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务基本公式

财务基本公式范文精选

财务基本公式

财务基本公式范文第1篇

根据各地反映情况,现就卫生财务报表填报口径和审核公式做部分调整,特通知如下:

一、关于卫生财务快报

(一)“资产状况”部分,不含基本建设资占用和基本建设资金来源数据;“固定资产”不含在建工程数据。

(二)“收支状况”部分,将“上级补助收入”合并填入“其他收入”。

二、关于卫生财务年报

(一)卫财01表:医疗卫生机构收支决算总表

删除核实性审核公式:1栏合计≥2栏

(二)卫财03表:医疗机构收入支出总表

更正逻辑性审核公式:23行各栏=卫财02表50行各栏改为“(23行-24行)各栏=卫财02表50行

财务基本公式范文第2篇

1.存在财务指标权重过大、非财务指标权重偏小的评价倾向。例如国有企业效绩评价模型中财务指标占80%的权重;而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与《中国证券报》合作提出的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分模型,选取的指标则全部为财务指标。由于财务指标具有综合性和数据易收集等特点,必然成为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财务指标权重过大所带来的弊端也显而易见。首先,财务指标权重过大,导致企业过分重视短期财务结果,助长管理者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行为,使得企业不愿意进行可能会降低当前盈利水平的资本投资,从而影响了公司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其次,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特殊性,企业只有投资和关注于顾客、供应商、员工和技术创新等各个方面,才能完成创造未来价值的行为,但财务指标评价体系显然不能实现对这一过程的指导,它评价和描述的是过去的事情,用来指导和评价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显得捉襟见肘。而且,现行的会计制度对企业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做出了很严格的限制,企业的很多无形资产不能在企业的财务报告中体现,使得财务指标在评价企业无形资产方面也显得力不从心,而这恰恰是评价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长期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绩效评价体系中财务指标权重过大,易导致企业重短期业绩评价,轻长期业绩评价,重过去财务成果,轻未来价值创造;重有形资产业绩,轻无形资产业绩等倾向。

2.存在评价内容不具全面性的缺陷。由于财务指标权重过大,上述评价模型涉及企业战略性发展的指标较少,对顾客、员工和内部流程方面的指标涉及较少或几乎没有涉及,不利于企业的战略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例如财政部的绩效评价模型中,其定量分析指标全部是财务指标,没有对企业经营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等其他方面指标进行设计。此外,上述评价模型大多是从企业经济利益出发进行评价,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较少考虑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取得的社会效益,对企业社会贡献未作评价。现代社会的企业追求的不仅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还要考虑其作为社会组成部分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应该将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作为其价值导向。但在上述评价模型中,未涉及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评价。

3.评价结果不够准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由于设计不合理而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准确的现象。在财政部的绩效评价模型中,整套财务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有些是正指标(如存货周转率),有些是逆指标(如不良资产比率),但却同时进行加权平均,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例如基本指标中的资产负债率,修正指标中的不良资产比率、资产损失率等都是适度指标或逆指标。模型对适度指标资产负债率进行了特殊规定,但对逆指标不良资产比率等未做说明,而是与资产负债率一道直接与其他指标进行加权计算,使计算结果缺乏科学性。此外,在中国证券报和亚商企业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公布的1999年和2000年“中证亚商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排行榜”上,东方电子连续两年位列排行榜首位,评价结果显示该公司在财务状况、核心业务、经营能力、企业制度、管理层素质和行业环境等方面均有良好的表现,公司具有良好的持续发展能力,但随着东方电子财务造假曝光,评价结果和公司真实情况之间的差异使得该评价体系也开始受到市场的质疑。

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模型的价值取向及设计原则

一、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模型的价值取向

企业的价值取向是指其经营目标的基本取向。作为经济活动的参与单元,企业经营目标的基本取向是实现收益最大化。追求收益最大化是企业的天性,中国上市公司的价值取向也离不开此。但随着市场形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经营目标和价值取向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经历了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和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三个阶段。

1.利润最大化。传统的财务理论认为,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则说明企业的财富增长得越多,越接近企业的目标。但是这种观点没有考虑利润取得的时间,承担风险的大小,也没有考虑所获利润和投入资本额的关系,因此,利润最大化不应该是中国上市公司在经营决策时的价值取向。

2.企业价值最大化。由于利润最大化观点存在的种种弊端,企业经营目标和价值导向开始发展为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观点认为,股东创办企业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财富,由于他们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价值最大化就是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对于已经上市的股份公司而言,其在公开市场上的股票价格代表了企业的价值。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股价的高低,代表了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客观评价,体现了投资者对企业过去和未来收益、时间性和风险性、股利政策等等综合因素的考虑。但这种股价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紧密联系有一个依赖的基本前提,即证券市场要达到强式或半强式有效,股价的波动才能衡量企业价值的变化。这也就是说,利用股价来评价公司经营业绩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从属的证券市场的有效性。而在中国新兴的证券市场中,股价受到诸多正常和非正常因素制约,并不能完全代表企业的真实价值,因此,在中国利用股票价格来衡量上市公司的价值往往会出现较大偏差。此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观点将企业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看待,没有考虑其与所处社会经济环境中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协调发展的问题,容易导致企业过分关注经济利益而忽视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3.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企业开始进入战略经营时期,这一时期的企业经营目标和价值导向开始演变为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这一概念包括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其他相关利益者,诸如员工利益最大化、政府利益最大化、债权人利益最大化等等。系统论认为,系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个企业对于它下设的各个部门和基层单位来讲,是一个大系统,而对于它所属的城市、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讲,又仅仅是一个子系统。为此,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从企业本身来考察,还必须从企业所从属的更大社会系统所定的规范和目标来考察。企业要在激励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必须与其周围的环境取得和谐,这包括与政府的关系、与员工的关系和与社区的关系等,因此企业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包括解决社会就业、讲求诚信、保护消费者、支持公益事业、环境保护和搞好社区建设等。“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就是要求企业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与其利益相关者协调发展,形成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间的良性循环关系。

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是现代企业追求的基本目标,这一目标兼容了时间性、风险性、可持续发展等重要因素,体现了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也是本文所采纳的企业价值取向观点。在中国社会主

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下,中国上市公司绝大多数属于国有控股性质的国情下,中国上市公司更应将追求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并贯彻到经营决策过程中。

