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险培训总结

风险培训总结范文精选

风险培训总结

风险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一、主要工作内容

(一)项目初审。认真负责做好对业务部报送信贷业务项目进行合法性、安全性、可行性的审查,和对贷款申请人的重要风险点进行识别与分析。并作出详细、客观的初审报告,揭示所有重大风险点及形成该初审意见的理由,不隐瞒和对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缩小或扩大。

(二)放款审查。对业务部报送的可发放的贷款做进一步的全方面的审查,做到细致周全无遗漏。

(三)贷后监督审查。做好贷款后的继续监督和审查工作,做好后续工作。

二、具体方法

风险管理工作是各项业务工作的重中之重,贷款资产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我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又因为公司刚成立半年,在有效贷款风险控制下,今年上半年工作的具体办法如下:

(一)完善制度,做好贷款风险控制工作,加强贷款监督管理,防范好贷款风险。严把贷款质量关,首先认真执行风险管理制度,对贷款人申报的贷款资料进行认真审查,审点涉及基本要素、主体资格、贷款政策及贷款风险等,从而把好贷款审查关,并加强贷后管理督导检查工作。

(二)切实抓好贷款风险防范,确保贷款资产由“量”到“质”的飞跃。一是规范岗位操作,人尽其职,解决贷款营销过程中审、贷、管和保全等环节岗位责任不清问题,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提高贷款资产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剖析过往发生的案件,查找管理薄弱点,针对具体问题做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三)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为了适应不断深化改革的需要,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当务之急。通过培训使全体人员进一步明确了贷款法律审查中应注意的操作要素和信贷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提高了信贷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

总结上半年工作存在的经验和教训,以此为契机。成功的借鉴沿用,不足的改正,做好下半年的工作计划:

(一)加强培训和引导,提高总体队伍素质。加强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培训及全体员工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的培养,尤其是对在岗大学生、竞聘上岗的客户经理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培训。

风险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建立审计风险点的意义

建立审计风险点的含义,是在会计报表最容易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地方,设置风险点,以此来提醒和警示审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引起重视,并且提供识别、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的具体操作意见。

在目前我国所处的市场经济阶段和审计环境中,建立审计风险点十分必要,它的意义可归纳为;

1、通过建立审计风险点,给审计人员以必要的提醒和警示,有利于发现问题,避免遗漏,合理判断。

2、我们应该集中精力和资源对最易发生审计风险的领域和关键点,加以重点防范和抵御,这是降低审计风险的有效做法。

3、审计风险是一种潜在的风险。如果我们把整个事务所多年执业总结出来的会计报表错报漏报的常见形式、会计报表作假的手段和特征以及一个时期内会计、审计的倾向性问题作为风险点,昭然于全体审计人员,审计风险就会大大降低。

4、中注协已经制订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我们把建立审计风险点的模式,理解为会计师事务所制定全面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的一个方面,通过培训、实施、督导、咨询和监控,合理保证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并使审计项目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

审计风险点的选择和设置

审计风险点对审计人员起着导向作用,因此它的选择和设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高度重视和谨慎,精心设计和制订。

风险点的选择和设置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1、根据事务所多年执业的审计实践来考虑。如果是一人成立多年的老所(指在脱钩改制前已成立多年),完全可以总结自身积累的审计经验、曾经发生过的诉讼案或者审计失败的教训等等,来选择和设置审计风险点。同时结合考虑事务所的规模大小、业务范围、自身能力诸因素。实践出真知,审计风险点的建立来自于审计实践。

2、根据媒体(专业书籍、专业报纸和专业杂志等)介绍的案例和信息,经过自己的分析、筛选,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收录到我们的风险点中去,保护自己,降低风险。

3、根据国际会计公司总结的审计经验来考虑。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避免再走弯路。

审计风险点的基本内容

审计风险点的基本内容有六个方面组成:名称;涉及的主要会计科目;表现形式;对会计报表的影响;应实施的审计程序;编制审计报告时的考虑。

第一项风险点的名称设计要求既简洁又明确。定位要准确,点题切中要害,让审计人员一眼看去就明白意思、引起关注。

第二项是风险点主要涉及的会计科目。科目考虑要全面,尽量避免遗漏。本项目的设置有利于审计人员对风险点查找及审计。

第三项反映的是风险点意见的表现形式,即会计报表中错报、漏报的现象。错误的舞弊的形式以及会计作假的手段和特征。提供给审计人员加以识别。

第四项反映的是风险点讨会计报表的影响,审计风险集中在审计报告和已审计过的会计报表之中。要建立会计报表审计的风险点,势必要研究风险点对会计报表的影响,研究风险点对报表使用者可能造成的危害和误导,从而考虑应实施的审计程序和应发表的审计意见。

