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效课堂的策略

高效课堂的策略范文精选

高效课堂的策略

高效课堂的策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有效策略

小学是学生生涯中最为关键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一生的学习习惯被固定下来,而小学语文则是在整个小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学科。探究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一方面为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了方式方法,另一方面也为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实现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策略进行论述。

一、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基于教学内容,针对将要传授的知识构建相关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感到学习的内容更加真实,学习的环境更加舒适,学习的方法更感兴趣,从而最终达到掌握课堂知识的效果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情境教学充分考虑到学生所处的年龄段的特点,即这个年龄的学生心智并不完善,缺乏专注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情境教学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环境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情境教学可以提高教师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讲课的内容更加有吸引力,学生在趣味性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牢固地掌握新知识,从而增强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上,教师要进行情境教学,善于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丰富多样的课件以及美妙动听的音乐等多种多样的学习手段来创建一个轻松愉快的语文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舒适的氛围环境中探索知识、研究问题,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例如,在课文《秋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让学生预习课文,在正式上课前就让学生对于要学习的课文中的“秋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教师还要布置一个问题让他们去带着问题读课文,即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脑海中的秋天。等到正式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先针对之前的课前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一个个描述自己脑中的秋天,这样整个课堂关于“秋天”的学习主题和氛围就被营造出来。接着教师让学生一起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学生对于秋天的感情也就表现出来。接着教师开始带着学生学习课文,“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通过多媒体来将课文中的“落叶”景象用图片和视频展现出来,动静结合地显示使得整篇课文描绘的景色出现在了课堂上,同时也出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紧接着,课文中的天空、大雁都出现了,整个关于课文的情境被创设出来,学生学得更加起劲了,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对于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

二、通过互动教学,加强学生的理解

互动教学就是指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过程中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的教学方法。一直以来,小学语文课是涉及到沟通、理解和写作的课程,需要学生去不断地提高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而互动式教学就是培养这两方面能力的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具体来讲,教师的互动教学主要通过设计课堂问题来实现。课堂提问的环节是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最重要的环节,许多学生在预习课文之后对课文有了自己的想法,设计提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思考,组织语言实现了将观点从想到说的进步,而且在提问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被吸引,另一方面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对于整篇课文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在课堂上进行提问使得教师借助提出问题的方式实现了与学生的互动,了解了学生的想法,对于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效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在《曹冲称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前预习环节就可以给学生提一个问题,像是“如果你是课文中的曹冲,你能想到哪些方法给大象称重”。这个设置的问题没有固定答案,教师主要是想让学生能够在阅读和预习课文的时候去主动地思考,带着问题进行预习,这样的学习方式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发现问题,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有着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于课文中曹冲称象所表现出来的智慧,不同的学生一定会有不同的看法。等到正式上课,教师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每一个观点教师都从不同角度给予肯定,这样一来学生的思考得到了教师的肯定。通过这种提问式互动,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会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思考,因此,也会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从而推动高效课堂的构建。

三、通过分层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他们的能力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每个学生和每个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对此教师要做到对待不同的学生就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沟通方法,这里的“区别对待”主要指采取分层教学,意思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个性化教学。小学语文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人本”思想的,在该思想的指导之下,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这就需要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面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他们所有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讲,分层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其需要教师在全面了解班上每一个学生基本情况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例如,对于活泼好动且想法丰富的学生采取正确引导,对于沉默寡言不爱说话的学生加强沟通,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以及其兴趣所在入手,在充分了解其个性的基础上进行挖掘,给予学生释放潜力展现自己的机会,从而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适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科学地调整。例如,在《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取分层式教学。这篇课文主要是描写边疆地区不同民族的学生在小学的热闹场景,为学生构建了一幅生动美妙的画卷。在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让所有学生进行课文朗读,然后再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要求。对于平时不怎么喜欢动脑筋的学生,教师要让他回答一些问题,例如“课文中哪些场景描写得最好,为什么?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个段落,为什么?”对于平时不喜欢说话的学生,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引导他们朗读课文,读完课文让他将文中最好的段落与大家分享。此外,教师也要对一些能力强的学生采取拔高教学,在学习这篇课文后给定他们一些词汇,例如“教室里”“操场上”“花坛边”等,然后让这些能力强的学生用这些词写出一段话,然后读出来。这样一来,一堂语文课下来,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得到了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语文高效课堂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被建构起来。

