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酒的诗句

关于酒的诗句

关于酒的诗句

关于酒的诗句范文第1篇

如同词有词牌,谜有谜格一样,酒令则有令例,违例即是违令。大致的游戏规则是:在宴会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后按令例依次对答诗句、文字或做其它规定的动作,违令者即被罚饮。

有口诗令:从发令者始,依次各背诵古诗一句,三、五、七言皆可,但一定要有口字或口字旁的字。如发令者说:“叶脆晚枝空”或“鱼戏水知春”,皆有口,令成。对答者若说:“秋水共长天一色”或“梅花落出疑残雪”,皆无口则违令,罚饮。

无口诗令:与有口诗令相反,行令之古诗应无口字或口旁。如发令者说:“城边柳”或“滔滔江上波”,皆无口,令成。对答者若说:“客醉山月静”或“心向白云闲”,因有口,皆违令。 诗分真假令:发令者说一诗词佳句,对答者依次辨其内涵真假。如:“门泊东吴万里船”(真船)、“花开十万藕如船”(非船);“葡萄美酒夜光杯”(真酒)、“寒夜客来茶当酒”(非酒);“经雨不随山鸟散”(真雨)、“休将云雨下山来”(非雨)。

天干诗令:“天干”是中国“干支”纪年的一部分,分为“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席者依次限时背诵古诗一句,句中某字应为“天干”之一,或带有“天干”偏旁,超时、违令者罚饮。如:“满城尽带黄金甲”,其中甲属“天干”;“一任群芳妒”,任字右边为壬,也属天干。

地支诗令:“地支”是中国“干支”纪年的另一部分。具体分为“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与席者依次限时背诵古诗一句,句中某字应为“地支”之一,或带有“地支”偏旁,超时、违令者罚饮。如:“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句中“酥”、“酒”两字均带“酉”字,属“地支”,而柳带有“卯”字,也属地支。再如“良辰美景奈何天”句,其中“辰”字属“地支”。

五行诗令:“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入席者依次限时背诵古诗一句,句中某字应为“五行”之一或带有“五行”偏旁,超时、违令者罚饮。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句中火属“五行”。“折戟沉沙铁未销”,句中“铁”、“销”两字均为金字旁,皆属“五行”;从广义上说沉沙两字带“三点水”,也属“五行”。

颠倒令:发令者先说由三字组成的反义词一句,然后接一句诗,接对者再把反义词颠倒过来,也再接一句诗。不工、违令者,罚饮。如:“动似静,万顷碧潭澄宝镜;静似动,长桥影逐酒送。来似去,潮翻巨浪还西注;去似来,跃马翻身射箭回”。

粘头续尾令:又名“连环令”,此令行法颇多,内容限定诗句或成语,发令者先说一句,邻席取其尾字作句首接续。如限定诗经,发令者说:“福履绥之”,邻席依次说“之子于归”、“归宁父母”……,以此类推。尾字若出现“福”字,则有循环的可能。这时发令者要饮酒收令,违令者罚饮后成为令家。如限定成语,发令者说“千辛万苦”,邻席依次可说“苦尽甘来”、“来之不易”……以此类推。

重叠双飞令:从发令者始,依次各诵古诗一句,句中既要有“声”字,又要有一字重叠,违令者罚饮。如:“卧听村村打麦声”,此句中有“声”字,且村村重叠,令成。若诵“蝴蝶纷纷过短墙”或“此处有声胜无声”,前者虽纷纷重叠,但无“声”字,违令;后者虽有两个“声”字,但无重叠字,也违令。

改诗令:发令者故意将诗句读错一字,依次请宾客用诗句解释你的错句,违令者罚饮后为令家。如发令者说“少小离家老二回”,便向邻席发问:“明明是少小离家老大回,怎说是老二呢?”邻席答:“老大嫁做商人妇。”令成。若下一位说“菜花依旧笑春风”,并问邻席:“分明是桃花依旧笑春风,为什么说菜花呢?”邻席答:“桃花净尽菜花开。”令成。

以上的简述仅仅是“酒令”这座文化冰山之一小角。《红楼梦》中,酒令更是花样迭出、雅俗兼备、令人难忘。什么“女儿令”、“花名签”、“祝寿令”、“牙牌令”、“月字流觞”,酒令之丰富多彩令人咂舌。但仅这小小的一部分,就足以显示出中国酒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高雅品位。