第五项应实施的审计程序,是指针对该项风险点的特点所采取的审计程序。审计风险点的审计目标具有强烈的针对性,通过确定合理有效的审计程序,采用常规程序和非常规程序、替代程序和补充程序,发现和检查风险点。本项目的设置目的是为了审计人员的具体操作。

第六项是编制审计报告时的考虑。应该根据独立审计准则中对审计报告以及对各类问题披露的规定和要求,结合事务所审计实务的具体实践,依据重要程度,考虑报告类型以及在报告中的披露和如何披露。

审计风险点在实务中的运用

审计风险点应由会计师事务所统一制订。统一制订出于这样的考虑;事务所是法人单位,是审计风险的承担者,民事赔偿责任最终将由事务所承担,事务所有责任和义务对审计风险进行防范和化解。另外,由事务所统一制订而不是由事务所下设各部问或注册会计师个人制订,是因为事务所可以总结多年执业的经验教训,集中事务所的人力、物力资源,集思广益,聚沙成塔,推出一套适合本所实际情况、行之有效的审计风险点模式。

审计风险点的内容可传达到全体审计人员。让助理人员在实施审计程序过程中,项目经理(或注册会计师)在督导助理人员和全面考虑审计项目时,三级复核人员在复核过程中,对照审计风险点,分别不同层次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完成各自的工作。

审计风险点作为事务所全面质量控制的一个方面,在实施和运用之前,可以通过培训,让全体审计人员理解和掌握,在执行审计项目中,通过督导、咨询、监控等手段,让审计风险点得以有效运用和发挥作用。

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审计风险点揭示的是审计活动中具有代表性的现象,而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审计问题千变万化、错综复杂,所涉及的审计风险各不相同,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千万不能采取教条的态度看待和运用审计风险点,如果用风险点去生搬硬套审计实务中的各种形象,那就违背了建立审计风险点的宗旨和本意,是不可取的。

风险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1.1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安全工作会议精神,科学制定全年安全目标、工作计划,并层层分解,责任到人

为确保全年安全目标的顺利实现及本安管理体系建设的有效推进,公司各管理层分别在月度的安全例会上将本安体系建设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并在每月、每季度的“五型企业”、“五型部室”考核中进行督办落实。为强化各级单位的安全考核指标和奖惩细则的落实,公司与各单位签订《安全风险抵押责任状》,各单位与各站、队、车间签订《全员安全生产风险抵押责任状》、《人身安全包保责任状》。按照责任状落实责任,兑现奖惩。

1.2提高危险源辨识质量,细化管控措施,提高安全风险预控能力,稳步推进公司本安体系建设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预控是本安体系的核心内容。随着万吨列车在包神的开行,运输组织、牵引方式及机车监控模式、行车设备随之发生了更新和变化。根据新情况,公司一般在第二季度组织开展持续危险源辨识和评估活动。安质部及业务部门会同二级单位技术管理人员深入一线班组,组织全体员工从个人行为、机械设备、生产环节、作业场所等方面,辨识出各类危险源。同时,按照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及全面、适用、可操作的原则,结合专业规章、标准对每项辨识出的危险源逐项制定执行标准和管控措施。为便于各级管理层、生产人员掌握风险预控知识和本岗位危险源及管理措施,公司统一印发《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学习手册》和各岗位《危险源辨识卡片》。要求每名员工熟悉掌握本岗位的危险源项目、危险源等级、潜在原因、执行标准和管控措施,使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成果在各岗位作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定期开展本安体系建设推进交流活动,召开本安体系建设推进会,总结分析前期体系建设工作和信息系统运行情况,找出存在的不足和差距,讨论制定下一步整改措施。同时,严格本安体系内审制度,公司每年两次、二级单位每季度一次内部审核,全面审核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梳理、复查近期在安全检查中发现隐患和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编制内审报告和不符合项报告,确保各类隐患和问题得到整改落实,确保体系运行的有效性、适宜性和合法性。

