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发展现状(9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发展现状(9篇)

第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发展学生语言对策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角度的目的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毕竟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匮乏,需要不断地培养以及提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结合笔者多年的教育经历,归纳总结应该如何通过语文阅读教学来发展学生语言。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言策略

一、扩大阅读范围

我国实行义务教育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在义务教育期间,语文可以说是一门主要的学科。关于语文课程标准,也有了非常多次的变革,但是无论怎样修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总是包括一项内容,那就是广泛阅读,可以看出,广泛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这应该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认真地在日常的教学中贯彻广泛阅读的目标,这将会对小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语文是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如果从本质上解读语文的话,那么语文就是人按照言语的方法生活,因此小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学习如果按照言语的方式去生活,如何使得自己的生活更多的多元化。小学生学习语文有标准的教材,但是单纯依靠教材并不能够满足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而且也不无法满足促进小学生发展语言的需要。因此,如果想要发展小学生的语言,那么就必须进行广泛的阅读。朱永新教授说过一句话,非常明确地阐释了广泛阅读的意义,那就是“理想的智育,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学习工具,拓宽智育途径,让学生在风格世界的时空中纵横驰骋”。通过广泛阅读,可以让小学生语言水平大幅度提高。广泛阅读,既可以读到李白的《将进酒》,从中学白的粗犷豪情,也可以阅读杜甫的三吏三别,从中学习到杜甫生逢乱世,悲天悯人的感情。通过广泛阅读,一方面能够让小学生学习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完成语言的积累,另外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可以说,想要通过阅读教学来发展学生语言,那么就必须注重广泛阅读,扩大阅读的范围。

二、加强自我理解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即使是同一个师傅,不同的人将来取得的成就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这句话也完全适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发展语言方面,所以小学生想要通过阅读来发展语言,最关键的还是需要依靠自己。可以说,小学生通过阅读来发展语言,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教师教授的结果,而是自我理解的结果。如果离开了小学生自己的感悟、理解,那么无论再怎么高明的教师,也无法有效的促进其发展语言。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这一点的话,那么将会非常有利于小学生的阅读教学,更加有利于发展学生语言。想要发展学生语言的自我理解,其实有很多指导,毕竟在这方面有很多名师的教学方法可以借鉴。对于那些刚刚学习语文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应该给予充足的耐心,而且还要给予尊重,尊重其自我理解的结果。所以,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支持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感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只是引导。小学生自己理解感悟,应该立足于整篇文章,而不是选择某一个段落或者是某一个句子去理解。以小学语文课文《泰山上的挑夫》为例,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的时候,首先应该让学生自主地去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来了解这篇课文所讲授的内容,所要表达的意义。为了能够让小学生可以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内容,那么就必须进行充分的阅读,能够贯穿课文前后的内容,这样才可以增强自我理解能力。所以,当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应该让学生选择多元化的阅读方式。在小学生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泰山上的挑夫的相关视频,让其能够身临其境一般来感受一下这些挑夫的工作环境,从而能够更加明确的了解课文的内容。除此之外,想要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应该加强交流与沟通。这里所谓的交流与沟通并不是说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还应该加强学生与作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追寻作者的足迹,从作者的经历来感受作者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另外,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写出自己阅读的感悟以及理解,这样能够更好地发展学生语言。

三、促进思维创新学习语文有什么作用呢?

这是很多人的疑问,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有很多,因为如果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虑的话,就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对于教师来说,如果看到这个问题的角度不一样,那么教学方式也就会出现很多差异。这很好地体现了一句话,那就是语文观什么样子,语文教育观就是什么样子。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很多人都是不屑一顾的,认为无法达成这一目标。但是只要是教师能够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案,那么完全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而这也非常有利于发展学生语言。小学生如同一块有棱角的石头,远远没有成年人的圆润,所以其思维方式也更加的多样化,甚至可以说是天马行空。正是因为有着这样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才能够进行思维创新。不过,想要在阅读中实现思维创新,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着手,一个方面就是教师应该充分的发掘小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另外一方面还应该制造思维创新能力。语文教材有很多版本,无论是哪一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都收录了很多著名的篇章,即使是小学生的语文课本中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文章。这些课文有的内容非常的浅显易懂,能够直接找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有的文章作者却把自己的感情隐藏在了句子里面,这就要求小学生要自己去理解,甚至是发挥创造思维去理解。以课文《姥姥的剪纸》为例,这篇课文中详细地介绍了剪纸这一民间艺术,但是在阅读的时候,不应该把目光都放在剪纸技巧上面,还应该去了解作者这篇文章的意义所在。在文章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姥姥有着精湛的剪纸技巧,那么姥姥到底剪出了什么样子的剪纸呢?这些剪纸有着怎样的含义呢?在我和姥姥分别之后,姥姥还是给我邮寄了很多类型的剪纸,这又代表着什么意义呢?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发掘出在作者以及姥姥之间深厚的感情。

