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旅游业发展方式思考

旅游业发展方式思考

加快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关系我国旅游业发展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同时也是中国旅游业发展需要破解的首要问题。根据国家旅游局的安排,我向大家报告一下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上海旅游业发展方式方面的一些情况和思考。

一、转变上海旅游业发展方式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旅游局、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兄弟省市的支持帮助下,上海旅游业实现了较快的发展,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增长,都市旅游的形象初步确立。但是,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海旅游业发展同全国一样还存在诸多问题。

1行业定位不充分,社会功能尚未充分发挥

一方面,从经济比较来看,根据上海市信息中心测算,上海旅游业最终收入l亿元拉动国民经济总产出326亿元,在第三产业中排名第一,但另一方面,上海旅游业在满足游客和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多层次旅游需求上,在完善城市环境和塑造传播城市形象上,在促进就业等方面离城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

2产业结构不平衡,生产型服务功能有待提升

计算表明上海旅游业总产出的56%用于最终消费,远高于其他第三产业,属于典型的消费型产业,与金融保险、批发零售等相比,上海旅游业同其他产业的融合不足,为其他行业提供服务、为上海“四个中心(经济、贸易、金融.航运)”建没提供配套的功能远未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种情况说明旅游经济产业链还不够完善,在全国也基本存在相同的情况。

3消费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未根本转变

在上海旅游业创造的增加值中,住宿、交通、餐饮三项基础消费占48%,而像纽约等国际旅游业发达城市,这个比例通常是20%~30%。重产品开发轻市场需求、重人数增加轻消费增长、重建设投资轻服务质量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4企业主体不强,产业创利能力较弱

上海旅游业总产出转化为增加值的比率仅为305%,低于大部分第三产业,低于江苏和浙江,表明投入产出效益较低,企业创利能力较弱。2006年,位列中国旅行社双百强的旅行社没有一家进入全市百强企业,800多家旅行社营业收入总和(154亿元)仅相当于全市百强企业第19名的水准。

我们所谓百强的资产规模、经营接待规模和拓展规模与其他产业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二、转变上海旅游业发展方式的一些探索

针对这些问题,近几年,上海旅游业努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1抓融合,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产业渗透,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面、集聚产业群、明确旅游会展、旅游文化、旅游信息服务、旅游航运、旅游金融、旅游专业服务等上海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六大重点领域。推进旅游业参与承接服务外包,聚焦发展差旅管理、奖励旅游等生产性服务外包,加快发展修学、医疗保健旅游和养老旅游等社会性服务外包。精心打造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等以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分类打造一批以旅游业为主要或重要功能的服务业集聚区。

整合资源,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核心、以商业为根本、全面推进商旅文结合、以休闲度假、会展旅游等为抓手,提升发展消费型旅游服务业。以传统和时尚的消费需求为推力,全面推进旅游产品、配套、服务等的升级,延长国内外游客停留时间,提升消费,增强传统消费型旅游业的发展后劲。在郊区建设若干以历史文化保护区或大型文化娱乐设施依托的休闲度假产业带。大力发展旅游交通,优化旅游饭店结构,提高餐饮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经营能力,提升商业、园林、文化、金融和其他服务业等延伸消费的比重,实现旅游产业的升级发展。

改革开放,扶优扶强旅游企业。实施自主品牌战略,推进连锁经营和网络化经营,扶持旅游企业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向国内国际扩展。扩大开放,引进国内外优秀旅游企业进入上海。扶持优势旅游企业和创新型旅游企业。培育一批以旅游业为核心业务的综合性旅游集团。

嫁接优势,把上海旅游业的发展建立在信息化和人才优势的基础之上。用信息技术彻底改造上海旅游业,推进旅游电子商务,提高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水平。提高旅游人力资源素质,建设区域旅游人才培训中心、信息与交流中心、行业职业能力认证中心。

2抓服务,推动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把旅游作为惠及全民的事业来抓,突出旅游的公共服务功能,发挥旅游公共服务在全市和谐建设,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树立城市形象等方面的功能性作用。重视市民旅游休闲产品的创新与供给。更加重视旅游对扩大就业、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作用。

着力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成由城市旅游服务系统、旅游信息服务系统、旅游应急与救助服务系统,消费者权益保护系统等组成,覆盖全市的旅游公共服务网络。全面提升了城市的综合旅游服务品质。

深化旅游行政管理体制与职能转变。在不断弱化对行政管理手段的依赖,强化管理服务、协调服务、信息服务、配套服务的基础上,深化旅游部门的产业促进、规制保障、市场监管、形象营销、资源整合、公共服务、区域协调等职能,积极努力地从全能型政府转向有限型政府,从审批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从高成本政府转向高效能政府,从人治政府转向法治政府,使政府的职能定位更符合城市的发展需要,满足市民和游客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

3抓创新,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借助奥运、世博契机,强化城市形象推广和旅游市场开发,全面布局,形成国际、国内客源市场的梯度开发格局,把旅游推介、国际航空、友好城市、新闻媒体、展览演出等渠道整合协调起来,构筑城市形象推广的主渠道。制定促进旅游的鼓励政策,发挥企业招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创意提升资源,形成都市特色旅游产品。整合长三角水上旅游资源,推出“新江南游”,挖掘华东旅游精品,重塑“新华东线”,包装世博及其关联景点,打造“世博之旅”,开发迎奥运迎世博包机、邮轮等专项产品。创新发展都市乡村旅游,提升发展商业旅游,大力发展水上旅游,深化发展会展奖励旅游,拓展文化旅游,整合发展工业旅游,都市旅游产品体系日益丰富。

深化区域合作,实现共赢发展。共同制定和实施长三角区域旅游形象推广战略,共同开发与推广奥运、世博旅游线路和产品,深化奥运、世博旅游营销接待合作,率先实现区域旅游服务体系与配套一体化。拓展合作领域,探索沿长江旅游合作的内容与方式。拓展与大阪、釜山、伦敦、洛杉矶等国际旅游城市的多边合作。

三、进一步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的几点思考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也是新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30年,可以说旅游业是伴随着国家的强大、改革开放的深入不断发展的。党的十七大开辟了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反思上海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探索,我们感到,上海旅游业必须依托全国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上海旅游业发展的很多问题才刚刚破题,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城市和社会发展要求,勇于迎接挑战,推动旅游业加快转型。

一是对旅游业属性的认识要不断深化。今天看来,旅游业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筑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作用与优势,要既当产业抓,又当事业抓,我们要善于探索旅游业社会功能的实现途径和载体。

二是旅游部门对产业的调控能力要主动随着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断调整细化。旅游部门的职能,需要与旅游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相适应,我们要善于站在行业的高度统筹协调、整体设计、及时调整,不断建立和完善更有效的产业调控、部门协调、综合管理的体制和机制。

三是政策、法规和标准的配套要及时与发展转变相衔接。转变旅游发展方式需要相应的政策、法规的支持,需要走标准化提高产业素质的道路,这要求我们要勇于破解行业发展难题,不仅要有执行力,更要有敏感性。

四是需要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审视旅游业人力资源问题。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入境旅游将迎来一个大发展时期,需要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的外语水平,同时要考虑延长一批富有经验、外语能力强的服务人员的服务期限。

五是要敢于充分发挥非政府机构的作用。要进一步推进旅游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积极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发挥民间中介组织的作用。

总之,形势发展带给我们的有利条件很多,困难和挑战也不少。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背过去成绩的包袱,不能受习惯思想束缚,不能为风险所惧,要以更加解放的思想观念,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作风,推动上海旅游业早日实现发展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