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汉语言

汉语言

汉语言

汉语言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汉语;英语;禁忌语;特征;规避

[DOI]10.13939/ki.zgsc.2017.01.207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都是特定地区的人们在生活、发展过程中所逐渐衍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交工具,具有信息沟通功能。但由于不同语言的产生文化、地域背景等不同,不同语言具有各自特色化的语用特点。且一些语言在特定的用语环境以及行为当中,被赋予了其自身所没有的含义,被人们认为是不吉祥的化身,因此将其看作禁忌语。禁忌语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其所反映出来的是特定区域内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对汉英语言禁忌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汉英语言文化、意识形态的掌握,促进人们对汉英用语能力的提升。

1 汉语和英语禁忌语的特征

1.1 时代性的特点

随着各国文化的不断发展,在汉语或者英语中的禁忌语也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可以说汉语和英语中的禁忌语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的特点:第一,一些陈旧的禁忌语会随着语言本身或者文化的发展逐渐被淘汰掉,也就是说以前的禁忌可能在未来成为普通的语言进行使用,也会出现在一些交流的场合中;第二,新的禁忌语出现,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新的时代会有新的禁忌,所以会出现一些新的禁忌语,这些禁忌语需要在交流中尽量避免使用。如在英语语言中,“women”这一词语在当今指代妇女,但是在维多利亚时期,这一词语却指代情妇,因此women是那个时期的禁忌语。

1.2 普遍性的特征

在汉语或者英语中,禁忌语还存在着普遍性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汉语或英语中,虽然是不同的语言,但是都存在一些禁忌语;除此之外,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语言中,也会存在一定的禁忌语,因此可以说禁忌语具有普遍性的特点。第二,同一种语言,例如针对汉语来讲,在不同的场合或者生活中,也会存在不同的禁忌语,禁忌语会出现在语言使用较多的方面,因此说禁忌语在同一种语言中也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1.3 民族性的特点

对于汉语英语或者其他语言来讲,这些语言都是在民族文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同时也是在民族文化的背景下得到发展的。因此,可以说这些语言中的禁忌语也具有一定的民族性特点:第一,禁忌语也是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禁忌语的产生与民族文化、民族生活或者是民族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民族性也是禁忌语的重要特点之一;第二,禁忌语也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的,对于民族来讲,普遍存在着具有本民族特征的文化,这些文化对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禁忌语的增加或者减少,所以可以说禁忌语是具有民族特点的。如中国可以叫老人为“老大爷”“老奶奶”等表示尊重,但是在西方国家,“old”这一词语也有“无能”或者“无用”的意思,因此如果使用这一词语称呼老人,将会引起他人不快。

1.4 趋同性特点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不断地进行交流,这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禁忌语在这一背景下,开始呈现趋同性的特点:一方面,各国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对方的禁忌语,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禁忌语也逐渐成为本民族语言的禁忌语,从而避免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产生不愉快的现象;另一方面,随着世界各国交流的不断深入,文化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冲突,然后又会进行一定的融合,因此使得禁忌语在交流中开始呈现趋同性的特点。如在英Z中,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可以称为“underachiever”而不能称为“slow student”,这与中国将其称为“后进生”而避免称为“差生”相似。

1.5 语境性的特点

虽然汉语和英语中有多种禁忌语,但是这些禁忌语会出现在特定的场合中,所以具有语境性的特点:第一,很多禁忌语只在某种特定的场合下会成为禁忌语,而在其他场合下就会变为普通的交流语言;第二,禁忌语也会根据说话者的年龄、性别等有所不同,所以禁忌语会根据不同种类的人群产生一定的禁忌,并不是针对所有的人群。

2 汉英语言禁忌语的形成因素

对于汉语和英语来讲,其禁忌语的形成过程较为漫长,在形成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英语和汉语的禁忌语呈现出很多不同。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总结,认为汉英语言中禁忌语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心理因素的影响

人们在工作、生活或者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语言进行交流,语言不仅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说话者的心情,因此禁忌语的形成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过去人们的生产力较为低下,因此将希望寄托给神明,希望它们赐予人们神奇的力量,从而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很多禁忌语都是对神明的敬畏;第二,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心理,人们都希望听到或者看到美好的事物,所以对于低俗或者具有冒犯意味的语言比较厌恶,这也体现了一个人的涵养。如在英语中,死亡有很多委婉的说法,如pass away、pass on等,而汉语中,对死亡委婉的表达,如驾鹤西归、不在了等说法。

