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研究

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研究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重要的精神文化瑰宝蕴藏着丰富的思政教育理念和资源。高职院校要结合办学特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创新点和思政元素,从艺术美学视域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学教育、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深刻把握其内在关系,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实现逻辑,探索其创新路径。要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育人质量,实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德技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育人目标。关键词:艺术美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重要的精神文化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理念和资源。高职院校应结合职业院校办学特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创新点和思政元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从艺术美学视域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学教育、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解析其内在逻辑,探索其创新路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实现逻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经过长时间的演进后形成具有长期稳定性的伦理道德、精神品质、习惯风俗等等。高职院校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在大学生价值引领、品德提升、情感表达和审美取向上的导向作用。从艺术美学视角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探索二者育人思想的契合点,有利于厘清文化传承与美学教育、思政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现实转化逻辑,把握育人规律和本质特征,推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职院校美学教育建设和发展的根本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艺术美学思想和情感表达,它既包含精湛的传统技艺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包含感知美、塑造美和传递美的育人资源,为高职院校美学教育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内在依据和不竭动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持续深入地挖掘内容丰富、质量卓越的艺术元素,培养学生高质量的艺术价值追求,树立高标准技艺学习要求,有效开展高职学生艺术美学与技艺学习的教育活动,实现学生艺术素养、技艺学习、技能培养的同步提升。此外,高职院校在理论与实践中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技艺学习的内容与形式,同时注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教育融入模式,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形式,提升技术技能学习质量。艺术美学视域下,传统文化的美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在技艺学习、艺术素养、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必然要求,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学教育发展之中,多维度、多形式丰富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教学与技艺学习的内容才能让美学教育在创新中发展、与时俱进。

2.“以美育人”和“以美立德”是创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美育是一种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将“以美育人”和“以美立德”作为思政教育的着力点,积极探索艺术美学视域下美育工作改革发展的路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大学生在求真向善尚美中,铸就创新意识、培育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艺术形式、艺术资源的归纳与总结,其中蕴含审美导向和德育思想。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应注重探索其发展逻辑,实现“以美育人”和“以美立德”的创新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高超的艺术理论水准与突出的技艺实践要求,既有很高的理论学习价值,又有丰富的艺术实践意义。将思政教育融入艺术理论与技艺实践,可为高职学生的艺术理论学习和技艺实践培养提供丰富资源,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这种融合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理念相得益彰,能为高职院校提供多样的思政素材,是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优秀文化与技艺来源于生活,扎根于实践,体现了高质量的艺术理论与技艺实践融合要求。将艺术美学运用于高职技艺实践教学,能加深大学生对艺术理论的认知和掌握,增强他们的技艺实践能力,切实让大学生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的内涵,以美育促德育,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承载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蕴涵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传统的建筑、戏剧、古玩等多形式的艺术表现来源于人民、扎根于中国大地。高职院校作为文化建设和传播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职责,要致力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机,展现独特魅力,实现创新发展。高职院校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学习和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多方面地、更好地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有的品质、内涵、标准和形式等。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既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又要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特点与知识技能学习要求,加强技艺创新。此外,在课程设计和方案优化上,要注重在职业教育中增加更多文化领域的课程,打造具有文化艺术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

4.提升文化艺术素养是培养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时代要求。知识技能与艺术素养的融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知识技能教学质量、艺术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加强文化艺术素养教育,不仅能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还能让他们通过参与各种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充分调动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在职业教育中将知识技能与艺术素养、思政教育相融合,能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在这种模式下,职业院校大学生在专业技能知识的习得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传统艺术文化的熏陶,实现了知识传递和价值引领的和谐统一,实现了课程教学对大学生成长发展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独特新颖的表现形式,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知识技能素材,有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德艺双修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融入高职教育,对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入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创新,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的高素质人才和高水平技能支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

