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范文第1篇

1.自主康复教学模式构建的依据

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我们对河北省和华北区部分高校进行了保健体育教学现状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有27.91%的高校未开设保健体育课,对病残伤学生实行免修制度。(2)学生体育文化知识贫乏,有86.25%的学生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健身方法,有96.18%的学生不会自己锻炼身体;(3)学生渴望通过体育进行健身,但有89.64%的学生感到失望。究其原因:不开课的高校主要是没有教材、没有专职教师、缺乏康复设备;开设保健体育课的高校中,有89.61%采用学生集中上课,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保健体育课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教学内容以武术和气功为主,缺少针对性强的、适合每个学生身体状况的健身、康复、保健内容;忽视学生体育习惯和体育意识的培养。如何制订一个既能体现保健班的特点,又能体现学生身体差异的保健体育教学模式值得我们体育教师认真思考。

2.自主康复教学模式的构建

2.1自主康复模式的内涵

康复是研究人体损伤后康复的基本理论和康复规律,并采用积极性治疗措施的一门应用科学。自主康复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和个体身心健康状况,通过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自我设计、自我实践、自我调整、自我评价等方法,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自主康复教学模式的宗旨是以目标促康复,以模式促能力,以内容促知识,以评价促提高。

2.2自主康复模式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灵魂,它制约教学的全过程,指导着教学的双边性活动,是教学过程的导向性要素。保健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身体状况各异、心理活动复杂,非常渴望康复。为此,教师应加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体育观、健康观教育,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奋发进取、坚定自信、克服困难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掌握体育保健康复理论知识、常见病、心理疾病、现代文明病的预防知识;掌握制订锻炼处方知识和技能;增强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掌握科学评价身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监测意识,培养学生自学、自创、自练、自控能力。

2.3自主康复模式的内容

自主康复教学内容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自卑、迫切地渴望健康)、身体情况(病、残、伤、体弱)、体育情况(认识、知识掌握、兴趣)为基础,以康复为导向设置的多元性教学内容(见表1)。

2.4自主康复模式的评价体系

为体现评价的个体性和公平性,我们构建了以个体学生为对象的个体动态评价体系,此评价体系采用整体与个体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强调根据学生的进步幅度进行动态评价(见表2)。

2.5自主康复模式的操作

此模式的构建以1学年36周为一个周期(每周2小节课,每节课50分钟),分六步进行。

第一步:确定目标。通过对学生进行体检、伤病史和运动史调查、体质测定等,我们可获取制定康复锻炼处方的必要资料。校医和任课老师对每位学生体能检测结果进行科学分析、研究,掌握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记录并反馈给学生。学生根据校医和教师提供的分析结果,结合自己的健康状况,有选择地确定1―2个主要目标(第1―2周)。

第二步:获取知识。教师集中讲授康复知识内容;学生根据自己制订的目标,有针对性地获取一些体育保健与康复锻炼知识、技能和方法,为制订处方做准备(第3―4周),强调学生获取知识应主动、经常、积累、更新。

第三步:制订处方。学生根据自己的目标,获取的知识,制订适合自己的锻炼处方,教师分别指导、帮助。以每节课50分钟为例,处方的制订应包括5―10分钟的准备活动,主要安排基本技能内容,目的是让身体逐渐“暖和”起来,适应基本部分的活动;25―30分钟的基本活动,在这期间安排康复技能的学习;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技能,每周的第1小节为集体学习时间,第2小节为自己锻炼时间,运动强度在靶心率范围内(57%―78%的最大心率值);10―15分钟的整理活动,使高负荷的心肺和肢体活动,逐渐“冷却”下来,恢复安静状态(第5周)。

第四步:实施处方。学生对自己制订的处方进行实施,前两周为处方的试用阶段,对处方的内容、运动量可作些微调整,调整后的处方就作为本周期的康复锻炼处方(第6―34周)。教师对学生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

第五步:目标检测。其主要是检查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医学检测,主要是对学生身体康复指标进行评价;身体检测,主要是对学生形态、机能、体能等指标进行评价;自我评价,主要是对自己整个操作过程进行评价;教师评价,主要是对学生掌握康复技能、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第35周)。

第六步:分析结果。该步主要是对医学监测、身体检测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掌握身体康复状况、身体情况,为今后确定新的目标做准备。一般以学生为主,校医、教师为辅(第36周)。

以后各周期的目标就在上一周期第六步的基础上制订即可,其它步骤通用。

3.结语

新构建的体育课程模式,应该是在保健体育教育总体要求下,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技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更符合学生身体状况和保健体育特点,更有利于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健身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还要注意审视度势,及时修正,使保健体育教学真正担负起让学生健康地走向社会的重任。

参考文献:

[1]袁淑娟.保健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践[J].体育学刊,2000,(3).

