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学习年两会政府报告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体会

学习年两会政府报告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体会

学习2008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体会

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针对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确定了今年改善民生的目标任务、政策要求及其配套跟进措施,符合民意,具体实在,切实可行,保障有力,体现了民生为本的政府工作理念。

政府工作报告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安排和部署,具体体现了“四性”:

宏观总体性。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布局之中,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按照“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规划目标的指向,确定今年改善民生的具体目标任务。这既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和完善学习型社会和现代教育体系、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的内在要求。这使得所有改善民生的成果都作为“量”的积累过程而存在,为“质变”——构建完善的现代社会管理体系,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统筹协调性。政府在教育、卫生、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物价控制、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等方面都给予了高度重视。既着眼于不断增加人民群众日益看得见的物质利益,又充分考虑特殊群体的具体困难和利益诉求;既着力解决具体的民生问题,又注重制度建设,努力形成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既原则指导,确定目标任务,完善相关政策,又明确具体的工作措施以及资金来源、投向和额度。同时,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强调城乡市场的统一,城市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公共卫生资源向乡村倾斜,提出建立城乡规范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一体化等等。体现了工作的统筹协调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具体实在性。政府安排部署的改善民生工作,任务明确,措施具体,内容充实,指标量化,实实在在。免费公共服务政策引人注目——在去年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基础上,从今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具有公益性质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今明两年内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加大对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疾病患者免费治疗力度。民生投入具体清晰——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支出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中央财政用于教育的投入,由去年的1076亿元增加到1562亿元;为了支持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中央财政将安排832亿元,比上年增加167亿元;加快保障体系建设,中央财政安排2762亿元,比上年增加458亿元;中央用于廉租住房制度建设的资金68亿元,比去年增加17亿元。关注中低收入群体——重点发展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坚定不移地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时完善和落实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办法,增加对生活困难群众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贴,确保他们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实施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将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率,降低产妇死亡率;提高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等等。具体而不空泛,切实而不虚华。

措施完整性。今年改善民生的任务艰巨而又繁重,这既因为改善民生所需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上,也因为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和风险,诸如,经济运行中一些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当前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防止通货膨胀的任务相当艰巨,国际经济环境变化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增加。发展至上,民生为本。改善民生的前提是经济发展,经济不发展,改善民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国家着眼于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今年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采取九大措施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提出了一系列促发展、保民生的应对之策。这就消除了可能出现的改善民生的成效被通货膨胀所抵消的后顾之忧和尴尬,有利于改善民生的具体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使得完成今年改善民生的目标任务有了可靠的支撑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