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文化研究

校园文化研究范文精选

校园文化研究

校园文化研究范文第1篇

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基本目标,以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为基本职责。如果能让校园主题展板成为呈现班级文化的窗口之一,成为学生风采展,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才华,开发潜能的机会,校园文化就会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真正发挥其独道之功。为了达到之目的,首先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本期板报主题,并让学生对承办板报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每期板报之前在班级开展竞赛活动,让学生自主优化组合成编辑(美编:负责收集插图资料。文编:负责收集文字资料)、板式(负责设计版面与画版式)美工(负责写艺术字和画插图)、综合(负责挑选上交的书画、手工、习作等作品或摘录校园内外要闻等)等小组,展开设计,评选优秀,为出板报做好方方面面的准备工作。再次是让各组优秀人员参与到板报承办行列,完成板报。随后组织全校学生参观展览板报,起到资源共享,互相促进的作用。

二、让文化展板长期保鲜

图文并茂的校园文化展板,让参与设计承办的师生有一种成就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纵观校园文化展板:有美德教育类,传统文化类,科学技术类,文明礼仪类,体育艺术类等等,这些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展板不光美化校园环境,具有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还是一本内涵丰富的教科书。但在实际生活中,那些精心设计的校园文化展板似乎只在张扬外表美,并未绽放内在美。只成了装扮校园的饰品,并没有彰显教育价值,成为师生成长中的良师益友。如能让校园文化展板常换常新,定时定期给学生供给新鲜的知识营养,发挥其时效性、实效性、美观性,就会具有润物无声的效果,让学生在优雅的校园环境中受到熏陶感染。

三、把校园文化展板中的内容融入竞赛活动当中

校园文化研究范文第2篇

实现理念文化建设,关键在于建立一种“融合”的思想。正如一快充满甜蜜味道的糖滑入一杯加满开水的杯子,当它被水逐渐溶解的时候,水也被糖块所充盈,从此,平淡的白水有了甜意。基于“糖块和开水之间相互融合”,这个简单而充满哲学意蕴的事实,把“融合”思想作为建设学校文化氛围的抓手,建立在一种双向乃至多向互动基础上的思维模式。学校管理者要率先从法规,以德治校,解放思想,事事用心,以人为本,明礼诚信,廉洁奉公,率先垂范;做到珍惜每一位教师对学校的感情,尊重每一位教师对学校的付出,关注每一位教师的发展,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引导教师理解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独立性,重视学生的可塑性;多一份开放和宽容,就多一份肯定和鼓励;多一份欣赏和合作,就多一份期望和收获的平台。开放是现代社会一种完美的品质,可以最大程度地吸收外在多种有益的东西来丰富自己的心灵和头脑。突破封闭,开放自己需要包容和欣赏的心态,没有包容和欣赏,开放则无法持久并取得最大成效。包容、欣赏和开放相互促进,互为动力。无法包容一个人的缺点,你就无法走进他的心灵;不能欣赏一个人的优点,你就无法“拿来”并影响自己。开放、包容和欣赏的价值取向是合作。应该承认,“单打独斗”仍然是许多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方式,也是很多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状态。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通过合作,教育不再是一件单调和枯燥的事情。而作为学生,则会发现,学习原本是那么的快乐。学会合作,成长起来的往往不止是专业和学习成绩,更多的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二、管理文化的建设

学校理念文化作为一种闪耀理性光芒的东西,它好比支配一个人行动的纲领,学校管理文化则使这种行动纲领尽可能地完美运行下去。正是靠着管理文化的力量,理念文化发挥更大的作用。理念、思想和精神看似抽象而深奥,实则因管理的存在而不断具体生动起来。管理之所以能够称为文化的一种,它所起到的作用就绝非仅仅是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更多的是帮助和指导、培养和提高。学校管理者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切管理都是为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而存在,不是为了约束和禁锢人而存在。管理文化为理念文化而服务,理所当然地,管理文化必须体现出理念文化的内在价值。名师不是管出来的,而是取决于教师个人对事业的追求和学校对他们成长的关心支持。优生也不是管出来的,而是学校文化的空间让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和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和提升。学校管理应该突出以人为本和民主管理的文化特质,具有开放性、民主性、大众性,为师生共同发展创造自由空间,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师生的主人翁意识,使校内每个分子都围绕核心,齐心协力、同心同德,达到“文化氛围”的性质和作用有机统一。如《教师评价体系》要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在没有奖罚的条件下,通过评价,唤醒教师内心的成长渴望。如《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的,在没有严格约束的情况下,通过评价,激励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原动力。构建师生之间和谐互动,教师之间和谐互学,学生之间和谐互学的空间。用充满至爱和责任的力量来支撑管理,因为至爱和责任是和谐的基本元素,更是促进文化氛围形成的基本动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就是爱的艺术,爱是放之四海的真情。而这种爱,对学校而言,既表现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同样也体现在学校的各种管理制度中。因此,管理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就应该是具有培养人、发展人,使人从较低的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而不仅仅是规范和约束人。