[2]袁淑娟.普通高校保健体育教学改革的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6,(增).

[3]黄茂武.实用体育保健与康复大全[M].科学出版社,2000.

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自我效能感;控制感;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Correlation Study among Self-Efficacy, Mastery and Health of Patients with Asthma. Wang Yanyu, Sun Hongwei. Department of Applied Psychology, Weifang Medical College, Weifang 261041,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fficacy and mastery with the health of asthma patients. Methods 190patients with asthma were investigated with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 Internality, Powerful Others, and Chance Scale (IPC), and Short Form 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 (SF-36). Results ①The results of GSES and the Internality part of IPC of asthma patients were lower than norm, but the Chance part of IPC was higher than norm. ②Correlat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efficacy, mastery and many parts of SF-36. ③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physical health could be predicted by self-efficacy, and mental health could be predicted by powerful others and self-efficacy. Conclusion The heath of patients with asthma was affected by their own coping resources such as self-efficacy and mastery.

【Key words】 Asthma; Self-efficacy; Mastery; SF-36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作为一种心身疾病,其发生、发展和预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心理社会应激因素的影响。按照应激的认知交互作用理论,当个体面对各种环境需求时,经过机体的认知评价,如果认为环境事件是带有威胁性的而个体的应对资源又相对不足时,则会使自身处于应激的状态之下,而应激反应的结果也往往取决于机体对环境事件的认知评价而不是事件本身[1]。因此,在探索哮喘病的发病机制的过程中,应对资源的研究尤其显得重要。而自我效能感、控制感等个体资源作为应对资源中影响机体认知评价过程的重要的中介因素,其结果也往往预示着个体应对应激的效果,从而影响着个体的健康状况。本文旨在从以上两方面出发,探讨哮喘病患者的应对资源与机体健康状况的相互关系,从而为哮喘病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和方向。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5年2月~2005年7月潍坊哮喘病医院的190名住院哮喘患者,其中男90名、女100名,年龄分布在16~62岁,平均35.81±9.79岁,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排除合并其他气道阻塞性疾病、合并其他慢性疾病以及精神疾病的患者。

1.2 测量工具

1.2.1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 Ralf Schwarzer 1981年编制,用以测查个体应付各种不同环境的挑战或面对新事物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共10个项目,各项目均为1~4评分。

1.2.2 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量表) levenson 1981年编制,这组量表反映了心理控制构成中3个不同的组成部分,以描述被试对因果关系的一些看法。每一分量表包含8个条目,以7分制评分,从-3(很不同意)到+3(很同意)。各分量表的总分范围为0~48分。

1.2.3 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中文版) MOS SF-36量表是美国医学结局研究组(Medical outcomes study,MOS)开发的一个生命质量普适性测定量表,被广泛应用于普通人群的生命质量测定、临床试验效果评定以及卫生政策评估等领域。包括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状况(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以及精神健康(MH)等8个方面,每一个方面的总分为100分。以上8个分量表进一步归成两类:躯体健康总评(PCS)和精神健康总评(MCS),分别为前4项的和以及后4项的和。另外,SF-36还包括健康变化(HT)这一指标,用于评价过去1年内健康状况的总体变化情况,其总分为5分。本研究所使用的中文版由方积乾教授主持研发。

1.2.4 统计学处理 所得结果用SPSS 11.5软件作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单因素相关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 果

2.1 哮喘患者的基本健康状况及一般自我效能感、控制感特点 从190名哮喘患者SF-36各指标得分的均数和标准差来看,哮喘患者的健康状况普遍较差(躯体健康总评的均数=206.45,精神健康总评=222.60),尤其在生理职能(=26.33)、一般健康状况(=41.42)、精力(=56.43)及情感职能(=38.65)4个方面较为突出,其低于60分者占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78.9%、83.1%、53.8%及75.8%。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得分最低分1.30,最高分3.90,平均2.71±0.53,显著低于Schwarzer 1997年在对7767名成人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的常模2.86(t=-2.668,P

2.2 一般自我效能感及控制感与SF-36各指标之间的相关分析 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哮喘患者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得分与生理功能、一般健康状况、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精神健康总评、躯体健康总评及SF-36总分均呈明显的正相关;IPC量表中的内控性与精力、精神健康及精神健康总评均呈明显的正相关;有势力的他人与生理功能、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躯体健康总评及精神健康总评均呈明显的负相关;机遇与生理功能、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躯体健康总评及精神健康总评均呈明显的负相关。

2.2 哮喘患者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及控制感对机体健康状况的回归分析 以一般自我效能感以及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和机遇为自变量,以SF-36量表中的躯体健康总评及精神健康总评分别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以躯体健康总评为因变量时,进入的自变量为一般自我效能感,能解释躯体健康总评总变异量的2.3%;以精神健康总评为因变量时,进入的自变量依次为有势力的他人以及一般自我效能感,二者共能解释精神健康总评总变异量的18.2%,其中,有势力的他人能解释13.7%,一般自我效能感能解释能解释4.5%。

