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迷语

小学生迷语

小学生迷语

小学生迷语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络小说 虚拟社区 迷文化

迷文化的研究在我国还处于一个理论亟需深化的阶段,对于迷文化的研究,大部分的研究都是从社会学、传播学、文字学或伦理学等角度进行的,从文艺学的角度也有,但是关注的是文艺美学等方面。网络小说社区迷文化既是网络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大众文化极具有活力的因素。而目前网络小说社区迷文化很少被我国研究者关注,加强对网络小说社区迷文化的研究,对建设文明、科学、健康和理性的网络文化具有现实意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一、网络小说虚拟社区研究

对于网络小说虚拟社区的研究非常之少,只是在研究网络小说或虚拟社区时有所提及。作为网络文学的一部分,我国网络小说的研究也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关于概念的界定。网络小说的概念由网络文学的概念延伸而来,也和网络文学一样在概念的界定上存在着焦虑;将网络小说与传统小说进行区别,试图从区别中来确定网络小说的本体存在;分析网络小说的特征,凸显其大众性、自由性和后现代性;从文学本体出发研究网络小说的创作、传播、阅读、批评等。笔者发现,在这些研究中,网络小说与虚拟社区的关系一直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研究者虽然提及却并没有做更多的关注。比如,网络小说的“语言特色”时强调了网络小说的“网络话语”:“‘天涯的兄弟们,来点掌声!!!欢呼声!!呐喊声!!!!!可猫!!二楼的朋友们!!!你们的呐喊声我听不到!!!!’看到这样的话,不经常接触网络的人可能会有点犯迷糊,‘天涯’、‘可猫’、‘二楼’,这仅仅是形形的网络语言中的一部分”,这些网络语言的诞生,其实与作家和读者一起在小说社区的类似日常生活式的互动是分不开的。网络小说被改编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原因是“网络小说受众的互动参与为影视剧的生产提供观众支持”,网络小说受众的互动参与从何体现?主要集中在这些充斥着网络小说的虚拟社区。

对于虚拟社区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已经有许多研究成果,其理论成果为国内的虚拟社区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将人群社会区分为Gemeinschaft (礼俗社会,又译为共同体)与Gesellschaft (法理社会,又译为社会),由此为网络虚拟社区概念提供了理论源头。网络文化研究中最早提出虚拟社区概念的是莱恩・高德(Howard Rheingold),他提出概念的同时也界定了虚拟社区作为“想象共同体”的存在形式。

国内目前对虚拟社区比较全面与系统的专著是学者刘华芹的《天涯虚拟社区:互联网上基于文本的社会互动研究》。该专著对虚拟社区的结构、管理、意识甚至冲突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而这方面的硕士论文主要有《虚拟社区中的文化生产》、《虚拟社区的人际互动――以天涯社区为例》和《虚拟的空间和想象的共同体》。游梦潇在论文中梳理了虚拟社区的研究成果,分为概念的界定、虚拟社区的类型、虚拟社区及用户特征和一些个案研究,并将虚拟社区的人际互动模式综合为中心模式、渐进模式、两两互动模式和网状模式四种模式。肖蓉也以天涯社区的文化生产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文化生产的行为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虚拟社区文化生产的特点,但是所关注的文化生产都是一些个体的现象,没有对群体就某一文化认同而进行的集体生产进行深入的研究,而这,正是本研究所关注的,并以网络小说虚拟社区迷文化为切入点。

二、网络文化研究

国内外对网络文化的研究体现在三个方面:

(1)对网络文化概念的研究。学术界对其含义进行了大概分类:一是侧重网络载体的技术视角,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的物质基础上,把信息的发送和接受作为核心的新型文化。二是从实践的观点出发。白淑英认为网络文化的发生和发展是人类“在线”实践过程中生成和建构出来的生活样态,是在线实践的创造,把网络文化看成一个过程。

