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务行政管理

财务行政管理范文精选

财务行政管理

财务行政管理范文第1篇

村会计于每月1-7日组织好上月发生的财务业务单据,由村主任负责组织审接与服务中心主管会计联系后依照程序审接。以下八种单据不准核销:

1、所反映的财务业务不真实或经过变通的票据;

2、不能完整反映财务业务的发生情况,需要有详细说明的票据;

3、填写不规范的票据;

4、村级大项开支没有经过村民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票据;

5、无经手人、审批人、民主理财小组签字、盖章的票据;

6、发生的行政招待费票据;

7、没有加盖税务部门和财务部门监制的外来票据;

8、其他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的票据。

二、现金管理制度

村民委员会的所有现金收入,必须由会计统一收取交服务中心专户管理,村主要领导不得直接进行收款、存款、支款业务,村不得坐支现金。到中心支款时村首先提出申请,由村书记、主任、农经站站长、镇长共同签字,由会计开支款收据,注明支款事由后中心付款并监督使用。下次支款时必须将上次支款的单据交代管中心,否则一律不予支款。对坐支现金、挪用或转借他人及另设两本或私设小金库者,一经查出,除追回全部款项外,依据《村级财务管理条例》,对责任人处以违纪金额10—30%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追究纪律责任和法律责任。

三、开支审批制度

村财务收支业务由村主任一支笔审批、无经手人、审批人和理财组织专用章的单据,中心不予入账核销。

开支权限:100元以下由村主任审批;100—500元由支部书记、村主任共同审批;500—1000元由村党支部、村委会研究审批;1000元以上生产性和建设性项目开支由村党支部、村委会写出书面申请,经村民代表会议审批。

四、差旅费、电话费及会计职称补助制度

1、差旅费补助制度:村干部因公外出,报销往返车费和住宿费。宿费标准每人每宿不得超过50元。出差补助乡镇范围内不补;县内每人每天补5元;县外、省内每人每天补10元;省外每人每天补15元,不再报销饭费。

2、电话补助制度:村支部书记、村主任每人每月补助100元,会计、妇女主任、治保主任每人每月补助60元。

3、会计职称补助制度:会计员每人每月补助5元,助理会计师每人每月补助10元,会计师每人每月补助15元。

五、招待费审批制度

各村组一律取消行政招待费,确因业务需要招待来客的,提前向镇纪委请示备案,并由纪委审批后中心入账核销。

六、财务公开制度

每年的1月10日、4月10日、7月10日、10月10日为村务公开日。财务公开主要内容,各村必须严格执行,重大经济项目要随时公开,公开的内容要提前报农经等部门审核,每次公开后,各村要在3日内将公开档案整理一式三份,报服务中心两份,村留存一份。

七、集体资产、资源管理制度

各村集体的资产、资源要逐一登记建账,定期盘点。人为造成损毁的要照价赔偿,属正常损耗的集体资产,经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后,从有关科目中核销。

村集体资产、资源发包前,要由村两委班子研究,村民代表会讨论通过,采取公开竞标方式进行,签订书面合同一式四份,由农经站鉴证或司法机关公证。

财务行政管理范文第2篇

(一)部分行政单位领导的财务管理意识薄弱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习惯势力的不良影响,部分中小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模式普遍落后。这些行政单位的领带普遍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不仅缺乏对财务管理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没有积极探究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甚至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单位经济管理的有效机制中。这些行政单位领导的财务管理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部分物资在采购和保管环节中出现短缺和积压现象,且不进行规范的财务管理。另外,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中,部分行政单位不仅没有制定必要的财务管理制度,甚至是觉得没有必要制定财务资产管理制度,即使制定了相关制度也只是进行浮于表面的管理。而在这些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的“重购置轻管理”的畸形思想下,不仅难以正常发挥财务管理应有的监控作用,而且还会使单位出现巨大的财务亏空隐患。

(二)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行政单位各个部门的预算编制不科学、各项经费相互挤占、资金支出无定额等原因是导致行政单位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在这些行政单位中,往往是先使用资金,再进行财政资金的管理,直接忽略了财务资金的预算编制和控制环节,不仅没有规定资金支出的最高额度,而且也基本没有对资金的使用状况和使用效率进行监督。这就给心存侥幸心理的不法人员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的往来款项账面资产不仅占单位流动资产中的很大比例,而且还普遍存在坏账和烂账现象。另外,再加上行政单位长期受传统计划管理体制的不良影响,部分部门将流动资金只在自己部门内分割使用,造成一个部门资金使用有余,但其他部门却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也会影响行政单位的总体运营质量。