四、通过合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对于学生来说,除了需要教师讲解知识外,还需要与其他学生相互沟通、互相合作来共同探求知识,这就是合作教学。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积极采取合作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面对一个即将要学习的知识点时,首先要能够做到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合作对于学生来说,是他们与同龄人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展现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每个人有各自的想法,因此,对于同一个学习任务会有着不同的完成情况,合作教学是为了让他们从小就学会接受别人的不同观点,然后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获得更加深刻的体会与理解。具体来讲,在合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座位或者自愿报名来将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的人数应控制在四到五个人,然后教师将要学习的课文以及相关任务给学生布置下去,教师对于每个小组仅限于引导,至于在每个小组中具体每个学生干什么都由他们自己决定,小组通过仔细分工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教师则根据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反馈的信息进行及时指导,从而使他们在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发现存在的问题。例如,在《登鹳雀楼》这篇古诗的学习过程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正确理解古诗的含义。对此教师可以进行合作教学,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首先让学生在小组中描述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景,在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描述之后,大家选出来一个代表,让这个学生代表这个小组来朗读课文,回答问题。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应该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在这样的合作中学生学会了团队合作,培养了合作意识。

五、通过思维导图,强化学生的总结反思意识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的课上教学都主要通过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来进行,因此,板书式思维已经在学生的脑海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教师通过板书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学生处于较为特殊的年龄段,在这个时期他们的认知水平较低,对于抽象概念难以理解,板书式思维导图以直观的形式、简单的设计为主要特征,对于提高学生记忆力和想象力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的学习内容比较丰富,从简单的拼音到难写的汉字,从容易的词语到难懂的句子,形式多样。这样的学习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单一和枯燥的,因此,学生如果在学习中不注重总结和反思,很有可能学完今天的课程就忘记以前的知识。具体来讲,教师通过板书式思维导图进行总结和反思,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主动思考、巩固学习内容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过去的知识,总结过去的内容,反思过去的问题,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另一方面对于教师高效课堂的建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在《古诗三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大家预习这三首新的古诗,即《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让学生在预习课文之后,自己尝试着去理解古诗,去分析古诗,等到正式课上教师带领大家学习之后就可以做一个关于古诗的思维导图。为了带领学生进行关于古诗的总结和反思,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之前学习的古诗,不管是上个学期的《游山西村》,还是去年学习的《咏柳》,让学生尽情回忆,只要学生能够想起来之前学的古诗。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回忆的古诗进行板书式思维导图的设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之前的这些古诗和今天学习的古诗有什么共同特点,例如哪些是抒情的古诗,哪些是描写景色的古诗,哪些是写人的古诗等。通过这样的引导,以前学过的古诗和今天学习的古诗产生了联系,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对以前的古诗有了回顾,同时也在比较的基础上对新学的知识有了更深刻地了解。将思维导图用于强化总结和反思,能够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去。

六、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实现离不开小学语文教师的引导,从情境教学到互动教学,再到分层教学和合作教学,以及最后的思维导图设计,小学语文教师是构建整个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重要角色。除此之外,要想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教师还应当在确保学生已经掌握语文学科基本知识的前提下,通过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和创新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式,在新的教学方式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通过这样的创新和改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以及各方面的素质才能够有效地提高。

参考文献:

[1]路雪娇.浅谈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19(3):1.

[2]唐龄.小学语文自主课堂教学策略[J].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19(3):1.

高效课堂的策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移动智能终端;高校课堂教学;微课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设计

0引言

现如今是信息碎片化社会,高校教育也受此社会氛围影响,其教学方式不断发生改变。将移动智能终端为教学载体,融入更多新媒体技术,与高校专业教学会产生剧烈化学反应,弱化大学生学习的时空限制,也提高他们的学习灵活性,弥补传统高校课堂教学进程中的种种缺陷。通过智能移动终端,学生也能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展开自主探索,完成课堂教学上的知识延伸,展现移动智能终端之于高校课堂教学的巨大影响力。

1基于智能移动终端与微课程结合的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当代高校越来越多将智能移动终端与新媒体引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希望以此来实现教学过程优化,为大学生提供更佳学习体验。将现代高科技教学模式与传统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相融合是不错的尝试,所以基于这一目标,本文主要对二者结合背景下融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优势分析。