(2)对网络文化特征及其演变的研究。国外学者对网络文化的特征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如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的“数字化生存”论,如丹・席勒(Schiller,Dan)的“数字资本主义”论,曼钮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网络社会”论等等。国内学者对网络文化的特征的研究体现在具体的分析与解读。

(3)对网络文化价值与影响的研究。大多数学者肯定了网络文化的价值,并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如鲍宗豪认为网络文化的价值表现为网络的文化意蕴,网络为人类创造了新的文化,网络文化语言丰富了人类文化世界,使人们有可能以独特的网络语言进行交流。吴克明认为网络文化不仅是现代技术和文化现象的一次世纪性融合联姻,而且形成了人与网络文化和谐发展的新景观,具体表现在人的自由个性与网络文化的和谐发展、人的社会关系与网络文化的和谐发展以及人的自然生态与网络文化的和谐发展等方面。网络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个人的影响和对社会政治与经济以及伦理道德的影响。欧阳友权认为网络文化使既有文化发生了转向,即文化发展方向出现了异于既有文化逻辑预设道路的新的文化理念和实践:从现代性走向后现代;从理性走向感性;从精英走向大众。

三、迷文化研究

关于迷文化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西方对于迷或者迷群的研究经历了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以Henry Jenkins为代表,他从这些迷群的个体作为媒体受众是怎样接受媒体文本的过程这样一个视角展开研究,重点探讨媒体受众和媒体文本之间的关系。Liss A.Lewis则从“迷的定义”、“迷与性别”、“迷与工业”和“迷的生产”四个方面做了阐述。

第二次浪潮主要强调迷文化中关于社会的文化的等级的复制,研究迷选择对象和消费的时间与人们习惯之间的关系。如Chery Harris的《电视迷的社会学研究》。

第三次浪潮来临,Andrea MacDonald的《不确定的乌托邦:科幻媒体迷群和网际交流》,Kirdten Pullen的《网络研究》中的文章《我爱:创造一个网上迷社区》,还有Nancy K.Baym2000年出版的《打开,登录:肥皂剧,迷群和网上社区》,都是以网络社区中的迷作为研究对象。

相对西方来说,中国对迷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2005年,Matt Hills 的《Fan Culture》由朱华u翻译,韦伯国际文化出版,由此迷和迷理论在国内受到了学者关注。2009年,陶东风的《粉丝文化读本》由北京大学出版,该书第一次比较系统地翻译介绍了西方粉丝文化的研究成果,可见我国对迷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研究的理论大多是建立在西方理论的基础上,研究的内容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迷的概念表述与特征的探讨

国内对于迷的概念的表述有两种,都是从语言学翻译的角度而来,一曰之“粉丝”,是英语单词“fans”的音译,一曰之“迷”,是属于它的意译,所以中国对迷文化的研究中对迷文化的概念有两种表述:粉丝/迷,粉丝文化/迷文化,有的学者使用“粉丝”和“粉丝文化”表述。而另外一些学者则使用“迷”和“迷文化”表述。从时间跨度上看,这两种表述都在同时使用,可见,目前的研究界,研究者使用“粉丝”或“迷”表述并没有统一,本研究采用“迷文化”来表述是为了更凸显其特征。

(二)对于迷现象的解读与审美价值的反思

赵文秀指出“粉丝”的现象表征并从而肯定“粉丝”文化的价值所在,从而进一步探讨“粉丝”现象对文化建设的启示。张晨阳肯定了迷的文本生产力的解放,指出迷文化与工业文化的关系更为密切。蔡鹏飞不仅详尽地探讨了各种电视迷现象,而且从媒介文化的视角检视媒介与迷文化的互动,反思媒介与迷的对立困境。

(三)关于迷社区的研究

对迷社区的研究国内目前并不是很多,比较突出的是复旦大学的邓惟佳博士,其重点研究了迷群实践活动的自我建构和群体认同,探讨迷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如何建构身份认同,如何跨媒介和多元化的使用媒介,并以此凸显迷的“能动性”。另外邓伟从迷社区的“身份认同与建构”作了探讨。