(三)财务管理人员的任用机制不健全

现阶段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挑战主要来源于历年来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体制的变化。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是部门行政单位领导任人唯亲,不重视财务管理人员的选拔,且任用机制也不健全。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人员选拔中,把不具备资格从业证的人员强行安排进入单位参与财务管理工作。另外,由于在岗的财务管理人员没有缺少竞争压力,这就造成了这些在岗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大大降低,职业素质不高,思想观念相对陈旧,财务管理工作自然也停留在传统模式中。再加上部分行政单位领带不重视在岗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在他们参加工作后也没有深入学习财务知识,本身薄弱的知识环节没有及时得到补足,在日后的工作中极易出现问题,不利于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二、相应措施

(一)提高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意识

增强行政单位全体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财务管理意识,对行政单位的长远发展十分有利。为保障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行政单位应在遵循财务管理相关法规政策的前提下,充分结合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安全完整的且操作性较强的财务管理机制,这就要求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每一项工作都必须严格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同时,建立有效的相互制衡、激励奖惩的机制,这不仅能充分调动整个财务管理队伍的积极性,使行政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每个在岗人员和其他部门的在岗人员同时进入管理体系,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而且能达到相互配合又制约的目的,对行政单位日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建立科学的资金预算监督机制。

(1)抓好内部控制制度

抓好财务管理内部制度最重要的一个点是明确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责分工。这就要求行政单位从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预算管理体制入手,在财务管理部门建立单位分级预算管理办法,试行专项资金归口管理,明确每个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重点,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实行责任制,在此基础上实行定岗、定人和定位管理。这不仅能明确资金的领用部门和使用状况,也能提高财务管理人员对自身岗位的责任感,使他们在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中在关键控制点上加强监督。同时,强调每项经济业务都要经授权与批准方可执行,并严格规定财务开支的审批权限,使每一笔财务开支能满足单位自身经营活动的需要,还能最大程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真正做到用财有效。

(2)完善内部审计工作

鉴于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内部审计工作不受到任何部门的影响和限制这一特点,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中应用好好发挥审计部门的监督能力。而要想完善内部审计工作,就必须要从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这一方面入手,这是完善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也是一个重要措施。其次,应强化审计人员的岗位责任感,使他们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始终秉行着公平公正的工作态度,对财务管理的实际状况进行全面的、客观的、科学的监督和评价。接着是加强监督单位当年的资金使用状况,追查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的异常情况。在完成审计工作后,针对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以书面的形式反馈给单位领导,以进一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行政单位的健康发展。

(三)合理配置财务管理人员

在行政单位中把财务管理视为单位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重点,这无可非议,但合理配置财务管理人员也同样重要。这是因为财务管理人员完成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取决于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为此,行政单位应以综合单位自身发展的需要,配备具有专业技能过硬的财务管理人员。选拔具备从业资格且具有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高、责任心强的人员进入单位参加财务管理工作。另外,要适当增加在岗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次数,并定期组织在岗财务人员进行素质教育。同时,单位财务主管应定期或不定期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实地辅导,强化他们的岗位责任感,进而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结束语

财务行政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防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在开展财务活动时,财务风险将会渗透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只要发生资产流动,就会产生风险问题。在行政事业单位经营发展中,在资金和资源使用上,怎样才能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是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重点思考的内容。在对财务风险进行全面分析以后,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能够减少财务风险问题出现,为行政事业单位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的意义

1.为单位发展决策提供数据。为了保证财务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要做好会计核算工作,并且保证会计核算结果的准确性。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通过加强财务风险防控与管理,能够有效保证会计核算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为单位发展决策制定提供数据参考。

2.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国有资产是保证单位各项经营活动稳定进行的物质保障,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避免国有资产流失是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活动中重点关注的内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控工作,能够对国有资产采购、核算、使用过程进行有效监管,减少问题,有效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避免资产大量流失,保证国有资产安全。

3.减少腐败问题的发生。行政事业单位是为我国社会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部门,行使国家赋予的各种权限,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控工作,促使会计人员严格按照国家财经法律法规,从根源上防范违规违法行为出现,减少腐败问题的发生。

