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传统节日大学生德育论文

传统节日大学生德育论文

1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道德内涵

1.1忧国忧民,团结统一的爱国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伟大、最悠久的精神传统。在我国传统节日中,包含了大量的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内容,到处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芒。如有着众多传说的端午节,最早是为了驱邪避疫而设,而后成为纪念春秋时期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李白有诗云:“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表达了历代文人墨客对其忧国忧民、死而后已的爱国主义情怀的讴歌与礼赞。再如清明前一天的寒食节,据记载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因烧山而死的爱国忠臣介子推,便将这一天定位寒食节,全国禁动烟火,只吃冷食,后来便形成了吃寒食、清明扫墓的风俗。另有中秋节、春节等无不饱含对故土和家乡的浓浓思念之情,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

1.2慎终追远,敬祖孝先的家庭道德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清明节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了。这一天,人们通过扫墓祭祖、缅怀先烈,以表达对先祖及老一辈革命家的哀思与敬意。除清明以外,春节、中元节、腊八节等节日都与祭祖有关,体现了中国人“吃水不忘挖井人”、慎终追远、热爱亲情与友情的道德情怀。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皆是阖家团圆的节日,人们纷纷在佳节到来之时表达对长辈一年辛劳的尊敬与爱戴,更是孝敬父母的好时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诗句,更是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概念的重视。另外,此后逐渐形成的儿童节、妇女节等,也体现了家庭道德中仁义孝悌、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1.3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我国历来是农业大国,农业是中华民族根基稳固、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中国传统节日起源于我国古时的农耕文明,起初的节日是依据季节和气候形成的节气来设定的,根据季节的交替和节日的轮流人们才能合理地安排农业生产和日常活动,体现了古老中华民族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品质。各种节日中也处处渗透了通过劳动来庆贺节日、表达愿望的美好情景。如七夕节,又称乞巧节,相传这一天,牛郎织女越过银河赶来相遇,这一历史悠远的古代爱情传说将自古以来人们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们通过彩线穿针以乞巧的方式,以劳动来表达对爱情的美好向往。所有的这些节庆与民俗文化,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更成为激励一代代青年开拓进取、刚健有为的奠基。

1.4天人合一,贵和持中的和谐理念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最初是按照阴历来设定的,根据自然节气在一年四季中客观有序、规律性的变化来设置相应的节日,体现了人们对太阳和月亮、土地和自然的敬畏,蕴含了阴阳平衡、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各家各户仍旧会通过拜祭祖先,以求得追本溯源、全家团圆的夙愿。此外,各种传统节日中也无不体现着天地人和的思想。春节、元宵节意味着万物复苏,人们阖家团聚、观灯舞龙,庆贺新春的到来;清明时节,人们祭奠祖先、踏青郊游,在哀思与追忆中祈福纳祥;端午节寄托了人们对屈原赤子之心的敬畏,裹粽子、赛龙舟,以安度酷暑;更有七夕、中秋、重阳等节日使人们互通情感、登高辞旧、庆贺丰收;而腊八、小年、除夕使人们淡忘严寒,沉浸在新一年的轮回之中,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洽互动,和谐共融的理念。

2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大学生德育中的功能

2.1是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与民族精神,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具有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功能。传统节日中所包含的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内容比比皆是,这些都可以成为大学生德育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当前,西方节日在我国受到大肆宣扬,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等外来节日异常火爆,受到民众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广泛追捧。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增强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其内心深处真正形成维系祖国、心系民族的自尊心和认同感的重要手段。

2.2是对大学生进行亲情与感恩教育的宝贵资源

“仁义”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核心,其根本落脚点是孝悌,孝悌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由此推及到尊师重教、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中国传统节日重视人情伦理、重视家庭,人伦传统更是其核心内容。清明节、中元节等节日重视对祖先的祭奠与礼拜,有利于大学生以此为契机,意识到而今生活的来之不易,感恩祖先和无数先烈为我们现今生活的奉献。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为家成员提供了团聚和交流的机会,由此向大学生传授了孝亲敬老的传统习俗。

2.3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有利时机

因农耕文化而形成的传统节日,使得春节、中秋节等节日都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相对照,传播了古老民族勤劳勇敢、刚健有为的思想,既是对劳动知识的传承,又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励精图治、生生不息的具体体现。每一个节日,都表达了团结奋进,追求理想的共同主题。因此,传统节日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通过浓厚的节日氛围、寓意深厚的古老传说和节日映射出来的民族发展历程来教育大学生,从而使大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民族文化,树立崇高理想,并坚定为之奋斗的决心。

2.4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载体

中国传统节日传承了众多文化、历史和传说,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这一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端午、清明时节万物复苏,人们纷纷携亲人户外踏青,“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重阳节时逢秋高气爽,人们登高望远,直抒胸臆;中秋佳节,花好月圆,月满人归。种种一切皆体现了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和”文化,以中国传统节日为契机,以传统节日文化为载体,对于引导大学生兼容并包地处理人际关系,和谐有序地构建校园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发挥德育功能的必要措施

