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力资源毕业总结

人力资源毕业总结

人力资源毕业总结

人力资源毕业总结范文第1篇

本次宣讲会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首次在高校举办就业宣讲活动,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推行的“公共就业服务校园行”系列宣讲活动中的一场示范性活动。主题是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政策,知晓企业需求。目的是通过宣讲,引导高校毕业生端正就业观念,理性求职就业。

宣讲会上,桂桢副司长介绍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指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保持平稳,但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大,另一方面,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同时,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把其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当前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不断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环境。希望高校毕业生们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可立业”的就业观,在实干中成长成才。

全国人才流动中心谢瑗副主任重点从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以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鼓励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创造更多岗位吸纳毕业生就业,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鼓励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对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等六个方面介绍了国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并介绍了近年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开展的一系列就业服务活动。

人力资源毕业总结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毕节试验区,建设与发展,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一、贵州省毕节试验区建立的背景及发展现状分析

毕节试验区是全国第一个以科学发展为指针、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凝聚各方力量,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也是全球第一个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从理念到实践的综合探索试验区。其创建的深重历史背景及其所具有的跨区域跨时代的巨大意义和价值,正日益增多地不断充分展现,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

(一)毕节试验区建立的背景

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特征,在建立试验区之前是贵州省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1987年,全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仅为288.9元,农民人均收入只有184元,人均粮食不足200公斤,未解决温饱人口达300余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其总人口的53.68%,人口自然增长率21.29‰,森林覆盖率仅为8.53%,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毕节地区生态恶化、人口众多等已严重遏制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治理,将从根本上失去人类在此生存的基本条件。

针对毕节地区严峻的现实,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为改变喀斯特岩溶山区经济落后、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状况,作出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这一具有创造性和富有前瞻性的战略安排。随后,胡锦涛同志又在京邀请中共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等进行座谈,商谈对毕节开展智力支援工作,以指导毕节的改革试验与发展。1988年6月9日,毕节试验区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

(二)毕节试验区建设与发展现状分析

20多年来,毕节试验区坚持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坚持开发与扶贫并举、生态恢复与建设并进、人口数量控制与人口素质提高并重,逐步实现了人口、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实现464.2亿元,与1988年23.4亿元相比净增440.8亿元,年均增长10.53%;财政总收入实现84亿元,与1988年的3.02亿元相比,增加80.98亿元,增长了28倍;森林覆盖率从1988年的14.94%提高到2009年的38.75%,每年净增1个百分点以上。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913平方公里,土壤侵蚀量减少一半。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88年的21.29‰下降为6.88‰,人均受教育年限从3.8年提高到6.2年。在科学发展理念指导下,试验区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观念日益成为共识,广大干部群众精神振奋,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二、现阶段毕节试验区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多年来,毕节地区已经初步实现了人口、经济、环境和资源的良性循环。毫无疑问,这个成绩是伟大的。但是,无须讳言,相对于全国的发展水平来说,毕节依然是一个经济欠发达、欠开发的地区,据2009年统计显示,在全国327个地级单位中,全区生产总值排180位;人均生产总值排318位,仅仅是全省、全国的67%和27.5%;财政收入排300位,比全省、全国分别低5.17和5.85个百分点。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手拿“近期探路子,长远作示范”通行证的毕节试验区,在实现跨越发展的今天,仍处于落后的地位。