2.3 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控制感之间的相关分析 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内控性呈显著的正相关(r=0.341,P

3 讨 论

从本研究中哮喘患者SF-36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哮喘患者的健康状况总体上较差,不仅体现在生理健康,更体现在精神健康上。这与张宏等[2]的调查结果相似。林洪等[3]认为,哮喘患者因发作时的痛苦、对哮喘再发作的恐惧以及担心疾病缠绵难愈而感到自己的前途暗淡,心情忧郁烦躁,这是生命质量下降的倾向性因素;有些病人因慢性哮喘的痛苦和反复发作,不能像正常人那样生活和工作或参加体力劳动,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访亲交友及参加社会工作。又因慢性哮喘医疗费用等开支增加而收入减少,致使家庭生活困难。这些客观因素是病人生命质量下降的促成因素;另外,常年哮喘发作,身体衰弱,病情严重者不仅不能分担家务劳动的照顾子女的任务,反而需要家人照料,所以一部分病人的家属对病人产生厌恶情绪,甚至拒绝给予应有的帮助和照顾,这是病人生命质量下降的强化因素。

在自我效能感与健康状况的关系上,总体上来说,哮喘患者对自己实现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较低,而这种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又往往与患者较为消极的看待自身表健康状况及发展趋势相联系,从而体会到更多的负性情感及情绪,从而进一步影响着患者的身体机能。Bandura认为[4],自我效能感在两个水平上影响人类健康:在较为基础的水平上,人们对自己处理应激能力的信念会影响到其身心调节系统;第二个水平则表现在人们对个人健康习惯及生理老化的直接控制上。因此,本研究中自我效能感对机体健康状况的正向积极作用也许正是通过个体在应付各种不同环境的挑战或面对新事物时的较强的自信心,从而体验到较少的心理应激以及面对疾病时的积极的个人努力实现的。

在控制感与哮喘患者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哮喘患者在一定的程度上较相信机遇对其生活及命运的影响,较少相信自己驾驭自己生活的能力。而越是相信他人及机遇能够控制或影响自己生活中的事件的个体,越不愿主动去付出一定的努力从而改变事件的结局,因而更易感到疲劳,更多地出现各种情绪及情感失调;而内控性即相信自己能够驾驭自己生活的个体对自我的激励较多,从而较少的体会到各种负性情绪。这与赵国秋等[5]对正常人的研究结果一致。石林[6]认为,控制感在应激与应激反应之间所起的作用机制在于,内控的人使用的应对行动更有效,外控的人由于将生活中的事件看作在于自己的控制之外,认为自己的行动对应激源不会产生影响,不去想办法减轻应激,因此就使自己的健康受到更大的负面影响。

本文研究结果还显示,对于哮喘患者来说,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更容易将事件归因于个人的能力,更相信自己能够驾驭自己的生活,因此健康状况也较好。这与余鹏等[7]及罗良等[8]在大学生及中学教师中的调查结果相似。因此,在对哮喘患者的治疗及综合干预措施中,应着重加强患者自信心的培养,从而促进个人健康行为的形成及疾病的康复。

4 参考文献

[1]Dantzer R. Stress and immunity: 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psychoneuroimmunology? Acta Physiol. Scand. Suppl. 1997,640:43-46

[2]张宏,采光君,杜立新.成年哮喘患者生命质量的病例对照研究.南方护理学报,2001,8(4):10-11

[3]林洪,刘晓妍.轻中度支气管哮喘与心理因素的关系.广东医学,2000,21(3):239

[4]Bendura A.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Freeman, 1997:133

[5]赵国秋,孙建胜,王义强,等.心理控制感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370-371

[6]石林.控制感在应对过程中的作用―一个关于应激应对风格的模式.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08-211

[7]余鹏,宿淑华,李丽.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1):42-44

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 评价标准 研究现状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以及心理问题的凸显,心理健康状况日益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心理健康状况评价标准是对心理状况健康与否进行评价的依据,它关系到心理健康状况的诊断和心理健康状况量表的制订, 对于提高改善人们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心理健康状况标准进行了讨论, 但由于心理健康状况标准问题涉及面广且复杂, 学者们迄今仍没有形成共识。

1.构建心理状况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及其争议

由于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状况理解的角度不同,所以对于心理健康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标准。本文从医学、社会学、统计学和尖端样本统计学角度对心理状况评价标准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1.1 医学角度

从医学角度出发的学者,把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作为划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心理异常表现有紧张、失眠、强迫症、注意力不集中等。这些学者认为个体的心理行为异常是某些精神疾病影响的结果,有临床症状或心理病因者为心理异常,反之为正常。

