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教育理论

教师教育理论

教师教育理论

教师教育理论范文第1篇

一、把包容送给学生

教师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严谨而又严肃的。其实,“你给学生一点儿阳光,也许他就会灿烂”。学生就是期待沐浴阳光的植物,只要你能给予他丰盛的眼光,你就会从他的身上看到收获的喜悦。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去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每天用包容之心对待学生的错误,用灿烂的笑容面对学生。学生才会感受到生活是明媚的,学习是愉快。健康的心理是良好学习的基础。包容是我们最好的教育手段。在我的班级上,有个别同学总是喜欢抄袭别人的作业。有时会迟交作业甚至不交作业。因此,这些学生成绩在班级属于后游。怎么办呢?批评、惩罚、见家长?不行!我尝试着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结果发现他们的身上真有不少的优点:比如,技能实践强,在技能培训当中积极肯动手,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遇到疑难问题主动请教老师。另外他们有时候积极帮助老师打扫实训车间,每次见到老师总会笑嘻嘻问候一声。于是只要一有技能教师表扬他们,我便会在班会课上表扬他们,课后我会把他们叫到办公室里,私下微笑的询问他们:“你们的其他科目作业做好了吗?要抓紧时间,不要拖欠老师的作业。”他们总是会红色脸挠着头对我说:“班主任,我作业做好了,忘记交了。”我心理知道他们的秘密,但是我还是笑着对他们说:“那好,下次别忘记交作业啊,我明天可是要检查的。”他们从我话语中体会到的是一种鼓励和信任,自然一些文化课和理论课的走也再也不敢拖拉或者迟交了,他们也会在校园里找到自身的价值。后来他们在课堂慢慢的建立了自信,成绩取得了进步。在学生取得进步时,我会用欣赏的目光是看他们;在学生犯错误时,我会用鼓励的微笑去包容学生。因此,我用包容赢得了学生对我的尊重和爱戴。我想:包容,就是那把开启教育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帮助学生在学习道路上取得成功。

二、把亲情送给学生

把学生当做自己的亲人去关心和爱护,老师要在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关心自己的学生,要用实际行动走进学生的个人世界。每一个学生都个体的差异,不论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优还是差,不论学生的性格是文静还是调皮,不论学生的家庭是富有还是贫穷。他们都是你的“孩子”,班主任要用自己平等的心态出关心他们。不论他是否犯过错,班主任都要用亲情感动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融洽彼此的关系,增进师生的感情,让学生在学校也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只有这样建立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场所,才能让学生学习更安心,更有动力。例如,我班级上有一名学生,父母在一次事故中去世。学生是爷爷奶奶带大的,有伯父照顾,但是在校园里他是沉默不语,满脸愁容,上课时常常望着窗外走神。他总是独来独往,不愿意与其他学生交往。每次我在办公室里找他谈心的时候,他总是用沉默来回应我。我渐渐地开始关注这个孩子,天冷了就会问他衣服有没有带;上课走神了就会问他遇到了什么烦心事;放假前会问他有没有带足路费;成绩下降了就帮他补习。我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用母亲最柔暖的心去融化他冰冷的世界。时间一点点的在过去,学生的世界本打开了。当我和他谈到他去世的父母,他流着眼泪告诉我,在他记事前,他的父母就因为车祸去世了,他重来没有感受过父母的爱。老师在细微的生活上点点滴滴的关心,让他感受了远离的亲情。打开了学生心结以后,他上课开始专心听讲了,也愿意参加班级组织的活动,还参加了学校的运动会为班级争了光。这样的小事很多,比如,学生感冒了,我会带上药到宿舍去看望,或者打电话联系父母;学生病假回校,我会主动为他补课;天气变化,提醒学生添减衣服;学校放假,提醒学生注意路上安全。这只是生活上琐事,但是学生能够感受到你的关心和呵护,我用亲情去打动学生,收获的是学生真情的回报。每当走进学生内心的时候,我能读到学生金子般纯真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他们发自真心的感激。这时我心头充盈着幸福的感觉。