1.1优势分析

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微课程新媒体高校公共艺术教学,这三者的结合极大程度发挥了网络智能移动终端的固有优势,强化了课堂教学过程的灵活性与普及性。当前,大学生的智能移动终端持有率已经达到95%以上,它不仅仅是学生沟通交流的工具,更是为他们学习提供便利的助手,利用智能移动终端展开公共艺术微课程教学,可以更好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空间更加自由,也能够充分利用零散时间与碎片化信息实现学习整合,在极短时间内就获得知识点,大大提升学习效率,对高校普及公共艺术文化知识也很有帮助。另外,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公共艺术教育微课程课堂教学也能够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本身的教学质量,它可以以新媒体微课程作为建工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例如国内某高校就开发了“中国民间织锦艺术”根据校内实际资源及教学状况,将云锦内容配合智能移动终端融入到微课程当中,让学生从自己身边所了解的事物出发来刺激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云锦的学习印象,并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该课程教师鼓励学生基于自身状况来调整学习进度,控制教学流程节奏,这也更好的体现了智能移动终端对学习进程可调控的有效功能机制,它合理把握了教学节奏,找到了适合于课堂教学开展的学习方法。

1.2现实意义分析

将智能移动终端、微课程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三者融为一体,这对高校课堂教学开展具有极大现实意义。首先,它从传统中教师以“教”为中心逐渐转化到以学生“学”为中心,在此过程中充分遵循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启发性与因材施教原则,基本弥补了传统高校课堂授课中所存在的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学缺乏针对性等不足,而且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造力,展现了智能移动终端与微课程将师生从课程准备到课后评价始终紧密联系到一起的实效性与互动性特征,对教学资源也实现了最大化有效分配利用。对大学生本身而言,开发以智能移动终端为基础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微课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化,打破学生在空间与时间中的巨大限制,并且在课程中它也能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对强化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的普及广度与深度都有巨大促进作用。通过智能移动终端与微课程的结合教学模式,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照比从前更多,基本消除了师生间的教学交流与角色壁垒,让公共艺术能够更深层次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当中。再者,大学生也可以通过随身携带智能移动终端,随时利用其新媒体媒介(微信、微博等等)与同学、老师交流,让高校的传统公共艺术教育不在那么高不可攀,逐渐转化为具有高度亲和力和普适性的教育交流过程[1]。

2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微课程设计与应用案例分析

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微课程设计与应用主要分为前期分析、中期设计和后期制作3个环节,然后对教学过程进行课后总结评价,以下基于这4个阶段展开全面的设计分析,围绕“中国民间美术赏析”课程中的“民间印染”内容,探讨了其在高校课堂教学的设计应用过程。

2.1前期分析

“民间印染”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国民间美术赏析”课程中第十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课主要讲述各种纤维织物通过物理或化学染色方法来实现印花工艺加工,可用于各种被面、服饰与工艺品当中,极富中华风韵。该课程主要分为4个部分:民间印染的种类与制作工艺、造型特征、文化意义以及审美价值。在教学方案设计之前,首先要确定教学计划。“民间印染”课程预计用两个课时完成,其中包括了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辅助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民间印染相关概念知识,了解民间印染的历史发展轨迹与制作工艺,同时熟悉它的工艺类型等等,最终向学生灌输民间印染的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然后进行教学对象分析,该教学过程主要针对从大一到大三的学生,他们都来自于非艺术专业,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相对成熟,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但他们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所以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格与高尚情操。由于教学对象均没有艺术专业背景,所以“中国民间美术赏析”课程并非专业的美术教学课程,而是主要以普及民间美术知识、弘扬传统文化为目的,面向学生,教师要尽量把控尺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过程。最后要为学生制定“民间印染”章节教学目标,通过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微课程教学来明确“民间印染”本身的相关概念,能够分辨它的3种基本印染种类,并熟悉民间蓝印花布的历史发展历程,能够结合生活实际体验来深入体会“民间印染”的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2]。