(一)基础设施滞后,经济结构单一

毕节属于不沿边、不沿海、不沿江的典型内陆山区,全区的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在贵州全省仍处于最滞后的位置,是制约区内经济发展最主要的的瓶颈。到目前为止,全区境内没有机场,港口,高速公路,整个试验区除威宁县城外,其余7县市均不通铁路,公路仍是毕节交通运输中的主体。全区通讯、水利基础设施落后,到目前为止,还有39.45%的村(1580个)未通电话,65.47%的村(2622个)未通邮,74.71%的村(2992个)未通有线广播,43.88%的乡镇(104个)无文化站,3194.58万亩岩溶面积和1万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需要治理,130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尚未解决。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其薄弱,工程性缺水问题和农村安全饮水问题等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从经济结构来看,2009年,毕节试验区三次产业比重为30.13:38.62:31.25,产业结构呈“二三一”模式,达到到工业化初期的水平。多数县市的三次产业结构基本上从“一、二、三”改变为“二、一、三”,有的已经改变为“二、三、一”,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但从三大产业结构的比例来看,主要还是靠煤炭、电力、“两烟”三大支柱支撑经济,现代工业和新兴经济体后继乏力,多数企业单体规模较小。传统农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逐渐降低,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产品的附加值不高,还没有形成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旅游业、服务业等发展滞后,三次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小,经济结构还比较单一,三次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调整优化。

(二)生态环境形势依然脆弱严峻

毕节试验区地处西南喀斯特地貌的核心区域,区内山高坡陡,沟谷深邃,森林资源总量偏少,全区人均森林面积仅一亩多,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而且森林林分质量低,林种结构不合理,部分地方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趋势还未得到有效控制,区域和流域环境污染还较为严重。据2009年统计,全区尚有近1.2万km的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石漠化面积已达5727km,且每年约以2000hm的速度增加,其中重度石漠化面积已达1850km;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人均森林面积仅0.13hm(1.9亩),活立木蓄积仅1.93m3/667m,低于全国人均0.15hm和10.48m3/667m的水平;此外,试验区内农村能源建设发展较慢,沼气使用户数不足乡村户数的2%,严重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农村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加,生态污染急需治理。

与此同时,受生态环境形势和喀斯特地形的影响,试验区旱、涝、绵雨、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频发生。据贵州省50多年的灾情统计,大旱和特旱5年一遇,中旱2年一遇,小旱年年有,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平均受灾面积约35.67万平方公里。涝灾与旱灾交替发生。以2008年1月的全国50年不遇的雪凝灾害,2010年春季特大干旱灾害为例,毕节都是首当其冲,损失极其惨重。

(三)人口负担过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对毕节试验区而言,“人”的问题是所有问题中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一直以来,毕节试验区经济增长的速度远远直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据统计,到2009年底,全区总人口743万,其中农业人口占93%,劳动力总数近400万人。按全区现有农业生产力水平,仅能容纳180-220万个劳动力,潜在的富余劳动力约200万人。人口负担过重、增长过快仍是制约生态建设与开发扶贫的关键所在。

在人口负担过重、增长过快的同时,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偏低又是制约人口增长的关键所在。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劳动力中,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5年多一点,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仅占40%;文盲率、中小学辍学率达22%左右,远远高于贵州省其它地区,使得人力资源开发难度大。此外,农村科技示范户仅占乡村总户数的9%左右,全区每万人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从业人员仅有3.7人。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比较差,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尚处于起步试点阶段。

三、建议与对策研究

(一)加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打开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要在毕节乌蒙山开发扶贫,首先的就是要先解决交通瓶颈问题。目前,毕节试验区的交通基础在贵州全省仍处于最滞后的位置。因此加强毕节试验区公路、铁路、机场、交通运输枢纽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全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来抓。要不断加快建设高速公路的工作,加快形成试验区高速、高等级骨架公路网。加快通乡油路、通村公路、乡镇客运站以及以乌江洪家渡库区为主的航运建设,并力争2010年实现全地区80%的乡镇通油路和水泥路,实现95%的村通公路,尽一切办法早日解决这个瓶颈制约的问题。

其次,在加快毕节试验区实现村村通电话、通邮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努力建设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功能强大、性能完善的高速信息基础网络,进一步强化公用信息平台的支撑服务作用,形成覆盖全区城乡、适应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信息高速公路”体系,构筑“数字毕节”的坚实基础。要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最大范围地拓展网络基础设施的市场空间,提高全区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第三,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要尽快解决全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并完成全区168万亩“烟水配套”工程建设。要搞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三小”水利及节水示范项目建设,尽早完成试验区金黔灌区建设。要加大对试验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支持力度。此外,要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县土地治理项目,着力改造中低产田土,配套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现人均0.5亩稳产高产基本农田的目标。

