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业意识 高等数学 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224-02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大幅增长,而全球经济下滑,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创造的就业岗位明显减少。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更新就业观念,实现由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的思想转变。

创业既是就业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要实现创业,需要具备基本的创业能力。创业能力包括:创业意识,创造性和革新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对承担风险进行计算的能力,一些基本的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自我创业的技能[1]。

创业教育是解决当前及今后大学生就业、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有效方法[2],而创业意识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就业能力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创业意识教育是高校创业教育最佳的途径,离开学科教学,创业教育就是空谈。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教学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传统的数学学科教育,忽视了数学学科教学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因此,特别需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

1 数学过程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

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创业型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数学的实质是一种思维方式,是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方式。对大学生来说,学习高等数学知识并不一定是目的,而是通过学习高等数学掌握逻辑推理和创新方式,进而训练和提高自身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数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3],使学生不仅知道许多重要的数学概念、方法和结论,而且领会到数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然而当前有些高等院校提倡所谓的新型教学模式,数学教学以够用为目标,过于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能力,忽略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大量删减甚至完全删除数学公式定理推导和证明过程。

事实上,数学公式、定理的典型推导或证明过程十分重要,因为其中运用了独特的思想方法、艺术技巧和逻辑思维方式。因此,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对数学公式、定理的典型推导和证明过程的教学,同时,介绍数学概念定理的背景材料和应用案例,实行“过程教学”,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例如在导数的概念教学中,通过介绍物理学中的瞬时速度和几何学中的曲线切线斜率这两个实际问题,分别运用平均速度近似瞬时速度,运用割线斜率近似切线斜率,进而引入极限思想得到瞬时速度和切线斜率的精确定义,推出导数的概念,导数即为平均变化率的极限――瞬时变化率,反应了函数值随着自变量的改变而变化的快慢程度。通过这样的过程教学,能使学生体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过程。

2 数学建模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数学实践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谓数学建模就是根据需要针对实际问题组建数学模型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数学建模”活动,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关键是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首先通过分析、提炼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求解数学模型,利用数据模拟分析验证数学模型,并不断对数学模型进行校正。数学建模过程,不断地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从纷繁复杂的具体问题中抽象出合理的数学模型,进而使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

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等综合素质。数学建模竞赛赛题紧密结合科技和社会热点问题,吸引学生关心、投身国家的各项建设事业,数学建模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实践能力。竞赛问题的解决方法没有任何限制,学生必须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才能解决问题,数学建模竞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数学建模竞赛要求三人一队,三人分工合作、取长补短、求同存异、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同舟共济,培养了团队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在创业领域,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会合作是创业型人才的必备素质。以选拔为主的应试教育的导向片面强化竞争意识,现在的大学生从小学、中学都曾面临一系列竞争,竞争倾向被强化的同时,团队合作意识被淡化了,而通过数学建模教学活动可以培养这种团队协作能力。

3 概率数学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风险意识

风险,是创业过程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对创业者来讲风险是指从事创业投资活动所面临的盈利或亏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创业决策实施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盈利还是亏损,在事先是无法准确的预测的。如果失败,风险越高,代价也就越大;如果成功,风险越高,其额外的风险收益也越大。大学生是否具备风险意识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创业的成败,风险意识是新时期创业者所必备的基本意识观念。仅靠兴趣和激情去创业,不考虑市场的风险和企业运作的不确定性,很容易造成创业失败。

创业风险意识的提高对大学生创业成功极为重要。因此,要加强大学生风险意识教育,增强大学生的风险意识,增强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使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规避和应对风险[4]。

概率是对不确定性事件进行描述的最有效的数学工具,是对不确定性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一种度量。通过对概率论等有关知识的学习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以及度量风险的能力。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应当加强概率论等有关风险理论的教学,尤其是概率论在金融、投资、竞标、激励机制、存货决策等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概率论的方法在企业的风险分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事件可能出现的结果的概率分布是度量风险的基础;计算事件的期望值是在风险状态下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在事件的期望值比较接近时,方差可以较好地衡量事件的风险程度。例如学生可以根据市场调查数据和历史经验,通过计算期望值来量化风险,并选择最优创业方案,进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总之,创业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创业意识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教育,只有在学科教学中才能真正有效地进创业意识教育,高等数学学科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和风险意识。

参考文献

[1] 陈圣滔,孙玉秋.加强大学数学教学,培养创业创新人才[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12):177-178.