综上所述,想要通过语文阅读教学来发展小学生语言,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需要扩大阅读的范围,其次则是应该加强自我理解,最后则是要培养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夏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发展学生语言策略思考[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1).

[2]陆小平.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1(S1).

[3]高晓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究[J].赤子(中旬),2014(3).

[4]陈永旭.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16(2).

作者:刘慧芳 单位:宁夏平罗县城关第六小学

第二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分析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以美育的观点审视和进行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学内容。而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审美,提高审美情趣,塑造全面发展的完美个性等方面是十分重要的。审美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充分调动师生的审美情感,挖掘教材中的各种审美因素,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实施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阅读教学最本质的需要。

【关键词】阅读教学;审美教育;审美情感美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被忽视,在目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追求高分数成了学生和老师的最终目的,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材料中,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而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审美、创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塑造全面发展的完美个性等方面是十分重要的。审美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

审美是一种人的精神需求,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期望与追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最高目标,以一定的教学内容为基础,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通过默读、诵读、感悟以及联想和想象等方式,充分挖掘、发现文本中所包含的各种审美因素,使学生在获得文本知识的同时受到正确的审美教育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训练,培养出富有个性的审美素养和审美创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

审美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语文学科重要的教学内容。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是按美的规律,用美的信息去激发阅读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获得高尚的审美情趣。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形成是以教材为媒介,通过众多文章在知识、情感、技能三个因素的交织运转中形成的。使他们在开放的阅读活动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品质,把握辨真伪、识善恶、分丑美的正确审美准则,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审美教育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作品的形象性和情感性特征,发挥作品审美愉悦功能。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多渠道的情感诱发,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反作用于阅读活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对于课内的阅读教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来实施。

(一)创设审美情境

对于课堂阅读教学活动,其中导语环节的语言设计及表示尤为重要,精彩生动的导语,引人入胜,往往瞬间即可激发学生的热情,引起心灵的震颤。好的导语设计可在开课时就触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从表达看不仅是语言的优美,而且凝聚了老师真切的情感,传递给学生的是听觉之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陶冶。在阅读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恰当的播放配乐音频、图片、录像等感性材料。通过一定的节奏和旋律,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情境之中,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再通过老师及时的引导和启迪,学生就会展开丰富的想象,脑海中就会呈现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美景,欣赏到教材中各种美的因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得到道德的感化、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滋润。

(二)重视美读体验

情感体验作为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美读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提倡在语文教学中要进行美读,认为美读可以体悟文情,传情达意。他认为,多次的美读首先能让读者体会文章的情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陶冶读者的情感世界,即体悟文情。美读不仅能体悟文情,更能理解到情感背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义,即传情达意。美读可以把阅读材料中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即能了解作者要表达些什么,又能达到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毫无障碍的接受阅读内容的感染熏陶。因此,美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材料内容、陶冶学生性情的主要途径。

(三)深化审美感悟

所谓的审美感悟实际上是将阅读材料中所隐含的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意象,借助一定的力量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使他们通过一些非语言,非概念式的思维活动而形成一种主体内心可感受到得体会和体验,产生一些文字表象之外的审美意象。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文字表象,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感性对象的知觉性认识上,而要有透视力,能够深入学习和理解,进入文章的深层领域,调动一切心理机能去挖掘和体味,从而“悟”出文章深藏的意蕴。审美感悟的实质是在对文本的品味、体验基础上的哲学思考,是对文章深层的理性揭示。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清晰地认识到“感悟”这一层面的重要性,不能一味地沉浸在文章表象的层面,而应深入文本,挖掘深蕴其中的更多的精神内涵。