2.2 文化因素的影响

很多语言的产生也发展都受到了文化的影响,所以禁忌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也同样会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第一,受社会风俗习惯的影响,人们在某个地区生活或者劳作,会形成一定的社会风俗,这些社会风俗对于禁忌语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我国古代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制度,在这一制度下等级非常森严,对于长辈或者上级不能直接称呼其名字;第二,价值观念的因素影响,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例如:在我国古代,人们认为戏子、商人等是比较卑微的职业,所以这些在某些场合这些词语也会成为禁忌语。在英语中,对“卑微”岗位的称呼也应当体现尊重和礼貌,将“garbage collector”(清洁工)称“sanitary engineer”(卫生技师)等例子就是这样一种体现。

2.3 政治因素的影响

虽然禁忌语是文化的产物,但是其在某些程度上也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第一,我国古代是封建社会制度,在这一制度下,皇帝掌握着人们的生杀大权,因此很多皇帝的禁忌可能成为语言中的禁忌语。例如:在清朝时期,“反清复明”这种口号是对皇帝的忌讳,所以无论是平时语言交流或者是书面语言中,清明及其相似的语言都会成为禁忌;第二,在古代中,所有与皇帝有关的称谓,都需要进行一定的修改,不能直接称呼皇帝的姓名,这也是受政治因素影响从而形成的禁忌。

3 汉英语言禁忌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规避策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在汉英语言文化中,禁忌语具有多个方面的特点,而且其形成也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汉英语言之间的交流,需要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避免出现相应的禁忌语,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3.1 从语言使用角度正确理解禁忌语的现象

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是用来进行交流和情感表达的工具,所以其禁忌语的使用也会根据场合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因此,为了更好地在跨文化交流中规避禁忌语,需要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正确理解禁忌语,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深入理解禁忌语的产生背景,对于很多禁忌语来讲,其产生有多个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避免在交流过程中使用禁忌语,需要理解其产生的背景,才能够真正理解禁忌语为什么会形成,同时也能够快速地记住禁忌语的使用场景;第二,为了更好地避免在交流中使用禁忌语,需要了解禁忌语的使用场合,从而能够真正地在某些场合中,不使用禁忌语进行交流,使得交流双方更好地进行愉快的交流。

3.2 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禁忌语的讲解

为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的交流,需要在进行外语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一定的文化讲解,包括其中对禁忌语的讲解,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需要对英语或者汉语中禁忌语的内容进行比对性的讲解,不仅能够让学生真正了解到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禁忌语,而且还能够了解到不同禁忌语之间内容、使用方法、使用场合的不同;第二,在进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禁忌语的内容进行讲解,而且还需要对禁忌语的产生背景、影响禁忌语的因素进行讲解,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禁忌语的使用场合,避免在以后的跨文化交流中使用禁忌语。

3.3 肢体语言的使用

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需要在特定的语言场合下进行使用,为了更好地避免禁忌语的使用,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肢体语言进行特定含义的表达:第一,人们认为在交流的过程中,语言可以具有一定的欺骗性,但是肢体语言一般都是比较诚实的,所以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一些肢体语言,从而能够避免一些禁忌语的使用,这也是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手段;第二,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虽然语言层面存在着不同的语法、使用方式,但是肢体语言大多数是相通的,所以如果遇到某些需要表达禁忌语的场合,可以使用肢体语言来代替,这样其他人员会理解你的意思,而且也不需要说出禁忌语,避免交流过程中尴尬情况的出现。

3.4 可以借助一些其他的手段

为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的交流,并且在交流过程中避免禁忌语的使用,还可以借助一些其他的手段:第一,可以使用一些善意的谎言,这是一个有效规避禁忌语使用的重要方法,例如: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可能需要进行某些行为,但是这种行为是可能触犯交流中的禁忌,这时可以利用其他的行为进行替代,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且又可以避免使用禁忌语。第二,提出一些有礼貌的问题,当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礼貌地向对方进行询问。一方面,可以向别人体现自己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使用禁忌语之前,避免尴尬的情况出现,从而能够更好地规避一些禁忌语的使用。第三,使用一些委婉的词语来代替禁忌语。例如: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中国的文化中,女性很忌讳被询问到年龄,但是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获取相关的年龄信息,例如:可以通过询问其毕业年份、工作年限等,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一些禁忌语的使用,而且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

总之,对汉英语言禁忌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对汉英语言所代表民族文化、社会意识形态、习惯等的全面了解,对于学习者在汉语以及英语之间的灵活掌握及转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只有通过深入研究汉英禁忌语特点以及产生原因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够找到有效规避禁忌语的策略,以对自身的语用方式进行完善,使用语更符合用语环境的文化、习惯特点。由于精力有限,本文只对汉英语言禁忌从某几个方面展开了研究,希望今后能够更多的学者参与到对汉英语言禁忌的研究中来,不断对汉英语言禁忌的研究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丰富。

参考文献:

[1]鲁晓梅.从社会文化角度看语言禁忌的a生原因[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6).