二、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出现的原因

1.风险防范意识淡薄。财务风险是产生在财务活动中的必然因素。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具有特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标,在开展各项活动时,均以公益性或者服务性活动为主。在此过程中,大部分财务人员将会把工作重心放在财务核算和记账上,财务风险防范关注力度不高,不具备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

2.内部控制不规范。在当前社会经济体系逐渐完善的环境下,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作为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组织机构,其财务活动及资产规模逐渐扩充,在这种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面临较大的财务压力。因为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行政事业单位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制度完善调整,导致单位财务管理模式无法满足时展要求。并且,在行政事业单位经营发展中,没有建立完善的内控管理体系,对财务内控管理缺乏体系支持,在财务管理上存在漏洞,公款私用等现象频现,给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埋下隐患。

3.财务管理体系不完善。在当前市场经济体系深入改革的环境下,诸多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体系进行深入改革,但是在实际中,依然会面临诸多问题,再加上财务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实际操作缺乏规范性,无法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现实中,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对财务会计工作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采取的工作方式比较落后,现有的财务管理体系无法实现财务风险问题的防范与控制,不能获取理想的工作效果。并且,没有安排财务人员进行组织教育,财务人员在上岗以后,现有的知识结构比较老化,单位也没有采取专业的培训措施,导致这些人员无法满足现代化岗位要求,加剧财务风险问题出现。

4.财务监督不到位。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主要监管部门,因为受到人力、时间、环境等因素应选择,部分经营机构在管理不规范的情况下,资金随意支出,容易产生一些经济问题。因为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在内部成立独立的审计监管部门,财务部门监管力度不强,导致管理者成了单位重要管理事项的决策者和引导者,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发生违规问题。另外,在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下,对行政事业单位开展的各项财务活动进行管理时,相关审计监管部门容易在其中受到利益驱使,从中获得不当收益,导致财务风险防控过程比较松懈,在实际执法中不严谨,给行政事业单位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三、财务风险防控视角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措施

1.强化风险防控意识。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为了防范财务风险,需要从全员角度出发,强化各级人员财务风险防控意识,在单位内部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保证财务风险防控工作有序进行。首先,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应该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风险防控意识,在单位内部由上至下向各级人员灌输风险防控理念。并且,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与管理,防止行政事业单位领导或者财务人员利用财务管理漏洞,以权谋私。其次,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定期组织培训工作,加强考核体系建设,通过培训方式让财务人员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强化财务风险防控意识,通过增强财务人员专业能力,实现财务风险防控与管理。根据工作情况,加强绩效考核,把风险防控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考核,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规范财务人员工作行为,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控水平。最后,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建立完善的责任工作体系,加强对财务活动的监管。对于一些重要岗位,采取岗位轮换制度,让单位各个部门高度配合,相互监管,强化财务风险防控,减少财务问题出现。

2.加强单位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风险防控工作时,需要对财务人员工作岗位职责进行明确,把财务管理职责分配给具体人员身上,通过奖罚分明的考核机制,规范各级人员工作行为,端正其工作态度。对于各个岗位的财务人员,需要定期进行考核与监管,防止在国库集中核算与统计支付过程中存在不必要的问题,在单位内部强调各项财务活动严格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此外,明确财务人员、审计人员等工作职责,在单位内部建立完善的财务内控管理体系,加强监督管理,避免出现职权滥用的状况。在进行内部控制时,需要结合单位经营发展状况,对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改革优化,让其更满足时展要求。

3.完善财务管理体制。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是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的依据。所以在实际中,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加强财务岗位职责机制建设,这是预防财务风险的前提要素。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需要明确各个部门及人员工作职责,让其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权责分明,了解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清楚工作范畴,让相关人员在享有权限的同时,也能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争取将工作落实到位。并且,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加强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科学设置各岗位工作权限,对财务管理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对财务决策和执行过程进行有效监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达到部门与部门、财务会计单位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监督与管理。尤其是在资金上,需要及时加强资金风险防范与控制,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考核等全过程进行监督与管理,通过采取考核的方式,将监督管理体系落实到位,利用现代化技术加强资金动态管理,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水平。

4.加强财务监督。要想实现对财务活动的监督与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在单位内部成立独立的监督管理部门,将监督管理工作落实到位,从根源上减少财务风险问题出现。为了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管理,应对财务各项活动进行深入调查,一旦发现异常现象,制定详细的控制计划,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合理范畴内。单位各个部门不但要注重自身工作职责,还要加强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财务监督工作顺利进行,发挥应有价值。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需要与政府部门充分交流,在政府、社会、单位三个监督主体配合下,加强财务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在完善财务监管机制的同时,让内外监督管理相互融合,让行政事业单位在良好氛围下稳定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应该结合单位实际经营发展状况,从财务风险防控角度出发,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完善财务风险防控体系,对单位经营发展中各种影响因素进行预测和分析,加强财务风险预警,及时找出潜在风险问题并处理,降低爱物风险发生概率,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娄松梅.论财务风险管理背景下的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策略.财经界,2020(04).