克里丕林等人坚持病因与病状标准理论,他们认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异常要看有没有导致异常的原因和是否存在异常症状[1]。

社会学标准与该标准相矛盾。从医学角度出发的学者倾向于从个体层面来确定评价心理健康状况,个体的无病症程度、机能发挥程度和成熟程度等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评估指标。而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的学者倾向于从社会性层面来确定评价心理健康状况,他们把是否与社会协调作为判断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1.2社会学角度

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的学者,主要遵循的是众数原则,把人的行为适应环境的程度、符合社会规范与否作为确定心理健康的标准。违规范,不符合社会要求,与社会环境格格不入者视为异常,反之为正常。

我国黄希庭教授等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判断心理是否健康的5条标准: (1)个人的心理特点是否符合相应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2)能否坚持正常的学习和工作;(3)有无和谐的人际关系;(4)个人能否与社会协调一致;(5)有没有完整的人格[2]。

姚本先提出健康的心理应该:智力正常;情绪适中;意志坚定;人格统一完整;自我意识正确;人格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3]。

柯尔曼也认为,判定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要以他的行为是否与所处环境相协调适应,或者说他的人际关系是否融洽,他对社会关系和社会事件的态度是否符合社会要求。

坚持精英原则的从尖端样本统计学角度出发的学者否定了社会学标准,他们认为,那些少数能自我实现的精英分子,代表着真正的心理健康,因而其心理健康标准自然不能以社会成员中的绝大多数人心理行为为衡量标准。

1.3统计学角度

从统计学角度出发的学者,遵循的也是众数原则,主要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大量正常心理特征的人的测量取得一个常模,把当事人的心理与常模进行比较,如果个人的行为接近数值分布的平均状态就被认为是健康的,反则反之。

英国的艾森克和我国的肖孝嵘都主张用统计学标准建立心理状况评价体系,把心理异常看作对正常的偏离,而心理正常是指与大多数人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一致。

从尖端样本统计学角度出发的学者用否定社会学标准同样的方式,否定了统计学标准。

统计学标准另外一个质疑是这种标准存在过于机械、过于绝对化的问题:一是没有数据证明所有的心理特征都完全符合正态分布;二是偏离常态的并不意味都有问题的,存在极端健康与极端不健康情况,而且我们很难将一种水平与另一种水平尤其在临界线附近区分出来。

1.4 尖端样本统计学角度

从尖端样本统计学角度出发的学者,遵循的是精英原则。尖端样本统计学原则指的是能自我实现的人仅是少数且位于正态分布的极端的原则。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应根据自我实现者所共有的那些心理特点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他和密特尔曼(Mittelman)提出了11条心理健康标准:具有适度的安全感;具有适度的自我评价;具有适度的自发性与感应性;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适度的接受个人的需要;有自知之明;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的;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在团体中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在不违背团体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4]。

罗杰斯提出机能充分发挥型人应该具有:(1)接受自身体验的意愿;(2)对自我的信任;(3)自我依赖;(4)作为人而继续成长的意愿,四种特征[5]。

从尖端样本统计学角度出发的心理健康评价标准与从社会学角度和从统计学角度出发的心理健康评价标准相背离。这种标准把大多人认定是不健康的,显然不适合大多数普通民众的心理状况测量。

2.心理状况评价体系的方法探讨

目前国内对心理状况评价的方法并不多,其中SCL-90量表是我国在心理健康测量方面应用最广的测量方式。

SCL-90(symptom checklist 90)量表是Derogatis 提出的测量心理状况的量表,该量表被国内外广泛使用,它共有90个项目,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并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很多研究表明SCL-90能够区分健康人群和身心疾病患者,有很好的区分效度[6]。我国修订的SCL-90版本为王征宇的翻译本[7],1986年,金华和吴文源发表了该量表的常模(1388人)[8],此后20多年以来该量表逐渐应用与各种正常人群,如学生、军人、教师、农民等群体。

此外,以下两种量表在国内有受到部分学者的欢迎:一个是宋伟真和张建平借鉴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编制了《心理健康测量表》,该量表包括3个效度量表、7个临床量表。[9]另外一个是杨坚与龚耀先修订了加里福尼亚心理调查表—CPI,其主要用于一般人群的人格评估、心理调查和研究,该量表共有440个问题,内容主要考察了个人的兴趣、爱好、习惯、观点等。[10]

3.心理状况评价体系实践中的问题

3.1理论上存在的问题

(1)医学标准

该标准虽然较为客观准确,争议较少。但这一标准在实际操作中适用范围狭窄,主要用于临床筛选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对于无此类病因与症状者并不能都被认定为心理健康,但是现实中多数心理障碍和心因性精神病很难查出生理上的器质性病变。

