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险与应急管理

风险与应急管理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风险与应急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风险与应急管理

风险与应急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措施;信息化

0引言在日常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石油化工企业面临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安全隐患较多、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重大安全风险挑战[1-2],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安全生产事故死亡27412人[3]。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防控体系,确保管控制度到位、人员教育培训到位、事故发生时应急处置能力到位,做到“无急可应、有急能应”的效果。本文以风险为核心,从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为出发点,围绕管控制度落实到位、人员教育培训到位、应急处置能力到位三方面的管控措施落实体系,建立安全生产风险防控体系,打造“企业全面负责+第三方专业服务+政府精准监管”新模式。以物联网、大数据、知识图谱等新技术为支撑,构建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平台,推动监管部门、石油化工企业、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多方参与,多方受益,促进石油化工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

1安全生产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针对石油化工企业事故频发、安全隐患较多等问题,在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以风险为核心,建立风险管控制度和措施,确定风险等级、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从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为出发点,围绕管控制度落实到位、人员教育培训到位、事故发生时应急处置能力到位三个方面建立风险管控措施落实体系,落实隐患排查治理、应急预案管理、应急资源管理、应急预案演练、安全教育培训等制度,对管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出具落实分析报告,从而建立安全生产风险防控的有效机制,全面打造“企业全面负责+第三方专业服务+政府精准监管”新模式,安全生产风险防控体系逻辑图如图1所示。通过安全生产防控体系的建立,实现关口前移,从风险源头有效的遏制事故的发生,促使企业自我提高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企业通过自身或者借助专业力量,依据法律法规要求对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风险辨识、评估、确定风险分级,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4],从工程技术措施、教育培训措施、应急措施、管理措施、个体防护措施五方面制定风险管控措施[5]。通过科技手段将风险内容进行上报管理,依据风险辨识内容自动生成风险告知卡、风险二维码和风险四色图、风险公告栏等风险管理制度,初步建立风险管控制度和措施。本文从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为出发点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其逻辑关系图如图2所示。在事故风险辨识的基础上,为每一个风险点制定现场处置方案,为每一类事故制定专项应急预案[6-7]。从应急资源和应急能力两方面验证应急预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如果应急资源配备不合理,及时对应急资源进行补充,如果应急能力配备不合理,需要从教育培训和应急预案演练两方面提升。为进一步验证风险管控措施落实到位情况,需进行全方位的隐患排查,从管控制度是否落实到位、人员教育培训是否到位和技能是否提升、事故发生时应急处置能力是否到位三个方面进行隐患排查。依据石油化工企业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建立智能分析模型对企业管控措施落实综合分析,精细化评估企业的优势和薄弱环节,针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改进。

2信息化平台架构

以物联网、大数据、知识图谱等新技术为支撑,搭建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平台,本文所建立系统的平台架构包括数据支撑层、基础支撑层、业务应用层和用户层,同时配置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以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其架构图如图3所示。数据支撑层:包括构建知识图谱的知识体系支撑、知识图谱构建技术和支撑系统运行的关键技术算法支撑和数据库支撑。其中,知识体系为从商业购买专业知识、政府/集团搜集、用户系统填报等多种方式获取的知识,包括: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危险化学品应急处置知识、事故知识、决策知识、社会救援力量、企业救援力量、救援辅助信息等部分,利用知识图谱技术采用自顶向下结合自底向上的方法构建石油化工企业事故应急救援知识体系[8]。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经过知识存储、知识表示、知识抽取、知识挖掘、知识融合、知识推理等过程形成知识图谱[9-11],为应急救援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知识信息支持。支撑系统运行的关键技术算法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语义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意图识别和深度学习。构建风险辨识库、隐患排查标准库、业务应用数据库和知识图谱数据库以支撑业务应用。基础支撑层:地理信息系统、操作系统、应用中间件、云计算和存储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业务应用层:包括风险管理子系统、管控措施落实子系统、应急辅助决策子系统、专业服务管理子系统和系统辅助功能五大组成部分。企业经过自身或者专业机构辨识的风险信息进行上报,并设定一定规则形成风险告知卡、风险二维码和风险四色图供企业使用。从隐患排查治理、安全教育培训、应急预案管理、应急资源管理、应急预案演练、落实分析报告五个维度来建立管控措施落实体系,保障风险管控措施到位。在事故发生时为企业提供基于知识图谱的知识智能检索、事故应急响应、事故分析研判、情景辅助决策,以便用户进行有科学、有效的应急救援决策。提供机构专家管理、风险防控服务、服务评价管理等功能模块,以便机构/专家辅助企业提升安全生产防控水平。系统提供机构权限管理、岗位角色管理、用户登录管理、接口日志管理等功能辅助系统应用。用户层:为应急管理部门、集团企业、石油化工企业、现场指挥部的消防官兵、企业内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第三方服务机构和专业,为用户提供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和应急救援决策。