2.2中期设计

在该课程的中期设计过程中,主要结合教学目标与章节内容来总结重点内容,通过智能移动终端与微课程结合来启发学生主动思考能力,包括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以“民间印染的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这一微课程展开为例,以下具体来讲其教学设计流程。第一步,教师首先讲解“民间印染”的纹样造型特点,利用演示法和讲授法来结合动画素材,首先屏幕出现文字,渐渐隐去然后出现图片并扇形展开,学生根据图片来观察印染中的工艺纹样创造过程,看其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并在看视频后展开师生讨论总结,最后探讨“民间印染”的纹样造型特点。第二步,讲解“民间印染”的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此时微视频飞入文字,图片扇形展开,此片段主要讲述“民间印染”与其它民间艺术的差异性,并从造型图案中反映在一定时期、地域内的民族文化,让学生体验古代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双重追求,而“民间印染”正是这一重要载体。第三步,展开微练习设计,通过微课程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当前国内“民间印染”市场发展的症结所在,并思考如何寻觅新的市场以及其开发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一问题,并展开课堂讨论。

2.3后期制作

课程技术后,教师要制作“民间印染”的微课程视频并出来,如果采用PPT课件制作,配合录频软件来录制微视频课程,再利用录音话筒、电脑和教材及网络资料来设计微课程讲稿,在制作过程中录入教师旁白声音,加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在利用标记工具与画中画功能来渲染微视频,最后利用CamtasiaStudio视频编辑软件进行课件字幕添加,在视频美化后完成“民间渲染”的微课程视频制作过程。教师将做好的微视频发送到班级的微信公众平台上,学生就可以了通过微信公众号接收并观看有关“民间印染”的微课程,展开重复观看深入学习。

2.4教学评价

结合上述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公共艺术教育微课程教学过程,教师可以给出细致的教学评价,并总结该课程对大学生的教育优化成效。首先要对教学本身展开评价,评价智能移动终端引入新媒体微课程展开高校教学的实操性,它更加贴近于学生现实生活,能够从生活实际出发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也有助于改善当前传统课堂教学沉闷分为,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很有帮助。为此,教师要让学生在观看学习完“民间印染”的微视频后撰写读后感,了解他们对于中国古代“民间印染”的看法,并说明自己在课堂上学到了哪些内容,在下一节课上面向师生发表,然后教师给出评价,并展开师生再一次的讨论过程[3]。综上所述,“中国民间美术赏析”课程是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有效拓展,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本设计还加入了移动智能终端与微课程先进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效果。在信息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在高校课堂教学中补充现代化设备,推行信息化理念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3总结

将智能移动终端与微课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联系在一起,实现三位一体教学,本文主要探讨了它的可操作性、具体模式、对大学生学习的现实意义与优势,并展开了现实教学方案设计,充分展示了智能移动终端与新媒体微课程之于高校课堂教学的优越性,为高校教师开展其他学科教学提供了借鉴学习机会,积累了他们丰富的现代化教学经验,也为学生带来了与传统教学不一样的良好学习体验。在未来,智能移动终端也必将成为高校课堂教学发展趋势,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实现多方实操经验汲取,配合新媒体微课程这样的新型教学方法,影响高校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实现高校课堂教学的全面改革。

参考文献院

[1]颜芳.基于Android的移动课堂学习系统设计与实现[D].华中师范大学,2015:20-22.

[2]任小媛.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大学开放微课程建设初探[J].考试周刊,2014(90):152-153.

高效课堂的策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高效教学;教学策略

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对于提高初中生物课堂的高效性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新课程改革进程的重要助力。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的初中生物教师必须正视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加快对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进程,实现初中生物课堂的高效性教学。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实现初中生物课堂的高效性教学。

一、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主导作用

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初中生物教师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然把自身放在课堂中的首要位置,片面地对学生进行灌入式教育,往往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初中生物的兴趣不够浓厚,甚至对初中生物具有强烈的排斥感,在这种情况下,又怎能实现初中生物课堂高效性教学。这就需要我们的初中生物教师能够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例如,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能够认识到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然后根据当地具体的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谈谈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认识,指出当地存在的环境问题。然后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就如何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让学生展开讨论。借助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自我思考中加深对当地所存在的环境问题的了解,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对于游戏的偏爱,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你问我答的小游戏,就如何关心和保护身边的环境让学生展开游戏,对游戏成绩较高的学生给予表扬。利用小组参与讨论和进行游戏活动的方式,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巩固师生关系,而且教师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进而推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二、转变教学模式,加快课程改革进程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初中教学中不断的普及,传统的教学模式正被历史所淘汰,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信息化教学所带来的诸多优势正逐步地改变着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为了能够实现初中生活课堂的高效性教学,我们的初中生物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模式,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与时俱进,把信息化教学方式具体化和普遍化,把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例如,在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对课本知识的解读,对于地球上的生命进化过程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原始地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由于学生对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了解得不多,单纯地依靠课本知识内容和教师知识储备很难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有效的学习,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把和地球生命的起源、进化有关的视频素材分享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到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过程,对于原始地球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体会到地球上生命形成的不易,培养学生爱护地球,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三、密切联系生活,提高教学的高效性