3.1整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资源

3.1.1建立完善的节日档案整合传统节日文化资源,不能仅仅被看作国家和党中央的任务,更应该从基层做起。高校作为学术氛围浓厚的高等学府,其育人功能不言而喻,其对于全社会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亦十分重要。为使大学生不再执迷于各种西方节日,转而重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等国学资源,高校首先要在整合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建立本校独特的节日档案,在阐释中国各种传统节日深厚内涵的基础上,收集建校以来学校举行节日庆典的相关文字、视频、音像等资料,并适当配以本校校史校情等本土文化,建立完善的节日档案并在广大师生中大力推行,由此提高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同时如特殊校史般的节日档案也增强了学生对于学校的认同感。

3.1.2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其生动具体、原汁原味、全民参与的特点也决定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我们需要让大学生意识到传统节日并不是一次性活动,而是一个民族永恒的生活方式,是青年学生需要理解并接受的内容。大学生之所以对众多传统节日表现得过于淡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对传统节日文化只停留在浅薄的认识上。我国的很多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重要意义,而不是如人们看到的那样单一、一成不变或冗乱。因此,高校需要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设计独特的传统节日文化标语,向大学生展示其独特的丰富蕴意,使大学生意识到,过节并不是单纯的放假,而是要通过回味文化来审视自身、陶冶情操。

3.1.3将传统节日文化与当代大学精神相联系大学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的文化符号,被广大学子广为颂扬,其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又极其重大的。同样,节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子系统,亦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大学精神中,诸如爱国情怀、仁爱之心、自强不息等精神与传统节日所表现出来的很多精神相一致。因此,在传统节日文化的庆祝与宣传中,加入大学生普遍认同的大学精神与文化符号,使传统节庆成为本校独特的庆典,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并内化传统节日所反映的道德需求。

3.2加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建设

3.2.1重视第一课堂,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传统节日文化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因此,高校应重视第一课堂的作用,把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教育纳入教育体系,推动民族优秀节日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等。在中国近代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语文等公修课中加入传统节日的内容,通过教师的知识涉及与讲解,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相关知识之中,鼓励大学生多申报相关课题,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领悟国学精髓,提升自身修养。

3.2.2开辟第二课堂,以深厚的节日氛围感染人除第一课堂外,高校应该不断丰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文化,搭建网络学习交流平台,为大学生开拓提高自身素质的第二课堂,并在其中充分运用课外文娱活动,把节日文化教育涵盖其中,鼓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也可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由来传说、蕴含哲理等内容,发起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活动设计、宣传与参与,将一个充满文艺科学气息、其乐融融、全民参与的节日展现在大学生面前。

3.3创新传统节日文化宣传的形式与载体

3.3.1充分发挥校园传播媒介的作用“大众传播无孔不入的今天,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媒介对世界的选择和解释”。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报纸、广播、电视等旧媒体受到电子、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正因如此,我们更应通过新旧媒体的融合,形成一个更加强大的传统节日文化舆论宣传体系。通过校报、校刊、杂志、广播等旧媒体,将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常态化,并面向广大学生征稿,寻求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新理解,探索弘扬传统文化的新模式。与此同时,还可建立相应的电子杂志、电子交流平台、网络论坛,设计传统节日文化专栏,通过大学生的转载、分享等开展传统节日的传播。还要立足学生的兴奋点和兴趣所在,完善微博平台、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新媒体,通过微信打造节日热线,用微博各类节日、节庆消息,扩大传统节日文化的育人覆盖面,增强渗透力。

3.3.2注重吸收与融合各种新元素尊重传统并不等于死守陈旧观念,传统节日的弘扬需要我们随着时代的进步加入新的元素,创新载体和形式。放眼望去,西方节日之所以能够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很大程度上是靠其新奇。因此,当前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我们应在高校范围内着重开展特色鲜明的各种灯会、展览会,以及传统工艺、美术、音乐和民俗展示活动,借微博、微信等互动平台开展实时交流,或者通过对传统节日背后传说的演绎,并加入富有正能量的现代气息,在传统节日中融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元素和新内容,以高科技、现代化的方式展示在大学生面前,从而使传统节日文化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滋养大学生品德的目的。

4结语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对于青年大学生这一处处洋溢着青春创造和强大传播力的群体,我们的德育工作更应该从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沉疴宿疾和一成不变的照本宣科中解放出来,寻求能够为大学生带来道德洗礼和思想引导的新元素。在当前光怪陆离的社会发展中,在钢筋混凝土搭建的现代化大学里,传统节日理应成为大学文化传播与沉淀的基石。因此,高校应在宣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过程中,将各种现代气息与常态化的价值观加以揉合,使大学生真正意识到传统文化中用不尽的道德精华与文化瑰宝,并自觉地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作者:于洋 单位: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