三、把能力送给学生

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和首席执行官马云说过:“上世纪80年代挣钱靠勇气,90年代靠关系,现在必须靠知识能力!”根据这一观点,我在教育管理中有意识地唤醒学生的职业能力。老师在这一过程中担任是组织者、主持人的角色。老师的任何行为都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中心,以学生获取完整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最终目标。在技能培训过程中重视操作安全和操作程序,注重良好的团队协作,勇于面对探索研究,直面困难挫折。根据学生的能力,按学期或年级划分阶段目标。一年级通过国家计算机一级测试,二年级完成本专业的中级职业证书的过级,三年级提升技能等级获得部分高级证书和参加市省级的技能大赛。实践证明,“学生就是一只等待点燃的火把”,当一系列的方法和习惯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学生将这种过程转化为自己身的一种能力,生命的火把将被点燃,接着就是自我价值的熊熊火焰照亮人生。教师只有不懈努力探索,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有能力振翅高飞在自由的天空中!

教师教育理论范文第2篇

1目前高校体育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存在的问题

教师队伍整体综合素质偏低,科研能力较薄弱,教师流失趋势上升,队伍建设经费短缺等。目前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教学忙于应付考试,而忽视体育教育育人的目的,忽视体育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终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等。长时间下去,形成了体育教师文化专业知识结构单一、陈旧;体育教师没有从育人角度规范教学行为,而以竞技技术为主的教学使体育教师竞技技术教学强于对体育活动、意识培养方面的教学;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研究不够,业务水平停滞;又由于受扩招影响,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加大,据本人利用电话、走访、信件等形式于2004年10月10日至12月1日调查了安徽省12所高校(不包括高职院校)60名年龄在35周岁以内的教师的周授课时数情况,结果发现他们平均周课时数都达到7次以上,最多的甚至达到12次,而且部分教师还承担着训练任务,试想要完成这样大的教学任务体育教师又怎能有时间去再学习和充电呢?又怎能保证每节课的教学质量呢?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体育教师从教的基础。体育教师的地位受功利主义的影响较多,领导不重视、同工不同酬以及外出进修机会少使得他们变的焦虑不安,烦躁易怒,或孤独郁闷,人际关系紧张,加之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修养意识不足,致使部分体育教师心理不够稳定。

1.2原因分析

其一,思想素质方面。当前中青年教师的个体价值地位观明显增强,注重实际,价值取向由理想转为现实,普遍存在实用主义态度,而集体主义,社会事业心,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越来越处于从属地位,从而导致教师缺乏高尚的师德和崇高的敬业奉献精神。当然,这与时代特征是分不开的。其二,业务素质方面。参据项立敏,孙洪涛两位同志近几年全国范围的调查数据:中青年体育教师占60%以上,但学历职称较低,本科学历占85.45%,研究生学历占2.9%,其中高级职称占4.2%,另外专科学历占到10.58%。显示出中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发展不均衡。其三,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高校面临办学体制的艰巨,竞争淘汰机制增强,是高校体育教师本身存在危机感和“下岗”意识。另外,面对公司的高薪,住房等优厚待遇,而在考评进修上又存在论资排辈,轮流坐庄等弊端,这些不能不说是对教师队伍稳定的又一次冲击。

2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对策

2.1加强政治思想工作

重视和强化政治思想工作。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将发生新的变化和巨大的飞跃,为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应及时强化政治思想工作,努力探索新世纪、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倡导正面教育,高举爱国主义的大旗,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体育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

2.2重视体育教师再学习和培训工作

学校要为体育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条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讲习班,培训班,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鼓励青年教师报考在职研究生,使教师及时了解体育科学最新的理论成果,不断完善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逐步形成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引导和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改革体育研究生的培养体制,加快发展速度,协调供求关系。注重中青年教师外语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加速改变高校体育教师队伍高职人数少和学历层次低的现象,是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高校要有计划的组织教学观摩和训练经验交流会并积极为教师安排一些竞赛活动的裁判工作及社会活动,培养和开发教师的教学训练能力及社交能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积极开展高校体育科研和教改实验研究是提高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操作上有如下措施:请进来或送出去;专题攻关解决实际问题;承担课题发挥优势;按职称提出不同科研要求,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以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

