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法律培训目的

法律培训目的范文精选

法律培训目的

法律培训目的范文第1篇

目前,中间业务是各商业银行机构极为重视的业务,也是金融创新的主要领域。中间业务是指银行通过为客户办理支付结算,以及其他委托事项从中收取手续费的各项业务,包括票据承兑、开出信用证、代客外汇交易、代客理财、汇兑等业务。由于无法对日新越异的银行中间业务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管理,业内逐渐出现了一种无奈:律师服务未能在中间业务领域发挥应有的保驾护航作用,银行开始从风险经营型企业,演变成风险厌恶型企业,其中律师服务缺位成为重要的原因。如果说传统存贷款尚有固定的法律服务模式可循,更多的中间业务和金融创新业务,正在成为没有法律服务规范可循、具有巨大需要的领域。进入银行中间业务领域,需要重新定位银行相关部门的职能,与律师服务协同发挥防范控制和化解中间业务法律风险。由于银行中间业务法律规定很少,限制相对宽泛。律师应当积极建议银行建立完善的中间业务风险控制机制,以专业知识对合同性文件进行法律审查。让律师服务提前介入中间业务产品设计和交易,论证中间业务新产品的合法、合规性,客观、公正、合理地安排中间业务法律框架,开展法律专题调研,研究中间业务法律风险预防,建立法律风险评价制度,研究总结法律咨询疑难问题,逐步形成中间业务法律指引。对中间业务合同及文件进行法律审查,商业银行总行或分行对多数传统业务已经制定了规范缜密的制式合同,但在中间业务方面,由于种类繁多、产品差异较大,客户需求差异化,出于业务竞争的需要,需要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因此较多业务没有制定制式合同,在此情况下银行相关部门与律师在开展中间业务过程中,应当根据客户实际需求拟订合同。目前,中间业务立法仍有不少空白,对联系广、影响大的业务侧重于监管限制,忽视银行与客户关系的调整,缺乏对中间业务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有效规范。基于上述实际,律师可以通过中间业务合同文本的审查、修订、使用、管理,进行合同履行及跟踪监督,规范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发挥合同文本的事前防范功能,进而增强中间业务可预期性和确定性,规范银行和客户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防范减少纠纷。

2.开展有效性审查———控制消费贷款法律风险

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即银行的零售业务)业务领域,蕴含着律师非诉讼法律服务的广阔空间。以个人住房贷款为例,律师介入银行按揭业务,运用法律知识和经验,对开发商、购房者的主体资格和文件进行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审查,通过服务银行、开发商和购房者三方,既能有效地防止虚假现象出现,尽可能控制信贷资金出现呆账、坏账;又能对银行信贷资金安全、有效、及时地回收起到保障作用。通过对三方当事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从而保障消费贷款的安全、便捷、合法、规范。具体来说律师的法律服务应包括:协助银行对房产开发商及楼盘开展调查确认,出具法律意见书。协助银行做好对购房者的调查核实,出具法律意见书。协助银行、开发商、借款人三方拟订个人住房按揭法律事务所需一切合同、协议及其他法律文件,并对三方签订的协议、合同及其他法律文件提供律师见证。协助各方办理按揭贷款房屋的各项登记备案。根据借款人的还款日期,及时提醒借款人履行合同按时还款,对借款人迟延还款的,发出催款函督促购房者按时归还本息,发现购房者无力归还本息,尽早采取措施,要求开发商履行回购义务,或拍卖所抵押房产。

3.运用法律文书工具———优化律师服务

银行对开发贷款项目、技改贷款项目的项目评估是贷款前的必经程序,项目评估报告是商业银行审贷会决定是否贷款的重要决策依据。项目评估报告通常包括:借款人评价、项目建设条件评价、市场评估、投资估算和筹资评估、偿债能力评估、贷款风险评价等内容。其中对于借款人资信状况,经过律师调查可以出具法律意见书;对于项目建设条件评价当中的项目合法性审查,也可以通过律师调查、审查后出具法律文书。对于贷款风险评价当中的担保风险分析,律师可以对借款人拟提供抵押的抵押物合法性进行审查。对该抵押物权属调查之后出具法律意见书。银行流动资金贷款中的律师法律服务,主要是由律师对抵押人提供的抵押物进行合法性审查,以及到房地产抵押登记部门进行调查,出具相应的法律文书。另外律师还应该参与对借款人的资信调查,介入对借款人借款投入的项目的合法性审查,以及对借款投入项目的联建合同的审查、联建方的资信调查等等。