此外,当这些异常症状检测出来时,说明当事人的心理健康已受到比较严重的损害,会使治疗被动、消极。而且症状和病因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同一症状可能由不同种类的心理异常引起,而同一种心理异常也可由不同的症状来表现。

(2)社会学标准

该标准在实践中的问题是,社会环境本身可能是不正常的、病态的,如果在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环境本身存在问题,其不利于在此条件下多数人顺其本性健康发展,这种情况会导致多数人心理不健全的情况发生,如此衡量的心理状况标准是荒唐的。

另外标准实施过程中模糊,易受评价者的主观影响,是否适应社会规范、社会环境是否符合社会要求之间无客观的标准,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同一个人的行为就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3)统计学标准

该标准在实践中的问题是,可能造成评价有误。偏离常态的人并不都是有问题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很出色的人的行为也可能与众不同,按照统计学标准,这些人则很可能被视为异常,因为他们处在正态分布的一个极端上。另外智力超常的人其智力会显著高于平均水平,这是智力极端健康发展的标志而不是心理有问题的信号。

(4)尖端样本统计学标准

该标准在实践中的问题是,实际操作中适用范围狭窄,只适用于少数精英分子心理症状的测量。

3.2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由于SCL-90量表目前在我国心理健康方面调查是使用最多的量表,因而在此主要分析该量表在使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第一,常模没有及时更新,常模自1986年发表至今应用十分广泛,但是自1986年发表以来没有建立新的全国常模,随着时间社会的变化人们的心理是不断变化的,据此得出的结论是缺乏科学性的。第二,数据分析与解释不规范,SCL-90量表所测得的是个人近1周内的症状水平,但是个人某段时间里自我感觉的心理好坏状态,易受多项因素的影响,其测量结果应该仅仅作为后续的评价和心理辅导提供依据。在当前实践中,SCL-90量表的使用大都是以结果为定向的,对结果偏重于简单而客观的量化描述缺乏科学深入的分析。第三,缺乏对 SCL-90常模样本和范围的全面认识,1986年建立的常模在今天看来样本容量偏小,也缺少农村和少数民族的样本,且该常模有时间、地区的局限性[11]。

4.心理状况评价体系的对策

对于心理健康状况评价体系的理论标准很多,而且争议也比较大,为此,应把各领域的评价标准结合起来动态的看心理状况评价体系。

4.1把医学标准和社会学标准结合起来,把人的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的研究相结合。在制定心理健康状况标准时既要考虑到个体本身是否存在心理异常状况,又要考虑到个体的行为是否与社会环境相一致。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要动态的看待社会适应性,要兼顾适应标准和发展标准,不要盲目的追求适应性,要看到社会环境、社会规范是否是积极健康的,是否是利于人们身心发展的。

4.2要辨证的看待统计学标准与尖端样本统计学标准,这两种标准各有其道理,也各有其局限,这就提示我们在制定心理状况评价标准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群体、不同年龄段个体的身心特征制定不同的测量标准。

4.3统计学标准内容可以兼容医学标准和社会学标准,这样便于对个体的心理状况进行量化分析。制定指标因子时要坚持客观性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尽量减少主观参与,坚持发展和相对性原则,我们在有无异常症状的基础上,还要看他偏离常态的程度有多少,原因以及这些异常心理和行为对他人、社会和自己的可能危害如何来进行综合判断。

4.4我们应该在心理健康状况评价标准的理论依据下,对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方法进行改进。因为大多数评价方法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所以我们必须结合不同地区的文化状况,结合不同人群的思想状况将评价方法进行本土化改进。现在国内广泛使用的SCL-90量表问题颇多,其改进的对策如下:第一,该量表在内容制定上要遵循上述理论标准,并对不同的群体、不同年龄段个体制定不同的评价因素;第二,要建立新的全国常模和特殊群体(如少数民族地区)的常模,提高测量结果的科学性;第三,在用SCL-90量表测量心理状况时,可以同时运用宋伟真和张建平编制的《心理健康测量表》和杨坚与龚耀先修订的加里福尼亚心理调查表—CPI,来综合评价个体某段时间内的心理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转引自陈学诗、李国蓉主编《当代心理卫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黄希庭, 徐凤姝. 大学生心理学[M]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437-439

[3]杨志稳,刘 毅. 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再思考 [J ]. 云南电大学报,2005,(3):52-54

[4]周燕.关于我国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几点思考k[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1: 43

[5]吴智育,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现状综述[J ]. 哲学研究,2009,(4):58-61

[6]Schmitz N,Hartkamp j,Kiuse G H, et al. The Symptom Check-List-90-R(SCL-90-R): A German validation study.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2000(90):185-193

[7]王征宇. 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上海精神医学,1984(2):68-705

[8]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

[9]江光荣,柳峮峮,黎少游,段文婷. 国内外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综述[J ].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586-591