2.3改革管理模式,优化教师结构

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破除在计划经济下单一封闭、静态的管理模式,学会在竞争中选拔人才,在动态中稳定队伍,在自我约束机制、竞争激励机制中进行管理,使师资队伍进入良性循环轨道。要继续完善教师考核管理体系,完善聘任制,强化职务聘任、岗位和考核制度。坚持胜任者留,优胜者奖,不称职者低聘或不聘的优胜劣汰原则。更新思想观念,加强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首先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扭转轻视体育的偏见,真正把体育摆在德、智、体全面发展战略地位;其次,调整有关管理制度,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形成和完善有鲜明特色的高校体育师资管理制度;再是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研会的咨询和决策作用,定期开展高校优秀体育教师评选活动,逐步形成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具有高学位、高职称、高水平的高校体育师资队伍。

教师教育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体育教师角色定位

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在体育教师的巧妙构思、设计下由学生共同参与,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从而增强体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意识品质。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好似一个机械的作业过程,教师在掌控作业流程。在课堂上,没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互动。而新课程标准贯彻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形成了学生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维度体系,把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意识、全民健身意识和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满足学生的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培养,确保人人享受体育的乐趣,皆有所获。这无疑给我们一线的体育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而适应这一形势和要求,真正充分认识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师的观念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当务之急,也是一个先决条件。只有如此,体育教师才可以把握教学“命脉”,尽早做到角色定位。

一了解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1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现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为: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强中小学生健康为目的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了五个方面: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

2全新的课程理念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体育学习能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二转变体育教师的观念,提升一个更高理念

(一)现状分析

在过去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支烟,两颗球,三根跳绳混到头。”反映出当时教学的情况和效果。也可反映部分体育教师对待体育工作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落后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着重研究教学工作,紧扣大纲,跟随教材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巧妙设计课程,不辞劳苦地示范、讲解,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更多的知识,并用既定的条款评价不同类型特点的学生。其中,教师在主宰着课堂,他告诉学生是什么,怎么做,而学生只需去完成即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形成了我说你听,我做你看,我问你答,我给你收的情况。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融在自己的练习、学习中。师生之间没有交流、沟通、互动。师生关系是疏远的,淡漠的,紧张的,也是不平等的。

(二)客观阐述

1教师因学生的存在而存在。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学生是求知做人的,没有学生便没有教师。只有学生的存在,才会有教师的存在。新形势下民办学校的出现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有了学生,才有教师的存在,才会有学校的存在和发展。体育教师也脱离不了这个规律。

2在以曾前提倡“尊师爱生”,但现在置换一下“爱生尊师”显得更为妥当。一名教师只有用心爱护自己的学生,才能得到学生对教师的尊敬。才能形成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若想到学生的尊敬,应先反思自己是否用心热爱学生。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为学生着想,那他必定是一个受人尊敬的教师。

3过去,有些教师对学生只是一味地教,教,教,多多教,拼命教,而学生只是学,学,学,多多学,拼命学,长此以往,学生的思想受挫,狭窄,不利于他的末来健康成长。脑子越用越灵。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思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会在课堂取得更好的效果。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才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构建师生之间关系的一个基本观念。体育教学中学生多学、多动、多想,用他自己独特方式去完成任务,殊途同归。体育教师则不仅要参与活动,而且要把握教育方向、教育进度等,应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1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关健。

过去,体育教师有“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贬称。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多学科知识的接触,同时加强自身的思想素养,才可以在新课程的体育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营造平等、民主的氛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互相尊敬与理解是师生关系构建的一个先决条件。

教师应充分尊敬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学生也应尊敬教师的辛苦,了解师恩不图报,做到相互沟通。教书育人是一种途径,促使学生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方面得到提高与发展。这才能真正体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二加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一)加强体育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

一名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身体条件、体育知识和技能,才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起到一个好的示范、宣染作用。一个好的示范作用可以促进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力,并促使学生产生“我也想做,我要做好”的念头,清楚,条理的动作要领,促使学生产生“我该怎样做好”的想法。充分展示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促其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完成目标。我曾听说一节支撑跳跃课上体育教师动作没做成功被撞了一下,却边揉胸脯边说,没事的大胆点。我想学生敢做并能做好那才是怪事呢!因此,不断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