总之,阅读教学审美教育就是要教师引导学生跨越文章文字的界限,把艺术的精魂唤醒,让学生心灵尽情地领略文章艺术营构世界的无限风光。同时,审美教育也是学生精神获得解放,情感得到同化,人格得以升华的过程。因此,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要更加突出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作者:王春晖 单位: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贾川乡中心小学

第三篇:小学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对有效的教学策略做出探讨与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自主学习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更大的自主权,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新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对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与实践。

一、渗透理念,创造条件

首先要渗透“大阅读”理念。“大阅读”就是“大量阅读”“在生活中阅读”“自主阅读”,教师要倡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基础教育阶段大量汲取中外优秀文化营养,陶冶美好情操,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注入核心动能。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必由之路,学生的阅读能力直接关系着其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目前,“大阅读”理念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阅读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在阅读教学中用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体现为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后,就能自己认知,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从而产生更为浓厚的阅读兴趣。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知识水平、思维模式、生活体验等存在很大差异,与此相应,他们的理解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要针对这种差异,多与学生交流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并以问题为依据,设计切实的阅读教学方案。我们要摒弃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下教师“填鸭式”的讲解、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方式促使学生自主阅读,对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阅读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解答问题,并在问题的引领下去分析领会文章的主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教师还要针对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的质疑、困惑等进行细致的讲解,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阅读有益于学生成长,但前提是必须有正确且高效的阅读教学理念的指导,才能收获满意的效果。

二、优化教法,激趣促能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有效提升阅读质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要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长久不衰,关键是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方法。教师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开辟自主学习的空间。为确保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笔者在阅读教学中首先给学习小组出示明确的学习目标。比如在执教《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提出如下学习目标:1.我来朗读:要求学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自己熟读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共读;2.我来提问:对有疑惑的问题,让小组成员相互交流;3.我来讲述:把自己的读后感给其他组员讲一讲。学生经过这样长时间的训练后,在阅读中就会对自己的学习提出要求,自主学习意识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习兴趣也会愈加浓厚。

(二)发挥教材的应用价值

每本教材都是众多专家呕心沥血的劳动成果,教材的科学性体现为按照学生理解能力由低到高的特点,由简入繁、由易到难地循序推进。我们要尽可能地发挥教材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强化和巩固,同时学会运用。比如,在《陶罐和铁罐》的教学目标中,有正确读写“奚落”“谦虚”“傲慢”等词语的要求。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笔者便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如,说说你对“奚落”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有没有受到过奚落?通过对教材的进一步运用,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对文中生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以生为本,正确引导

(一)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改革理念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发散性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发挥自己应有的影响,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这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比如在《桂林山水》一文的教学中,笔者这样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并思考自己从课文中读出了什么。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问题的设计又是灵活的、随意的,所以学生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感受都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得到了有效训练。

(二)尊重学生的解读

语文这门学科的开放性特征决定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个性化的认识,特别是对文学作品来说更是这样。新课程改革理念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这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但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完全脱身,而应及时对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新颖独特的见解给予肯定,对于一些明显错误的见解,则要及时进行纠正。比如在《那天》的教学中,学生对于把汽车给父亲还是给库伯这一问题,看法上存在分歧,有的认为应该把车留下,因为这是父亲梦寐以求的,而且两张原本也都是父亲买的,有的认为不应该留下,因为做人应该讲诚信。针对学生们的分歧,笔者设计了一个探究“道德难题”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留下车或还车会使人得到什么,同时又失去什么,并进行写话练习。这样的活动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分享阅读收获、交流疑问及思考成果的平台,引导学生的思考不断深入,直达心灵深处。最后大家都认识到:精神的充实、情操的高尚才是快乐生活的源泉。

四、整合资源,优化模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时间是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因此,教师应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机会。课外阅读是增加学生阅读量的主要方式,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爱好,成立诗歌朗诵社团、经典诵读社团、讲故事社团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在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时,根据学生对黄河了解较少的情况,笔者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有关黄河的图片及视频资料,看完后让学生去思考黄河是一条什么样的河?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那么,黄河又是怎样由“摇篮”变成“祸河”的?在小组交流中,学生们结合看到的资料,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黄河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为的破坏。这个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说一举三得。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以此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其创造美好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陈露 单位:忠县实验小学