1.3强化体系及安全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为本安体系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不断强化体系知识的掌握,公司每年定期举办管理人员危险源辨识风险预控安全培训班,邀请集团公司安监局本安体系专家和内蒙古安全生产培训中心教师授课,公司领导及各单位、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及本安体系建设相关人员参加培训学习,针对风险评估基础知识、风险评估程序及要求、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工作安全分析、危险源控制技术和措施、风险评估成果应用等方面进行全面培训。通过培训,使各级管理人员进一步掌握本安管理知识,提升安全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并通过考试获得安全管理资质证书。加强对新工安全技能及危险源辨识培训。近年来,公司陆续招收了一些新工,这些新工现场实作经验少,安全自控能力弱,是容易出现人身伤害的重点人群。公司和二级单位针对这一问题,在专业知识培训的同时,也加强了新工危险源辨识和风险预控的学习,通过把集团和铁路行业历年发生的伤亡事故案例和本安知识纳入培训,加强新工自我防范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生产自保能力。强化员工对岗位危险源的学习,熟知安全管控措施。公司安监部门和业务管理部门深入生产车间、班组,抽问、抽考员工岗位危险源及管控措施的掌握情况。各单位采取岗位危险源考试,利用学习会、班前点名会、交接班会等形式宣传学习岗位危险源,使安全管控措施完全落实到每个岗位的具体作业中。

1.4持续深入开展隐患排查,加快重大隐患项目整改,杜绝各类事故发生

严格安全监督与检查,确保运输生产的有序顺畅。①有效利用风险评估成果,按照危险源和风险等级确定监督检查的频次,完善安全检查制度和方法。公司安质部按专业分工重新修订和制定安全监察《安全检查手册》,细化检查标准、方法和频次,并将安全检查有机地同公司“五型企业”考评相结合。②结合包神铁路专业特点及季节性变化及上级要求定期不定期的进行各类安全检查,对各单位日常安全管理、人身安全、行车设备、行车组织、安全防护设施以及施工安全管理等重点环节进行集中检查,将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上传到包神铁路本安信息管理系统并按系统流程及时予以解决,对一时无法完成的限期整改,需要公司资金投入的及时在总经理办公会上予以研究。同时,在每月的公司安全分析会上将发现的问题及责任单位予以通报并纳入公司“五型企业”考核兑现。2013年,包神铁路集团公司检查发现的隐患项目169项,其中90项为秋季安全大检查前发现的安全隐患,截止2013年12月5日已整改完成85项,整改率为94%;秋季安全大检查的安全隐患79项,已逐项制定了整改方案和措施,并通报各单位进行整改;基层单位检查出各类安全隐患1615项,整改完成隐患1549项,整改率为96%。

1.5修订应急救援程序

,认真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提升应急能力当年在总结上一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公司重新修订“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程序”,各基层单位也按照专业分工修订和完善现场处置方案,使方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增强。定期进行突发事故应急演练,通过综合演练,进一步检验了各单位从应急响应、现场处置到恢复通车等各项工作水平,为各专业应对突发事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积累了经验。

2安全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安全风险管理理念领会不深

①在安全风险研判过程中,一些车间、部门基本概念不清,不深入调研,主观臆断,确定的风险项点不全,制定的措施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和针对性。②与日常工作结合不紧密,尤其是与安全质量管理体制结合上思考不够。

2.2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安全风险管理运作机制不够健全,相关制度标准不够完善;各级管理人员、一线职工普遍没有接受过安全风险管理专业知识的深度培训,在落实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2.3安全风险过程控制有待加强

①风险研判重作业、轻管理,在作业层面分析问题较多,深层次查找管理原因较少。②风险控制措施往往停留在作业环节,没有做到全方位、多角度、全系统控制。③一些《岗位风险提示卡》重点不突出,过程控制效果不明显。

3强化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思考

通过多年的安全风险管理实践,我们真正认识到,安全风险表现在现场,但是真正的风险源在于管理的不规范、不及时、不到位。剖析现场发现的安全问题,特别是惯性问题重复发生的深层次原因,追根溯源,最终都归结到管理问题。因此,安全风险管理的重点就是要强化管理问题的分析和预防、消除,着重要把握以下3个方面。

3.1强化安全风险管理,必须强化管理基础

①要健全管理职责,每个部门、岗位都要清楚自身的职责是什么,应当怎么去落实,特别是在“结合部”方面如何管、具体要干什么,避免职责界定不清,造成相互扯皮、工作摩擦。②要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对规章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消除不科学、不合理、不适应、不协调甚至相互冲突现象。③明确作业流程和作业标准,做到程序流畅、分工明确、标准完善。④强化全员素质教育,提升安全责任意识和岗位落实能力。