(二)努力培育发展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及其相关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实质上都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本目的都是在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实验区必须把产业发展方向放在产业多元化和重点产业的培育上,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试验区煤电、卷烟、化工等支柱产业发展。在优化经济结构和战略性调整中,试验区要加快实施“两烟”、马铃薯、生态畜牧、特色农业、劳务经济“五个一百亿”的支柱产业工程,力争到2015年实现。另外,试验区还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其中最典型的是近两年来开始充分利用其森林资源,发展壮大特色林果产业,推进林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主要以百里杜鹃、赫章、毕节三个部级森林公园为龙头,争取县级森林公园升格;大力发展种苗和花卉业,培育和完善林木种苗、花卉、盆景和草业市场。

(三)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积极探索推进生态建设的新模式

生态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也是“三大主题”的核心之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支持试验区实施荒山造林,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立多渠道生态环境建设投入机制等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探索建立煤炭等资源开发综合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推行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开发者补偿、受益者补偿、破坏者赔偿、受损者获偿”等全方位、多层次资源开发补偿制度。按照“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的要求,加快推进林(草)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生态建设的新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培育和扶持环保型、生态效益型的产业和龙头企业。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探索实现资源节约、环境美好、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的发展路子。

(四)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首先,要进一步加大人口计生工作力度。第一,严格执行现行生育政策,建立健全强化社会制约与加大利益导向相结合的政策体系,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继续降低生育水平。第二,全面加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加大对计划生育的投入保障力度。第三,深入实施“少生快富”工程。把毕节试验区作为我省人口计生信息化项目建设的重点,不断提高人口计生信息化水平。

其次,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第一,要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第二,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和“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等项目,进一步改善试验区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同时,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积极创造条件,加快试验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的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第三,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积极推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继续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大力发展文化和体育事业。

结语:22年来的实践证明,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抓住了贫困地区面临的主要矛盾,找到了摆脱贫困的治本之策,是指导今后发展的科学决策,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毕节试验区要通过“三大主题”的全面深化,经过一段时期的共同奋斗,全力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要不遗余力的做强“五大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城镇经济、旅游经济、劳务经济);大力推进“五化建设”(工业经济化、企业民营化、人口城镇化、旅游特色化、农业产业化);力求实现“五个转变”(从资源大区向资源强区转变、从石漠化严重地区向生态环境优美地区转变、从人口大区向人力资源大区转变、从欠开放地区向全方位开放地区转变、从平安毕节向和谐毕节转变);努力实现“五个目标”(全省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试验田、长江和珠江“两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中国南方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中国西部最具特色的国际旅游胜地和世界级竟品生态旅游区之一、川滇黔三省交汇处的区域性中心)。最后,通过参与试验区建设,不断丰富各民主党派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的内容和形式,体现和发挥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努力推动试验区成为多党合作的标志性平台。

参考文献

1 吴愿学:《关于毕节试验区建立背景的研究报告纪念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成立二十周年》,乌蒙论坛[J]. 2008年第4期.

2 包俊洪.《毕节试验区科学发展理论的先行探索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与现实[J].2006年第1期.

3 毕节地区统计局.毕节试验区数字二十年[G]. 2009.

4 毕节地区统计局.毕节试验区数字二十年[G]. 2009.

5 毕节地区统计局.十六大以来毕节地区乡村公路建设取得显著成绩[EB/J]. 贵州统计信息网. 2009.

6 史开国.新时期西南喀斯特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以毕节试验区为例,贵州师范大学学报[J]. 2010年第2期.

7 毕节地区统计局.毕节试验区数字二十年[G]. 2009.