第四篇:新课程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础。通过阅读教学,可以发展小学生智力,锻炼思维能力,同时陶冶情操,提高对文学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本文就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一些见解。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让阅读成为生活习惯,让阅读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让阅读成为我们的国家发展战略!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新课改提倡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计划创设符合教学中心任务的情境,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情境中产生阅读的兴趣和动力。特级教师于涟老师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合理运用故事导入、歌曲导入、视频导入、表演体会或实物模型展示等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这样不但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期待,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而且有助于强化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例如在《花钟》这篇课文阅读教学时,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对于各种花的认识不多,较难把花的名称和实物对接起来。本人课前到花卉市场购买这些花,少数花卉难买到,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这些花,并介绍这些花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增强学生的感官理解,并且在新奇、有趣的情境中开始了阅读教学。这样学生的阅读情绪高涨,同时拓展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增强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决心。

二、先学后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允许学生有独特的阅读体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他们对文本的判断也会有不同的标准。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可以先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这就是先学后教法。教师如果在课堂一开始就传授新知识,学生就会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无法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前,让学生先行阅读,根据阅读内容列出阅读提纲,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一些不能理解的问题进行探讨。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不理解的疑惑进行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组成小组互相讨论,做到教学相长。这种阅读模式不但贯彻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而且真正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平台,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例如在《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阅读,列出提纲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讨论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学生在一个平等、民主的气氛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不但理解了老班长的高尚品质,激发了兴趣,还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受到了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教育。

三、搭建学生与文本的情感沟通的桥梁,深化主题

笔者认为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对学生思想塑造的过程,而非一味扩充知识面。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情以辞为载体,披文方能入情”。教材选择的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的,字字句句皆关情。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文眼,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这需要搭建学生与文本交流的情感沟通的桥梁,才能带领学生进入文本的意境,体验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借助作者的丰富描写,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气魄和情怀。如教学《白杨》时,我引导学生抓住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使学生深入领悟到边疆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不畏艰苦的精神。通过对文句的解析,学生勾起无限的遐想,犹如置身于茫茫的戈壁,看到了一颗颗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四、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学会质疑

朱熹说过:“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让学生对阅读内容展开质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阅读的原动力。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会质疑,通过质疑、解惑,在师生之间建立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提出一些探究性、启发性的问题,同时把问题问得恰到好处,这里是指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鼓励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帮助学生培养阅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阅读往往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升华,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的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与象共舞》时,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巧妙设计问题:“如何才能做到与象共舞;如果你是大象,你想对人类说点什么呢?”这样的质疑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个性化的发展。

撷英拾华,点滴积累,阅读教学任重道远,在阅读实践中,只有经过不断地积累和总结,才能通过的阅读能力,这对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庆庆.在阅读教学在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J].小学时代(教师),2012(5).

[2]高勇.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入手,探索小学语文课中的数字教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6).

作者:张子华 单位: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第二实验小学

第五篇:小学语文活动性阅读教学思考

摘要:我们现在都是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难以做好这些。语文阅读是学生自身的体会,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学生身上。教师要做的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其更好感悟文字中的更深含义。阅读教学的目标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做一个有心人,去发现身边的美。让“活动”走进阅读课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阅读;情操;探究

有一定的教学理念后,教师就要学会寻找一条让学生更好获得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因为不同的情况需要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果我们不会转变那阅读便不能走入学生的内心,尤其对于小学生,他们心理还未成熟,更加需要适合他们特点的阅读方式。通过实践,笔者发现在阅读教学中开展一些有创造性和活力的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有兴趣去进行课堂学习,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

1在情境中开展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情景交融、文采横溢的文章。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字里行间间都能感悟。如果我们在情境中开展阅读活动,可以让学生走进作者世界,感受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林海》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选自老舍访问内蒙的游记《内蒙风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并由景展开联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笔者首先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有关大兴安岭的资料进行了交流,应该说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林海有了初步印象。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上课开始,笔者利用多媒体再一次展示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然后让学生谈谈“林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孩子们欢畅的交流中不知不觉为孩子们营造了良好的乐学氛围。在情境中我们才能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写作心情。