[10]余志核,周敏. 不同人群的心理测查(CPI-RC)结果分析.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7):480-482

[11]杨合俊,王海燕,努尔古丽·依米提汗,等. 查多民族居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5):312-313

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范文第4篇

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疗养院运行模式也在不断更新,以期更好地适应新的医疗环境,做好医疗保障服务。国内各家疗养院都在探讨新的疗养模式,其中以健康管理模式、专病疗养模式等较多,本院将临床路径应用于疗养路径得到了良好的效果[1]。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风险因素进行干预的过程,主要内容是健康检查、健康评估、风险干预和健康促进[2]。在疗养路径中,与健康管理模式有着很多共通的地方,将疗养路径分为5部分,即疗养准备期、前期、中期、后期和跟踪随访期,采用健康管理模式来制定疗养路径,探讨健康管理模式在疗养路径中应用的相关问题。

1疗养准备期

疗养院主要服务对象是有疗养需求的健康、亚健康人群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疾病康复期人群。服务对象因疗养需求会对疗养院进行了解,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全面比较,选择合适的疗养院进行详细的咨询与沟通,确定整个流程后携带健康资料开始准备疗养。因此,疗养院应有让服务对象了解的服务平台,详尽介绍疗养院的整体服务项目、流程以及特色、优势等内容,与疗养员即时沟通、咨询,收集疗养员初步信息,答复疗养需求,提出建议,商定疗养初步计划与流程,将疗养员初步信息、需求及计划在疗养期前提交疗养科,开始进入疗养路径规划。

2疗养前期

2.1疗养员信息的收集

疗养员信息包括一般情况和健康状况。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个人信息;运动、膳食、睡眠、吸烟、饮酒等行为及生活方式;工作性质、生活条件、经济收入、家庭状况等社会环境因素;个性性格、压力及紧张度等心理因素;家族遗传因素;个人健康意识、社会健康保障体系的完整性等。健康状况通过问卷调查、病史回顾及健康检查进行收集。先进行健康需求咨询,再通过疗养员携带的健康资料以及采用临床系统回顾方式进行病史回顾,初步了解健康状况。健康检查包括体温、脉搏、血压、血糖及系统体格检查等,还包括根据疗养需求以及健康状况建议进行的实验室检查及心电图、超声、影像学等辅助检查,以及体能、心理测评等。

2.2健康风险评估及预测

建立健康管理档案,通过疾病风险预测系统,分析健康危险因素,预测在未来数年内各种疾病的发生率。评估主要内容有:(1)健康状况评估,根据躯体、辅助检查、体能检查、心理调查和家族健康调查等,评估其健康基本状况;(2)生活方式评估,包括饮食、睡眠、运动、个人嗜好、工作、休闲娱乐等;(3)疾病风险评估,主要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危险因素的评估;(4)安全风险评估,包括跌倒风险、景观疗养适应证、海水浴疗养适应证、运动处方适应证风险评估等。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对人群进行分类:健康、亚健康、疾病状态,疾病状态可再细分为心血管病、内分泌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等各个专病,以及健康危险分层:极高危、高危、中危、低危[1]。再由主管医生与疗养员共同探讨,选择个性化疗养方案,进入下一个疗养路径。

3疗养中期

3.1健康干预与健康促进

根据健康评估系统出具的报告,结合专家经验,对影响健康的不良行为、不良生活方式及习惯等危险因素,以及导致的不良健康状态进行综合处置,为疗养员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有效的健康指导方案。提供饮食、睡眠、心理、运动、养生、保健处方,应用中西医、理疗、心理、康复等手段,对疾病及亚健康状态进行整体调治。开展个性化健康管理,包括健康咨询与健康教育、营养与运动干预、心理与精神干预、健康风险控制与管理以及就医指导等。

3.1.1健康教育与指导

3.1.1.1共同活动课目

为疗养员提供健康手册,健康手册包括体检和保健两大部分,体检部分主要介绍疗养院的常规体检项目、体检流程及注意事项;保健部分主要涵盖疗养群体常见疾病的预防保健常识等[3]。开设公开课,主要包括(1)入院介绍会,向疗养员全面介绍疗养院及科室概况、周边环境、计划安排、注意事项、管理要求等,同时解读健康疗养新理念,使疗养员对即将开始的疗养生活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2)膳食营养健康课,指导疗养员科学合理地平衡饮食,指出患病者应注意的饮食禁忌;由营养师根据病情为疗养员开出有针对性的膳食处方,提交给餐厅进行个性化菜谱准备;(3)身心健康保健课,由心理健康专家授课,指导疗养员端正自己目前的位置和状态,科学评价自己,积极预防和治疗影响健康相关性疾病;提供心理咨询,帮助疗养员纠正不良的心理状态;(4)中医保健课,由中医专家授课,指导疗养员如何适应、利用疗养条件,传授简单的传统健身术或保健体操,正确应用药物、推拿、针灸养生等内容。利用宣传栏及多媒体等途径传播健康保健知识,开通院内专题有线电视节目,按疗养期安排固定的节目滚动播放。

