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功能论文

艺术功能论文范文精选

艺术功能论文

艺术功能论文范文第1篇

1.音乐对精神的陶冶与教化我们都知道,一部好的音乐作品,无论是题材和体裁,都蕴含着作者在创造时所倾注的人文情怀,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例如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也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著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正表达出作者身处他乡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而在舒伯特的《冬之旅》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古典浪漫主义的情怀。因此,音乐对于人类的精神熏陶是巨大的,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其陶冶与教化,在给人以丰富愉快的精神享受的同时,使听者与作者的精神产生共鸣,让听者的思想境界也得到了提高与深化。每当我们听到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让人们不禁想起在革命斗争年代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这些鲜活的形象尽管是在今天和平的年代仍然能够给国人极大的鼓舞与激励,每当这首歌曲奏响的时候,我们都能感受到它在时时刻刻的激励人们热爱祖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祖国开创美好的未来,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尊严和荣誉。

2.音乐对人格的构建与塑造随着现如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人对于生存的理解早已不是停留在延续生命和繁衍后代上了,现代人对于生存的理解更多的体现在人格的塑造和完善方面。而音乐就在人类人格的构建和塑造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古人就开始崇尚通过音乐塑造人格的应用方法,目的在于使人们达到音乐所创造的理想境界。优美崇高的音乐能够使人有愉悦的身心享受,并且在给人带来享受的同时给人以强大的精神动力与精神力量,让人们可以接触它,最后变得崇高而伟大,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人格特点。音乐可以激励人追求崇高的理想,可以塑造完美的人格与高尚的品格,让人时刻保持正直、善良、诚实的品行,使得人免于浮躁、喧嚣,让心境恢复于平静中。音乐的实践与鉴赏不仅可以增强人的意志力,而且让人具备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向着自己设定的目标不断的努力,在过程中就算辛苦也不言放弃,最终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种百折不挠、永不屈服的人格魅力也可以在音乐中慢慢塑造与培养,最终成为一个人终身所具备的良好品质。

二、音乐功能的现实意义

1.音乐功能的重要性音乐离开了其功能就无法理解它的产生与发展,也无法体会其价值与魅力。音乐可以培养人丰富积极的情感结构、塑造人勇于探索的创造力,还可以让人类时刻保持一个美好的心境,去追逐一切向善和美好的事物,而摒弃一些丑恶的事物。音乐涉及人的需求,同时和人自身的不断发展密切相关,人在音乐审美活动中达到全面、自由发展的理想境界,音乐的价值功能伴随着人的价值的实现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

2.音乐功能的现实意义在现代高度文明的社会里,人类需要音乐,应该懂得怎样去欣赏音乐,并让音乐成为为人类服务的有利工具。因此,让音乐的功能教育深入人心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之一。具体来说,首先要使音乐的功能贯通于整个社会,用以提高人们的音乐素养与素质,这样才能使得人们在充分欣赏音乐和剖析作品的时候净化自己的心境,塑造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因为,音乐是一种具有巨大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它会用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慢慢的浸润着人们的身心,使得听者在情感上得以调节,心灵得以净化,情操变得高尚。其次,要更加深入地了解音乐功能,让人们理性的选择和使用音乐,摒弃音乐中所带来的负面和消极的情绪,加强音乐功能的效用。例如,可以利用不同的音乐类型来达到不同的体验效应,司机在开车过程中可以听一些像《乡村之路》、《波西尼亚浪漫曲》等舒缓些的音乐,这些乐曲既能消除司机旅途的寂寞,还能帮助他克服紧张的情绪,实现安全驾车的目的。因此,了解不同音乐的功能价值后来帮助人们在适当的时候选择听取怎样的音乐,以更好的达到音乐功能的目的。再次,充分认识音乐的功能使音乐能够更加健康的发展,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丰富地表现人民群众的生活,弘扬正能量。现代社会里,人们对于音乐的需求空前加大,在结束一天疲累的学习工作后,一首好听的乐曲既能够使得人们放松身心,达到身心的平静,又能够改善人们的性情与情感,沟通人际关系,进而增进社会文明。

三、结语

艺术功能论文范文第2篇

一.艺术设计学院各专业毕业论文的特点与撰写目的

1.文理结合紧密。它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相互渗透,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融,是科学技术与美学及经济学共同编制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它既反映了学科自身具有强烈的创造想象的特性,又具有逻辑思维的严密性,还具备各学科相互交融的系统化、条理化的逻辑性。

2.涉及知识面广。它包括:产品造型、形态学、色彩学、设计学、仿生学、价值工程学、心理学、生理学、人机学、美学、构成学等学科。

3.设计实践性强。这是艺术设计学院各专业最为显著的特点。它在思维方式上与文学相同,但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文学是用语言和文字表达思想,而艺术设计则多运用图形和少量的文字表达视觉艺术。因此,艺术设计学院各专业论文都是从设计实践中提炼出来的。

