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农业发展

生态农业发展范文精选

生态农业发展

生态农业发展范文第1篇

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生态农业的自身的理论体系。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不能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

而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

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例如,信贷服务对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对于更为重要的基层农民来说,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

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生态农业的实际情况还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为在一些地方,仅仅依靠种植业的发展,难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中国加入WTO,既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之面临着新的挑战。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生态农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农业的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

组织建设存在着不足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组织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与某些狭隘决策过程密切相关。中国当前的生态农业,也同样存在这种组织建设的不足。

生态农业发展范文第2篇

1.1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1.1.1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数量分析

2007—2010年江苏、山东、广东和浙江4省无公害农产品数量和面积[1]对比图。从图1(a)可知,近4年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数量呈急剧上升趋势,通过与山东、广东和浙江省的对比发现,江苏省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总数均高于对比省份,表明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起点高,发展态势良好。从图1(b)可知,2007—2009年,江苏省每年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均远高于对比省份。但2010年低于山东省,原因可能是部分无公害农产品转化成绿色食品。表明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不够稳定,有下降趋势。所以江苏省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增加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确保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数量的稳定并保持增加趋势。

1.1.2绿色农产品数量、企业数量分析

2005—2008年江苏、山东、广东、浙江4省绿色食品产品数量和企业数对比情况[2]见图2。2005—2007年,江苏省每年通过认证的绿色食品产品数和企业数均高于对比省份,表明江苏省绿色食品发展起点较高。2008年江苏省绿色农产品企业数比山东省少20个,绿色食品产品数量基本持平,可能是部分绿色食品企业转化成更高级别的有机食品企业。表明江苏省绿色食品发展也不够稳定,为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江苏省应采取措施,鼓励规模农业企业按绿色食品生产标准进行生产并申报认证。

1.1.3有机食品发展现状分析

有机食品是一种纯天然、无污染、品质极好的、最高层次的安全健康食品。据预测[3-4],2015年全球有机食品销售额将增加到1000亿美元。仅在21世纪初,有机食品的销售量就占全球食品销售总量的10%。目前,欧美国家每年进出口有机食品的总额约为全球总有机食品的80%。江苏省有机农业呈蓬勃发展态势。2010年底,全省共有223家生产企业、669个产品,基地面积达2.267万hm(2经农业部中绿华夏认证),且形成了有机农业开发的多种模式。发展速度和总量规模已位于国内有机认证行业之首。

1.2人口与粮食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人口、粮食与耕地面积变化关系[5]见表1,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耕地面积总体上仍保持平衡;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2400.65万t上升到2010年的3235.1万t;常住人口数从1978年5834.33万增长到2010年7724.5万;1978年人均占有耕地799.07m2,2010年为606.97m2,只有1978年的76%;人均占有粮食从1990年的482.37kg下降到2010年的418.16kg,但仍高于亚洲人均粮食330kg[6]。以上数据表明,江苏省农田面积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粮食产量比较稳定。虽然江苏省常住人口总数在增长,但粮食总产量也在增长,而且近10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均保持400kg以上的水平,高于国际现行人均粮食占有量标准370kg[7]的水平,表明江苏省农业能够满足本省粮食需求。因此,从人口与粮食的关系方面看,江苏省完全有条件发展生态农业。

2江苏省发展生态农业的模式选择

2.1以沼气技术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

此模式主要以农业废弃物(特别是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为导向,通过大型沼气专业化生产,围绕“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延伸出来的产业生态链体系。沼气可以用以发电,或通过燃烧取暖供热;沼渣可加工成各种专用有机肥,还可以开发成植物生长的营养基质;沼液可用来生产各种专用液态有机药肥以供种植业利用,或制成液态饲料供养殖业利用。此模式是一种既低碳又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案例:江苏省吴江市东之田木农业生态园拥有生产基地8hm2,采用果园休眠期间作蔬菜,蔬菜下脚料喂养猪禽,畜禽粪便发酵产沼气,沼渣再返田作有机肥。2007年生态园生产柑桔和鲜梨200万kg,蔬菜10万kg,草鸡20万羽,鸡蛋5万kg。平均每公顷效益达10.5万元,比传统的经营方式效益提高4~5倍,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1000元。2004—2010年,生态园相继有9个农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2010年总产值达932万元。