[2]张爱容.国内外英汉语言禁忌研究的综述[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汉语言范文第2篇

一、汉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能

文字的起源,从远古的壁画、岩画发展到甲骨文象形文字阶段,是汉语言文字的诞生过程。古人发明了文字以后的最初时期,文字的最初功能是表达、传播人类智力发展后所产生的思想,这种思想远远超乎肢体语言、表情和声音所能表达的思想。不仅以数字替代记事的结绳,还把各种亲历的所见所闻,用文字记述下来,可以使读者再现记述者的所见所闻。这个时期,文字的功能主要是记录、传播思想的工具,它开拓了人类思想交流的广阔天地。文学是通过文字,把人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表述、升华、再创造的过程。它极大的开发了人类的思想空间,为启迪人类智慧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二、对汉语言文学的追求

在漫长的中华文明之中,汉语言文学形成了其特有的式以及风格特征。但是和世界文学一样 ,无外三者:真、善、美。

1、对真追求

不管文学还是客观的人,对真孜孜诉求。不管是文学作品的主题 ,还是正面的主人公 ,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本真。文学所追求的真,可以分为两方面进行理解 :(1)客观的真。客观的真,是指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候,多以客观生活为基础 ,来写作自己的文学作品。客观上的“真”不仅是对客观环境进行如实的描写,也对客观人物的环境进行如实描写。客观的真,既是文学作品环境的真。(2)内在的真。这多指在叙述人物的心理时,进行真的描写。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作都务求真实而写作,不管这心理是对是错,是否符合逻辑都求真实的表出来。内在的真,就是文学作品人物内心真。

2、对善追求

善恶有分 ,是人在后天养成的品质,而文则直观的把它表现出来。不管是哪部文学作品,其描写的有善,对善的歌颂,对善的渴求 ,对善的淋漓尽致的描绘有的时候是用恶来衬托善,此外,用“善”来言善。例如:沈从文的 《边城》没有恶人,全是善者,虽然最后结局不好。却把“善”发挥到极点。虽然有全描写善的文学作品,但是不会存在全描写恶的文学作品,“恶”不能独立材,只有善可以。

3、对美追求

文学不仅在形式上追求美,也在本质上追求。对于文学的形式,不管是整饬的还是散落的,其都追求式的美,没事多种多样的,也是多层面的。诗歌形式之美整饬押韵,散文形式之美是散乱无序之美。不过这两种式的美已经渐渐结合在一起。在本质上追求美 ,就是在主上追求美,文学主题不管是悲伤的还是喜悦的。其主题都美的。既是正面的主人公最后没能完成 目标而死亡,例如哈姆雷特,但是其主题也是美的:悲壮之美。追求美。是文最外在的表现,美既是文学,文学既是美。

三、汉语言文字的内在潜力

任何一种文字,都有它的独特的长处,汉语不例外有它独有的文学潜力,它一字一义,一字一音这种特质,使诗、词、赋、曲等这些文学奇葩的产生和发展,有了它必须的土壤。在《诗经》的基础上,把诗这一文学形式推向极致。穷绝中华五千年历史,唐诗对于诗这一汉语言文学所特有的文学形式创造和完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汉语言文学所特有的诗的美。唐诗绮丽美妙,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精彩纷呈。及至宋代,宋朝人潜心投入了词的创作,后世人只有仰视的份儿。当然,词只是宋朝艺术园林中最美丽的花朵之一,该朝代的散文、绘画、书法等艺术创作同样惹人注目。同样,元朝人另辟溪径,把戏剧、散曲这种新诗歌艺术形式推到了极致。

四、提高汉语言文学对人的修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也就有不同的修养。有的人见义勇为,有的袖手旁观,有的好逸恶劳,有的勤劳肯干,这就说明了修养的有不同性质,有不同 的表现。各式各样的修养 ,在总的要求上,却有一个质的规约,那就是向真,善 ,美方向发展。这正好和文学的追求一样,文学的追求,客观上来说 ,也就本质上人的修养的追求。

