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生态经济市场建设交流

生态经济市场建设交流

欠发达城市面临着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双重任务:既要千方百计加快发展步伐,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又要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应把建设生态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走经济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推动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保护环境,始终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来,贵州省贵阳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经济市建设,努力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创新发展思路,建设生态经济市

生态经济是生态和经济并重、双赢的经济形态。发展生态经济,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历史一再证明,不惜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追求单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所谓发展,不仅影响当代,而且祸及子孙。贵阳市作为欠发达省会城市,过去为了改变落后面貌,想方设法加快发展,曾一度忽视了经济增长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影响。在新的形势面前,贵阳市面临着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双重任务:既要千方百计加快发展步伐,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又要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贵阳市把建设生态经济市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选择走经济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贵阳打造成为环境友好型城市,打造成为森林之城、休闲胜地、兴业福地、人居佳地。

围绕经济生态化,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生态化是全方位的,涵盖了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贵阳市围绕经济生态化的要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大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产业化、城市现代化,努力实现从高耗能、高成本、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向低耗能、低成本、低污染、高效益的现展模式转变。

着力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层次。技术创新是提升产业层次、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动力源泉,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途径。贵阳市从实际出发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积极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同时,着力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上下功夫,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一是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优势企业。发挥铝、磷、煤、现代中药、烟草、食品等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知名品牌。二是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加大对轮胎、挖掘机等装备制造业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力度,使其在更高的技术层面上参与竞争。三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云岩、南明、小河三个中心城区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白云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现代中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业聚集,延伸产业链,打造若干产业集群。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生态经济,对“三农”工作来说,必须坚持多予、少取,在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十五”期间,贵阳市在财力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近4万户农村茅草房改造任务,使15万贫困农民告别祖祖辈辈居住的茅草屋,实现了安居梦想;“十五”时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是前50年投入总和的60倍,2003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新建、改造了一批水利工程,解决了35万农民群众的饮水困难问题;1000多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模拟改数字,5000多个自然村寨通了广播电视。同时,大力推进生态经济村建设,逐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科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

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能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贵阳市从2000年开始探索发展循环经济,20**年3月确立了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目标,同年5月被国家环保总局确认为全国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首家试点城市。2004年初,又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认为全球唯一的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在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的过程中,贵阳市坚持做到“四抓”:一是抓规划,科学制定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二是抓产业,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培育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在企业层面,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原料替代、工艺改进和产品设计,推进企业内部物质和能量循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在生态工业园区层面,以延伸生产链、聚集产业和促进不同产业间的资源耦合为手段,在对三个开发区进行生态化改造的同时,重点启动和实施了贵阳开阳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基地、清镇循环经济煤化工示范基地、息烽循环经济磷复肥示范基地三大基地建设。三是抓制度,努力构建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体系。2004年11月,贵阳市颁布施行了我国第一部循环经济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明确了贵阳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方向和途径。四是抓人才,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聘请知名专家担任循环经济建设顾问,并积极引进各类人才到贵阳市工作。

围绕生态产业化,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生态经济强调生态资本在经济建设中的投入效益,强调生态建设和生态利用并重。生态环境既是经济活动的载体又是生产要素,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也是发展生产力。生态可以通过产业化方式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又间接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载体。贵阳市围绕生态产业化的目标,大力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为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实施“三轮驱动”,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贵阳市以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为突破口,着力在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上下功夫,按照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小城镇建设“三轮驱动”的思路,大力推进城镇化,提高城市的承载力、服务力、辐射力和聚集力。一是开发建设金阳新区。金阳新区依靠市场运作,正成为贵阳市发展新的增长极,为贵阳市乃至贵州省的发展构筑了新平台。二是改造提升老城区环境品位。高标准拓宽改造了遵义路、中华路等一批主、次干道,修建了一批地下人行通道、过街天桥和停车场,修建了贵阳大剧院等一批重大城市功能性基础设施。同时,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提高城市品位。三是加强县城和小城镇建设,使县城所在地和重点集镇的面貌大为改观。

实施“四大工程”,建设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一是实施“蓝天工程”。贵阳市过去曾是全国3个酸雨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贵阳市实施了中日环境示范城市项目,投资1亿多美元启动5个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并从改变能源结构入手全面实施清洁能源工程。将10多家污染大户搬出市区,严令400多家企业限期改造,全部实现烟尘达标排放;推广使用煤气、液化气等清洁燃料,城市燃气化率从74%上升到96.2%。这些措施的实施,使贵阳大气污染浓度大幅度下降,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贵阳在全国47个环保重点城市的排名,从2000年的第二十六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十五位,从全国酸雨最严重的城市变成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环境综合质量评比排名第二十八位的城市。二是实施“碧水工程”。南明河是贵阳的母亲河。上个世纪末,每天有45万吨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接排入南明河中,母亲河成了污水沟、臭水沟。从20**年起,贵阳举全市之力实施南明河三年变清工程,投入资金22亿元,对南明河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后,南明河的水质由五类变为四类,有关指标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水环境值。贵阳市的污水处理率,也由过去的“零处理”上升到现在的32%。南明河现已变成了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成为山城贵阳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三是实施“绿色工程”。开展城乡大绿化,中心区大力实施大树进城、拆旧建绿、街景绿化、房顶绿化、小区绿化、见缝插绿,使城市中心区绿化覆盖率由2000年的39.26%提高到20**年的41.3%。在保护好、管理好长70公里、宽1—7公里、总面积13.6万亩的第一环城林带的基础上,从20**年起开始建设长304公里、宽5—13公里、总面积达132万亩的第二环城林带。如今,两个环城林带成为贵阳的标志性景观和绿色生态屏障,使贵阳初步形成了以环城林带为依托,以风景林地为基础,以干道绿化为骨架,公园、广场、河流、社区、庭院各种绿地相互交映,乔、灌、花、草搭配有致,点、线、面、环协调发展的城市绿色生态系统,成为世界上喀斯特地区植被最好的中心城市之一。四是实施“宁静工程”。大力加强城市环境噪声综合整治,严格规范饮食、娱乐等服务业的定点和布局,强化交通噪声和饮食服务、文化娱乐场所、马路市场等社会生活噪声的控制和治理。开展“安静社区”建设,严格控制社区噪声污染,努力营造宁静的居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