二、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根据知识经济时期中国上市公司所面临的特殊经营环境、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考虑到指标体系的可执行性,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守以下原则:

1.一般原则

(1)可操作原则。可操作性主要是指指标体系本身的可行性以及指标项目有关数据收集的可行性。如指标体系过于详细则会导致繁琐,同时如果某项评价指标虽然有用,但为获取该指标数据所花费的成本大于其所能带来的利益时,一般应放弃该项指标转而选取其他可替代的指标。

(2)系统性原则。在确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时,一要注意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协调,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协调。财务指标主要反映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非财务指标体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态势和竞争力;定量指标主要以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和统计资料为依据,定性指标则从其他方面反映企业的运作状态,因此需要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进行有机结合。二是要注意评价内容的协调。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体系是一套综合的绩效评价体系,对能够反映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各个方面要全面考虑,关键性指标要互相衔接,并赋予适当的权重。

(3)重要性原则。这里重要性原则是指全面性和重要性相结合的原则。强调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因为它有助于从不同侧面显示企业的经营业绩。但过于面面俱到的评价指标会使整个评价体系变得模糊不清,不利于围绕核心问题来展开评论。因此在选取指标时,应按照重要性原则的要求,选择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主要方面,而不是每个方面。

2.特殊原则

(1)社会效益原则。根据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下,考虑到中国上市公司大多数是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国有控股公司,因此在评价中国上市公司的整体绩效时,必须考虑其为社会所做的贡献,即社会效益原则。例如上市公司在提供就业岗位、上缴国家税收、诚信程度、环境保护、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关注等方面,都是衡量一家上市公司整体绩效的重要因素。

(2)激励性原则。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为中国上市公司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奠定基础,因此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应将评价范围限制在管理者所能控制的范围内,非可控指标要尽量避免出现,否则会引起管理者的抵触。此外,指标水平应是平均先进水平,这对管理者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以激发其工作潜能。

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

根据系统管理理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战略经营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内外部一系列因素,因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既要考虑上市公司内部各种影响战略经营目标实现的重要方面,更要考虑外部环境对上市公司经营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特别是要考虑中国上市公司所处国情特点和环境的特殊性。在设计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要体现以下几个结合: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结合、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结合、过去业绩评价和未来发展能力评价的结合、内部层面和外部层面的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只有实现以上几个结合,才能很好地避免中国现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缺陷。具体来说,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包括定量指标(评价指标)和定性指标(评议指标),其中定量指标分为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包括五方面:财务层面评价指标、顾客层面评价指标、内部流程层面指标、创新与学习层面指标、社会责任层面指标;定性指标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管理者基本素质、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发展创新能力、经营发展战略、基础管理水平、社会综合贡献、信用操守情况等八方面。整个体系完整反映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方面,避免评价内容不全的弊病。我们在对财政部颁布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改、补充完善的基础上,设计了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内容详见表1。

表1: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表

评价指标

评议指标

指标分类

权数

基本指标

权数

修正指标

权数

评议指标

权数

财务60

财务效益状况

28

净资产收益率

总资产报酬率

18

10

主营业务利润率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每股收益

每股股利

每股净资产

6

6

9

5

2

公司治理结构

管理者基本素质

产品市场占有能

力(服务满意度)

发展创新能力

经营发展战略

基础管理水平

社会综合贡献

信用操守情况

18

16

14

12

12

10

10

8

偿债能力状况

15

资产负债率

已获利息倍数

9

6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速动比率

8

7

发展能力状况

17

主营业务增长率

资本

扩张率

9

8

三年主营业务平均增长率

三年资本扩张平均增长率

9

8

顾客15

市场占有状况

15

主营业务市场份额

15

顾客满意比率

15

内部流程10

资产管理状况

10

总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

5

5

存货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

优良资产比率

产品合格率

3

3

2

2

创新与学习10

技术领先状况

10

人均利润

生产工人人均生产设施

5

5

研发投入比率

培训支出比率

员工稳定率

员工人均收入

4

2

2

2

社会责任5

社会效益状况

5

就业岗位比率

上缴税收比率

3

2

社会公益捐赠比率

5

80%

20%

二、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基本指标体系

基本指标是对企业绩效的主要计量指标,是整个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通过基本指标评价,可以反映出企业的基本效益水平。基本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主营业务增长率、资本扩张率、主营业务市场份额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人均利润率、生产工人人均生产设施、就业岗位比率和上缴税收比率。其中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主营业务增长率、资本扩张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8个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与财政部《国有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相关规定相同,其余指标含义及计算公式如下:

1.主营业务市场份额。主营业务市场份额是企业本年营业收入净额占国内该行业营业收入总额比率。其计算公式为:主营业务市场份额=本年营业收入净额/该行业营业收入总额。该指标是衡量企业产品和服务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表明了其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

2.人均利润。人均利润是指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同员工平均人数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人均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员工平均人数。它从企业人均创造价值的角度,反映了企业的技术领先状况和生产效率状况。

3.生产工人人均生产设施。生产工人人均生产设施是指企业经营用固定资产总额同车间生产工人平均总数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生产工人人均生产设施=企业经营用固定资产总额/车间生产工人平均总数。该指标从企业固定资产投入的角度考察了企业的技术领先状况。

4.就业岗位比率。就业岗位比率是指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与平均资产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就业岗位比率=企业平均人数/平均资产总额。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每单位资产提供的就业岗位,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贡献。

5.上缴税收比率。上缴税收比率是指企业上缴的国家税收总额同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上缴税收比率=企业上缴的国家税收总额/平均资产总额。该指标反映了企业上缴国家税收的情况,从税收角度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贡献。

三、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修正指标体系

修正指标的基本功能是对基本指标评价中的不正确和不全面的情况根据客观情况进行修正。通过修正指标评价,可以使企业评价结果更加真实准确。本指标体系中部分修正指标含义及计算公式如下,其余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与财政部《国有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相关规定相同。

1.顾客满意比率。顾客满意比率是无顾客投诉营业收入与营业收入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顾客满意比率=无顾客投诉营业收入/营业收入总额。该指标主要用来衡量顾客对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满意程度。

2.优良资产比率。优良资产比率是企业年末优良资产总额占年末资产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优良资产比率=1-(年末不良资产总额/年末总资产额)*100%。其中企业不良资产包括3年以上应收款项、积压存货、不良投资、待处理资产损失、费用性资产等。该指标用来衡量企业现有资产的营运状况,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可以参加正常生产经营的资产越多,资产利用率越高。