4.提高律师综合素质———胜任法律服务

要求随着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的逐步深化,商业银行新业务、新品种和新经营体制次第推出,经营理念与业务范围等发生了重大变化,其间所面临的法律问题前所未有,要求律师不仅精通法律还要掌握金融业务知识,不仅精通本土金融法律事务运作,还要掌握国际市场金融法律事务运作方法。从国有的现状看,我国商业银行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投资银行业务等方面缺乏人才,商业银行为弥补缺陷,除了引进人才之外,带有明显倾向性的选择就是引进高端法律人士。从律师业务与国际接轨的结果来看,就是商业银行尝试成立类似国外银行的法务部门,实现法律事务自行处理。我国沿海地区外资银行已经试点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参与其间律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专业素质方面。律师从业人员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素养,选择更高的定位,直接为银行提供法律专业服务。

5.从规范贷款程序入手———开展法制业务培训

鉴于人民法院受理商业银行为原告的民事诉讼案件逐年增加,执行难度逐步加大不断蔓延的趋势。律师服务需要以《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为教材,针对银行客户经理工作经验不足,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开展银行信贷法律事务全程培训:贷前阶段培训重点放在掌握借款人的借款条件、借款用途、还款来源、担保人及抵押物状况、变现能力的调查方法。学会收集真实有效的客户资料。贷中阶段培训重点放在学习分析借款人的经营状况、财务数据、信用状况,考察担保人的担保能力,抵押物的权属变化。贷款需求量的测算,适当授信额度确定的计算方式。贷款发放合规性考核标准掌握,法律合同的签订标准,抵押物登记的程序确认。贷后阶段培训重点放在加强贷后管理要领掌握,走访客户、现场检查的必备要素,贷后检查报告格式文本,发现问题的上报程序,进行风险预警的项目库进入等等。在培训的基础上,协助银行开展信贷合规法律审查,把防范银行信贷风险落到实处。

6.根据商业银行需求———丰富法律服务内涵与形式

法律培训目的范文第2篇

一、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

1.举办“书香”系列志愿活动,开启多彩阅读模式

北京市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总队相继推出“畅享云服务架构新格局”等文化志愿主题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在东城区,第一图书馆分队“书海听涛”志愿服务通过线上讲座、诵读会、展览等形式,开展了多层次、面向全社会不同群体的读者活动。在西城区,图书馆分队开展了“不负时代,奏响青春”阅读推广系列活动,包括主题图书网上读、主题展览网上观等。在朝阳区,图书馆分队开启了朝阳“悦”读周直播,开展了“书香飘京城,悦读颂小康——阅读行走”系列活动。在密云区,图书馆分队通过“诵读密云”活动,让近百名文化志愿者化身为主播,开展了诵读原创诗歌作品会,倾情歌颂奋战在一线的图书馆人。在通州区,图书馆分队通过“云课堂”沙龙直播课的形式,坚持开展“书香运河”系列讲座活动,打破了时空壁垒,开展形式和内容较往年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丰富了广大读者的精神文化生活。

2.举办文化助残活动

“心阅书香”是一项集各方优势力量。为盲人朋友开展有声阅读的系列活动,活动的目的是丰富残障人士的文化生活,满足残障人士的精神文化需求,鼓励残障朋友亲近图书,热爱阅读。西城区图书馆分队建立了“西图盲友一家30亲”微信群,志愿者将自己在社区的工作经历与视障读者进行了分享。熟悉的声音、真实的经历激发了读者的聆听热情,视障读者也在微信群里分享了自己的朗诵作品。“心阅书香”活动整合了多方优势力量,盲人朋友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走进公共图书馆,以讲故事、朗诵诗歌、扮演人物角色、排练情景剧、举办访谈沙龙等形式,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在图书馆的阅读感受。这一举动可以让视障朋友亲近图书,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心阅书香”互动实现了活动的常态化和服务模式的多样化,为视障朋友提供了更加周到、贴心的文化服务,为他们打开了一扇心灵的阅读之窗。“心阅书香”志愿服务项目在公共图书馆的落地生根,不仅促进了北京市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市民的文化修养,还最大程度地发挥出了公共图书馆的文化传播功能。因此,要积极号召北京市热爱阅读、乐于助盲的读者朋友积极加入文化志愿者队伍,引导大众在参与志愿服务的同时,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到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中。

