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旅游业改革创新思考

旅游业改革创新思考

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一体化的国际背景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创新旅游发展机制,把握旅游发展规律,转变旅游发展方式,破解旅游发展难题,促进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这是当前中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结合学习党的*精神,就推动旅游业的产业化、品牌化、市场化、国际化、社会化发展,谈几点看法,与同行们商榷。

一、创新管理体制,推动旅游业的产业化发展

首先要创新旅游管理方式,理顺旅游管理体制。党的*报告明确指出:应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如何把握契机,加强政府主导,创新旅游行政管理方式,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成为事关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现行的旅游管理体制最大的问题在于多头管理、政出多门、条块分割。因此,要争取国务院出台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建立旅游发展协商协调机制,明确相关部门职责,体现国家重视扩大内需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导向,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要抓紧制定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妥善处理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作用的关系,把旅游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能转移到对外推介旅游产品、对内服务旅游企业两大功能上来,强化旅游法规建设和市场监管,维护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以保证旅游业的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

其次,要加强旅游区域协作,形成旅游发展合力。*报告提出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在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旅游合作发展较为成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更多的是停留在各地自发推动上面。今后有必要从国家层面主动介入,根据“*”期间全国十二个优先发展的重点区域的实际情况,推动旅游区域合作走向深入,进而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一要建立协商互动机制。在政府层面建立旅游合作日常协调组织,制定旅游合作规范,召开相关省市旅游行政部门高层人员参加的定期联席会议与不定期会议,研究磋商旅游合作方向和形式。二要建立信息互通机制。通过网站互联或共同建立信息传递平台等方式,打通信息沟通渠道,在加强区域内政府部门及企业界的沟通交流的同时,使旅游者可以更加便利、更加全面、更加直接地获取旅游资讯。三要建立市场互惠机制。通过共同举办旅游节庆活动、共同开发旅游线路、共同设计开发独具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等形式,对内打破市场障碍,互送客源,对外进行联合营销,打造整体旅游形象。当前,重点要建立海峡旅游两岸区域旅游协作机制。通过建设海峡西岸旅游区,培育“海峡旅游”品牌,开放福建以外省份居民赴金马澎地区旅游,争取早日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等形式,全面推进海峡两岸旅游交流与合作,发挥旅游业在祖国统一大业中的作用。

第三,要打造产业集群,实现旅游业集群式发展。产业集群发展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经济现象,也是我国旅游产业的重要发展路径。近年来,许多地方,特别是旅游经济发达的区域,旅游产业集群正在形成并不断发展,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能够产生集群规模效应,减少流通和交易等方面的成本,带来具有竞争力的规模经济优势。目前,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要求政府部门加强引导,对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长远谋划,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建设区域性品牌等方式,整合旅游产业价值链,形成酒店、度假、娱乐、休闲、购物等旅游集群,打造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条,保持整个区域旅游发展的协调性和旅游产品的完整性,以达到减少内部竞争、促进信息流动、提高旅游企业生产率的目的,并逐步形成区域营销优势、产品创新优势和对外扩张优势。

二、调整产品结构,推动旅游业的品牌化发展

过去30年,我国旅游行业的竞争经历了从资源竞争向产品竞争、由价格竞争向品牌竞争的转变过程。区域旅游品牌的塑造成为大家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

要通过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深入挖掘区域文化内涵,将区域特色文化作为旅游品牌塑造的关键要素。同时结合市场对区域旅游特质的进一步认识、认知、认可,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打造一系列具有独特性、国际性的旅游精品、名品、绝品。要从品牌的内核及外延两方面入手,建设独具特色的区域旅游品牌:一方面,加快建设新的、具有国际水准的标志性旅游项目和旅游设施,以世界遗产、最佳旅游城市、国家5A级景区、白金五星酒店等知名品牌的申报与建设为契机,推出一系列有竞争力的旅游城市品牌、旅游景区品牌、旅游饭店品牌、旅行社品牌,打造一大批有鲜明特色、有市场吸引力的跨省市精品旅游线路。通过旅游项目的带动、旅游功能的提升和旅游服务的改良,不断优化区域旅游品牌的内核;另一方面,从品牌外延来看,应依托形象载体实现品牌传播。要提炼区域旅游主题形象,并以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形象体系作为支撑,为区域旅游设计宣传口号、标志物、吉祥物等,同时通过创意设计方案和营销推广方案指导区域旅游形象的推广,最终从内到外为区域旅游塑造鲜明独特、影响深广的强势旅游品牌。