3信息化系统建设内容

3.1风险管理

企业通过自身或者借助专业力量进行风险辨识,做到风险明、底数清,利用管控七步法引导石油化工企业进行辨识、评估、定级、落实管控措施的工作。管控七步法包括划分步骤、辨识危险源、评估固有风险、分析诱导性原因、确定管控措施、评估现有风险、确定管控等级。通过风险管控辨识记录,在线完成风险告知卡的编制,可供企业在线下载打印,提高编制风险告知卡的便捷性。为每个风险点生成一个唯一的二维码,可将二维码张贴到风险点附近,扫描二维码后可查看风险相关信息。企业依据风险类别和风险等级绘制安全风险四色图,自动将生产设施、作业场所等区域存在的不同等级风险标示在总平面布置图上,实现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区分布“一张图”可视化展示。

3.2管控措施落实

为保证管控措施的有效性,从管控制度是否落实到位、人员教育培训是否到位和技能是否提升、事故发生时应急处置能力是否到位三个方面进行管控措施落实体系建设,提供应急预案管理、应急资源管理、应急预案演练、安全教育培训、隐患排查治理、落实分析报告等功能。应急预案管理实现在线分析事故风险、确定应急流程、编制现场处置方案和专项应急预案,提供预案属性管理、规则库管理、元件库管理、风险与资源管理、预案模型,预案编制引导、预案模板管理等功能,提升预案的可操作性。应急资源管理实现救援队伍、物资储备库、专家等信息的录入管理,应急资源调查、应急资源补充、应急资源调查报告等功能,从应急资源和应急能力两方面验证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对于应急资源缺失的情况,及时补充相应的应急物资,对于应急能力缺失的情况,从应急预案演练和安全教育培训两方面进行加强。应急预案演练的目的是让企业所有员工通过实践经验掌握应急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当事故发生时,企业可以依据演练内容,有专业性的进行应急处置,有条不紊的进行人员撤离,最大程度保障人员和财产安全。安全教育培训满足企业日常安全教育培训、定期安全教育培训和专题安全教育培训需求,依据用户自身的知识掌握情况推荐知识素材,在学习过程中控制学习时间、设置学分,学习完成后进行相应的考试,通过防作弊模型,提升学习质量,考试完成后为考试合格者颁发证书。隐患排查治理是在风险防控体系的基础上,制定事故隐患排查清单,检查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将风险管控措施未落实或失效的情况作为安全事故隐患进行治理,确保各类风险管控措施持续有效。落实分析报告是对企业风险管控措施进行横向和纵向数据分析比对,为企业形成完整性分析报告,通过报告指出企业需要加强的地方,让企业真正做到人员意识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提升。

3.3应急辅助决策

在石油化工企业事故救援过程中,针对初步研判会商、处置方案生成以及常态下专业知识学习等场景常常因信息查询不便捷、分布零散、无专业背书而导致耗时长、效果差的问题,提供安全生产事故救援知识体系,提供知识管理、搜索交互、搜索纠偏、语义检索、知识点关联推荐和可视化展示等功能。为事故救援提供科学、准确的救援信息和知识,提升事故救援能力,最大限度的减少事故损失。在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时,汇聚企业应急资源、应急预案、防护目标、危险源信息、风险信息,系统提供事故应急响应、事故分析研判、情景辅助决策等功能,快速生成应急处置方案,并能通过系统进行线上指挥,使救援过程更加科学高效。