(二)注意边缘学科知识的学习、积累,做到知识综合化、网络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体育与健康的理论基础包含了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生物学等学科知识。体育教师必须掌握、了解这些相关知识,才可以在教学中从容自如。教学中不断激励学生,激发其运动欲望,把住学生的“命脉”。如在跳高教学中尤其体质较差的学生有惧怕、胆怯心理,这时教师给予心理上的暗示、辅导、鼓励,同时不经意间悄悄降下高度,“欺骗”学生,使其越过。这时他的心理是何等快乐而又兴奋啊!在此基础上积极调拨他的“我还要做”的心理,同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使其完成目标,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物理学中的单摆原理可以使学生形象地明白“骑撑后倒摆动上”技术中绷脚尖直腿压腿的技术动作,并促其去思考、想象。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直观、形象、清晰、活跃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知识的综合化、网络化,为适应新标准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师的思想素养也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身正为师,德高为范”体育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思想素养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思想意识、做人成才方面受到启发、熏陶。

三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

(一)平等的合作者、引导者

新标准下的课堂,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只有相互合作才可以体现新标准理念,积极实施新标准。情境体育、快乐体育即是在师生合作下完成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教师不断引导、启发,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二)知识渊博的评述者

新标准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综合。因此体育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综合知识能力,形成知识专业化、网络化、综合化。现代教育形势下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小知识库。在课堂上的表现奇花异放。这时教师应需用渊博的知识去解决那些突如其来的问题,随机应变,力争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同时教师还应与学生互相学习,做学生的“学生”。

(三)个性张扬的促进者

教育在本质上是民主的。只有民主的教育,才会有个性意识的觉醒,才能有个性潜能的释放才会使个性得以发扬。因此,营造一个民主的氛围,做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得到尊重,有发言权、自,积极进取,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去做练习,完成目标,殊途同归,得以学生个性培养。

(四)真诚常识者

新标准里注重对学生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体育教师应关注赏识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的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真正做一个学生的真诚赏识者。

结束语

教师教育理论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要提高教育质童和办学效益。就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实现由自我反省型向自主解放型的转变,实现由单一政治型向复合型的转变,走有高校特色的开放式政治理论教育的路子。

高校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中,政治理论教育起着主导作用。社会主义全面改革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也暴露出这方面教育的不适应。我们着眼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跨世纪的要求,不断改进和加强政治理论教育,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坚持教师政治理论教育的正确地位与方向

高校教师的政治理论教育,是以政治性基础理论为主要内容,兼顾职业道德规范和时事政策的综合性政治教育,它承担着教师主观世界改造的重要职责,为高校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政治理论教育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历史上起过很好的作用,但由于建国后诸多消极因素的干扰。也使这一好的传统发生扭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当如何认识教师的政治理论教育。如何确定和坚持政治理论的正确方向,是关系高校性质与办学方向的大事,必须作出科学的解答。

1.关于教师政治理论教育的地位

地位问题不能局限于学校教师本身,而要放在时代、国家、整个高等教育的大局中去认识,才能有清醒的头脑,才会有政治的自觉性。

首先,政治理论教育是反对“和平演变”,提高民族竞争力的战略需要。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化越来越清楚地表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敌对势力对付我国的两手(保持接触、伺机演变)没有根本改变。打交道是手段,西化、分化是目的。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在年轻的知识分子中培植“持不同政见者”的企图。高校教师应当讲这个政治。树立这样的政治意识。中国未来的命运掌握在今天的大学生手中。他们靠什么去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竟争和严峻的政治挑战呢?最重要的是靠坚强的政治素质。作为培养他们的高校教师,只有首先具备高度的政治修养,才能保证育人的政治质量。因此,政治理论教育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其次,政治理论教育是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体现和保证。高等教育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坚待社会王义办学方向是高校的灵魂二教师政治理论教育就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传播.通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通过教师职业道德的熏陶,体现学校的政治性质,确保人才培养的教育活动倍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再次.政治理论教育是增强教师队伍新形势下适应力的重要渠道。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给高校的办学体制、运行机制。给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等带来了一系列变化和冲击,教师能不能克服自身的诸多不适应.顺利渡过社会转型期,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与效果的质量。政治理论教育就是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释疑解惑,化“寮妙顺气,引导教师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昂扬的入世姿态,超脱的处世境界,奋进的敬业精神,化解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全身心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建设者和接班人。

