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生态区建设现状思考

生态区建设现状思考

生态区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行政区域典范,它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者的统一,这与又好又快发展的本质要求相一致,也是当今世界所追求的理想发展模式。抓好生态区建设对于实现泉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在2020年把泉州建设成为生态市和区委提出的建设新兴工贸旅游生态城区的奋斗目标,对于我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生态区建设为题,调查分析我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现状,提出以生态区建设为抓手,促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围绕又好又快发展,对照生态区要求找差距

这几年来,我区通过大力发展经济,以及积极参与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等项活动,经济取得长足进步,环境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由于原有基础较差,生态区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我区*5年生态区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与生态区考核指标进行对照。

现状与生态区的指标要求仍有很大差距,在生态区36项考核指标中,扣除9项待调查外,仅有7项合格,有20项指标不合格,在这些不合格的指标中比较突出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人均财政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产品的比重等5项经济指标;还有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及工业用水重复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等5项环保指标。如果我区参与泉州市的生态市建设,那么按照生态市的考核指标要求,我区还有第三产业占GDP比例(要求达到45%,我区*5年27.5%),规模化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比率(要求达到20%,现在为9.5%)等2项指标不合格。这说明,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区经济仍处在打基础阶段,各项经济指标和产业结构与生态区要求还有差距。排污基础设施欠帐较多,整个区域排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城镇生活污水没有进行集中处理,再加上工农业生产排污,还有地处北渠末端等因素,导致洛阳江和北渠水环境质量没有达标。万安开发区正在逐步由工业区向中心城区过渡,噪声和空气污染问题在局部范围还比较突出,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局部已经显现。从目前分析,2020年要实现生态区建设目标,今后十四年,我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速要在3.6%以上,人均财政收入要在7.5%以上,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要在5%以上,如果考虑人口增长,生态区考核指标调高等因素,我区经济仍要保持较高的增速,资源和环境压力还会进一步加大。只有通过加大生态区创建力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才能实现区域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

二、抓生态区建设,促又好又快发展

生态区建设主要目标是发展可循环经济、促进社会生态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其中环境保护是中心,发展生态经济和建设生态社会是两翼。只有将环境保护与发展生态经济和建设生态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在发展生态经济和建设生态社会的过程中深化环境保护,才能实现强区富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围绕抓生态区建设促又好又快发展目标,针对洛江实际,我们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建设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

按照我区目前经济发展现状,《洛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经济指标应该能够如期实现,这将为生态区建设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人均财政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各项指标达到生态区的要求是可以预期的。但是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在“十一五”期间并没有得到改善,由*5年的7.5:65:27.5到2010年调整为4:71:25,工业比例进一步加重,第三产业比重反而降低,与第三产业应占GDP的45%的生态市指标要求差距拉大,加大2010年以后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同时工业的持续高速增长,必然会增加环境负荷,目前我区还有多项环境指标不符合生态区建设的要求,而经预测到2020年我区工业废水量将是目前的3倍多,工业垃圾也有较大幅度增加,再加上城镇化步伐加快,人口增多,生活垃圾和生活废水量成倍增加,环境压力会进一步加大,增加了生态区建设的难度。另一方面水资源问题比较突出,枯水年份,本区域水资源供求无法实现平衡,生产和生活用水不能同时满足,到2020年就是生产用水也不能单独得到满足,将制约经济的发展。为此在今后的十几年里,要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培育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第三产业和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发展模式向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转变,使生态产业在我区经济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形成具有洛江特色的生态经济格局。

1、着力推进生态工业。工业兴区是洛江区必由之路,关键在于如何尽量减少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负荷,这就是要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建设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生态工业体系。培育一批象华丰果牧有限公司和石材加工行业那样的企业内部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废水几乎全部得到综合利用,基本实现污染物零排放),规划建设企业间资源循环利用(也就是上家企业的废物作为下家企业的原材料,如石材加工业的废石粉,作为建友新型墙体材料有限公司加工新型墙体材料的原材料,同时解决石粉污染环境的问题)的生态工业园区,把解决单个企业的污染问题和解决一个行业或多个行业的污染问题结合起来,最大限度降低工业发展所支付的环境成本,同时通过废物资源化,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实现环保和经济双赢。

由于万安、双阳、河市都在泉州中心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目前又是我区工业发展腹地,未来城市发展和工业发展之间必然派生出许多环境问题,对此我们要加快万安区域“退二进三”的步伐,这既是城市发展完善功能配套的需要,也是改善城区环境质量的需要。对双阳、河市区域,新引进企业要严格把关,原有企业要进行生态化改造,保证污染物达标排放,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绿化覆盖率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确保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相兼容。

我国加入WTO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愈演愈烈,我省一些工业产品和农产品因绿色壁垒而受到出口限制,蒙受经济上较大的损失。近几年来,我市先后有纺织印染、玩具和电子等行业产品因绿色壁垒而受到出口限制,为应对这种变化,出口企业应积极进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从原辅材料的使用、生产过程和产品以及污染物排放全部要符合环保要求,到2020年规模化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比率达到20%以上,实现经济和环保协调发展。