3.4专业服务管理

针对石油化工企业“无人管、不会管、管不好”的难题,积极发挥市场机制,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全面推进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系统提供专家、机构信息管理功能,风险防控服务功能,服务评价管理功能。企业通过线上发单的形式申请专家服务,专家/机构可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包括隐患排查治理服务、风险辨识检查服务、安全教育培训服务、应急预案演练服务、其他服务等。专家/机构将服务内容、服务时间、服务过程全程留痕。通过服务评价功能考核专家/机构的服务质量。

4结语

风险与应急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溢油;风险管理;风险矩阵;防范措施

1概述

海洋石油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33%,海上油气田开发已经成为全球油气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渤海、东海及南海北部三大油气生产区,铺设海底管道从2006年的2000多千米一跃发展到2016年的6000多千米。海洋石油开发推动了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溢油污染事故为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董文婉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墨西哥湾溢油事件对整个墨西哥湾北部地区的鱼类、鸟类、底栖生物、珍稀濒危生物等造成了生物生理、生态层面的长期影响,在采取多项补偿措施后,影响得到消减,但无法完全消除[1]。海洋石油开发工程溢油风险贯穿于施工、运营、检修等各个环节,需强化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及时研究风险应对策略,实行动态化的风险管理,提升风险防范及管理能力。本文旨在建立一套服务于工程实践、符合我国开发现状的溢油风险指标体系,选择井喷、海底管道泄漏等代表性溢油风险,将风险度和易损度作为分类指标并分别向下建立一级和二级指标,根据二级指标分级赋分计算溢油风险指标体系的得分。分数越高风险越大,并根据其在风险矩阵中的位置判断风险是否可接受。

2溢油风险指标体系构建

溢油风险指标体系由危险度指标体系和易损度指标体系组成。

2.1危险度指标体系

2.1.1海底管道溢油。引起海底管道溢油的因素主要有:腐蚀、疲劳、第三方破坏和人为操作失误等。腐蚀指标包括外腐蚀和内腐蚀。外腐蚀根据管道材质、防腐效果和使用年限分级。钢管发生腐蚀的概率较大,柔性管概率较小。钢管一般采用阴极保护,每隔一段距离安装一块手镯式牺牲阳极。海底管道内腐蚀是由流体中二氧化碳、硫化物等腐蚀性物质引起的,根据流体与管材的相容性,腐蚀性杂质的种类、含量,腐蚀余量,内腐蚀监测,清管频次,使用年限等进行分级。疲劳指标包括路径地形地貌、悬空程度和使用年限。路径地形地貌根据海管路由地形是否平坦,冲淤变化情况分级。由于多种原因某些管段会形成一定长度的悬跨,悬跨段在波浪和海流的共同作用下发生振动,可能导致疲劳失效。悬空程度综合悬空长度和治理效果分级。通过勘察掌握海底管道悬空长度占最大允许悬空长度的比例,是否及时采取悬空治理措施,措施的有效性。同时,为了简便按管道使用年限分级疲劳度。第三方破坏指在海底管道附近施工、抛锚等人为活动造成管道结构或性能破坏,指标为覆盖层和活动密集程度。覆盖层包括水深、管道埋深、管道壁厚、防护覆盖层和其余防护措施。活动密集程度考虑通航、渔业、施工、采砂等可能对海底管道造成破坏的活动。2.1.2井喷溢油。钻修井井喷溢油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井眼交碰、地层地质勘察、井喷应急处置措施等。井眼交碰溢油指新钻井眼轨迹与已钻井眼轨迹在空间发生交汇造成套管破损,原油从新钻井眼中溢流造成井喷。井眼交碰指标包括设计分离系数、防碰井段监测和应急措施。优化设计可优化井眼轨迹,提高设计分离系数,防碰井段加密测点进行轨迹监控,制定应急措施。地层地质勘察是井喷溢油的重要防范措施。(1)地层资料的丰富度。根据掌握区块地层资料和钻井经验程度进行分级。(2)异常高压地层、裂缝性地层、浅层气分布。在钻遇高压地层和储层发育裂缝时,容易使井底压力系统失衡,导致井喷。在钻遇浅层气时,气体侵入钻井液泵入井内,在负压作用下,环空钻井液不断受到气侵,井内钻井液密度不断减小,最后失去平衡,导致井喷[2]。根据区块异常高压地层、裂缝性地层、浅层气分布情况进行分级。在钻修井作业中制定应急处置程序,根据是否配备安全有效的防喷设备以及良好井控设备,作业人员是否做好防喷压井准备工作,是否储备良好的压井材料进行分级。2.1.3共同指标。海底管道溢油和井喷溢油的危险度指标均包括人为操作、泄漏物和应急措施。人为操作:(1)规范体系。在运营期制定完善的管理体系、工作规程、培训及检查规范等。(2)人员素质。人员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参加培训情况。泄漏物的危害与其性质、泄漏量和扩散影响范围有关。(1)泄漏物性质。综合考虑物质毒性、易燃性、环境危害性,特别是对水生生物的长期累积影响。(2)泄漏量。根据泄漏源计算相应情景下的泄漏规模与源强。(3)扩散影响范围。开展数值分析模拟污染物扩散,确定一定时间内可能的扩散路径与范围。应急措施:(1)泄露检测系统。海底管道是否安装泄露检测系统,检测的灵敏度、定位精度、响应时间等。(2)应急预案可操作性。制定应急计划并报主管部门备案。各级应急组织职责明确、统一协调。应急预案对潜在风险进行评估,事故处置具有可操作性,且根据政策法规、工程内容变化、应急演练情况等补充、修订。(3)应急资源。可利用应急资源的优先级依次为油田自有应急资源,与上一级应急预案衔接应急资源和周边可协调的应急资源。根据可利用应急资源的回收、清除能力,计算总体应急能力,并评估应急设备的定期维护、保养、更换等。(4)应急队伍。明确应急队伍保障,包括应急专家、专业应急队伍、兼职应急队伍等。定期进行培训和演习,人员熟悉应急职责、应急程序和处置方案。

