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文化涵养

传统文化涵养范文精选

传统文化涵养

传统文化涵养范文第1篇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研究生涵养养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由于研究生群体自身存在的特殊性以及研究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促使优秀传统文化在研究生涵养养成过程中虽然充当着不容小觑的重要角色,但也遇到了许多不可忽视的实际问题。

(一)当代研究生涵养养成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缺乏系统性一方面,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不同层次的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不断冲击着研究生们的头脑,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教育不近系统和科学,客观上为优秀传统文化在研究生涵养养成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带来了阻力;另一方面,研究生面临着科研、就业和学习等各方面的压力,在读期间非常关注和注重自身的业务素质,比较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从而忽视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涉猎和汲取,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自身涵养养成的积极作用的科学认知。

(二)当代研究生涵养养成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受到时代冲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但在现实生活中,研究生作为社会运行主体中具有较高知识结构、具有较好认知能力和具有较广涉猎范围的青年群体,难免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多元价值观念和信息潮流的影响,尤其是在网络信息推波助澜作用下呈现出滋长趋势的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等西方不亮文化的侵蚀,在研究生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一些与传统美德严重不符的现象。

二、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研究生涵养养成积极作用的对策

(一)创新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人研究生课堂和实验室:传统的灌输教育和说服教育有其弊端.但是课堂这个教学环境却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争之地。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研究生涵养养成过程中的作用,就必须将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框架系统、结构明了,比较具有系统性和实效性的优秀传统文化融人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当中。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融人其课堂及实验室。

(二)拓展途径将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人校园文化建设:除了正常的教学环节外,还应拓展途径,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研究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融人校园文化建设当中。要充分利用校内固定宣传栏;网络、电视、广播、报刊媒体;海报、条幅、宣传单等多种校园文化建设渠道积极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到研究生的学术沙龙、文艺体育、科技经济、交友互动等活动当中,突出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特色,使研究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充分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个人涵养和品位。

传统文化涵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汉语言文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儒家文化、墨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完美整合,不仅包括民风民俗、节日特征、武术舞蹈等多个方面,还包括历史文化、传统道德观念等文化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层次丰富,内涵深厚,为厚植文化自信提供了肥田沃土”[2]。在文化自信视域下,为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必须主动承担其使命,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高校要通过教学改革,探索汉语言文学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之间的融合。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越发频繁,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在新媒体时代,教学方式、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探究新时代高校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很有必要。

一、汉语言文学学科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汉语言文学学科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是汉语言文字还是文化典籍,都体现了代代相传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知行合一的中华人文精神和高度凝练的核心思想理念。高校汉语言文学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具有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无以替代的独特功能。

(一)语言文字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文字与文化息息相关。我国汉字起源于图画,在诞生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造字文化,无不反映了先人的思维、审美与智慧。甲骨文、金文中有大量象形字,这些汉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近而言,“口”“目”“齿”等都是通过观察身体部位造出;以远而言,观察山的重峦叠嶂造出“山”字,观察水的流动造出“水”字,反映水流较大就造出了“川”字,反映了先人们敏锐的观察力、想象力与创造力。会意字也是造字的一种,把几个独体的汉字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汉字,比如“休”,由“人”和“木”两个字组成,表示人在树木旁休息,主要来源于古代人们劳动耕作或者赶路时,会停靠在树木旁边休息。又比如“孙”字,繁体字写作“孫”,反映了生育过程及孩子之间的代代相传。甚至后人也有意识创造新字,留下了某个时代、某个人物的文化印迹。如武则天取名“曌”,这是武则天为自己特意创造的文字,表示自己就是天上的日月和人间的尊者。不止造字如此,汉字在不同时代的演变都反映了某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女”字旁的字反映了不同时代女性的地位,“车”字旁的字反映了不同时代的车马文化,“示”字旁的字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祭祀文化,等等。汉字的诞生与演变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以书法、谜语、对联等呈现出来的形式更丰富地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书法为例,它不仅呈现出了艺术美,而且很多书法作品以诗词曲赋为主要表达形式,彰显了传统诗词的文化特点,又与国画紧密相连,不仅可以彰显画中寓意,还可以彰显国画的悠久历史和文化文明。