[2] 汪建华.创业教育―― 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J].现代大学教育,2003(6):70-73.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大学生创业意识 培养策略

一.传统文化的概述

传统文化是指在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之中所流传至今,并能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思想意识产生深远影响的文化体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可以准确反映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文化内涵、思想风气等,以中华民族的土地为植根基础,具有相对稳定的意识形态,进而形成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包括五方面的内容。第一,爱国主义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表现,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如若发生冲突,则要舍弃小我,成全大我,将国家利益放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这也是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第二,仁爱思想,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并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个人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准则,成为我国思想道德体系发展的核心所在;第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个人精神的重要表现,并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第四,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人们在效法自然的同时,要学会与他人、社会、自然等和谐共生,同时这也是我国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内涵;第五,大同思想,这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最高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梦宏伟蓝图则是以此为文化根源。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延续的东西均可以成为传统文化,而是那些具有传承价值、弘扬意义,在时代进步之中仍保有活力的文化,才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策略

1.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创业理念

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创业理念,充分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奇葩部分,为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奠定重要的理念基础,实现大学生创业意识到创业行为的有效转变,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在引导和教育过程中,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作用,对大学生进行以创业意识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大学生积极转变自身的就业理念,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将传统文化中“重农抑商”的思想进行有效剔除和科学创新,充分调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从思想意识上激发大学生创业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来实现自我创业能力的提升。同时,要加强大学生创业环境建设,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从政策扶植、财政支持、体系保障等多个层面入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和价值理念。

2.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传递社会正能量

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传递社会正能量,相关教育工作者及大学生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从中提炼出对自我创业意识培养有推动价值的内容,将其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理念相结合,加快大学生创业意识形成的发展进程,并不断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首先,要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学派文化竞相开放,形成良好的发展局面,各学派创始人及参与者根据自身对文化内容的不同理解,不断推陈出新,兼收并蓄,对此,大学生要充分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的创新精神,开辟具有创新新的就业领域;其次,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非攻”等精神贯彻和落实于创业意识培养之中,正确处于创业过程中的各种人际关系;最后,要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以勾践“卧薪尝胆”、屈原放逐著《离骚》为榜样,在逆境之中获得生存,以此来激励大学生顽强拼搏。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培养;精神塑造;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6-0016-03

在不同的场合曾多次指出,一定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塑造学生创新精神,打造一批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教育教学部门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⒋葱麓匆到逃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的培养和塑造。总理也在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批示中指出,大学生要参与到创新创业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在实践锻炼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大学生是国家精心培养的高学历人才,是国家和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接受了高等教育系统的理论学习,势必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目前多数省市已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应从思想意识和观念精神两方面入手,学生的思想观念有了改变,才能乐于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才能付诸于行动,今后才能大有作为。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要想紧跟时展的脉搏,就必须植根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

一 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为了深入广泛地了解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一步做好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科学依据,笔者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了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问卷,特进行抽样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内蒙古工业大学各个学院、各个年级、各个专业的学生,本次调查以网络问卷的形式进行,共回收问卷1000份,有效问卷900份,有效率为90%,本次调查问卷设计主要涉及学生对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认同度和期望值,即当前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看法、态度和行为,及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等。笔者还与部分教师、学生进行了访谈,通过调查与访谈,从总体上把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根据这次问卷内容,对回收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显示:

1 在关于“你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调查中,66.30%的学生认为“开公司、办企业”等挣钱。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核心理念方面存在误区,多数学生没有全面准确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没有清晰地领悟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

2 在关于“你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否感兴趣”调查中,74.60%的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感兴趣,只有10.40%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感兴趣;在关于“你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最缺乏的是什么”调查中,78.30%的学生认为缺乏足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没有创业激情,缺乏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

3 在关于“你认为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应在哪里培养”调查中,80.20%的学生认为是在大学中进行培养。可以看出,大学生期望在学校期间能够获得创新创业意识、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创新创业奠定良好基础。