链接――游戏令

酒令起源儒家“礼”。原来为维护“礼”、专门为贵族制定的酒令,到魏晋南北朝后成为劝酒、赌酒的游戏,行酒令的目的主要为了活跃酒席上的气氛,使饮酒更富有趣味。中国酒令花样纷繁。不同文化水平、不同阶层、不同性格、不同修养、不同专业人士可以任意选择适于自己的酒令,增加饮酒趣味,尽享饮酒乐趣。

上文所述为酒令中的文字令,文人饮酒讲究“雅”,划拳行令“大呼小叫”,未免有失大雅,所以《红楼梦》中袭人主张选“斯文些”的酒令玩。一般人争奇斗巧、显示才华的文字游戏来不得,只有选雅俗共赏、简便易行、趣味性较强的游戏令,其玩法种类之丰富多彩,即使现代人在喝酒游戏时也未必想到――

传花

用花一朵,也可用其他小物件如手帕等代替。令官蒙上眼、将花传给旁座一人,依次顺递,迅速传给旁座。令官喊停,持花未传出的一人罚酒。这个罚酒者就有权充当下一轮的令官。也有用鼓声伴奏的。称“击鼓传花令”。令官拿花枝在手,使人于屏后击鼓、座客依次传递花枝,鼓声止而花枝在手者饮。

筹令

竹制筹令,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用时不必费脑筋而又颇有趣味,因此文人聚饮和闺房集宴多用之。他们在酒筹上铭刻经书或诗、词、曲成句,或《西厢记》、《水浒》、《红楼梦》中人名,并由此引申出敬酒、劝酒、罚酒等名目。1982年,在江苏丹阳县丁卯桥出土的金龟背负玉烛筒中就有酒令筹五十枚。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筹令。

拍七

拍七进行时要求速度快,使行令者忙中有错受罚,从令官报数,1234顺报,至明7(7、17……)和暗7(7的倍数14、21……)时,应报者拍桌而不出声。失口出声报数的罚酒。下一轮即从罚酒人从头报起。

猜谜

是群众性的智力游戏。行令时通常可以和传花、拍七结合进行。如由罚酒人出谜面,由下一轮传花、拍七的输家猜谜底。猜不中者罚酒,如猜中则出谜人罚酒,猜中者并有下一轮出谜权。猜谜还可以限定范围、加限于席上所有物或室内所有物之类,由令官行令前宣布。

占花名

若干根签放在签筒里,每根签上画一种花草,题一句旧诗,并附有饮酒规则,如:“杏花,仙瑶极品,红杏枝头春意闹,得此,定遇有缘人,共贺一杯”、“梅花,清姿傲骨,梅花竹里无人见,自饮一杯,下家掷”、“蔷薇花,绝胜佳人,无力蔷薇卧晓枝,海棠花陪饮一杯,同年、同姓者陪饮一杯。”行令时一人抽签,依签上规则饮酒。

藏钩

当酒令敏演到唐代时,形成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当时较盛行为“藏钩”“射覆”等几种。“藏钩”也称“送钩”,简便易行。即甲方将“钩”或藏于手中或匿于手外,握成拳状让乙方猜度,猜错罚酒。这好似现在的“猜有无”一样。

关于酒的诗句范文第2篇

一、雅事

白居易的《惜牡丹花》:“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因为怜惜国色天香的牡丹,诗人从两枝残花中预感到花儿终将红衰香褪。于是想象明天一旦风起,残花萎红定让人情不能堪。怎么办?何不趁着花儿还没有被风吹尽,夜里起来把火看花。秉烛夜看花,看到的是花儿生命的延长,看到的是诗人悲悯的情怀,可谓大雅。

李商隐的《花下醉》“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与白诗有着同工之妙。诗先写由“寻”芳而遇,由痴迷而“醉”的过程。诗人为花之美艳而醉,为酒之醇香而醉,乃至沉湎其中不能自已。再写由倚树而不觉沉眠,由沉眠而不觉日已西斜,全然与花融为一体。最后酒阑客散,夜深人静,可诗人的雅兴非但不减,反而“更持红烛赏残花”,也难怪清人马位称之“有雅人深致”。