2引导学生有效积累新课标规定

语文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如何才能使积累更加轻松进行呢?有时候不起眼的写写画画也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悯农》这首诗,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如何让学生快速掌握这首诗?笔者有意去除诗句中的一些关键词,然后让学生描绘出自己认识的画面,然后补上关键诗句再让学生描绘。结果前后两幅画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只有通过这种愉悦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积累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这种两全其美的方式何乐而不为呢?

3在看法不一时活动

每个人的思考大多时候是不同,他们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难以预料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认真考虑,随机应变,及时想出解决方案,不能忽视学生的问题,能当场解决的就及时帮学生解决,难以解决的我们可以师生共同讨论找出其中的答案,也可以让学生课外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真理。在教学《水不停流》一文时,针对文章中哪个小朋友的做法正确,每个同学有不同的看法:有点说小明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他他看到水龙头的水哗哗地留能及时报告老师;有同学说小张的做法正确,因为他能动手及时把水龙头关掉能更好节约水。在这节课,笔者做了一个观察者,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探究其中的对与错,使学生能全面考虑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做出正确的判断。让学生从浅显的直观感觉过渡到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就是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很多时候,学生只有自己有深刻理解后才能辨别对错。

4在学生个性十足时活动心理学研究

表明,学生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和发扬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更好找到自己的优势。课堂中我们可以开展相关的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笔者让班上的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演示书中发生的故事:(1)抓重点词句,通过人物心理、言行的揣摩,体会人物个性特点和品质。(2)以读为本,读中提升情感;引入材料,丰满人物形象。唤起学生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共鸣。通过扮演把学生的特点充分展示出来,进一步再现文章的情节,这样不正是达到阅读的目的吗?不单单是角色扮演,我们还可以通过游戏、演讲等方式来进行活动。

5在内化语言时活动

现在的语文教材中大多数课文中都有大量的名人名言和成语,供学生积累。假如我们只是要求学生自己把这些优美的词背下来,我们发现学生并不是能在作文的写作中很好的运用,很多时候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源于学生根本没有理解词句的意思和使用的语境。我们做法是要学生通过查找字典来真正了解成语的意思以及它相近的一些成语,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掌握更多的成语,在运用的时候得心应手。如在学习《我的战友》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首先理解文章中的居高临下、纹丝不动等成语,然后要学生用更多的成语来形容这位英雄如:舍己为人、舍生忘死、机智勇敢、无私奉献……通过举例,学生就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成语,当自己写抗战英雄类的文章时就能快速在脑海中搜索到对应的成语。一时间掌握过多的成语对于小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我们可以要学生当时及时运用所学的成语进行造句或者写一段话来帮助学生记忆。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成语又培养了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很受老师和学生喜欢。

我们只有在不断探索中才能找到教学的规律,才能恰当运用活动性阅读教学。只要我们和学生共同奋进,就一定在困难和迷茫中寻找到一条道路。不断唤起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创造一个自由、激情的教学环境,不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我们的教学课堂活跃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能真阅读、真进步、真收获。

作者:周雯 单位:上犹县第二小学

第六篇: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用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已无法吸引学生,学生很难融入到整个阅读学习中。为了改善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文章提出了将趣味教学法应用于阅读教学中,并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趣味教学法的具体实践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趣味教学法;实践

语文学科具有非常强的人文性和实践性,所以,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合作探索及纵向发展的过程。而语文学习的实践形式之一就是阅读,这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环节,是学生掌握文本信息的一种主要方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际上是学生、文本及语文教师的一个对话过程。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有效改善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就是趣味教学法。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真正喜欢阅读,并主动提升阅读能力。

一、趣味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有效的教学方法

既可以帮助教师顺利传授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小学语文教学属于基本教学任务,为了改善该学科的教学质量,尤其是阅读教学效果,就应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课堂上一般存在的问题是:①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较传统,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起来,使学生专注于课堂学习;②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学习时,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学生缺乏阅读兴趣,甚至讨厌语文阅读课。上述两方面的问题均不利于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而如果采取趣味教学法,既可以丰富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激发出来,从而有效弥补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趣味教学法的应用