首先、汉语言文学能够提高人的修养。文学,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天地,只要进入到文学的世界,你就会被其所有美好的东西所包裹。对于人的修养,文学则能提高人的修养。修养,首先就是“修”,有什么样的“修”,就有什么样的 “养”。人的后天模仿性很强 ,不管是对好的事物还是坏的事物,人区分好坏的能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后天的道德基础上形成的。

汉语言范文第3篇

关键词:汉语方言 古代汉语 教学

无论是在现代学校教育中还是在日常言语交际中,我们一贯强调“要讲普通话”,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更是如此,这是为了工作需要、交流方便。然而,古代汉语教学则不同,我们提倡学生讲普通话的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关注方言,分析、研究方言,联系方言学习、理解古代汉语。这是因为“古与今异言,古语未尽废也”(李恭,1988)。“古语未尽废”,是说“古语”存于汉语方言中,语音、词汇、语法诸要素均有保留。那么,如何在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发挥汉语方言的作用,提高古代汉语教学的效果呢?

古代汉语是高校文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重要性自不待言,但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一门“死语言”课,教学效果都不太理想。为了改变这种尴尬的教学局面,很多学者、古代汉语教师做了多方面的探索与研究。纵观这些探究,个人遇到的情况不同,所以教学改革的方法、手段、内容也不尽相同,因而效果也千差万别。有的古代汉语教师从教学内容入手进行改革,有的教师则从教学方法进行探索,还有的教师提倡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进行尝试性改革。尽管改革的侧重点有异,但殊途同归,都希望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取得好的教学成绩,培养优秀的古代汉语教学与科研人才,传授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笔者长期工作在古代汉语教学战线上,做了相应的教学改革,自然也饱尝了古代汉语教学的艰辛,并先后撰文《实现古代汉语教学功能多元化的一些思考》《论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当前的古代汉语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当前古代汉语教学,不应将这门课单纯地作为工具课程,应该结合社会文化发展大背景,开发古代汉语课程文化传承与传播、人文教育、审美情趣培养等多方面的功能;试图通过穿插、讲授一些传统文化,如中国古代的礼制、职官、人文精神等内容,来提升古代汉语的教学效果。实际上,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但新的问题是,我们发现讲到古代汉语音韵、语法的发展规律时,很多现象都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所没有的,因此,尽管教师讲得精彩,但学生依然听得一头雾水,不能很好地理解。通过不断摸索,我们欣喜地发现古代汉语中的有些问题,可以通过汉语方言得到印证。于是尝试将汉语方言引入到古代汉语教学中,以“活化石”印证“古语”,同学们顿时茅塞顿开,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汉语方言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和我们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汉语方言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通过研究和应用实践,我们认为,汉语方言在古代汉语音韵、语法、词汇诸方面教学中都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一)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汉语音韵发展变化的规律

语音的特点是一发即逝,古人的说话、读书声音我们已无从得知。音韵学是一门难懂的学问,古代汉语学习中,音韵是重要的内容,也是难点之一。凡是涉及音韵,学生大多会感到头疼。如古今语音的异同问题即如此,韵律问题也不例外。如果我们以方音对照讲解,则可以有效地化解这一危机。我们读古诗时,发现有些诗歌用现代普通话来读是不押韵的,但从我国诗歌的特点来说不押韵是不可能的。如唐代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按照诗律来说,本诗韵脚是“斜”“家”“花”。可是用现代语音来读,则“斜”并不入韵,这让学生很困惑。有的教师根据诗韵特点,改读“斜”为xiá,押韵倒是押韵了,可字典中却查不到“斜”还有xiá的读音(《现代汉语词典》第1版中上注明“旧读xiá”,修订版中取消了这一说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王力先生教我们一招,就是从方言中去印证,王先生经过考证,认为在唐代“斜”读作siá(s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在当时是谐和的(王力,2000)。意思是说这首诗如果用上海话来读,大概是押韵的。这给我们很大启发。

又如,讲到古今声母的不同时,会涉及到舌面音j、q、x的来源问题。我们知道,现代语音中的声母j、q、x有两个来源,一个来自于古代的“见”母,一个来源于古代的“精”母。但到底是怎么演变的呢?除非是研究需要,如专门研究音韵学的研究生,否则就没有说明演变过程的必要;另外,由于课时所限,课堂上要补充大量的音韵学知识是不太现实的。我们认为对这一音变规律的解读也可以从方言入手,可以说这是一条快捷之路。如考察川、陕、甘等地方言,我们发现这些方言中至今还保留有很多读古音的现象。如“街”读为gāi,“鞋”读为hái,“巷”读为hàng,“解”读为gǎi等;甘肃白银等地方言中“鸡”的声母为z,而有一些“精”母字声母却演化为j。这不正是j、q、x来源的最好例证吗?

