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浅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浅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勾画出我国到2020年的宏伟蓝图,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指明了前进方向。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28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延续,更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基础性环节,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社会的发展前进既是连续的,也是分阶段的,往往具体表现为一系列过程、环节和阶段的统一。中国正处在并且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进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将要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中华民族百年复兴的宏伟理想。然而这个宏伟目标必须分阶段实施,在发展前进的过程中,必须要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在不同的阶段上,要确立不同的目标。这些目标,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现实追求、现实理想,既是宏伟艰巨的,又是切实可行的,经过一代人或两代人的艰苦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当今社会的绝大多数人都能够看到并享受到自己曾经为之努力和奋斗的现实成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改革开放28年来,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奋斗历程中,重视阶段性目标和规划设计,把为远大理想而奋斗、为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目标和长期任务分解为一系列具体的阶段、过程和近期目标。这些目标的特色是可操作性强、现实性强,不仅可望,而且可及,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奋斗,定会有可能实现。

回顾反思,不难发现,过去28年各方面的成就都具有积累性的特点,都是点滴积累的结果。我们党十分注意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确立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是从中国现实的国情国力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历史上好大喜功、好高骛远、急于求成、贪多求快、欲速不达、不切实际的错误主张、做法和倾向曾经使我们的事业大起大落、大进大退和剧烈振荡波动,造成了许多的损失。

在过去年代里,中国经济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中性运行状态,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投入产出之间还存在着许多不合理、不经济的方面。一方面,说明我们的经验要实现理想的抵投入,高产出的良性运行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艰巨的工作需要着手去完成;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经济运行在提高质量和效益方面,确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还大有文章可做。党的十六大把“经济更加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目标。这其中除了指经济运行的规模要进一步扩大,总量要提升之外,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必须是优先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这一阶段性的新特征,要下大力气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提升经济运行的整体效益,为实现中国经济长期持久的良性运行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当前,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律制度;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以提高素质入手,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创新。物质文明构成了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加强又为物质文明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了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推动,成为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愈益完善。

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体现在我们的各项工作的目的之中,即“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之中,既要着眼于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得以实现;体现在推动三大文明的具体举措中,即不论是物质文明建设,还是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都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体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一基本路线之中,就是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各项社会改革,把从旧体制、旧观念、旧习惯的束缚和桎梏中解放出来;体现在全方位的社会价值体系中,就是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使我们的社会真正成为人人幸福生活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