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旅游经济构建模式分析

旅游经济构建模式分析

为促进中部崛起,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战略。中原城市群是指郑州、开封、洛阳、许昌、平顶山、漯河、新乡、焦作、济源等9个城市,人口4000多万,占全省的41%,2005年,经济总量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的56%和62%。中原城市群的旅游资源优势十分明显,9座城市中有6座已成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八大古都中占其三——商代都城郑州、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拥有一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三处世界地质公园——中岳嵩山、焦作云台山、王屋山黛眉山,拥有禅宗祖庭和中国功夫的摇篮——少林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市场开放、客源互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目标的区域合作,已经成为旅游业界的共同意愿。特别是旅游业在综合利用区域优势资源、综合拉动各相关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成长、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内外发展、打造知名旅游品牌和提升区域整体形象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长株潭等地区都把旅游合作视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在中原城市群的建设中,旅游共同体的打造必将成为中原城市群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旅游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则是中原城市群旅游共同体建设的核心。

一、中原城市群旅游发展现状

(一)旅游发展氛围日渐浓厚,但旅游体制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近年来,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委书记徐光春在2005年召开的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提出“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旅游就是抓发展”,省委、省政府对旅游业的发展寄予厚望,各级政府也都明确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来培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各地发展旅游热情高涨,旅游市场持续升温,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游客满意率大幅度提升,旅游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已日益显现。但是,多年来存在的旅游业管理体制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有的管理职能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和重复,阻碍了管理和服务效能的发挥。而作为旅游产品质量核心的旅游景区点的管理体制问题,也是困扰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目前,省内主要旅游景区点大都由当地政府或其他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管理,职能部门交叉管理、重复管理现象严重。针对旅游景区点管理体制的诸多弊端,各地旅游部门也多次提出过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设置重点旅游区一级管理机构等解决意见,但是多年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成为阻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旅游产业化水平较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河南省旅游产业要素进一步健全,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综合配套能力不断提高。随着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稳步提高,2006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占GDP的7%。但是旅游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没有达到支柱产业或重要产业的要求,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全省旅行社企业进入全国百强国际旅行社的仅有河南省旅游集团一家,旅行社企业普遍散、小、差、乱,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弱。全省旅游星级酒店拥有量与全国人口大省和经济强省的地位极不相称,国外酒店集团参与管理的酒店较少,与国际接轨不够,国际化程度偏低。作为产业化发展基础的国际航线问题也是制约旅游产业化发展的突出问题,目前,河南省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航线只有一条,2006年全省接待外国游客仅80余万人次。各地旅游形象特色不明显,主题不突出,旅游产品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作为旅游产业链上重要环节的娱乐和购物,在各地的发展均不理想,价廉物美、让客人喜闻乐见的旅游商品的开发严重滞后。在少林寺景区内热卖的“少林功夫小子”和“少林素饼”均产自南方某地。旅游业在树立强势品牌、解放思想观念、参与市场竞争、延伸产业链等方面还需要多下工夫,旅游产业化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旅游资源丰富厚重,但旅游产品竞争力不强。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中国长达五千年的封建帝制中,河南占据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置的时间就长达三千年,众多的历史遗存,积淀了河南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独特的地理地貌,造就了兼具南雄北秀特点的中原山水。在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公布的《中原城市群规划发展情况》中,因独特的资源优势,有七个城市在中原城市群中的发展定位和旅游有关,其中郑州定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洛阳定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开封定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新乡定位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许昌定位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生态观光区,焦作定位为国际山水旅游城市,济源定位为中国北方生态旅游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曾使各地旅游资源的开发遍地开花,随着社会关注度的提高和游客消费心理的日趋成熟,旅游景区点规划与开发前期存在的低层次重复、粗放式经营等问题日益凸显,旅游产品单一、老化,差异化不明显,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形不成特色和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差,使众多旅游景区点面临着从产品数量到产品质量的转型。在国内外稍有影响的“三点一线”(即郑州、开封、洛阳三地和沿黄河旅游线)旅游产品,在营销过程中,多多少少还要依托西安的品牌和名气。中原城市群内各地旅游资源禀赋甚高,应充分发挥中原地区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丰富性的特点,开发适应多样客户群的旅游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

