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分析(3篇)

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分析(3篇)

第一篇: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探讨

【摘要】当前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群体,其师德建设成为了国家极为重视的一项任务,而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关键又在于长效机制的形成。文章首先论述了机制形成的要素、条件和过程,随后分析了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机制缺陷,进而从建立健全的青年教师师德规范制度、提供青年教师需要和利益保障的激励政策以及加强青年教师的自我学习和自觉自省三方面提出了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形成的有效性措施。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一、机制的形成要素及过程

“机制”在社会学理论中有三个基本涵义:第一是指事物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联,也可以说是指结构;第二是指事物在规律运动中所发挥的效应和作用,即功能;第三是指事物在运动过程中发挥效用的原理和过程。概括而言,社会学理论认为“机制就是带规律性的模式”。

1.制度是形成机制的核心要素。长期以来,在对机制与制度的研究当中,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误区,认为机制是可以建立或者说构建的,而事实上,机制只能形成,不能构建,能够建立起来的只能是具体形象的制度或是规则,而不是机制。机制与制度是密切联系的,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区别。机制是经过长期实践认证、通过总结归纳各项制度所得出的,其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运作过程,而制度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是规定人们行为标准的强制性规范体系,是确立行为准则和规定行为标准的静态规则,即机制是动态的,而制度是静态的;制度是规定了人们权利、义务、责任和态度的行为规范,是已经明确了的规则法则,是具体形象的,而机制则是在事物变化发展过程当中,在制度的长期作用过程当中形成的,是抽象的;制度是由各方面强制性力量结合所建立起来,并且受到这些强制性力量保护实施的,而机制则无法依靠任何强制性力量建立,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机制的形成是以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作为先决条件的。

2.观念、利益和情感是形成机制的重要条件。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旧时延续下来的既成观念,例如平均主义观念、机会主义观念和自私主义观念,对于这些观念已深深扎根在心中的人们来说,所规定和约束的内容与这些观念有所冲突的制度则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抵制,也无法使制度建立的目标深入人心;利益即需求对于人们来说是生存的根本,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是基本要素,如果某些制度阻止人们去实现其基本需求,即与他们的利益发生冲突,那么人们会自然排斥这种制度,从而给制度作用转化成机制造成阻碍;情感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人们对于制度的规范和制度建立的目标的喜好或厌恶,支持或反对,一旦制度的建立遭到大部分人的反对时,制度也无法长期作用而形成机制。因此,制度的建立并不代表其已经发挥功效,制度在无法作用形成机制时,是无法真正起到实际效用的。

3.机制的形成是理性思维和心理转换的过程。李景鹏教授认为:“当人们在内在的和外在的、微观的和宏观的各种要素的作用下逐渐地趋向于制度目标的时候,实际上是经历着两个过程,一个是理性思维的过程,一个是心理转换的过程。”第一,理性思维过程,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人们通过理性的思考,权衡利弊,经过整体考虑逐步认识到制度所建立的目标在长远上与其利益是具有一致性的,至少是不损害其长远利益的,由此而认同并且开始趋向于制度目标。第二,心理转换过程,可以理解为是在经过理性思维过程得到正确的认识之后,人们通过调整和改变自身的行为使其适应并趋向于制度目标的过程。所以,当人们通过长时间的积极思考、认识、调整和改变之后,就慢慢地发现自己的追求与制度的目标已经趋于一致,如此便形成了人们自动趋向于制度目标的整体趋势,也就逐渐地形成了机制。

二、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机制缺陷

1.规范制度的缺陷。从当前的师德建设实际来看,国家层面制定和完善的法规制度,例如《教育法》、《教师法》、《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都是从国家整体目标和整体要求出发,是从宏观的层面和抽象的角度对教师师德提出要求,但是每所高校的实际情况都不同,师德在每所高校的表现形式也都不一,甚至每所高校面对的师德问题也都有区别,那么国家层面的统一制度标准又怎么能够对具体某一所高校的师德问题起到直接的作用?这样的统一标准又怎么能够解决纷繁复杂的师德实际问题?因此,无论是在师德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还是在师德建设的整体实际上来说,都必须在国家整体师德要求的框架指导下,针对学校自身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师德创新,区别对待,特殊处理,进行校本化的师德建设。