2.朱元敏.基于内控视阈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探究.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03).

3.刘娜.论财务风险管理背景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策略.当代会计,2019(05).

4.延利.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现存问题与对策探讨.中国集体经济,2019(33).

财务行政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政府会计制度改革

一、新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背景

2019年1月1日起,我国政府行政单位及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开始全面施行政府会计制度。在此之前政府会计主要执行的是预算会计体系,侧重于预算管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预算会计体系逐渐暴露出诸多缺点,主要表现有如下三点。一是无法真实反映政府单位的资产负债情况,例如每年通过财政支出购置的各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未能如实反映,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也没有得到全面反映,不利于国有资产的管理和政府债务的管理,增加了政府的财务风险;二是不能客观真实反映各级政府单位的成本耗费和运行效果,由于收付实现制记账基础的局限性,费用和收入与资金收支没有进行同期确认,使得财务信息无法反映政府单位的资金使用效果,不利于科学评价政府的运营绩效;三是不能提供政府财务报告的完整信息,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财政总预算会计主要是以反映预算执行情况为主要目标的报表系统,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各类政府会计报表自成体系,缺乏衔接,政府整体的财务信息不易被相关利益者所掌握。因此,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势在必行。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改革举措,2015年10月财政部出台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且陆续颁布各项具体准则,2017年10月颁布了《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并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二、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的影响