二、俗事

雍裕之的《农家望晴》:“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诗的大意是,曾听说过秦地西风一起,紧接着就是雨,能否询问一下那西风何时回;白发苍苍的老农伫立在打麦场的高处,凝神西望企盼着云开天晴。诗截取了收割时节西风已至大雨将来时的农家生活片断,集中刻画了老农望云的情节,通过这一“望”,老农内心的焦灼,老农枯立的执著,老农饱经磨难的顽强,一一地透出了纸背。

再读岑参的《戏问花门酒家翁》:“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这也是一首充满世俗生活味道的小诗。开头两句写七十老翁当垆沽酒,花门楼前美酒溢香,全然一幅边关的风俗图画。三、四两句诗人突发奇想,从路旁榆荚形似钱币的外形特征上抓住了动人的诗意:“老人家,摘下一串榆钱来买您的酒,您肯不肯呀?”诙谐、幽默的戏问化成了诗,平常的生活也显出了奇境。

三、情事

唐人绝句写男女之情的,当首推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的首句写既往,时间和地点,交代得清清楚楚;二句写人,与春风中的桃花交相辉映,可见“人面”不似桃花却胜似桃花,风韵何等的袭人。置身于如许的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中,诗人的心事不言而喻。诗的下联写而今,故地重游,虽然地点相同,时节也一样,可那一见钟情的“人面”却没有了踪影,只留下艳丽的桃花在春风中含笑开放。就诗而言,勾勒的是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场景:一是寻春遇艳,一是重寻未果。两个场景之间是有意为之的“空白”,而这“空白”之间,填满的是清澈醇美的爱意。

孟郊的《古离别》所写的情事也别具一格:“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诗选取的是夫妻离别的一个场景。首句“欲别”点明背景,“牵郎衣”是特定背景下妻子的特定动作,它既表现出妻子的不忍别离,又自然引出后面的诗句。诗的后三句全是妻子离别时的话,最关键的是结语:“莫向临邛去”。妻子何以有如此的担忧?“临邛”何以成为妻子的心结?原来临邛,是汉代司马相如在客游中,与卓文君相识相恋之处。一切昭然若揭。妻子临别时的言与行,凝聚着的都是她内心深处的真情。

四、趣事

施吾肩的《词》:“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一联写充满童趣的六岁的女孩,还一点也不知道人情世事的巧拙。二联写小女孩不知巧拙之事:到了晚上她也来到了堂屋前,学着大人的样子郑重其事地叩拜新月。诗的字里行间满是小女孩的天真烂漫,小女孩拜月,形式是成年的,内容却是幼稚的,因幼稚而弄“巧”成“拙”,让人啼笑皆非,而这幼稚的、荒诞的一反常态之举,产生的却是童趣盎然的喜剧效果。诗只用短短20个字,人物、时间、背景、事件却清清楚楚,且章法紧凑而又错落有致,是一幅笔致幽默、妙趣横生的风俗小品画。

再看卢仝的《醉诗》:“昨夜村饮归,醉倒三四五。摩挲青莓苔,莫嗔惊着汝。”这是一首趣味横生的小诗。诗写一个醉汉喝醉了酒,从村外而归,可这“归”实在不同寻常,歪歪斜斜、跌跌碰碰,倒了爬起、爬起又倒。更让人喷饭、忍俊不禁的是诗中这一情节:醉汉倒地,傻傻地“摩挲”着地上的青苔,还不停地与青苔招呼:青苔呀,你千万不要怪我,让你受惊了。醉汉有悖常理的心理和特定背景中的举止,不仅强化了他的醉态,更彰显出他的傻气,真是妙不可言。

五、逸事

陆龟蒙的《和袭美春夕酒醒》:“几年无事傍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上联写自己隐居乡野,泛舟太湖已有多年,故而常常醉倒在黄公酒垆。“黄公酒垆”,典出“竹林七贤”的旧事,那里曾是他们经常畅饮之地。下联写诗人醉酒之事:酒醒以后,不知明月已经高挂在天;满身花影,酒未全醒还要请别人扶起。诗以自然闲散的笔调,写酒醉月下花丛,“花”、“月”、“影”、“醉人”彼此交融,情趣动人。虽然诗别有他意,但醉酒之乐的闲情逸致,依旧溢满纸上。