2.激励措施的缺陷。当前,青年教师的健康问题也逐步得到重视。在《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的一项课题调查中显示,有45.2%的高校青年教师存在心理疾病,受访人当中轻度心理障碍的占36.8%,中度心理障碍的占8.4%。而青年教师的健康问题主要是来源于几方面的压力:第一,教学方面。作为青年教师,一般都承担着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有调查指出,16.3%的青年教师一周课时量在5-8节,22.7%的青年教师在9-12节,12.7%的青年教师在12节以上。第二,科研方面。目前高校对教师的科研任务都有严格要求,而教师的科研也都与职称、收入等直接挂钩。有的学校规定,副教授的评聘标准是至少需要1部专著、3篇核心期刊的论文,还必须承担两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其中主持国家各部委及省级政府委托的纵向项目1项或是理工科经费20万元、人文社科经费10万元的横向项目。第三,经济方面。当前青年教师的收入相对偏低,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仅有4%,在3-4万元的占22%,在3万元以下的占59.6%,同时青年教师还要面临购房、结婚、供养子女和赡养父母等多方面问题。这些压力所带来的青年教师健康问题,大部分是高校没有重视群体性特征,而对所有教师采取一致政策所导致的,对青年教师的激励力度缺乏也使得已经疲惫不堪的青年教师无暇顾及自身的师德问题。

3.教师自律的缺陷。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直以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都是社会对教师的美好期待,作为一名教师,“为师”、“为范”也是其必须遵守的纪律和努力达到的目标。具体来说,教师就是学生的模仿对象,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和模板,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的言行塑造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然而,部分高校青年教师把课堂或者讲座作为自我意识和价值的宣扬场所,将不满的情绪和消极的对抗行为在学生面前充分表达。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状况调查结果指出,“超过60%的受访者会在课堂上讲述‘自己的生活经历’,超过40%的受访者会‘告诉学生社会的阴暗面’。”虽然这些师德失范行为是个别青年教师的行为,但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损害了教师的高尚形象,也使学生对整个教师队伍的判断和评价受到重大影响。

三、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形成的有效性措施

1.建立健全的青年教师师德规范制度。建立青年教师师德制度应当在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上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出台具有法律保障的规范政策,若是迫切需要建立的制度还没有建立,已经颁布出台的制度还不够完善,则很容易造成教师的思想、行为上的困惑和混乱。从横向来看,建立师德制度需要考虑不同层面上的不同现实问题和需求,需要根据不同的师德建设目标、师德建设要求和师德建设任务来进行。例如,我国各省市各地区的经济水平和教育情况大不相同,国家出台的各项师德规范和制度不能够完全符合各个地方的实际标准和情况,因此,各地方应当在遵照国家颁布的基本制度规范的大前提下,根据自身的实际,制定出更加符合本地区特色的具体制度;从纵向来看,建立师德制度应根据各系统性环节的不同特点来建立和完善符合其特点的相对应的各环节师德制度,以此形成一个闭合的、无缝的、完整的制度循环系统,对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体系。例如,师德建设包括许多不同的环节,如教育培训、宣传示范、评价考核等等,若是只建立教育培训制度,没有宣传示范制度,或是只有评价考核制度却没有监督惩处制度,那么这些制度最终也只能成为形式上的摆设和空洞,无法起到实际的效果。