3.举办“童沐书香”活动,助力儿童成长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为青少年、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书香生活是我们的使命之一。诵读国学让阅读成为习惯,尽情阅读让书香溢满生活。朝图分队在中秋节与国庆节期间举办“国庆中秋·共庆繁荣”诵读会,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文化志愿者将“中秋”“国庆”等传统节日作为阅读分享的重要节点,精心筛选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朗诵内容,并以丰富多彩的诵读形式分享给每一位家长朋友,让青少年、儿童的家庭亲子活动更加生动有趣。西图分队号召分队小志愿者积极阅读,坚持阅读,分享好书,传播阅读正能量。房山区图书馆分队推出“阅读启智,梦想起航”线上少儿亲子故事会和“大手拉小手,阅读伴成长”线上手工DIY课堂。首图分队在暑期开展童沐书香悦享暑期——鲁冰花开书香自来线上故事会,志愿者与小朋友及家长共同分享绘本故事,收获了知识与快乐。

4.开展“品阅书香”荐书活动,尽展志愿者风采

“品阅书香”领读志愿者导读文化志愿服务项目以阅读推广活动为主要内容,依托北京市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体系,传播知识能量,尽显阅读之美。该项目以服务大众的阅读推广活动为媒介,由专家名师、在校大学生、中小学生三级梯队领读志愿者,整合多种渠道,让图书馆的导读文化志愿服务走进家庭、走进学校、走进边疆地区,走进孩子们的心里。志愿者采用线上线下两种形式进行服务:线上由领读志愿者录制经典书籍的导读视频;线下由领读志愿者提供与青少年志愿服务对象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走进各地的图书馆和学校,并为其提供专业导读志愿服务。近年来,共有4650名志愿者参与其中,服务时长近4万小时,“品阅书香”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根据不同阅读主题向广大志愿者征集馆藏图书的阅读推广文案并邀请其参加导读活动宣传。在志愿活动中,志愿者用激扬的文字直抒心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对未来的憧憬。志愿者通过参与活动,扩大了自己的阅读范围,学会了思考,对推动全民阅读起到了积极作用。

5.构建“京和书香、共读共享”文化援建新模式

以“志愿援建”方式构建文化援建新模式。北京市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总队继续巩固援建成果,根据边疆地区人民群众的阅读需求,开展了以“京和书香,共读共享”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组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老师组成志愿讲师团队,开展经典导读、国学讲座、书法练习、音乐赏析等内容丰富的线上文化志愿沙龙活动,边疆地区图书馆则积极组织读者参加这些活动。以“互阅书香”图书交换与捐赠文化志愿服务项目为平台,向社会广泛募集图书,继续充实当地的馆藏资源。为深化与边疆地区的交流与合作,组织开展“京和书香共读共享”文化援建活动。走进北京的图书馆、学校、少年宫等地进行实地参观交流,就进一步深化支援合作,助力发展“京和书香”工作进行深入探讨。系列志愿服务援建活动充分利用了图书馆自身的优势资源,与边疆地区图书馆互补、共享,以便持续深化对口支援合作,携手实现共同发展。