三、环境文化的建设

应该说,环境文化是最能够体现理念文化和管理文化的内在价值。校园环境不但是一所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也是一所学校文化建设的平台和载体。当一个陌生人来到一个学校的时候,首先进入他感官的东西就是校园环境。学校环境的建设必须是基于学校理念文化和管理文化基础之上的,或者说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把学校理念文化和管理化为学校环境文化,既诠释了学校教育理念和管理价值,又使学校环境建设有了中心思想和价值追求。如此一来,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这些具有抽象文化内涵的东西就能够被人触摸到、感受到。学校管理者要针对学校所处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学校的整体布局选择设计,转化生成,着力塑造和表现环境文化。“一训三风”突显醒目,可以成为师生思想和行为的指南,发展的动力;花坛树距间的醒示牌,向师生友爱地提醒: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人与自然的完美;楼道内师生的书画作品,翰墨留香中透露着师生的灵性和才华,宣扬着“天道酬勤”的劝勉内容;寓意深刻的雕塑,鞭策师生踏着朝阳,沐着晚霞,放飞理想;展示才华的文化长廊,激发师生的追求和向往;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是个性发展平台。这些环境文化的建设,或者学校教育理念文化和管理文化的塑造,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通过文化氛围的营造,让学校的文化氛围弥漫在学校的各个角落,以文化的魅力去影响教师和学生,最终使之内化为师生的素质,从而使师生的思想得到提升,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升华,行为得到规范,素质得到提高。春风化雨,滋润心田。灵动有力的学校文化氛围是非常靓丽的一笔,它产生的作用使师生浸润在一种浓郁的人文关怀和文化熏陶中,大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品位。

作者:廖志凌单位:广东省佛冈县龙山镇中心小学

第二篇 一、以制度文化促学生主动发展

1.在制度中规范行为。一是录制行为规范视频。好习惯成就好人生,学生的言行举止彰显孩子的素质。为了让学生在校的行为更有涵养,学校制订了《厦门海沧延奎小学学生文明行为要求(校园篇)》,详细规范要求,并请电视台拍摄、制作成录像,让每位同学观看后按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使文明行为落到实处,学校实行以班级为单位的星级评比,以引领同学为集体荣誉而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为和学习习惯。通过规范文明行为,以达到书声琅琅的早读、静坐书海的午读、生机盎然的课堂、活泼有序的课间,形成举止儒雅、动静分明的校园生活。二是修订学校学生守则。为了让学生守则贴近学生生活,利于操作与评价。2013年6月,学校发动全校师生修订《延奎小学学生守则》。守则内容简明易懂,朗朗上口,利于记忆,便于遵守,并配上卡通图片,使枯燥的条文变为灵性的规范指南,深受师生喜爱。三是推行校内公平教育。为实施校内“公平教育”,2013年秋季,学校制定了公平教育制度,班级实行“班长轮流制、带操轮流制、课前3分钟发言轮流制”,按座位号顺序轮流担任,让每个学生得到公平的锻炼机会。校内均衡发展更体现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帮扶,学校对随班就读学生开展结对帮扶,通过心理辅导、个别辅导、分层作业、送教上门等措施,确保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对贫困学生开展对口支援,上门慰问,帮助立志成才。对心理及品行不良学生采取跟踪、心理疏导、家校联系、结对帮扶等形式,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有教无类”让每个学生得到公平教育,“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得到合适发展,均衡发展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2.在评价中促进发展。理念,往往制约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制度,往往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如果把目光只聚焦在学科知识上,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那将制约着学生后续的发展。因此,不仅应让学生扎实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更应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广阔的舞台展现孩子的天真与个性,在制度的引领下开发多元智能,提升综合素质,打造丰富多彩的童年。学校积极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主动发展。为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丰富评价内容,学校推行“延奎之星”的星级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延奎之星”由美德星、智慧星、艺术星、体育星组成。学生获得所有的四颗星就可以晋级为“延奎之星”,也就是传统上的“三好生”,且各班名额不受限制,使“三好生”真正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每年“六一”节,学校对获得“延奎之星”的同学给予表彰,引领全校学生以争卡夺星获得全面发展。好制度,必然会激起师生的激情与潜能,使制度的执行由自然走向自觉,让制度产生的效益超越制度本身的目标。延奎学子在制度的感召下,形成了积极向上、团结友爱、阳光自信的良好品质。

