁、晦涩之感,这是由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自身的文化发展及日本独特的传统审美意识决定的。在文化发展上,与亚欧大陆率先发展起来的文明,比如“四大文明”相比,日本作为孤岛位于世界一隅,相形之下文化发展较晚。但日本自古以来都注重文化的学习与交流,先是中国的隋唐,后有欧美,并对学到的先进文化吸收加工,逐步实现了文化建设的日本化。或许正是由于这种来之不易,日本文化在具有开放性的同时也产生了浓厚的保守性的特点。日本的历代文学家在作品中不遗余墨地表达了对本国文化的钟爱,并形成了固有的文学范式。即便是到了现代,日本著名作家谷崎润一郎、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也都在其小说中刻意描写日本传统文化的气息与美感。1964年川端康成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在瑞典科学院作了题为《我在美丽的日本》的纪念讲演。虽然川端康成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样一个世界文学界的至高奖项,但日本文学在世界上,特别是在欧美国家并不被大众所了解。

村上春树对日本的文学传统采取了漠不关心的态度,并依此作为自己文学创作的出发点,尝试创作出为更为广阔的世界所接受的小说作品。正是因为村上春树时刻意识到自己的日本人身份才选择了这样一条创作态度,因此我们或许可以把这种“漠不关心”、“清澈性”看做是村上春树在日本文学转型期采取的一种突破性战略。村上春树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1987年发表的小说《挪威的森林》在日本取得了发售四百万册的破纪录的佳绩,还在世界各地先后推出了18种不同语言的译本,成为他在日本国内外知名度最高的作品。其后,他的几乎每部作品都受到日本国内外读者和文学评论界的关注,除了在日本获得了不少文学奖项外,在国外还获得了“卡夫卡文学奖”“耶路撒冷文学奖”等文学大奖,在世界掀起了“村上春树热”。

村上春树于1979年发表了处女作《且听风吟》。该作以“轻快的笔触”“干爽的感觉”“美国化的小说”“崭新的文体”等获得了“群像文学新人奖”,这些评论可以说道出了村上作品的不同于日本传统文学的创作风格。“美国化的小说”之评,揭示了村上是一位受美国作家影响的作家。那么其中的被评委们称道的“崭新的”“独自的”文体是怎么回事呢?村上春树后来对《且听风吟》的创作细节这样说道:“怎么用日语写小说,我思考了很长时间,首先我用英语写了一部分,然后再把它翻译成日语。为什么这样呢?我觉得自己必须选择好可以用于创作小说的崭新的文体。借用既存的文学文体写小说我做不到。总之,在那时,作为讲故事的载体,他(美国作家钱德拉)的文体是必需的。把小说的文体置换成钱德拉那样的风格是个庞大的作业。……不过我这么做了。我认为语言风格的转换能够带来观念的变化。我想包括我在内的日本年轻作家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或多或少地探索出日语的一种崭新文体。如果大家要讲好一个新的故事就要用一种新的日语。”也就是说,村上春树不但是在音乐、生活用品等生活方式方面受到了欧美文化的影响,也接受了英语小说创作的文体特点,并采取了积极的、主动的姿态接受了英语这一不同的文化概念。

那么,村上春树所说的“新的故事”、“新的文学”到底是什么呢?他在同一文章中讲道:“我们日本人在语言方面没有对其他国家带来任何补益,更有甚者只是在二战时强制几个亚洲国家学习日语罢了。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消除日本的‘文化的孤立’,……重新构建日语,穿越语言的障碍,把故事讲到更为广阔的世界去。”从他的这番讲话,我们除了可以看到村上春树作为一名进步作家的正义感外,也大体可以了解村上小说创作的心机和起点。村上的小说创作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试图从日本传统文学的苑囿中摆脱出来。