从国内外对于迷研究的现状来看,国内外学者对迷和迷文化的主要理论都进行了开拓性的探讨,但是,从目前的国内对于迷研究状况看,很少关注网络小说社区的迷文化建构。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网络小说与虚拟社区的研究,还是网络文化与迷文化的研究中,作为受众的网络小说迷,在网络小说虚拟社区所进行文化实践活动都渗透到了以上四大板块的方方面面,并以其为连结而构成一张纵横交错的文化网络,但是在以上四大板块的研究中都对其有所忽略,故而对国内的网络小说社区迷文化进行研究很有必要,是对中国迷文化的个性解读,也是对中国迷文化和网络文化的补充与丰富。

参考文献:

[1]光明,张钊.略论网络小说的写作特色[J].写作,2010,(1).

[2]谢宏娟.中国网络小说影像改变作品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11.

[3]赵秀文.“粉丝文化及其现象的解读[J].新东方,2007,(9).

[4]张晨阳.“迷文化”:新媒介环境下的价值审视[J].中州学刊,2011,(6).

[5]蔡鹏飞.电视迷文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

[6]邓惟佳.能动的“迷”: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9.

小学生迷语范文第2篇

一、指导学生朗读时,提倡小组评读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提倡小组评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针对课文中长句较多的实际情况,采取“教师示范――学生试读――小组评读”的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朗读长句的技巧,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具体操作如下:1、教师示范:“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它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北麓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小盆地里,波光粼粼的多瑙河穿城而过。”这里,首先点明了首都维也纳的特色――音乐之都,然后指出维也纳的地理位置――坐落在阿尔卑斯山的小盆地里。因此,朗读时要突出句子的主干,读出相应的节奏和提顿。至于修饰语“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既表现了维也纳的秀丽风光。又表达了作者的钟爱之情。因而,朗读时宜用重音轻读的方法。给读者以美好的想象,传达出一种爱慕之情。2、学生试读(要求学生正确控制语流,读出相应的节奏和提顿,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3、小组评读:(1)读音是否正确;(2)语气是否连贯;(3)节奏是否清晰;(4)重音是否突出。这样,学生评读有依据,合作有目标。从而,既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态度。

二、启发学生质疑时,组织小组讨论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在阅读中质疑,在质疑中讨论,从而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消极态度和被动行为。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中,学生从题目人手,提出相关问题。例:(1)这里的“厄运”指的是一件什么事?(2)谈迁作为一位史学家,他的信念是什么?(3)“打不垮”的具体表现是什么?(4)本文对我们有何启示?这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学生通读课文以后,学生又从文章的语言等方面提出问题:(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强调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2)文章中为什么用上具体数字“20多年”、“6次修改”、“500多万字”,如果改为“长期奋斗”、“多次修改”、“鸿篇巨著”,与原文相比,表达上有何差异?(3)文章第三小节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亲自考察”,这些词语对表现人物的思想品格有何意义?还有的从标点符号方面提出了问题,例:“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这里的破折号用与不用有何区别?这样,学生从内容、语言乃至标点符号方面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形成了一串又一串的思维链。同时,通过小组交流,提炼出阅读中的主问题,有的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思维的生长点。从而,不仅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相应发展。

三、引导学生探究时,鼓励互助合作

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的阅读,围绕具有目标指向的专题,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钻研,互助合作。从而,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分享合作学习的乐趣。

小学生迷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迷文化;耽美;新媒体;迷群

御宅族、Cult友、字幕组,在许许多多的本土或外来的文化潮流中,耽美文化由在杂志摊上渐渐出现的耽美主题书籍杂志,到网络社区里数量巨大的耽美作品和迷群队伍,已然成为迷群当中鲜亮的一支。关于耽美文化,国内学者有从心理、社会、文化等不同角度的一些研究,提出了各自对耽美现象的观点。研究将结合定量分析的数据,进一步探究其群体样貌、背后动因及正负面影响。

