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专业论文

艺术专业论文范文精选

艺术专业论文

艺术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艺术设计教育与国际接轨成了发展的必然。国内的艺术设计类院校正越来越重视国际交流合作,其形式也从最初的校际互访、学历培养、师生交流,进而扩展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目前,许多艺术设计类院校都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国际交流工作绝不应该只停留在“面”上,而应深入研究国外艺术设计教育的各个环节,包括课程设置、办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估、产学结合、就业指导等,从而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探索符合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之路。在当前众多的国际交流活动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能够深入到双方课堂的联合设计教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外合作课题。在这种模式下,中外师生齐齐参与,中外学生混合组成学习小组,在双方教师的共同指导下,有的放矢地围绕指定主题展开设计创作活动,完成设计任务。

二、对专业教学的促进作用

1.感受国外的教育理念国外艺术设计教育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多引进“真实”案例。在传授学生设计知识与技巧的同时,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让学生明白,在真实项目中,必须以客户的需求为上,不能随心所欲,要学会与客户沟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国内的艺术设计教育往往一味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

2.学习国外的教学方法国外的艺术设计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真正的主体是学生,在规定主题的框架下,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碰撞出许多灵感的火花。与此相比,中国的学生习惯于听从老师的意见,等待老师的指令,在创作上缺乏自主性,作品风格趋向化明显。在合作课题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英方师生在创作中的热情与激情,学习培养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中国学生比较擅长“单打独斗”,一旦与人合作,往往就不知如何进退、与人沟通了。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只有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才有机会参与更多的设计项目,展现自己的设计才华。尤其,在全球化趋势下,你的合作伙伴有可能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与你不同的文化背景,这时,如何协调一致,共同完成设计任务是新时代设计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4.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品牌摄影课题时间短、要求高。指导教师必须全程参与,工作强度大,必须具备很强的责任心;课题的各个环节环环紧扣,指导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为了保证双方的良好沟通,指导教师还应增强对对方相关领域知识的了解,包括英语沟通能力的提高。

5.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陌生的合作伙伴,新颖的上课方式,有趣的拍摄主题,都将极大地激发起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表明,这些初次合作的搭档完全有能力在2~3天的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作品创作。此外,项目的开展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结语

艺术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高校艺术教育,就是按照大学生不同学科特点,因材施教,开展艺术教育。开展艺术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精神,挖掘其潜能,启迪其心智,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二、当前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当前高校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究竟如何呢?在一个什么水平上?笔者任教于理工科院校,对他们的思维习惯、艺术知识掌握程度有一定了解。就笔者看来,理工科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存在以下三个特点:

(一)接受艺术教育机会较少多年以来,由于受实用主义的影响,学校教育长期陷入“智育第一”的误区,形成以智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和制度。尤其是在理工学科为主的大学里,“重理轻文”的观念根深蒂固,绝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后,受培养体系、师资、办学经费的限制,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基本无法接触艺术领域。他们除了看过几部电影和听过一些歌曲之外,对艺术的感受机会是很少的。更谈不上系统的艺术理论知识和艺术实践活动。

(二)形象思维能力较差,艺术感受力有限理工科大学生习惯于进行逻辑思维,这使得他们的艺术思维方式也趋于逻辑性,即较为注重艺术的变化性和叙事的逻辑性,如描述电影电视的故事情节,音乐的叙事性,舞蹈、摄影、美术中的构图、黄金分割计算等,而对其中蕴含的美缺乏欣赏和感受,久而久之便导致艺术审美的接受力较为迟钝。也就是说,理工科大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较差,艺术感受力受到一定限制。

(三)纯理工科大学生对艺术同样有强烈的追求虽然理工科大学生的艺术感受力普遍较低,但是他们的爱美之心却丝毫不减。笔者所在的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对艺术美有着强烈的追求,只是缺乏系统的教育体系,造成他们对于艺术的“入门”有一定的局限性,即“想而不得”的状况。这就要求高校应根据理工科大学生的特点完善培养体系,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教育。