又如李白的《山中与友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诗写与幽人在山中开怀对饮之事。背景是烂漫的山花,幽人是诗人意气相投的高人。于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快意,便全都渗进一杯又一杯的酒中。“我醉欲眠卿且去”,我醉了要睡了,你就走吧。话说得直率,没有一丝的虚情伪意;最后还不忘招呼幽人:“明朝有意抱琴来。”活画出饮者率性而为、随心所欲的情态,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超凡脱俗、自然闲适的心性。

六、战事

马戴的《出塞》:“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诗的首句以“金带连环”紧束“战袍”,写人物激战前的精神风貌;次句借“马头冲雪”的动态,写天气的恶劣以及人物征战途中勇往直前的无畏气概;三句“卷旗夜劫”,交待此战的任务是夜间劫营;四句“乱斫胡兵”写短兵相接的战斗场景,“缺宝刀”的“缺”是说宝刀砍到缺了刃口,战斗的激烈,将士们殊死搏杀的威烈,由此可见,战斗的结果也可想而知。全诗只有短短的28个字,却叙事完整,场景逼真,细节生动,形象鲜明,激越的诗情飞扬,可见诗人选材之功力,艺术之匠心。

关于酒的诗句范文第3篇

关键词:清明;忠实;意境

一、 译文对比与分析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古诗的意思为: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这首诗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1. 译本1

The Pure Brightness Day

It drizzles thick and fast on the Pure Brightness Day,

I travel with my heart lost in dismay.

“Is there a public house somewhere, cowboy?”

He points at Apricot Village faraway.

(吴钧陶 译)

在吴钧陶英译的《清明》中,采用的韵律格式为“aaba”,韵脚分别为“Day, dismay, cowboy, faraway”,韵律优美,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在首句中,译者将清明节翻译为“the Pure Brightness Day”,此处虽然将清明节的字面意思完全翻译过来,但是没有忠实于原文的意思,不能让读者完全明白清明节的具体用途,和这首诗的整体意境没有会很好地融合。“纷纷”是用来形容初春雨滴的“细”与“密”,在生活中,常常会用“细如牛毛”来形容春的雨滴,译者使用动词“drizzle”贴切地形容清明时节的毛毛细雨。同时,译者用“thick”和“fast”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雨滴的“密”与“急”。

第二句中的“欲断魂”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此时此刻愁苦又无奈的心情。清明这个节日,本来就容易勾起出门在外的人思归之念,而春雨绵绵,更增添旅途的愁苦和艰辛。译者用“heart lost in dismay”只描绘行人内心中的沮丧,而没有贴切地描绘出行人出门在外的思归之心,以及对天气糟糕的埋怨之情。并且“travelers”的定义为“a person who changes location”,指的是旅行者。而原文中的“行人”,多指“路上匆匆返回家乡,准备进行清明扫墓的人”,而不仅仅是旅行的人或者是迁移的人群。显而易见,译者将“行人”翻译为“travelers”,并没有忠实于诗句的原意。

第三句是诗人在经历了路途的艰险和天公不作美的情况下,希望能够找到一家酒馆,能够借酒消除心中的苦闷。译者将“酒家”翻译为Public house是Pub(酒馆)的意思,然而却不符合中国的文化背景,显然不能够将原诗中的“酒家”的意义表达出来。

第四句中,译者将“杏花村”翻译为“Apricot Village”,意思是那个村庄的名字是杏花村。而原诗中“杏花村”指的是“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因此,译者此处的翻译是不恰当的。并且,译文中的“he”指代并不是非常明确,无法表达出牧童在原诗中的稚嫩、可爱的样子。但是,“point”形象地描绘出牧童给诗人之路的生动画面,诗中描绘的一切景象全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译本2

The Mourning Day

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 on the Mourning Day;

The mourner's heart is going to break on his way.

Where can a wineshop be found to drown his sad hours?

A cowherd points to a cot 'mid apricot flowers.