2.提供青年教师需要和利益保障的激励政策。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要激发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青年教师的师德自觉,不仅要重视保健因素,更重要的是注重激励因素,应当充分了解青年教师的需要,采取各种可行的激励措施满足其需要,需要是人们产生动力的最重要的根源。有效地对青年教师进行激励促进,则必须制定综合性的激励标准。“综合性的激励标准,即不以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量为唯一的激励标准,而是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教师的教学科研态度、奉献拼搏精神、发展前景等。”在科研方面,高校应当适当减轻对教师的科研压力,对青年教师确立较为合理的学术期待,另外对于青年教师的教学成效方面的期望和要求,也需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师的教龄不同,优势不同来制定较为合理的教学目标,同时,对于长期以来社会大众对于教师的过高期待所带来的无形压力,高校也必须依靠适当的宣传方式,尽可能使得社会大众对教师有正确的认识,使不当的过高期待回归现实。此外,高校还应当致力于改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薪酬福利,满足其基本需要,以利益保障的方式促进师德水平的提高,健全和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3.加强青年教师的自我学习和自觉自省。教师必须通过自身对相关理论知识等内容的学习,才能逐步地提高师德认识。青年教师加强自我学习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学习来理清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理解师德内化自律的内涵和意义,从而真正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第二,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相关理论。通过对师德理论的学习,明确怎样做才是履行师德义务,哪些行为是违背师德的,懂得自己必须履行的教师职责,分清教育实践当中的是非善恶,从而提高遵守师德规范和履行师德要求的自觉性。第三,学习优秀的师德榜样。

在学习当中,应当将其作为自己思想行为的楷模,在深度意识中以他们的师德品质作为自己的目标,努力成为一名和他们一样具有较高师德素质的教师。而培养青年教师的自觉精神就必须通过充分提升其主体性意识来实现。青年教师应当认识到自身在师德建设当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够意识到师德建设不仅仅只是体现在他们被管理、被要求、被强迫去遵守规范、履行义务,师德建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他律促使教师内化师德要求,真正形成自律。

【参考文献】

[1]李景鹏.论制度与机制[J].天津社会科学,2010,(3):52.

[2]王晓真.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来源及缓解对策[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10):93-94.

[3]廉思.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状况调查[N].学习时报,2011-10-24(第5版).

[4]孔丘.论语大全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263.

[5]姚利民.高校教师心理与管理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203-204.

[6]杨长青.象牙塔的标尺:激励视角下的高校教师评价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薛昉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第二篇:新媒体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现状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人们开始关注和应用这些媒体,高校青年教师积极的接受新媒体带来的变化,及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学习当中。这些新变化会对高校青年教师带来很多方面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如何在这种情况下研究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的建设,需要我们对这一现状的了解和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教师;师德

一、新媒体产生的时代背景

新媒体(New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新媒体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发展,20世纪60~70年代,互联网在美国出现。随着1981年美国IBM公司推出第一代微型计算机IBM-PC开始,当时只有几台十几台计算机联网的网络随着计算机用户几何式的倍增迅速成为了连接世界的互联网。计算机的微型化预示着计算机互联网的时代来临。中国在1956年开始研制计算机,微型计算机在80年代后开始推广,随着微型计算机的普及,中国在1994年4月得以进入互联网。随后建立在微型计算机下的新媒体出现了,包括了门户网站、电子邮箱、搜索引擎、虚拟社区、网络游戏、博客、维客、播客等。

二、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在新媒体的时代下的现状

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随着老一辈教师退出历史的舞台,80、90后占主导地位的青年教师队伍逐渐壮大,这一代人受到了新媒体的巨大影响。技术的更新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新教育革命,在新媒体下,人与人之间更近,知识与人不再是以前有量级的空间能储存,各种模式在发生着变化,大家交流更加方便快捷,信息传播的速度可以做到同步,受众面更大,也使得新一代的青年高校教师更快更新的接收到新思想,新的生存工具的应运而生。加强青年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尤为重要,新一代的教师有许多从国外留学归来,有着新的开放性思想,怎样把控教师的师德建设,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教育素质,有利于学生爱国爱党的正确思想认识,有利于国家良好的可持续性发展,实现战略发展目标。新媒体的产生给高校带来诸多变化。