2、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转变农业产业经营模式,推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集约化、基地化和机械化生产,以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为重点,建设一批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推广生态农业模式,积极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开发模式,以农田为重点的粮食作物轮作模式,以减少农村农业面源污染为核心的农药、化肥和地膜科学使用模式。建设若干高产、优势、低耗和防治污染综合开发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产品质量监管,重点解决动植物病虫、畜禽药物残留、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和工业污染等问题,2010年全面实现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任务和粪尿的资源化利用。注重发展休闲农业、节水农业、绿色安全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这几年,我区在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些成效,但品牌效益并没有体现,主要是绿色销售渠道没有建立,人们绿色消费观念还没有形成。建议在绿色消费通道建设上下功夫,一是做好宣传工作,大力倡导绿色消费观念;二是为绿色食品申请专用商标,建立覆盖全市区的绿色食品销售网络;三是加强基地建设,做好选址工作,使土壤、水质、产品诸要素能够确实符合绿色食品的要求;四是政府加强监管,对基地和商品流通环节进行严管,确保绿色食品可信度,使更多消费者的健康得到保护。目前国际上绿色食品需求量很大,价格也高,国内也有潜在的市场尚待挖掘,按照商品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关系,绿色食品以明显高于非绿色食品销售价格占领市场或者走出国门是可能的,这样就能够使绿色食品生产者得到实惠,使更多人参与到绿色食品生产中来,通过生态农业生产方式来改造弱质的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逐步形成洛江特色的生态农业体系。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降低发展环境成本,建设生态区的需要。洛江区区位和交通条件优势明显,环境优美,具有发展第三产业的客观条件。目前我区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比例较低,占GDP只有27.5%,要着眼未来,发展大商贸,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力争达到45%以上。一是要发展房地产业,规划建设立足本区、覆盖城东组团和洛秀组团及老城区的建筑和装饰材料市场(预计市场份额近期10亿元,远期50亿元),拉长产业链,真正发挥建筑业一业带百业的作用,更好地发挥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二是做好区域商业规划,逐步完善覆盖全区的商圈,最近出台的《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泉州湾核心区发展规划〉》,洛江区作为泉州湾都市区的核心部分,发展区位更为突出,随着乌屿大桥的建设和沿海大通道与我区对接,交通条件将进一步提升,城东组团将成为泉州中心区重要拓展带,要力争规划建设一个城东组团最大卖场,并纳入泉州湾核心区发展规划之中,与五金机电商城和正在建设的五星级酒店以及建议规划建设的建材专业市场形成集聚效应,使之成为未来洛江区第三产业的一个增长极。三是做好区域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挖掘和整合旅游资源,规划、设计并推出一批生态旅游项目,推广生态旅游方式,完善酒店等旅游配套措施,推进创建绿色饭店活动和旅游景区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四是发展金融、通讯、专业设计和中介服务业,完善城市配套服务功能,服务城市发展,与城市共兴共荣。

(二)建设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

加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增加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

1、实施环境治理工程。*6年国家没有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为确保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对污染物排放将作出更为严格的限制性规定,比如目前采取的对污染严重且污染物排放超总量指标要求的部分区域和行业采取限批环保新政。今后政策还可能由污染物总量控制向环境容量控制转变,对于没有环境容量的区域,限制新上相关污染项目,而我区洛阳江、仰恩湖、近海域水环境质量没有达标,未来工业发展、人口增多将会进一步加大水环境负荷,为适应未来这种变化,我们要把防治环境污染摆上更突出位置,为经济社会发展腾出必需的环境容量。一是争取把马甲、河市、双阳和万安区域的污水集中到未来城东组团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到2020年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要达到70%以上,从根本上解决区域排污问题。二是继续抓好工业污染源防治工作,落实好环保“三同时”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源头控制耗水量大、污染严重的项目入驻我区,近期要重点抓好树脂工艺、食品、生猪养殖和石材加工等行业的污水治理工作,并督促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转,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废水经处理后能够循环利用的应循环利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率,节约水资源并保证污染物排放强度符合生态区指标要求。三是切实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加强“烟尘控制区”建设力度,在生产和生活领域积极推广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治理工业废气污染和餐饮业油烟污染,加强地面及建筑行业扬尘的防治工作,抓好城区园林绿化工作,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加强对机动车辆污染物排放的监督管理,确保城市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达330天。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布局,治理各类噪声源,创建“噪声达标区”,改善城区声环境质量。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处理、处置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建设工业焚烧中心和处置中心,解决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的问题。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最大限度地减轻矿产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搞好矿山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对沿江沿路一重山山体破坏的历史遗留问题继续开展“青山挂白”治理工作。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实施农村“三清”(清洁村庄、清洁河道、清洁家园)、“三改”(改水、改厕、改路)、“三绿”(绿色通道、绿色基地、绿色家园)工程,开展生态村创建活动,争取生态村所占比例达到30%以上,全面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2、着力构筑生态环境工程。洛江区山川秀美,景色天成,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要以城镇区、仙公山风景区及可视范围、罗溪森林公园、陈潭山森林公园和洛阳江两岸为主体,构建城乡一体的绿化景观体系框架,其中包括洛阳江两岸,万虹公路、滨江大道、对外连接通道和城镇街道两侧,建成具有洛江特色的绿化景观轴;突出仙公山风景区、罗溪森林公园和俞大猷主题公园的绿色生态环境建设,扩大城市“绿肺”。建设城市“绿楔”工程,引绿入城,实现洛阳江两岸绿化轴、罗溪森林公园、仙公山风景区与城镇干道绿化轴的连接。中心城区继续开展绿化上档次活动,通过抓小区绿化、单位庭院绿化、工厂绿化和公共绿地建设,提交绿量和美化效果,使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