2.2易损度指标体系

易损度与环境敏感性相关,是指溢油及应急反应中可能影响的环境易遭受破坏的程度[3]。易损度指标考虑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服务功能,鉴于保护区有很高的生态价值、优先保护,作为重要的易损度指标。保护区易损度综合考虑其敏感度和与溢油源距离。保护区敏感度由高到低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市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省市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其他保护区。一般来说,保护区与溢油源距离越远受影响可能性越小。生物资源指受溢油影响海域功能为农渔业、天然渔场、水产养殖等,溢油可能对海洋生物造成伤害。开发利用指受溢油影响海域的功能为工业与城镇用海、矿产与能源和港口航运,溢油可能阻碍海洋开发利用,造成经济损失。生态服务功能指受溢油影响海域功能为海水浴场、旅游休闲娱乐、滨海风景旅游、科研用海等,溢油可能损害海洋生态服务功能。溢油风险指标体系见表1。

3风险矩阵确定风险水平

根据工程情况对各二级指标打分,计算危险度指标和易损度指标得分,分数越高风险越大,根据图1风险矩阵判断风险可接受程度。其中,纵坐标用危险度指标分值表示,横坐标用易损度指标分值表示。低风险区可维持现有风险防范措施,高风险区需尽快加强风险防范措施降低风险,中风险区应采取必要的风险防范措施以尽可能降低风险。

4结束语

针对海洋石油开发工程溢油风险特点,建立了一套溢油风险指标体系,根据风险度指标和易损度指标得分在风险矩阵的位置判断风险水平,提出加强风险防范措施的建议。

参考文献

[1]董文婉,王彦昌.墨西哥湾溢油事件生态影响分析[J].油气田环境保护,2020,30(6):47-50+69.

[2]陈朝辉,丁金钊.海上石油开发溢油污染风险分析与防范对策.北京:海洋出版社,2016.