2.2以腐生食物链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

此类模式的基本结构是“养殖业粪便+蚯蚓(蝇蛆)养殖+种植业”。将畜禽养殖业废弃物(辅以一定的作物秸秆)作为基质养殖蚯蚓,或直接用动物粪便养殖蝇蛆。蚯蚓和蝇蛆均为高蛋白饲料,可以用于养殖和养鱼的营养饵料。同时,养殖蚯蚓和蝇蛆后的剩余残渣是优良的有机肥,可用于大田农作物生产。案例:江苏扬州华兴乳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奶牛养殖、乳品加工于一体的私营企业。公司与扬州大学环境研究所合作,利用牛粪养殖蚯蚓,年消解牛粪1800t,生产蚯蚓25t,有机无机复合肥1000t,同时获利25万元。同时,牛粪及时送往蚯蚓养殖场,用蚯蚓覆盖畜粪,无异味,无蝇蛆,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蚓粪制成的有机无机复合肥可提高土壤质量,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提高保肥和平衡供应营养能力,提高农产品品质。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养殖场的粪污处理问题,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还保护了生态环境。

2.3立体复合种养生态农业模式

立体复合种养是在人工或半人工条件下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原理进行生产种植,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建立立体种植和养殖业的格局,组成各种生物间共生互利的关系。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并采用物质和能量多层次转化手段,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避免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生产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案例:苏州市玉屏山生态园租赁233.33hm2山头,其中林禽立体种养循环农业基地40hm2,年养殖规模为山羊1200头、草鸡3万羽,林地种植茶叶和果树,林下放养草鸡、山羊,粪便作为有机肥。公司产品东渚“玉屏山”牌白茶和碧螺春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草鸡、草鸡蛋已经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2009年公司销售收入达1520万元,带动农户数90多户,农民从企业获得的收入100多万元。

2.4林禽渔复合生态农业模式

此模式的基本结构是“林果业+畜牧业+渔业”。通常是丘陵山区,在山坡地发展林果业或林草业,在林地或果园里建立畜禽养殖场,在山塘中发展水产养殖业,进而形成了“林、果、草生产单元-畜禽养殖单元-水产养殖单元”相互联系的立体生态农业体系。案例:江苏省江都市渌洋湖农林综合开发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是一个以林地、土地、鱼池入股形式的林、禽、渔结合的合作社。合作社主要经营模式有:(1)林间套种牧草养鹅;(2)鱼鸭混养;(3)禽粪肥水肥田减少饲料化肥用量。合作社200hm2鱼池每年减少饲料用量近千吨,166.67hm2稻田减少化肥投入50多万元,同时提高了稻、麦品质。合作社已有3种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9年度出栏家禽48万羽,蛋品加工销售1500t,综合产值突破1亿元,利润1200多万元。

2.5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

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契机,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生态旅游业,充分发挥江苏省沿太湖地区的资源优势,把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林果业生产基地、养殖基地、树木花卉基地的建设和观光、采摘、休闲、疗养、垂钓等休闲娱乐融为一体,以生态观光旅游业加速发展该区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使生态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建立旅游业与生态农业开发相结合的模式。案例:苏州市旺山生态农庄位于苏州古城区西南8km处的旺山村,占地6.1km2,东、西、北三面靠七子山脉,处于天然山林环抱之中,空气清新、树木葱郁,村庄环境优美祥和。农庄设3个主题区:(1)钱家坞“农家乐”主题区,主要经营农家特色的餐饮和农家住宿服务;(2)“耕岛”主题区,以农事参与体验为主题。内有鱼趣参与区(捞鱼、摸虾、抓泥鳅等)、拓展训练场、乡村烧烤等活动内容;(3)茶园及登高揽胜主题区。农庄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200多万元。