二、以精神文化促学生快乐发展

学校以“唯美教育”为理念引领师生共同成长。“唯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特色化、个性化、校本化的具体实践与实施,是学校追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人人成长”最大、最优、最美的教育效果。“唯美教育”通过价值引领和美德熏陶,培养学生真、善、美的道德情操;通过多元的唯美课程,培养学生全面而有特长的发展;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生活,让学生自然、健康、快乐地成长;通过师生的共同发展,实现美好的教育梦想。“唯美教育”的基本内容包含:雷锋精神树美德、艺体特长扬美育、课程实施塑美感、校园文化创美景、师生发展圆美梦。学校以“雷锋文化”为精神激励师生健康发展。深入挖掘“雷锋精神”的内涵,将雷锋“求上进、爱学习、有才艺、乐奉献、行节约、追幸福、有信仰”作为雷锋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充分利用校园中的“雷锋雕像”,组织师生开展系列主题活动,让雷锋精神引领教师立足岗位做奉献,引领学生争当雷锋式的好少年,争当全面而有特长的阳光少年。通过精神文化引领,激励全校师生积极向上,培育和谐发展的校园生活。

三、以环境文化促学生和谐发展

1.立足校情,盘活硬件资源,发挥场地功能。延奎小学因片区内适龄儿童逐年增加,生均用地不能满足学生人数增长的需要。学校充分利用现有场所,充分挖掘资源,科学合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建设成一处处校园美景。如:把综合楼底层的廊道和天井,建设成“才艺秀舞台”,每周四大课间和周五下午活动课时间,组织有才艺的同学开展才艺展示,既发挥了原空置场地的功能,更为有才艺的学生搭建了展示的舞台,也为孩子们参加各项社团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2.以生为本,突出文化主题,发挥育人功能。学校在环境文化布置上突出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在尊重孩子需要的理念指导下,设计的文化长廊既考虑孩子的接受水平,又考虑孩子的观看视线。比如:立于校园中庭的雷锋雕像,设计成雷锋和两个少先队员促膝而谈,给孩子们一种亲切感,雷锋雕像用1∶1的比例,方便孩子们给雷锋叔叔佩戴红领巾。以生为本的环境文化布置,还应充分考虑文化内容的可接受性,更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学校在教学楼一层的两边走廊,分别布置了“雷锋文化长廊”和“中华传统美德长廊”,让全校师生耳闻目染受熏陶,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在二、三年级教室走廊则布置了“三字经”和“弟子规”,高年级的教室走廊更多的让孩子自己布置,体现了自我管理及自我风采的展示。同时,学校各楼梯文化也突出主题,六个楼梯分别以“花鸟文化”“家乡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中国教育家文化”“外国教育家文化”呈现,让孩子在文化熏陶中增长知识、提升品质。校园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没有可复制的范例,建设中应结合校情,从办学理念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群策群力科学规范,稳步推进打造重点和亮点。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发挥育人的功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形成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

作者:易增加单位:福建省厦门海沧延奎小学

第三篇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发展既有难得的机遇,同时又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高职院校从自身的长远发展考虑,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高职院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职教育的跨越式推进,校园文化也遇到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1.物质文化的基础还相对薄弱在调查中发现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师资力量不够雄厚、资金投入不足等因素,客观上限制了对校园建筑、环境美化等方面的投入;学生活动中心是学生喜欢去的地方,但是有的学校活动场所较小,活动器材少,学生不满意,在有些高职院校,上网速度慢,看电视、收听广播、阅读报纸都受到一定的影响。在调查中还发现,由于我国高职教育正处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渡时期,随着生源的增加,有些学校正在建设新校区,但因为迁址时间短,“边建设、边使用、边完善”的新校区建设在人文环境方面远不如老校区。

2.制度文化保障力度还有待提高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保障。目前高职院校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制度建设不够健全,没有一个完善而严密的制度体系;第二,有制度无执行,部分规章制度流于形式,根本没有达到协调、规范、约束和提高的作用;第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地方,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形成有效的校企文化融合,在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规定。

3.精神文化建设比较缺失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最终都是为了保证精神文化的建设。高职学校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精神文化的内涵不够丰富,缺乏有效的切入点。第二,对大学生的教育手段单一,缺乏生动性、实效性。第三,教育内容脱离高职学生的实际,缺乏针对性。第四,学生业余生活匮乏,精神世界空虚等等。

二、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创造舒适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首先,要积极想办法为高校师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校舍环境。因为高校校园基础环境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导向作用,只有满足了最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师生心情愉悦,才更有激情和创造力。其次,要在教学设施上进一步优化物质文化建设,在宿舍环境上、教室的美化方面、校园的绿化方面都要给人轻松愉悦的感觉。再次,要加强学院的楼宇文化建设,在各个楼宇楼名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浓郁学术格调的楼宇景观文化,如开展系部文化建设,在墙体上布置该系该专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图片介绍,让墙壁会说话。

2.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与促进作用,因此,完善制度文化体系,建立健全的人性化制度意义重大。第一,应完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和教学制度等,确保高校教学质量得以保障。第二,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对于不适应高职学校学生发展的陈旧制度要及时的扬弃。第三,通过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激情和热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