耽美迷群概述

迷群的概念。学者亨利·珍肯(Henry Jenkins)在《文本的偷猎者》一书中提到,“迷”是指“狂热地介入球类、商业或娱乐活动,迷恋、仰慕或崇拜影视歌星或运动明星的人”。“迷”将媒介使用行为看成一种文化活动形式。[1]迷通常以一个群体的形式出现,是相对于广大主流受众的小众群体。

“耽美”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近代文学中,被日本漫画界所用后代指一切“美形的男性”,以及男性与男性之间不涉及繁殖的恋爱情感,即“BL”。耽美文学与一般的同性恋文学有很大区别,其作者与读者都通常为异性恋女性,因此也有学者提出耽美文化中的“想象与现实的混淆”[2]。耽美作品也通常蕴涵着柔情与伤感等女性特质,在耽美的世界里,男男之恋被描绘成一种完美精神世界里最为理想的恋情。

耽美迷群特征。由于耽美迷群以女性为主,她们又被称为“同人女”。从较普遍的研究结论来看,同人女群体年龄大多分布在14~25岁之间,以青少年为主。在性取向上多以异性恋为主,同性恋只占极少数。另外,她们还具有普遍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经济水平。[3]

耽美迷群有自己的特殊称谓,如腐女、耽美狼。深度的耽美迷们有很强的群体意识和身份认同。在著名耽美社区露西弗俱乐部,注册会员需要正确回答网站给出的关于耽美作品的专业问题,相关QQ群也往往需要填写与耽美文化有关的身份验证内容才能获准加入。

迷群形成原因

迷群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个人因素方面,一是在心理上能够通过对迷文化的接触赢得文化资本所带来的自尊意识、寻求群体归属及获取符号狂欢的快感;二是在生活方式日趋丰富的当下,耽美迷们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去阅读耽美小说、漫画,也有条件去网络上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媒介因素上,传播技术的发达促进了动漫作品大规模快速地传播进来,同时又提供了耽美文化生长的平台。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网民最多的国家,其中主要为青少年,逐年增加的女性网民当中也包含着大量的耽美爱好者。

调查结果中的耽美迷群样貌

在研究的问卷调查结果中,关于参与耽美文化的原因,有消磨时间、放松娱乐、找到群体归属、追随潮流、能够和同学朋友有更多共同讨论的话题、希望自己创作作品、缺少有兴趣的文化产品、喜爱故事内容,其他几个选项间,放松娱乐这一接触媒体的本身原因成为最重要的选项,占37%,其次是对故事内容的喜爱,占28%,而消磨时间和放松娱乐加起来占54%的比例。

在调查的对象当中参与自己创作的人数不多,仅有一人在参与创作的作品数一题中选择了1~5部。在尚未自己创作作品的回答者中,有29%有在今后进行创作的意向,大多数选择只阅读已有的作品。在关于所偏爱的耽美口味一题中,66%的选择为清水文,即没有太多露骨情节描写的作品,而在耽美作品吸引您的地方一题中,大部分人选择了唯美动人的同性爱情故事,也有部分选择享受帅哥美男的视觉盛宴,另外则是了解另一种生活。

关于耽美作品的吸引要素,问卷具体地考察了不同要素在耽美迷群中的吸引力程度,综合结果各选项较为平均,但最高的仍为“爱情的纯粹,感情的真挚”,以及“耽美界有很多优秀的作者和作品,非常吸引人”。另外,在“耽美作品能够让女性站在局外人的立场描绘、欣赏和观察男性”中,男女被调查者的选择有明显的不同。

从调查结果能够看出,大部分耽美迷参与耽美文化的方式仍是通过阅读和观看,有小部分也同时参与讨论,但自己创作的比例很少,而接触耽美文化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与接触媒介产品的一些普遍目的重合,即消磨时间和放松娱乐,但对故事情节的欣赏也成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具体内容上,人们更多地欣赏纯粹的感情和作品本身的精彩,但对同性恋话题的关注、平等的意识也有一定影响。