首先在教育理念上,从应试教育到现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树立,再到素质教育、创造性教育、个性教育、开放多样的教育;其次在教学模式上,从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到教师的角色从主要传授者变为指导、引导学生如何学到知识的引领者,因网络发展而侧重于传授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再次从教育设施上,以前是用黑板,现在是用多媒体、投影仪等各种先进器材来配套教学。在新媒体的时代下,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缺乏重视,部分高校在青年教师的思想教育上不够重视。现阶段的状况是高校在选择教师人员上面,只注重学历,在选择人才时缺乏有效的手段考察思想品德,没有针对教师的心理进行测定。很多高材生智商高,情商却很低,缺乏教书育人的意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校在人才选拔方面建立一整套的有效方法,尽量避免前人遗留下来的一些学术腐败的影响。各地各高校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三、新媒体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影响

在新媒体的影响下,高校青年教师道德的建设有了新的元素,教育工作者应当树立起以身立教的榜样,着重培养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富有责任感、时代感、使命感、正义感的时代需求的人才,强调幸福感、荣誉感、自豪感的建立,同时加强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每个老师都应该有教书先育人的职业态度。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极快,信息传播的成本降低。许多高校青年教师努力从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转变,但还未能完全转变过来。传统的教育工作者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不注重学习方法的教授,在今天的信息时代,信息和知识以爆炸的方式迅速增加,每个人接受的信息有限,所以应当采取授之以渔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们学会学习方法,汲取自己想要的知识。学生们应当自己通过新媒体进行自主学习。

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媒介传播手段的增加,信息传播范围的不断扩大,使得广大群众既是传播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制造者。移动设备的普及,一方面方便人们快捷的获取新闻和知识,另一方面不辨真伪的流言也会通过这些途径传播,误导无知民众,给社会带来不安因素。信息的正确性,需要高校青年教师的辨别,阻止流言在学生中传播,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应当共享知识、交流平台,自由议论的平台。新时代的学生,衍生出新时代的教师,教师从学生中来,新教师更能适应新学生,职业态度需要重新审视。

参考文献:

[1]罗良忠.新媒体环境下家校沟通方式的创新研究[J].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4).

[2]钟小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手册[J].中国知识出版社,2007(3).

作者:权小芹

第三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思路

摘要: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最大、最具活力和创新精神的群体,他们的师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整个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水平,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亟须从教育引导、机制构建、环境塑造和自身建设等四个角度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老先生所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道德品质、专业素质和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职学生培养的质量和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由于受到当代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冲击,目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中出现了诸多师德失范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形象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及原因

从目前情况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主流呈现积极健康的良好态势。大部分青年教师崇尚教师职业道德,严以治学、严以修身、严于律己,他们秉承“关心学生、关心集体、关心教育事业”的宗旨,在教师岗位上辛勤耕耘,受到了学生的尊重和喜爱。但仍有部分青年教师教师存在一些师德问题,具体表现为:理想信念淡化,价值标准缺失;轻教学,重科研,敬业意识不足;学术道德失范,功利化严重;为人师表意识淡薄;师生交流不足,育人意识缺乏。之所以会出现以上师德失范等相关问题,综合各方面因素,主要归于以下几点原因。

1.市场经济的功利取向影响师德养成。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提供了“温床”。虽然育人从社会角度上来讲非常重要,但是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来说在科学研究上却没有成果,所以导致部分青年教师不注重教学和育人,唯科研是从。而且当今社会过于看重教育的经济功能,使得教育经济化,忽略了教育的育人本质,更加重了青年教师的实用主义倾向,无形之中会将师德修养搁置,从而也会使得教书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2.高职院校师德培训形式化严重。目前高职院校对青年教师举办的师德培训偏重于单线师德知识教育,培训目标设置和内容往往过于高深和宽泛,脱离教师生活实际,而且培训形式浮于表面,不追求学习的结果是否能够指导教师的实际工作,培训评价按照知识技能培训的模式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师德培训的实际效果,不利于师德建设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3.高校师德考核奖惩机制的乏力。当前高职院校在对青年教师师德进行考核时,倾向于以考核青年教师的政治思想和基本的道德品质为主,如主要关注重大教学事故、传播反动思想等主要条目,而没有把青年教师个人道德行为和平时表现作为评判重点,由此很容易让青年教师对自己的师德修养降低要求,从而不利于崇德向善的良好风气的形成。另外高职院校对于师德失范教师的处罚力度不大。虽然很多高校都积极响应实行“一票否决制”,但在实际操作上,缺乏具体的评价标准,许多高校还停留在喊口号的层面,没有形成威慑力。