(二)文化典籍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典籍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论是先秦两代散文,还是唐宋诗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这些经典文学作品都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人民智慧的一个集中体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的一个有效途径。《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也是中国文化的根本,堪称“中国人的精神和美学家底”[3],不读《诗经》,无以知万物;《论语》有表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气节观,有表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道德观、人生观;《孟子》有表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伦理准则;《颜氏家训》所展现的家教规范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学经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学经典,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在人的思想品格、道德修养和精神风貌等方面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二、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与意义

汉语言文学专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文情怀和文化内涵显著,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潮流中勇立潮头。

(一)弘扬的优势

汉语言文学课程自身具有优势。丰富的语言文化课程注重以培养学生渊博的文学知识、语言知识为主,辅之以哲学知识、史学知识等,课程内容包含了远古龙凤图腾、汉字的诞生与演变、青铜文化、孔孟哲学与老庄哲学、秦汉雄风、唐宋文化、明清时代的四大名著等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都与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密切相关。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感知传统文化带来的震撼和力量,使传统文化深入学生骨髓,受用终身。如思想意识更加积极向上,道德准则更加明确,文化内涵更加深厚,学生的中华文化素养不断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承担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新时代尤其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要进行不断深化,对教学也进行不断改革,保障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探索新的传播方式,使教学、传播、传承有融合。

(二)弘扬的意义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的汉语言文学不再以语言文学教学和研究为唯一目的,注重与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发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更追求物质利益,使文学经典受到一定的冷落。若是没有汉语言文学作为支撑,将难以集中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会严重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断层等问题。只有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己任,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汉语言文学在文学史、文论、语言学的教学中,肩负传承并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使命,对培养人才,提升高校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修养发挥关键性作用。比如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重点强调了文化载体与文学之间的密切联系,注意依靠文学传承传统文化,在文化的演变与发展中不断深化传统文化内涵;在写作课程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在写作中激发学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创作优秀的作品。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在学生灵魂深处夯筑传统文化殿堂的基础,引领学生成长成才从而实现文化自信,更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光彩、让汉语言文学在新文科建设中获得生机。

三、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广义上来讲既包括传统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从狭义上看仅指精神方面,包括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品德修养等,特别是哲学思想智慧,其精华是仁爱思想和仁爱道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蕴含历史记忆与传承价值的文化形态,也具有被建构和被赋予新时展性和启迪性的价值意义”[5]。目前,部分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片面或简单地对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隐性育人功能不能正确认知,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过高或过低的情况,有时甚至把她等同于四书五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整体的认知,从而导致不能很好批判地传承、弘扬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不足

当前,部分高校没有很好的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协同育人机制,在创建传统文化育人环境上做得不够。还有部分学生受功利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西方思潮等影响,盲目崇拜外来文化而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而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存在“过时论”“无用论”等错误观点,因而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即使学校大力推崇传统文化教育,也效果甚微。部分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压力下,忙于各种考试,弱化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提升理想信念和道德水平、充实社会责任担当意识等综合育人功能。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设计有待提高

继承、弘扬、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个浩大的工程。高校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中,教师在编写、选用教材时,需要立足于专业文化知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将其巧妙融合在一起。部分高校在这方面明显存在课程设置单一,教材选用随意等问题,也明显存在着课程结构与教学水平跟不上实际需求的教学现状。这些现实问题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中的发展。

(四)教学改革力度不够

随着时展,部分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明显已不适应当代学生实际需要。有些高校教学模式依旧故步自封,在教改上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在多媒介语境下,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慢慢丧失,学习效率也越来越低下。为教学实际需要,教师要努力提升创新意识,成长为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要有不断提升自我的勇气,敢于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突破传统教学桎梏,舍去陈旧教学模式,创造新型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探索出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新途径。

四、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

(一)积极开发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

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需要注重教材建设,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加强拓展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着力开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课程,切实满足汉语言文学专业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实际需要。把握好语言文字修养、文学审美与价值传递的平衡关系,注意选用优秀的教材,既能让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系统的知识,又能接受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及中华人文精神的教育与熏陶,让学生通过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持久生命力,在潜移默化中尊重民族历史并理解民族思想、情感和精神,从而在心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养成具有正确价值观念、高尚道德情操、积极人生态度等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利用好图书馆、博物馆、地方文化资源、网络教学资源拓展传统文化知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二)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

