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建筑电气类课程改革探析

建筑电气类课程改革探析

摘要:以建筑弱电系统课程为试点,通过对建筑电气类课程教学中教与学关系的分析,从工程教育角度出发,推行“简单最重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理念。整理归纳此类教学模式的方法与手段,为同模式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范例,形成建筑电气类课程有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建筑电气类;课程改革;教学模式

建筑电气类课程传统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需要对建筑电气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作为第一所开办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的高校,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人才培养、教学团队、课程体系、精品课程的建设等教学研究。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一个依托在土木工程学科下,以建筑物为载体,对电能的生产、传输、转换、控制、分配和对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利用的专业。而建筑电气类课程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二、教与学关系分析

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从工程教育角度出发,基于厚基础模式下的宽口径、应用型本科教育。同时还要避免只求实用,忽视学理的现象。本科教学需建立在实力深厚的基础上的宽口径理念,倡导通才教育理念和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毕业之后可从事研究、应用、教育等;使学生具有深厚的基础,以便后来转向各种实用学科也能适应任务需求。

三、建立“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的教学模式

在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及教与学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强、弱电结合的课程链和课程教学团队。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发展特色至关重要。我校课程组集中优势力量,整合教育资源,通过三年建设,使核心课程达到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教学的出发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需要实现“四个转变”:①课堂教学的转变:从传统填鸭式灌输教学转变为探索性教学;②实验教学的转变:从验证演示性实验转变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③考试环节的转变:从知识考核转变为能力考核;④毕业设计的转变:从模拟仿真训练转变为工程实践。教师采用项目教学法、探究法、案例法、研讨法等,以“实际工程项目”为教学内容的中心载体,遵循先基本知识、后高级应用、再综合设计的顺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深刻性、实践性。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充分地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一)建立建筑电气核心课程群

我校属于建筑类院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今后将进入建筑设计行业,所以,建筑电气核心课程群的建设尤为重要。我院通过多年的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构建了强电以供配电工程课程为核心、弱电以建筑弱电系统课程为核心的建筑电气核心课程群,以强电与弱电相互结合的两大类课程,联合进行课程群建设,最后由建筑电气系统设计课程构建建筑电气系统化的思想,构建“强弱结合”的建筑电气课程链,突出了课程特色,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推进“实际工程”的项目化改革

以“实际工程项目”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如在建筑弱电系统课程的教学中,讲课重心从“授”转变为“导”,包括引导、指导、诱导、教导等,使学生由被动的思维方式向积极主动的思维方式转变。首先紧扣课程大纲重点内容,精心设计教学单元的项目主题。理论教学围绕着完成项目来组织知识内容,主题的设计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知识的应用能力。其次,将相应所需理论进行分解,逐一讲解,教师提供分析的思路及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学生依据课堂教学内容去选择类似项目,选择实际工程地作为学生实践教学地点,让学生观察设备的安装位置,结合实际完成设计大作业,自主完成对问题的分析和解答。最后,教师进行讲评和总结,纠正问题。课题组在视频监控系统设计、防盗探测系统设计和安防自动报警系统联动设计、有线电视系统设计等环节做了尝试。综上所述,“实际工程项目”使整个教学内容遵循着“基本知识—高级应用—综合设计”的教学线索,让学生亲身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郑也夫.吾国教育病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9.

[2]乔希•维茨金.学习的艺术[M].苏鸿雁,谢京秀,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1.

[3]蒋慧灵.消防工程专业电气防火课程群的设置与改革[J].武警学院学报,2012:9.

[4]金立军,徐安,方春华,等.同济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C]//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同济大学,2009.

作者:杨晓晴 张晓峰 张红岭 赵艳秋 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