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节游戏

教师节游戏

教师节游戏

教师节游戏范文第1篇

一、调查结果

(一)教师指导游戏时使用的策略

1.教师在游戏导入和分享环节的指导

在游戏导入环节,66.5%的教师能引导幼儿讨论上次游戏的内容,12.8%的教师采取放任幼儿游戏的方式,不作指导。在游戏分享环节,有81.4%的教师认为有必要跟幼儿分享与讨论此次游戏的内容,27.7%的教师根据需要,不是每次都进行分享与讨论。此外,通过交叉分析发现,有51.7%的教师既认为要在导入环节进行讨论与指导,又认为有必要在游戏结束后进行分享与讨论。

2.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指导

(1)教师对新游戏主题的指导。在引入新游戏主题时,57.4%的教师选择与幼儿讨论,引导幼儿说出游戏的主题:20.2%的教师直接提出新游戏主题,提示幼儿玩与主题相关的内容;17.7%的教师将提供材料作为引发新游戏主题的媒介,激发幼儿对新游戏主题的兴趣:只有4.7%的教师认为不需要引导幼儿发展新的游戏主题。结果显示,与幼儿讨论、教师提示和材料引发是教师在产生新游戏主题时运用的主要策略。

(2)教师对受冷落的游戏主题的指导。当一个游戏主题受到冷落时,适时参与游戏是教师使用最多的一种指导策略,所占比例为41.3%;排在第二位的指导策略是提供材料,以间接激发幼儿对受冷落游戏主题的兴趣,占40.1%;排第三位的指导策略是游戏前的讨论,占14.4%。另外,有4.2%的教师选择“直接安排幼儿进入游戏”或“顺其自然”。适时参与游戏和提供材料这两种指导策略所占的比例相当,都是教师比较看重的,、

(3)教师对有游戏主题偏好幼儿的指导。在指导有游戏主题偏好的幼儿时,教师使用率最高的策略是“在分享时,让孩子们讨论”,占73.2%。此外,有9.1%的教师选择采取顺其自然的策略,不对其进行任何指导;6%的教师选择建议其玩其他游戏;5.8%的教师选择直接为其安排其他角色。可见,教师倾向于将问题交给幼儿,让幼儿讨论,这显示了教师对幼儿意愿和自主性的尊重。

(二)教师在指导游戏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调查结果显示,“制作材料负担重”“介入指导难”“收放材料工作量大”是教师在指导游戏时遇到的主要困难。在对主观题的分析中发现,教师指导时的困难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对游戏导入的方式把握不准,不知如何导入新主题,不知如何选取游戏分享的内容和方式。②在指导过程中容易出现针对性不强,抓不住重点问题,不知何时介入、如何介入以及在哪些方面介入等问题,难以确定介入指导的有效性。③希望通过投放材料进行隐性指导,但对于游戏材料投放的数量、方式和适宜性把握不好。④对不同类型游戏的指导以及对不同年龄幼儿的游戏指导感到茫然,对个别特殊的幼儿(如调皮的幼儿、能力偏弱的幼儿、不喜欢参与的幼儿、偏爱某一游戏主题的幼儿等)的指导感到困难;不知如何对知识经验水平和能力不同的幼儿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结果分析

(一)教师已认识到在游戏导入和分享环节进行指导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指导中存在困难

结果显示,教师比较重视在游戏导入和游戏分享环节对幼儿进行引导和经验分享。在游戏导入环节,教师以简短的时间、简洁的话语。与幼儿共同回忆上次游戏中做的事情、幼儿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游戏中幼儿表现的好习惯与品质(如合作、谦让、收拾整理的习惯)等,帮助幼儿回忆上次游戏的经验,增强自信,以便在此次游戏中巩固并内化已习得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造。在游戏分享环节。教师基于观察,有针对性地与幼儿分享游戏中出现的好事情以及幼儿遇到的问题,帮助幼儿提升经验。游戏的导入和分享对幼儿经验的巩固和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调查发现,教师重视导入和分享环节的指导,认识到了这两个环节的重要性。但是,我们通过分析主观题发现,教师的指导技能还有所欠缺,如不知道怎样引导幼儿进入游戏,抓不住游戏中分享经验的要点。