4 在关于“高校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吗”调查中,50.70%的学生认为在大学很有必要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大学生也意识到,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不仅要有广博而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强烈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勇于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创业的启蒙教育首要的是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愿望和兴趣。

5 在关于“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你最希望接受哪方面培训”调查中,83.70%的学生认为是创新思维培训,11.20%的学生认为是团队协作培训,只有5.10%的学生认为是商业运作培训。说明学生也急切需要创新思维的训练,有了思路,才会有行动。

6 在关于“你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哪些问题”调查中,51.20%的学生认为是创新创业理念滞后;46.30%的学生认为学院重视程度和宣传力度不够,创新创业氛围不浓;24.80%的学生认为创新实践能力缺乏,渴望有更多的机会提高实践能力。

从以上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应从思想认识上改变学生根深蒂固的传统就业观念,帮助学生明确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切实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塑造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创新创业心理品质,培养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

二 全面把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创业教育是这样定义的,从广义上来讲,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创新创业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求职”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继承和发展。在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引发学生们深入思考为什么要创新创业,具有勇于创新创业的意识和精神对今后步入社会有什么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趣,让学生们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明确目标与方向,是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帮助学生成功创办企业、公司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实际上是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能力及其相应实践活动的教育,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塑造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力、领导力、自驱力、抗打击力、沟通力、创新力、行动力等,使学生有心气儿、能发动群众、能解决问题、善于沟通、能顺应变化。创新创业教育有别于以前的守成性教育、适应性教育,而是通过培育具有开创性品格的人,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创新创业教育不只是灌输面向创新创业的专业知识及培养操作性能力,而是把创新创业教育看作是培养学生心理意识、个性品质、专业知识、创业技能等全方位、多领域素质的“系统整合性”教育活动。

三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与精神塑造的必要性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校要以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切入点,启发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力,而且也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未来的世界是三创的世界,即“创意、创新、创业”。未来的大学生不是施舍一份工作,而是创造工作给别人,因此,高校必然肩负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的重任。

1 推进高校自身建设改革

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是创新创业行动的思想基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根本目的是使大学生拥有更强的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的实质内核是创新思维,当代大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思维惯常定势,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和愿望,没有创新创业兴趣。现行的应试教育抹杀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既缺乏创造性的培养,又缺乏一种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在未来社会中很难有竞争力。因此,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与精神塑造,是推进高校自身建设改革的需要。

2 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从国际上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在高等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早,普遍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而且也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精神、能力的重要性,并取得了很大成效。从国内来看,目前多数省市已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并出台了系列相关政策。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和精神塑造,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缓解了就业压力带来的社会矛盾。

3 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成长成才发展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社会责任和使命,必须适应创新型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是21世纪大学生成长成才自身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只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自信心、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具备坚强的意志力和抗压能力,具有挑战精神,才能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才能符合时展的需要,才能肩负起国家和社会的重任。

四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与精神塑造的途径

创新创业教育,目前仍处于初步摸索阶段,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解决“创新创业教育教什么内容?”“创新创业教育难点在哪儿?”“创新创业教育怎么教?”三个问题,这些方面都是我们教师应该掌握的主要教学内容与知识体系。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和精神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本文认为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和精神塑造首要的第一步是教师和学生转变观念,从教师角度讲,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向学生讲解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趋势,逐步渗透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使学生在头脑中增强创新创业意识;从学生角度来讲,应有意识地关注这方面的知识,精神饱满地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综合素养。

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开拓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富有创新创业能力与精神、甘于投身社会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包括意识、能力、实践三部分。本文重点从三方面阐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的途径,目的是在“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大趋势下,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1 课堂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在P于“你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和了解”调查结果中,有51.63%的学生对创新创业不了解。所以,高校应改变教育模式,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传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和创业精神,让学生较早地对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高校教师在讲授专业课中应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有意识地拓展知识和更新观念,将创新创业系统知识和专业课程知识有机融合,有针对性地去挖掘学生的创新创造综合能力,着重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等素质。同时,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通过翻转课堂等新型的授课方式,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进行专项训练,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目前多数高校已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这样,在课程中能更好地更系统地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