生物来源于实际,是对实际生活的概括和总结,初中生物所涉及的很多知识内容都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需要我们的初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重视生活实践,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依靠专业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例如,在保护生物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目标是让学生清楚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危险及其原因,了解保护动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书本知识和当地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着重介绍本地区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危险和原因,再结合当地具体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举措,解读课文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认识到当地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危险性,提高学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促进初中生物课堂的高效性教学。

四、总结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初中生物课堂高效性教学,初中生物教师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方法,加快教学模式转变的效率,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把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丰富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于初中生物的学习兴趣,达到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教学。

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的策略范文第4篇

一、教学活动的方法论探讨

长期以来,外语教学工作者一直将“寻求正确的方法”视作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一些人认为,外语教学的质量取决于教学方法的质量,因而最根本的就是要发展一种有效的方法。他们假定,语言学理论的进展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突破最终将揭开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的奥秘并形成一种新的“超级方法”,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外语教学中的问题。另一些人更为乐观地相信,这种“超级方法”就蕴含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暗示法”、“自然法”等方法之中,充分挖掘这些方法将会戏剧性地改变眼下外语教学质量不高的状况。教学方法果真具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吗?下面的分析在一定意义上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

所有的教学方法似乎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特征,牋即它们都包含着一套关于“如何完成教学”的规则。有的方法提倡先加强说的训练,以便建立起基本的语言模式;有的强调发挥所记住的对话或课文的作用;有的则要求使学习者运用自己的语言资源尽快地进行相互交际的尝试。尽管不同的方法有不尽相同的侧重点,但它们对教师和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的规定则是一样的,其中对教师的要求包括出示何种材料、何时教和如何教,对学习者的规定主要在于通过何种途径学习,由此确定教师、学习者和学习材料三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角色,按照这个规定,教师的工作就是设法使自己的教学风格及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与方法的要求相一致。

“理性主义”方法是指那些“指向过程”的方法,这种方法把语言视作一个整体,认为对语言功能的理解是语言学习的“居先步骤”,其中包含着批判性地思考和交际的愿望;而“经验主义”方法则注重于四种“互不关联”的语言技能(听、说、读、写,其排列顺序的不同也说明主张的差别,这里暂不涉及)的训练。那么,这两种方法之间的差别能否在教学实践中找到呢?斯沃弗等人发现,人们用对比的方法找出的各种不同教学方法间的“差别”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并不存在,因而“贴”在教学活动上的某种方法论“标签”并不说明什么。由此可见,教学方法对教学活动性质的限定并不是基于对教学过程研究的结果,而是基于某种假设。这也是方法与实际“脱节”的重要原因。尽管如此,教学方法仍然很有“市潮,新方法的兜售者在各种会议上频频露面,教师们也时常聚集一堂聆听关于最新“超级方法”的描述。然而,这种表面的“繁荣”既无法掩饰更无法消除以使教学概念化这种企图的严重局限,即它呈现给教师的只是某种经过精心包装的静态的、“预先决定”的货色,而把特定的教师和学习者角色、教学活动过程等强加于所有的教师和学习者,对课堂经历的研究表明:从时间上来说教学并不是静态的、固定的,而是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方法来源于教师和学习者与教学任务和活动之间长时间的相互影响,有些人不顾这些事实而根本否定教师的作用,认为如果让每个教师各行其是,教学活动将陷于一片混乱,因而必须有一些适用于一切教师和一切教学情境的“一般方法”。殊不知,任何教学方法,如果不能得到实际教学活动中的个人教学风格和教学技巧等重要变量的影响和补充,它也就谈不上发展和完善。