(许渊冲 译)

在许渊冲英译的《清明》中,采用的韵律格式为“aabb”,韵脚分别为“Day, way, hours, flowers”,韵律优美,句型工整,使得读者朗朗上口。许渊冲将题目《清明》翻译为“The Mourning Day”,意为“哀悼日”。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也是人们怀念先祖、哀悼逝者的日子,“The Mourning Day”很贴切地表达了哀悼逝者的主题,令读者一目了然。

在第一句中,译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清明时节的毛毛细雨比喻为“tears”(泪珠),将毛毛细雨视为哀悼逝者的眼泪,非常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清明节这一天人们的日常活动,与原诗表达的意思完全吻合。

第二句中的“break”是形容在路上匆忙赶回家的行人的心将要碎了,体现出诗人以及行人心中的哀愁与路途的艰辛,使得读者体会到“断魂”的真实感受。

第三句中的“wineshop”使用确切恰当,与原诗中的“酒家”的意义和用途完全一致。同时,“drown his sad hours”意思为度过他难过的时光。也写出了诗人苦寻酒馆的意图,希望能够借酒消除内心的哀愁。

第四句中,“cowherd ”的选用非常贴切,意为放牛娃儿。在乡村的放牛娃儿给诗人指路,该意象的表达非常“接地气”,更加有助于营造清明时节乡村生活的清幽氛围。同时,诗人在译文中使用“a cot 'mid apricot flowers”描绘出在那开满满杏花的村庄里有一家酒馆的美妙景象。该译本与原诗的意思及意境都十分吻合,译者笔下的译文充分忠实于诗句原本的意义。

译本3

In the Rainy Season of Spring

It drizzles endless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in spring,

Travelers along the road look gloomy and miserable.

When I ask a shepherd boy where I can find a tavern,

He points at a distant hamlet nestling amidst apricot blossoms.

(杨宪益、戴乃迭 译)

在杨宪益、戴乃迭英译的《清明》中,采用的无韵体诗,句子结构比较完整,句意明了,重在表达原诗的诗意。杨宪益、戴乃迭将题目翻译为“In the Rainy Season of Spring”,只注重春季的天气状况,没有将清明节的习俗表达出来,使得译文的重点完全发生改变。

第一句中,“endless”的定义为“seemingly without end”,意思是不知何时停止的,重在描述雨不知何时停止,而没有表达出清明时节的毛毛细雨,从而更无法表达作者心中的苦闷与路途的艰辛。

第二句中,“gloomy and miserable”只是描述了路上行人的沮丧与不幸,没有将原诗中的“欲断魂”的情感基调表达出来,读者将无法体会性热的沮丧和不幸与清明节有何关联。

第三句中,译者将“牧童”翻译为“a shepherd boy”,意思是一个牧羊童。原诗中的“牧童”指的是放牛娃儿。仅仅从意思上来说,译者已经改变了原文中的意象,并没有忠实于原诗中的“牧童”。

二、译文分析对比

《清明》是一首即景叙情诗,描写诗人清明春的雨中所见所感,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

在三首译文中,原诗的动词分别被译为“纷纷”(drizzles, falls, drizzles)、“问”(无, 无,ask )、“指”(points, points, points)。译文1中,吴钧陶的英译本虽然韵律优美,但是没有将原诗中的意境充分表达出来。译文2中,许渊冲的英译本不仅将原诗中的意境表达得非常完美,而且用词得体恰当,充分忠实于原诗所表达的意义。并且译文韵律优美,句式工整,在写诗风格上也与原诗高度一致。然而,译本3中,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本只注重春季的天气状况,没有将清明节的习俗表达出来,使得意象完全发生改变。

三、 结语

通过上述从文体学的角度对《清明》三个译本的对比与分析,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原诗意思的进行深入的理解,能够熟练运用翻译的策略与方法,使得译文在忠实于原诗的基础上,能够达到韵律优美、句型工整的“雅”境界,从而使译文达到文体得当,使得读者完全理解译文及原诗所表达的意思。译者需要从文体学的角度审视和度量译文的得体与否,更好地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古诗词。

[参考文献]

[1]黄懿. 唐诗省略现象与英文翻译[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报,2007(8).

[2]姜莉. 论唐诗英译的意境传达[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3]唐晓华. 浅论唐诗英译的方法[J]. 读与写杂志. 2009(6).