三、艺术教育对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启迪作用

艺术教育对人格培养具有强烈的渗透功能。艺术教育的本质就是以一种自觉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进行培养,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造就一种健全、完美的人格。应试教育背景下大学生的品德情操有所缺失,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综合人才。艺术教育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品德情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其它教育门类的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艺术教育有利于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全面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人的思维方式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非艺术专业学生在借助专业学习强化逻辑思维的同时,接受一定的艺术教育,从而发展形象思维,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统一,使创造力和感悟力得到提高。与此同时,接受艺术教育的大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都比较强烈,笔者所在的理工科院校中艺术专业的学生往往比较活跃,自信心、协调能力都普遍较强,他们的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也较为完善。

(二)艺术教育有利于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完善身心健康,增强人才竞争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当代中国学生多成长于应试教育的环境之中,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更是极少经过细腻的艺术教育,同时又面对着来自家庭、社会、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就业、个人定位等多方面的压力,或者长期受挫感较强,很容易产生一系列思想与心理问题,影响其健康成长。对此,通过有针对性的开展艺术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主动发掘生活之美,培养对生命的热情,进而增强受挫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力、积极的情感心态、热爱生命的思想信念,激发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去战胜逆境,乐观面对挫折,主动迎难而上,才能使他们在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等方面都能具有一定优势。这样的人才进入社会后才更具竞争力。

(三)艺术教育有利于非艺术专业学生提高思想品德修养,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艺术之花永开不败,它能够净化人的灵魂,升华人格魅力,延续灿烂辉煌。艺术教育有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很广,涉及到学生思想意识、爱国爱党、遵规守纪观念、认真学习态度、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伦理意识等,与学生平时的一言一行密切相关。将富有净化心灵的艺术精神融入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之中,通过开展更为直观、更为贴近生活、更易接受、形式丰富多彩、内容充实、主题积极向上的艺术文化教育,可以拓展大学生的思想,活跃思维,完善心智,提高大学生品格修养,增强综合素质,促使完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道德,自觉抵制消极庸俗的思潮,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养。

四、加强针对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艺术教育

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均有待提高。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所不可或缺的。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坚持以人为本,更新艺术教育理念艺术教育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即在艺术教育中要以大学生为本,引导和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制定和完善适合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体系,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素质,尊重和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最终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艺术类课程建设,规范高校艺术教育内容理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要同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区别开来。首先,要将艺术教育纳入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体系。其次,针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高质量的艺术类教材。再次,创新教师授课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明确艺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塑造高尚情操、提升创新能力、促进和谐发展。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艺术教育教师素质从事艺术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如何是实施艺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艺术教育的开展,教师是主导,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直接决定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要提高高校艺术教育的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学校必须建立健全机构建设,人员配备到位,并把全面提高艺术教育教师素质当作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常抓不懈。其次还要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系统全面的培训不断提高艺术教育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业务水平。再次,要结合时展及不同层次大学生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四)加强校园文化艺术精神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艺术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作用。艺术教育是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建设的活跃因素,尤其对于理工科院校,营造和谐文明、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育人环境不能离开艺术教育。高校要积极组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动员学生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让他们施展才华、展现个性,体现大学生精神风貌。同时要针对学生特点不断改进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实施途径,保证校园艺术活动的参与性、思想性和实效性。让大学生在美的环境和氛围中陶冶情操、开启心智。使艺术教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五、结语

艺术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一、伦理学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重要性