3.产品合格率。产品合格率指企业一定时期内生产出合格产品与全部产品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产品合格率=合格产品产量/全部产品产量。该指标体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控制质量的能力。

4.培训支出比率。培训支出比率是指企业当年员工培训支出与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培训支出比率=员工培训支出/主营业务收入*100%。该指标是衡量企业在人力资源投资方面的重要指标,体现了企业在未来的竞争能力。

5.员工稳定比率。员工稳定比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稳定员工与员工平均总数的比率。计算公式为:员工稳定比率=1-(年内流动员工比率/员工平均总数*100%)。该指标体现了企业的凝聚力。一般来说,该指标过低反映企业人心涣散,员工士气不足。

6.员工人均收入。员工人均收入是指企业工资性支出与员工平均总数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员工人均收入=企业工资性支出/员工平均总数。该指标体现了企业员工的平均报酬水平,是衡量企业保障员工利益的重要指标。

7.社会公益捐赠比率。社会公益捐赠比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社会公益捐赠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社会公益捐赠比率=社会公益捐赠总额/平均资产总额。该指标是衡量企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指标。

四、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评议指标体系

评议指标概括了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社会综合贡献等方面的非计量因素,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管理者基本素质、产品

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发展创新能力、经营发展战略、基础管理水平、社会综合贡献和信用操守情况等指标。

1.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设置是否符合监管部门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关要求,运作是否规范,是否体现了“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的原则,是否保障了全体股东的权益。

2.管理者基本素质。经营者基本素质是指公司现任领导班子的治理素质、品德素质和能力素质等,具体包括知识结构、道德品质、敬业精神、开拓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等因素。

3.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产品市场占有能力主要用于工业企业,指企业主导产品由于技术含量、质量水平、品牌优势和营销策略等因素而拥有的占有市场的能力。服务满意度是用于服务行业的评议指标,指消费者或服务的质量、种类、速度和方便程度等的心理满足程度。

4.发展创新能力。发展创新能力指公司在市场竞争中为保持竞争优势,不断根据外部环境进行自我调整和革新的能力,包括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观念创新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也包括公司员工素质,即公司员工的文化水平、道德水准、专业技能、组织纪律性、参与公司管理的积极性及敬业精神等方面的综合情况。

财务基本公式范文第3篇

1.存在财务指标权重过大、非财务指标权重偏小的评价倾向。例如国有企业效绩评价模型中财务指标占80%的权重;而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与《中国证券报》合作提出的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分模型,选取的指标则全部为财务指标。由于财务指标具有综合性和数据易收集等特点,必然成为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财务指标权重过大所带来的弊端也显而易见。首先,财务指标权重过大,导致企业过分重视短期财务结果,助长管理者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行为,使得企业不愿意进行可能会降低当前盈利水平的资本投资,从而影响了公司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其次,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特殊性,企业只有投资和关注于顾客、供应商、员工和技术创新等各个方面,才能完成创造未来价值的行为,但财务指标评价体系显然不能实现对这一过程的指导,它评价和描述的是过去的事情,用来指导和评价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显得捉襟见肘。而且,现行的会计制度对企业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做出了很严格的限制,企业的很多无形资产不能在企业的财务报告中体现,使得财务指标在评价企业无形资产方面也显得力不从心,而这恰恰是评价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长期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绩效评价体系中财务指标权重过大,易导致企业重短期业绩评价,轻长期业绩评价,重过去财务成果,轻未来价值创造;重有形资产业绩,轻无形资产业绩等倾向。

2.存在评价内容不具全面性的缺陷。由于财务指标权重过大,上述评价模型涉及企业战略性发展的指标较少,对顾客、员工和内部流程方面的指标涉及较少或几乎没有涉及,不利于企业的战略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例如财政部的绩效评价模型中,其定量分析指标全部是财务指标,没有对企业经营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等其他方面指标进行设计。此外,上述评价模型大多是从企业经济利益出发进行评价,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较少考虑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取得的社会效益,对企业社会贡献未作评价。现代社会的企业追求的不仅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还要考虑其作为社会组成部分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应该将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作为其价值导向。但在上述评价模型中,未涉及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评价。

3.评价结果不够准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由于设计不合理而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准确的现象。在财政部的绩效评价模型中,整套财务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有些是正指标(如存货周转率),有些是逆指标(如不良资产比率),但却同时进行加权平均,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例如基本指标中的资产负债率,修正指标中的不良资产比率、资产损失率等都是适度指标或逆指标。模型对适度指标资产负债率进行了特殊规定,但对逆指标不良资产比率等未做说明,而是与资产负债率一道直接与其他指标进行加权计算,使计算结果缺乏科学性。此外,在中国证券报和亚商企业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公布的1999年和2000年“中证亚商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排行榜”上,东方电子连续两年位列排行榜首位,评价结果显示该公司在财务状况、核心业务、经营能力、企业制度、管理层素质和行业环境等方面均有良好的表现,公司具有良好的持续发展能力,但随着东方电子财务造假曝光,评价结果和公司真实情况之间的差异使得该评价体系也开始受到市场的质疑。

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模型的价值取向及设计原则

一、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模型的价值取向

企业的价值取向是指其经营目标的基本取向。作为经济活动的参与单元,企业经营目标的基本取向是实现收益最大化。追求收益最大化是企业的天性,中国上市公司的价值取向也离不开此。但随着市场形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经营目标和价值取向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经历了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和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三个阶段。

1.利润最大化。传统的财务理论认为,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则说明企业的财富增长得越多,越接近企业的目标。但是这种观点没有考虑利润取得的时间,承担风险的大小,也没有考虑所获利润和投入资本额的关系,因此,利润最大化不应该是中国上市公司在经营决策时的价值取向。