2.6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

此模式的基本结构是“畜禽养殖业+种植业”。将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和种植业产生的农业秸秆混合发酵,发酵残渣作为蘑菇培养基,菇渣作为有机肥,种植蔬菜和果树。该循环模式的建成既解决了养殖场固体废弃物对环境产生的二次污染,又解决了农村因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及其他安全隐患问题。案例:无锡市天蓬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占地13.33hm2,是一家开展生态养殖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奶牛养殖场。公司首创的“粪草配方”种植双孢菇,以传统奶牛养殖业为依托,利用集中隧道式发酵技术,每年资源化利用8000t牛粪及周边25000t秸秆。公司还建设粪、草→蘑菇→菇渣→有机肥→蔬菜、果树的示范生产基地,建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公司的发展直接带动1000余户农民共同致富,年增加农民收入3000余万元,年增加就业2万余人,同时建设和发展了240hm2循环农业种植基地。

3江苏省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探讨

3.1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农业功能区划

江苏省总体上仍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农业区划功能尚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农用地的功能区划实际没有实施[9-10]。因此,在制定农业功能区划时,首先要强调粮食安全优先,确保全省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优先确定一批粮食生产重点县、重点基地。尤其要强调土地的统筹配置,优先确定农业用地,城市和二、三产业建设尽量不占用优质良田,充分利用好荒地、滩涂、丘陵地、岗坡地等资源。其次要适度集中发展,打破原有行政区域界限,统筹考虑区域地形地貌、经济发展、市场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实行适度集中、连片发展、集中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水平较高的优势产区或产业带,进而在全省加快形成各县特色鲜明、分工合理、体系完备的大区域发展格局。

3.2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扶持

加大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保护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虽然江苏生态农业发展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11],发展生态农业,从政策层面来看,还有很大潜力可挖。因此,江苏省可以建立适合农村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和护理保险、养老保险和事故保险等。实行农民退休养老金制度,逐步统一城乡社保制度,使农民生活有了可靠的保障,农民能安心地参与生态农业的建设。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很小,对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相对有限。江苏省经济发达,有实力推进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不断提升补贴比例,努力拓展补贴品种种类,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市场主体自筹资金为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以及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导、商业性农业保险为补充的农业保险体系。同时,尽快制订相关法规,以法律条文形式明确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方式及承担的权责,强化政府对于农业保险的主导作用。

3.3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

相对低下的劳动力素质,是制约江苏省乃至全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长期性因素。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农业,农户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较全面的农业新技术。然而,那些接受新事物快,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壮劳力大部分向非农产业转移,这样的劳动力素质状况,势必成为制约中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采用多种形式,借助各种渠道对农户进行生态农业技术培训,引导农业人才到农村中去就业,提高农业人才的社会保障标准。

3.4建立标准体系,规范生态农业建设

目前江苏省几乎没有关于生态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具体标准。没有相关标准,农产品的质量就没有保障,生态农业的发展就不可持续。因此,为保证生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政府认证机构应该制定可操作性强的相关标准,引导农业向标准化、无害化、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生态农业发展范文第3篇

一、*农业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业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20*年,农业总产值达到了45亿元,比20*年的35.3亿增加近10亿元。*农业产销规模在*已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总产值、稻谷、蔬菜、花菜、奶牛、出栏山羊、水果、水产品、河蟹等均居全市第一位,*农业的功能和地位不断增强。但是从总体上看,全县农业仍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起步阶段。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目前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还不够明确,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和农林牧渔品种结构及其生产布局还不够优化,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还不够迅速,对特色农产品扶持开发还不够有力,规模经济尚未形成,优势农产品形不成优势拳头产品。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条件总体水平较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比较滞后,特别是信息和技术服务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农业生产的需要,部分农田仍处于“靠天吃饭”的状况,缺乏现代农业所需的自动化节水型排灌设备等。

三是“重生产,轻市场”的现象比较普遍,缺乏对目标市场的研究和开拓,农村市场发育不全,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滞后,农产品流通渠道仍不顺畅,无法适应当前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农产品的商品率较低。

四是农民科技素质较低,未来劳动力构成的趋势不容乐观,为农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低,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尚未真正发挥。

五是缺乏现展理念的引领,农业开放度不够,外资企业几乎空白,涉农龙头企业数量不多、层次不高、规模不大,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能力较弱,无法有效拉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六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迟缓,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较低,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不高,农业的效益和竞争力亟待提高。

二、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对策

(一)站在国家和*市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构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基本框架