鉴于此,另一些人在对教学本质进行了研究之后提出了一种不同于上述的教学观。他们认为:①教学效果的差异,原因在于教师而不是教师所采用的方法;②某种意义说,教师的工作方式并不依赖于特定的方法;③“高效教学”的特性是可以测定的。此外,他们还将注意力部分地转向了学习者,并试图确定“高效学习”的特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注意观察和反省自己的教学活动,同时还要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观察和思考。

二、“高效教学”特性的策略研究

要探讨“高效教学”,必须对促成教学“高效”的策略进行分析和评判,其中包括教师的策略和学习者的策略两个方面。

研究者发现,教学过程的几个维度都可以说明“高效教学”与“低效教学”之间的差别,其中包括课堂组织、课堂结构、课堂任务和分组教学等环节。在“高效教学”过程中,其教学论原则建立于对“高效”教师实际运用的课堂实践的形式及过程的研究,因而不能将其“高效”简单地归功于甲方法或乙方法的应用,也不能归因于教师对照某套来自教学过程外部的原则而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而是教师对课堂中的教学、学习和交际过程的主动控制和驾驭能力及其对这些过程的理解的结果。这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应充满着教师的授课目标、学习者的学目的、课堂任务及活动、教师的讲授行为和学习者为完成指定任务而采取的行为与教学效果之间不断发展着的、动态的相互影响。

2、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于教师的作用,殊不知学习者为达到成功的学习而采用的“策略”也具有重要作用。魏林等人就认为学习者无论在教师采用何种方法和技术的情况下都可以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这种观点使得研究者和教师们开始更多地注意学习者本身,以图发现成功的外语学习者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正如对“高效教学”的研究试图证明哪些教学行为可以导向优质教学一样,对“高效学习”的研究也试图验证哪些学习行为能够最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研究者发现,一些外语学习者之所以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表现欠佳”,主要是学习策略的运用不当造成的,因而他们认为,通过验证并指导这些学习者运用“成功学习的策略”就有可能使其“表现”得到改善。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必要对外语学习中的“学习者策略”进行研究,以帮助其他学习者改善其学习语言的能力。

为了向学生提供有关学习策略的知识,必须将“策略”具体化为特定形式的技巧,然而关于如何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目前尚无一致意见,其中心问题在于“策略”是“学得的”还是“习得的”,一些研究者主张直接了当地训练学习者对某种策略的运用,并教会学生如何有意识地检验自己的策略;另一些研究者则倾向于将某种策略融入其他学习内容之中,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策略的影响,从而形成一种“习得策略”。需要指出的是,两种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干预,问题在于教师是让学习者放弃现有策略并换用别种策略还是仅仅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驾驭现有的策略。

高效课堂的策略范文第5篇

一、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率内涵

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率是对数学课程教学活动进行合理性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量上表现为数学课堂内实际教学时间与有效教学时间的比率,它在质上表现为在单位时间内,以师生必要的精力消耗,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数学知识与技能掌握、数学思维训练、数学策略优化、数学情感态度价值孕育等方面得到尽可能多的实际效益。其中,有效教学时间是指课堂L除去学生一无所获的、白白浪费的时间,这种时间主要用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内化数学精神等方面,并表现不同程度的有效性。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率观需要强调效率的全面性、合理性与发展性等要素。就全面性而言,要充分考虑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效果、效益的多方面性或系统性,要立足于数学课堂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从数学课堂教学时间、数学课堂教学结果及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等多项指标进行全面评价。就合理性而言,要遵循数学课程教学的目的与数学课程教学的规律,强调数学课堂教学预期目的以及数学课程教学规律的相互作用,强调数学课程教学效率评价针对性与实效性的统一。就发展性而言,应强调通过数学课程教学效率评价引导,促进师生在交往互动的数学活动中获得知识、能力、文化、价值等维度的共同发展,这种发展既有学生的,又有教师的。

二、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策略

根据前面的分析,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策略应当是一个多元化的体系,比如,可思考如何构建高效的课堂环境策略、教学组织实施策略、课堂教学评价策略、教学技术应用策略等等。限于篇幅,拙文自然不可能全面展开论述,仅结合本人对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考察以及上述策略构建的相关要素,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初步分析。

