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初中物理学科融合劳动教育教学策略

初中物理学科融合劳动教育教学策略

摘要:“五育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劳动教育既是有效途径,也是实施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多元整合的知识观、实践参与的学习观、聚焦核心素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观是“五育融合”视野下初中物理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价值基础。体验性、适应性、实践性、安全性、创造性是“五育融合”视野下初中物理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学习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唤醒劳动意识;展开物理学科项目式学习,提升劳动能力;基于物理知识解决真实问题,强化劳动体验;培养学生科学的责任态度与精神,形成劳动观念,是“五育融合”视野下初中物理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五育融合;物理教学;劳动教育;教学策略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是我国教育改革必须回应的重要问题。在2018年9月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上,特别指出,中国教育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入各级各类教育以及教育的各个方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是“五位一体”而非彼此独立的,因此,在全面推进“五育”的过程中,应逐渐从“五育并举”向“五育融合”转变,不仅仅指向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的发展,更应该注重以个性和特色为核心竞争力的整合性发展。如何落实立德树人?劳动教育既是有效途径,也是实施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小学教育来说,不仅应该开发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还特别应该在“五育融合”的理念下,注重在学科课堂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物理学科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是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应结合物理学科特性,寻找物理教学与劳动教育的契合点,在物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

一、“五育融合”视野下劳动教育的内涵

“五育融合”体现的是综合育人价值,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在传统教育中,存在“五育”发展不均衡,重“德育”“智育”“体育”而轻“美育”“劳动教育”的现象,这使学生出现整体发展失衡、个性发展不足等核心问题。因此,“五育融合”的关键在于寻求各育间的联结,以联结点为载体切实落实“五育”。作为五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劳动教育不等同于劳动,劳动是为了达到教育目的而采用的一种重要方式。所谓劳动教育,是为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正确的劳动习惯、形成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精神品质,教师采用的以劳动为重要方式来引导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个性、自由发展的人的一种教育活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是劳动教育的主要方面。

二、“五育融合”视野下初中物理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价值基础

(一)知识观———多元整合

无论是物理核心素养的培育,还是劳动素养的形成,都离不开相关知识的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时,首先应该解决的就是知识的学习,如何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又习得劳动理论知识呢?“整合”是关键,应通过对物理学科知识与劳动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挖掘知识内核与价值内涵,对学科知识内容进行整合性的改造,找到“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让最核心、最关键、结构化的蕴含劳动理论知识的物理学科知识成为教学的内容,以提升物理教学的深度和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质量。

(二)学习观———实践参与

物理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的学习机制与学习方式存在差异,如何找到途径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在多元整合知识的基础上,实践参与是整合“五育融合”学习的最佳模式。在实践参与中,学生可以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可以进行协作学习,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可以在切身体验中展开高阶思维,可以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融合创生,可以说,学生的素养是在实践参与中发展起来的。强调实践参与,需要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真实问题的分析、探究与解决,将“先学后用”改造为“学用合一”,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同时是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又是学习新知识的过程。

(三)发展观———聚焦核心素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观

新时代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与片面发展、畸形发展相对的,主要指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追求。本文所探讨的在物理学科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观下的教学方式的变革,以此为契机,对全面发展观下的“五育融合”做出更多的研究,从而促进学生整体性、多样化、个性化的全面发展。

三、“五育融合”视野下初中物理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体验性原则

劳动教育强调在“做中学”,这需要学生运用多种感官,通过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在劳动的过程中体会愉悦感、幸福感。此外,深度的体验有助于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因此,体验性原则是学生通过劳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情感升华的基础性原则。

(二)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首先是指在进行物理学科课程教学融合劳动教育时,要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以及实施劳动教育的生活和生产环境,选择合适的内容和形式,不能脱离物理学科的课程范围,为了“劳动”而劳动,也要杜绝在学科教学中忽略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使物理教学融合劳动教育浮于表面。其次,由于不同学生在年龄、性别、个性以及心理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因此在实施物理学科教学融合劳动教育时,要特别注意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注意劳动教育内容的适切、劳动方式的适度、劳动强度的适量。

(三)实践性原则

物理学科教学融合劳动教育最根本的方式是实践参与,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亲历实践过程,以此建构物理学科知识,发展核心能力以及形成劳动意识。可以说,物理学科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基本特性为实践性。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根据劳动教育的目标,拓展劳动时间与空间,创设学生参与实践的条件,让学生通过实践参与提升能力发展素养。

(四)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是一切教学工作的首要原则,尤其是在物理学科教学融合劳动教育时,其主要的学习方式是学生的实践参与,这必然涉及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而这些过程中都有可能由于工具的使用、材料的选择、设备的操作等环节带来某些不安全的因素,因此,在学科教学融合劳动教育时,必须要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通过必要的方式来排除各种安全隐患。如在课堂上要强调安全的重要性,进行相关的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在使用工具、设备等操作环节,要制订相关的使用规则、操作流程和安全规程,并指导学生进行安全操作培训;在实践环节要培训学生养成自我保护的意识,穿戴必要的保护用品等。