3.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构筑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衡量高校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是评价校园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是体现全院师生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高校在加强精神文化内涵建设方面应体现三个统一。第一,构建传统文化传承和时代精神展示的有机统一。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开设“道德大讲堂”弘扬传统文化,开展“中国梦”为主题的理论宣讲志愿行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第二,构建人文精神熏陶和科学精神培育的有机统一。通过深入挖掘学校历史宝贵的传统资源,传播学校的校训、校徽等组成的文化符号,精心组织入学教育、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奖学金颁发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活动,来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第三,要构建校园精神锻造和校园群体参与的有机统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影响、教育学生,根据大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文化活动,尽量做到使每个学生都能从校园文化中吸收养分,满足他们求知识、求技能、愿交际、善表现的欲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组织应变的能力,促进他们在知识、能力、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作者:周卫华单位: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

第四篇 一、大学校园文化多元性的分析

1.主体来源的多样化

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转变,包括留学生在内汇集八方地域文化的学生人数迅速增加,以及开放办学的形式所需,企业和外籍人员参与学校教学和科研的机会增多,使得校园文化主体来源日益丰富,呈现多样化特征。

2.主体特征出现的多样化

主体来源的多样化带来了其外在表现的多样性,一片树林由有着不同高度的树木构成,学生人数的剧增导致了个体之间的层次化变得非常明显。一个学校内,学生在基本素质和专业意志品质等某方面有着比较突出的差异性。

3.主体价值观的多样化

主体价值观的多样化主要是由主体范围的扩大和来源的不同所致。主体层次越明显、来源不同,其价值观就越多元,而且这种多元性会因专业学科不同以及对信息的判断不同而有所择向,这样会强化价值观的多样化。其次是校园文化内容的多元性。校园文化虽然是亚文化,但所涵盖的文化类别已远远超出了校园实物范围。不仅包括民族传统、宗教和大众文化,而且包括其他国家前卫、精英和现代科技的文化。特别是随着信息交流的加强,后者所及的文化在校园内意味渐浓,并且这种文化内容的多样性随着信息全球村的建立而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新高度,而且远远超过了工业化所带来的物质产品的多样性。校园文化内容的多类型交织使得校园主体的师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再次是校园文化价值的多元性。在信息全球化背景下,校园主体能够保持文化上的区别变得相当困难。各种文化在校园内集中交流和融合使得校园主体存在传统与现代、精英与大众、全球和本土等文化抉择。这种不同文化价值之间的冲突鲜明体现了校园文化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多样性。学校教职员工的行为举止和价值判断的多样化是校园文化价值多元性的缩影,在综合性大学这种现象几乎屡见不鲜,反映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在校园文化内的集中。这是网络信息化所带来的日益广泛、深入的跨文化交流的结果。

二、大学校园文化多元性的统领

在信息网络全球化的环境下,客观上要求大学校园有全球化的视野、多元性的胸怀、理性化的思维和人文化的情感。因此,要统领多元性的校园文化,吸收其中的优秀成分,避免负面影响,还需要坚持一些统领的原则。并且,这个统领并非是用单一思想来指导校园文化发展建设,而是基于大学的功能所赋予的高度概括,在此基础上处理好多元文化下的各种错综关系,才能发挥多元文化给大学带来的发展潜力。

1.自主性原则

不管是以前还是多元性环境下的现在,大学必须具有自主办学、自主发展的校园文化和条件。因为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发展过程和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追求,如果忽视这些,大学就会失去其自身的特色。而这一特色是学校巨大的无形财产,具有无限的精神感召力,能够有利地推动学校的文化建设和健康发展。因此,这种自主性不能仅仅指独立性,而是指在多元性的今天让校园主体具有更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因为在各种文化碰撞中,大学固有文化的刚性会制约大学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所以自主性可以彰显大学文化独特的个性魅力,也是保持创新原动力的基础。

2.包容性原则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交流、文化交融日益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作为大学,本身不仅要继承和传递自身发展形成的优秀文化,而且还要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以便自己快速健康发展。因此,面对开放带来的多元文化,大学必须具有包容精神,包容能使大学海纳百川,从而获取大学发展的新动力。当下,中国的大学可能还以传统封闭方式运行,驴拉磨式重复自己,有沉沦之势。此时的大学必须审时度势,敞开校门,抓住机遇,吸收外部有利的信息和资源,高瞻远瞩地平衡自己和社会的关系,并通过人才培养和创造的知识来服务社会,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永葆自己的生机和活力。

3.批判性原则

对于多元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交流和渗透,大学不能无选择包容或顽固自主,必须树立批判精神,对外来文化进行选择和过滤,筛选出有利于学校自身文化发展的新营养成分和新种子。批判意味着比较和鉴别,在此基础上才可能认清各种文化的本质,从而有目的选择融合新文化,促使校园文化高歌向上。如何在多元性的环境下进行新教育理念的选择、培养学生的文化鉴别和选择能力是对大学的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因为面对网络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学生需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才能自觉抵抗多元信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统领校园多元性文化的几个原则基础上,还需要处理好以下的主要关系。