6.开展特色文化志愿服务

“法韵书香”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法律主题文献资源,并整合其他社会资源,将文献资源与文化志愿服务有效结合起来,招募律师读者加入文化志愿服务队伍,推动与法律主题有关的系列文化志愿服务的开展,让读者在享受图书馆公共文化资源的同时,用志愿服务回馈社会。“法韵书香”文化志愿服务项目以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为平台,通过文化志愿的力量,为市民创造更良好的阅读环境,提供更便捷的法律咨询服务。弘扬法治理念,传播法治文化,做好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为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提供助力。“法韵书香”将有专业法律背景的读者,如律师、检察官、法官、法学院学生等招募为志愿者,使他们以己所长,服务大众。本项目现已成功复制到北京市区、街道图书馆,为全国图书馆开展法律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了参考。开展特色法律服务,为市民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依托知名律所的百余名专家志愿者,开展主题法律服务和普法宣传活动,为普通市民和社区老年人提供“一对一”交流服务,以解决其所遇到的问题。针对青少年群体,以法律学习小组的形式向其普及法律知识。针对青年人,通过网络宣传、文献推荐帮助其解决法律问题。针对残障人士,开展专场法律咨询、法律沙龙活动,帮助其解决问题,提高其法律意识。同时,利用文献、多媒体资源,以及法律主题馆的阵地作用,将服务推广至北京市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分队,形成三级服务网络,让读者随时可以享受到法律志愿服务。

二、公共图书馆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工作面临的困境

1.文化志愿者的获得感需要提高,志愿服务内容有待深化

当下,公共图书馆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工作要依托内容丰富的文化志愿服务项目,项目涵盖“品阅书香”“心阅书香”“互阅书香”“法韵书香”等文化志愿服务内容;提供的志愿服务内容包括导读领读、助盲助残、手语沙龙等,也包括秩序维护、图书录入、导引辅助等一些基础性工作;专业化程度较低的志愿服务岗位对文化志愿者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在此,其个人才能和专业知识得不到有效发挥,获得感也得不到有效满足。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应进一步策划、组织一些有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这有利于志愿服务项目的宣传推广。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应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侧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组织方式,以特色项目服务带动文化志愿服务发展。

2.文化志愿服务管理还有待完善

随着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内容的日益丰富,志愿者在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工作越来越多,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标准化建设亟待完善。现有的文化志愿者服务管理主要包括志愿者招募报名条件和渠道、服务内容、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等,较少提及志愿者退出机制。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的管理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

3.志愿工作评价体系需要健全

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的评价体系多以量化指标体现,现阶段文化志愿服务项目的部分考核评价体系采用简单的量化指标,如通过志愿服务项目参与的志愿者人次、志愿者的项目服务时长、开展的文化志愿活动次数、志愿服务项目的服务人数等数据评估文化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展情况。现实情况是,志愿工作的评价体系还缺乏定性评估,缺乏对量化评价的补充和深化,这不利于公共图书馆的自身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评价体系对公共图书馆志愿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

三、公共图书馆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志愿服务是一项长期的、有意义的公益事业。文化志愿服务作为志愿服务的重要分支,在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工作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北京市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总队应充分发挥联络、协调、督促、服务的作用,推动分队的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化、常态化、制度化、特色化。

1.开发科学的文化志愿课程体系,拓展文化志愿服务内涵

针对现有志愿者培训形式较为传统和单一,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主要以简单讲座为主,少有课程培训等问题,应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分课程、分层次地对志愿者进行基础培训外的心理培训和服务意识专项培训。志愿者培训内容的核心问题是培训课程的设计问题,不论是以讲解为主的馆情介绍,还是各个志愿服务岗位专业技能的岗前培训,都需要科学、规范的课程设计。“书香”系列志愿服务活动还应在提高服务精准度上作出有效尝试,重视服务对象的年龄、兴趣爱好、服务等级,以及与志愿者之间的匹配度等,从而提高服务的精准度。增强志愿者服务意识,推进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发展。

2.建立健全文化志愿工作机制,提升志愿服务工作质量

为保证文化志愿服务工作规范长效运行,需要建立健全文化志愿工作机制,加强制度化建设。完善志愿者准入机制、系统培训、岗位服务、时长录入、绩效评价、宣传表彰等工作机制,确保志愿服务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进行宣传和项目推广,确保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建立健全宣传推广工作机制,加大报道力度,深入挖掘宣传志愿服务的典型经验。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政府网站等媒体平台宣传志愿服务精神,号召更多群体参与公益活动,促使志愿服务文化在公共图书馆生根发芽。