2.企业价值最大化。由于利润最大化观点存在的种种弊端,企业经营目标和价值导向开始发展为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观点认为,股东创办企业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财富,由于他们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价值最大化就是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对于已经上市的股份公司而言,其在公开市场上的股票价格代表了企业的价值。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股价的高低,代表了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客观评价,体现了投资者对企业过去和未来收益、时间性和风险性、股利政策等等综合因素的考虑。但这种股价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紧密联系有一个依赖的基本前提,即证券市场要达到强式或半强式有效,股价的波动才能衡量企业价值的变化。这也就是说,利用股价来评价公司经营业绩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从属的证券市场的有效性。而在中国新兴的证券市场中,股价受到诸多正常和非正常因素制约,并不能完全代表企业的真实价值,因此,在中国利用股票价格来衡量上市公司的价值往往会出现较大偏差。此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观点将企业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看待,没有考虑其与所处社会经济环境中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协调发展的问题,容易导致企业过分关注经济利益而忽视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3.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企业开始进入战略经营时期,这一时期的企业经营目标和价值导向开始演变为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这一概念包括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其他相关利益者,诸如员工利益最大化、政府利益最大化、债权人利益最大化等等。系统论认为,系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个企业对于它下设的各个部门和基层单位来讲,是一个大系统,而对于它所属的城市、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讲,又仅仅是一个子系统。为此,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从企业本身来考察,还必须从企业所从属的更大社会系统所定的规范和目标来考察。企业要在激励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必须与其周围的环境取得和谐,这包括与政府的关系、与员工的关系和与社区的关系等,因此企业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包括解决社会就业、讲求诚信、保护消费者、支持公益事业、环境保护和搞好社区建设等。“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就是要求企业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与其利益相关者协调发展,形成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间的良性循环关系。

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是现代企业追求的基本目标,这一目标兼容了时间性、风险性、可持续发展等重要因素,体现了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也是本文所采纳的企业价值取向观点。在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下,中国上市公司绝大多数属于国有控股性质的国情下,中国上市公司更应将追求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并贯彻到经营决策过程中。

二、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根据知识经济时期中国上市公司所面临的特殊经营环境、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考虑到指标体系的可执行性,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守以下原则:

1.一般原则

(1)可操作原则。可操作性主要是指指标体系本身的可行性以及指标项目有关数据收集的可行性。如指标体系过于详细则会导致繁琐,同时如果某项评价指标虽然有用,但为获取该指标数据所花费的成本大于其所能带来的利益时,一般应放弃该项指标转而选取其他可替代的指标。

(2)系统性原则。在确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时,一要注意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协调,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协调。财务指标主要反映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非财务指标体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态势和竞争力;定量指标主要以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和统计资料为依据,定性指标则从其他方面反映企业的运作状态,因此需要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进行有机结合。二是要注意评价内容的协调。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体系是一套综合的绩效评价体系,对能够反映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各个方面要全面考虑,关键性指标要互相衔接,并赋予适当的权重。

(3)重要性原则。这里重要性原则是指全面性和重要性相结合的原则。强调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因为它有助于从不同侧面显示企业的经营业绩。但过于面面俱到的评价指标会使整个评价体系变得模糊不清,不利于围绕核心问题来展开评论。因此在选取指标时,应按照重要性原则的要求,选择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主要方面,而不是每个方面。

2.特殊原则

(1)社会效益原则。根据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下,考虑到中国上市公司大多数是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国有控股公司,因此在评价中国上市公司的整体绩效时,必须考虑其为社会所做的贡献,即社会效益原则。例如上市公司在提供就业岗位、上缴国家税收、诚信程度、环境保护、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关注等方面,都是衡量一家上市公司整体绩效的重要因素。

(2)激励性原则。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为中国上市公司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奠定基础,因此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应将评价范围限制在管理者所能控制的范围内,非可控指标要尽量避免出现,否则会引起管理者的抵触。此外,指标水平应是平均先进水平,这对管理者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以激发其工作潜能。

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

根据系统管理理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战略经营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内外部一系列因素,因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既要考虑上市公司内部各种影响战略经营目标实现的重要方面,更要考虑外部环境对上市公司经营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特别是要考虑中国上市公司所处国情特点和环境的特殊性。在设计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要体现以下几个结合: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结合、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结合、过去业绩评价和未来发展能力评价的结合、内部层面和外部层面的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只有实现以上几个结合,才能很好地避免中国现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缺陷。具体来说,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包括定量指标(评价指标)和定性指标(评议指标),其中定量指标分为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包括五方面:财务层面评价指标、顾客层面评价指标、内部流程层面指标、创新与学习层面指标、社会责任层面指标;定性指标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管理者基本素质、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发展创新能力、经营发展战略、基础管理水平、社会综合贡献、信用操守情况等八方面。整个体系完整反映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方面,避免评价内容不全的弊病。我们在对财政部颁布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改、补充完善的基础上,设计了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内容详见表1。

二、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基本指标体系

基本指标是对企业绩效的主要计量指标,是整个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通过基本指标评价,可以反映出企业的基本效益水平。基本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主营业务增长率、资本扩张率、主营业务市场份额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人均利润率、生产工人人均生产设施、就业岗位比率和上缴税收比率。其中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主营业务增长率、资本扩张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8个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与财政部《国有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相关规定相同,其余指标含义及计算公式如下:

1.主营业务市场份额。主营业务市场份额是企业本年营业收入净额占国内该行业营业收入总额比率。其计算公式为:主营业务市场份额=本年营业收入净额/该行业营业收入总额。该指标是衡量企业产品和服务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表明了其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

2.人均利润。人均利润是指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同员工平均人数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人均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员工平均人数。它从企业人均创造价值的角度,反映了企业的技术领先状况和生产效率状况。

3.生产工人人均生产设施。生产工人人均生产设施是指企业经营用固定资产总额同车间生产工人平均总数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生产工人人均生产设施=企业经营用固定资产总额/车间生产工人平均总数。该指标从企业固定资产投入的角度考察了企业的技术领先状况。

4.就业岗位比率。就业岗位比率是指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与平均资产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就业岗位比率=企业平均人数/平均资产总额。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每单位资产提供的就业岗位,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贡献。

5.上缴税收比率。上缴税收比率是指企业上缴的国家税收总额同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上缴税收比率=企业上缴的国家税收总额/平均资产总额。该指标反映了企业上缴国家税收的情况,从税收角度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贡献。

三、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修正指标体系

修正指标的基本功能是对基本指标评价中的不正确和不全面的情况根据客观情况进行修正。通过修正指标评价,可以使企业评价结果更加真实准确。本指标体系中部分修正指标含义及计算公式如下,其余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与财政部《国有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相关规定相同。