传统媒体时代耽美迷群的媒介接触

接触耽美内容的传统途径

在互联网兴起之前,耽美内容的接触途径非常有限,耽美迷为了一张CD或一本漫画经常需要大费周折,通常是通过购买盗版及走私影音制品获取媒介内容,如上海文庙很多年前就成为全国耽美爱好者之间闻名的交易场所。

传统媒体时代耽美文化的传播特点

①有限的人依靠有限的渠道进行有限的传播。这个时期,大众传播(限于图书、音像)和人际传播成为主要的传播方式。最早接触到耽美文化的一批人,纯粹是出于兴趣或偶然接触到耽美内容,而这些内容并没有贴“耽美”的标签。②人际关系顾忌导致的信息壁垒的问题。即便是在今天,仍然有一部分耽美迷对在现实中谈论该话题有所顾忌,常常选择不公开的态度来进行媒体接触,导致信息无法流向身边人群,形成信息壁垒。③资源稀缺,不易获得,加大了进入耽美圈的难度。在互联网兴起之前,只有少数青少年接触到部分日本流传过来的耽美作品,如经典漫画《绝爱》等,但是这时还远未形成一个文化群体,因为跨国的物质交流较为昂贵和缓慢。④接触无意识。在我们针对此项研究所作的小规模调查中发现,从小学或初中就接触耽美文化的受访人皆表示最初只是喜欢漫画,而漫画的一些作品恰好被归为耽美内容。

新媒体背景下耽美族媒体接触特点

(1)网络成为主要的传播平台。网络犹如放大器,让耽美迷这个群体从低调的潜伏到势不可挡地走上台前,也使资源获得更为便利:

耽美社区及论坛。网络虚拟社区成为耽美文化传播的最主要载体。如露西弗俱乐部、桑桑学院、耽美中文网等。每个社区皆有较为固定的创作者、活跃用户,使用固定的术语,形成一定的社区规范。

微博。新浪微小说大赛转发前20名中,耽美题材的就占11名,以至于组委会不得不分类出“耽美”系列单独评选。作为互动性及传播性极强的新兴网络工具,微博的传播效果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越了传统媒体。

豆瓣小组。关键词为“耽美”的小组为222个,最火爆的耽美小组成员多达17754人。千人以上的小组为14个,加上若干几百人小组,合计约7.6万人。

耽美游戏。即以同人故事为题材的电脑游戏,较为著名的有《耽美梦想》、《纸砂草书》、《东方》系列、《月姬》、《寒蝉鸣泣之时》等。

(2)传统媒体推波助澜。通过对“腐女”概念的传播,让耽美族这个原本边缘的文化群体迅速变得广为人知,传统媒体在概念传播、观念普及上仍然有着不容怀疑的话语权。此外,现在耽美杂志也已经可以像普通动漫杂志一样出现在书摊上。

(3)手机媒体进一步渗透。彩信、手机耽美游戏、手机电子书、耽美手机桌面,各种耽美产品通过手机应用流行起来,随着手机逐渐成为各种媒介的融合终端,耽美文化借助手机进一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

全媒体时代耽美迷群的新特征:

(1)从消极的受众到积极的受众。网络充分激发了网友的表现欲、传播欲和认同欲,他们积极地传播,参与讨论甚至创作,范围已经不局限于漫画小说,而发展成对众多社会现象的调侃。

(2)从大众到小众再到大众。网络的介入使得耽美美学以惊人的速度席卷社会,耽美群体日益壮大,越来越多的受众知悉并加入耽美的行列,曾经像宗教式的话语体系逐渐发展为流行网络语,小众又渐渐形成大众的趋势。

(3)从低调到高调,伴随有身份认同优越感的集体无意识。随着耽美渐成潮流,不管是否真正对耽美产生兴趣,不少网民喜欢宣称自己为“腐女”,并乐于使用各种耽美术语。曾有耽美迷在接受采访时说,她平时只要和一些同学说“我是‘露’(露西弗俱乐部)上的”,同学们就会对她刮目相看,言语和眼神都“柔和”了许多。