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撰写和申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项目和论文,积极开展相关教学实践研究,指引师范专业学生在毕业见习、实习、研习中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将此类课题融入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教师需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慕课、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式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构建传统文化的传播机制。在教学工作开展中,建立教学团队,进行细致的分工,做到职责明确。教师团队需建设好教学资源,借助大数据分析学生线上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特征,及时在线回复学生的问题,构建系列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慕课和翻转课程。教师可以持续地对慕课和翻转课程进行完善,可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将涉及传统文化的慕课教学链接积极分享,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开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思政课程,在其他相关的课程里开展课程思政。

(三)在创新创业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新创业教育是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的重要人才培养途径,务必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并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务必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内涵积极融合,重塑当代中国精神。创新创业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激发他们创新创业的精神,还能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完善的人格。因此,高校应积极构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一个重要的标识是其与专业培养目标、核心能力之间关联的紧密程度”[6]。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努力打造满足学生需求的创新创业活动新模式,精心营造适应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良好文化环境,全力提升专业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以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四)营造积极向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国家对汉语言文学建设的支持力度增大,汉语言文学受到重视的程度日益提升。为有效提高高校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质量,我们要积极创建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营造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打造优秀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校园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汉语言专业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相结合,不断开展各种校园实践活动,以此深化学生的汉语言文化素养,比如定期开展传统文化讲座、组织经典阅读、传统诗词歌赋朗诵、对联创作、情景剧演出等,定期开展地方文化调研,进行礼俗教育,到红色教育基地接受文化熏陶等,依靠良好的校园文化学习氛围,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中华文化素养水平的提升。

五、结语

传统文化涵养范文第3篇

一、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这种强调着你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书法的笔意气势五不体现自然的和谐之美。笔画间的映带之势,顾盼之姿,在注重个体存在的同时,兼顾补充其它的功用。如《兰亭序》的章法整体雅致均衡,也是通过对每一纵行的左偏又移不断调整,造险救险而实现的。黄庭坚《黄州寒食诗卷跋》的章法也是这方面的成功范例。可见,一点一画,互相牵制,互为生发,彼此衬托;一字一行,小大参错,相衔,彼此渲染,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而书法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体现着人对自然的感受,一凝练的线条彰显着它的文化内涵。书法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我们倡导读书,读传统文化经典的书,读文化史、艺术史、书法史论的书,深化对书法本体的理解从而深入把握传统书法经典,提高书法创作的基本能力。通过读书,可以了解中国的书法艺术跪在创造,需要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做支撑,书法艺术需要运用特有的艺术形式、手段、方式、技巧来完成,既提倡认真学习古人,又强调切忌食古不化,开创自己的风格,最终达到古为我用。在笔者看来,书法单靠练是出不来的,还需要养。烟云供养,方有好的山水;诗书供养,方有好的书法。当一个人的书法技法达到一个水平线时,就会停滞不前。为什么上百万人习书,只有少数人达到令人仰望的高度?其实论及技法,“上百万人”和少数人的水平是没有多少差距的,最终导致他们之间差距的或许就是传统文化涵养。传统文化涵养是一种身心修养的评价标准,不仅仅是智慧的积累,而是传统文化知识积累之后对人生对社会的一种高标准的身体力行的表现,是传统文化知识升华至人道的高境界的灵魂力量。传统文化涵养通过对世界万物千理的净化吸收,渐渐滋修而成,是一种自觉自修的成果。这方面,我们且不论古代那些文人书画家的例子,单就近,当代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书家为例子就好,如吴昌硕、齐白石、弘一法师、林散之、启功等等,他们之所以能成为时代的书坛巨匠,就是因为他们有着高深的传统文化涵养,从而成就了他们的“伟大”定位。吴昌硕、齐白石在诗文、书法和篆刻方面的深厚基础和修养,无疑是他们日后再书法绘画上取得杰出成就的条件。由于他们广泛的交往和吸收,深厚的根基和刻苦勤奋的探索,终于把诗、书、画、印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创了一种崭新的风貌。弘一大师,擅书法、工诗词。通音律、达丹青、精金石、善演艺。其书法早期凝重厚实,舒展劲键,笔意开张,出家后则超逸,晚年之作朴拙圆满,浑若天成,愈加谨严、明净、平易、安详,他把佛家禅意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林散之除诗书画外,金石词章、楹联鉴赏以至天文星相、武林技艺,差不多传统艺术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他都有所涉猎。启功先生古文字学、古汉字、音律学、径学、史学、文献学、哲学、宗教、书画、诗词歌赋等无不精通,早已超出书画笔墨范畴,启功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由于时代巨变,自以来,白话文的推广,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断代和衰落,加之西方文化的渗透,越发使得中国传统的各学科萎缩和衰退,中国书法也在其中。这是时代巨变所造成的,绝非个人力量所能左右。受此大环境影响,今日的习书者普遍皆传统文化素养不高,导致其书法水平难以望及古人项背。