(二)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在不同情况下虽会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但还难以自如使用

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创设游戏条件、观察、参与介入、讨论建构。教师指导游戏的方法主要有环境规划法、介入指导法、讨论建构法、语言指导法、材料提供法以及标志制约法等。调查发现,教师运用的主要是讨论建构法、介入指导法和材料提供法。希望有新游戏主题时,主要采用讨论建构法来指导;游戏主题长时间受冷落时,主要通过介入指导法和材料提供法来指导;当幼儿只玩某一主题的游戏时,主要用讨论建构法进行指导。但对主观题的分析显示,教师在使用指导策略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具体问题,如很难根据幼儿的兴趣生成游戏主题,现实中的种种限制导致教师主导新的游戏主题的产生。教师虽然很希望能够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有效的指导,也能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却难以自如地运用各种指导策略。

(三)造成教师指导策略实施困难的原因

1.师幼比低、制作材料的负担重以及场地较狭窄牵扯了教师的精力,制约了教师对游戏的指导

首先,多数教师反映本班幼儿人数多,考虑到安全、纪律等原因,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观察并指导幼儿游戏,导致指导游戏有困难。有研究表明,师幼比越低,教师反思的重点就越倾向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关注的是全体幼儿。师幼比越高,教师反思时就越关注幼儿的学习情况,尤其关注幼儿个体的学习情况。教师面对的幼儿越少,就越能为幼儿提供敏感的、有回应的教育,师幼间的互动就越频繁、越积极。因此,幼儿人数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对游戏的指导。

其次,教师普遍反映制作材料负担重。由于班级人数多,教师需要制作的材料很多;游戏主题更换快,材料无法及时更新;教师自制的材料利用率低且容易损坏。以上原因导致教师制作材料的负担很重,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游戏的指导。

再次,游戏场地制约教师对游戏的指导。由于班级人数多,活动室空间不足,活动区域较小,有的区域不在教师视野内,教师容易因担心安全问题而顾此失彼,无暇静下心来观察与指导。

2.教师在游戏观念方面存在的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对游戏的指导

首先,教师认为游戏是一个预设的过程。教师把游戏完全当成教师预成而非幼儿生成的活动,当幼儿的游戏没有按照教师的设计进行时,教师便不知道如何指导。然而。在幼儿眼里,教师安排的是任务而非游戏,只有自己自由进行的活动才是游戏。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游戏能够创造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幼儿基于已有经验在游戏中再现和提升自己的经验,从而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当教师按照自己的经验设计游戏时,幼儿可能会因为缺乏相应的经验或不感兴趣而难以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游戏,这自然会导致教师的指导困难。

其次,与游戏的过程相比,教师更重视游戏的结果。游戏并非是注重结果呈现的活动,它重视的是过程体验。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操作材料、与同伴交往等体验快乐。幼儿只是为了好玩、感兴趣才玩游戏的。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尝试与人交往、合作,尝试创造性地使用材料,尝试解决问题以及养成收拾整理的习惯等,这些都是在游戏中通过体验形成的。

三、建议

(一)适当提供半成品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有事可做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一定数量的半成品材料,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运用这些材料,以物代物,一物多用。一件半成品材料可以被不同的幼儿当作不同的东西。这样的材料既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也可以减轻教师制作材料的负担。提供材料是教师的一种隐性指导,当幼儿的游戏停滞不前、教师想要发展新的游戏主题或某一游戏主题受冷落时,教师提供一件半成品材料也许就会改变局面,新材料的加入可能会激发幼儿新的兴趣,从而促进游戏的发展。