2 校园中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环境塑造人,什么样的环境塑造什么样的人。高校除了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硬环境建设之外,还应着重营造一个浓郁的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进行各种相关的创新创业宣传,举办各种创新创业主题活动,为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平台。如,通过展板、媒体等多种形式宣传国家创新创业政策文件,播放创新创业成功事迹视频,举办创新创业论坛、科技创新大赛,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做讲座、报告会等,目的是使学生耳濡目染有创新创业这种意识。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创业校友的联系,组织学生到创业场地参观实践,使学生亲自体验创新创业的具体环境与现场氛围,从而唤起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3 实训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

在社会经济新常态下,随着就业形势的新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势在必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注重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创新创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应加强校企合作,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项目,可以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和成果孵化基地,通过课程实训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还可以结合所学理论布置一些探索性、创新性的实践作业,引导学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提供一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逐步从观念上、行动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使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成为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新形势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大学生终将成为新时代创业浪潮的生力军。高等教育的最理想境界,就是培养“创新、创造、创意、创作、创业”的“创”之人才。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性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是否适应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的教育理念是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大学教育就应该给予学生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而不是应强加给学生的东西,知识是他人经验的积累,能力是自身经验的积累,让学生拥有市场是毕业的最好方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倡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启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

参考文献

[1](美)彼得・F・德鲁克.创新与创业精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李伟,胡立洲.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6).

[3]袁贵仁.在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上的讲话[R].2015.06.02.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业素质培养电子商务实践与探究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千千万万的创业创新人才。创业是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一条捷佳之路,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也是解决当前国际经济危机的需要。因此高等教育要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

一、素质、创业素质的内涵及构成

素质最基本的原意是指生命有机体天生所具有的生理特性,主要包括神经系统和脑的特性以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素质是指人的思想与行动的潜在要素和势能,素质的外在化表现为各种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即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素质是能力发展的基础。创业素质是指一个人的先天因素经过后天的学习训练强化和补充所形成的作用于创业的内在品质。创业素质就是创业行动和创业任务所需要的全部主体要素的总和。创业素质是一种包括知识、技能或能力、经验和人格在内的复杂结构,一种综合性的主体因素。创业能力是创业素质的外化形式。

二、架构创业素质培养的课程知识体系

当代科技加速发展的趋势,使得教学改革必然成为一个频率不断加快的过程。课程是教育的心脏,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关键在于课程。更新课程内容、开发新课程、进行课程的整合和注重课程改革的实施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设置创业情景,营造创业氛围,培养创业意识,搭建创业平台,培养创业能力,提高创业素质,建构合理课程知识体系,推进课程整体优化,是高职电子商务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高职创业素质培养主要以环境、能力、素质等三个方面的内容为基础,建构课程知识、能力和体系。但课程内容选取必须兼顾知识更新、生产岗位实际和教学改革三方面的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同步进行,大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学生创业素质。

1.以环境为主架构课程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在电子商务课程中,在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本课程内容确保完成同时,加强讲座、学习讨论、参观工厂企业、始业与毕业教育、演讲等课外活动内容安排,设置创业情景,营造创业氛围,培养创业意识,构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课程知识体系。

2.以能力为主架构课程能力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在电子商务课程中,在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本课程完成相应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前提下,安排时间和任务,搭建创业平台,培养创业能力。构建专业能力、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相结合的课程能力培养体系。通过系统的知识学习与课程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

3.以素质为主架构课程素质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

在电子商务课程中,在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本课程完成相应的职业素质培养同时,安排参观工厂企业、创业素质讲座和创业素质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创业素质,构建职业素质与创业素质相结合的课程素质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

三、创业素质培养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1.加强职业就业创业引导,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在第一次课堂上,没有正式讲述课程内容之前,一般会以课程序言的形式,对本课程的基本状况,及对应的职业就业情况等进行一定的描述。可以利用这次描述的机会,对学生进行职业就业创业引导。通过对课程的描述,使学生加强对职业就业创业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创业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

同时,通过对本课程、行业和职业情况的分析,有意识地对职业岗位进行描述,宣传本课程、行业和职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价值,以及社会对本职业的看法,让其知道每一个行业每一种职业都是受社会尊重的,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创业创新精神,为增强其日后的职业就业创业做准备。