人力资源毕业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研究生;就业

作者简介:周伟(1974-),男,甘肃会宁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曹银贵(1982-),男,湖南津市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讲师。(北京?10008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研究生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国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127-02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项涉及管理学、资源环境学、经济学和工程技术等学科的交叉学科,[1]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丰富的理论基础,更要有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2]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来自于社会需求,中国人多地少及现阶段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特殊国情,决定了社会、政府、专家学者对土地问题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从而呈现出全方位研究土地问题的态势。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发展的外因与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调整不无关系,1998年以来,土地资源管理赋予了更多的公共管理内涵。[3]面对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如何提高土地管理水平,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成为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培养高素质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显得尤为重要。[4]

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一直以来都活跃在土地调查、土地规划、土地整治、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第一线。[5]随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接近尾声,同时全国大学生就业数量猛增,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竞争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无论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同样面临着竞争压力加大的挑战,相比之下,研究生就业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要强于本科生,尤其是具有工科背景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是因为在研究生期间参与了科研及生产项目,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6]

一、研究背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从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并授管理学硕士学位,2007年该专业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毕业。随着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不断完善与发展,逐步形成了六大研究方向:土地产权产籍管理、土地整治与生态恢复、土地资源评价与利用规划、不动产估价与管理、3S技术及应用和土地制度与政策,并且该专业在2010年获得了部级特色专业的建设资格。该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高层次国土资源管理专门人才。

开展此次研究主要是从我校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研究生就业的角度出发,分析2007~2011年各届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检验硕士研究生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的吻合程度,分析目前培养方案所培养研究生的竞争力。本研究第一有利于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发展;第二有利于进一步科学合理地调整招生方案和培养方案;第三有利于指导硕士研究生成功就业。

二、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所利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我校就业中心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库,涵盖了2007~2011年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研究生主要的就业信息,包括姓名、性别、政治面貌、籍贯、工作单位、单位所在地、单位性质等。这些信息有利于全面了解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状况。

三、就业情况分析

1.毕业生人数

从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毕业生的规模来看,其数量相对比较稳定,2007~2011年间,基本上保持在20人左右。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7~2009年间,该专业毕业生的人数是在增加的,随后又有所减少。2004年地矿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计划招生28人,(卞正富,2008)从2007年的就业数据来看,2007年我校该专业硕士毕业生是19人,表明2004年我校该专业招生人数占地矿院校招生的大多数。另外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毕业生占学院硕士毕业生的比例来看,整体上呈下降的趋势,从2007年的73.08%降低到2011年的34.62%,一方面是由于该专业招生门槛高,很多考生报考该专业都没有成功,另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优势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学院相关特色型专业的发展。

2.就业率情况

就业率是评估高校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就业率分为一次性就业率和传统就业率。就业率是指某一时点已经落实毕业去向的学生人数与毕业总人数的比。一次性就业率是指广义的就业率,其中已落实毕业去向主要包括签订三方协议和劳动合同、考研录取、出国申请成功。传统就业率是指狭义的就业率,其中已落实毕业去向主要包括签订三方协议、考研录取。这样,一次性就业率就要高于传统就业率。

就业数据显示,在2007~2011年间,截至每年的8月31日,土地资源管理硕士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都是100%,远远超过了全国硕士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的平均水平。在研究期内,该专业硕士毕业生传统就业的人数先增加后减少,如图2所示。而传统就业率(截至每年8月31日)逐渐呈现上升的趋势,并且由2007年的78.95%增加到2011年的88.89%,增加了9.94%,而2009年的传统就业率略微有点下降,主要是由于当年较多毕业生想留在北京,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用人单位缩减了用人指标,并且北京户口指标也随之缩减。

人力资源毕业总结范文第4篇

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人力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实现其充分就业,发挥好这部分人才的作用,是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高等学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人才资源中最充满活力、富于创造性的群体,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我国自1978年恢复高考招生考试制度以来已培养出数以千万计的高校毕业生。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达280万人,比上年增加了68万人。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又增加了58万人,增幅达20.71%。今后每年都将有超过350万人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研究和探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还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逐步改革和完善的。经过连续多年的扩招,各高校的在校生人数有了成倍的增长,同时也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导致一些高校出现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主要反映在大学生择业的过程中,它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感受,“就业难”的说法实际上应该是“择业难”。“就业难”是指就业经济形势不佳,毕业生过剩,社会不能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而这显然与我国的实际情况大相径庭。