(一)合理设计文章的导入方式

首先,语文教师可以制作一些与课文题目存在密切联系的精美课件,使所有学生都能直观地看到课文所描写的事物,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快速融入文章的故事或情境中。比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文《桂林山水》中,作者开篇就表示自己已经看到过西湖的平静及大海的壮阔,可是却没有见过漓江的水。从作者语句中能知道漓江水的美不能用语言形容,然而实际上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并不清楚。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将漓江展示出来,让学生获得视觉享受,迅速融进课文的场景,有代入感地阅读课文,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在脑海中想象桂林山水的各种特征,逐渐形成一幅美妙的画卷,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其次,语文教师还可以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事先准备一个比较生动、适合学生的故事。因为小学生大部分喜欢故事,所以,故事性强的内容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进而使他们融入阅读教学的情境中。

(二)采取有效提问的方式

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文章思想。语文教师所提的问题既应该与文章有紧密的联系,还应该与学生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相贴近,并且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比如,对于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爬山虎》的教学,教师可以在阅读活动正式开始前,向班上的学生提出一些趣味性较强的问题,并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在课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如:“大家在生活中看到过爬山虎这种植物吗?”“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功能?”这些问题能让学生对文章产生兴趣,同时,在学习时带着针对性及目的性去阅读,努力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阅读效率会更高。结束阅读后,学生就会主动回答教师课前所提的问题,这既能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又可以使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及阅读技巧,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三)应善于表扬

学生实际阅读时,教师也应不断鼓舞并激励学生。教师的表扬可以直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使其具有阅读信心。比如,教师在讲授小学五年级《晏子使楚》这篇文章时,可安排学生对晏子和楚王这两个角色进行扮演,并依据阅读材料内容完成角色扮演过程。最后,教师按照学生的具体表现给予鼓励及表扬。这样一来,学生就有足够的信心进行相关阅读。

三、结语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采取趣味教学法,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调动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及创造性,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阅读提供比较自由的环境。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合理引入阅读材料并精准地把握材料的主题,不断鼓励学生,使其热爱阅读,从而获得理想的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曾盈.试论如何做好小学语文的趣味阅读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上旬),2016,18(1):67.

[2]赵兴荣.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趣味教学法的运用[J].课外语文(下),2015,25(12):148.

[3]郑德萍.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6(52):441.

作者:文五省 单位:甘肃省庄浪县韩店学区

第七篇:小学生阅读教学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

摘要:针对主观能动性进行了概述,并论述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出了教师要在语文阅读素材、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语文阅读体验以及语文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等方面开展阅读教学。

关键词:主观能动性;语文阅读;小学生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阅读课堂。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具体来说,就是指小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自主性,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阅读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的参与度。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教学中,阅读教学部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注重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明确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来展开有针对性、有目标性的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

一、主观能动性的概述

主观能动性也称“自觉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或能动作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式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小学语文阅读部分的教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在教师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到教师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中,提高自身在语文阅读课程中的活跃度和参与度,从而促进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够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自觉阅读,提升语文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与教师、其他同学进行沟通交流,积极参与到语文阅读教学中来,提高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另一方面,在课堂学习之外,学生能够将教师在课堂内教授的内容进行整理和消化,并且凭借课堂教学中习得的阅读方法,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提升阅读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语文阅读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丰富语文阅读素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于一门语言类科目,语文阅读兴趣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高频率、高效率的阅读才能够得以提升。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自身的语文阅读兴趣是提升其语文阅读能力及语文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素材主要来自于小学语文教材以及部分练习册,语文阅读素材内容较单一,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因此,为培养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需要教师丰富语文阅读的教学素材,让学生能够在语文阅读课程中获得不同的阅读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教师可以将中外名著中的经典对话、片段进行整理,给学生充当语文阅读材料;教师还可以将部分报纸、报刊中有趣的记事、记人的段落摘录下来充实阅读素材。此外,还可以将学生的优秀作文也作为语文阅读材料。