二、结语

今天,在笔者家乡江川,习书者不下万人,可以说是邻县之冠,然而却没有称得上大家之人,与明清两代都无法可比。我的家乡虽是遐乡小邑,明清时的文人墨客,著名的有数十人,若是连诸生、塾师、隐逸之中出众者算上,更有上百人之多。由此也可见古时之盛,今日之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今人之传统文化涵养不及古人,也就是字工夫没有古人高。如今,国家提出加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习书者也应该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涵养,也就是字外工夫,采油可能使自己的书法有所长进。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涵养呢?最好是沿着古人的为学次第,循序渐进,也就是按照小学、四书、孝经、六经、春秋、三传、诸子、诸史的顺序去读。这样对大多数人来说,的确是很困难,那么简单一点,按顺序去读读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唐诗宋词、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书,也能使自己的传统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如果自己有着方面的兴趣爱好,更会事半功倍。书法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是有感情的东西。书法艺术渗透着书法家的思想情感和品德修养,从而表现出作者的喜怒哀乐。人们的思想情感灌注到字里行间之后,那些没有生命的符合,也就变成了有灵魂、有生命的艺术品,从而引起欣赏者的共鸣。刘熙载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综观历朝历代之大书家,无一不是传统文化涵养高深之人,甚至是诗人、词人、文学家。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今天作为书法爱好者、书法家要沉下来,戒除焦躁,博学博修,不断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涵养,也就是字外工夫,才能更好地写出好作品,才能使书法艺术恒远。尤其是有抱负的书家,如果想要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不仅要有精湛的技能和深厚的学养,更要有超人的识见,一学术的高度视野与科学态度不断审视与调整自己的书法创作,方能有所创新,赢得历史的承认。(本文来自于《大众文艺》杂志。《大众文艺》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陈九憨单位:江川县文化馆

传统文化涵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大学生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然而,文化自信不是凭空喊出来的,坚定文化自信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在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承中,大学生是这个时代的接棒人。因此,只有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大学生系好“扣子”,才能使大学生在青春奋斗中把伟大梦想变为现实。

一、增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增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是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首要环节。

(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使大学生正确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时代价值。从它的内涵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凝结与提炼,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根”与“魂”。从它的时代价值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感源泉,它其中蕴含着的思想内容,例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德治国”等思想,已经转化为新时代我国治国理政思想的不竭源泉,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助推器。

(二)引导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引导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建立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发挥好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通过国学经典导读、“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浸润大学生心田;其次,要发挥好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家长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灌输给孩子,养成诚信善良的家风;最后,要发挥好社会的补充作用,相关部门要统筹好社会资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优质的平台、场所等资源。只有学校、家庭、社会这三者形成合力,才能达到引导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效果。

(三)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而后方知,知而后必行。大学生不是仰望星空的口头派,而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家。社会实践活动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同频共振,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在志愿者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大学生充分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支持大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农村基层支教、支农、支医等。其次,在创新创作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具有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同时拥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因此要鼓励大学生发扬勇于创新的精神,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主题,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