(四)旅游区域合作初见端倪,但各地旅游发展还不平衡。近年来,国内一些地缘相连、文化相通的地区已经开始了建立旅游共同体的探索和尝试。比如为相互的旅游车辆入城、入景区给予方便,互相推介对方重点旅游线路等等。中原城市群各地旅游部门对于旅游共同体的打造也进行了一些调研,做了有益的尝试。2006年12月26日,郑州市旅游局与开封市旅游局共同签署了《郑汴一体化旅游合作协议》,双方将联手开展旅游宣传,共同推介两地旅游资源,并部分开放旅游市场,郑州市区居民可享受对方城市的景点年票制的居民待遇,开封市内的旅行社,如果向郑州输送的客源最多,亦可享受郑州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奖补政策。目前,郑、汴已经实现了无障碍通行,伴随着相关行业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必将会带来郑、汴两地人员流、物流、信息流的增多,促进经济的共同发展。郑州与洛阳的旅游联合促销也正在酝酿之中。中原城市群内小范围的联合,为各地在旅游共同体内更加深度和广度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晰地认识到,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思想观念、政策支持各不相同,全面推进旅游共同体的进程,任重而道远。

(五)旅游市场逐步规范,但市场壁垒和障碍仍然未完全消除。近年来,各地通过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A级旅游区活动,大力整顿旅游市场秩序,不断加大旅游市场监管力度,加强了对旅行社、星级饭店、重点景区和旅游从业人员的规范管理,旅游环境明显改善,游客投诉明显减少,旅游业管理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城市都认识到了区域联合、互动发展的必然性,特别是以交通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是,在中原城市群内共同体的打造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部门利益、服务质量标准等形式的地方保护,资金、服务、劳动力等旅游要素的市场优势不能互补,缺乏统一的市场监管机制,旅游集聚和扩散效应不能明显发挥。

二、中原城市群旅游共同体的构建模式分析

(一)建立旅游共同体工作机制。打造旅游共同体的关键是建立统一有效的市场制度,形成公平合理配置资源的制度.但在推进旅游共同体建设的初期,应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基础作用的同时,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建议由省政府牵头,建立统一有效的协调机制,明确强力的执行机构,确定统一的协作行动原则,制定统一的旅游合作实施规则,以及协调、解决问题的办法,整合区域资源,实施共同的旅游品牌战略,推广一体化旅游,实现资源共享,推进城市群内旅游业一体化发展。

(二)树立旅游共同体一体化的发展观念。各地政府应着眼于发展的共同点,在体制未改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办法,做到“方法先变,机制先转”,支持旅游企业之间率先开展合作、重组联合,发展规模经济,提高竞争力。共同体内的产业一体化,关键在于经济利益的一致性。城市群内各地政府要树立“谋长远、算大账,图大利”的思想,正确对待短期内存在的对立和竞争,构建利益共享机制,争取更大的合作共存空间,实现共赢。

(三)构建旅游共同体的合作机制

1.旅游产品合作

在旅游共同体内旅游产品的合作与开发上,应采取梯次推进的策略,率先推出成熟品牌,用成熟品牌的带动效应,以点带线,以线带面,逐步实现共同体内旅游产品的全面合作与开发。首先,要突出重点.经过多年努力,“三点一线”已成为河南旅游的王牌产品,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而焦作通过近几年强有力的市场促销,创造了闻名全国的“焦作山水”。利用中华民族发祥地的文化优势,整合山水风光资源,开发“古都文化+自然山水”的复合型文化旅游产品,作为中原城市群旅游共同体的主打品牌,在深度上多下工夫,重点推进。其次,城市群内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组合空间巨大,跨区域整合旅游资源,可以形成面向不同市场的系列线路和产品。如以郑州为中心,连接许昌的“三国之旅”,以少林武术、陈家沟太极拳为主的“功夫之旅”,以嵩山、云台山为主的“山水之旅”,以新郑黄帝故里、姓氏发源地为主的“寻根之旅”等。这类专题性旅游产品,作为主打旅游产品的补充,其特定的客户群体和差异化的产品内涵,都对市场有较强的吸引力。