(二)基于观察进行指导

观察是教师了解幼儿的途径,是教师指导游戏的前提,也是教师与幼儿进行游戏分享的重要依据。教师可以事先确定几个观察的点,如关注有特定需要的幼儿、某个游戏主题或情节、幼儿使用材料的情况以及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解决问题能力、生活经验迁移等方面,以确保游戏中的观察具有针对性。游戏时,教师可以以“玩伴”或其他身份介入幼儿的游戏进行观察,不要蜻蜓点水,要保证观察的全面性,从而更加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幼儿的游戏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进行指导。以教师对有游戏主题偏好幼儿的指导为例,教师要综合考虑幼儿的特点,包括个性特点、能力的强弱、经验的准备等方面,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是因为幼儿能力、技能相对欠缺。教师可以带着他一起玩,可以带着他去玩其他游戏,以增加他的社会交往经验和增强他的自信心;如果幼儿缺乏相关经验,教师可以动员家长在方便的时候带他去参观,丰富某些方面的认识;如果是幼儿个性比较内向,教师可以为他创造表达的机会,在分享中让他谈谈自己的游戏,同时多加以鼓励,营造一种接纳的氛围,增强其自信心。

(三)把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幼儿

教师应转变观念,在指导游戏的过程中学会等待和提问。不要急于把答案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告诉幼儿,而要让幼儿利用自身经验,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多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可以在游戏过程中组织当事人稍作讨论,在游戏结束后将典型的问题拿出来讨论,在幼儿确实找不到办法时稍作提示。

(四)把分享游戏的过程当成幼儿能力、个性发展的过程,分享时要有侧重点

教师在游戏结束后可以就观察到的某一个点与幼儿进行深入的分享与讨论,比如幼儿倾听和表达习惯的养成、幼儿的冲突、幼儿解决问题的办法、幼儿创造性的想法、幼儿收拾整理的习惯等,不要试图通过一次分享与讨论就解决所有问题,分享时过于全面反而达不到提升幼儿经验的目的。此外,游戏分享也是同伴之间互相学习的好机会,教师可以通过分享让幼儿个体的经验上升为幼儿集体的经验,比如有的幼儿在游戏中遇到了问题。教师让其他幼儿给他想办法,既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也使他们学会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五)把讨论的问题作为下一次游戏的起点

游戏是一个持续积累经验的过程,游戏分享环节是对本次游戏内容的总结和提升,同时游戏分享中讨论的问题也可以作为下一次游戏的起点。游戏导入、游戏过程和游戏分享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游戏分享环节讨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需要什么材料、缺少哪些经验、想要玩什么主题的游戏等。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表现和经验,以这些问题为起点,通过环境创设、材料提供、经验分享等方式提供支持,并在下一次游戏中进行观察,在分享环节与幼儿继续讨论新出现的问题,再据此作出调整,进而展开更高一层的游戏和分享讨论。教师如此持续地关注,可以使游戏情节不断丰富,使幼儿的游戏水平不断提高,经验也不断拓展。

参考文献:

[1]邱学青,关于幼儿园游戏指导存在问题的思考[I],早期教育:教师版,2011,(12).

[2]邱学青,幼儿园游戏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幼儿教育,2003,(3).

[3]陈秀梅,适时介入适当指导:谈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及策略[J],无线音乐・教育前沿,2013,(4).

教师节游戏范文第2篇

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并通过网络、报刊等途径查阅了相关资料,针对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开展游戏教学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希望对广大同仁产生借鉴作用。

一、游戏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流于形式

教师设计游戏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游戏与语言教学目标相一致,使游戏为教学服务,不能一味追求游戏的趣味,为了游戏而游戏。所以,教师要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达到英语学习的目的,学生应该明白在游戏中自己做什么,如何做。这样才会发挥游戏教学的重要作用。例如,学习“the seasons”这一单元时,有位教师这样来设计新课的导入环节,他首先说:“Let’s sing a song. Please sing it after me .”接着,教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唱了5分钟之后就开始了新课学习。我们说,这位教师为了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趣味性而设计游戏的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可是这节课的学习重点是掌握“spring,summer,autumn,winter”四个词语,学生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需要用尚未学习的陌生词语来唱歌,教学效果怎么能出色?课前导入环节的作用应该是为接下来的教学服务,但是歌曲的内容高出了学生当前的英语水平,导入环节根本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另外,导入环节没有起到复习旧知识的作用,没有帮助学生在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仅仅起到了课前热身的作用。尽管学生在学唱歌曲的时候有很高的热情,可是仅仅持续了短短几分钟的时间。最后,歌曲演唱完毕之后,迅速进入学习新知识的环节,两个环节之间缺乏衔接性,游戏环节设计陷入了“形式”的误区,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