1.顾客满意比率。顾客满意比率是无顾客投诉营业收入与营业收入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顾客满意比率=无顾客投诉营业收入/营业收入总额。该指标主要用来衡量顾客对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满意程度。

2.优良资产比率。优良资产比率是企业年末优良资产总额占年末资产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优良资产比率=1-(年末不良资产总额/年末总资产额)*100%。其中企业不良资产包括3年以上应收款项、积压存货、不良投资、待处理资产损失、费用性资产等。该指标用来衡量企业现有资产的营运状况,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可以参加正常生产经营的资产越多,资产利用率越高。

3.产品合格率。产品合格率指企业一定时期内生产出合格产品与全部产品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产品合格率=合格产品产量/全部产品产量。该指标体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控制质量的能力。

4.培训支出比率。培训支出比率是指企业当年员工培训支出与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培训支出比率=员工培训支出/主营业务收入*100%。该指标是衡量企业在人力资源投资方面的重要指标,体现了企业在未来的竞争能力。

5.员工稳定比率。员工稳定比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稳定员工与员工平均总数的比率。计算公式为:员工稳定比率=1-(年内流动员工比率/员工平均总数*100%)。该指标体现了企业的凝聚力。一般来说,该指标过低反映企业人心涣散,员工士气不足。

6.员工人均收入。员工人均收入是指企业工资性支出与员工平均总数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员工人均收入=企业工资性支出/员工平均总数。该指标体现了企业员工的平均报酬水平,是衡量企业保障员工利益的重要指标。

7.社会公益捐赠比率。社会公益捐赠比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社会公益捐赠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社会公益捐赠比率=社会公益捐赠总额/平均资产总额。该指标是衡量企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指标。

四、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评议指标体系

评议指标概括了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社会综合贡献等方面的非计量因素,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管理者基本素质、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发展创新能力、经营发展战略、基础管理水平、社会综合贡献和信用操守情况等指标。

1.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设置是否符合监管部门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关要求,运作是否规范,是否体现了“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的原则,是否保障了全体股东的权益。

2.管理者基本素质。经营者基本素质是指公司现任领导班子的治理素质、品德素质和能力素质等,具体包括知识结构、道德品质、敬业精神、开拓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等因素。

3.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产品市场占有能力主要用于工业企业,指企业主导产品由于技术含量、质量水平、品牌优势和营销策略等因素而拥有的占有市场的能力。服务满意度是用于服务行业的评议指标,指消费者或服务的质量、种类、速度和方便程度等的心理满足程度。

4.发展创新能力。发展创新能力指公司在市场竞争中为保持竞争优势,不断根据外部环境进行自我调整和革新的能力,包括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观念创新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也包括公司员工素质,即公司员工的文化水平、道德水准、专业技能、组织纪律性、参与公司管理的积极性及敬业精神等方面的综合情况。

财务基本公式范文第4篇

1.存在财务指标权重过大、非财务指标权重偏小的评价倾向。例如国有企业效绩评价模型中财务指标占80%的权重;而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与《中国证券报》合作提出的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分模型,选取的指标则全部为财务指标。由于财务指标具有综合性和数据易收集等特点,必然成为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财务指标权重过大所带来的弊端也显而易见。首先,财务指标权重过大,导致企业过分重视短期财务结果,助长管理者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行为,使得企业不愿意进行可能会降低当前盈利水平的资本投资,从而影响了公司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其次,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特殊性,企业只有投资和关注于顾客、供应商、员工和技术创新等各个方面,才能完成创造未来价值的行为,但财务指标评价体系显然不能实现对这一过程的指导,它评价和描述的是过去的事情,用来指导和评价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显得捉襟见肘。而且,现行的会计制度对企业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做出了很严格的限制,企业的很多无形资产不能在企业的财务报告中体现,使得财务指标在评价企业无形资产方面也显得力不从心,而这恰恰是评价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长期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绩效评价体系中财务指标权重过大,易导致企业重短期业绩评价,轻长期业绩评价,重过去财务成果,轻未来价值创造;重有形资产业绩,轻无形资产业绩等倾向。

2.存在评价内容不具全面性的缺陷。由于财务指标权重过大,上述评价模型涉及企业战略性发展的指标较少,对顾客、员工和内部流程方面的指标涉及较少或几乎没有涉及,不利于企业的战略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例如财政部的绩效评价模型中,其定量分析指标全部是财务指标,没有对企业经营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等其他方面指标进行设计。此外,上述评价模型大多是从企业经济利益出发进行评价,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较少考虑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取得的社会效益,对企业社会贡献未作评价。现代社会的企业追求的不仅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还要考虑其作为社会组成部分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应该将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作为其价值导向。但在上述评价模型中,未涉及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评价。

3.评价结果不够准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由于设计不合理而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准确的现象。在财政部的绩效评价模型中,整套财务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有些是正指标(如存货周转率),有些是逆指标(如不良资产比率),但却同时进行加权平均,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例如基本指标中的资产负债率,修正指标中的不良资产比率、资产损失率等都是适度指标或逆指标。模型对适度指标资产负债率进行了特殊规定,但对逆指标不良资产比率等未做说明,而是与资产负债率一道直接与其他指标进行加权计算,使计算结果缺乏科学性。此外,在中国证券报和亚商企业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公布的1999年和2000年“中证亚商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排行榜”上,东方电子连续两年位列排行榜首位,评价结果显示该公司在财务状况、核心业务、经营能力、企业制度、管理层素质和行业环境等方面均有良好的表现,公司具有良好的持续发展能力,但随着东方电子财务造假曝光,评价结果和公司真实情况之间的差异使得该评价体系也开始受到市场的质疑。

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模型的价值取向及设计原则

一、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模型的价值取向

企业的价值取向是指其经营目标的基本取向。作为经济活动的参与单元,企业经营目标的基本取向是实现收益最大化。追求收益最大化是企业的天性,中国上市公司的价值取向也离不开此。但随着市场形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经营目标和价值取向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经历了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和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三个阶段。

1.利润最大化。传统的财务理论认为,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则说明企业的财富增长得越多,越接近企业的目标。但是这种观点没有考虑利润取得的时间,承担风险的大小,也没有考虑所获利润和投入资本额的关系,因此,利润最大化不应该是中国上市公司在经营决策时的价值取向。