风险与应急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协同治理,城市社区,应急管理

0引言

近年来,世界上各类灾害呈现多发性趋势,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2019年病毒的爆发,给全世界的应急管理工作都敲响了警钟,如何有效地协同多元主体参与到社会风险管理之中,成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命题。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社区作为城市最基本的组成单元,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公共安全隐患。文章通过对我国社区应急管理发展现状的分析,基于协同治理理论构建社区应急管理协同机制,从协同治理的视角下提出相应的创新举措。

1理论概述:协同治理与城市社区应急管理

协同治理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赫尔曼创立的“协同学”,随着此后在不同领域相互关联与凝聚,“协同学”逐渐成为一套现代化的治理理论与互动合作治理模式。[1]协同治理是指多元主体通过协调协同的方式发挥各自的优势解决社会复杂矛盾的治理模式。[2]从政府角度出发的协同治理表现为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及其他相关利益组织,为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所进行的协调与沟通。基于社区的协同治理模式,主要表现为建立多元协同的社区治理机制,在处理矛盾的过程中重视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社区是社会突发事件的承载地,也是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前沿阵地,国家高度重视基层社区的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我国采用“一案三制”的应急管理体系,“一案”是指制订修订应急预案;“三制”是指建立健全应急的体制、机制和法制。[3]“一案三制”的综合应急体系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分灾种应急响应体系的缺陷,但存在适用性差、协调机制匮乏、法律缺位等弊端。现有社区应急管理模式主要沿袭“一案三制”的宗旨,将社区作为处理突发事件的基础单元,局限于应急救灾的救助属性。城市社区应急管理是社会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区的基础性应急管理工作却是社区治理中的薄弱环节。

2问题的提出:城市社区应急管理的脆弱性

2.1社区与社区居民主体角色的缺失

现有的社区应急管理机制仍然遵循“自上而下”的运行逻辑,通过严密的科层制机构上传下达落实应急管理工作,单纯地将社区视为应急管控的对象,使社区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忽视了社区及社区居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导致对社区及社区居民角色的定位模糊,致使在知识技能培训、物资储备与管理、安全文化知识培训与社区意识营造方面产生不足。同时会加剧社区的脆弱性。具体表现在:居民感知风险的意识薄弱、居民参与社区应急管理的主观意识不强、邻居间的自救互救意识薄弱以及冷漠心态加剧等。

2.2重处置轻预防,风险预警机制的不足

应急管理的救灾工作是建立起全面、迅速的行动机制,对风险的识别是保证迅速响应突发事件的基础。我国长期以来都依托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在应急管理工作中也加剧了路径依赖,长期采用重处置轻预防的工作机制,导致了对重大风险识别防范存在严重缺陷。风险预防作为应急管理的第一关口,对于事件的未来走势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对其忽视会直接导致基础设施投入降低、制度建设滞后、潜在性的安全隐患等严重问题。这些问题在社区表现更甚,社区处于城市应急系统的末端位置,应急预案机制不健全、预报预警缺乏制度化、应急管理流程不规范等问题导致社区应急管理缺乏实效性。

2.3社区应急管理体制的僵化

传统的社区在应急管理工作上缺乏有效的制度体系,存在体制僵化的问题。社区内部的应急管理系统设置不能与外部的应急系统相交互,难以适应动态发展的变化和危机。在制度设置方面,政府主导下的应急管理多部门联动模式缺失,多头领导、部门冗杂、责任人不明等导致信息传递失真;在基础设施方面,缺乏基础的安全避灾建筑,社区空间布局不符合安全要求;在技术应用方面,风险预报预警、信息分析与整合技术应用都严重滞后;在社会参与方面,社区在应急管理工作方面缺乏专业社会力量的参与,缺乏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也未能形成政府、社会、社区的三元有效联动机制。

3分析框架:构建城市社区应急管理协同机制

3.1协同主体:强调社区民众与社会力量的参与

在针对社区的灾害防治过程中,汇集群众的智慧,能使得灾害防治工作事半功倍。首先,对社区最为了解的群体就是社区居民,居民能够帮助应急管理部门查漏补缺;其次,在危急灾害发生时,社区民众之间的互帮互助能够极大限度地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最后,在恢复阶段,居民能帮助相关部门缩短排查时间,加快灾后重建速度。志愿者、专家学者、社会组织等,能为社区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实质性的援助。在灾害发生的危难时刻,志愿者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例如在疫情期间自愿承担起买菜送菜责任的社区联络员,为社区居民的生活解燃眉之急。专家学者提供的专业知识,是科学开展社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

