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探索档案服务三农的新途径

探索档案服务三农的新途径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社会稳定,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努力为“三农”服务,是各级档案部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级档案部门围绕党在农村的各项工作,深入农村,贴近农民,服务农业,积极开拓档案工作服务“三农”的新领域,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了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认可。

奠定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基础

为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服务,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1997年,国家档案局和农业部联合召开了首次全国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会议。各级档案部门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联合涉农部门进行统一部署,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各地坚持依法治档,出台了一批有关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规范性文件,乡镇和村级建档工作全面铺开。有的省将村级建档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的考核内容;有的地方通过“村档乡管”的办法,解决了部分条件欠缺地方的建档困难;有的地方将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引入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加强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基础业务建设,规范了村务管理。

稳定农民的土地承包关系,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也是农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有的县级档案馆针对农民的需求,接收第二轮土地承包档案进馆,无偿保管,无偿使用。这一举措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并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农村土地承包法执法检查组的充分肯定,认为档案部门为巩固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不动摇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档案部门还加强了土地承包和流转、农业科技推广、村务管理、农业产业化经营、小城镇建设以及税费改革、劳动力就业、大病统筹等方面档案的管理,积极维护农民利益,保障了农村的社会稳定,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全国乡镇建档率已达到95%以上,有的还建立了乡镇档案馆。已建成的县、乡、村三级农业档案信息网络作用日益显现,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档案工作逐渐走上规范化道路,农业和农村档案资料的来源与服务对象不断拓宽,各地形成了“三农”档案工作齐抓共管、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档案工作服务“三农”的有效途径

通过一手抓建档、一手抓服务,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乡、镇、村、民营企业和科技部门为工作主体,以广大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条块结合、行业主抓的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管理体系,探索出档案工作服务“三农”的一些有效途径。

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目前,不少农民致富奔小康尚处于“缺思路,想技术,愁销售,盼服务”的阶段。档案部门针对农民的需求,有的建起农村科技档案信息服务中心、信息站和信息点,形成信息网络,将专业村、示范户的名牌产品纳入三级网络管理,解决农民之需;有的积极参与农业科技“110”信息网,提供政务、农技、畜牧、气象和水利等档案信息,为企业和农户专栏消息,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有的和当地农委联合下发文件,引导镇档案管理站下载农经网有关信息,利用农村集市现场咨询,为农民发放刊有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的“明白纸”,帮助农民以销定产;有的建立农产品“身份档案”和“生长档案”,打通产地与市场之间的渠道,既帮助农民了解市场走势,又保障了市民的食品安全。

完善档案管理。档案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来自人民群众,又服务于人民群众。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大多数,农业和农村档案的管理既有广阔的舞台,又负有重要的使命。例如,在开展退耕还林、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进行扶贫解困等方面,档案工作都具有科学管理、资信凭证、决策参考的重要作用,可为减轻农民负担、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档案工作能否真正做到为民、便民、利民,关系党在农村基本政策的长期稳定,关系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中基层政权的稳固。

创新服务形式。一些地方档案部门将档案工作融入科技、文化和卫生“三下乡”和“常在乡”,深入农村宣传馆藏档案,指导专业户建立生产档案,实行科学种田;一些地方档案部门通过开辟“现行文件阅览室”,为农民提供“红头文件”,村民借阅后,在自家炕头上就可以了解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一些地方档案部门建立了“民情档案”,搜集农民的要求和困难,协助主管部门予以解决;一些地方档案部门通过建立文明户档案和家庭法人档案,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引导农民勤劳致富,诚信守法;还有一些地方档案部门把科技档案中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汇编成册,制成挂历送给农民,深受农民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