1.积极影响(1)构建全新会计核算模式。基于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双目标全新构建“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两套账务、两套报表体系的双分录会计核算模式,对原有的会计核算体系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未改革前行政事业单位“重预算、轻财务”的核算现象较为突出,且会计核算基础采用的收付实现制,同时还有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重视甚至缺乏成本核算及管理等诸多问题。新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后,引入双核算模式,使政府会计核算既能像企业核算那样准确反映当期成本收益,又能反映纳入预算管理的收支情况,避免虚列预算收支的问题。双核算模式的最终结果即报表,它们相互之间具有勾稽关系,通过调节财务会计盈余与预算结余的差额来印证两种会计核算的准确度。(2)统一了会计制度,重塑了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此次改革前,我国政府会计体系中有13个具体单位行业的会计制度,各行业和单位执行各自的会计制度。例如,高等学校执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小学执行《中小学校会计制度》、医院执行《医院会计制度》等等。由于执行的会计制度不同,核算结果及报表口径都会存在巨大差异,严重影响了报表信息可比性。新制度统一后,保证了财务信息的质量及可比性,能够更加清晰地反映各级政府和单位的运行成本情况。随着改革的推进,形成了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应用指南、会计制度三个层次的体系。(3)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中,扩大了会计核算范围。新准则中增加了“文物文化资产”“公共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预计负债”“受托负债”等核算内容。此外,改革前固定资产还存在不计提折旧的情况,在改革后则规定固定资产需要合理计提折旧,这些改变使得固定资产价值能够得到更加真实地反映。这些变化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信息更全面,能够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可靠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此次改革扩大了会计核算内容、完善了部分资产的核算方法,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现状以及预算执行情况能够得到更加科学准确地反映,可有利于优化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内部管理。(4)单位的各项费用得到规范化处理。单位行政管理活动产生的单位管理费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产生的业务管理费用,以及经营活动产生的经营费用都需要进行明确划分,这既可以真实反映单位成本费用情况,还能预测其变化趋势,使各项费用信息的统计应用具备合理的基础条件,为单位管理者对本单位的成本控制决策提供高效准确的支撑依据。(5)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此次会计制度改革是颠覆性的,会计核算科目与核算模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对财务人员的要求也必将更为严格。目前大部分财务人员对新准则制度的掌握程度有限,此次的改革从短期来看,会增加财务人员的工作危机感,能够激发财务人员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将有利于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从长期来看,核算体系的完善,使得财务核算和预算管理的联系更加紧密,这将对财务人员所提供的信息和财务人员自身的职责起到有效监督,可有利于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2.存在的不足(1)新旧会计制度衔接面临诸多问题。由于此次改革涉及的准则规定、会计制度等方面变动较大,具体到核算方法、核算模式、核算科目、会计报表都需要实施统一标准,新旧会计制度之间在内容上差别非常大,因此在新旧账务衔接上将会面临诸多问题。例如,①存续固定资产面临折旧的问题,由于之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新制度实行后需要计提折旧,资产价值和折旧金额应如何确定的问题。②原有账面的净资产项目“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资产基金”等科目并入,以及与预算会计中财政拨款结转结余、非财政拨款结转结余对应的问题。③由于取消了会计制度中基建会计的设置,如何在新会计制度中核算的问题。④在会计报表编制方面,新准则要求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和预算会计报告两套体系,但由于会计核算内容的改革,导致新旧制度衔接时无法在短期内实现融合,不利于前后期间的信息对比,为后续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不利影响。(2)财务会计人员队伍建设不足。由于此次改革力度较大,会计科目的更新使双分录会计核算模式较传统的核算模式而言是颠覆性的。而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难以适应新会计制度的要求,且行政事业单位数量较大,又缺乏专业的会计人员,尤其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部分财务团队存在人员老化现象。此外,新政府会计制度核算内容增多,核算体系扩大,形成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并行的模式,但双重报表系统相对复杂烦琐,使得新政府会计制度的运用受到一定影响。例如,有经验的“老会计”习惯于预算会计的思维模式,而新晋会计人员又缺乏经验,这都是诸多单位需面临的问题。(3)会计信息化建设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新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完善会计核算内容,细化会计科目,精确政府会计中资产负债等要素的统计维度,最终可提高政府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与财务核算结果的精确性。然而受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部分人员认为会计工作就是简单的收支记账的流水式作业,缺乏会计信息化对行政事业单位信息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会计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减少会计人员的工作量,还将有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由于新制度施行的时间不长,使得大部分单位存在会计信息化建设时间不长、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来规范的情况。此外,由于受到经费的限制,会计信息化建设出现推进缓慢的现象。(4)会计核算处理有待优化。政府会计中财务会计科目固定资产下有“文物、陈列品”明细科目,此外还有“文物文化资产”科目,容易造成科目混淆使用。再者,事业单位借款利息费用计入“其他费用”科目,而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利息费用等支出却不计入“其他费用”,而是计入“经营费用”。同时,事业单位收到银行存款利息时计入“利息收入”科目,而带息商业汇票的利息没有计入“利息收入”科目,而是冲减“经营费用”。同样是利息费用收支业务,处理会计科目时都不尽相同,不便于学习者理解和使用。

三、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的优化建议

1.积极促进新旧会计制度的充分衔接在全国进行新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首先需按照准则和制度的要求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应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和此次改革的具体要求,调整工作思路,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实施细则,更好地完成新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各项要求。首先应对单位进行2019年度的资产清查核实,对基建项目按照规定及时办理竣工决算手续,为纳入单位的统一核算做准备。其次是清理往来款,并梳理合理合法的凭据,涉及债权债务的转销必须得到上级部门的批准和授权。同时结合单位的具体要求进行操作,保证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如有必要,建议引入第三方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咨询工作,以提高单位的核算专业性和合规性。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允许的条件下应当加大内部审计力度,定期按时开展年报审计和收支专项审计,帮助单位发现在实施新旧会计制度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查找不足,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除此之外,财务部门还应加强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和交流,消除内部沟通障碍,减少新旧会计制度衔接过程中的不利因素,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得到更好发展。

2.加强财务会计人员专业队伍建设要想更好地落地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最终还是需要依靠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由于此次新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后与传统会计制度相比,变动非常大,所以这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业务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加强财务人员日常的继续教育工作,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参加培训学习、组织同行业的单位之间相互交流学习,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借调学习或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现场指导,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加深理解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具体内容。3.加快会计信息系统建设此次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为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契机。由于此次改革是实行双分录、双报告的模式,核算的要求和难度都有所提升,通过建设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减少核算工作量;通过采用预算控制与核算系统对接,可以保证会计核算结果的准确性,也可以提升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因此新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会计信息建设的需求,有利于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首先需要提高认知,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观念必须要受到单位重视,获得单位领导的支持,尤其是资金上的支持。其次,除了要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外,还要建立健全的单位信息化管理机制。单位财务信息化建设不只是财务部门的独立工作,各职能部门、业务部门都需要参与其中,只有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业务交流,构建完善的信息审批节点,才能充分发挥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