(五)创造性原则

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不仅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同样也是劳动教育的内在要求。物理学科教学融合劳动教育强调综合性、实践性和技术性特点,因此,融合劳动教育的物理项目式学习对于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等素养的培养有巨大的作用。在教学实施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进行创新探索,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通过设置有探索价值的问题促进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养成。

四、“五育融合”视野下初中物理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基本策略

(一)学习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唤醒劳动意识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现实生活中一些孩子的劳动能力却相对低下,究其原因,越来越好的经济条件让有些家长为了留给孩子更多的学习时间,觉得孩子没有必要参与劳动,家长为孩子包办了几乎所有的劳动,这让孩子们根本意识不到要参与劳动。因此,在物理学科教学中,首先需要唤醒学生的劳动意识。在物理学发展史上,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可以介绍在物理学发展史上,劳动对人类生存发展、对物理学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也可以介绍物理学家们在劳动过程中的发明创造,通过介绍物理学发展史中具有劳动教育价值的史料、故事,以此唤醒学生的劳动的意识。例如,在讲解“内燃机”的时候,可以先介绍内燃机的发明史,奥托为了设计指导一台全新的四冲程内燃发动机,进行了反复实验,历经了十多年二十年,终于将图纸上的原理研制成真实的机器。多次的失败,并没有减退奥托的研究热情,1876年,经历了14年呕心沥血的研发,奥托终于制造出了由进气、压缩、做功、排气四冲程构成的发动机,人们也将内燃机的四冲程称为“奥托循环”。通过物理学家发明小故事的分享,让学生了解到劳动的重要性,同时体会到劳动能够产生巨大的价值,从而唤醒学生的劳动意识。

(二)开展物理学科项目式学习,提升劳动能力

初中物理学科主要学习力、热、声、光、电、电磁六大方面的内容,涉及的物理现象渗透到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且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这为开展丰富多样的物理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物理实践活动不仅对学生物理学科知识的理解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生动有趣、参与体验的探究活动更为在物理学科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实际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可设计强调动手实践的项目式学习,根据物理学科内容规划来创设生活或生产的劳动情境,设计真实的劳动任务,引导学生围绕学习任务通过以“做中学”为主的学习方式,在实验、观察、制作等教学活动中掌握某种工具的使用方法,明确工具的操作规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到物理知识与技能,提高劳动能力。例如,在八年级物理“简单机械”的学习时,可以设计名为“比一比:谁能吊起最重的货物”的起重机模型制作比赛,学生通过设计并制作一个起重机模型,不仅可以学习到杠杆和滑轮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理解不同机械的机械效率,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设计起重机模型图纸、制作简单的起重机模型过程中,能够学会合理选用材料,正确使用各种工具,提升劳动技能,强化劳动知识的理解,并能在设计方案并实践的过程中,同时促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及劳动素养的发展。

(三)基于物理知识解决真实问题,强化劳动体验

很多物理知识现象与生活息息相关,大部分生活中的问题都可以运用物理知识和技能来解决。例如,学习了电学相关知识,可以进行小家电的维修;学习了光学相关知识,可以解释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提出解决方案。因此,可以通过基于物理知识解决真实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劳动思维。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是简单地完成任务,而是要进行深度探究与思考。实践中的问题本来就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学生在解决的过程中必然需要运用各种知识、技能、品格等素养,综合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实现的是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此外,学生在真实问题解决过程中,将展示其个性和创造力,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高阶思维得到培养。例如,在学习了“家庭电路”后,学生可以对家庭电路中出现的故障进行简单的排查和维修,检查插座中的火线、零线、地线是否连接正确,学会灯泡的更换等;再如,学习了“摩擦力”以后,可以解决如何在冰面上行走不打滑的问题;有的时候喝奶茶,吸管却总是插不进去,如何解决?口罩是我们如今出门必不可少的随身物,如何一秒辨别医用口罩的真假?如何拧开玻璃瓶上太紧的铁盖?大多数生活中的常见问题,都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因此,可在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在加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知识理解的同时,强化其劳动体验,为树立劳动观念奠定基础。

(四)培养学生科学的责任态度与精神,形成劳动观念

物理课程的学习,不仅需要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训练物理思维,提升探究及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的责任态度与精神。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物理好奇心与求知欲、实事求是与敢于质疑的态度、科学服务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意识[1]。而劳动观念则是对劳动所持的基本态度,即需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不难看出,无论是学生科学责任与态度的培养,还是劳动观念的形成,都不是通过短时间知识的学习就能获得的,需要经历漫长的内化过程。因此,可以在科学的责任态度与精神的培养过程中,进行思想浸润,同时向学生不断输入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最终使学生在养成科学的责任态度与精神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与价值判断。总之,在物理学科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不仅能够丰富物理学科的育人价值,还能发挥劳动教育的文化价值,使“五育并举”向“五育融合”转变。因此,在进行物理学科教学时,要不断挖掘物理教学中的劳动教育素材与资源,积极践行物理学科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索,以此为基础,实现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人本价值,促进学生生命整体地、个性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文风.基于化学学科高中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问卷设计[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9.

作者:杨静 单位:成都七中育才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