2.企业价值最大化。由于利润最大化观点存在的种种弊端,企业经营目标和价值导向开始发展为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观点认为,股东创办企业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财富,由于他们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价值最大化就是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对于已经上市的股份公司而言,其在公开市场上的股票价格代表了企业的价值。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股价的高低,代表了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客观评价,体现了投资者对企业过去和未来收益、时间性和风险性、股利政策等等综合因素的考虑。但这种股价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紧密联系有一个依赖的基本前提,即证券市场要达到强式或半强式有效,股价的波动才能衡量企业价值的变化。这也就是说,利用股价来评价公司经营业绩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从属的证券市场的有效性。而在中国新兴的证券市场中,股价受到诸多正常和非正常因素制约,并不能完全代表企业的真实价值,因此,在中国利用股票价格来衡量上市公司的价值往往会出现较大偏差。此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观点将企业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看待,没有考虑其与所处社会经济环境中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协调发展的问题,容易导致企业过分关注经济利益而忽视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3.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企业开始进入战略经营时期,这一时期的企业经营目标和价值导向开始演变为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这一概念包括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其他相关利益者,诸如员工利益最大化、政府利益最大化、债权人利益最大化等等。系统论认为,系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个企业对于它下设的各个部门和基层单位来讲,是一个大系统,而对于它所属的城市、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讲,又仅仅是一个子系统。为此,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从企业本身来考察,还必须从企业所从属的更大社会系统所定的规范和目标来考察。企业要在激励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必须与其周围的环境取得和谐,这包括与政府的关系、与员工的关系和与社区的关系等,因此企业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包括解决社会就业、讲求诚信、保护消费者、支持公益事业、环境保护和搞好社区建设等。“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就是要求企业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与其利益相关者协调发展,形成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间的良性循环关系。

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是现代企业追求的基本目标,这一目标兼容了时间性、风险性、可持续发展等重要因素,体现了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也是本文所采纳的企业价值取向观点。在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下,中国上市公司绝大多数属于国有控股性质的国情下,中国上市公司更应将追求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并贯彻到经营决策过程中。

二、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根据知识经济时期中国上市公司所面临的特殊经营环境、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考虑到指标体系的可执行性,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守以下原则:

1.一般原则

(1)可操作原则。可操作性主要是指指标体系本身的可行性以及指标项目有关数据收集的可行性。如指标体系过于详细则会导致繁琐,同时如果某项评价指标虽然有用,但为获取该指标数据所花费的成本大于其所能带来的利益时,一般应放弃该项指标转而选取其他可替代的指标。

(2)系统性原则。在确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时,一要注意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协调,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协调。财务指标主要反映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非财务指标体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态势和竞争力;定量指标主要以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和统计资料为依据,定性指标则从其他方面反映企业的运作状态,因此需要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进行有机结合。二是要注意评价内容的协调。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体系是一套综合的绩效评价体系,对能够反映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各个方面要全面考虑,关键性指标要互相衔接,并赋予适当的权重。

(3)重要性原则。这里重要性原则是指全面性和重要性相结合的原则。强调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因为它有助于从不同侧面显示企业的经营业绩。但过于面面俱到的评价指标会使整个评价体系变得模糊不清,不利于围绕核心问题来展开评论。因此在选取指标时,应按照重要性原则的要求,选择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主要方面,而不是每个方面。

2.特殊原则

(1)社会效益原则。根据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下,考虑到中国上市公司大多数是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国有控股公司,因此在评价中国上市公司的整体绩效时,必须考虑其为社会所做的贡献,即社会效益原则。例如上市公司在提供就业岗位、上缴国家税收、诚信程度、环境保护、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关注等方面,都是衡量一家上市公司整体绩效的重要因素。

(2)激励性原则。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为中国上市公司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奠定基础,因此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应将评价范围限制在管理者所能控制的范围内,非可控指标要尽量避免出现,否则会引起管理者的抵触。此外,指标水平应是平均先进水平,这对管理者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以激发其工作潜能。

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

根据系统管理理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战略经营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内外部一系列因素,因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既要考虑上市公司内部各种影响战略经营目标实现的重要方面,更要考虑外部环境对上市公司经营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特别是要考虑中国上市公司所处国情特点和环境的特殊性。在设计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要体现以下几个结合: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结合、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结合、过去业绩评价和未来发展能力评价的结合、内部层面和外部层面的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只有实现以上几个结合,才能很好地避免中国现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缺陷。具体来说,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包括定量指标(评价指标)和定性指标(评议指标),其中定量指标分为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包括五方面:财务层面评价指标、顾客层面评价指标、内部流程层面指标、创新与学习层面指标、社会责任层面指标;定性指标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管理者基本素质、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发展创新能力、经营发展战略、基础管理水平、社会综合贡献、信用操守情况等八方面。整个体系完整反映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方面,避免评价内容不全的弊病。我们在对财政部颁布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改、补充完善的基础上,设计了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内容详见表1。

二、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基本指标体系

基本指标是对企业绩效的主要计量指标,是整个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通过基本指标评价,可以反映出企业的基本效益水平。基本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主营业务增长率、资本扩张率、主营业务市场份额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人均利润率、生产工人人均生产设施、就业岗位比率和上缴税收比率。其中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主营业务增长率、资本扩张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8个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与财政部《国有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相关规定相同,其余指标含义及计算公式如下:

1.主营业务市场份额。主营业务市场份额是企业本年营业收入净额占国内该行业营业收入总额比率。其计算公式为:主营业务市场份额=本年营业收入净额/该行业营业收入总额。该指标是衡量企业产品和服务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表明了其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

2.人均利润。人均利润是指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同员工平均人数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人均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员工平均人数。它从企业人均创造价值的角度,反映了企业的技术领先状况和生产效率状况。

3.生产工人人均生产设施。生产工人人均生产设施是指企业经营用固定资产总额同车间生产工人平均总数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生产工人人均生产设施=企业经营用固定资产总额/车间生产工人平均总数。该指标从企业固定资产投入的角度考察了企业的技术领先状况。

4.就业岗位比率。就业岗位比率是指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与平均资产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就业岗位比率=企业平均人数/平均资产总额。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每单位资产提供的就业岗位,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贡献。

5.上缴税收比率。上缴税收比率是指企业上缴的国家税收总额同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上缴税收比率=企业上缴的国家税收总额/平均资产总额。该指标反映了企业上缴国家税收的情况,从税收角度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贡献。