再如,《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孔安国注:“阳货者,阳虎也。”刘宝楠《论语正义》认为:“货虎一声之转,疑货是名,虎是字也。”据李恭先生考证,渭水流域将巡行乡间、兜售杂货的人(货郎)称为“呼郎儿”,认为“呼”就是“货”,读为“虎”,是一声之转的一个例证。今由陇方言的实际情况可证李先生之言不虚。

教学实践证明,以上方言例证在教学中的运用效果是明显的。将方言语音渗透到古汉语音韵教学中,使学生备感方言之亲切,又了解了语音的演变。

(二)可以解释并印证古代汉语的某些语法现象

将汉语方言引入古代汉语教学,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语法问题。虽说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因素,但并不意味着古今亘古不变。古代汉语的语法教学难点主要有词类活用现象、语气词、特殊句型等,前两个问题都可以通过汉语方言佐证来解决。

首先说词类活用问题。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教学中让人煞费苦心的难点问题,因为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加之现代汉语用字越来越规范,所以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罕有词类活用现象,那么我们就可以借助于成语来解释这一问题。因为成语中保留了这类语法现象,如“不可名状”中的“名”用作动词,“闭月羞花”中的“闭”和“羞”为使动用法,“不远千里”中的“远”为意动用法,“星罗棋布”中的“星”和“棋”则是名词作状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此外,我们还可以借助于汉语方言来解释,因为这类现象也存在于一些方言中。如“饮”字,一般字典中只有一个读音yǐn ,意思是“喝、喝水”。其他时候都只作为“饮用、饮料”等词的构词词素。当我们读《左传・晋灵公不君》“晋侯饮赵盾酒”一句时,才知道“饮”的用法和平时不同,并不是晋侯喝赵盾的酒,而是晋侯请赵盾饮酒,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其实这种用法还保留在陕、甘、青等西北方言中,如“饮牛、饮马、饮羊”,意思是赶牛、马、羊去饮水,要读作yìn,这和古代汉语一致。

再说说语气词的问题。古代汉语中的语气词比较丰富,又和现代汉语不同。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没有句首、句中语气词,所以我们无法对应理解古代汉语句首、句中语气词所表达的语气。如《诗经・小雅・小明》“嗟尔君子,无恒安息”中的“嗟”就是一个句首语气词。李恭先生也从甘肃方言来找理据。他说:“皋兰一带人常用‘嗟’为发声辞,如云‘嗟尔来呀’”(李恭,1988)。这里的发声辞就是句首语气词,也叫发语词。现在的甘肃永登、靖远等地还这样用,“嗟”表示一种请求、提示的语气,和古代汉语的情况一致。在甘肃定西一带方言中,“嗟”则音变为jià。又如话本、杂剧中多用句中语气词“咱”,这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没有的。《董西厢》二:“你咱说谎,我着甚痴心没去就。”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解释为:“你咱,即你也”(长相,1955)。甘肃定西一带表示感慨,即用此法。往往还在句首加上表感叹的语气词“”,如“!你咱叫人没法说。”意思是:“你啊!让人没法说!”这种用法常表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叹语气。

总之,将汉语方言应用到古代汉语课堂,对照汉语方言,可以解决古代汉语语法教学中的许多问题。

(三)可以说明古代汉语某些词汇的意义

汉语方言在古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虽不像语音、语法那么直观,但我们也做了尝试,效果令人欣喜。其实,关于汉语方言在古代汉语教学方面的作用,前人多有论述,如郭芹纳先生就对方言与词语训诂颇多心得。他还举陕西方言说明《庄子・天运篇》“蚊虻肤,则通昔不寐”中“”就是“咬、叮”的意思,苏轼《六月二十六日望湖楼醉书》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中的“白雨”就是“暴雨”。下面再举两例来说明。