4.部分青年教师自身素养有待提高。高职院校中部分青年教师成长环境优越,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人文修养较为薄弱,道德责任感不强,缺乏师德自律意识,而且很多教师没有学习系统的教育理论和进行专门的师范技能培训,教学经验不足,甚至有一些青年教师在语言表达、思想传递上存在问题,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引导。还有部分青年教师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绪波动大,抗压能力低,不能较好地进行心理调节,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出现职业信念动摇、敬业精神淡化的师德失范现象。

二、加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具体路径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做好这份工作,必须要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各组织以及青年教师自身明确具体要求的基础上,社会各界积极配合,共同推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水平的提高。

1.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与引导。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这个比喻也同样适用于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青年教师作为思想的引领者,高职院校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其次要明确青年教师的师德规范,明确高校青年教师的育人职责、社会责任和行为示范作用,增强师表意识。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对青年教师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意识和养成正确的心理调适方法。

2.优化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培训和考评机制。“科学的考核机制可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教师的竞争能力和忧患意识,激励教师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有效运行机制能够为青年教师师德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高职院校应对青年教师的师德进行“岗前—入职后—分阶段”的全程化培训,适时拓宽师德培训渠道,改进师德培训模式,如组织开展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师德沙龙”活动等。同时,要增加青年教师师德培训的人力经费投入,建立青年教师师德档案,对师德培训效果要进行严格的跟踪考核和评估。其次,要完善考核评估机制。高职院校可采取学生评价、领导专家评价、同行评议以及自我评价四大主体评价模式,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建立一套全面的师德评估方案,要将师德考评工作常态化,加大师德评价在高校教师评价中的比重,建立师德考评档案,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青年教师评职评优的硬性指标,对师德表现好的青年教师优先进行职称评定,较差的青年教师予以批评教育,情况严重者在职称评定时采取“一票否决制”。

3.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高校应该注重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将尊师重教的校风、专心育人的教风以及严谨求实的学风赋予校容校貌之中,潜移默化地促进师德水平的提高。同时要利用校园广播、手机报、微信等平台,积极宣传师德师风的正面舆论和先进事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创先争优先进个人”“最美教师评选”等活动,营造出一种文明、健康、活泼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氛围,引导高校青年教师以先进为榜样,提高自身师德自律意识,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养成施以良性影响。此外还要注重对青年教师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提高和完善,为青年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作为具有较高知识层次和较全面知识结构的高校青年教师,他们具有远大抱负,渴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取得成就。这不仅是教师渴望自己成才,实现自身价值的心理需要,更重要的是,这种心理需要也是教师自身加强师德师风修养的心理动力因素。所以,良好的工作氛围能够有效激发青年教师的创新活力和工作热情,催化和加速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之花的绽放。

4.青年教师注重自我修养的提高。青年教师应该主动进行师德学习,积极参加师德培训和实践活动,从培养自律意识、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多方面来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一是要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在互联网时代,青年教师更要学会利用网络、通过多层次、宽领域地学习可以不断吸收立德的思想精华,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二是要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行,而且要自觉避免社会上急功近利浮躁心态和不良风气的影响。青年教师不仅要善于时刻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技能和方法,而且要善于思考自身与学生、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高自身师德修养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三是要善于把掌握的知识和所具备的素养运用到实践中去,做到知行合一。青年教师应以生为本,经常性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并积极参加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参加爱心助学、企业实践等活动锻炼自己,提升自身的道德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梅贻琦.中国的大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3]马书文.新时期优化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环境研究[J].教育探索,2010

作者:廖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