3、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满足可持续发展需要。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理制度,加强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注重提高土壤质量,防止耕地质量退化。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和复垦,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保持耕地占补动态平衡。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正确处理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的关系,加强建设用地管理,由原来的引项目向选项目过渡,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促进农村居民点向城镇与中心村集中,鼓励农民集中经营责任田,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农业产业效益。稳定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土地流转制度,完善征地办法,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利益。

我区是水资源比较紧张的区域,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区域水资源将会出现供求失衡。为此,要建立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制度,实施科学的供水计划和严格的用水管理,合理调配水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量和水质的要求。做好开源和节流工作,把区域供水纳入泉州市区供水计划盘子统筹考虑,鼓励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目前的15%提高到40%以上,全面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蓄水能力和供水能力建设,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河道整治和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改善水利基础设施,增强水资源的供给保障能力。

(三)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人口生态体系

认真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把解决人口问题、改善人居环境与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逐步实现人口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分布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是创建生态安全环境。建立健全生态监测系统,加强对外来物种、传染病、灾害、食品、水、空气和土壤等生态环境的动态实时监测,进行专项研究,建立预警机制和制定紧急状况处理预案,为人们创造一个安全的生态环境。二是建设生态工程。建设生态住宅、生态综合楼、绿色饭店和绿色市场,以及生态建筑群和生态居住区,大力推进“绿色社区”、生态村镇创建活动,创造怡人环境,提高区域对人口的承载力。

(四)建设科学、高效的能力支持保障体系

树立生态文化理念,加快生态区建设的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提高科学教育对生态区建设的支撑能力。

1、生态体制与管理工程。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服务方式,完善政绩考评体系,健全区域生态经济综合评价,强化监督考核,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2、生态文化工程。生态区建设关键在于人素质的提高,使人们树立生态价值观念,使生态生活方式和生态消费方式变成为一种时尚。因此要加快发展社会教育事业,以扎实的义务教育、优质的高中教育、合理的高等教育、完善的社区教育为目标,以高中教育、高等教育为重点,塑造具有生态文明观念的高素质的人群。

三、落实生态区的保障措施

生态区的创建是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战略任务,必须完善各项保障措施,全面落实生态区各项目标和任务。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强对生态区建设工作的领导,配强创建工作班子,切实履行组织、协调、指导和督促的职能,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实施。各有关单位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同配合,形成合力,造成声势。建立生态区建设领导负责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做到“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全面落实生态区建设责任。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要把生态区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生态区建设计划,明确工作进度,落实具体措施,使生态区建设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将建设生态区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列为评价各级政府和各部门以及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在企业评优、资格认证和有关创建活动中,实行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

2、健全法制,依法执政。制定和完善洛江区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流域综合管理等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洛江区生态资源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的区域执法体系。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清洁生产、耕地集约管理、保护水资源和环境、促进节地节水、资源有偿使用及产权转让等政策。生态区建设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优先列入区重点建设项目,优先保证用地,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制定自然资源与环境有偿使用政策,对资源收益者征收资源开发补偿费和生态环境补偿费。强化政府在生态区建设方面的综合协调能力,切实解决地方保护、部门职能交叉造成的政出多门、责任不落实、执法不统一等问题。以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围绕全区重点地区、重点生态环境问题,严格监管,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坚决打击人为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努力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3、增加投入,完善机制。建立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生态区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财政部门要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对重大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项目,要优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筹安排,认真组织实施,推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要求,广泛吸引外资、民资及其他社会资本,努力增加生态区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生态建设资金管理体制,统筹运用预算内投入生态环境领域的资金。区内生态环境保护资金、农田基本建设资金、生态公益林补助资金、水土流失治理资金、河道整治与小流域治理资金等专项资金的使用要与生态区建设结合起来,对重点生态项目实行倾斜,合理安排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支持生态项目申请银行信贷和国家专项资金。政府通过财政贴息补助、延长项目经营权期限等政策,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BOT等不同形式参与生态区建设。建立完善专家咨询、部门联合会诊、公众参与的决策机制,进一步加强综合决策。

4、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大力加强生态区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运用多种渠道和形式,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开展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倡导绿色消费;经贸、民政、教育、环保和工青妇、工商联等要系统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饭店”等系列“绿色创建”活动,使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文明生活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生态文明的绿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营造全民参与、共同建设生态区促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