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型城镇化工作

新型城镇化工作

新型城镇化工作

新型城镇化工作范文第1篇

 

近年来,**镇在市委、市政府及区委、区政府的关心与指导下,**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为加大**镇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具有特色的绿色城镇化发展路径,努力将**镇打造成为全市样板镇、示范镇,根据市委、市政府及区委、区政府的相关要求,现将试点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建设情况

(一)群策群力部署规划设计。立足长远,规划先行,累计投资近千万元编制了**新区概念性规划和启动区控制性规划设计、**镇总体规划(2013-2030)、**镇镇区(金樟组团**片区启动区)控制性详规、**村传统村落保护性规划、**镇核心区村庄规划,启动了**镇旅游小镇及文石古村旅游专项规划,提出了“铸精品显特色打造庐陵风韵雅镇,高标准快节奏建设美丽新区山水新城”的工作目标。

(二)稳扎稳打搞好城镇建设。一是稳步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余万元新增总长**公里的“两纵四横”的镇区路网,初步形成核心区路网框架,其中**大道已成为连贯吉泰走廊南北两极的关键通道之一。完成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十个一”(**中心幼儿园、郊野公园、**广场、群众健身中心、步行街、集散地、垃圾中转站、公共停车场、**医院、镇区农贸市场)。二是稳步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改善镇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七个一”(镇区污水处理站、连锁商业超市、一批金融网点、水冲式公厕、自来水主管网、一批交通设施、天网工程),其中**广场、群众健身中心等场所成为镇区群众人气聚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三是稳健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一方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通过市场化运营手段,将镇域市政、环卫等公共服务领域项目进行外包和绩效考核,有效改善了全镇整体面貌,创新了管理制度,进一步提升了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我镇组建了镇综合执法局,扩大了人员队伍,加强对“两违”、卫生、安全生产、水务等领域开展行政执法,探索综合整治机制。特别是在“两违”管控方面,通过镇执法队伍每日不定时巡查,村民、村干部两级匿名举报,农村建房联审制度三者结合的有效方式,摸索出符合**镇情的“两违”管控路子,对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项目推进的及时性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全心全意培育特色产业。一是大力丰富发展镇区业态。镇区建有商业步行街,商业店面已逾**多平米,形成集餐饮、五金、服饰、宾馆、超市、物流等于一体的商业聚集区,进一步夯实镇级经济社会发展实力,依托**及**流量,不断发展餐饮、住宿等服务业。二是着力推进发展职业教育。初步划定职业教育园区建设范围,现已启动职业教育园区征迁工作、园区整体规划设计工作。三是加快保护开发**古村传统村落。强化古村保护开发小组、村民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力量,为古村旅游项目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完成编制《**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工作,全面完成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力争获取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建设资金。启动**村传统村落保护工程规划设计,积极探索引进旅游公司参与保护开发的商业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

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不足:

一是平台建设受客观因素制约。土地、资金、人才等发展瓶颈仍广泛存在,特别是镇区核心范围内划定的基本农田过多、用地指标不足等制约因素,致使许多镇重点项目难以推进实施,同时受经济下行等要素制约,项目招引落地困难,进一步加大城镇建设压力。

二是产业发展培育遭遇瓶颈。**镇自身产业基础不足,市场竞争力较弱,主导产业培育和人气聚集受先天影响较大,受社会经济整体环境影响,工业企业发展阻力加大,投资者的观望心理影响到镇区重点项目的落地。

三是攻坚克难的阻力仍然存在。重点工程项目多,涉及征迁工作多,战线较长,触及群众利益面广,遗留问题处置难,旧的方式方法已不再适用,矛盾化解的长效机制未能建立完善,社会维稳管控压力大。

四是干部队伍人才还需配齐。大部分机关干部队伍年龄偏大,政策法规认知和相关城镇建设管理水平偏低,适应不了当前城镇化建设新形势、新问题、新治理,需要加强城镇建设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多渠道引进建设、司法、发改、土地管理等口子人才的引进。

三、具体措施

牢牢抓住**镇改革试点等多重发展机遇,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升质量为关键,以推进绿色城镇化为特色”的发展思路,努力将**打造成为人气聚集、业态丰富、生活智能、人文底蕴厚重的绿色生态雅镇。

(一)打造人气集聚的新型城镇化。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加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实施**等综合项目,健全完善现代化城镇公共服务体系。继续抓好新金融网点、大型连锁商业超市等多元化业态招商、入驻工作,聚集镇区人气。

新型城镇化工作范文第2篇

为了把这些变革历程、发展状况和取得的成就记录下来、展示出来、传承下去,国家档案局、农业部、民政部联合开展了创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市)”活动。要把这次活动作为档案发展的契机,将档案工作主动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全力服务“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大局,打破档案工作局限于立卷归档和保管利用的传统格局,贴近中心,靠前站位,努力做到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到哪里,档案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实现档案事业与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各项事业同步发展。

