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美育下非专业摄影课程教学方式探究

美育下非专业摄影课程教学方式探究

摘要:摄影是一门多学科相互融合的艺术学科,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具有审美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的作用。高校应从美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建设摄影美学基础课程,在加强理论基础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摄影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摄影水平,从而达到美育目的。文章从摄影课程与美育的关系入手,探讨基于美育的非专业摄影课程教学方式,以促进摄影课程教学更好地开展。

关键词:美育;摄影;教学方式

美育是审美教学与美感教学的结合,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1]。2018年8月30日,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来指导规范高等院校的美育工作。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都具有深远意义。通过美育课程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与美的素养,是美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工作的重要目的。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性艺术教育,美育课程既不能过于深入探究具体的专业艺术技巧,也不能浮于表面,重点是要引导学生形成对美的正确认知和理解,重视学生心灵美、行为美的培养,增强学生对美的感知力。

一、摄影课程与美育的关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全媒体时代到来,高校教师传播知识和学生获取学习内容的渠道变得多样化,人们利用碎片时间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变得多样化。在众多信息传播渠道中,图片传播方式的直观、简洁、高效等优势尤为明显。如今,学习摄影的人越来越多,人人皆可摄影,摄影工具也变得多元化,大到专业相机,小到日常的手机,都可以留住美好的瞬间。摄影艺术的产生源于人们对美的感受与发现,现如今,摄影已经从人们留住美的一种手段升华为一种艺术类型。摄影艺术的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娱乐功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教于乐”[2]。摄影艺术的教育功能不是枯燥的理论教育,而是使受众在欣赏中受到教育,歌颂真善美,批判假丑恶。摄影作品能给受众以启示,对受众起到审美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的作用[3]。因此,高校应从美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建设摄影美学基础课程,使学生从摄影的入门知识入手,掌握摄影技法的应用常识,了解美学的含义,并按照美的规律从事摄影艺术创作,了解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认识到摄影艺术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

二、基于美育的非专业摄影课程教学方式

摄影美学是建立在摄影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摄影艺术中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学科[4]。摄影美学基础作为基于美育的非专业摄影课程之一,旨在让学生简单了解并掌握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创作规律,摄影艺术的审美本质、审美特征,摄影从构思到设计再到创作的过程。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展基于美育的非专业摄影课程教学。

(一)加强摄影基础理论教学

摄影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艺术,要想学好摄影拍好照片,不光要懂得摄影拍摄的技巧和方法,还要涉足哲学、社会学、历史学、设计学甚至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因此了解宏观的艺术世界、探讨学习美是什么、掌握扎实的摄影基础理论是至关重要的。在理论知识方面,因为授课群体为非摄影专业学生,所以首先要先让学生有明确清晰的艺术价值观,从社会关系的角度认识艺术,了解摄影艺术世界的构成和运行机制是怎样的,使学生对于“什么是艺术?”“怎样成为艺术家?”“怎么定义作品为艺术品?”等一系列问题不感到陌生,形成自己的认识。其次要让学生了解摄影的本质是什么,通过讲授摄影史,让学生了解摄影器材的不断进化过程,了解高艺术摄影、画意摄影、摄影分离派等摄影流派,提高学生对于摄影器材的学习兴趣。摄影不仅是保留瞬间视觉信息的技术,还是具有创造力的一种文化现象、新时代的生活方式、表达审美理想的艺术手段,教师可以将摄影文化与现今的社会现象关联,将摄影融入学生的生活。摄影艺术具有传播世界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教师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摄影艺术的重要性。最后,帮助学生将摄影拍摄的操作技巧和方法、摄影设备的使用等摄影基础知识应用于实践,不断学生的摄影技能。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5]。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6]。《美学原理》告诉我们,“美”既离不开审美主体,也离不开审美客体,它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因此美是抽象的,美感的世界是意象世界。基于美育的非专业摄影课程将美学与摄影相结合,从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是感受摄影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分析摄影作品视觉上的美;二是从不同角度分析摄影作品“好看”的发生机制,可以从哲学中分析美是什么,从社会学的角度了解谁有权定义美,从历史学角度了解美在各个历史阶段是怎样被解释的。了解一幅经典名作背后的故事,剖析名作的审美立足点,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摄影可以分为纪实摄影和艺术摄影两个大类。与纪实摄影不同,艺术摄影师需要更强的审美能力,通过摄影这个载体表达自身对于社会现象、美好事物的态度。在美学领域,对于狄德罗的经典美学理论,古今中外的评价都是很高的,中国学者艾珉评论说:“狄德罗的‘美在关系’为美学研究奠定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他认为:“如果说人类有些思想成果的确能跨越时间和空间,历数百年而生命不衰,那么狄德罗的美学思想理应当列为这些珍贵成果中的一项。”[7]中国美学家王令中也评论说:“狄德罗几乎完整地道出了有关美学的基本辩证关系,对艺术实践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狄德罗的确是一个不应被美学界所忽视的伟大哲学家。”恩格斯也对狄德罗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如果说,有谁为了对真理和正义的热诚而献出整个生命,那么,例如狄德罗就是这样的人。”[8]引用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狄德罗的“美在关系”学说作为审美这一话题的切入点,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了解什么是美,怎样认识美。任何形式的艺术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摄影也不例外。在网络发达的当下,学生阅览照片的方式层出不穷,但是所阅览的照片质量难以把控,并且部分学生的审美素质还未达到一定高度,对一些好的作品存在审美障碍,因此如何赏析照片也成为摄影学习的难点和重点。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举例,引导学生正确地欣赏照片。赏析照片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看摄影师足够多的作品,总结画面中运用到的构图方式、色彩元素等,了解一系列摄影创作理论,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分析作品的能力。赏析照片还需要了解摄影师的生平和审美取向,且依据作品拍摄和发表的时间线去分析创作作品时的社会背景。赏析摄影作品、探讨作品蕴含的政治、经济、人文等内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还可以发掘作品的人文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实现美育目的。