(二)多样化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多方面培养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或者学生阅读、教师讲解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程度较低,互动效果较差,更谈不上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丰富语文阅读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开展阅读的积极性。语文阅读模式的创新和丰富,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与教学目标相结合,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阅读的学习中来。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由教师有目的地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也可以采用情景式教学模式,由教师或者学生设定具体的情景,在该情景中进行对比性阅读等。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必然会使课堂学习方式更加丰富,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主观能动性的发展。

(三)生活化学生的语文阅读体验,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理解能力

生活化学生的语文阅读体验,主要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对学生的阅读教学做出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不同的情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的要求,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会中华文化,学习和发扬中华文化的进程中。生活化学生的阅读体验,主要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将学生的阅读练习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学生的阅读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只有这样的语文阅读,才能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共鸣,帮助学生通过阅读练习找到与文章作者互通的思想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生活化学生的阅读体验,要求教师促进学生积极开展语文阅读交流会、读后感演讲比赛等,丰富学生的语文阅读体验,将学生的阅读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促进语文阅读体验的生活化,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主观能动性。其中,生活化学生的阅读体验很重要的一方面就在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阅读代表中华文化的诗词歌赋以及各大作家的作品。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阅读,以及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增加学生传统文化的积淀,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四)将语文阅读与语文写作相结合

语文阅读和语文写作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是相互依存、互相配合的。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时,要将语文阅读和语文写作相结合。例如,将语文阅读材料进行分析,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如何进行写作,从而促进学生阅读主观能动性的生成,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水平、综合成绩的提升。再如,教师可以通过作文互判的方式,让学生阅读其他同学的习作,互相借鉴其中所运用的写作技巧,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与写作水平。

三、结语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时期,而语文作为中华民族的语言,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基础以及学生学习的兴趣都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而这个时期的学生往往会出现学习缺乏主动性、缺乏良好学习能力、缺乏正确的学习习惯等一系列现象。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时,要明确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增强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方面的积极主动性,与学生进行高效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在语文阅读教学素材、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语文阅读体验以及语文阅读与语文写作相结合等方面展开教学实践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小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崔艳秋.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J].神州旬刊,2015(12):29.

[2]李全忠.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J].新课程(上),2015(5):127.

[3]唐取云.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研究[J].俪人:教师,2016(4):25.

作者:朱继培 单位:四川省西昌市第五小学

第八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放式教学法的作用

摘要:随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得到较好的实践,其中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中,开放式的教学法获得较好效果,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及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基于此,重点分析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放式教学法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法;阅读教学;运用;小学语文

近年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其中开放式教学法以其具有的独特优势而得到高度关注,一方面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因此,有必要对开放式阅读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一、积极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推进语文阅读教学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理念已是广大教师的共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将这一理念贯穿于课堂与学生的学习中,而开放性阅读教学方法可以给小学语文阅读提供指导,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为小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提高小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进一步丰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资源,帮助小学生建构丰富多彩、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例如,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中《青山不老》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在课文的导入阶段播放相关的课件,向学生展示我国的晋西北地区出现土地沙化现象的课件资料,在学生观看完资料之后,引导小学生进行讨论,然后畅谈自己的感受,之后教师引入课文的阅读学习,如教师可以说:“在上一课中,学习印第安人是何等的眷恋与珍惜土地,而这节课,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一起认识81岁高龄的老人,他在晋西北土地上所创造的青山不老奇迹。”由此可以激发小学生对这篇课文的阅读兴趣。

二、在开放式的语文教学中设置开放的教学目标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所设定的目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是简单地强调学生能够真实地掌握哪些内容,然后通过大量相关的练习题进行巩固,这就使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敢偏离这一教学目标。但是,在开放式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拓展小学生的视野,增加对小学生阅读多元化的培养,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及创新能力置于更加广阔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而不是将具体的目的细化在每一课中,这对于促进小学生对阅读文章情感的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小学生的长远发展。例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桂林山水》这篇文章,通过学习桂林山水中的奇、秀与险,进而帮助小学生理解这篇阅读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如“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加深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理解;当学生进入《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文章的学习时,又可以通过与前面的阅读文章相结合,从而形成关于自然景物描写的主题学习,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谈论热爱家乡的主题或者是介绍学生熟悉的美景,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加深小学生对语文阅读文章中的深层含义的理解。