1.增强效率意识。

由于缺少必要的效率意识,常常导致许多不合理的教学现象,比如,不少教师迷信于讲,迷信于练,迷信于死记硬背:不少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不少数学教师过分迎合学生的浅层兴趣,过分追求外在的操作活动,脱离数学的本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形式化现象严重。改变这些不合理的教学现象,亟需从数学教学的内容设计、数学教学的语言表述、数学教学的进度安排、数学课程的资源运用、师生互动的有效形式等维度强化效率意识。不过,这种效率意识的增强不应仅是数学教师和学生的事,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对数学教师(学生)而言,要能立足于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经常反思自己数学教(学)的活动,以寻找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最佳途径和方法,要注意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反思意识”,积极探索适合自己个性的独特而又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以真正做到既教(学)会又要会教(学)。对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而言,要引导数学教师不断提高运用数学教育理论的意识和水平,引导数学教师经常反思自己的数学教育观念、数学课堂教学行为是否与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具有一致性,要考察数学教师是否真正运用数学课程教学理念指导自己设计教学并有效实施,引导数学教师在遵守正常课时的前提下进行教学安排,真正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上狠下工夫。

2.关注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忽视学生数学思维训练必然会导致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尽管大多数学生都具备能进行有效数学思维的禀赋,但是现实中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利用这种禀赋,不少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不高通常与他们数学思维习惯不好以及数学思维品质不高有关。因此.通过数学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优化他们的数学思维品质对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优化他们的数学思维品质呢?这自然有多方面的要求。从教师教的要素来分析,笔者认为应当特别重视以下3点:第一,教学中应尽可能拉长学生有效数学思维的长度,并通过教师自身数学教学思维的张与弛不断激发并引导学会归纳与演绎,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数学思维,通过有效的思维活动过程优化数学思维品质,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第二,教学中应关注学生探索性、研究性、理解性的数学学习过程,注意对学生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考方法的有效分析,注意在学生数学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开展教学,注意合理运用“激趣”手段进行“启思”,注意教给学生符合数学学科特点的思维方法和技巧,特别是加强思维策略的训练(包括复述策略、

精制策略、组织策略的训练),并引导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学习反思。第三,教学中应关注数学学困生群体。高效率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高效率,缩小个体差异是高效率数学教学的平衡点,而缩小个体差异除了要分析学困生知识与情感两方面的因素(许多学困生知识表征不合理,存在知识缺陷,情感态度体验消极)外,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学困生思维品质结构与大多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关注学困生的数学思考及影响数学思考的各种因素,要有效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给学困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并教给他们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切实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提高教师教学素质。

高效率的数学课堂呼唤高素质的数学教师。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必要努力提高广大数学教师的教学素质,这在本质上要求从“个人”与“集体”两个维度来衡量数学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职业情意”等方面的发展。特别地,应当对效率低下的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必要的跟踪、诊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帮扶”、指导.引导他们积极开展数学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数学教学方法,合理运用数学教学艺术,并夯实以下诸方面能力的培养:第一,数学教学要素精益求精能力的培养。只有提高这种能力才能使教师对数学语言和数学教学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精炼而富于启发性,对数学教学问题设计才能既有难度又有坡度、清晰度。第二,数学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地,应当防止数学教学思维的片面性与简单化导致形式主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泛滥。按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理论,数学中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教学是有所区别的,有的侧重于讲解、有的侧重于练习、有的侧重于探究,对数学教师而言,课堂上哪些内容该教师讲,如何讲,哪些内容该学生自主性地学习,如何进行自主性学习,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有一个清晰的数学教学思维。尤其是对那些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要通过数学教师清晰的教学思维,及时地捕捉信息、重组信息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更加精彩。第三,指导学生数学学习策略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数学方法的掌握克服解题的盲目性,透过不同现象抓住其本质,训练创造性解题能力,提高数学素质。第四,妥善整合各种教学关系能力的培养。就教学对象而言。要能处理好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的关系,在面向全体的理念指导下努力面向每一个个体;就教学目标而言,要能处理好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与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四方面目标整体上的全面性、均衡性与具体课堂中的选择性、侧重性的关系;就教学方式而言.要能注意处理好接受学习与建构学习的关系,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别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就教学过程展开而言,要能处理好数学课堂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努力使数学课堂教学在尊重数学教学文本的基础上超越和创新数学教学文本;就教学结果而言,要能关注学生的学会与会学的关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