教师在设计游戏的时候要确保游戏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要确保游戏为教学服务。如果是课前热身游戏,教师要确保该游戏有利于新知识的导入;如果是课堂游戏,教师要设法使游戏发挥巩固新知识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考虑游戏是否适合在课堂进行,花费多少时间以及是否适应学生当前的英语水平等因素。

二、游戏的参与对象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

教师设计游戏的时候要设法使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不能只针对个别学生。如果游戏只需要个别学生参与,那么大部分的学生就会成为旁观者,会打击小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会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在学习“Let’s go to the cinema by bus”这一内容时,某位教师专门准备了两个签筒,其中一个签筒装的是写有不同地点的纸条,另一个签筒装的是写有不同交通工具的纸条。两个学生为一组,根据所抽到的字条来编对话:

A:Let’s go to the park.

B:OK,but how to get there?

A:On foot.

这样的游戏设计将机械的句型操练转变为相对灵活的交际对话,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可是每组练习只能有两名学生参加,大部分学生只能观望,教学效率难以保证。教师应该在上课之前多准备一些写有地点和交通工具纸条的签筒,这样就可以使很多学生同时参与游戏,都享有交际训练的机会。过几分钟之后,教师以随机抽取的方式请若干学生表演,检验刚才的游戏效果。

三、游戏难度要尽量降低,不能故意为难学生

事实上,游戏设计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游戏是否与学生的学习水平、心理特点相适应,所以教师设计游戏的时候要保证游戏既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这样才能达到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游戏脱离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将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某位教师为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小学生设计了这样的游戏:由于刚学习了“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词汇,教师要求学生回答出自己所说单词的第三个字母或者第四个字母。大部分的小学生都被难住了,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回答问题。该教师设计这一游戏的初衷在于督促学生掌握单词的拼写,可是参与游戏的主体却是刚接触英语的三年级小学生,很明显,教师的游戏设计难度偏大,远远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节游戏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A-

0128-01

篮球运动因其较强的运动性、竞技性与趣味性,成为初中学生所热爱的体育运动教学内容之一。然而,在传统初中篮球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环境的影响,机械、重复、简单的教学方法较为常见,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游戏在初中篮球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活跃教学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紧张的学习任务中获得轻松与愉悦,进而提升整体学习效能。

一、依据教学环境有机设置游戏

将游戏与初中篮球教学活动有机融合是一项系统化的教学工作,教师在进行相应的教学工作之前,需要对篮球教学的教学任务、教学结构、教学目标进行详细地讲解,然后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工作。初中篮球教学有着很强的随机性,教师可以充分依据教学环境的实际变化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有机设置。如学生往往对体育教学之前的热身训练不感兴趣,认为其节奏枯燥、单一,甚至产生厌烦心理。针对这一状况,教师可以设置“带球跑比赛”“跳兔子舞”“接力传球”等游戏项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达到跑步训练的效果。另外,“抛球报数”“抖肩运动”“老虎、猎人、枪”等游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关注。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笔者一般采用“跳兔子舞”和“接力传球”作为教学前期的预热工作,一静一动的运动形式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笔者将学生进行分组,促使学生形成较好的团队意识。而后,笔者带领学生伴随着音乐节奏跳“兔子舞”,经过一段时间的热身后,学生进入良好的运动状态。这时,笔者不失时机地进行篮球基础知识的教学。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还引入“接力传球”的竞赛游戏,为小组活动营造竞争氛围,使学生更活跃、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二、根据教学内容有机设置游戏

在初中篮球教学过程中,游戏往往是有针对性的教学项目,游戏教学的引入应当与各种篮球训练技能融合在一起,实现游戏形式与篮球教学的有机融合。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有机编排一些篮球游戏,实现教学内容与游戏形式的有机设置。如在进行篮球“胸前传接球”的教学过程中,“上下左右传球比赛”“只传不运”“多人传球比赛”等游戏不仅可以使得学生充分掌握篮球传接球的动作要领,也可以使学生充分获得锻炼机会。在进行初中篮球“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盲人投篮比赛”。首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准备好眼罩、篮球、哨子等比赛用具,并且讲解相应的比赛规则,然后引导学生用眼罩蒙住眼睛,并且进行适当热身活动,使学生能够适应基本的比赛节奏。进入教学阶段后,蒙住眼睛的学生在同学的配合与指挥下进行投篮练习,期间教师用哨声控制整体投篮节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篮球知识,而且也培养了团体意识与协作能力。此外,篮球教学中还有“运两球投篮”“对角线传球”“罚球比赛”等游戏环节设置,通过教学方式与游戏组织的多样化设计,初中篮球教学取得了更加高效的效果。