3.1.1.2个性化活动科目

通过对疗养员综合健康状况的科学评估,针对疗养员的疗养需求及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教育处方。由经治医师根据体检反馈结果、心理专家评估后的心理调控方案、营养师的膳食营养方案、专病专科医师的用药指导、中医养生专家的运动、理疗建议等内容,制定健康教育计划,由主管医师及主管护师配合完成。在查房时进行“一对一”健康教育,介绍健康计划的目标及具体内容,强化健康理念,纠正不良生活方式,提供可行性健康计划,形成个性化健康指导手册[4]。电视节目安排点播形式,让疗养员选择自己需要、感兴趣的健康节目。

3.1.2生活方式干预

世界卫生组织曾列举了吸烟、过量饮酒、过劳、情绪不佳、高糖高盐饮食、迷信及等18种不良行为[5]。首先让疗养员了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然后根据个体情况,建议、指导正确的生活方式,使其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规律生活节奏,注意休息和睡眠,节制和不良嗜好,均衡饮食结构,戒烟限酒,坚持适当体育锻炼,保持情绪乐观,放松心态,服用合适的保健品。建议并制定日常疗养生活作息,针对不良习惯制定逐步改正计划,由随员及医护人员共同监督完成。

3.1.3危险因素干预与健康促进

对健康评估中存在血压、血糖、血脂、心电图等体检结果异常,有遗传病家族史,家庭突发变故,患有慢性病等的疗养员,针对危险因素,制订干预措施及目标,落实互动计划。实施综合疗养方案,运用景观疗养、运动处方、理疗体疗、心理辅导、药物治疗等,提高疗养员的身体素质、改善心境。根据疗养员身体健康的不同情况及兴趣爱好,安排景观游览项目。设计运动处方,包括运动种类、运动强度、持续时间、运动频度及注意事项等。适当安排步行、慢跑、做健身操、打太极、爬山等体育活动。让疗养员掌握1~2种合适的健身方法,学会选择运动时间、运动方式,以及控制运动量、运动强度的方法。利用疗养院特有的自然疗养因子和人工疗养因子,提供海水浴、海沙浴、矿泉浴或矿泉泳、森林氧吧运动、户外景观大道有氧运动等。方案安排依据分类分层次进行,运动量既要达到锻炼的目的,又要确保安全,真正做到劳逸结合。

3.2实时监测评估

建立实时的监测系统,包括(1)疗养员身体状况监测,如体温、心率、血压、体力、血糖等生理指标变化,以及头晕、头痛、感冒、咳嗽、腹痛、腹泻、睡眠等躯体症状体征变化;(2)疗养员反馈意见,如对膳食安排、饮食口味、居住条件、休息需求是否满意,对健康教育指导内容是否理解或需要进一步解释、帮助,对生活干预及健康促进内容是否适应和需要调整、补充;(3)还要监测疗养路径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得到顺利贯彻,存在的问题,执行效果如何,目标是否达到,并及时调整疗养方案。

4疗养后期

疗养后期主要安排健康状况的再评估、疗养效果的评估、返回途中的注意事项及出院后定期的疗效随访等,以及疗养路径评价、总结。健康状况再评估,重点复查初次体检的异常项目,通过疾病风险预测系统,分析健康危险因素改善情况。疗养效果评价,主要评价疗养员是否得到饮食、运动、心理及药物等系统的科学指导,是否掌握自我保健知识、提高防病治病的能力,精神、食欲、睡眠等主观感觉、心理状态和体力状况是否得到改善等[6]。总结健康管理病案和疗养计划情况、效果,根据后期健康状况以及出院后工作性质、生活环境、社会和经济背景等各种不同指标,重新制定出院后健康管理方案及健康干预、促进计划。通过健康信息的统计分析,对生活规律、饮食成分、体育运动、文化娱乐、心理需求等方面提出参考性意见建议,提供“健康管理指南”手册。对疗养路径执行情况、路径问题纠正、健康干预效果进行总结评价,整个疗养路径的内容安排是否简捷、合理、高效,是否充分调动疗养员和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根据反馈意见及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细化疗养路径。

5跟踪随访期

建立疗养员健康档案,定期信件、电话追踪回访,督促定期体检,使疗养员积极参与到自身健康的管理当中。采用医学物联网服务,跟踪、管理、监测疗养员健康状况,定期进行健康评估,对疾病发生预警和健康指导,确保疗养员出院后健康管理的延续[7]。根据疗养员的需求及健康状况,建议并定期安排疗养员再次疗养,确定进一步疗养计划。采用信息网络平台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建立快捷、方便、有效、综合、连续的预防保健体系,最终达到让疗养员自觉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帮助疗养员及其家庭提高健康素养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俊,李丽.疗养路径初探[J].东南国防医药,2010,12(1):75-76.