三、让阅读教学的课堂走出教室,增加学生对自然的感受

翻开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仔细阅读其中的目录就可以了解到:在内容的编写方面,它涵盖了自然风光的文章、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交流。因此,在开放式的阅读教学方法中,教师以具体的学习内容为载体。但是,授课的方式不能简单地局限于学校的教室,教师可以在条件成熟时将阅读教学的场所搬到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中去,例如,带领小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其中的魅力,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丰富小学生对阅读文章的内容的理解,而且也可以在开放、真实、自然的课堂中使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自然、欣赏自然,从而促进小学生领会与理解阅读中的知识,这对培养小学生发散性思维与开放式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纸船和风筝》这篇阅读文章时,需要小学生通过阅读来学习松鼠与小熊之间的和睦相处,然后通过教师的指导将其引申为同学之间、人与人之间甚至是人与社会和自然之间都要和谐、融洽地相处,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出游,进一步感受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是如何和谐相处的,从而为人们带来一个舒适的生存环境。

四、结语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法不是简单放任学生在课堂上漫无目的地讨论,而是需要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实现教师多样化课程的安排,从而使得小学生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感受能力。此外,教师还需要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地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对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最终达到真正拓宽小学生语文知识视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左治同.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阅读模式的教学策略分析[J].学周刊,2015(17):97.

[2]石月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小学语文教学法”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4(3):123-125.

[3]左银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及教学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2):193.

作者:李小刚 单位:甘肃省静宁县仁大镇南门小学

第九篇:多媒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用

摘要:在科技飞速发展,教育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且越来越广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契合小学生形象、具体思维的特点,将阅读中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具体形象,且丰富多彩。因而,借助多媒体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多媒体;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而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听讲的形式。这样的教学方式,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因而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此,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情绪,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1利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教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的导入教学,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应用多媒体导入教学。第一,根据兴趣,启动认知。第二,设障存疑,激发思维。第三,创设情境,激发求知。例如,教师在讲到《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课前在网上下载相关的视频动画,然后在课前利用动画导入教学,将课文内容以直观、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然后,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全文,并标注拼音,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同时为学生设置几个问题,如:“乌鸦一开始为什么喝不到水?”“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你从这个故事中懂得了什么?”等,通过问题的设立,启发学生的思维。此外,教师也可以用创设情景的方式导入教学,如: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个玻璃瓶,一只乌鸦,一堆小石子。并为学生设置问题:“如果想让乌鸦喝到水应该怎样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出与文中乌鸦相同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内容丰富且涉及范围广泛(如:科学、生活、人文等)。而小学生缺乏生活的经验且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时常对教学内容理解困难。针对这一情景,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阅读内容以生动的音像、图像及视频的形式呈现,创设逼真的教学情景,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从而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到《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时,文中写到“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针对这些描述,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识与生活经验。教师可以课前在利用网络的便利,下载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然后在讲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直观的图片与课文内容结合,如:为学生出示爬山虎生长阶段的图片与细节图片,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叶、茎、丝、触角等;同时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印象与理解。

3教学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

阅读教学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寓教于乐中将阅读内容进行延伸,将阅读中涉及的学科领域知识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学生讲解,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教师在讲到《太空生活趣事多》这篇课文后,学生就会对太空生活充满好奇与向往。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发挥想象,描述一下太空世界的模样。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与太空生活相关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宇航员在太空中睡觉、喝水、走路等情形。同时,在视频观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失重”现象,为学生延伸解释一些相关的知识,同时有利于帮相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另外,在阅读讲述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关的练习,如:“自由想像太空的奥秘,画出你心目中的太空。”“根据课文展开想象,假设你在太空会发生什么样的趣事?以‘我的太空生活’为话题,写出一篇作文。”通过这样的教学延伸,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可以有效促进阅读教学,增强阅读教学的效果。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与情操的陶冶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时,应合理使用,明确教学目标,发挥其优势,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郑玉青.运用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J].新课程(下),2014,01:84.

[2]沈阳.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新课程(上),2015,07:140-141.

[3]王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剖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1:103-104

作者:林德辉 单位: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城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