3.2强化安全风险管理,必须强化过程控制

要突出生产运行的重点环节,一级对一级负责,兑现岗位责任,做到有效掌控安全风险。①各个层级、各个岗位严格执行和落实岗位职责、制度规定和作业标准、作业流程;②机关科室和职能部门要把检点放在岗位职责、制度规定、作业标准、作业流程的落实方面,提高现场检查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③逐部门、逐岗位明确应急处置职责、流程和有关规定,形成完整体系,强化非正常情况的指挥、处置。

3.3强化安全风险管理,关键在于落实

①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加强风险的日常研判、定期评估和管理考核,克服风险管理与日常管理“两张皮”现象,形成抓落实的合力。②要克服形式主义,务实创新地完善风险管理运作机制,紧贴现场实际完善风险控制措施,到现场一线去检查检验风险管理落实情况。③要加强干部履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综合考评,促使各级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安全生产上,放在提升管理质量上,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安全隐患,推动安全管理步入高效、有序、平稳、可控的良性运行轨道,确保运输安全持续稳定。

4结束语

风险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心内科;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风险事件

护理风险指在护理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对患者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由于这种风险具有偶然性、不确定性,且存在于护理的所有环节中,因此难以完全杜绝[1]。但相关学者总结护理风险事件后认为护理风险虽然难以完全杜绝,但可通过加强护理风险管理,使发生的风险降低,继而尽可能保障患者的安全[2]。心内科是医院重要科室,主要收治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如心绞痛、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炎等[3]。此类患者的特点是发病与心功能减退相关,护理中的注意事项较多,并且由于许多心血管疾病具有转化为急性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因此护理难度大[4]。本次研究中为提升心内科的护理风险管理质量,应用新型护理管理模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后,从本院心内科收治的患者中选取70例,时间为2020年3月—2021年3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44~78岁,平均(61.47±10.42)岁;疾病类型:心律失常12例,冠心病13例,慢性心力衰竭1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43~79岁,平均(61.65±10.48)岁;疾病类型:心律失常13例,冠心病12例,慢性心力衰竭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符合心内科疾病的收治标准,年龄<80岁;(2)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严重精神疾病;(2)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完全由他人照料;(3)依从性极差。

1.2方法

1.2.1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干预,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基础性护理干预。如予以患者用药指导,并定时测量体温、血压、心率等,同时予以健康宣教,使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其实施方法如下:(1)强化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对心内科现有护理人员进行全面培训,继而强化护理风险管理意识,使其掌握心内科常见、高发的风险事件。在培训后对心内科专科护理技能进行培训与考核,确保每名护理人员掌握心内科的护理操作。同时定期对心内科常见疾病的急救方法进行演练,定期查验急救药品是否充足。(2)培养护理人员职业素养,护理人员在于患者交流中保持亲切、积极的态度,通过沟通了解患者的诉求与需求,进而及早发现并解决风险隐患,将护理风险事件尽可能扼杀在萌芽阶段。(3)建立风险管理监督机制,由护理部领衔对心内科护理风险管理实施监督,确保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过程中遵守操作纲领、要求,对于不正确的操作及时纠正。(4)对现有风险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整理总结,总结既往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心内科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主要包括:①基础性临床护理操作不规范;②心内科常用药品不够熟悉;③缺乏护理风险的预防意识;④不重视高发并发症的预防,如压疮、跌倒、坠床等;⑤缺乏与患者的沟通。总结既往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后,重视临床护理操作的规范性,加快熟悉心内科常用药品,并在新药物引入后及时通过医师进行了解;形成积极预防护理风险事件的意识,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5)护士长定期对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解,长期保持较高的工作强度,易滋生精神压力,因而需要及时了解护理人员的心理问题,帮助其做好心理调节,以充沛的精神状态应对繁杂的护理工作。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评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患者对不同护理模式的认同情况,包括病房管理、护理服务、基础护理、人性化护理4大项内容,共20条小项,总分100分。(2)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采用科室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设计有10个条目,总分50分。其中40~50分的患者视为非常满意,得分30~39分的患者视为基本满意,其余得分则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3)统计不良事件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算由SPSS24.0完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在病房管理、护理服务、基础护理、人性化护理评分中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14%(34/3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7.14%(2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发生给药错误、坠床、压疮、投诉等不良事件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风险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法律风险;防范