“私小说”是日本近现代文学的一大传统,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日本的纯文学,是日本传统美的文字体现,被竭力加以推崇。所谓私小说,就是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创作的,或者是作者脱离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孤立地描写自己身边的琐事和心理活动的小说。其主题往往是主人公个人心境的刻画、日本传统家庭的纠葛、日本的“义礼”与“人情”,都普遍存在主人公自我意识缺失的特点。然而,村上作品中的主人公几乎都是些不具备传统日本人性情的“边缘人”,故事中很少有日本传统道德观的体现,甚至于每部作品中都缺失代表父权与制度的主人公的“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在《斯普特尼克恋人》之后,村上春树较多地采用第三人称来创作小说,突出主人公个人主义的特点。开始于近代的西方新体小说就是以客观描写一般民众个体为创作基础的。就如罗兰·巴特所说,使用第三人称是“小说的典型习惯”。村上早期小说中的“我”,有评论家认为其实可以认为是“他”的变形,已不是私小说中的“我”了,村上春树逐渐抛弃第一人称转而更多地采用第三人称,就具有了刻意刻画小说中人物个人主义的色彩。其实,日本的私小说就也是在明治维新后文化领域输入欧美个人主义背景下产生的,受二战后特别是后资本主义环境下美国文学影响的村上春树,其作品中的个人主义特点就更为鲜明了。

那么,村上作品全球化的特点是怎么体现的呢?这要从二战后美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特别是对日本产生的重大影响说起。二战以后,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间接统治日本近乎七年,其间及其后传统保守的日本文化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全面美国化。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经济学家佐伯启思在访谈中曾这样评论战后日本人的生活。“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现状是,得益于经济高速增长政策,国民生活富足起来,日趋美国化。……可乐与牛仔服、美国流行音乐与摇滚乐、T恤与麦当劳,诸如此类的东西深深融入了日本国民的日常生活中,以至于早已忘记了它们的美国印记。”在村上春树1985年发表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中早已通篇充斥着欧美古典音乐,美国作家及其小说作品,爵士乐、好莱坞电影等美国文化的元素。战后美国文化最大的特点是文化的消费性,文学也全面商品化了,村上春树的小说自然就具有了消费文化的特点。“现如今,在称之为全球化形势下的日本及海外各国的人们,特别是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他们都过着相似的消费文化生活,感受到类似的孤独感和空虚感,描写了日本这一社会形态的村上春树的小说也就成了海外各国类似人群人们的代言人。”所以,从这层意义上说,无论是村上春树还是宫崎骏,他们的小说,他们的故事使国外的读者遗忘了日本文化的印记,被当做自己国家的文化接受了。

村上春树是一位日本作家,其小说自然要写日本人的故事。但在他的作品中经常能看到中国人的身影,经常有二战时日本军人在中国所犯罪行的暴力情节,所以他是位有良知,有正义感的作家。再加上他轻快的日语文体,贴近读者生活的故事,这些因素都促成了他的作品在世界特别是亚洲国家被广为接受。当然,其作品无论在日本国内外还是在读者或文学评论界中,都赞否两论,但无疑他是一位积极探索极其成功的作家。

村上春树的作品无论是创作手法还是内容都具有明显的欧美化特点,但是在作品中也无处不流露出他对高度发达的日本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拜金主义、物化现象的深恶痛绝。可以说村上春树小说全球化的创作策略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他以全球化为武器,通过对作品中主人公生活方式与兴趣的欧美化描写,与日本传统文学所体现的强烈的地域性保持距离,尝试一种日本文学走向世界的道路。另一方面,通过描写生活在伴随着世界全球化而形成的消费文化之中的人们所产生的疏离感和自我丧失,唤起人们对这种消费文化的反思。也就是说,就像村上春树作品的多义性与不可解性一样,村上春树对自己当做创作武器的全球化的特点也抱有一种矛盾的心理,当他力图摒弃日本文学的传统性与地域性的时候在竭力渲染全球化的因素,但在全球化的消费文化造成人与人间的疏离、个体的丧失的时候,也在为之哀叹不已,呈现出一种进退维谷的双重性构造性心理。

参考文献:

[1]四方田犬彦.世界は村上春樹をどう読むか[M].文艺春秋社,2009.

[2]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3]村上春树.芭蕉を遠く離れて——新しい日本の文学について[J].すばる,19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