3.构建志愿服务科学评价体系,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

法律培训目的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信仰;现状;培养

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法律信仰是法律认知、法律情感和法律意志的有机统一体。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教育和培养,对推进和落实我国依法治国方略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现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培养大学生法制观的主要课程。为了把握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现状,结合“基础课”法制教学内容,笔者从法律信仰的知、情、意方面对某学院非法律专业的300名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通过分析发现:1、多数学生有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但总体对法律认知粗浅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前提和基础,是衡量大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的基本标准。在“你对我国法律体系的认知”情况的调查中,23%的人选择“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了解各部门法的立法目的和所调节的法律关系”,3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了解各部门法的立法目的,但不了解具体部门法所调整的法律关系”,28%的同学选择“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不了解各部门法的立法目的和所调整的法律关系”。另有18%的同学认为自己“既不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也不了解各部门法的立法目的和所调整的法律关系。”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法律认知基础,但对法律的认知总体粗浅和模糊。2、部分学生法律情感淡漠,缺乏对法律正义性和权威性的信任“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1]大学生只有从内心深处认同法律的精神,才会形成对法律的信仰。在对法律精神的理解上,有68%的学生认为“法律的公平正义只是相对的,法律是死的,而解释法律的人是活的。”有18%的被调查者认为“只要自己不违法不犯罪,法律与己无关。”在对法律权威性的调查中,有28%人认为“法律是有钱有权人的法律”,有42%的被调查者认为我国是“人治大于法治”;在对法律正义性的调查中,32%被调查者认为“中国的法官是吃了原告吃被告”,43%的大学生“对我国司法公信力持怀疑态度。”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法律情感比较淡漠,对法律的正义性和权威性持怀疑态度。3、多数学生有一定的守法护法意识,但法律意志总体薄弱法律意志是法律信仰的最高层次。法律能够被信仰,不仅主体要具备一定的法律认知和对法律价值的认同情感,更要有强烈的守法护法意识和品质。调查中发现,当代大学生有一定的守法护法意识。在问到“当你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你会通过何种途径解决”时,有79%的被调查者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有11%的人认为“找关系自行解决,”另有11%选择“视情况而定,再选具体途径解决。”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守法护法观念增强,多数有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识,但守法护法意志不坚定,特别是在守法护法实践中,容易出现“知”和“行”分离现象。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

1、历史因素:

传统法律文化影响一个民族长期积淀下来的人文精神奠定了这个国家的治理模式和传统[2]。由于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长久的封建人治现象所构建的“权大于法”的法律文化观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也制约着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形成。在传统法律文化以“皇权至上”为特征的价值体系中,人们在权力和法律面前往往会出现“权大于法”的错误认识,这种权力本位的传统法律文化也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维,使大学生对法律权威产生质疑而不信仰法律。

2、社会因素:

社会法制不健全当前我国法制体系不够健全,法治质量不高的现实状况也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形成。在立法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改革,立法的过度膨胀使法律价值很难转化为主体价值所追求的目标。当代大学生学业繁重,对许多法律尤其是最新立法无暇顾及和消化吸收,容易产生冷漠情绪,也很难对法律形成信仰。在法律运行方面,当前我国各领域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也导致大学生对法律权威产生质疑,不利于其法律信仰的培养。

3、教育因素:

高校法制教育不力当前对我国非法律专业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课程主要是“基础课”,而“基础课”承担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任务。高校的“基础课”设置54学时,而法制观教育课时不足三分之一。而在近年来的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基础课”教师在法律部分的教学存两大问题:一是教师授课时间不足导致授课速度过快。部分教师随意延长人生观和道德观授课时间,而把法制观教学内容的课时缩短,有个别教师仅6个学时就完成了法制观的全部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速度导致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你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你树立法律信仰有多大意义”的调查中,有42%的被调查者承认“授课老师法律部分上课速度过快,自己听得一知半解而觉得无聊。”二是教师培训缺失导致授课效果不佳。“基础课”教材从“05方案”实施以来,已经历经了三次修订,每次修订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内容愈来愈精,而高校针对历次修订版的新内容对教师组织培训的人数和次数却有限。许多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坦言,法律部分理不清其中的脉络线索,更不知道如何组织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有两类极端,一类是法学专业教师把“基础课”法律部分按照法学专业课程授课,拼命讲法理讲条文;另一类是非法学专业教师把法律部分授课时间压缩,甚至一笔带过,让学生课后自学,而对于公共课让学生自学就等于让学生不学而已。总而言之,无论是上述哪种类型,都不符合“基础课”对大学生法制观培养的目标,也不利于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形成。