4.有关部门应加快出台详尽的准则解释及应用指南财政部门应针对新准则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做出及时回应,并出台相应的制度解释。尤其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实务中,有关新准则里还没有明确规定的问题,需要及时回应并给出具体的操作指引,对于新准则中改动较大的内容也需要做好制度解释。通过政府部门主导,与财政总预算会计、单位会计联动参与,使我国的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不断完善。四、结语政府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与实施是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新政府会计制度构建了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并行的双核算模式,使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得到了较大的改进和提升,统一了政府会计制度,重塑了政府会计准则体系。为国家、监管单位以及单位内部管理者等相关信息使用者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提供了有效依据。改革实践的三年多时间里也暴露了诸多问题,例如新旧制度衔接不畅、财务会计人员队伍建设不足、财务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会计核算原则处理有待优化等。实施好新政府会计制度是一项长期努力的过程,需要会计理论研究人员、政府会计实务工作人员与政府有关部门不断地进行研究与探索。通过本文的简略分析,粗浅地提出了相应对策,期望能够为我国政府会计核算、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代伟,苑雪芳.谈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难点及简化核算.财会月刊,2019(15).

2.张彦琼.政府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质量与市场,2022(05).

3.罗巍,刘光军.我国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商业会计,2021(22).

4.刘桂珍.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大众投资指南,2022(04).

财务行政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行政单位;财务管理;问题

行政单位财务是各级行政单位在行使政府职能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政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财务管理是行政单位基于行使职能的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行政单位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讨新财政体制下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对策,对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防止腐败等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新财政体制下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体制不顺

在现行会计管理体制下,行政单位的财务人员在业务上受财政部门领导,在行政上受本单位领导,产生不少弊端。会计人员有的随领导意志而变换,导致财会队伍不稳定和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会计人员在行政权力的压力和一些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往往会做出一些增加不必要费用支出等违反财经纪律的事。财政部门对会计人员不能进行有效的考核和监督,致使有些会计人员没有压力,没有责任心。

(二)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长期以来,行政单位习惯于基数递增的预算,预算观念不强,即使在近几年新财政体制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大部分行政单位的预算编制和执行还是粗放型的,行政单位的理财意识普遍缺乏,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较为薄弱。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操作性不强。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一般都过于笼统、定义较为模糊,执行制度的人员往往无所适从。比如行政单位往来款清理时,有一些确实不能收回的坏账如何确认,无法办理产权证的房子入账问题,等等。随着财政体制的改革,职能分工的细化,财务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直接影响到管理目标的实现、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的提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财务公开度不够

统计表明,新财政体制推行后,财政对行政单位的监控加强了,行政单位的公用经费预算使用定额标准,下属单位、专项经费支出成了新的“挖掘点”。一些行政单位专项经费支出随意性较大,经常有行政单位将正常的公用经费放在专项经费中开支,核算中心由于不熟悉单位业务,区分不了哪些是专项经费,哪些是正常经费,也无法达到监督的目的。

(四)财务分析缺乏

新财政体制要求行政单位加强本单位的财务分析,通过分析发现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中的一些问题,衡量现在的财务状况,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为管理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调查表明,目前行政单位普遍缺乏适合本单位的财务分析制度,财务人员往往用会计报表和年终决算的编报说明来代替行政单位的财务分析报告。有的单位的编报说明也就只有寥寥几百字,不能客观、深入地反映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导致财政部门和单位决策者不能全面了解单位的财务运行状况。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人力资源方面的缺陷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在人事上缺乏真正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财会人员既要听从部门领导的指挥,又要接受单位领导的任免,这就决定了财会人员无法有效实行其对领导进行财务监督的职权,从而造成单位领导在财务管理上往往出现“以权代法”等问题。

(二)管理职能的缺陷

由于存在着“路径依赖”,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无法彻底消除,一些行政单位的领导及财会人员尚未摆脱资金供给制下“记账、算账、报账”的圈子,在实际工作中,财务管理观念淡薄,财务管理工作涣散,财务管理的职能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财务管理制度松散、固定资产管理混乱的奇怪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财务部门对经费的管理常常是在事后核算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就忽视了资金使用前的预测控制,导致了行政单位支出管理普遍不规范的现象。由于行政单位的经费来源一般都由财政部门直接补助,并且行政单位的财务人员往往是被动地报账、做报表,对本单位的业务流程和发展趋势了解不够,这些导致了行政单位的财务重会计核算、轻财务分析。