[2]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委会.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3):141-147.

[3]周红丽.某疗养院实施健康教育的做法[J].实用医药杂志,2011,28(10):954.

[4]吴晓青,于方.疗养院个性化健康教育的实施与评价探索[J].中国疗养医学,2014,23(8):729-730.

[5]王军民.如何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J].健康人生,2016,(1):27-28.

[6]张晶,付新云,沈桂英.高脂血症特勤人员实施全程健康教育护理模式效果评价[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6,18(5):418-419.

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评价

成都市武侯区是全国首个“城乡教育一体化实验区”,先后成为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县、全国教育均衡特色示范区、全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研究实验区。全区现有公办中小学60所,在校学生近10万人,全区中小学均配置了专兼职心理教师,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置了心理辅导室。目前全区共有“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17所。从2013年在广泛征求各学校意见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了几所具有代表性的“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开展了试点研究工作,在一线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探索学生学习效果评价途径。鉴于在中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刚刚起步,教育部、各省市教育局尚未出台统一的教学大纲、测评指导意见。武侯区内学校开展评价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充分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一、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目的――评估(非检测)

评出学生在学习了课程内容后所获得的学习结果,即学生在其对应年龄段的心智发展水平如何?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适应能力,真实反映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状况。衡量出学生所具有的心理素质发展潜力,以确定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策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进一步深化我区的课程改革。客观地反映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情况,及心理教师实际教学效果,规范全区心理活动课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评价原则――发展性原则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学生一生的心理素质、人格发展,着眼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是一个具有延续性、动态的过程,这一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对学生要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各年龄段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动态过程为基础进行评价。“动态评定”两层含义:一是跨越越多个时间点观察评定学生的进步与改变情形,了解学生动态认知历程与认知能力变化的特点和潜能。二是老师和学生之间产生大量的互动(如个别谈话、个别咨询),强调评价与教学结合,评价与心理咨询等老师收集的综合信息相结合。

三、评价方法

实践“档案袋评定”的方法。“档案袋评定”分为两类:展示型档案和过程型档案。我们选用后者,称其为“心理素质成长档案袋”简称“成长档案袋”,它是典型的过程性档案。心理教师动态的将每学期各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果不断放入“成长档案袋”中,随时间进程不断丰富“成长档案袋”中学生各阶段心理素质发展状况的信息。它避免了传统的纸笔测试、避免了为考试而教学,它能够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直观、生动的记录。学校在新生入学时为每位学生制作一个,存放于心理咨询室,持续使用六年,在学生毕业或转学时交由父母转交至新学校,也可伴随学生一生,以此保证对学生评价的延续性和全面性。经过试点校实验证明“成长档案袋”的使用具备以下优点:

1.延续性。在个别咨询与辅导中,学生上次参加个别辅导所做的咨询记录是心理教师为该学生制定下次个别辅导方案的重要依据。在日常的形成性评价中,前期获得的评价结果是心理教师针对性制定下一阶段的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在期终的终结性评价中,前后两学期获得的不同评价结果,是评价学生心理素质阶段性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

2.全面性。不因学校心理教师的改变,学生转学、毕业等客观原因遗失学生各阶段心理素质发展状况的重要信息。

四、评价措施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期末综合评价分值为(50%+50%)。即学期形成性评价占综合评价50%,学期终结性评价占综合评价50%。学生各阶段、各类成果都装入成长档案袋。

学期形成性评价。学期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出勤情况;课堂活动表现;课外活动表现;个别心理咨询与辅导情况;常规心理测试量表等维度。个别心理咨询与辅导情况。个别有需要的学生参加了个别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教师要对辅导过程进行完整规范的咨询记录,严格遵循保密原则,将学生咨询记录放入学生的“成长档案袋”,作为学生本学期形成性评价的一部分。常规心理测试量表。心理教师可以根据一个时期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或倾向,运用各校已安装的“心海导航”专业网络平台,选取相应的心理测试量表对部分学生进行测评,了解学生本阶段心理素质发展状况。测评后,要严格遵循保密原则,将测评结果放入学生的“成长档案袋”,作为学生本学期形成性评价的一部分。但请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使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如测谎仪,CT脑电仪等。

学期终结性评价。学期终结评价是目标达成评价,主要是总结、了解学生本学期在学习过程中行为形成、能力培养、知识掌握等情况,它包括对核心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养成等。这一评价一定要和平时的学期形成性评价相互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建议心理教师分年级制作《学期终结评价表》以完成学期终结性评价。将评价结果放入学生的“成长档案袋”,作为学生本学期终结性评价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