3.2协同模式:“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的应急管理体制仍以“自上而下”的模式为主,该机制仅对于处理规模较大、灾害性较严重的大型安全事故具有较高的适用性。“自下而上”的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基层的人力物力资源,但在面对重大风险事故时,基层能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自上而下”的科学部署能够提高救灾的统一性和有效性,能够调动全社会的资源解决灾害风险的紧急问题,解决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不足的问题。而“自下而上”的社会基层力量动员能够提高基层民众对防范风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程度上降低灾害损失,提高抗灾能力。因此,“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有机结合能实现合理规避风险的利益最大化。

3.3协同内容:以防治兼顾为工作重点

传统的社区应急管理模式具有“重处置轻预防”的特征,过于重视灾后的救治工作,而忽视了对灾害发生前的预警预报。事实上,灾害的预防工作与治理工作同等重要,一方面,面对地震、洪水等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在有关部门及时的预警预报下,相关人群能充分地做好准备工作,在灾害发生前有序地开展工作安排,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损失;另一方面,在火灾等人为因素造成的重大事故面前,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十分必要.“防治兼顾”策略在应急管理工作实践中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3.4协同绩效:将社区应急管理纳入社区治理全过程

社区作为社会最基层的治理单元,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常年来社区应急治理这一环并未纳入社区治理的过程之中。社区的安全与稳定是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推动风险应急防范常态化,是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增加社区内部的灾害防护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将备灾、减灾、救灾防护内容融入社区安全宣传教育、将灾害防治绩效考核落到实处;强化社区居民的预警意识,深化“防范灾害从我做起”的理念,提升居民的自救与他救技能,使其在关键时刻能最大化地减少损失;实现社区内部的应急物资储备常态化、加强基础安全设施建设也有利于提高社区应对灾害的抵御能力。

4协同治理机制下城市社区应急管理的创新路径

4.1动员多元主体,汇聚各方形成合力

社会信任虽然对社区治理发挥着重要影响,但其影响是借由中间机制实现的,例如社区居委会会对社区治理效应产生一定的影响。[4]首先,社区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党员要引领和带动社区居民。其次,社区居民是社区发展与治理的基础,群众的力量与智慧是不容忽视的,必须让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应急管理工作环节中。再次,社区居委会、业委会是汇聚群众意见、传达上级指示的最佳联络员,能在社区应急管理工作的宣传与实施上发挥较大的效力。最后,社区社会组织是社会力量的代表,社区应急管理工作离不开社会组织的支持,政府应当孵化鼓励基层社区的风险防治社会组织,以汇聚社会各方的力量,形成社区应急管理的最大合力。

4.2重视协同理论,建立健全应急管理联动与协同机制

协同理论重视整体的运作与整合,突发事件不受地域的限制,既要求社区内部做好联动与协同,又要求管辖区合理地指挥和安排。应急事件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决定了应急管理工作的复杂性,需要建立开放性、多元化、适应性强的动态协同机制。建立基层跨区域的应急联动与指挥协同,当仅凭社区自身无法有效地完成应急管理工作时,社区除了向上级领导部门请求援助与支持,还可以向就近区域管辖的社区请求援助。通过明确区域内与跨区域的应急协同机制,在应急处理过程中,实现应急物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的有效共享,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对突发危机事件的应对能力。

4.3动态评估,建立健全多元主体持续学习机制

建立识别、评估与预防风险的持续学习机制。应对未来不确定的风险,必须有将知识与经验进行实践转化的能力,这样的能力离不开科学的危机管理知识、对危机处理的经验教训总结、对事件处理的反思拓展。在学习主体方面,应当将社区与社会专业力量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多元协作的网络力量,积极推动多元主体之间的信息和资源共享;在学习内容方面,单一书本性学习、处理危机的事后性学习等传统学习模式应当转变,应急管理学习应当贯彻危机管理的全过程;在学习机制方面,建立以问题为导向、从风险识别到全面恢复、从主要责任单位到全域的立体化学习机制,不断提高社区的学习与适应能力。

4.4科技赋能,提升社区应急管理专业化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成为各个行业领域争相追逐的一环。在应急管理领域,新兴的科学技术可以贯彻到风险预警预报、资源高效共享、安全系数评估等多个方面,为社区应急管理注入新的能量。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立信息化的社区风险动态识别平台,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全面感知社区内部潜在风险并分析,对社区的安全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和动态预警预报;促进数据的融合和应急物资的智慧化应用,通过大数据提高应急物资资源调度的效能,依托不同的信息技术,分析不同类型的信息物资资源,实现跨区域的信息数据共享;模拟分析危机应对的最佳方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能。