一要找准坐标。*农业的发展不能游离于*大都市整体发展之外,其核心应是依托*、服务*,展现其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文化功能以及辐射功能,努力实现*农业向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二要排好时序。按照中央和*市的要求,结合*实际,到2010年,力争初步形成*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基本框架;至*年,基本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三要明确路径。围绕发展主线,对外开放、走机械化、科学化、商品化、社会化、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有机统一。

(二)研究*现代农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实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的政策体系和机制

一是制定*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组织精英团队科学研究和编制*现代农业发展战略规划,特别是今后五年的近期规划,制订实施对外开放构建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

二是健全*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建立*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为推进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提供财政支持,同时要对资金的投向予以研究,确保资金高效利用。

三是实施对外开放,增加*现代农业发展的外向度,搭建现代农业发展论坛,建立国际合作平台,引进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开展国际合作,建设国内独创的现代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基地;建立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平台,加强与外省市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合作交流,要在目前与*农业科学院合作的基础上,争取同3-5家国内外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

四是理顺各种体制关系,统筹考虑农场所辖地区、上实所辖地区的农业发展,纳入岛区统一发展规划,对涉及江苏省地域的区域,实行市场化运作模式,也可纳入县政府统筹范围。

(三)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一是强化市场意识,培育主导产业,建设绿色农产品交易市场,根据目标市场(特别针对大*市场需求),抓住“世博”机遇,建立适应市场需要的农业生产体系及合理结构,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水平、有特色的优势产品。

二是要加大投入,积极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和其他各类农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等)的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

三是大力发展各类农业合作经营组织,到2010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00家,合作社经营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45%。

四是积极发展“公司+基地+农户”产、加、销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经营机制。对经营中遇到困难的农业企业,要在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时,协助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吸引社会资金注入企业,使企业走上健康发展轨道,做大做强5-10家农业龙头企业。

(四)加快农业硬件设施建设,提高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水平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护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大力推进设施粮田、设施菜田建设,到2010年完成10万亩的粮田改造、10万亩的菜田改造,建成3座出栏2-3万头标准化养猪场和千头奶牛养殖场,建设标准化水产养殖基地1万亩和2万亩扣蟹养殖基地,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条件。

二是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加大农机具补贴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引导农户开展市场化作业,提高农机使用效率,到2010年全县三麦和水稻机械化水平达到100%、机械化植保率达90%以上。

三是加快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县级农业信息管理中心,到2010年完成200个村级信息平台建设。

(五)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全面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一是通过科技兴农项目支撑,有针对性地开展种源农业、精准农业(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循环农业等高效生态农业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

二是按照“绿色食品岛”的目标,着力抓好农产品质量工作。到2010年100%的农产品达到无公害、40%的农产品达到绿色食品、3%的农产品达到有机食品的标准,争取有5-8特色农产品被国家专业部门评定为地理保护标志产品,有2-3个农产品申报批准为国家及*市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

三是加大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培训。到2010年基本完成2000名职业农民、10000名新型专业农民培训,实现新型农民50%获得等级证书,60%新型农民年龄在50岁以下的目标;基本完成500名中高级农业科技人才的多技能培训,实现各类农业科技人才中高级人才占20%、初级人才占50%的目标。

(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建设高效产业结构体系

一是调整结构。到2010年粮经比例由现在的5.5:4.5调整到4:6。

二是调整品种。到2010年特色蔬菜与常规蔬菜比例发展到1:2;大力发展桃、梨、枣等特色经济果林及花卉产业,发展以蟹、虾等为主的特色水产和以白山羊等为主的特色畜牧业。

三是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拓展现代农业的外延,到2010年重点发展5-10家左右的“农家乐”生态旅游项目,5-8个集农业示范、农业景观、生态保护、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先行区,6大生态郊野公园。

三、20*年的重点工作措施

(一)整合各路精英的智慧,编制农业发展战略规划

一是组织力量,利用3s等技术,对*农业资源状况和农业各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农产品市场进行调查,为制定*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战略规划奠定基础。

二是邀请北京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按照*三岛总体规划和现代农业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研究、编制*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战略规划,着重详细制定近五年的近期建设规划,使战略目标结合资源条件在空间布局上得以落实,并制定分阶段实施步骤。

(二)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筑牢现代农业基础

一是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土地治理项目53800亩,重点解决8个乡镇的土地治理,完成1*13亩市级设施粮田、7800亩菜田设施建设,基本建成5个千亩蔬菜园艺场。