1.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大学作为组织形式如同国家和企业,但其重要功能在于培养人才和引领社会发展,也即传承和创新。但传承和创新天生有着不和之意,如何处理在多元性文化下的校园传统文化和外来的多样性文化的关系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等文化为高校提供了创造的灵感和新的教学理念,有益于高校主体形成开阔的思维,但中华传统文化已为校园文化打下了根基、提供了特色,且仍然充满着活力和创造力。因此,需要把东西文化传统和现实的优秀元素很好地结合起来,创出一条既继承传统又改革创新的特色大学校园文化之路。

2.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关系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有其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本质,这就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人在其长期实践发展中所形成和积淀的创造性的精髓与灵魂,包括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学者自律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大学精神是高校的主流文化,这是历史形成的和其自身使命决定的。任何其他文化占据了高校文化主流,那么大学就将重疾缠身,失去活力和发展动力。但在面对外来多元性文化的冲击时,大学只有积极吸取各种文化的精华,才能在秉承大学精神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焕发出永葆青春的魅力。因此,只有大学主流文化在非主流文化的给养下的持续发展,才能使大学文化适应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校园文化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史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应在两个方面有所提高:硬实力和软实力。可以通过量化指标(教学和研究成果,学科等)衡量的状态可以被称为硬实力,一些不能直接由客观事物状态表示的便是软实力。软实力通过文化和观念因素来取得。而学校软实力的其中一个代表元素便是校史。校史作为一个传承校园文化的纽带和桥梁,给人们提供了解历史的凭据,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发展校园文化,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校史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现状

在校史文化工作建设中,相关研究队伍正在逐步壮大,研究手法也日趋丰富多元。但是校史编写的片面性、主观性及平淡化等方面的问题仍是阻碍校史研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很多学校将研究和编纂校史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分割出日常的校园文化建设,采取了比如建设专门独立的机构和设施、聘用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由于与学校其他各部门和普通人员的分离,使得官方纂写的校史影响力远远大于其他个人纂写的校史。再加上官方与个人在各方面资源投入的悬殊,使得校史逐渐演变为一家之言,而个人校史则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最终导致其没落。

二、校史文化研究的相关措施和建议

(一)组建立体层次,丰富编撰内容。校史作为学校历史的记录者,其稳定性和真实性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所改变。我们应倡导实施内外编辑,学校领导和普通学生的结合,学校各部门之间的结合,杰出的校友和普通的校友组合等,来形成丰富的“立体式”形式。校友参与研究和准备学校历史可以有多种形式,主题不受限制。如:写文章和写历史事实(特别是不被记录,很少有人知道的历史事实);对现有的学校历史信息进行评论,使之更完善,历史作用更加清晰;通过相关部门向他的母校提交有价值的纪念品和参考资料面向社会公开渠道,通过各种有效的沟通和联系方式将校友有效地联系起来,鼓励校友积极参与校史编纂,从而全面推进校史的研究和发展,并形成流畅完整的校友沟通体系。

(二)明确学科定位,形成专业校史。加强对各类专业课题及项目的研究,灵活掌握各类专业知识,深入了解校史文化和建设,端正校史研究的态度,积极开展各类与校史文化建设相关的活动,以此促使学校的各个部门和群众了解到校史研究相关的专业性,意识到校史文化的重要性,加深对校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从而进一步推动人们积极投入到校史文化研究相关的领域及活动。促进校史研究的专业精神;改变目前学校历史编制机构的职能,大力发展学校文学和文学资源的建设;加强研究图书馆历史,出版历史,杂志历史,教师历史,学生历史等,以扩大和丰富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视野;大力开展各项相关活动,深化学校变革意识历史的相关群众;促进“上层历史”和“下层历史”反映高等院校的历史演变。平淡无奇的记载对反映其完整真实性必有欠缺,应同时伴有各种旁证、解释,方能更好地还原历史。另外许多事件的经验来自不同方面的不同视觉差异,以及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感受,这种多层次的收集将有助于恢复整个历史。只有这样,校史才不会被狭隘化及空洞化。

(三)推动物质建设,构建精神文化。在一些校史书籍中,会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规模,制度设置,专业结构,课题布局资金增长和学校建筑,实验室,图书馆等硬件建设历史有较为丰富和详细的叙述,但相对的学校内部成员的活动基本没有进行记录。校史记载的事件和人物应当是实际发生并存在的,并在校园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中留下了比较重要的影响和成果。在学校历史上的事件(特别是重大历史事件)有他们的历史环境和背景,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参与者。通过学校历史研究的结果,促进校园材料文化的建设,即学校历史博物馆的建设和学校历史景观的建设。如学校周围建立相关的学校历史介绍文化中心,或恢复著名人物的历史或建筑。用学校历史研究成果推动精神文化建设,一是建设学校精神;二是建设优秀的学校精神,教学风格和学风。在提升校园体系文化建设和校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美地将校史研究成果应用到工作学习的各个方面,全面向师生搜集相关意见和想法,将这类条款、制度、法规等进一步进行补充和完善,最后方能推行出最适于校园文化发展建设的政策,达到完美促进和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

三、校史文化的展望和小结

为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校史活动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传承下去,我们必须将校史文化研究积极融入到当代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不停提高校史相关活动的可参与性和互动性,比如可选特定的日子作为校史文化节或征集各类相关文章、美术作品并加以表彰,使人们积极投入到校史文化的活动里,并以此加深对校史的印象。校史同历史一样,应具有真实性,它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校史应对历史事件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这样才能达到尊重历史,完整记录历史的作用,才能起到启迪未来,传承过去的纽带作用。

参考文献

[1]于凤菊,崔保锋,王娟.大学校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J/OL].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03):98-103.