5结语

通过对城市社区应急管理发展现状的分析,针对管理主体不明、管理机制固化、民众意识匮乏等问题提出相应举措,为提高社区的备灾救灾水平建言献策。但建设安全高效的社区应急管理体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持续有效的动态评估发展机制。因此,继续探索社区应急管理工作的科学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判断社区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应急管理理念宣传、居民自救意识等,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社区的应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红春,李顺彩.协同治理:旅游市场综合监管的新路径[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01):128-136.

[2]李汉卿.协同治理理论探析[J].理论月刊,2014(01):138-142.

[3]雷尚清.应急管理中的党政结构[J].南京社会科学,2017(07):90-96+127.

风险与应急管理范文第4篇

一、充分认识环境安全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环境安全是一项事关全局、事关发展、事关长远的重要工作,是环保工作的最基本内容和最底线保障。**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环境安全防控工作,不断加大环境应急管理投入,强化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全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不断推进。特别是今年,面对邳苍分洪道砷污染事件的严峻挑战,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环保系统积极采取措施,妥善应对环境突发事件,全面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强化环境安全防控能力建设。截止目前,共排查企业10941家,存有环境风险隐患企业2856家,关闭取缔615家,限期治理442家,初步建立了环境风险防范机制。

二、建立健全环境风险隐患数据库

在开展的环境风险和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的基础上,坚持反复查、查反复,进行再排查、再整治,切实做到排查整治“乡不漏村、村不漏巷、巷不漏户”,全面掌握环境风险隐患信息,建立隐患档案和数据库,并纳入环境应急平台体系建设。落实环境风险隐患整治措施,切实按照“着力改造一批、重点监管一批、限期整改一批、清理取缔一批”的要求,坚决按照整改标准彻底进行治理。结合“12369”群众举报和日常监管检查,对各类环境风险隐患发现一个、彻底整治一个。及时组织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回头看”活动,落实后督察措施,确保排查到位、整改到位。建立环境风险评估制度,实行隐患分级分类动态管理,实行“排查—评估—审定—治理—验收—监管”的环境风险隐患监管模式,进一步加强对涉重金属和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日常监管和后督查,监督指导企业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对隐患突出而又不能有效整改的,要报请当地政府实行停产整治或予以关闭。

三、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健全环境风险防范体系

加强河流控制断面水质监测、污染源特征污染物监测,重点加强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和能力建设,及时发现环境污染问题。目前各县环境监测站都具备了29项基本水质指标的监测能力,市环境监测站具备了100项以上水质指标的监测能力,要进一步优化监测方案,合理布置监测点位,充分发挥监测预警作用。严格落实有毒有害物质三道监控防线的监测预警。督促所有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配置必要的监测设备,开展企业排污监测,建立企业环境监测制度,实行企业排污超标预警机制。在增设的两条有毒有害物质监控防线上,认真执行每月监测三次的要求,严格落实监测预警制度。充分发挥在线监测作用,进一步扩大在线监控范围,将具备安装在线监控条件的企业逐步纳入在线监控,并与监控中心联网运行。严格执行数据会审制度和监测信息报告制度,及时分析重点污染企业、污水处理厂、出境河流断面的实时监控数据,异常问题要立即研究落实整改方案,出现严重持续超标的、可能发生污染事故的,立即上报。另外,冬季灰霾天气多发,容易对环境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要加强大气环境风险源集中区域的大气环境监测,建立大气环境监测预警网络,一旦出现连续污染情况及时启动大气污染预警,采取特殊措施降低大气污染物浓度。

四、推进环境安全全过程管理

重点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中的环境风险评价和风险防范措施的落实。继续严格控制和限期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及生产工艺。凡是存在严重环境风险而又不能有效落实管控措施的项目一律不得审批,已经审批的不得投入试生产,必须严格落实风险管控措施方可投入生产。还要把环境风险评估与落实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将企业落实风险防范措施和特征污染物监测能力作为环评验收的基础条件,具备相关要求方可通过验收。要强化环境执法监管,严格执行环境监察“三级联动”制度,出现在线监控超标、违法排污等行为环境监察机构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调查处理,并将查处结果及时报送,与省厅搞好衔接。要对号称“零排放”、“废水循环利用”的类似罗庄天正氨基酸厂的企业进行重点检查,深入地查一查是否存在暗管偷排等违法排污行为。充分利用“12369”等群众信访渠道,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严厉打击土小污染企业。