要根据党的*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要求,实现“两个转变”,即旅游经济发展方式由数量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转变,旅游方式由基础层面的观光型旅游向提高层面的参与型、休闲型、度假型旅游转变。要通过调整旅游产业结构,特别是旅游产品结构,改变现阶段旅游产品偏重自然山水观光、旅游消费偏重旅行消费、旅游竞争偏重低级价格竞争等现状,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及科技含量,增加参与性、互动性强的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增强旅游的购物、休闲、度假、商贸等功能,提高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率,避免资源浪费,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更新发展观念,推动旅游业的市场化发展

首先,要根据*提出的“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要求,引入市场机制,消除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行政分割和地区壁垒,提升旅游市场的开放度、自由度,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旅游市场准入制度。凡对本地企业开放的旅游业领域,都要向外地企业开放,使微观主体在良性的规则框架下自动选择和运行。同时,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尽快实现区域无障碍旅游。

其次,要增强旅游企业竞争力。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现代化的旅游企业制度,使集团各企业间联系紧密,生产要素内部调拨顺畅。允许有实力的旅行社跨省市设立分支机构,鼓励旅行社走紧密型的集团化发展道路;提高旅行社门槛,淘汰经营不规范的小旅行社,引导小旅行社发展成为大型旅行社的分支机构,发挥大型旅行社在品牌、网络和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增强大型旅行社的竞争能力。吸引更多的产业行业介入旅游业,招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旅游业,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综合性的大型旅游集团,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大规模的整合与开发,走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旅游发展道路。

第三,要转变管理观念,转变角色定位。强化政府服务职能,由重“管理”转为重“服务”,不过度干涉市场运行,不干预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要在继续开展星级饭店评定、A级景区评定、优秀旅游城市创建等能够赢得社会广泛赞誉、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活动的基础上,探索为市场认可的服务手段,不断拓展旅游管理和服务的空间,通过良好的服务,提高管理权威和行业凝聚力。

四、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

旅游业是一个开放性、国际性行业,旅游业的发展要有国际眼光,要与国际衔接。首先,要加强前瞻性研究,及时了解、分析、研究、预测、把握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动态,按照国际标准,加强我国旅游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进一步缩小我国旅游业与世界旅游发达国家的差距,并根据国际旅游市场的不同需求,推出一系列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要积极通过参加一系列国际旅游组织的活动,促进旅游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自由贸易区中的独特作用。

其次,要放宽市场准入,吸引更多的境外企业特别是国际知名旅游企业集团参与我国旅游经营,加强与主要客源国的旅行社集团和饭店管理集团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引进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管理经验、经营机制和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要鼓励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到海外尤其是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投资旅游,不断提升中国旅游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第三,要根据*提出的“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要求,统筹考虑入出境旅游,重视发挥旅游业对于平衡国际收支的作用,而不要片面强调发展入境旅游。

五、坚持统筹协调,推动旅游业的社会化发展

旅游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群众小康生活的重要标志。首先,要根据*报告提出的“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的要求,着力解决长期困扰旅游市场健康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旅游者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不断推动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其次,要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的要求,统筹城乡旅游发展,重视和推动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的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第三,要发挥旅游业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作用。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注意在旅游过程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旅游成为宣传先进文化的重要渠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要不断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积极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探索培育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的新业态,推动传统文化通过旅游业焕发生机、新兴文化通过旅游业实现更大发展。

总之,我们应认真学习领会党的*精神,始终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认清旅游发展形势,逐步解决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大胆改革,不断探索,通过旅游体制机制的创新,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