4、主体因素:

自身特点和认知错位法律信仰作为主体对象的心理信念,只有达到主体自身的认知和认同才能形成,而当代大学生特有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尚不能完全形成法律信仰的主观条件。首先,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却不成熟,在面对法律问题和现象时容易冲动,意气用事。其次,大学生生活阅历不深,容易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而导致人生观错位。再次,部分大学生忽视自身法律素质的培养。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使得平时仅注重专业课而忽视公共课的学习,思想观念上对学校法制教育课的错位认知,影响着他们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也很难培养起他们对法律的信仰。

三、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几点思考

1、树立法律权威,优化法治大环境

法律权威是大学生树立法律信仰的前提。首先,要提高立法质量。正如亚里士多德指出:“法治是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遵守,而所遵守的法律本身又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3]其次,要推进依法执政。法律的权威不仅取决于法律内容的科学公正合理,也取决于执政党是否依法执政,法律能否得到严格和公正实施。再次,要提升司法公信力,司法的公信力直接影响到法律是否有权威和能否被人们所信仰。最后,要推进依法治校和依法治教进程,使大学生感受到法治教育是大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提升大学生对法律的敬畏和尊重。

2、培养法治思维,提升崇尚法律的情感

“法律从其规则到本质都必须契合人们的精神需求和人文关怀,科学公正地体现权力制约与权利保障的平衡,才可能唤起人们对法律的认同、依赖和信仰。”[4]法律思维实质上是一种法律权利义务思维,权利是法律的内核。大学生如果没有对权利的要求,也就产生不了对法律的需求和渴望,更谈不上对法律的认同和崇尚。因此,在高校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过程中,要注重通过向大学生传播现代法治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权利意识,激发大学生崇尚法律的情感。只有真正感悟了法律所体现的价值和精神,才能用法治思维方式去思索问题,并最终形成对法律的信仰。

3、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增强“基础课”法制教育实效性

“基础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课程,但如前所析,普遍高校“基础课”学时有限,分给法制教育部分的授课时间是少而又少,而且针对新版教材的师资培训缺失。为有效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情感,“基础课”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来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首先,高校针对每次新版教材要加大对“基础课”教师的培训。若授课教师对新增的教学内容一知半解或理不清思路,则很难让学生亲近法律、认同法律和形成法律信仰。其次,教师在育人理念上要认清培养大学生法治观的重要性,保障“基础课”法制教育部分的授课时数。再次,教师要善于探索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基础课”法制教育部分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以增强大学生对法律的认同感等。

参考文献:

[1](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3.

[2]刘端端•论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构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8):194.

[3]胡天生•大学生法律信仰探讨[J].当代青年研究,2005(8):9.

法律培训目的范文第4篇

一、当前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对国土资源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的思想认识不足。

当前,许多地方领导对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工作思想认识不足,认为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工作是一项软任务,搞得好坏无关紧要,少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领导认为宣教工作投入大,见效慢,抓与不抓差距不大,还有的热衷于轰轰烈烈造声势,总是应付一下就算完事,认为只要进行过宣传,发放过资料,讲过课就完成了任务,没有真正去考虑这项工作到底使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提高了多少,干部群众需要什么样的法律宣传等实际问题,导致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工作流于形式。

(二)国土资源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形式单一。

几年来,我们在教育培训上大多采用“灌输式”教学,致使学习的同志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能有效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削弱了教育培训工作的吸引力,影响效果。教学者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讨论,不能达到良好效果的目的,不利于各级领导干部更好的掌握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基本内容。

(三)国土资源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缺乏专业队伍。

基层国土资源部门缺乏专门的宣教机构,在宣传教育培训工作中主要采取国土资源部门干部职工自行组织的讲授人员,参与宣讲的干部宣讲经验不够丰富,整体的宣传素质也不高,往往是照本宣科。有些宣讲干部对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准确,甚至存在理解偏差,往往对干部群众提出的疑问不能正确解答。