2.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模式,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院校一项重要的任务,在教学和实践中,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等各种培养模式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课程的学习实践从校内简单的课内开始,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安排长时间的生产性或仿真性集中实训,深入一步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训。将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贯穿于课程学习的始终,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理、虚、实”相结合,在各种环境中实践,形成课程特有的教学模式。

3.利用案例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

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通过一些相关的实例来加深学生创业素质修养。利用鲜活的例子、深入的讨论、自主的思考,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和精神的触动,使其在头脑中形成意识,促进其创业素质的培养。

四、小结

就提高和增强学生的创业素质而言,主要可以分别从上面所述的三个方面进行实践。但是,由于环境、知识、技能或能力、经验和人格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因此,更应该注重对这各个层面的整体把握。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切创业教育不应该只是偏重于激发人们的创业动机,培养创业能力,而应该把提升和增强学生的创业素质作为立足点和着力点。作为职业人培养过程中核心课程——电子商务的教学与实践,开展创业素质培养,增强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实现从就业向创业跨越,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卢菊洪.创业素养培养实践与探究.大家,2009,(11).

[2]卢菊洪.职业素养培养在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的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05).

[3]杨桂芳等.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人才开发,2008,(08).

[4]李朝军.大学生创业素质探析.职业时空,2008,(05).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职业素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指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可见,高素质技能型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内涵包括职业素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培养高职学生具备合理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拥有从事职业、适应社会、寻求发展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具有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和健康的体魄、坚强的意志、谦虚好学、吃苦耐劳等的身心品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社会适应性,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工学结合“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工学结合“四位一体”人培养模式的涵义

工学结合“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按照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培养与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在重视学生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2.“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①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原则。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紧密相连,二者相辅相成。学习知识是前提,训练技能是重点,培养能力是目的。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和学生的反复练习与实践,达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特征和高职学生的特点。

②职业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社会实践在学生的身心品质和职业道德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职业素质培养除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以外,还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养成规范的职业行为、积极的职业态度、清晰的目标计划、有效的时间管理等良好的职业习惯。

③知识技能培养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结合高职生的特点,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自我学习、发展能力,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岗位不断变化的需求,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途径

①实施常态化的专业调研和岗位分析。由专业调研小组,按照制订的专业调研制度,通过现场走访,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以及毕业生追踪调查等方式,对政府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企业经理、企业技术部门负责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毕业生等进行每年一次的行业企业调研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了解和掌握行业发展、专业人才需求、工作任务、工作内容、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等,形成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构建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优化适应岗位任职要求的课程体系,选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打造“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②构建适应岗位任职要求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将职业素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构建职业素质课程、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课程、专业核心知识与技能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创新创业能力课程等课程模块,打破“三段式”学科课程体系,摆脱学科课程的思想束缚,从岗位需求出发,将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

③加强职业素质教育。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形成“课堂认同、日常固化、实践应用”的职业教育体系,使学生认知―理解―认同职业素质的内涵和价值。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现职业素质的认知教育;以“感恩・赶超”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通过开展文化大讲堂、科技活动月、社会实践、公益劳动、文体活动、课外读书活动、讲座等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建立与学院文化、企业文化、企业生产经营氛围、生产经营理念、管理制度紧密联系的专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④强化创新能力培养。设置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开展创新能力培养第二课堂,设立学生应用技术研究项目,举办技能大赛、创新竞赛等,构建课程融入、第二课堂、创新项目立项、技能大赛、创新竞赛、创业孵化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搭建创新活动载体。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聪明才智,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锻炼中,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灵感,提高创新能力,为学生高质量就业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⑤加强“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完善教师培养培训的相关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校企合作建立教师培训基地,通过校内培训、国内外培训、企业顶岗锻炼、聘任相结合的方式,实施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工程、青年教师成长工程、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程等四项工程,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特别是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课程开发设计能力,培养一批能够把握专业发展,具有行业企业影响力,理论水平、职业技能和科研水平较高的专业带头人;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职业技能和课程开发能力的骨干教师;培养一批具有企业实践经历的“双师素质”教师,打造一支“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⑥加强实践条件建设。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构筑从基本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从生产性实训到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设置综合性实训项目,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独立钻研能力;通过设置设计性、创新性实训项目,鼓励学生到创新实验室进行创新研究;利用网上教学平台,建立网上虚拟实验室,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和合作范围,深化在专业教学、师资培养、员工培训、技术研发、人才供需等方面的合作关系。强化实习、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完善教学计划、实训教学大纲、过程监控办法及考核标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大实训、实习环节的管理力度,提高实验、实训的开出率,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⑦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机制是保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重要前提。一是完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选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实现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造条件;二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的管理;三是建立健全教师岗位竞争、激励、约束、退出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体制机制环境,将考核结果与教师职称聘任、职务晋升、收入分配等挂钩,做到奖优罚劣,优劳优酬;定期评选表彰在师德建设、教书育人、教学改革、技术研究中做出显著成绩的教师,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