校园文化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对接问题;研究分析

引言

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有效对接的途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有效方法,高职院校人才的实践能力锻炼需要企业为其提供实习基地,企业的发展需要依赖高职院校为其提供专业技能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和企业是分不开的。文化建设是学校的重要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也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学校的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教学宗旨和校风、校训的制定,教师管理制度、学生管理规则等方面,企业的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企业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企业精神、员工守则等方面,主要都是意识层面的建设,高职院校与企业文化建设相对接对于提高学生的教育水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有着或智能更要作用,是时展的必然需求。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内涵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或教育机构在长期管理和校园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精神层面的指导性理论,包括校园的文化氛围,学校的管理制度,校风校训,学校的教育理念及宗旨等等。校园文化包括物质、制度、行为等几方面,例如学校的一些粘贴板和展示板上面的宣传内容,一些独特建筑或雕塑上面写着一些教学理念和鼓励学生的语句,这些都是为建立学校学习氛围而建造的,属于校园文化建设里的物质文化部分;关于招生、教师管理、学生行为守则这些都属于校园文化中的制度部分;关于学校的一些活动的组织和集体活动,比如校庆活动的组织,学校晚会的组织等都是文化建设的行为部分等。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发展和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更有利于为广大学生建设优质的学习环境。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对经营和管理理念的总结,包括企业的员工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观念,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职工的岗位职责等,这些构成了企业文化的内容,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是企业发展的有效指导,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精神支柱;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和管理要依靠制度建设去完善,制度是企业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是规范员工行为的指导性体系,健全的制度机制能够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员工的行为规范是规范各个岗位员工的细致规则,对员工是一种合理约束,是企业的管理必须依靠的体制,企业加强文化建设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有效策略,是一个企业的最基础工作。

(三)校园和企业文化对接的内涵

校园与企业文化有其不同之处,高职院校注重教育方面,而企业注重员工管理和企业发展,但两者也有很多相似之处,由于文化建设和约束的对象都是人,校企合作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提供了可能,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来可能是企业的一员。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教育与职业规划的有机结合,高职院校上午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就是向企业输送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校企文化的对接并非二者的简单重叠,也不是企业文化取代校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而是二者互相补充,互相提高的过程,企业要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和目标,以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影响校园文化,通过校企合作、互动交流等方式,实现文化的全面融合,基于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也会对学生起到良性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加强校企文化对接的重要意义

目前,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是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实现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和融合对于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促进高职院校发展,有助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校企文化对接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高职院校是向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基地,肩负着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责任,很多优秀毕业生被选到优质企业就业,为企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高职院校教育人才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理论上,还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所提高,文化修养和专业技能兼具的综合型人才是企业争相抢夺的对象,学生的文化修养不是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就能形成的,要通过学校的文化熏陶,所以学校的文化建设十分必要。成为企业员工后,良好素质的培养也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文化熏陶遗留,企业的文化建设对员工的陶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员工形成自觉约束的机制,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基于校企合作的校企文化对接,可以使学生以实习的机会接触企业,他们在实习阶段,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会体会到企业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会自行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比较、相融合,企业中关于员工的团结、进取等优秀的文化精神对高职学校的学生影响很大,会激发他们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使他们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来在企业中为企业贡献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

(二)校企文化对接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发展影响着整体的教育事业,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趋势,加强校企文化融合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要在众多教育机构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注重文化建设。现在教育行业竞争激烈,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保存一席之地,实现校园的可持续发展是高职院校决策者思考的问题,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学校外部竞争优势的基础,是保持院校发展潜力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依赖于与企业的合作,在企业中寻求提高自身的文化元素,从而保持学校的活力,找到与企业、社会发展的结合点,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吸收企业中的有效管理策略,吸取企业优良的管理经验利用于学校管理上,在具体管理层面根据校园实际进行调整,寻找到适合校园发展的文化建设之路,弥补校园文化的不足之处,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力度,让校园文化的参与者进入到企业中学习和参观,获得相关经验,对校园文化建设加以指导,促进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