2、关于教师政治理论教育的亏向

政治理论教育在学校建设中的地位,决定了这顶工作必须坚持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服务,为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服务(以下简称‘.两服务Hy的方向和宗旨。

坚持政抬理论教育“两服务”的方向.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要求。政治理论教育是高校的恩想素质建设工程。教师的知识层次高,思辨能力强,人格清高,文化涵养深,但教师的劳动方式分散,工作环境闭塞.缺乏与社会沟通的充足媒介。政治理论教育如果不从这些实际出发、就难以发挥指导作用。影响科学理论的教化作用与感染力,妨碍教师工作创造性的激发,不利于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两眼务”的方向.就能够为科学理论确定正确的效应目标,防止形式主义的弊端滋生。

坚持“两服务”的方向,也休现了高校改革发展的要求。改革开放给高校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也产生了许多新矛盾,引发了教师思想的波动,产生了某些观念误区,迫切需要理论的正确引导。否则,思想问题和消极情绪就会积重难返.不利于学校和社会稳定。坚持政治理论教育的“两服务”方向,就能抓住教师关于改革发展的认识焦点、舆论热点,用理论、政策的力量及时化解矛盾,统一思想.避免消极因素的癖积,形成有利于改革发展的舆论环境。

二、把握政治理论教育的根本.解决好“做人”的主题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用这一理论武装广大教师.是当前和今后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师队伍思想建设的重中之重。

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重点是要理解和掌握理论的精髓、主题和科学体系,尤其要结合高校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现状.在思想理论指导下,解决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症结。从高校教师的现状看,即将“退岗”的老一代无论思想素质还是治学精神,均属于整个队伍的领先地位;“顶岗”的中青年教师相形之下则稍逊一筹。要缩短这种“代沟”差距,关键是用邓小平理论解决“做人”的问题,即确立教师的主格,为师的主格,包括国格和人格两个方面:

第一,搞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确立为师的国格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之一。用邓小平理论武装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当代我国社会的性这是提高教师队伍政治素质的根本出发点,是解决当前教师思想热点问题的基础;政治理论教育要引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坚待社会王义办学方向是高校的灵魂二教师政治理论教育就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传播.通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通过教师职业道德的熏陶,体现学校的政治性质,确保人才培养的教育活动倍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再次.政治理论教育是增强教师队伍新形势下适应力的重要渠道。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给高校的办学体制、运行机制。给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等带来了一系列变化和冲击,教师能不能克服自身的诸多不适应.顺利渡过社会转型期,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与效果的质量。政治理论教育就是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释疑解惑,化“寮妙顺气,引导教师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昂扬的入世姿态,超脱的处世境界,奋进的敬业精神,化解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全身心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建设者和接班人。

2、关于教师政治理论教育的亏向

政治理论教育在学校建设中的地位,决定了这顶工作必须坚持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服务,为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服务(以下简称‘.两服务Hy的方向和宗旨。

坚持政抬理论教育“两服务”的方向.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要求。政治理论教育是高校的恩想素质建设工程。教师的知识层次高,思辨能力强,人格清高,文化涵养深,但教师的劳动方式分散,工作环境闭塞.缺乏与社会沟通的充足媒介。政治理论教育如果不从这些实际出发、就难以发挥指导作用。影响科学理论的教化作用与感染力,妨碍教师工作创造性的激发,不利于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两眼务”的方向.就能够为科学理论确定正确的效应目标,防止形式主义的弊端滋生。