二、“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职业素质培养

①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以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将职业素质培养纳入教学计划,开设《职业道德与思想修养》课程;在课程讲授的内容中融进职业道德和素质内容,将学生在职业素质中必须具备的各方面能力,分项落实到相关的课程和教学大纲之中,使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情景、案例教学进行职业环境模拟,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式,营造准职业教育氛围,让学生更直观、更有效地接受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诚实守信品格和团结协作能力。上好新生入学教育第一课,把新生入学教育作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第一课,邀请企业家来学校介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需要具备哪些职业素质,让学生一入校就了解将来工作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开展“莱职有约”活动,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和新生面对面交流,介绍自己的学习和成长历程,为学生学习和职业素质养成树立榜样。

②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环节。把职业素质教育和培养贯穿在实践中,让学生在实验、实习、社会调查和实践等环节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将企业文化、“7S”生产现场管理规范融入实践教学,让学生适应真实的职业环境,通过严格管理,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使他们把这种规范变成职业习惯、内化为自身道德素养,转化为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③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学院“感恩・赶超”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开展以“感恩・赶超”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搭建以“成功大学”、文化大讲堂、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活动月等载体。通过军事训练、感恩教育、国防教育、院系情教育、安全教育、国学经典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树立自信心和自豪感;开展文学阅读和创作活动,建设文学队伍,创办文学刊物,让文学在教育中闪光,为大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正能量”,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开展朗诵、演讲、读书、礼仪、绘画、摄影、技能大赛、创业论坛等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展现学生的才能;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法律“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以及社科知识普及活动,锻炼学生热爱社会、服务大众、与人友好合作等职业品质,提高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2.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培养

②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强化技能训练。新建、扩建生产性实训中心及实训室,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室,添置实训设备,将优秀企业文化引进课堂,在实训室布局、设备摆放等方面营造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氛围,选聘技能水平高、责任意识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指导教师,合理安排专业认知、课内实践、专业综合实训、技能强化、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及答辩等各项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和内容,加强对实践教学工作的指导、考核与监督,应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专业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

3.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①树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当前,高职大学生普遍缺乏对创新创业的正确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让学生了解创造性人皆有之,并存在于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只要能独立自主地思考与解决问题,不与人雷同,不拘泥成法,就可视为创造力的表现。打破创新创造的神秘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创新创造可以体现在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通过教育引导,充分挖掘学生丰富的创造潜能,并使之以全新的观念审视自己,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丰富创造力,树立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理念。

②构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开展创新能力培养第二课堂,设立学生应用技术研究项目,举办技能大赛、创新竞赛等,构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为学生创新能力发挥与个性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聪明才智,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锻炼中,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灵感,提高创新能力。

③搭建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建立创新实验实训室,实施“万名大学生百个创新项目”工程,鼓励、支持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充分发挥教师的科研带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实施效果

通过基于工学结合的“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适应了职业教育特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历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参与人数、获奖等次、获奖数量显著提高,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明显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明显增强;毕业生职业素质明显提升,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获得专利证书的数量、小发明、小制作的数量、技术含量、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创业计划竞赛的获奖等次和数量显著提高,毕业生开办公司的数量、盈利水平显著增多;教学科研取得了丰硕成果,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通过数量、名次和获得的成果水平明显提高,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数量、经费显著提高,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

[3]刘紫婷.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4]齐再前,孙晓鲲,黄先开.强化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提高职业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育,2011(5).

[5]徐晓军.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2(6).

[6]刘保国.知识经济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7]曾伟,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浅析[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