(1)《荀子・劝学篇》:“端而言。”杨《荀子注》注为:“端读为喘。喘,微言也。”按:杨注为是。今陕甘方言中犹谓“言说”为“喘”。如“你言喘”“问不喘”可证。

(2)《老子》:“埏埴以为器。”“埏”,应玄《一切经音义》、陆德明《释文》均引作“”。《说文》:“从手延,延亦声。”《释文》训为“和也”,“柔也”。又一曰“柔”。按:“柔”当为 “揉”,“揉”“”同义,都是用手揉搓之义。陇右一带将“”读为yán,指用手揉捏、揉搓。如“一下就不疼了”即此用法。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用方言解释古汉语语词,既生动,又亲切,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将汉语方言应用到古代汉语教学中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将汉语方言引入古代汉语课堂,固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师生互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毕竟这是古代汉语课,而不是方言课,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教师要有丰富的汉语方言知识。要用汉语方言印证古代汉语,这就要求古代汉语教师不仅熟悉古代汉语知识,还应熟悉汉语方言的有关知识。如讲到《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夫颛臾固而近于费”时,教材上说“费”古音bì。如果教师不懂得“古无轻唇音”的道理,是讲不清楚“费”何以读为bì的;反过来,如果教师不懂现代有些方言中这类字声母还是b而不是f时,同样是讲不清楚的,学生又怎么会明白呢?当然“缤纷”在古代何以是“双声”这类问题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其次,引导、鼓励学生关注汉语方言。将汉语方言引入古代汉语教学课堂,只有老师懂方言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引导鼓励学生关注方言,观察、感受方言的读音、词义、语法等。当学生有了这种体会,我们再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的做法是,先培养学生关注方言的意识,阅读有关方言的资料,再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选择性地布置一些作业,辅导学生进行方言考察。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相信问题会迎刃而解。

再次,正确、合理地使用汉语方言辅助教学。古代汉语教师必须明白,将汉语方言引入古代汉语教学,只是一种为提高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而采取的辅手段,不能完全上成汉语方言课,否则会带来喧宾夺主、本末倒置的后果。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将汉语方言引入古代汉语教学,适当而合理地发挥方言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死课活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古代汉语课的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方言研究能力,可谓一举三得。

(本文系2011年甘肃联合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1106。)

参考文献:

[1]李恭.陇右方言发微[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

[2]王金娥.实现古代汉语教学功能多元化的一些思考[J].语文学刊,

2009,(12).

[3]王金娥.论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4).

[4]王力.诗词格律[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下)[M].北京:中华书局,1955.

汉语言范文第4篇

【关键词】汉语教师;言语能力;语言素养

现代素质教育的基础是言语能力。在语音教学中,应当以形式多样的口语训练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把他当作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来抓。

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强将手下无弱兵”,要在语音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首要的得提高教师自己的语言素养。正像呂叔湘先生感慨言之“说千道万,教师水平是关键。”所以汉语教师除了必须具有扎实的语言专业理论知识,广泛的智力兴趣,机敏的思维反应能力外,还得具有较高的语言素养。贯穿于语言教学全过程的语音教学,就对语言教师的语言素养具有下面一些特殊要求。

一、教师要熟悉汉语拼音方案,具有流利的普通话听说能力

1978年8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学校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教学的通知》中指出:“学校是普及普通话和推行汉语拼音的重要基地,广大师生是普及普通话和推行汉语拼音的重要力量。”“学会普通话和掌握汉语拼音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这个指令性文件,要求语言教师把普通话提高到责任和义务的高度来认识,以普通话作为职业语言,在学好普通话理论知识、练好说普通话基本能力和教会教好学生说普通话上下功夫,成为自觉的推广普通话的排头兵。

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都深知,普通话用于讲课、交谈与演讲,传情达意,富有韵味,悦耳愉心,效果必然显著,尤其在训练学生语感的敏锐度和触发思维的精确度方面,成效显著。况且,中文专业的教材基本是用普通话写的,如果不教学生使用普通话,语言能力的获得便失去了一个根本凭借。

那么,怎么去掌握说普通话的知识和技能呢?

首先,要熟谙有关推广普通话的知识。这就是要求汉语教师熟练而准确地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学习有关语音基本知识的专著,对语音的性质、语音的组成、语音符号、声韵母的分类、音节拼合、语流音变,以及发音、声调、音位等都有确切的了解。

其次,要掌握说普通话的技能。语言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方法学会北京语音,在实践中逐渐达到准确而熟练;还要讲用词的规范化,杜绝使用非普通话的方言词语,自觉地辨明每一个词的意义;还要学习切合汉语实践的语法知识,掌握语法的标准;平日注意正音和朗读练习,做到按义定音,读出变音。