坚持“两服务”的方向,也休现了高校改革发展的要求。改革开放给高校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也产生了许多新矛盾,引发了教师思想的波动,产生了某些观念误区,迫切需要理论的正确引导。否则,思想问题和消极情绪就会积重难返.不利于学校和社会稳定。坚持政治理论教育的“两服务”方向,就能抓住教师关于改革发展的认识焦点、舆论热点,用理论、政策的力量及时化解矛盾,统一思想.避免消极因素的癖积,形成有利于改革发展的舆论环境。

二、把握政治理论教育的根本.解决好“做人”的主题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用这一理论武装广大教师.是当前和今后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师队伍思想建设的重中之重。

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重点是要理解和掌握理论的精髓、主题和科学体系,尤其要结合高校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现状.在思想理论指导下,解决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症结。从高校教师的现状看,即将“退岗”的老一代无论思想素质还是治学精神,均属于整个队伍的领先地位;“顶岗”的中青年教师相形之下则稍逊一筹。要缩短这种“代沟”差距,关键是用邓小平理论解决“做人”的问题,即确立教师的主格,为师的主格,包括国格和人格两个方面: 第一,搞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确立为师的国格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之一。用邓小平理论武装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当代我国社会的性这是提高教师队伍政治素质的根本出发点,是解决当前教师思想热点问题的基础;政治理论教育要引导教师明确三个关系,强化三个意识:(明确当代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关系,强化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大趋势意识。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规律性的揭示.是我们正确区分两种对立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高科技的发展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暂时性、改革开放也没有中断我国社会基本制度的连续性。我们不能因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暂时的表面繁荣而盲目迷信,也不因为我们社会在变革中遇到的暂时困难和挫折而妄自菲薄。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最终将烹得全人类。(明确传统社会主义与当代社会主义的关系,强化党的基本路线意识。当代社会主义是时传统社会主义的扬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历史性进步。要认识到,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某种僵化模式,运行体制的转变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发挥其本质优越性的需要正确认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强化以国家为本的国格意识。在两种体制并存和转变的时期,由于非制度性因素的存在影响.导致部分教师产生职业、价值的失落感,把个人的发展不恰当地置于社会发展的对立面,对他人、对其他群体甚至对国家抱着冷漠的态度,政治理论教育要纠正这种不健康的社会心理和消极情绪,就必须使教师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明确富裕、发展的不平衡是手段,共同富裕、共同发展是目的。只有致力于全社会的共同进步,才会有个人全面发展的牢固根基。教师以育人为夭职,更应把个人的荣辱得失同国家的盛衰存亡融为一体,树立“国昌我荣、国兴我兴”的国格意识。

第二,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情神塑造教师的人格。

高校教师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育人不只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在于高尚人格的感化熏陶。教师所需要的人格是什么?就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集中反映的“求实、创造,自主、发展”的时代精神:用邓小平理论武装人.就要引导教师在全面掌握邓小平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其中的时代精神,以此塑造自己的人格,塑造自已的形象,使内在精神的美与外在形象的美统一起来,成为学生效仿的典范,成为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当代教师的人格,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人格化、对象化。教师人格中最重要的是自律、自强、敬业、开放。所谓自律,就是自我约束、内省、修身,即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格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谓自强,就是具有强烈的自信心、进取心和竞争意识,具有做教师的尊严.不随波逐流,不自贱自轻。不与世无争;所谓敬业,就是严谨的治学态度,严格的治学行为,精益求精的抬学追求,全身心投入的奉献精神;所谓开放,就是敢于正视自己,善于学习,胸襟开阔,民主意识强,坚持在真理、科学面前人人平等。

用时代精神塑造教师的人格.就要引导广大教师解放思想,焕发创造精神,警惕和克服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诱惑。拜金主义否定人格的巨大精神力量,提高物的身价,贬低精神的价值;而极端的个人主义则过分地夸大了,个人。两者都不可取。要使教师做到自律而不自卑,自强而不自傲.开放而不放纵,以尽可能完善的人格感染学生,熏陶学生,转变学生.出色完成时代斌予的神圣使命。