二、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是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要途径。两者相互补充,齐头并进,共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协同创新。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课是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实桥梁。因此,必须通过思想政治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在教学内容上,以2018年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第五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内容可以将古代中国的爱国人士的诗词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讲授中,可以将先秦诸子关于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作为穿插,启发学生的思考。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思政课教师应该在遵循大学生的成长特点与学习规律的基础上,采取交际、情境、活动等灵活的教学方法,在师生互动中,增强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贯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基础保障。校园文化活动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校方可以在学校的走廊、文化墙等建筑物上展示诸子百家的优秀思想,通过这种方式使诸子百家的思想“进大学生头脑”;同时,可以举办“知识大赛”、“古诗词大赛”等赛事,激发大学生对学习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此外,团日活动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通过举办辩论赛、经典诗词朗诵比赛等各项活动,大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汲取智慧与营养,从而坚定文化自信与自觉,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承担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任务,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思想政治课的关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让思政课教师“明道”。所谓“明道”,就是要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实现以文育人的目的。其次,要让思政课教师善于创新。在教学内容上,顺应时代的步伐,实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在知识构成上,既熟悉掌握专业知识,又了解其他学科与领域的知识,成为能够以书本知识为基础,又不受书本知识桎梏的“筑梦人”。最后,师者,人之模范也,要使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真正的“引路人”。

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以下简称为“双转”),是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

(一)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转”,必须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同频共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脱胎于中国古代社会,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因此,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我们应该按照新时展的内涵与要求,完善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达到与现实文化的融合,从而达到以文育人的目的。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需要我们结合时代特征深入地探索与挖掘,以期实现“双转”。

(二)创作优质的文化节目

在古代中国,先贤们创作了戏剧、诗文、歌曲等大量的优秀文化作品。进入新时代,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转”,必须推动文化节目的创新,强化文化节目的育人功能。近些年来,由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文化节目一经播出就赢得了较高的关注度。今年,河南卫视春晚节目中的《唐宫夜宴》通过光与影的技术,使观众仿佛置身于盛唐之时,迅速成为了网络热议的话题。无论是《中国诗词大会》还是《唐宫夜宴》,它们的走红,都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全可以通过“双转”正本清源。通过创作优质的文化节目,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盈大学生的思想根基,进而使学生增强文化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三)主动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

各国的文化各有所长,不同文化创造了多样的文明。他国的文化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一味盲目地鼓吹或者全盘否定他国文化的行为都是错误的。因此,在文化上,我们要增进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主动吸收一切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但是,我们也要避免少数国家以政治为目的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不怀好意的渗透。鉴于此,我们在文化的交流与互鉴的过程中,必须要保持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同时尊重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积极主动地从其他国家的文化中汲取智慧与经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而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

参考文献

2014《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

2017《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

传统文化涵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反思

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茶文化作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茶与文化的有效融合,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现代已经成为了一门重要学科,在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类似的课程,深受大学生们的喜爱和认可。自古以来,茶文化就承载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具备深厚的、扎实的文化底蕴,体现了我国民族的发展历史。在将茶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素质素养,有助于培养新时代优秀人才。

1概述茶文化的内涵

我国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深厚的茶文化内涵,在各个时期中,茶文化表现有其不同。在《茶经》中详细的记载了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唐宋时期,我国茶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茶文化内涵分为茶艺、茶德以及茶道三方面。首先,茶艺在茶文化中处于核心位置。通常茶艺包括食茶、饮茶以及品茶等方面,品茶是一种艺术行为,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体现了茶文化中茶艺价值。其次,茶德在我国茶文化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备受人们认可,并深入推广。在培育高校学生完善人格中,茶文化有着积极作用。最后,茶道,其指的是分析茶艺与操作中精神概念。茶道重视超越生活,为公众找到解乏身心的方法。

2茶文化视角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化

2.1从内涵变化到形式变化

越发复杂的社会环境让人们的思想意识越发复杂化,与传统教育教学不同的是,现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因此,高校要针对性进行改革活动。以前学生学习能力不高,在进行思想活动中,大多数思想政治教师只是一味地、盲目地进行道德教育,各项工作形式也十分单一。在教育深入改革中,社会稳步向前发展中,学生接受信息途径越发广泛,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更高的需求。但学生在面对这些海浩如烟的信息中,其判断能力还不强,这增加了思想教育越发复杂化,既加大了教学难度,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结合新形式,针对性调整教学方案。从茶文化视角入手,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对当代教育目的有着新的影响。通常体现于教师在追求教学内涵时有着新的变革。长时间下来,为学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培养人才一项重要内容,无论是在哪个时期,这些问题都很关键。但在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更多以培养学生规范做人以及踏实做事为主,但新时代的今天,对于人才的需求不仅仅如此,而需要人们拥有更多的、更强的创新力,需要充分尊重高校学生的基本能力,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2.2从教学单一到整体的变化