三、发挥教师在游戏中的引导作用

游戏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切入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游戏的相关规则和游戏内容与过程进行详细讲解,并且充分调控篮球游戏的全过程。篮球运动有着较强的竞技性,如何通过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使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呢?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篮球游戏是一项多人团体游戏,教师需要对整体游戏秩序、游戏氛围进行调控,进而保持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讲解篮球游戏规则是否清晰、动作示范是否准确,教学节奏的调节是否恰到好处等都会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如“运两球投篮”是一个多环节、快节奏和较高难度的游戏,这一游戏重点训练学生的篮球运动意识、投篮动作、运球动作等教学知识。首先,教师需要将“运两球投篮”的基本要求和动作要领详细地讲解给学生,而后对游戏小组进行分配,并且设置小组长作为游戏的秩序管理者。其次,在游戏过程中,游戏队列呈弧形分布,排列第一位的学生进行运球、投篮动作,并将球交给下一名同学,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进行技术指导与监督。最后,教师还要对于整个游戏过程和篮球动作进行指导和点评,及时指出不足之处,对于投篮不进的同学适当组织互动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教师节游戏范文第4篇

一、音乐游戏教学的作用

1.音乐游戏作用的广泛性

游戏活动可以让学生积极互动,并促进其知觉动作的统合;音乐活动也可以直接影响内在情感并诱发活动力。音乐与游戏是多元化且具有亲和力的,所以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近年来,音乐与游戏被广泛地应用在特殊教育、精神疾病、老人照顾、心理咨询、感化教育等方面,来协助个案主角改善身体、心灵的不适,促进身心健康。许多的研究均显示,音乐能提升自我概念、促进人际关系、增强社会能力。

2.发挥音乐游戏的优势

多种形式的音乐游戏可以使幼儿课堂更加轻松,让幼儿在音乐的海洋中感官得到发展。教师利用音乐游戏教学时必须根据幼儿自身的特点,以尊重幼儿自身的发展规律为前提,精心选择游戏素材,布置游戏现场并且设计游戏环节,将学生带入音乐情境当中。

二、游戏化的教学内容,让幼儿在学习中得到真正乐趣

我们在选择音乐活动教材时,不但要考虑音乐教材本身的趣味性是否可以把音乐内容设计成一系列的小游戏,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和“玩”一样的感受,快乐地置身于教学活动中,在唱唱、跳跳、玩玩中来感知音乐,同时,教师还必须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等因素。

1.音乐游戏的选材

众所周知,选材是设计一节好课的必要前提。但是有了好的选材,还远远不够,其中,开篇十分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幼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才肯主动地去了解和学习,进而深入地去探究。当兴趣转化成学习动力时,教师才能引导幼儿快乐地走进音乐的世界,去感受美妙的音乐。

2.恰当的游戏内容

教师应选择不同的游戏内容,提高幼儿分辨音乐的能力。选好教材后,我们可以针对音乐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本身的内涵,设计各式各样的游戏形式。如表演性游戏、情节性游戏及一些在训练时的猜谜、敲击、打击等游戏。在班级音乐游戏《碰一碰》的活动中,教师设计了辨别音乐快慢、强弱等环节的变化。当幼儿听音乐走进活动室时,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知道听到慢的音乐动作就慢,听到快的音乐动作就快,并根据铃鼓的指引,快速或慢速地拍打小手,感知音乐的快与慢。