关于酒的诗句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诗与酒 李白 个性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元典。在全部三百零五篇诗歌中,饮酒诗就有三十五篇之多,约占十分之一强。酒与诗的结合,折射出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视角,诗增酒趣,酒扬诗魂,激发了诗人创作的独特灵感,增添了诗词整体上的浪漫神韵,凸现出诗人强烈的个性意识。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这首《寻李白》,是对李白的绝妙歌唱。①在这里“诗仙”与“酒仙”找到了它们在李白身上的真正内涵。酒是李白最亲密的伙伴,在他流传下来的1500首诗作中,有170首写到饮酒。如:“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道出了快乐潇洒行世的人生主张;“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则形象地描绘出愁绪的极致;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明月对饮,人生当下享乐显得尤为重要。

在诗歌创作过程中,酒是李白进行诗歌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他借酒这一载体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借酒将膨胀的个性意识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时而借酒销愁,以诗写酒,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超脱;时而在酒中纵情欢乐,挥洒豪情。本文接下来就从三个方面来展开详细地阐述:

1.以酒悲怀,借诗扬志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②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③

这就是酒仙李白的真实写照,酒已成为李白生活乃至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嗜酒如命的个性造就了李白的清心寡欲、洒脱狂放;另一方面,李白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刻,有着强烈的出世、济世思想,然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左右着诗人的命运,使李白的人生经历多了几分伤情悲怀。也正因此,诗人饮酒当歌,借诗扬志,在诗歌的国度里追寻自己的远大理想。如:

试借君王王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在这首《永王东巡歌》中,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壮美的画卷:手持君王御赐马鞭,挥剑勇击戎虏,功成之时稳坐琼筵,尽显英雄风范,抒写了自己的豪情志、表现出欲安天下,济苍生的远大理想。此外,在《将进酒》中李白写道: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人生得意,饮酒畅欢,将所有的悲情淹没在千杯酒盏,诗人狂放不羁、恃才傲物,尤言“千金散尽”重又来。这首饮酒抒志的名作,既是一首劝人饮酒的劝歌,又是一首愤慨疾世的悲歌,它既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高度自负与自信,又充满了“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消极行乐思想;它既苍凉悲慨,意气颓放;又豪情满腹,壮气凌云。整首诗歌,感情真挚、自然,可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在诗人心中,酒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酒,而是成为了一种独特行世思想的象征。

李白的一生是不平的一生,又是不停地追求理想,百折不挠地与世俗抗争的一生,李白总幻想能实现其“奋其所能,愿为辅弼”的雄心,建立“济苍生”、“定寰宇”的大事业,但在现实中却总是常常碰壁。在这样的人生境遇里,酒成了诗人最好的解脱,也成了诗人在雄心壮志破灭后的最大安慰。但自始至终,李白饮酒诗所表现、所侧重的大都是在言志或写壮志难酬后的悲慨、消沉、失落、苦恼,都是诗人积极用世之心的具体体现。

2.以酒消愁,借诗解忧

李白才华横溢,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始终得不到朝廷的重用,长期浪迹江湖,坎坷一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在于朝败,官场黑暗;其次是由李白自身性格缺陷所决定的。他恃才傲物,酗酒疏狂,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在仕途上很不得志,心中常有“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愤懑。愤懑与不得志的愁绪深刻影响了李白的诗歌创作,表现在他的饮酒诗中便是:以酒消愁,借诗解忧。

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

人生在世不如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句千古吟颂的佳句出自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短短十二句,感情却经几次跳跃,断续无端又一气呵成;该诗以送别为题,却不写叙别,不写楼,直抒郁结,表达了诗人在经历了人生太多的荣辱与打击之后,仍然难忘长安出仕时呼风唤雨的得意。“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是诗中最于精彩的一句,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深刻表现出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心情,成就了千百年来描绘愁绪的极致。面对现实,诗人只能举杯消愁,然而愁绪却日渐增长,以致诗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从中可见“愁之苦,愁之闷,愁之深,愁之重”。又如: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月下独酌》是一首借酒消愁的诗篇,全篇虽不着一个愁字,但句句都藏着一个愁字。此时,诗人由于政治上的失意,理想的幻灭,心中郁积了深沉的忧愤,得不到排解。有时他痛饮狂歌,发泄郁愤;有时他躲到僻静处独酌,以求得精神上的安宁与慰藉。该诗属于后一种情况。诗人把月亮和影子当成朋友,描写得真切自然,孤独的悲凉感跃然纸上,而“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传达出了诗人深深的遗憾和无奈。李白嘴上说着“行乐”,却掩饰不住内心的凄凉和孤独。他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沉重打击,才有意避开现实的黑暗和污浊,转入这宁静的月夜花间来找一点欢乐。“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人身心沉浸在自我设造的幻境中,享受着片刻的自由与欢乐。诗中苦中作乐、醉态可掬的诗人形象,令人感慨万千,无比同情。