(三)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审美能力相结合

实践出真知,再多的理论知识学习也是纸上谈兵,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技能。应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审美能力相结合,推动摄影实践教学与审美教学共同进步。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除了教学生如何赏析照片外,教师还可以依据自身的经验向学生推荐一些官方正规的摄影作品展示渠道,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摄影作品在平台上进行展示,并学习平台上他人的优秀作品,给予学生正确引导。在实践环节,教师不要限制学生拍摄的主题,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为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自由地进行艺术创作,进而提高学生的拍摄技术和审美能力。高校可以举办主题拍摄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摄影实践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摄影水平。教师在明确摄影实践要求后,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摄影水平进步。学生开展摄影实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相互递进的关系。第一个阶段是基础阶段,学生会格外在意照片中构图方式的运用,比如三分线构图、中心构图、对称构图、引导线构图、黄金分割构图等。在第一个阶段,学生会使用相机或手机自带的三分线功能,下意识地观察周边的环境,并且利用这种方法去拍摄。经过不断尝试与练习,学生拍摄的照片整体达到及格线,会比没有摄影基础的人拍摄得更好,但与此同时学生内心会逐渐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不满,急切地寻找突破点。随后学生会进入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会比较注重构建摄影中的平面秩序,同时观察力会变得更加敏锐,会不自觉地将生活中很普通的事物进行图形组合,追求一种形式美感。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与学习,学生会进入到第三个阶段。摄影实际上是一门分析学科,画家是在空白的画布上开始作画,摄影师则是在混乱世界里选择图像[9]。摄影师如何选择主题、主体以及构图的形式,皆是由主观心理驱使的吗,包括选择哪个角度进行拍摄、画面中应该包含哪些内容、什么时候按下快门等。一般来说,一幅画面采用大光圈拍摄会更容易掩盖照片中的瑕疵,这是因为大光圈下除画面主体外的元素都是虚化的,阅读者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画面主体上,而相同的画面一旦变成小光圈拍摄,那些在构图的时候未曾考虑到的内容都会突兀地出现在画面的各个角落。因此,摄影师不得不去调整构图,重新审视画面中的细微之处。摄影艺术大师之所以能被称为大师,就是因为他们把画面中的各个元素、每个事物的位置,全都控制到了极致。照片是二维的,当三维的空间通过单点透视投射到一个二维平面即照片时,即使很远的物体也会和前方的主体形成一种并置的关系,画面中的各个元素就会建立起之前并不存在的各种关系。上述三个阶段是学生进行摄影艺术实践必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摄影的一道坎,学生可能因找不到自己的突破点而放弃摄影,也可能在自己不断探索事物结构时受到很多人的质疑从而怀疑自身,也可能在进行更深一层的学习中找不到方向从而事倍功半。作为教师,在学生开展艺术实践时不光要注意技法和理论的运用,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成长,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摄影水平提高。非专业摄影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是美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使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将“美感”这个学术词汇真正内化于心、融入生活。如今,公共艺术课程需要改革创新,高校应推进美育工作,将课程思政融入公共艺术课程改革,探索基于美育的非专业摄影课程教学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以美的标准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努力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作者:王子骞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