伦理学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同样,设计伦理学更是现代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元素。完美的设计,真正能为使用者提供服务的优秀设计,从伦理学角度看应是合乎逻辑的。这一点,现代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都应该认识到,并努力做到。如,德国有一种专为无家可归的人设计的袋子,不仅实用,而且美观时尚,同样适用于其他人群。在相关部门的推广下,很多人开始喜欢这样的袋子,他们购买一个袋子自己使用的同时,也会买一个给一位需要救助的无家可归者使用。这样的袋子在两个陌生人之间建立起了某种情感的联系。这样的设计合情合理,是一项优秀的设计。老年人是弱势群体的一部分。老年人上楼梯时较为吃力,为了让老年人可以不再因上楼感到吃力,同时又为他们的安全着想,设计师KimBo-kyung和BaekEun-ha为老年人打造了一款小鸟形态的扶手辅助器。小鸟蜿蜒的背部很像拐杖的扶手,老年人可以扶着借力上楼,同时可以把手中的购物袋挂在它身上。残疾人也是一个重要的弱势群体。触摸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眼睛的观察只能获得表面的视觉效果,而触摸则是人类能够接触到事物本质的关键。触摸是盲人接触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盲文就是基于这一点被创造出来的。来自尼日利亚的创意设计师在各种日常生活用具的设计中嵌入了盲文,让盲人朋友通过这些盲文说明区分相似物品。不论是卫生纸,还是花瓶、杯子,这些生活用具上都留有盲文说明,这样贴心的设计会让盲人朋友的生活更加方便。又如,设计师MiguelNeiva为盲人朋友设计了彩色铅笔。设计者制作了一套盲文码,印刻在不同的彩色铅笔上,让盲人能感受到不同的颜色,体现出对盲人群体的一种关爱态度。同时,MiguelNeiva也希望健康的人通过这种方式体验盲人的辛苦,从心底关爱周围的残疾朋友。当这样的设计伦理学概念被灌注到学生的设计思维之中时,将会使学生的设计上升到新高度。设计伦理学不仅是艺术设计专业中必将被关注的问题,也必定会成为设计新生代的创新思维激发点。

二、设计伦理学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开设

如今国内各大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包括基础课程部分和专业课程部分。设计伦理学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应当掌握的专业知识点,也应当被设置在专业课程之中。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处,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设计伦理学问题。美国文化学家拉里•A.萨莫瓦尔、理查德•波特、爱德温•麦克丹尼尔合著了《跨文化交际》一书,他们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内涵十分宽泛,既包括精神性文化,也包括物质性文化。从一种物质化的创造行为看来,设计不仅是一种自觉的创造活动,也是自觉地运用艺术形式创造一种审美文化的活动。设计活动在物质和艺术之间,在经济和艺术之间,在技术和审美之间,在现实领域和精神领域之间寻找中介逻辑,并通过具体实践性的活动架设它们之间的桥梁。对于设计日新月异的现状,用后评估(POE)显得更为重要。如对建筑的评价,国外对居住建筑的评价开展得比较早,评估机构经常研究一些社会供给型的住宅。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约旦、巴西,政府和研究人员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影响使用者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空间是否足以供家庭成员活动,房间和使用的材料是否便于清理和维护,视线和声音是否受邻居的干扰,内部形式是否令人感到愉快,以及建筑外观能否满足业主个性的需要,能否吸引人。由此可见,仅仅把设计产品的功能看做可乘、可坐、可看,具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则过于简单。当代设计已经改变了这种简单的评价标准,功能性是一个多层面的复杂价值系统,一件产品除了具有使用性功能以外,还具有认知功能、象征功能以及审美功能等,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件产品的物质性以及文化性的特征。产品从而更加符合使用者生理、心理等各方面需求。从这些角度、层面出发,弱势群体需要的设计更值得设计者付出更多的思考。让设计更加完善,更多地为大众服务,这便成为现当代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及教师需要更多关注的关键。

作者:韩萍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

艺术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社会上的就业前景还是非常可观的,那么就业应该是很容易解决的问题,但是企业给出的设计工作是实践型,不是学校教学模式的纸上谈兵,所以就业率与以前相比较逐渐降低;出现这个问题是由于很多的因素所造成的,一方面就是我们的教学体系问题,太过于着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脱节了,导致了他们不能胜任实践工作。教学方式过于传统,老师经常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善以教师的角色来教导人,而不是让更多的学生自己理解实践,总是沿用老式的套路来教学很多时候将学生的创新思维扼杀,让他们没有专研的兴趣,只是等待老师的告知,并在最后养成了这样的学习习惯。老师传授的方式太固定式,导致最后学生没有结合实践,对于实际的工程设计中的很多的问题都不了解。