2.旅游客源合作

根据全省抽样调查显示,2006年,全省共接待游客1.3亿人次,其中来自省内的游客占接待总量的70%以上.强大的客源流,必将带动强大的经济流,城市群内互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输出地的旅游客源合作,是打造中原城市群旅游共同体初期的核心。河南是国内主要客源市场,而城市群内地缘相通,人脉相连,各地旅游产品有较强的互补性,在群区内进行客源合作,互送客源,投入成本低,经济效益显著。而城市群内的游客采取自助游、自驾游形式出游,也会享有相关城市的优惠政策,减少出游成本,中原城市群内客源的互通与流动,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巨大的合作潜力。

3旅游品牌合作

中原城市群旅游共同体应在整合优势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基础上,形成中原城市群旅游共同体的整体旅游形象,建立联合对外推介机制,通过公共媒体宣传、联合举办论坛、招商、推介等活动,联手推介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概念,推介旅游共同体的整体形象。同时,要加强旅游品牌的策划和运作,树立一批旅游品牌,通过知名旅游品牌的培育和鲜明旅游形象的塑造,促进共同体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并使其逐步产业化、国际化。

4.旅游管理合作

旅游管理合作的核心是破除地方保护,打造无障碍旅游区。主要内容包括:建立统一的旅游咨询、投诉受理系统,推出异地受理业务,维护游客及旅游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强信息交流,加快实现各地旅游网站的相互链接和信息互动,共享旅游信息资源,利用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建立客源推荐网站。促进各地在旅行社、饭店和景区管理培训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清除跨地区障碍,实现共同发展。

5.旅游人才合作

加强旅游业专业人员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引进旅游业管理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手段,提高旅游业的管理水平。互送业务骨干进行挂职锻炼、交流学习,以人才的接轨推动观念、理念、管理、信息等各方面的更新和融合,培育熟识旅游运作的旅游管理队伍。建立旅游共同体内旅游人才信息网络,设立统一的旅游人才市场和旅游劳动力市场,为旅游人才的自由流动提供平台和环境。加强导游资格考试等人才培训工作,把中原城市群旅游共同体的旅游知识作为一项主要内容加以培训。

(四)强化中心城市的服务作用。郑州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定位的中心城市,人口近800万,2005年的经济总量占全省的六分之一,按照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预计2010年经济总量占城市群的比重将达到或超过三分之一。郑州是全国重要的航空、铁路、公路和通信枢纽城市,从郑州到城市群内各地的公路距离均在90分钟车程之内。郑州旅游资源独特丰富,中国功夫的摇篮嵩山少林寺和人文始祖的出生地黄帝故里都是世界级的旅游品牌,每年的世界传统武术大会和炎黄文化拜祖大典都吸引了成千上万游客。郑州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全市现拥有旅行社近200家,旅游星级酒店百余家,导游人员5000余人,旅游从业人员达十余万人次。近年来,商贸和会展活动的有效开展,给郑州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旅游共同体的建设中,郑州市应全面提升发展力、辐射力、带动力、创造力、影响力、凝聚力,不断完善中心各项功能,利用独特的人口、区位、资源和经济优势,担负起为中原城市群内各地提供旅游服务的重任。利用区位优势,全面拓展对外通道,吸引客源从区域外集聚,向区域内扩散。利用在行、游、住、食、购、娱六要素完备的功能优势,为游客提供优质旅游服务和咨询。建立旅游产品开发中心,策划、包装符合市场需求、有市场潜力的旅游产品,进行整合营销,提高营销水平和档次,构建区域内的统一旅游信息网络平台和营销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