(三)管理基础信息的缺乏

长期以来,行政单位的会计信息工作基础薄弱、技术落后、效率低下,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管理信息价值失效。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难以适应现代电子政务和新财政体制的要求。

三、新财政体制下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职能及影响

(一)新财政体制下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职能

主要有:贯彻执行财政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等有关财务规章制度;编制本单位行政经费的预算、决算,如实反映单位预算执行情况;报销单位的各项经费支出,统筹安排,节约资金,以保障单位正常运转;负责单位内部人员的工资、福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的发放工作;负责单位的会议、出差、邮电、印刷、购置办公用品等费用的借款和审核报销工作;负责单位现金、支票的管理和汇款,促进内控制度的完善;负责单位职工医疗费用的借款和报销工作;负责单位离退休人员经费的管理;建立健全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负责单位固定资产的账实核对、报废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负责单位的财务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与企业相比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由于各级行政单位财务管理部门是我国各级政体的组成部分,因此,它们受国家政府体制特别是财政体制改革影响很大,具有特殊性和特权性。企业的财务管理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需要进行成本核算;而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缺乏成本、效益和效率意识。企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需要计提折旧、保值增值;而行政单位固定资产财政拨款,不计提折旧。企业单位强调资金的筹集、增值,而行政单位更多地强调预算资金的计划、控制与决算。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是追求财政资金效用的最大化,为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信息。

(二)新财政体制对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

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活动作为一种对财政资金投入与产出活动的管理,在新财政体制下,呈现出与以前有许多不同的新特点:财务管理的内容更加复杂。部门预算的实行、政府采购的深入、国库集中支付的推行使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复杂化、多样化,行政单位的资金来源于财政资金,花的是纳税人的钱,使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不仅需要满足于行政单位的内部管理,还需要满足于财政和社会。财务管理的方式更加多样化。新财政体制实行后,部门预算软件的使用,政府采购网上申报和审批的实行,会计核算中心财务软件的使用、会计信息的共享,国库集中支付后行政单位、核算中心、银行网络信息的互通等,使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行政单位内部,行政单位与财政、银行之间的通讯变得更加快捷、高效,使信息的生成、传送、处理变得更加容易。

四、解决目前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健全财务管理程序

健全程序是主要方式。规范的财务管理程序贯穿于制度之中,存在于部门预算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合理设置岗位,明确职责分工,建立相互制约机制;严格各项费用开支标准和审批权限;合法合理的原始凭证的审核、及时制单以及实物保管措施;建立预算监督和专项经费检查制度;加强内部审计和经常复核的制度。通过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形成既相互分离同时又相互牵制的管理流程,以保证财产的安全和会计信息的真实,达到不做假账的要求,保证单位钱、物、账的真实完整。

(二)实行财务公开

财务公开,就是行政单位办理与群众密切相关的财务开支,在不涉及党和国家机密的前提下,向干部群众和社会公开,置人民群众监督下。财务公开的主要内容有:财务收入与支出情况;预算外资金的收入、上缴、开支、下拨情况;上级专项收支、下拨情况;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和变卖情况;基建投资来源、所办经济实体及所有门店出租的管理费、利润及使用情况;招待费开支情况;医药费、差旅费、会议费使用情况等等。公开形式:在机关公开场合或单位电子政务内网上设立财务公开墙,接受群众监督。

(三)规范公用经费的使用

为了提高可操作性,避免不必要的支出,可以参照企业的做法,资金支付通过不同部门来加以内控,加强资金运转过程中的控制。在承诺阶段进行控制:确认支出的资金建议已经得到了批准;资金已经按预算的意图被拨付使用,并且在预算确定的各个支出类别都保留有充足的资金;支出资金的建议是按预算中确定的类别提出来的。在取得服务或实物时进行核实:核实实物是否已经抵达,服务是否按合同规定完成,并且取得相关凭据。付款前的控制:确认付款义务已经发生,有适当的人可以证明商品已经交付、服务已经提供,相关凭据是否正确,适当的收款人。付款后的审计:详细审查支出和报告任何可能的违规行为。在行政单位内控制度的设计中,负责付款的人与控制上面这些活动的人应该是分开的,用这种制衡性制度来控制财务的合规性,同时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来负责实施,使公用经费的支出得到控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