1 建档是创建的必需

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社区,是前所未有的,不仅对党委政府是一种挑战。如何主动融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积极配合,主动服务政府中心工作,及时全面地建好新型种类的涉农档案;实时征集,收集齐全,整理保管好涉农档案;及时准确为党委政府、为农民提供真实翔实的档案,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协助政府解决案件,减轻压力,减少案件,建立和谐社会,对档案部门也是一种挑战。

2 重视是创建的保障

只有当地党委、政府重视档案工作和创建活动,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挂帅负责,才可能实现创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才能保证创建所需的资金足额按时到位,相应的各乡镇(办)、村(社区)的各级配套资金才会得到落实。只有党委、政府重视,档案工作才可能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实现各乡镇(办)、县直各单位的档案工作直接与干部工作实绩挂钩,从而推动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提升全县档案工作整体水平。

3 管理是工作落实的保障

建立县、乡、村档案网格化管理体系,档案局班子成员分包相应数量的乡镇(办)、县直单位,形成一级网格;科室负责人分片包干到村(社区),形成二级网格;干部职工在保证局馆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全部下沉到村组(社区),和基层档案员形成三级网格,下级网格对上级网格工作部署迅速落实,对本级解决不了的问题向上级网格报告,对档案工作和创建活动的布置、落实、反馈形成完整回路,实现了“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在创建活动中,及时翔实记录工作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4 规范是健全涉农档案的保障

建立档案部门和涉农部门联席办公机制,构建涉农档案资源建设新体系。档案局要主动与农委、土地局、规划局、民政局等涉农部门联系沟通,联合出台加强涉农档案相关文件,制定《涉农档案的建档目录、归档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健全涉农档案,收齐管好涉农档案。

5 利用是创建的归宿

通过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城建档案、宅基地档案、拆迁档案、农户地面建筑物固化档案、林权档案,让农民看到未来居住的条件改善、生活环境的变迁优化,自觉主动地配合政府,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利益,消除未来可能出现的社会隐患。通过建立土地流转和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档案,实行土地流转或入股,壮大产业规模,实现农民既是股东,又是带薪农民,提高农民收入,从而实现“拆得了,并得起,富起来”;通过建立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村低保、养老保险、合作医疗、农民健康和“四议两公开”档案,让农民明明白白感受党中央的惠民政策,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

新型城镇化工作范文第3篇

按照要求,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工作,现将2018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开展工作

试点任务1:整合现有的农村各类产权流转服务平台,建立市级统一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为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四荒”使用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农业生产设施设备等各类产权提供交易场所和配套服务。(牵头单位)

推进情况:加强与农业、国土、林业、水务等部门协调配合,积极深入乡镇村寨推介农村产权交易事项,并利用结对帮扶驻村扶贫的时间,加大对农村产权交易工作的宣传;协调配合六盘水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完善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网络信息平台建设运行;全市15个乡镇街道加挂了“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牌子,盘关镇设立“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窗口”;积极探索开展农村产权产业项目招商合作,已初步形成重点项目推荐快报,并在**市政府网站及微信平台宣传。

试点任务2:组织农村有形产权和无形产权交易,开展农村综合产权交易的咨询服务、培训指导、委托管理、信息、价格评估、投融资服务、权属变更、折股量化等工作,更好为农村“三变”改革服务。(牵头单位)

推进情况:截止2018年9月28日,组织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交易45宗,总交易金额8473.05万元。其中,组织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33宗,交易金额1724万元;组织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交易鉴证12宗,交易金额6749.05万元;逐步完善咨询服务、培训指导、委托管理、信息、价格评估、投融资服务、权属变更、折股量化等农村产权交易工作配套相关制度、办法。

二、存在问题

(一)乡镇村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搭建缓慢,“四级”联动网络平台还未正式运行,政策宣传力度不够,群众知晓率低,场外交易现象仍然存在。

(二)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沟通交流不够。

(三)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文件执行力不够。

(四)未建立专业的第三方评估公司,交易标的资产评估工作无法系统开展。

三、2019年工作计划

2019年主要开展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积极协调乡镇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搭建速度,形成有机构、有人员、有窗口的乡镇交易平台体系,加大线上线下宣传力度,提升群众知晓率,促使农村产权进入市场交易;

(二)针对部门之间协作问题,加强交流联系亲密的合作关系,问题共商、信息共享;