二、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相互结合,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一)引入实践教育,多动手,提高操作能力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用实践动手能力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是设计教育的核心点,要解决设计问题必须要拥有良好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相对来说非常的枯燥,但是不学习理论知识,设计问题根本就不能进行分析和解决,也根本无从下手。针对于纯粹的理论知识,很多是没有生动形象的事例,因此会导致很多的人失去学习的激情,因此要将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让理论知识能够更多的融合在一些工程实例中,这样就能够避免学习的枯燥,而且还能够进一步的让同学实践。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参观,或者是老师在实验基地进行授课,让学生能够近距离的感受到每个设计在工程中的原理,在这样的一个实践中,让学生能够将老师讲的内容,马上进行感知,加强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模拟实践,确定课题,展开设计仅仅是通过学生的视觉和感知是不够,还要让他们真正地动起手来。环境艺术专业真正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一名真正的设计者对于项目的全过程肯定是了如指掌。从项目的招标、投资成本、预算、设计等多方面都有一个设计,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计算分析能够得到最终想要设计的东西需要的成本和所获得的价值。而在课堂上根本就不存在这些,因此没有一个实际的项目作为事例,就没有真正的问题出现,因此也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老师就可以做一个模拟的实践练习,首先要选择一个课题,然后和实际的项目结合起来,进行“真正的实践”,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企业的帮助让学生针对去实地参加实践,或摘要: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本文针对此特点提出适合于实践教学的发展方向方法。根据改变和创新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有更多的激情,让他们更喜欢这个专业,为储备专业型人才做好工作。关键词:环境艺术;实践教学者通过实践模拟大赛来进行。在实践模拟中,老师可以确立课题后让学生自己去做市场调研工作,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实践中可能要遇到的一些问题,并且试着去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材料类型、成本、工艺流程等多方面问题;然后制作方案,并且画出草图,做出模型,分析可实施性。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策划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大家都能够看到别人实践中比比自己好的方面,使其能够找到自身的劣势,这样能够促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的交流和互动。

三、建立或通过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

设计最后的结果就是要完成一个“作品”,在完成这个作品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怎么来解决这些问题就是一个设计者所必备的知识。现在设计专业的学生更多的是局限在理论知识上,没有一个适合实习的基地。因此学校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建立一个教学、实践一体化的基地,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让相关的企业入驻到学习,让学生能够真正的进行实践学习。让他们能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也能够在实践中进行,让学生能够参加到合作的单位中参与工程的设计和管理,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让学生获得实践的经验。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也可以为合作单位提供潜在的人才。

艺术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随着高教体制改革,高校扩招措施的实施,各高校纷纷开设了艺术专业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谓艺术类专业一般包括音乐专业、美术专业、设计专业、传媒专业等,从专业群体来看,这是一个思维风格、心理特点、行为方式具有鲜明专业特点的群体,而与普文、普理的学生相比,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有如下特点:

(一)思维方式上

长于形象,短于逻辑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要求多是训练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情感体验、较强的审美与表现力,特殊的思维训练和心理体验导致艺术类专业学生特殊的思维定势:形象思维发达,逻辑思维欠缺。形象思维的发达导致他们对诉诸视觉、听觉的线条、色彩、声符以及意象具有较强感受力,且善于联想与想象,情感丰富。逻辑思维的缺乏使得他们在掌握与接受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的理论知识方面能力较弱。“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生产,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与思维活动,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形象性是最突出的美学特征,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都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尽管好的思维品格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互相配合、协同运行,但不可否认,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确实存在着利于专业技能学习的重形象轻逻辑的思维定势。