(三)校企文化对接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工作之一,是保证企业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理念指导,基于校企合作的文化交流对于企业加强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现在高职院校很多任教教师不只是教师身份,还有很多是企业的优秀员工和企业的管理骨干,他们熟知企业一线操作流程,熟练掌握管理技能,在高职院校任教期间,他们也会对学校的文化建设产生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对指导企业文化建设有很大帮助,这些双师型教师在高职院校吸取好的管理理念,可以应用在企业的员工管理上,促进企业的发展。其次,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实习场所,学生的自觉管理和约束理念也对其企业有一定影响,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三、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的策略探讨

(一)加强文化建设宣传工作,使文化建设理念深入人心

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转变观念,加强宣传,无论高职院校还是企业都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设校园园地形式,宣传办学理念、教学宗旨、学生规范当理论,促使学生遵循学校制定的管理制度,努力调整自身行为,向优秀人才靠拢;企业文化建设更需要管理者的积极宣传和教育,管理人员要对员工加强教育,企业也可以通过外部形式将企业精神加以宣传,鼓励员工积极投入工作。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优秀企业文化内容的展示,利用校园空间,将某一企业的文化作为专题展示,着重渲染企业的先进理念和管理规范,将企业文化有效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二)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力度,促进文化融合与对接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和实践能力锻炼的机会,要想加强校企文化对接,就要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深度,学校和企业积极配合,使学生进入企业接受良好的培训,在生产实践一线与工人们一起工作,一边工作一边接受有经验的老员工的指导,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企业的文化活动鼓励实习学生参加,并在活动中崭露头角,使学生对企业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也是促进校企文化对接的方式之一。

(三)高职院校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引入企业文化

高职院校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注重引入企业文化,因为,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就是向企业输送专业人才,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师在教学中要灌输企业精神的教学,鼓励学生加强理论文化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高职院校要在学生实训教学方面下功夫,依据专业特点和岗位就业可能,人性化的布置训练场地,注重管理制度、岗位职责等要求,在学生实训过程中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使校企文化结合更紧密。

(四)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突破口,实现校企文化对接

高职院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摇篮,要以培养拥有高职业素质的人才为教学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控,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学校要以企业和社会需求为指导,合理设置教学课程,健全课程评价体系,根据企业和市场调整培养策略。

四、结束语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和融合有利于专业及技能人才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加强与企业联系的有效方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校企文化对接的有效途径,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深度和力度,培养拥有职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贾永红.浅议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积淀[J].理论观点,2010(4):102.

校园文化研究范文第5篇

一、丰富现代德育理论的有效探索

新时期学校德育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不仅仅在于环境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给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更需要从德育的方式、方法、机制等方面去发现其自身的症结,寻求德育工作的创新,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社会多元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变革,青年学生的人生、道德、价值观等方面也产生巨大差异,给学校德育的实施环境带来新情况、新变化。在此背景下,传统德育理论不足以为提高新时期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提供理论支撑,这就需要积极探索学校德育创新的新视角,不断丰富德育理论。在校园文化视域下探索学校德育的创新,适应了现实需要,建立起在此视域下开展学校德育的新理念、新原则、新模式,进一步充实了现代德育理论。

二、在校园文化视域下探索学校德育创新的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的若干意见》中特别强调,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五条重要的途径之一,强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这两个纲领性的文件为我们在校园文化视域下积极探索学校德育的创新提供了重要指导和理论依据。

(一)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教育特色

校园文化是伴随着学校的产生发展而变化的。作为校园的一部分,虽然不直接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但却担负着教化校园主体的功能,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为学校教育教学其他部分提供环境保障。作为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育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在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情操、个性的形成过程中,校园文化具有其他形态文化无法替代的功能,有利于实现学校德育的目标。作为一种环境文化,校园文化的主要宗旨在于营造一种环境和氛围,通过教与化的结合、互补,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感染和陶冶师生,施加积极影响,实现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寓教于境,最大限度地调动校园主体的积极性,在主动参与和切身体会中避免了由于强制而带来的兴趣索然和逆反心理,为进一步探索学校德育的创新提供了重要视角。

(二)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德育功能

作为学校德育重要环节的校园文化,无论是作为其物态体现的校园物质文化,还是作为意识形态体现的校园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都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为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和健康成长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首先,建设富有特色、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会使人身心愉悦,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不只是一种单纯完成物质功能的活动,更是一种传达信息的文化交流与对话形式,是服务于‘人的和谐发展’的通识教育场所,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隐性教育效果”[1];其次,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凝练形成的正确的办学思想、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作为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具有强烈的渗透性,在全体师生的认同和宣扬中,发挥出其对学校德育的精神支撑作用,成为陶冶学生态度、精神和意志的重要途径;再次,校园内形成的严谨规范的秩序、健全的校园制度、科学的管理体系等,为校园文化中其他要素高效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而其中包含的平等、严谨、公正等思想精髓,有利于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强化道德自律,促进道德品质、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学校德育具有很强的文化特色