高职院校应探索、挖掘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1.充分利用艺术教育资源,推动高职院校以文育人的协同发展。高职院校应结合职业院校办学特点,将文化艺术教育资源融入其思政教育全过程。一是要深挖文化艺术里的教育元素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注重文化艺术教育在高职专业、课程设置上的运用,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科学选择专业、课程相关的艺术教育素材,发掘丰富、高质量的思政教育元素。紧紧围绕高职院校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教学过程的实际需求,发掘文化艺术中内含的思想、道德、人格等因素,运用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让传统文化艺术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在学中想,在看中思,在做中悟,通过讲好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传承优秀文化技术技艺、弘扬优秀文化艺术精神,潜移默化地让他们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要借助文化艺术多样的展现形式和传播方式拓宽思政教育载体。文化艺术有文学作品、设计作品、工艺作品等具体表现形式,其传播途径包括文化馆、科技馆、美术馆、博物馆等。通过参观、学习、交流、研讨等形式,不仅能让大学生多维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能将爱岗敬业的劳动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植入思政教育中。三是要在传承和发扬优秀文化艺术中创新思政教育方法。高职院校在开展文化艺术教育的同时,应注重创新思政教育方法,承担起传播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避免他们受错误思想观点或社会思潮影响,帮助其探索积极向上的人生。

2.搭建美学教育体系,增强高职院校以文育人的渗透力、吸引力和影响力。高职院校需精准把握新时代美育工作的着力点,积极探索美育工作改革发展路径,引导莘莘学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育高尚的品德。一是将美学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建设,增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渗透力。要将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和美学教育作为公共艺术课程的主要内容,扎实做好各类美学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深入挖掘不同学科专业所蕴含的美育价值,有机整合课程美育资源,推动美育课程向课程美育转变,在更广层面、更深层次发挥美育的教化作用。高职院校教师应牢记育人责任,依托公共基础课程、选修课程等,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呈现教育内容,使美学教育课程春风化雨,培养大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润物细无声地增强思政教育的渗透力。二是将美学教育与技能实践相结合,拓宽美育方式,增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吸引力。鼓励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开展专业课程实践,探索美育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支持专业教师合作开展美育实践课程,拓宽美学教育方式。开展跨学科的教育教学与研究,实现专业教学实践与美育实践的有机结合。让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工艺技术的学习实践中,通过沉浸式美学教育,感受到直观的美的形象,促使大学生萌发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在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把握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增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提升美育工作实效。三是将美学教育与文化活动相结合,突出美育特色,增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力。要依托大学生艺术展演、“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品牌项目和活动,突出美育活动特色,充分发挥项目和活动的影响力,发挥美学教育的辐射带动功能,让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厚植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载体。综合运用绘画、书法、泥塑等传统手工技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载体,形成本地本校的美学教育活动特色,让职业院校大学生在美育实践活动中学真知、求真谛,在创新创造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3.建立信息技术保障机制,确保高职院校以文育人的真实效果。一是以技术创新手段拓展文化融入领域,在动态反馈中增强育人时效。首先,要不断适应互联网环境的融媒体教学方式的要求,发挥新媒体的特点与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融入网络思政教育,拓宽文化艺术与思政教育的表达形式和传播渠道,实现其传播的立体化、多样化。其次,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学情和自身特点,将网络思维与媒体运用相融合,体现网络思政的科技含量,通过高职院校的网络教学改革,实现思政教育的同步同屏展示、多屏互动等功能,增强高职大学生的科技体验感,提升网络文化育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再次,要结合科学技术开展动态评价。通过动态分析与测评,综合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动态优化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整体教学过程,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提升思政教育质量。最后,要注重思政教育融合方式方法的动态改进与管理,通过质量动态反馈,借助多方评价,推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不断创新。根据学生对艺术教育、美学教育、思政教育等的动态需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进行科学改进,实现其融合创新发展。二是以数据评测分析保障优秀文化的融入状态处在一个较好的水平,在质量监管中提升育人实效。一方面,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的实际出发,将数据评测分析用于检测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过程状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质量管理上的数据分析能力,增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运用大数据技术、网络学习平台、课堂教学状况等方式方法的协同育人作用,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监测度,增强高职院校美育与思政育人的融合效果。另一方面,结合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艺术展现形式、艺术表达途径、艺术传播效果等,开展相关数据分析与评价,科学选用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美育思政元素,更好地向高职院校大学生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更好地感知文化艺术之美。注重美育测评与思政融合的状态分析,利用数据系统、动态评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质量状况与效果,能改善文化育人的思政教育方式,同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冯刚,彭庆红,佘双好,白显良,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李璐璐,何桂美.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4).

[3]陈庆庆,李祖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4).

[4]李广霄.新时代思政工作发挥网络文化育人功能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8).

作者:冯萍 李亚美 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