结论

杜甫曾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街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有魅力的诗人之一,李白用他放荡不羁的生命气质,将酒诗完美的结合,赢得了“诗仙”和“酒仙”的美誉,演绎了一幕幕卓然不群的诗歌乐章,响彻在中国诗歌的史页上。

参考文献

[1] 引自《余光中诗选》

关于酒的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对酒当歌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042

人教版必修二第7课《诗三首・短歌行》一文,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一句作了如下注释:“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当,也是对着的意思。”“几何,多少。”按照课本注释的理解,开篇这两句可以理解为:“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人生短暂,能有多少时日呢?”但如果作以上理解,会发现两个问题:一是语义上前后矛盾,既是“人生苦短”,又为何“亦酒亦歌”呢?二是作者情感前后不一致,落差过大,由“大喜”的“酒、歌”突然转入“人生几何”的苦叹,情绪起伏未免过大,令人难以接受。

《教师教学用书》中对本诗主旨的理解有这样一段话:“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诗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由人生有限,引发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显然,这一段话中“歌”的含意是“及时行乐”的方式之一,即“歌唱、歌舞”。而《高中语文译注及赏析》(长春出版社)中则将这一句翻译为“一边喝酒,一边唱歌,人生能有多少这样美好的岁月”。其中“人生几何”已经不见“忧伤”的影子,作者活脱脱成了一个珍惜良宵,及时行乐之徒。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这两句诗的理解所以会发生偏误,在于译者不能正确恰当地理解“歌”的含意,那么“歌”究竟作何理解呢?

一、“歌”即“哭”,或为“哀歌”

这里的“歌”是“长歌当哭”之“歌”,不同于今天的“唱歌”。“歌”的表现形式一个特点是音节可拉长,《史记・五帝本纪》“歌长言”,裴S集解引马融曰:“歌,所以长言诗之意也。”《急就篇》卷三“五言总会歌讴声”,颜师古注:“长言谓之歌。”“歌”可用来言志,《周礼・春官・女巫》“歌哭而请”,孙治让正义:“歌者,长言申其志。”因志不得而常以哭歌,“歌哭而请”即如此。

文献中“歌”“哭”常并举,《易・中孚》:“或鼓或罢,或泣或歌。”韩愈《送孟东野序》“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周礼 秋官・衔枚氏》:“衔枚氏掌司嚣。国之大祭祀,令禁无嚣。军旅、田役,令衔枚。禁叫呼叹鸣于国中者、行歌哭于国中之道者。”《淮南子・览冥训》:“昔雍门子以哭见于孟尝君。”高绣注:“哭,犹歌也。”现实中,南方至今有“哭歌”习俗。

与“对酒当歌”中“歌”义相同的有《挽歌・陶渊明》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前两句意为:“亲族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已经唱过挽歌。”该句中若将“歌”理解为“唱歌”则与语境相去甚远。《将进酒・李白》:“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整支“歌”中,唱出的是“怀才不遇”“富贵不可期,帝乡非吾梦”的忧伤和“难销”的“万古愁”。这一首诗也一样,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充分表现着《楚辞》里的哀怨。

另外,全诗的情感线索始终围绕一个“忧”字展开:“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忧从中来”。若要与全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的情感主旨一致,开篇尽兴饮酒、尽情欢歌则显然格格不入。所以,即便是“歌”,也当是“忧伤之歌”“哀叹之歌”。由此看来,这一句理解为“一边忧伤地饮酒,一边唱着哀歌”,则可与下文情理一致。

二、“歌”即题目中的“短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