五、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

各县区要结合自身实际尽快修订和完善有关应急预案,加强与行业管理部门合作,制定分行业和分类的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指导企业找准环境风险环节,完善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和水、大气、辐射等环境应急预案。实行预案动态管理,建立企业、部门预案报备制度,规范预案编制、修订和执行工作,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要研究制定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环境应急指挥调度、应急监测、应急处置、应急防护等相关内容,不断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要积极协调,增设环境应急管理机构,增配人员,开展和参与环境环境应急管理人员队伍培训,提高环境应急管理人员科学决策水平和环境应急综合应对能力,不断加强环境应急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应急预案和环境应急体制机制,认真筹备参加全市跨区环境应急演练活动,配齐配强环境应急设备,在演练中提高应急水平、在实战中增强处置能力。

风险与应急管理范文第5篇

ISO于2009年了ISO31000《风险管理—原则与指南》标准,其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框架和风险管理的过程(包括:风险的识别、分析与评价,风险处理)。此标准为ISO管理体系标准提供关于风险管理的框架。越来越多的组织正在积极尝试,以ISO9001、ISO14001和OHSAS18001三大管理体系标准为基础,建立整合型的风险管理系统。一个整合型的风险管理系统能同时对产品质量、环境、员工健康与安全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评估。这种整合能让组织内跨部门/跨领域的专家更有效率地评估及建议可行性方案,以此改善组织的绩效及降低所面对的风险程度。为了确保铁路安全运营,每年春运,铁路部门及各级政府均会出台一系列安全运营方案和应急预案。方案的重点应关注事故的预防管理,以及应对事故一旦发生时的应急准备管理,指挥系统的准备、各类社会资源的调动、救援物资的准备,以及非常重要的紧急演练。通过演练事先验证应急准备与响应方案的可操作性,并提供各方人员应急响应的意识与能力,这正是ISO管理体系可以提供的解决方案。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风险管理与铁路安全运营事故预防和应急准备响应管理之间的关系见表1。

铁路安全运营系统的FMEA分析,危害分析与控制策划

根据发达国家铁路运营、特别是高铁安全运营与管理的经验,要确保铁路运营安全,首先需要对整个系统进行全面、系统、稳定和积极的危害因素分析,找到危险源,分析根本原因,同时研究和制订防止发生(预防管理)的措施与方案,并根据FMEA分析的结果(危险源、发生的可能性、发生的事故后果严重性等),确定预防管理方案及其优先等级。采取相应的措施,实施相关的管理方案,控制危险源,有效控制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降到最低。该方法关键定义如下:危害因素分析:即识别可能导致事故的诱因,并以危险因素出现的频次、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后果的严重性等进行优先等级的排序。常用的方法包括根本原因分析和FMEA两种。根本原因分析:一旦事故发生,必须识别根本原因,或导致事故发生的危害因素,可以应用事故树的分析方法。FMEA:一种更积极主动的危害因素分析方法,以识别在整个系统中可能导致失效的因素。应用FMEA,尽可能多地识别可能的失效模式,并识别可能导致每一种失效模式的原因,并根据危害发生的严重性与可能性对失效模式进行优先等级排序,并制订有效的措施和方案予以解决。FMEA分析,通过识别潜在失效模式、失效模式的后果、后果的严重度(1-10,10为最严重)、可能性(1-10,10为发生可能性最大)以及在现有条件下对失效模式的不可探测度(1-10,10无法探测出失效模式),三者乘积(RPN),代表风险顺序数,RPN越高,风险越大,必须采取措施与方案,努力减小RPN值,直至风险可以接受。在一般的实践中,不管RPN结果如何,如果严重度分值很高时,也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我们按照铁路运营的过程,从乘客进入站场—候车—乘车(铁路运行)—出站全过程,对地铁运营及管理过程,进行FMEA分析(见表2、表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