二是推进现代农业先行区建设。启动建设以西部有关乡镇、明珠湖、东风西沙为主的生态休闲农业景观示范区。盘活现代农业园区搁浅项目,建设以现代农业园区和东部有关乡镇为主的现代农业先行区,认真研究*农业园区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争取规划项目能尽快落地。

三是新建规模化养殖场。在北湖有机稻生产基地配套建设年出栏3万头的养猪场,改扩建*县种畜场,扩建*县种奶牛场,年饲养种奶牛从800头扩展到1500头。

四是完成3500亩淡水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建设500亩水产繁苗中心,配合明珠湖开发,在明珠湖北侧建设占地150亩的以生态垂钓区等为核心的多功能休闲渔业基地。

五是争取市级各有关方面的支持,重新慎重、科学地研究横沙部级渔港建设的可行性,力争有所突破。

(三)推进科教兴农工作,夯实现代农业科技基础

一是加强培训,提高农民和农业科技人员素质。完成2250名专业农民,500名职业农民,100名创业农民和100名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

二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落实好1000多万元的农业科技项目资金,启动建设500亩长江三角洲农业新品种展示园和*农科院*工作站。

三是加快种源农业建设。20*年新建3000亩县级农业种源基地,改造和扩建县种羊场、种奶牛场、种畜场和水产良种繁育基地,筹建花卉种苗基地。

四是进一步加大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的推广应用与示范力度,全力推进水稻、生猪、白山羊、蔬菜、水产等科技入户工作。

五是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在庙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000亩,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的亩用量折纯量减少10%以上。

六是完善农技服务体系,完成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七是推进农业信息工作,完成30个为农服务站硬件建设和功能配置,建立村级“三电合一”信息平台100个,建立县级农业专家咨询平台,与村级“三电合一”联网。

(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产业提升能力

一是坚持农业结构调整不动摇。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60万亩,复种指数2.0,粮经比例4.5:5.5。

二是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实施好3个部级标准化示范基地、3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基地和43个县级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制订17个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完成43个农产品认证;做好中华绒螯蟹、*老白酒和白山羊等6只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注册申报工作,力争使1―2个农产品成为全国驰名品牌或*市名牌产品。

三是探索林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走出一条发挥农民主体地位和积极性的林业复合经营的有效途径。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增强生产经营主体能力

一是建设*绿色农产品市场。研究、论证*绿色农产品市场的功能定位和规划选址,面向*及国外市场,提升*农副产品的档次与水平。

二是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年内基本建成畜禽制品加工厂,盘活启动已有的冷冻干燥蔬果项目、桑果深加工项目并推动*桑果产业基地建设,使之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农业龙头企业。

生态农业发展范文第4篇

(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为核心,深入推进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做大做强畜禽、水产、蚕桑、蔬菜、果品、花卉苗木等6大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增强“三带二区”的辐射力。在形成特色化的“三带二区”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农产品现代加工业和流通业,加快发展集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农业科技文化推广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科学规划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要求相适应的农产品加工功能区,优化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产业发展重点,努力形成以加工业为主导的农业块状经济新格局。力争完成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并以农产品专业加工园区规划建设为平台,集聚更多的加工企业,发展配套产业,推进农业结构的立体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二)深化农业产业化理念,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深化农业产业化理念,将强龙兴农工程建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结合起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延伸产业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户生产专业化、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推进练市欣农禽业产业化、申浩兔业产业化、绿雅淡水产品深加工、温氏禽业产业化、双林紫鑫湖羊养殖等现代农业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构筑招商引资和技术改造的平台,完善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区外工商界、科技界来投资合作开发*农业,力争实到外资2000万美元,实到内资3亿元。进一步发挥农业资本经营的优势,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力争明年农产品出口额超1亿美元。进一步发挥农业企业家协会的行业自律、行业振兴、行业服务、行业调控等作用。