三、不断改进和加强教师政治理论教育

当前的形势和教师政治理论教育的地位,决定了必须在改进中坚持,在改进中加强。从时代的文化结构看,传统的中国文化与奔涌而来的西方文化,其它东方文化并存;优秀的文化遗产与文化的糟粕并存;正常的文化交流与文化的‘.和平演变“并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存。文化传媒日益现代化、高速化。各种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的传播大量借助于电子视听媒体,信息含量大,传播速度快,跨国界跨民族的时空能力强。教师政治理论教育要在意识形态领域激烈的冲撞与竟争中生存发展,必须适应时代要求,革故鼎新。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通过改进,赋予政治理论教育以新的生命力。

教师教育理论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中存在的思想不稳定、心理不平衡、素质参差不齐、忙于搞创收等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了加强教育立法、加强思想教育、培训提高、加强考核督促的解决措施。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具体的实际工作岗位,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以“管用、够用”的理论知识为保证的高级应用型(而非科研型)人才。学校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工作热情。所以,职业技术院校实习指导教师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刚刚起步,除少数院校是单独设立的以外,大部分院校是由专科学校或中专改建而来,或由综合性大学分离出来的。许多院校仓促上马,因而在技能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中存在以下问题:

思想不稳定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还是一个新鲜事物,还没有专门的文件阐述实习指导教师的从业资格、待遇、职称评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部分有学历的教师认为,这是工人的工作,让自己干是大材小用,不利于自己的前途;评定职称时,由于没有技能实习指导教师职称系列,所以有的评教师系列,有的评实验系列,有的评工程系列,甚至有的评工人系列。这些都导致了实习指导教师思想混乱和不安心工作。

心理不平衡

大部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习厂(场)的规模有限,人员分工不明确,每个实习指导教师都身兼数职,除了与理论课教师进行相同的教学环节(如备课、讲课、辅导、判作业等)以外,还要负担许多理论课教师所没有的工作,比如:生产管理、安全卫生、准备实习用品,甚至有的还负责采购、维修等工作。另外,理论课教师不坐班,有充足的时间学习,或者外出讲课等。而实习指导教师一般则无此便利条件,这更使其产生心理不平衡。

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对实习指导教师操作能力要求比较高,以前高等院校又没有这方面的毕业生,所以现在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大多是由生产岗位调转过来的,普遍存在学历低的情况。这一部分人由于从事一线生产时间较长,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丰富的组织管理能力,但是理论水平欠缺;部分实习指导教师是近几年毕业的大本、大专生,他们有着较强的理论知识,但缺乏操作能力,尤其是生产一线的实习经验,这两种类型都难以满足高质量的教学要求。

忙于搞创收

有的学校为了增加收入以克服经费的不足,规定了实习厂(场)必须完成一定的创收任务,并且与个人利益挂钩。教师因此无形中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创收问题上,教学无疑会受到影响。

解决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技能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特色与优势的发挥,应该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实习指导教师的管理,搞好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以便更好地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教育立法

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有关实习指导教师的法规,用法规的形式明确实习指导教师所应具备的从业资格、承担的任务。从而使劳动报酬以及职称评定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使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有法可依,规范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管理。

加强思想教育

各高等职业院校领导应重视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应该教育他们顾全大局,不但要看到技能实习工作的繁重性,更要看到其重要性;应该使他们坚信困难只是暂时的,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技能实习的规模会逐步扩大,实习教学会逐步规范化,人员分工将更加详细,目前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现有条件下,领导应该鼓励他们正视困难、克服困难,并亲自到实习厂(场)听取基层的呼声,帮助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应该耐心给予解释。同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适当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劳动报酬或福利待遇,或引入竞争机制,多劳多得。

培训提高

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使实习指导教师有培训提高的机会逐步使他们取得大专以上学历和高级工证书,并且安排他们去生产第一线锻炼一年以上,以取得实际生产经验。同时,还应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教学研讨会,上观摩课,进行教学评比等活动,努力创造一种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气氛与局面。

加强考核督促

应当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对实习指导教师进行定期的考核。考核内容应包括政治思想、专业水平、教学态度,教学效果,教学能力等方面,特别要注意听取学生的反映意见。考核完毕后,应将考核意见反馈给本人好的表扬,差的批评并限期改正,如果到期仍不该正者,必须调离教学岗位。

在加强实习教师管理的同时,应抓好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技能训练效果,更好地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