3.音乐游戏使幼儿的审美能力得到锻炼

审美能力是一个人重要的素养,审美的意义非常广泛,不但可以指形象的审美,而且可以指抽象的精神审美。现如今,很多幼儿在与人交流方面欠缺,不能进行审美教育。通过音乐游戏教学可以弥补幼儿审美教育的缺失。例如:教师可以让幼儿自己参与选择布景和道具,让幼儿在游戏中提高审美能力,使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游戏。音乐游戏都是有一定游戏规则的,有些幼儿不懂得遵守游戏规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维持秩序,引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

4.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幼儿缺乏自我表达的机会。音乐游戏对幼儿的吸引力很强。另外,通过音乐游戏可以将学和玩二者结合起来,利用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的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使幼儿能够对音乐游戏产生兴趣。幼儿在平时缺乏自我表达的平台,就会养成不善于表达的性格,不能和他人进行正常语言交流。我们经常会观察到女幼儿喜欢别人顺从她们,如果不能满足就会哭泣,有些男幼儿则喜欢用暴力进行交往,这都是由于幼儿不善于与人沟通,所以只能通过情绪表达自己。因此,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交流。

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进行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幼儿可以在音乐游戏中感受快乐的时光。教师可以根据游戏中的角色让学生扮演老鹰和小鸡。在抓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团队协作精神和幼儿的协调性,这个游戏将体育运动也添加进去,能够使幼儿的智力和身体得到发展。同时,伴随着音乐也能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和协调性。

5.音乐游戏,激发幼儿的创造潜力

一方面,音乐游戏要重过程。由于在参与音乐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感受到轻松和快乐,因此在探究事物的过程中,可以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活动,例如,在“老鹰捉小鸡”的音乐游戏中,对于音乐节奏和音色的变化,以及角色神态表现、情节发展等,幼儿通常都有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因此,作为幼儿教师,要重点关注音乐游戏中幼儿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幼儿一般具备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天资,这点需要幼儿教师加以重视,注重发掘幼儿潜在的创造能力。音乐游戏的趣味性,能够让幼儿希望上音乐课,并在游戏活动中享受到快乐,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当幼儿对音乐游戏比较熟悉后,教师在组织开展音乐游戏时,可以让幼儿自由分配做游戏。当然,教师也可以扮演游戏者的身份,启发幼儿发展游戏,从而将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激发出来。例如,在“猴子爬树”音乐游戏中,教师可以根据现场需要增加猴妈妈、猴爸爸等角色,并设置猴子睡觉、吃饭等情节。当幼儿掌握一定音乐技能后,还要启发幼儿进行歌曲创造,确保将幼儿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音乐教育除了让孩子掌握一些音乐技能外,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游戏让孩子获得身体、智力、情感的发展。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我们应充分发挥游戏在幼儿音乐中的潜在价值,使音乐游戏成为幼儿音乐活动的“调节剂”和“兴奋剂”。同时,我们也通过音乐游戏这一教学模式,让音乐带给孩子更多的快乐,使音乐更加深入孩子的心灵。

6.游戏在音乐教学中的发展趋势

教师节游戏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大班自主游戏;教师;有效行为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4-023-2

自主学习与成长是新时代教育思考的核心,但是无论如何,教师的行为在孩子成长中都是起主导作用的。综观时下幼儿教育课堂,发现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缺失,有些问题亟待解决。现以大班自主游戏中的一些现象结合案例分析如下:

一、案例展示:大班自主游戏——阳光剧场

1.活动导入语教师:今天你们是升入大班后的第一次自主游戏,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个特别好玩的游戏,瞧,这是什么?教师手势引导幼儿观察背景、宣传牌子以及各种材料。幼儿被眼前呈现的多种信息吸引了。教师又说:“这些可是老师在暑假里精心为你们准备的,在玩的时候可要爱惜。”幼儿齐刷刷地回答:“好!”教师:“一会有才艺的小朋友就到舞台上来展示自己的本领,可以跳舞可以唱歌。去玩吧!”教师满意地看着幼儿。