(三)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和指示,健全完善农村产权交易配套制度。

(四)争取引入2-3家专业的第三方评估公司,或以建立数据库的方式,储备农村产权资产评估公司,系统开展农村产权交易资产评估工作。该项工作现正在筹划之中。

新型城镇化工作范文第4篇

在我乡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质量要求”,严格按照城镇化建设规划实施。一是在政策上我们采取政府引商、外资开发、群众受益的办法,出台了许多关于城镇化建设的优惠政策:体现在领导重视,书记、乡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全力做好服务工作;二是依法狠抓建筑市场管理,注重施工队伍的资质审查和建筑质量及安全的监督;三是加强城镇建管人员的业务技能学习,通过努力,我乡的建筑队伍已形成依法、照章、优质、安全的良好局面,建管人员的管理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在4.20灾后重建中,我乡的基础设施均得到了加强和提高,而农村建设还很滞后,灾后重建253户散户建设均按照住建局发放的设计图纸进行修建,现已全部竣工入住。白云村3组新村聚居点按照统规自建的方式修建,现已进入风貌打造近端。新村的建设缩小我乡城乡差距,全面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在新村建设中,乡党委政府严格按照新村建设标准,坚持高标准规划,奋力培育新产业,改造新农居,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貌,全乡面貌有了新的变化。

除廉租房建设外, 严格审批上报集镇内建房工作,尽最大努力做好做细城镇化建设的中心工作,为实现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科学利用资源,美化、靓化城镇建设,统一规划布局起到重要作用。对窄、脏、乱、地段进行整治,部分房屋被拆迁;做好城镇化建设工作宣传,动员偏远山区的农户在集镇内建房,如加大对白云村、大坪村、千峰村、全新村等4个条件较差的村和地质灾害区的农户往集镇内建房的宣传力度;完善城镇化建设各种管理制度,对乱搭、乱建、违章建设的农户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对没有经过审批程序就建房的农户教育和发停工通知,必须按照规划建设。今年,通过努力,全面完成了年初县乡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使我乡城镇化建设更上新台阶。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乡城镇化建设形势良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

1、部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是很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牢固;

2、规划站工作人员配备不够,业务水平不高。

新型城镇化工作范文第5篇

城镇化的发展与产业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良好的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的内生动力和根本保障。当前的城镇化进程中存在产业层次低、技术含量低、集聚性差等问题,导致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涵和要求不相适应,影响了新型城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应积极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集聚以及科技创新等发展路径,从而为新型城镇化有效发展提供良好的产业优化路径。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科技创新

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市民化进程滞后、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鬼城现象等。这些问题产生的关键在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缺乏良性的产业优化路径。本文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其对产业发展的要求,并结合我国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中所存在的产业发展问题,提出有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产业发展路径。

一、新型城镇化下的产业发展要求

产业发展会带来就业数量和空间,从而吸引大量农业劳动力,并实现其市民化身份的转变,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其“新”体现在由过去的追求城镇规模、空间的“数量扩张型”模式转化为更注重产业质量,人本主义的“质量集约型”模式,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产业发展特征不同于以往城镇化下的产业发展[1]。但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又需要相应的产业支撑来作为其发展动力。因此,如何寻找一个良好的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否则,新型城镇化发展只是美好的愿景。第一,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以人为本,既要实现农村人口生活空间的转移,也要促进农村人口就业空间的转移和就业方式的转变。因此产业的发展要能保证不断吸收农业人口,拓展就业空间和方式,并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因此一方面不断加强农业现代化进程,从而解放出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城镇中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规模、结构和质量,注重产业发展的集聚性,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岗位,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集聚。此外,新型城镇化下人们的精神层次和文化层次需求会显著增多,因此需要一个多样化的现代服务业来予以支撑。第二,新型城镇化需要一个有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来支撑其长期稳定发展。因此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和生产现代化,注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传统产业的知识化改造和提升,并强调各产业的聚集、关联和协调发展[2]。第三,新型城镇化是“生态”的城镇化,强调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适应,注重生态文明理念,重视提高土地资源要素集约利用、环保等公共服务设施高效利用[3]。因此新型城镇化发展强调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生态化来实现用较少的资源要素消耗获取最大的效益。第四,新型城镇化是特色的城镇化,更强调地区发展特色和文化内涵,因此产业发展要充分立足于当地的特色和比较优势,要培育城镇特色鲜明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走一条适合自身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4]。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中的产业问题