近年来,烟草工业企业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外部发展环境和日趋严苛的法律风险,必须大力加强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工作,努力形成一套方法科学、管理有效、特色鲜明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结合工作实践,笔者认为,烟草工业企业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一、充分认识开展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开展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烟草,实现烟草工业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是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快速应对市场变化,有效防范法律风险,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和保值增值的内在需要;是维护和巩固烟草专卖制度,规范烟草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推进烟草工业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烟草工业企业要站在维护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开展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依法治国的总要求上来,坚持用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二、确立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工作原则

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工作,是烟草工业企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都要长期坚持的一项重点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以下原则去推进:

1.坚持服务中心工作的原则。

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充分考虑企业法律风险控制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关系,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和中心工作任务,将法律风险防控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和保障。

2.坚持系统防控的原则。

企业法律风险发生于烟草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全过程,法律风险管理活动贯穿于企业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因此,必须按照全员、全面、全程防控思路,充分调动各部门、各环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系统、科学、高效的防控体系。

3.坚持重点防控的原则。

着力增强防控措施针对性和有效性,重点防控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多发、易发的重大法律风险,如重大决策法律风险防控,管理规范法律风险防控,合同管理法律风险防控,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控,采购管理法律风险防控,劳动用工法律风险防控,烟草控制法律风险防控。

4.坚持审慎管理的原则。

法律风险具有特殊性,因此在开展法律风险管理时,要坚持审慎管理的原则,在尊重法律、保持诚信的前提下,开展法律风险管理活动,同时要与烟草工业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相适应。

5.坚持持续改进的原则。

积极适应烟草工业企业内外部法律环境变化,按照持续改进的思想,不断更新、完善和调整法律风险防控方法,健全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大胆创新,恰当反应,确保法律风险防控与企业内、外部环境法律变化相协调。

三、科学划分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工作阶段

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企业方方面面,笔者认为,必须合理划分各工作阶段,才能顺利推进。

1.导入学习阶段。

开展导入培训,宣传学习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知识,全面领会、准确把握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各项要求,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营造氛围,为扎实开展后续工作打好坚实基础。

2.重点推进阶段。

根据确定的防控重点,结合企业实际,实行“专项负责制”,确定主导部门,由主导部门发挥各专项工作的牵头作用,积极开展法律风险防控工作,为后续阶段工作推进摸索经验。

3.全面深化阶段。

按照“全员、全面、全程”梳理的要求,在总结重点推进阶段工作的基础上,从生产经营、内部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入手,组织发动各相关部门、岗位、业务流程人员全面查找、收集法律风险,做到法律风险防控全覆盖、无空白。

4.总结提升阶段。

在全面总结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推进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烟草企业工业实际,建章立制,让法律风险防控工作逐渐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动态化。

四、认真开展法律风险识别、评估、应对和提升等工作

结合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必须严格按照法律风险识别、分析、评价、应对、监督和检查等流程开展工作,有效推进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工作。

1.认真开展法律风险识别。

法律风险识别是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遵循“自下而上”的原则,按照“谁在岗、谁识别、谁负责”的要求,全面排查、识别企业内部各岗位法律风险。各岗位人员在开展法律风险排查识别时,要对照所在岗位的职责,认真梳理本岗位涉及的管理活动或业务活动流程并进行分解,合理划分和确定每项流程包含的环节或步骤,对照法律风险表现形态,逐一判断各项管理、业务活动中是否存在法律风险并进行分析,找出可能引发该风险的具体行为,确定法律风险涉及的法律法规、可能造成的法律后果等因素。

2.认真开展法律风险评价。

法律风险评价是指根据法律风险分析结果,确定法律风险等级的过程,目的是为法律风险应对做出决策。在开展法律风险评价时,要按照法律风险水平的高低对法律风险进行初步排序和分级。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综合考虑近年来发生的法律事件等因素,采取部门集体会商等方式对初步排序和分级的结果进行适宜的调整、确定。

3.认真制定法律风险应对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资源配置类;(2)制度流程类;(3)标准规范类;(4)技术手段类;(5)信息类;(6)活动类;(7)培训类。卷烟工业企业在制定应对措施时,应结合企业实际,应对措施应明确、具体、可操作。同时要与业务流程优化、规章制度完善相结合,切实发挥防控法律风险的作用。

4.认真开展改进提升工作。

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初步建立后,应及时监测法律风险信息,并收集体系运行建议,努力做到构架科学、功能完备、作用明显。同时还要建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办法,根据内外部法律环境变化,不断完善,做到管理动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实现持续改进提升。此外,还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优势,探索“互联网+法律风险防控”,不断提升法律风险防控水平,真正发挥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永前.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操作实务[D].法律出版社,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