2.现场情景游戏一开始,十四个幼儿冲向了阳光剧场,静儿抓过话筒就唱《北京有个金太阳》,婷婷、琪琪、小小翻出材料区的裙子往身上套,小伟挤到舞台前面挡住静儿练起了武功,小瑞觉得红红的帷幕好玩,一会放下来,一会收起来……游戏进行了十分钟,玩打击乐的幼儿对乐器失去了兴趣,跑到其他地方去玩了;忙着打扮的婷婷、琪琪、小小因为争抢一个蝴蝶结的发箍争吵了起来,跑到老师处告状;玩收放帷幕的小瑞影响了小伟表演,小瑞和小伟打了起来,哭着跑到老师处哭诉……

3.游戏评价教师:“今天在阳光剧场玩的小朋友太多了,太吵了,下次玩的时候,别人在台上表演的时候,其他小朋友应该怎么样呢?”幼儿:“在边上等着。”教师:“不要把什么装饰物都带在自己身上,也要给其他小朋友,学会分享。还有幕布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才能收起?”幼儿:“表演的时候收起,节目准备的时候放下。”教师:“说得非常好!”

4.存在问题教师精心给幼儿准备的活动区域,提供了丰富的表演材料,充分给幼儿自主空间,没有规定人员的多少,没有规定谁玩什么,最大程度的让幼儿自由发挥,可实际活动下来,幼儿与幼儿之间没有很好的交流,游戏没有情节的发展,游戏材料没有充分利用,没有实现游戏的意义。这证明教师提供的材料、空间、引导语、游戏评价不适宜幼儿,判断老师行为适宜性的重要标准是:行为是否适合于每一特定的幼儿群体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即年龄特点。

二、教师不适宜行为的原因分析

1.游戏材料杂,幼儿被动接受

教师在筹备“阳光剧场”这个游戏区域的时候,是在暑假期间进行的,幼儿对此没有参与,教师精心准备的环境更多的是装饰、美化作用。而在游戏材料的提供上,不同种类的材料一次提供过多,很多教师常常忽视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游戏需求,在准备游戏材料时随意主观。教师想放什么就放什么,忽视幼儿的需要,缺乏合理性。

2.游戏无规则,幼儿放羊式玩

幼儿游戏的实质在于自主性,幼儿自主自愿地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支配控制自己的行为。让幼儿自主地游戏,成为游戏的主人,这种观念已被人们普遍地接受和认同。而在本次游戏中教师只要幼儿高兴就行,事实上游戏就变成了“放羊式”的一种低水平的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变得盲目,没有规则,放任自流,忽略了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价值。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需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会自律和尊重他人。因此,对大班的孩子,特别是大班幼儿进行自我控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3.游戏评价弱,幼儿消极接受

教师在自主游戏的评价上比较单一,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没有在现场中解决而是在游戏结束后提出,教师的评价更多的是“不能、不可以、要”等一些简单的命令式的语言。而对于游戏的开展没有提出要求,更没有和幼儿商量共同来进行,一味让幼儿消极接受。那么幼儿在游戏中根本就自主不起来,同伴间互相干扰,混乱无序,游戏不能顺利开展,自然没有自主性可言。

三、尝试提供教师适宜行为

适宜教育行为是指适宜发展的教育行为,即适合于幼儿的年龄特征与个体特点,可以对幼儿身体、认知、情感与社会行为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的行为。通过研讨,尝试提供以下几点改进方法。

1.和幼儿共同布置环境。通过调查幼儿的才艺,请家长配合带展示幼儿才艺的照片,然后由幼儿介绍自己的才艺,并贴在后面的背景墙上。

2.材料提供共同参与。和幼儿一起讨论需要什么游戏材料,通过教师、家长、幼儿共同提供,其中材料有的是成品,有的是半成品,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工以满足游戏情节的需要。

3.共同讨论游戏的流程。请幼儿讲讲自己去看表演,表演的时候有些谁,他们分别做了些什么。师幼共同将这些内容图文并茂地展示在背景墙上。

4.幼儿参与游戏规则制定。哪些玩法是可行的,哪些玩法是不行的,比如小主持人除了报节目按录音机按钮外还要做些什么;演员表演了一段时间想休息一下该怎么做;其他幼儿也想来表演节目该怎么做;表演的时候缺少道具应该请谁帮忙;观众除了拍手还可以做些什么;演员饿了生病了怎么办……通过和幼儿讨论,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在游戏区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