目前,我国各类高层次人才总量的不足,人力资源总体素质偏低,依然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总体上还是呈现上升态势。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结构有所变化,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需求下降,国有企业、科研院所需求基本稳定,有少量增长,而主要分布于中小城市的私营、民营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旺盛。与此同时,应改善就业服务,并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丰富和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全面推进“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构建与新形势相适应的就业服务体系,努力提高高校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重要的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首先要加快经济发展,拓展就业空间。据测算,通常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会为社会提供80万到100万个就业岗位,今后5年,我国经济如果继续保持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将达到800万以上,这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其次要进一步深化机关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为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高校也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并根据社会需求和市场变化采取有力措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大力推进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加强对学生创新开拓能力的培养,以增强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此外高校还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因为毕业生的择业意识、就业观念问题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每个毕业生的就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这批宝贵的人才资源能否在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咨询工作,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认清形势,增强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是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专长来确定专业兴趣和今后工作目标。并通过认识自我条件和职业要求之间的关系来制定自己合理的求职计划,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从而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提高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最终赢得就业的主动权。

人力资源作为生产力中最具有活力的要素,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必然要求通过人才市场进行配置。高校毕业生是人力资源中最富有创造力的群体,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关键是要构建完善的人才市场网络,进一步完善就业咨询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信息库。将学生个人简历、考试成绩、获奖情况、特长、求职意向等情况收集起来,有针对性地将毕业生推荐给用人单位,为用人单位能够尽快地找到合适用人对象提供便捷的服务。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仍将就业目标定位在地理位置优越的大城市、待遇较高的外资、合资企业或知名的大公司,对就业的心理期望值过高。这种择业观念与对大学毕业生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择业难”产生的主要原因。

人力资源毕业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就业;个体差异

1 就业现状

(1)岗位与薪酬。岗位方面,目前绝大多数毕业生为普通员工,处于中高级管理层面的毕业生为少数。主要是因为毕业

时间在1~5年之内,而hrm岗位属于行政岗位,一般需要晋级的年限至少为2~3年。毕业生的平均薪酬为4.9万/年,而处于这个水平之上和处于这个水平之下的百分比接近经典的2∶8,运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薪酬水平上,就是20%毕业生处于“富人”级别工资,80%的毕业生处于“大众”级别工资。职位等级与年级存在显著差异,正如上文所述,职位很大程度上与工作年限相挂钩,因而,越早毕业的年级职位总体水平越高;薪酬水平在性别、年级上均有显著差异。男生在薪酬水平上处于优势,一方面男生本来在这个行业属于少数,物以稀为贵,另一方面,虽然行政类工作女性较多,但是高级行政类主管以男性居多,因而男性的薪酬水平相对较高。薪酬水平之所以在年级上有很大差异,与职位差异相类似,随工作年限增加,尤其是最初3年,会随转正、定岗、调薪等环节,使得薪酬水平上升。

(2)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压力。从表1中描述统计的详细数据中发现,2008、2009届毕业生工作喜欢度和薪酬满意度相对较高,工作满意度应该也较高,事实上是2008、2009届的工作满意度均值小于5届总均值,究其原因,可能为对于早毕业的同学而言,薪酬等有所提高,纵向看比较满意,但是横向相比有差距,又由于自己工作了几年,进展不大,从而对现有工作处于不太满意和一般满意之间。这满足了rachel a rosenfeld“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员工也可能越来越觉得报酬与他或她的资源不匹配”的论断。

2 工作流动

毕业生中将近一半同学没有转换过工作,1/4的同学只转换过一次工作,平均流动次数为1.9,流动率较低。访谈中,大部分毕业生表示,一旦有相对稳定和匹配工作,一般情况下至少会工作2~3年以积累经验,而且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行政类工作本身稳定性较高。