(二)学习行为上行为是思维的体现

不同的思维风格可能导致不同的学习兴趣和行为偏好,“艺术类学生受艺术思维特征的影响,一般更习惯于直觉和形象思维,更富于情绪、情感和想象,往往喜欢追求浪漫情调和美感”。故反映在学习过程中,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多体现出如下特点:

(1)倾向无纸化阅读

由于受直观和形象思维习惯影响,那类融合了文字、画面、声音、视频的丰富、形象、生动的教学材料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好奇,更多关注知识载体视觉与听觉的趣味性。“传统的以文字为主体的教材、文学作品正被艺术生所冷落,相反,那些动感的、图形的、虚拟的阅读物正受到他们的青睐。”这种特殊的阅读倾向,值得大学语文课堂思考教学局限与实施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

(2)凭兴趣接受知识

由于想象活跃、情感丰富,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易受环境的干扰影响,极容易出现注意力与兴趣迁移,情绪不够稳定,专注力不够深入与持久,故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多表现为喜欢轻松、新颖、实用的学习氛围,更适于面对有新鲜感的任务,做事喜欢标新立异,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对单一、缺乏新意的学习环境与课堂气氛极易产生抵触情绪,学习更多地依凭个人兴趣,率性而为。

(3)学习过程中重自我表现

艺术专业学生由于创造性思维敏锐,情感世界细腻丰富,人际交往中有较强的自信心,专业特点又决定了他们经常参与竞赛活动与表演活动,有充分的机会表现自己。有研究显示:艺术类学生具有一种立法型思维,这种思维风格的人“喜欢创造并提出自己的规划,用自己的方式做事,喜欢没有预先建构好的问题,自己去搭建结构并决定如何去解决问题”。故作为个体,他们在群体中具有强烈的不受约束的自我意识倾向,不愿受约束而要求行动自由,要求自我表现,有较强的表现欲。

(4)同时也具备一定合作精神

由于思维感性,更易被外部世界影响,也喜欢关注外部世界,故他们对外部的鼓励评价与帮助有较强的心理需求,这种外顷性思维使得他们具备一定的社会参与感,也能很好地与别人合作,所以艺术类专业学生虽个人表现欲强烈,但学习与工作过程中,也具备一定的团体合作精神。

二、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教学策略探析

在承认、了解了受教群体的差异性、特殊性之后,应着眼构建与之匹配的差异化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学习过程的有效控制以及老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多途径多手段地达到教学效果。针对以上分析的艺术类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大学语文可调整如下教学策略: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专业针对性欲实现教学效果的整体革新,首先应是教学内容的革新。就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来说,大学语文教材缺少针对性的问题已成为阻碍艺术专业开展人文教育的一大瓶颈:表现为编辑体系单调,多以文学史或文体类别结集作品、古代作品比例偏多、注重作品的教化功能,强调共性而忽略了艺术类受教对象的专业特性……有鉴于此,对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必须作出选择,而选择的原则是教学内容切合艺术专业背景,能够更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艺术专业大学语文的内涵应是文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用文学的语言,人文性建构,与诸种艺术相互交融,去激发学生的艺术思维,用语言文字去完成孕育“艺术创造潜能”的任务。具体做法可尝试如下建构:

(1)创建有艺术专业特色的多元组合的课程结构体系

如可设置一门《大学语文》必修课程,下设《影视欣赏》《新闻写作》《中国文化》等专项选修课,或开设一些如文学与音乐、文学与绘画、诗歌与艺术为题的专题讲座,这种多元组合的课程设置可让艺术类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机会选择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帮助他们形成多方面的兴趣,从而运用自己的优势思维风格,完成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