二、抓好宣传教育培训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对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有效推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是党中央明确指出的。中央六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县(市)乡(镇)村级干部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的通知》,目的就是通过开展宣教活动,使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水平不断提高,乡(镇)村基层干部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的观念意识不断增强。乡(镇)领导干部和国土工作人员要在学法、守法上作表率、当模范,做到依法行政。基层国土资源所工作人员要增强其使命感,避免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工作流于形式。要不断深入到基层,了解具体实际情况,注重教育的实效。要把国土资源普法重点放在增强基层群众的权利义务观念上,即从维护基层群众权益的角度,促使他们增强国土法律意识。

(二)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

在国土资源宣传教育培训工作中,一是要在宣传教育培训的对象,内容上有重点,在手段、方式上要有创新。宣传培训的内容要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和通俗性、要从基层干部群众的需要出发,增强基层乡镇,村干部的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意识,激发他们参与国土资源管理的积极性。二是要采取生动活泼、简而易懂的形式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积极采用案例式,互动式等培训方式,重点宣传与干部群众生产生活和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知识,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能动性,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从而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确保教育培训收到预期效果。

(三)提高国土资源宣传教育培训的宣教队伍综合素质。

宣传教育是国土资源工作的“形象工程”,宣传教育工作的创新不仅是全国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有力举措,也是落实国土资源宏观调控的有效途径,更是国土资源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直接体现。因此,要加大宣教干部队伍培训力度,培养一批熟悉国土资源法律,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宣教人员,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长期化、制度化、有效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考核体系。

法律培训目的范文第5篇

今天,市上举办这次培训班是按照中组部、国土资源部等六部委联合部署的《关于开展全国县(市)、乡(镇)、村级干部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的通知》精神,经市政府研究决定,在全市分五期举办乡镇领导干部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培训班。今天第一期正式开学了。首先,我代表市政府对前来参加学习的六个县区的乡(镇)书记表示热烈的欢迎!对邀请前来为我们授课的省国土资源厅两位处长、业务专家表示感谢!下面,为办好这次培训班,我讲几点意见:

——举办这次培训班的目的意义

首先,举办这次培训班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体现。党的十七大要求我们各级政府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就我国而言,人均资源严重短缺是我们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现实问题。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就是要求我们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实行更为严格的用地制度,增强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意识,推进可持续发展。

第二、举办这次培训班是加强耕地保护的形势要求。近几年,尽管我们加大了对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的打击力度,全面开展了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工作,使国土资源管理较为规范,矿产资源开采秩序明显好转,但是违规违法用地和无证开采、乱采滥挖等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城乡结合部、公路沿线一些地方,以租、批少占多、未批先建等违法用地现象仍然屡禁不止。一方面是利益驱动所致,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的一些地方领导对国土资源管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对土地和矿产执法失之偏宽、失之偏软,使政府执行力打了折扣。通过这次培训班,我们要深刻认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进一步增强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占用国土资源行为,切实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依法严格保护耕地。

第三、举办这次培训班是实施依法行政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但是我们一些乡镇领导由于平时工作较忙,很少能腾出一些时间去认真学习领会这些政策知识,于是在工作中就出现了一些违法违规行为。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掌握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明白基层干部在国土资源管理中所应做的工作,严格履行职责,达到依法行政。

——对学员的几点要求

一是各位学员要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认真对待这次学习。今天我们既然来参加学习,就要安下心来,抛开平时的事务,利用这两天的宝贵时间,集中精力,认真听讲,记好笔记,争取通过这两天的学习,都能够在思想观念上有一个新的进步,认识上有一个新的飞跃,对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得到进一步掌握。

二是要严肃学习纪律。参加培训的学员要严格遵守培训活动安排和时间要求,正确处理工作学习矛盾,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严格履行请假制度,按时上课,服从管理。

三是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今天来参加这次培训班,目的是为今后能更好的保护和管理好国土资源。为此,每位学员在学习的同时要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紧围绕国土资源管理的中心任务,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做到边学、边思、边悟,力求通过这次培训活动,对今后的依法行政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特别是学习结束后,希望大家回到工作岗位上,要把这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落实在具体行动上。要进一步增强保护好国土资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决打击违法违规用地和破坏耕地行为,打击超层越界和乱采滥挖矿产资源行为,认真落实国土资源四级网落责任,依法管好土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