接触耽美内容的影响

积极影响。(1)让有共同爱好的人们获得身份认同和群体归属感。耽美网络社区的互动性能够使耽美迷获得即时的反馈,通过共同话题的参与和讨论,网民可以获得身份上的认同。(2)多元的价值观让社会更加宽容。耽美作品不仅使同人女沉醉于爱情的凄美和伟大中,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她们的一些观念。在本研究的小规模调查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表示耽美作品改变了他们对同性恋的态度。

消极效果。(1)过度狂热导致的不理智和习惯性依赖。同人女对耽美的痴迷已经形成一种习惯性的依赖,正如一名耽美迷所言:“我如果哪天不看看翻翻BL动画、漫画小说,就会不舒服,而且一看见BL的动画漫画我就必买。”此外,还有女性耽美迷由于过分沉溺于耽美漫画,男朋友无法理解,感情方面遇到障碍。(2)耽美作品良莠不齐,对主流文化造成冲击。为了吸引点击率,有些耽美网站不惜推出近似情色的小说作品,以耽美之名,行庸俗之实,不仅缺乏美学价值,还易荼毒青少年的思想。(3)现实生活人际沟通障碍。有社会学家或心理学家将耽美与性取向相联系,将其视为变态心理的一种,认为耽美爱好者存在“心理问题”。而这种问题也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沟通障碍。

结论和启示

全媒体时代的迷文化比以往任何时代的迷文化更能得到广泛传播,网络及新兴媒介的蓬勃发展打破了小众亚文化的信息壁垒,使得耽美迷群队伍日益庞大。随着传统主流媒体越来越多地向网络寻找信息源,它们对耽美现象的报道又进一步扩大了该文化的影响范围。从某种层面上可以说,全媒体时代耽美风潮的形成,是各种新老媒体联动的结果。

对多元文化的宽容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耽美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应该获得其应有的存在空间。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市场的逐利行为使得打着“耽美”旗号的各种文化作品良莠不齐,如果不加以把关甄别,势必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误导。因此,在新兴媒体逐渐有更多话语权的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更应该以其公信力和权威性有所担当,让青少年拥有选择各种文化权利的同时,也能够在一个更成熟理性的媒体环境中汲取更有价值的营养。

参考文献:

[1]张姗.迷研究理论初探[J].国际新闻界,2007(5).

[2]王萍,刘电芝.“同人女”现象的分析与思考[J].青年研究,2008(10).

[3]苏威.耽美文化在我国大陆流行的原因及其网络传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小学生迷语范文第4篇

有一个人在森林的东边迷路了。他不断穿行、奔跑,就是找不到走出森林的路。他走了几天几夜,最后颓然地坐在一棵枯朽的树干边哭泣。

突然,他听到一个声音说:“请问,要怎么样才能走出这座森林?”

原来,那是一位在森林西边迷路的人,走了几天几夜还没走出去。

“真对不起,我无法为你指路,因为我也是迷路的人,但是如果我们俩人商量一下,说不定就能找到森林的出路。”

于是,两个迷路的人坐在一起商量,仔细分析了森林中的路径,很快就找到了出路,走出了茫茫的森林。

想象一下,如果两个迷路的人没有相遇,他们也许永远也走不出森林了。

温馨小语:

一个人想在学习、生活、事业上取得成功,固然要靠自己的努力,但是,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还需要与别人合作。一个人如果只知有己,眼中没有他人,那么他再努力也往往是徒劳的,正如那两个没有相遇时的迷路人一样。小朋友们,你们现在知道协作的力量了吧?