(1)工作流动原因的个体差异。毕业生工作流动最主要原因为职位前景不满意、待遇不够高和寻求更好机会。此外想积累其他方面的工作经验、工作性质不符、家庭因素、公司前景不满、想尝试自主创业和工作厌倦是影响毕业生流动的次主要因素,由此可以看出,毕业生工作转换过程中考虑的不仅仅是个人职业发展,也考虑了企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家庭因素。

在所有的工作流动原因中,家庭因素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分析具体数据可得在工作流动中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家庭因素影响,很可能是因为男生在家庭中是支柱角色,因而具有更大的金钱、地位等压力,如果在职的岗位不能很好地释放他所面临的压力,那么很可能通过转换工作获得他所期望的薪酬和社会地位的工作。另外寻求更好机会、工作压力太大、工作厌倦和对公司前景不满意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

(2)工作流动原因与工作状况评价的相关性分析。

自主创业与员工工作喜欢度、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三个方面的评价显著正相关,与“对hrm前途的认识”异常显著正相关。可能的原因是,自主创业会承担一定的风险,精力投入较大,对于一般人而言,具有较满意的工作不太会选择自主创业。

工作待遇与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工作投入度存在显著相关看,与工作喜欢度、薪酬满意度和“对hrm的发展前途认识”存在异常显著正相关。薪酬水平对薪酬满意度具有最直接的影响,一旦薪酬水平低,薪酬满意度必然会随之降低,此外,薪酬水平的高低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工作状况评价。

职位前景与工作满意和工作投入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薪酬满意度、工作压力及hrm发展前途存在异常显著正相关。这说明薪酬满意度、工作压力以及“对hrm发展前途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与对职位前景的认识相关。毕业生在工作满意度高,工作投入大,薪酬满意度高,工作压力大的工作状态下,已拥有一定的权利和地位,从而对于该职位的前景比较满意,更加不会因为此原因离职。

3 求职过程

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普遍表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比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就业要容易一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也充分拓宽信息渠道,挖掘就业途径,促成自己的就业。在求职过程中,最大的困扰因素首先是实践能力不足、综合素质不高和缺乏社会关系,其次为缺乏需求信息、对社会缺少了解和企业了解不足,并且这些困扰因素在不同的毕业生身上的影响有显著差异。

社会了解方面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年级越低,对社会了解不足,在求职过程中略显稚嫩,从而影响其求职。职业素养方面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明显比女生所受影响大,对于在校生,普遍认为女生总体综合素质高于男生,其中也包括职业素养,女生总体情商高于男生,在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上均高于男生,因而对于男生而言这方面欠缺,成为求职困扰因素。性别歧视方面,女生在求职过程中比男生更加容易遭受性别歧视,但总体数据看,歧视程度不高。专业不对口方面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各年级均值参差不齐,没有明显的递增递减趋势。学校就业服务方面在性别、年级和政治面貌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缺乏社会关系方面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分析具体数据,各个年级没有呈现一定的规律,这有可能是因为各年级踏入社会的不同,也就是进入职场的时间造成的交际圈效应存在一定的浮动性,先增加,后减小。

4 大学生涯评价

对于大学生涯的评价中,兴趣得到很好发展和强化了综合素质两个方面,在性别、年级和政治面貌上均没有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在结交有影响的朋友、学到有用新知识、认识有影响的老师、获得锻炼提升能力和找到适合自己专业五个方面在性别、年级和政治面貌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大学生涯评价与工作喜欢存在异常显著正相关,大学生涯的收获对工作喜欢度产生较大的影响,较大的可能的因为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收获颇多,大学的较大收获培养了良好的综合素质,在此优势下,发生连锁反应,较高的综合素质,寻求较好工作,较好工作具有相当满意的薪酬,同时具有较高的工作职级。本着在其位,谋其职的思想,愈加积极地投入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工作压力,从而整个大学生涯评价对工作状况评价产生显著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