(2)结合艺术专业特色编写教材

编一部偏重艺术类专业特性的特色教材,在编撰过程中注意选文既要有浓郁的文学性,又有很强的专业色彩,如依据艺术的分类,选取与美术摄影、音乐舞蹈、建筑园林各大艺术门类相关的文章作为课文,如嵇康《琴操》诗、萧伯纳《贝多芬百年祭》、范曾《徐悲鸿论》等古今中外文本,这样会使学生由熟悉和相关性产生对整个课程所学专业的兴趣,让学生在文学欣赏的同时浸润艺情。

(二)课堂教学的创新

思维的适配性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仅仅以一本适宜的教材或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的挑选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研究教育是不够的,为了使学生从教学中获益,老师的课堂教学方法也应该和学生的思维风格、学习心理、个性行为相匹配。因此,针对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学方法应灵活多变,积极创新,运用与艺术类学生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来教学相长,协调师生的课堂关系。具体来说,有如下教学途径可与学生的艺术思维匹配:

(1)视听法

也叫“圣克卢法”,是一种强调在一定情境中听觉(音频)和视觉(图片、影视)结合的教学方法。由前所述,艺术类学生由于形象性思维,多崇尚无纸化阅读,源于他们成天与声音、旋律、线条、色彩、视频等专业符号打交道,由纯文字组成的文学界面对他们不够亲和,过于抽象和枯燥。因此,大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顺应艺术类学生之所长,善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等方式将文学的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以图文、影像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如诗歌教学中的诗配乐,文学品读中的画面,戏剧学习中的视频、录像、电视片段的播放等。事实上,在文学作品中涉及相应的音乐、舞蹈与绘画知识,作为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师,还应下大力气去挖掘。

(2)情境体验法

具体到大学语文教学上是指教师给学生以自导自演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舞台设计等,将语言文字构筑的文学世界表演出来,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有较强的艺术天赋和艺术表现力,性格上注重自我表现但又具有一定的合作精神,故在讲授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时,可让他们采用角色扮演、诗歌朗诵、动漫展示等方式让学生自编自导,自行设计去体味人物、人物心理与文学场景,让他们在激发专业热情的同时加深文学体验。

(3)课堂讨论式

情境体验式给学生提供“我的舞台”,课堂讨论式为学生提供“我的讲台”让他们表达“我的观点”。教学中,教师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的一言堂、满堂灌会使学生兴味索然。艺术类专业学生生性自由,张扬自我,爱发表言论。因此,教师可采用引进案例或设置话题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后再试着将讲台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各种导入式话题、展开式话题、深化式话题中组织语言、表达观点,给他们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创新的教学方式需要个性化的教师。目前,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的授课教师最迫切的任务是加强自己的艺术修养,向相关领域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院校也应将艺术类专业大语教学的教师相对固定,并提供更多艺术实践继续教育的机会,以使他们积累与艺术相关的专业知识,使自己的大语课堂更具艺术实践性。

(三)考核评价的方式

过程差异性合理的评价能把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倾向传导给学生,对学生科学、积极的评价也直接激励着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培养。艺术类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对他们应重视创作过程中创新能力的考查,故传统的“定性评价”只重视结果而忽略学习过程的评判方式,已逐渐证明了对其艺术个性发展的不利,而教改语境下提出的“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则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参与程度、知识选择能力、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因材施教”思想的回归,对艺术类专业的大语课程考评也应有与艺术思维相对应的革新。

(1)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例

课程最后的评价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而比例多为平时成绩占30%或40%。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最后成绩总评可改为平时成绩占50%至70%,从分配比上注重过程性评价。

(2)平时成绩可采用模块化评价

对艺术类专业的考评,可按能力侧重点将考核内容分成几个模块,其中有1—2个模块向平时艺术创作倾斜,如除去期末卷面考评模块后,广告设计专业学生可加入“广告语创作”模块,服装设计专业可加入“作品人物服装设计”模块。同理,别的艺术类专业亦可加入别的“创作模块”,如根据作品文本去谱曲、编舞、绘画、制作flash作品等,打通文学与艺术,让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实践中去品评文学经典,提高文学素养。

(3)具体考核方式可考虑“视觉情景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