暗示

乔治・华盛顿在担任美国第一任总统时,他的一位秘书小姐上班总是迟到。

一天,上班的时间已经过了许久,这位秘书又姗姗来迟。当她在走廊上遇到华盛顿时,立即推诿说:“我的手表坏了,所以今天才迟到。”

华盛顿委婉而幽默地回答道:“小姐,看来你必须换一块儿手表了。否则,我不得不换位新秘书。”

这位女秘书既欣赏华盛顿的风趣和幽默,同时也理解了他语气中的严厉,再也没有迟到过。

温馨小语:

华盛顿婉转而又严厉的语言,充分展现了他的幽默感和做事严谨的风格。在生活中,许多命令或教育都是生硬和死板的,但如果拥有了幽默,会让别人同样领悟到你的意思,却还不觉得尴尬和难以接受,这就是说话的艺术。

能灭火的蚂蚁

1985年,法国科学家曾发现蚂蚁能灭火。后来,英国一位动物学家的实验证实了法国科学家的发现。

英国科学家把一盘点燃的蚊香放进了一个蚁巢。开始,巢中的蚂蚁惊恐万状,约20秒钟后,许多蚂蚁见险而上,纷纷向火冲去,并喷射出蚁酸。可一只蚂蚁能喷射的蚁酸量毕竟有限,因此,一些“勇士”葬身火海。但它们前仆后继,不到1分钟,终于将火扑灭。存活者立即将“战友”的尸体,移送到附近的一块“墓地”盖上一层薄土,以示安葬。

1个月后,这位动物学家又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到原来的那个蚁巢进行观察。尽管这次“火灾”更大,但这群蚂蚁却已有了经验。迅速调兵遣将,协同作战有条不紊。又是不到1分钟,烛火即被扑灭,而蚂蚁无一遇难。科学家认为蚂蚁创造了灭火的奇迹。

温馨小语:

小学生迷语范文第5篇

“语文主题学习”提倡以“课内阅读、课内学习”来学好语文。我通常是围绕主题进行单元整体阅读教学,之后才用“研、品、写、展”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大量地读、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阅读习惯和独立思维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农村”,按照“四型三读”备课模式,我准备的是拓展型阅读的教学设计。认真研读课文后,我把教材中的文章《牧场之国》、丛书里的《月夜》以及课外《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乡村生活》这同主题的四篇文章整合到一个课时来教学。在学生读懂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学习“抓住具体的景或物来展现乡村生活的独特与迷人”的表达方法,并让他们在自己的习作中学以致用。

一、课前预习读――整体感知

想在一个课时内完成四篇文章的学习,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预习。课前我提出预习要求:读通课文,借助词典理解词语;再读课文,圈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点评;根据课文主题收集相关资料,先小组后全班进行交流。除课前预习外,我又给学生一个课时的“再预习”时间。学生根据对生字词和文章大意两个方面的掌握情况进行查漏补缺,为品读课文进一步扫除障碍。这一环节强调学生的自学,学生在研读中初步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老师不必过多介入。

二、课中品析读――思维碰撞

学生通过以上四篇文章的阅读,要理解“乡村生活的独特与迷人”并不难,关键是如何从理解思想感情指向体会语言文字的表现力。我将重点放在对《牧场之国》一文的引领上。

我让学生思考:荷兰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并要求他们画出相关语句,加上批注。在全班的交流展示中,学生大声朗读画出的重点语句,如“他们才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及每个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一遍一遍的朗读让学生迅速理解了荷兰牧场的特点。接着,再回归语言训练点,让学生思考作者是通过什么来展现荷兰牧场的独特和迷人的。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自然而然找出来“动物多(物),夜晚迷人(景)”这些直接展现牧场美丽的内容。学习完《牧场之国》后,我让学生依照方法自学另外三篇文章。学生阅读的速度越来越快,学习效率也越来越高。

三、写话小练笔――读写结合

教师要注意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技巧。我总是在学习课文后,设计10分钟的小练笔时间,如“抓住具体的景或物来展现乡村生活的独特与迷人”。学生在思考后,快速组织材料,很多孩子都能将刚学到的写作方法用上,这也显示出阅读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