(三)实施高标准的农业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按照高效生态农业建设要求,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把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与整治农业污染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标准鱼塘和桑园小区建设,切实抓好高标准平原绿化工程建设。2009年计划建设标准鱼塘11000亩、桑园小区2000亩。加快林业建设步伐,力争明年建成市级绿化示范村9个,省级4个。抓紧实施平原农区防护林工程,完成造林面积500亩。积极探索高效生态农业新模式,推广立体种养模式、设施栽培模式等,控制小规模、低水平养殖方式,压缩散户养殖面,稳步推进规模种养殖。继续做好沃土工程和畜禽规模场污染治理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提高农业的生态功能和抗风险能力。

(四)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增强“三农”发展的活力。

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量化集体资产,推进公司化经营,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积极探索和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以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土地股份制合作社、实施土地流转以奖代补激励政策等多种方式方法,带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规模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资产性收入。大力发展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内的各类合作组织,破解小农户和大市场的难题。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面落实农村各项政策,已经实行的扶农政策不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减。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断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

(五)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基层责任农技推广体系。

按照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重点,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核心,统筹科技资源,优化结构,整合力量,转变机制,搭建布局合理、效能统一、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民培训教育新的平台。认真实施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开展各类科技推广活动,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在动植物品种改良、节本增效技术、产后加工升值、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的高效利用等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较大突破,全面提升农业科技的基础实力、创新能力和转化效力,逐步完善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结构优化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动力源泉。

生态农业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经验;启示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力打造“五位一体”的小康社会,再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需要着力发展的重要工程。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这将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对包括农业在内的各行业发展都有深刻影响。鉴于此,本文将分别系统阐述美国、德国和日本三个国家引领生态农业发展的相关经验,并提炼出相关启示借鉴,将对加快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先进国家发展生态农业的经验

1、美国

(1)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生态农业实践和目前发展生态农业较为成功的发达国家之一。2013年,美国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为1.5%,较2000年的1.2%上升了0.3个百分点。早在1990年,美国颁布的《污染预防法》中就对生态农业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同年,美国政府制定了《有机食品生产法》并成立了国家有机标准委员会。在信贷方面,美国政府主要通过建立政府农业信贷机构或扩大原有机构的农业信贷业务将款项直接贷给农场主。同时,美国政府还实施了“持续农业研究与教育计划”,建立了全国性可持续农业研究网络。

(2)高科技研发与技术应用。美国是最早研究和使用化肥技术的国家之一。1982年,美国化肥的使用量为每公顷耕地平均86.7千克,1999年为112.3千克,2000年以后一直保持在每公顷160千克的用量。同时,美国还大量开展了作物轮作、病虫害综合防治、水保耕作、农业可更新资源利用、转基因品种开发、网络化技术等一系列技术试验与推广研究,有的地方甚至投入计算机控制系统、产量检控器、激光测定技术等先进技术设备。资料显示,1950一2000年间,美国农业中的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92%,属于技术一资本推动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2、德国

(1)严格的生态农业产品标准。德国对于生态农业的研究和认知起步较早,对农业产品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因为农产品70%以上作为原材料提供给消费品工业和生产资料工业。德国先后颁布的《适当的农业活动准则》和《施肥令》中便明确规定应严格控制在生产过程中化肥的使用剂量。2001年和2003颁布《生态标识法》和《生态农业法》,分别从农产品商标标注和生态农业发展方面做出明确的引导和规范。

(2)充足的财政支农资金。德国的财政支农政策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欧盟提供对农场主的直接补贴和市场政策补贴,目前德国农场主平均每公顷得到欧盟直接补贴300欧元左右;二是德国政府提供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的各项社会事业补贴;三是州及州以下的地方政府提供农业科技推广、农民培训等支出。2007年,德国农业安排预算总额为160亿欧元。

3、日本

(1)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日本生态农业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不断生产出优质、高效和安全的农业产品。之后,1999年颁布的《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明确了将“环境友好型农业”定位于日本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2000年开始执行原料中含有污泥的堆肥必须作为普通肥料登记;2001年颁布了《堆肥品质法》,对于资源开发和保护,先后出台了《农业改良促进法》、《关于农地转用许可标准法》、《沿海渔业整顿开发法》等;2003年《食品卫生法2003修订案》对农药性原料、添加剂等方面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2013年颁布了《关于促进高持续性农业生产方式采用的法律》,该法为促进绿色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加快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明确指出大力发展的12项先进技术。