再次,还要具有一定的现代语音学、传统音韵学和汉语方言学知识,对学生予以针对性强、准确有效的方音辨正指导。

二、注意培养自己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无论在教学的哪一个环节,语言教师都得借助于丰富而细腻的语言感受力进行工作。在钻研教材时,语感帮助教师迅速地抓住教材的精要,从而确定“精讲”的内容与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语感帮助教师及时觉察学生语言活动是否发音规范、表达简练、思维清晰。在批改作业、点评口语表达的时候,教师的语感更是提高批评质量与效率的关键。

同时,为适应时代对语言教学的新的要求,语言教师要专精而博识,一能而多才用;还要把活跃自己的思维,提高观察、感受、理解的能力,同提高语言教学效率联系起来。强烈的语言感受力,是语言教师的智力反映最集中的表现。

因此,有经验的语言教师十分重视对自己语感的要求和对学生语感的训练。

语言教师的语感培养,也得益于语音教学实践,关键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得身先士卒,作出表率。日常养成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习惯,普通话不仅仅是课堂语言,还是生活语言,更是对方言区教师敢“说”的考验。

在教学双边过程中,教师善导,能够有效地组织学生去读,训练学生通过美读培养语感,譬如,给下面这句话——“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让学生先按要求设计出较为恰当的语调处理方案,然后读出其高昂激越的气势来。与此同时,教学相长,教师自身的语感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三、汉语教师还得培养自己善说的能力

教师要培养自己善说,才能贯穿教学内容,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其课堂教学语言应当具有师范性,汉语教师应在各科教师教学语言的共性(教育性、启发性、科学性、反馈性)中体现个性,这就要求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有个音质、音量、音速、音色的问题,不研究或不下力气提高课堂语言的素质,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一般地说,音量应以全班学生都能听得清晰入耳为准,过高过底、过强过弱都会引起学生不适之感,以致破坏了学生情绪。音速应以中速为宜,有些内容学生要做笔记,有些内容要给学生留有思索余地,倾盆大雨式的语言,会使学生承受不了,而更壶滴漏式的语言,会使学生“吃不饱”。起始阶段的语言,宜新颖、有趣、简明,并舒缓徐进;分析阶段的语言,宜准确、深邃、犀利且波澜伏扬;课堂高潮的语言,宜情采飞溢且渐趋紧亢;结束阶段的语言,宜概括稳重且微昂稳收。这样以音质激发入耳的兴趣,以音量拨动学生的心弦,以音速牵动学生的思绪,以音色烘染课堂气氛,把课堂教学搞得深刻形象、生动引人。

教师磨练讲话能力,与学普通话的方法一样:一听二读三练。博采众长,以活人的话为泉源。鲁迅在《门外文谈》中所谈的“乘凉听故事”也是学习讲话的好机会。严济慈先生说过:教书类于演戏。这个比喻告诉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书里的东西精要地表达出来,有发挥、有删节、有声色、有含蓄,学生能从你的语言、姿态、眼神的变化中领会此中真意。这样的讲话,不仅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四、指导学生说话的能力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需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想……”。

语音教学中也滲透着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因此,语言教师不仅自己具有善说的能力,还要具有善于导说的能力。

(一)坚持训练学生说话的原则

1. 语音知识与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实践相结合;2. 说与听、读、写相结合。做到“听中学说,读中练说,写中促说”,有效地提高说话能力;3. 口头表达与思维训练相结合;4. 明确要求与教师师范相结合。

(二)掌握训练学生言语能力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到:“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常见的方法有:1. 说话思路训练。可通过语脉,口头缩写、口头扩写、口头改写,写发言提纲来进行;2. 快速组织语言训练。问题抢答,即席发言可资凭借。此外,语体比较、会话、口头复述、口头作文、辩论、口语模拟、吐字归音训练等等,也都是语言教师熟悉的训练学生言语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语言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向学生传授语言理论的过程,它还是一个训练学生掌握语言规范,并在训练中发展思维、提高学生语言综合素质的过程。言语能力中口语交际能力包括语音知识的运用和言语领会、言语表达等技能;因此在实际的语言教学中,就应理直气壮地把语音知识的学习和口语技能的培养放在首位,而不能离开这两个中心去谈言语能力的培养。这一认识,是我们进行现代汉语语音教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提高学生言语能力水平的关键,更是促进教师加强言语能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 (美)P·B·邓斯,E·N·平森著.曹剑芬,任宏谟泽.言语链——说和听的科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汉语言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语言 汉语言 不规范 协调发展