尽管良好的产业支撑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重要动力,但当前城镇化中所存在的产业问题依然深深阻碍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第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严重滞后,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与美国相比相差108年、与英国相比相差150年;就我国国内状况而言,我国工业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是我国农业劳动力生产效率的10倍左右,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比我国国家现代化水平低10%左右。这种滞后性在客观上制约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和发展水平。具体表现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技术水平和机械化水平落后、家庭承包责任制导致的分散化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等。第二,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不协调: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城镇化水平都滞后于工业化水平,资源环境恶化,难以实施绿色生态与城镇和谐发展格局。工业加工层次低,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不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人力资源优势也没得到充分发挥,最终导致产能过剩现象严重,工业整体效益不高,也影响了城镇化的良性发展。第三,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发展缓慢:我国目前服务业总体发展缓慢,而且传统服务业比重偏大,现代服务业发育明显不足,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很低。服务业规模较为分散,大型服务企业难以发挥引导和示范的作用,缺少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仍然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低下,难以对就业形成较强的拉动率。服务业专业人才缺乏,难以支撑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第四,产业过于分散,缺乏集聚效应:总体上我国各地区产业集聚程度低、集聚效应不明显,难以有效发挥产业集聚对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城镇规模偏小,缺乏与当地自然资源禀赋或者文化基础相适应的主导产业,产业集聚力和产业竞争力缺失。产业集聚区在城镇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突出。我国城镇化的产业集聚区主要表现为工业园区,这些工业园区偏重招商引资、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厂房建设,忽视相关产业能力的培育和产业链建设,尤其是忽视了培植适合本地环境的原生产业和特色产业,缺少引进与升级配套的产业链的,忽视产业研发和技术进步[5]。没有带来相应的集聚功能、创新功能、辐射功能和协调功能,从而很难形成对城镇长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第五,城镇缺少特色和文化内涵,城镇同面和产业同质现象严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城镇化缺少与产业规划协调的科学的城镇总体规划,忽视了自身优势、条件和特点,没有从当地实际出发,简单地照搬其他地区城镇的建设模式;缺乏科学性和严肃性,建筑风格大同小异、“千镇一面”,缺少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因此这些地区城镇化没有将地域特色和文化融入本地产业与城镇发展之中,不重视城镇文化产业发展和产业的文化品质提升,使得城镇同面和产业同质现象严重,一些城镇缺少甚至没有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6]。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下的产业优化路径

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增强城镇的产业基础和提高城镇的产业支撑能力,协调产业与城镇发展的关系,实现产业与城镇的互动和协调发展,以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产业发展路径。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将新型城镇化与农村非农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重点推动农业现代化,增强新型城镇化的现代农业支持能力。提高农业技术与产品的科技含量,推进农业机械装备现代化,适时推行配套的农业科技政策。重点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现代化、规模化与集约化,发展具有代表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它们的技术示范和扩散效应来改造传统农业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现代农业的融合性,强化农业的观光,休闲教育和自然等多功能特征。同时配套发展农业生产业,为农业生产提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的农业生产业,如农业仓储物流、互联网信息业、生产保险发展。切实保障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同步,以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筑牢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基础。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为新型城镇化提供高效的现代工业支撑。坚定不移地走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延长产业链条、降低资源消耗、优化生态环境,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提高工业化发展的质量,将工业化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水平之上,并以新型工业化来带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通过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对传统产业进行高端化改造,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并把信息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上,促进信息产业渗透到各个产业中,调整优化城镇工业结构,提高城镇工业发展质量。并积极协调城镇现有传统工业与新型工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的关系,处理好劳动密集型工业、资本密集型工业和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关系。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为新型城镇化提供现代服务业支撑。应将工业化、信息化、经济服务化结合起来,以工业化、信息化为中心推进经济服务化,将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作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导产业。推进生产业和生活业发展,引导以技术研发与推广、生产设施服务、服务资源开发、信息服务、物流、中小企业融资、财产保险等生产业围绕城镇工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加工业来发展,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形成城镇化、工业化与服务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信息产业在新型城镇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信息产业作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产业,增强城镇的信息扩散功能和集聚功能。同时加快农村地区信息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网络订单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引导产业集聚,降低新型城镇化成本,走产业集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根据新型城镇化的集约要求,依托城镇的资源优势和有利条件,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经济循环”思路进行城镇建设和发展规划;根据“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要求,建设产业园区与城镇区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协同互动、融合发展的城镇经济体系。以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等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为载体,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带动人口集中,把产业园区作为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的重要结合点。优先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因时选择差异化的支柱产业,走特色产业支撑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受自然要素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交通等条件的影响,我国各地区城镇化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地域差异特征。因此各地区城镇产业应该以突显出地方自然资源特色或文化内涵的特色产业为主,优先发展特色产业,应因地制宜地形成不同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走多样化的特色产业推动城镇化发展道路。突破制约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制度障碍,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包括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通过制定财税金融优惠政策等促使、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和推广的投入。同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对传统产业发展模式进行生态化改造,促进产业绿色、循环、低碳化发展,从而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曾冰 单位: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彭红碧,杨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理论探索,2010(4):75-78.

[2]李晓斌.以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研究[J].求实,2015(2):59-64.

[3]陈晓春,蒋道国.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的内涵与实现路径[J].学术论坛,2013(4):123-127.

[4]黄勤,杨爽.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J].经济纵横,2014(1):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