三、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修正指标体系

修正指标的基本功能是对基本指标评价中的不正确和不全面的情况根据客观情况进行修正。通过修正指标评价,可以使企业评价结果更加真实准确。本指标体系中部分修正指标含义及计算公式如下,其余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与财政部《国有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相关规定相同。

1.顾客满意比率。顾客满意比率是无顾客投诉营业收入与营业收入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顾客满意比率=无顾客投诉营业收入/营业收入总额。该指标主要用来衡量顾客对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满意程度。

2.优良资产比率。优良资产比率是企业年末优良资产总额占年末资产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优良资产比率=1-(年末不良资产总额/年末总资产额)*100%。其中企业不良资产包括3年以上应收款项、积压存货、不良投资、待处理资产损失、费用性资产等。该指标用来衡量企业现有资产的营运状况,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可以参加正常生产经营的资产越多,资产利用率越高。

3.产品合格率。产品合格率指企业一定时期内生产出合格产品与全部产品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产品合格率=合格产品产量/全部产品产量。该指标体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控制质量的能力。

4.培训支出比率。培训支出比率是指企业当年员工培训支出与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培训支出比率=员工培训支出/主营业务收入*100%。该指标是衡量企业在人力资源投资方面的重要指标,体现了企业在未来的竞争能力。

5.员工稳定比率。员工稳定比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稳定员工与员工平均总数的比率。计算公式为:员工稳定比率=1-(年内流动员工比率/员工平均总数*100%)。该指标体现了企业的凝聚力。一般来说,该指标过低反映企业人心涣散,员工士气不足。

6.员工人均收入。员工人均收入是指企业工资性支出与员工平均总数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员工人均收入=企业工资性支出/员工平均总数。该指标体现了企业员工的平均报酬水平,是衡量企业保障员工利益的重要指标。

7.社会公益捐赠比率。社会公益捐赠比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社会公益捐赠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社会公益捐赠比率=社会公益捐赠总额/平均资产总额。该指标是衡量企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指标。

四、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评议指标体系

评议指标概括了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社会综合贡献等方面的非计量因素,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管理者基本素质、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发展创新能力、经营发展战略、基础管理水平、社会综合贡献和信用操守情况等指标。

1.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设置是否符合监管部门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关要求,运作是否规范,是否体现了“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的原则,是否保障了全体股东的权益。

2.管理者基本素质。经营者基本素质是指公司现任领导班子的治理素质、品德素质和能力素质等,具体包括知识结构、道德品质、敬业精神、开拓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等因素。

3.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产品市场占有能力主要用于工业企业,指企业主导产品由于技术含量、质量水平、品牌优势和营销策略等因素而拥有的占有市场的能力。服务满意度是用于服务行业的评议指标,指消费者或服务的质量、种类、速度和方便程度等的心理满足程度。

4.发展创新能力。发展创新能力指公司在市场竞争中为保持竞争优势,不断根据外部环境进行自我调整和革新的能力,包括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观念创新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也包括公司员工素质,即公司员工的文化水平、道德水准、专业技能、组织纪律性、参与公司管理的积极性及敬业精神等方面的综合情况。

财务基本公式范文第5篇

财务分析是一种手段和过程,是把研究对象,即财务报表的综合数据分解成不同指标,并从中找出有关的关系,以达到认识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目的。同时,财务分析也只是一个认识过程,只能从中发现问题而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最终解决问题还得由企业通过自身努力来改进。

全面了解企业的管理水平,准确地掌握财务指标完成的真实情况,对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是财务分析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引言

进入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这种日新月异的变化,决定了一名财务工作者必须善于抓住机遇,必须及时进行财务知识更新,要树立一系列与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相适应的财务分析新观念。

财务分析指标是以简明的形式,以数据为语言,来传达财务信息并说明财务活动情况和结果。涉及到企业财务活动较广的范围,包含的指标数目多,分析问题时需抓住重点,有选择地规定一些指标来分析各种财务关系。

一、财务分析新观念

1、财务分析四大新观念

1.1竞争新观念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竞争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活力,创造了机会,但也形成了种种威胁。优胜劣汰的原则使每一位财务工作者必须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新世纪经济必将进一步发展,市场的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的波动,时时会给企业带来冲击,财务工作者应当对这种种的冲击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强化财务管理、细化财务分析在资金的筹集、投放、运营及收益分配中的决策作用。并在竞争中不断增强消化冲击的应变能力,使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一步一步地提高,在激烈的市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力求脱颖而出。

1.2经济效益新观念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损益经济,企业作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是其基本特征之一。所以,财务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必须牢固地确立经济效益新观念。做好财务分析,在筹资、投资以及资金的运营上都要讲究“投入产出比”,在日常的理财管理工作中,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开源”和“节流”同时并举,以更好地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为目标。

1.3时间价值新观念

资金的时候价值,简单地讲,便是今天的1元钱不等于明天的1元钱。时间价值观念是企业财务工作者心须树立的观念。资金是有时间价值的,一定量的资金在不同的时点其价值量是不同的,而二者之间的差额便是时间价值。财务工作者必须重视资金的时间价值的存在,许多看似有利可图的项目在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后,可能就变成一笔赔本买卖,这种生意可千万别做。

1.4时间价值新观念

市场经济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风险,现代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以及一些突发性因素的影响,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往往与预期财务收益发生较大差异从而使企业有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如何防范这些可能发生的风险是财务工作者必须明确的。财务工作者在进行财务决策时,应尽可能通过进行财务分析,回避风险以减少损失,增加收益,但要注意风险与报酬是相伴而生的,低风险往往对应的是低回报,取得高报酬要冒更大的风险。如何在风险与报酬之间进行选择,是财务工作者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警惕鲸鱼之死:通过各项财务指标分析企业财务状况,明确财务战略

1、通过财务指标分析现状,明确企业财务战略

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其指标多、涉及面广,不太容易把握。但我们可以通过对各项财务指标进行仔细分析,理解好财务比率分子、分母相关内涵及该比率变化所反映内容。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因为明确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才是企业理财的首要前提。

提起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许多人会脱口而出地说:“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在企业管理理念逐浙向实现社会价值方向靠拢的时候,这样的财务管理目标是否科学合理?来看一下下面这一个故事:

某报曾经作为300条鲸鱼突然死亡的报道。这些鲸鱼在追逐一群沙丁鱼,不知不觉被困在一个海湾里。哈里斯评价:这些小鱼把海上巨人——鲸鱼引向了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些鲸鱼只顾眼前利益而空耗实力,最终陷入了死亡的境地了。

这个故事给大家的启示是:企业订立理财目标时,其目光应是长远的而非短浅的,其内容应是全面的而非片面的,其内涵是战略性的而非急于功利的。

2、追求利润都是无可厚非的

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价值财富,利润越多则财富增加越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获利多少表明了企业竞争的实力,所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不是没有道理的。大家应吸取“追逐沙丁鱼的鲸鱼”的教训,指财务管理目标订立在企业战略发展赚取更多的钱,通过一系列的财务分析,有针对性地调整好企业资本结构,做好筹资决策,为取得企业近期和远期利益,为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做好充分准备。财务分析指标数据,是财务工作者在工作中应重点关注的,它应是财务工作者处理一切财务活动的基本指导原则。

三、财务指标帮助财务工作者“一针见血”地分析企业潜在或预期的经营能力

1、企业偿债能力

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其债务的能力,通过对它的分析,能揭示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按债务偿还期限的长短,又将其分为短期偿债能力与长期偿债能力。

1.1短期偿债能力

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一个企业以流动资产支付流动负债的能力。设置该指标对外部信息需要者非常重要。对于企业来讲,该指标也至关重要,短期偿债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营运资金的大小以及资产变现速度的高低。另外,可动用的银行贷款指标,准备很快变现的长期资产、偿债能力的声誉、未作记录的或有负债、担保责任引起的负债、未决诉讼等对它也有影响。短期偿债能力通常设置以下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或酸性测验比率;现金比率。

主要指标公式:

1、流动比率,计算公式: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2、速动比率,计算公式:(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3、现金比率,计算公式:(现金+现金等价物)/流动负债

4、现金流量比率,计算公式: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流动负债

1.2长期偿债能力

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以资产或劳务支付长期债务的能力。对长期偿债能力进行分析是因为企业的利润与其有紧密的联系,分析长期偿债能力时不能不重视企业的获利能力,这是因为企业的现金流入量最终取决于能够获得的利润,现金流出量最终取决于必须付出的成本。此外,债务与资本的比例也是极其重要的。影响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因素很多,除资产、负债、股东权益外。还有长期租赁、担保责任、或有项目等因素。长期偿债能力指标有:已获利息倍数;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有形净值债务率。

主要指标公式:

1、资产负债率,计算公式: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2、股东权益比例,计算公式:股东权益总额/资产总额

3、权益乘数,计算公式:资产总额/股东权益总额

4、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2、企业获利能力

盈利能力分析是指对企业盈利能力和盈利分配情况所作的分析。它是企业财务结构和经营绩效的综合表现。企业经营之目的,在于使企业盈利且使其经营与规模不断成长与发展。

各方信息使用者无不对企业盈利程度寄与莫大的关切。投资者关心企业赚取利润的多少并重视对利润的分析,是因为他们的投资报酬是从中支付的,如果是股票上市公司,企业盈列增加还能使股票市价上升,从而使投资者获得资本收益。对于债权人来讲,利润是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来源。政府有关部门关心的则是微观和宏观的经济效益以及各种税费上交的可靠性。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讲,可通过对盈利能力的分析,来评价判断企业的经营成果,分析变化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企业获利水平。它是管理者经营业绩和管理效能的集中表现。对于职工来讲,则是丰厚报酬及资金的来源,并可保证工作的稳定。它也是集体福利设施的不断完善的重要保障。

主要指标公式:

1、资产报酬率,计算公式: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

2、净资产报酬率,计算公式:净利润/平均净资产

3、股东权益报酬率,计算公式: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总额

4、销售净利率,计算公式:净利润/销售收入净额

3、企业营运能力

3.1全部资产营运能力分析。全部资产营运能力分析包括全部资产产值率分析,全部资产收入率分析,全部资产周转率分析。

3.2流动资产营运能力分析。流动资产营运能力分析,包括全部流动资产周转率分析和全部流动资产垫支周转率分析,流动资产周转加快效果分析,存货周转率分析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分析。

3.3固定资产营运能力分析。固定资产营运能力分析包括固定资产产值率分析和固定资产收入率分析。

主要指标公式:

1、存货周转率,计算公式:销售成本/平均存货

2、应收账款周转率,计算公式:赊销收入净额/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3、流动资产周转率,计算公式:销售收入/平均流动资产余额

4、固定资产周转率,计算公式:销售收入/平均固定资产净额

5、总资产周转率,计算公式:销售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4、增长能力分析指标

增长率分析就是对股东收益增长率,收益增长率,销售增长率。资产增长率等进行分析。它主要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收益增减变化,分析企业价值增长情况及其原因,从而判别企业的增长性。由于现行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局限性,不能全面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运行发展状况。

主要指标公式:

1、营业增长率,计算公式:本期营业增长额/上年同期营业收入总额

2、资本积累率,计算公式:本期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年初所有都权益

3、总资产增长率,计算公式:本期总资产增长额/年初资产总额

4、固定资产成新率,计算公式:平均固定资产净值/平均固定资产原值

四、把握财务分析的本质

财务分析是一种手段和过程,是把研究对象,即财务报表的综合数据分解成不同指标,并从中找出有关的关系,以达到认识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目的。同时,财务分析也只是一个认识过程,只能从中发现问题而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最终解决问题还得由企业通过自身努力来改进。而且,财务分析依据的主要资料对象——财务报表本身也存在局限性,因为财务报表是会计依据一定的假设而编制的产物,而财务报表由于受到诸多非正常因素的干扰,财务数字极易产生偏差,造成分析者的错觉,有可能导致分析结论的错误,对企业未来财务政策与财务活动的实施与开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不能完全认为财务报表揭示了企业的全部实际情况,如企业潜在的偿债能力,就可以用企业的商标等无形资产来体现,所以剔除财务报表中非正常因素的影响,全面了解企业的管理水平,准确地掌握财务指标完成的真实情况,对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是财务分析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因而可以这样说,财务分析方法在当前还有其局限性,仍不十分完善,尤其是我国还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要进行财务综合分析,就是要将企业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分析诸方面纳入一个有机整体中,全面地对企业解剖和分析。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财务综合分析方法有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和沃尔比重评分法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