1.绪论

自从便携式电脑被广泛的推广使用后,网络语言就诞生了,且网络语言不断地影响着汉语言,这给汉语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所谓网络语言是指起源并在网络上广泛应用,网络语言不同于汉语言,汉语言具有规范的结构形式,且其的词汇语法甚至表现形式都不一样。网络语言的涵盖范围较广,但是随着网络语言的逐渐发展,其因为多形式化而被人们欢迎,现在网络语言逐渐的渗透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当中,其对汉语言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2.现代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

网络语言是一种思想的现象,其是人们思维的载体,其没有固定的形式,网络语言的变化较快,随着人们的爱好等变化而变化。语言的使用也分场合环境,网络语言是来源与现实的语言,并不全部基于汉语言的表现。我国网络的发展很快,网民自主创造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在不断的交流中进行传播。网民习惯使用网络语言,这符合虚拟世界的心灵,网络语言往往涉及数字、符号、拼音、汉字等元素,这些元素的构成组合没有一定的特点,其中很多的网络语言是来着汉语言,对汉语言进行改编,使得很多文学被恶搞,这被称为文体,文体在传播的过程中形成语言。

3.现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影响

网络语言的产生是开放性网络的特点决定的,其是全民意识、语言的发挥平台,在网络中,网络语言的创作、传播,并不断的进行变化,目前网络语言已经慢慢的融入人民的生活当中去。成为人们生活语言的一部分,网络语言的发展和应用为汉语言带来了发展,但是其积极的一面毕竟有限。作为悠久历史的汉语言,其中缺陷是存在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汉语言是经过悠久历史的发展,其适应性差,不能够满足文化不断发展的要求,其二,汉语言对已经存在的事物的表现不精准,因为涵盖的方面太广泛,不可能涉及方方面面,而且即使设计,也不能满足人们情感多要求的表达,我国科技进步缓慢,较多的高新技术来源于发达国家,在应对这些事物的时候,没能够很快地进行汉语言的适应,例如DVD,其是网络语言的一种体现,很多事物命名开始沿用国外的称谓,这是科技发展得缓慢的主要原因。从新事物的命名方面讲,网络语言弥补了汉语言的不足,推动了汉语言的不断进步。

但是从全面影响上来看,网络语言的弊大于利,其传播不规范,以及对汉语言的继续规范传播提出了挑战。网络语言的大范围传播使得人们无法正确地处理网络语言和汉语言的关系,无法正确地区分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网络世界毕竟是虚拟的世界,其没有规范性的要求。而在现实世界中,汉语言包含很多的文化传承,汉语言的颠覆对我国古代文学的传播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中国文化的传承遇到了较大的挑战。特别是网络语言的广泛传播,给青少年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难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网络语言的发展前景大,其可以对汉语言进行丰富,适当的在汉语言中加入网络语言是有利于汉语言的发展的。但是网络语言不可以主导汉语言,否则会造成汉语言传播的理解问题,对中国文化的传承的影响也较大,由此可见网络语言虽然有一定的益处,但是毕竟弊大于利,其严重地损坏整个语言环境。

4.汉语言如何应对现代网络语言的冲击

网络语言不断的丰富这人们的虚拟生活,其对网络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其广泛的推广对汉语言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不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所以需要制定相应的措施以应对现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冲击。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冲击较大,并不是要拒绝网络语言,而需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把握好汉语言为核心的概念。如果禁止网络语言,往往会带来相反的效果。所以需要规范网络秩序,对网络语言进行正确的干涉。首先,需要从教育入手,强化母语在教育中的地位,逐渐地改变目前的语言教育模式,我国的语文教育往往存在于进行作家培养教育,对语言的使用等不够重视,这使得语言的教育不被广泛地接受,中国学生的汉语考试竟然比不上国外的学生,这给我国的汉语言传承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所以改革中文教育,强化母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对网络进行引导,普及网络的应用,使得网络中具有高素质的人群逐渐地增多,以此慢慢地引导网络语言走向健康的环境。最后,坚决抵制恶搞传统文化的现象,传统文化是中华名族的结晶,是需要进行传承的部分,对其进行恶搞,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所以需要加大在这方面的惩罚力度。以上几点能够降低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冲击,使得网络语言逐渐的规范起来。

5结语

网络语言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虚拟生活,但是网络语言的大范围传播给汉语言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网络语言的弊大于利,但是不能够完全的否定,只需要处理好为网络语言和汉语言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汉语言是母语,其中承载了几千年的传承,我们需要抱着一份尊重的态度去运用。

【参考文献】

[1]蒋师师.浅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影响[J].文学界(理论版),2011(3).

[2]张静.网络语言的发展历程[J].青年文学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