学校德育的过程,既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的过程,又是通过良好的环境对受教育者进行陶冶和积极引导的过程。从这一点上看,学校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教育特色,学校德育则具有很强的文化特色。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校园文化发挥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可以说,“一种成功的德育总是存在于一种特定的校园文化背景中,是特定校园文化实践的产物”[2]。因此,要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一条有效的途径是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加强校园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努力优化德育工作环境,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及道德文化环境。

三、在校园文化视域下探索学校德育创新的具体路径

关于探索学校德育的创新,虽然不同学校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视角,但是在运用校园文化来创设教育环境,陶冶师生心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上已经达成了共识,都意识到应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重视校园文化“以人为本、以文明教”的教育功能。但是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视角研究和促进学校德育的创新,在实践操作层面还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应加强对校园文化视域下推进学校德育创新的具体可行性路径的研究和探索。

(一)依据校园文化的运作特性,促进学校德育理念的创新

1.校园文化的运作特性分析校园文化从动态方面看,主要体现为校园主体的行为文化。“文化就是‘人化’,文化是通过人的行为来表现的”。[3]129校园主体主要是指作为教育者的教师群体和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群体,当然还包括广泛意义上属于教师群体的、提供教辅后勤服务的管理者。由于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使命,不同主体的行为文化体现出不同的特性。作为学校德育接受者和学习者的学生,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人生成长最旺盛时期,在校园中学习和交往行为彰显出其行为文化的多样性;作为施教者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要求彰显出其行为文化的示范性;作为提供教辅后勤服务的管理者,必须为学校德育的开展提供积极保障,科学、合理和规范的教育管理秩序彰显出其行为文化的制约性。2.对学校德育理念创新的启示德育作为一种属人的、社会性的活动,其存在和发展固然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可随意更改,但必须认识到,没有主体自觉接受道德的约束,道德就不可

能发挥其应有的规范和约束功能。正确解释道德与人的关系,揭示道德的主体性本质,坚持主体性的德育理念,是克服目前学校德育中普遍存在的“目中无人”现象、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的首要前提。借鉴校园主体的行为文化特性,实现各类群体在学校德育中的使命,积极促使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特别是突出学生群体的学习和交往行为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作用,突出学生群体行为文化的多样性对学校德育目标实现的重要借鉴。在具体的学校德育实践中,坚持贯彻主体性德育理念,首先必须使德育目标、德育方法和评价体系依学生主体而设,避免统一意志、统一思想和统一行动;其次,必须反对强迫的、命令式的道德教育,探索多样化的德育模式,以培养富有个性和责任心的社会公民为己任;此外,学校德育的实施,应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提供尽可能多选择的机会和可能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把学生作为学校德育的真正主体。

(二)依据校园文化的形态特性,促进学校德育方法的创新

1.校园文化的形态特性分析校园文化从静态方面看,主要涵盖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种形态。虽然校园文化是作为一个整体对校园主体发生影响的,但是,不同形态的校园文化具有不同的特性,对校园主体的影响和功能自然是各不相同的。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主体通过感官可以感受到的,包括自然环境、教育设施、生活资料等,其最大的特性在于直感性,是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形态。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作为一种无形的、弥漫于整个校园的精神氛围,其特性为隐渗性,具有启迪、感染校园主体的作用;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主体行为和活动的基本准则,体现学校有序管理的必然要求,其规范性的特性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保障。

2.对学校德育方法创新的启示德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内含生命体验和情感特质的生活实践过程,不能简单地依靠理论说教,通过道德知识的授受或理性的训练来进行,必须克服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知识和发展了认知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有了道德这一认识上的误区。应该认识到,道德本身就是生活的内在组成部分,德育的实效性得益于其源于生活,为了生活。“道德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4]借鉴校园文化自然的化育特点,特别是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直感性和隐渗性特征,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和陶冶师生,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探索学校德育方法的创新。学校德育的开展应植根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突出德育实践环节,强调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使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升,这样才能因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参与而行之有效。在具体的学校德育实践中,安排一些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的实践环节。如“请进来”,请一些道德楷模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的生活,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报告会等,生动的实例会得到学生的情感共鸣;“走出去”,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做一件好事等活动,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实践体验,避免空洞说教,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抽象道德理论的理解和认同。

(三)依据校园文化的要素特性,促进学校德育载体的创新

1.校园文化的要素特性分析“任何一种文化的诞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文化创造的主体、对象以及一定的文化创造得以进行的手段和环境”。[3]69校园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定形态,随学校的产生和发展,逐步凝结成为一个独特的结构系统,涵盖上述三个基本要素,并且作为整体对校园主体和社会文化产生影响。在校园文化这个独特的结构系统中,一方面,作为主体和对象的师生员工,因其不同的年龄层次、学历水平和社会阅历,决定了在系统中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共同决定着校园文化的性质、水平和呈现形态。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作为校园主体的一种实践活动形式,为学校教育教学营造一种环境,成为学校正规教育的有利补充,同时其自身的环境和手段要素也成为推动校园文化不断凝练和传播的重要动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