(2)有力的财政扶持政策。为鼓励农民进行生态农业投资,政府通过在全国以鼓励发展“环保型农户”为载体,从贷款、税收等方面对农民给予支持。对拥有0.3k耐以上的耕地,年收入50万日元以上的农户,经本人申请,并附环保型农业生产实施方案,报农林水产县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再报农林水产省审定,将合格的申请者确定为环保型农户,对这些农户银行可提供额度不等的无息贷款,贷款时间最长可达12年。在购置农业基本建设设施上,政府或农业协会可提供50%的资金扶持,第一年在税收上可减免7%一30%,以后的2到3年内还可酌情减免税收。

(3)完善的农业保险支持政策。1947年12月,日本就颁布实施了《农业损失补偿法》,该法对农业保险的组织机构、政府职责、强制与自愿保险范围以及费率制定、赔款计算、再保险等都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日本农业保险的类别几乎涵盖了日本L要农产品,种植业和畜牧业的保险主要分为五类:令农作物共济:适用于水稻、旱稻、小麦和大麦因各种自然灾害、病虫害等所引起的损失,是法律规定的强制保险。令家畜共济:适用于奶牛、肉牛、马、种猪、肉猪伺养过程中发生的伤、残、病、死。令水果和果树共济:适用于橘子、苹果、桃、梨、葡萄、樱桃、批把、柿子、板栗、日本杏、李、{弓尔猴桃和菠萝等水果及果树因自然灾害及病虫害等引起的水果的产量、质量下降和果树死亡。令经济作物共济:这主要是针对大豆、红豆、腰豆、甜菜、甘蔗、甜玉米、洋葱、南瓜、茶树、蚕茧等因为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病虫害、火灾等所带来的损失。令园艺设施共济:适用于玻璃或塑料温室大棚、某些设备、设施内的农作物等因为遭受种种自然灾害所引起的损失。

二、相关启示

借鉴中共“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按照这一要求,结合上述三个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做法,我们得出如下」L点重要启示:

1、完善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政策支持构建良好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利于规范行为,可以引导生态农业的规范化实施,做到有法可依,有政策参考。目前,我们国家关于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正式法律文件几乎没有,出台的基本是政策、意见,哑待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法律。各级政府、各部门对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不明确,对推行生态农业的途径、方向、技术标准不清楚,对农业生态补偿、绿色补贴政策、项目基金扶持、减税、免税、贴息、政府补助等多种政策落实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制约生态农业发展进程的瓶颈。

2、加大农业生态化发展的财政支持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财政用于农业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3.43%,1980年下降为12.20%,1990年下降至9.98%,2006年进一步下降到7.85%。2014年我国农林水财政支出总额为14173.83亿元,占当年全部财政总支出151785.56亿元的9.3%。由此可见,尽管国家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额的增长幅度较大,但与我国农业的重要地位和发展要求相比,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持总量仍是低水平的。事实上,以上的比值是整个农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如果单考虑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支持情况,比重会小很多,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生态农业相关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对生态农产品实行直接补贴;另一方面,拓宽对生态农业公司、生态农业企业、生态农业示范区等单位和部门减免税收的范围,提高各界从事生态农业的积极哇。

3、加强农业生态化发展的金融支持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有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邮政储蓄银行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单位,然而有些金融机构的大多数业务已经脱离了农村,致使“三农”发展的金融支持存在大量缺失。一是引导金融部门加大对农业生态化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观光生态农业、农业科技示范园、无公害标准农业、特色农业等新型现代农业。二是不断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探索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途径、新方式,通过低息或无息贷款等方式,解决生态农户的资金困难。三是进一步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给予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更大的发展空间。

4、提升农业生态化发展的科技支持现代农业生态化发展之路离不开高科技的投入和使用。目前,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有效供给不足,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困难,生态农业技术应用动力不强,使得农业科技的作用难以发挥。相对而言,美国、德国和日本都非常注重利.技创新的投入,在生态农业的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利研经费投入力度较大。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农业部门与科技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和沟通,加强前瞻卜颐开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速推动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唐坷.美国农业[圳.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年版.

[2]李婷等人.德国农业[圳.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年版.

[3]胡启兵.日本发展生态农业的经验田.经济纵横,2007(11):64一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