在之前教育活动进行过程中,通常从如下几点入手。首先要求教育学生完善自我品德,主动分析与解决自身生活中的问题;其次要求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利益与国家利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平日生活中,要求学生可以团结学生、主动维护集体利益,从整体看来虽然这些都是健康的、向上的,但还是过于单一。复杂化的社会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势有了很大的改变。这就需要学生明确自身意识观念,完善自身价值观,拥有热爱集体和热爱国家的意识,同时还要求学生树立起正确对待事物的态度。随着学生成长环境越发复杂化、开放化,在现如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提高学生辩证能力,让学生在了解外国文化中,也要主动学习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茶文化。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茶文化的重要性

3.1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修养心性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95后的大学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其竞争意识强烈、有着明显的个体意识、喜欢追求新鲜事物,这些特征都成为了他们职业素养中一大优势,但他们这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自我心性修养还不够,并在信息时代影响下,内容过于浮躁,他们过于感性。所以,茶文化功能有利于他们心性的修养。

3.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涵养

每个人可以从行为举止中展现出自身的涵养,而这无论是在职场中,还是就业中,良好的涵养可以为大学生加分。但是,长久以来我国高校管理者并没有深入意识到培育大学生内在涵养的重要性,而又如何实现茶文化教育功能呢。显然,个体的涵养需要在文化素材吸收后潜移默化养成,而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重要一部分,则可以发挥在高校思政政治教育中培养学生涵养的功能。

3.3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耐心

高校思政政治课堂教学中也牵涉到规划大学生的职业教育,而如何规划好大学生职业十分重要。因为大学生自身人生阅历并不足,他们过于追求成功,认为只要努力就势必会成功,而忽视了成功需要很多种因素,而茶文化隐形元素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耐心。

4茶文化视角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反思

4.1实现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统一

切实有效地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茶文化,首先需要让学生明白茶文化内涵,这样学生在接触这些内容后,才可以对茶文化有着深入的思想认识。因此,在实际的思想教学过程中,需要为广大学生传递茶文化精神内涵,并在组织和引导学生观看《茶道艺术》视频后,让学生认知茶文化。在引导和启发学生思想中,让学生对茶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有着深入的感悟。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要多方面向学生灌输知识,不是只有西方文化是先进的文化,我国也有很多优秀的文化,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对于我国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践行。在民族精神内涵中,文化认同感有着重要作用,这是我国大学生需要具有的价值观,这对于振兴祖国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4.2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茶文化教学,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教学之前,教师需要有机联合茶文化与教学,实现教学与实际有效融合。想要加强教学效果,既需要符合教学实际,也需要结合学生关注点。在对高校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成长实际情况,有效结合时展发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与模式,从实际入手,创新教学理念与方式,利用多媒体与微信平台,加强渗透学生茶文化知识,实现与大学生第一时间内交流,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情况。

4.3丰富教学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体现,是人与人之间互相约束的一种无形力量。从根本上理解其为社会关系中公众之间遵循的规则,而道德准则指的是那些满足社会需求的修养。在我国高校校园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这是现如今高校德育教育中的重点。在大学生思想观念越发成熟化,对于生活中的知识有着深入的理解后,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一特征来针对性进行教学。唯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学具体内容后,才会更加积极的学习茶文化知识。茶文化作为一门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现如今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让学生对茶文化内容深入感知,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够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意义,对于自身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经常带领学生观看茶文化基地,对茶文化知识深入了解,让学生在丰富和完善传统文化体系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实现自身思想观念与茶文化的深入融合。

5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茶文化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其有着丰富的内涵,其具备较强的学习与教育意义。在个人修身养性上茶文化有着重要价值,这也是文人墨客喜欢茶文化的一大原因。在理性反思我国茶文化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茶文化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秉持“以生为本”思想,这不但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素养,而且还有助于促进人才培养工作顺利进行,为社会带来更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王静静.茶文化视角下高校管理问题的理性反思[J].福建茶叶,2018,40(5):248.

[2]刘凡凡,周雨风,伍林生.茶文化视角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J].福建茶叶,2017,39(2):384-385.

[3]安绍强.基于茶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分析[J].福建茶叶,2016,38(4):298-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