综上所述,撰写艺术设计学院各毕业论文的目的如下:

(1)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

(3)提高学生的视觉表述与理论阐述能力。

(4)学会科学的艺术设计研究方法。

(5)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综合信息的能力。

二、艺术设计学院各专业论文的撰写程序

根据艺术设计学院各专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结合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建议将艺术设计学院各专业论文的撰写程序分为七个阶段。在确定论文题目,充分地阅读与论文相关的信息材料后,作者头脑中已经基本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便可以进行构思,拟定撰写提纲、形成初稿、修改审定论

文,按照毕业答辩的要求,准备论文。

(一)确定选题阶段

在艺术设计学院各专业毕业论文撰写的前期,如何选择论文的选题是学生所关注的重要问题。由于论文题目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因此如何选择好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论文成败的关键。建议在撰写艺术设计学院各专业学术论文的选题定位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l.选择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性。

选择艺术设计学院各专业的论文题目,应有较强的目的性。一篇专业论文,要解决什么问题,对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有多大可能性,都是十分重要的。此外,在选择题目上,还要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从对题目的理解能力、感兴趣的程度出发,来筛选课题。切记不宜选择

离自己所学的知识面较远,而且还很陌生的、毫无基础、没有深刻理解和认识,况且自己又不感兴趣的题目。

2.选择毕业论文题目的重要性。

在选题的过程中,要选择人们关心的课题,要紧密结合当前艺术设计界发展的潮流以及各门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的关系。

另外,选择的题目应是人们颇为关注的课题,注重焦点问题,尤其是目前学术界争议较大的课题。课题的选择是一篇论文成败的关键。题目的重要作用就在于读者、引导读者,使人看上去有一种“新、奇、特”的感觉,从而使人们对这个选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说,主题应鲜明,而不能泛泛无味。

3.选择毕业论文题目的合理性。

毕业论文题目合理与否,是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写好论文的前提。论文题目的命题关系到一篇文章所涉猎的范畴。按常规推论,指导都是虚拟一些课题后,提供给学生参考,但并不完全是合理的题目,为它与每个学生的知识层面、自身特点,以及所涉猎的范畴很难相应对号。因此,学生应根据导师的选题范围,斟酌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选题的大范围内,给自己确定一个具体的、相对的课题,再反馈给指导老师。

这里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在选题的过程中,题目不宜过大或过于含糊。通常,在设计毕业论文的选题上“宜小不大”,因为小题也可以做大文章。但是,毕业论文的选题不宜过窄或过小。我们前面所说的论文题目宜小不宜大、小题也可以做文章,这个“小”是应有尺度,如果太小了,也会出现设计师平淡的现象。例如:“浅析水龙头的色彩设计”、“谈谈移动电话的商标设计”、“暖水瓶功能的探讨”等等,这样的题目由于过小过窄,内容就很难展开。因此,我们说,毕业论文选题大了固然不好,小了也不适当,一定要在大小的选择上有一个适当的定位,这样才能达到论文题目的合理性。

4.选择论文题目的学术性。

做好一篇毕业论文,首先是选择的课题要有意义,还要做到能够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这是做好论文的基本要求。具体地说,(1)选取有学术价值的课题。就是在艺术设计学科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为研究内容,对学科的丰富和发展是否有意义。学术性是学术论文的灵魂,没有学术性的论文是称不上是学术论文。(2)了解本学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比如前人提出过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研究、解决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问题尚未解决;或是本学科当前正在研究什么问题,取得了哪些进展,学术上有什么分歧,选取那些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或是热点问题,这样才能走在学术研究的前列。如果选取了别人已经提出并解决了的问题,重复别人己经阐述的观点,甚至达不到别人的研究水平,这就没有什么学术价值。

5.选择毕业论文题目的创新性。

时代在发展,设计在进步。在选择毕业论文题目的过程中,应注意论文题目的创新性,充分发挥想象力,使论文的题目给以全新超前的感受。在现代设计领域,人类智慧的升华,是优秀论文题目产生的开端。那些传统的选题方式己经很难跟上现代设计理论研究的步伐,也不适应艺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综合学科的特点。例如:“论陶瓷的传统工艺”、“浅淡几种包装的设计方法”。题目似乎合情合理,但却显得平淡无味,缺乏创新精神和现代气息。题目的创新应是各学科相互渗透中产生,跟上时代的步伐亦是关键所在。例如:“信息时代中产品设计的研讨”、“服装款式的流行之我见”。

6.选择毕业论文题目的实用性。

具有实用性的毕业论文题目也是选题的重要因素之一。题目是否实用,是否切合实际,直接关系到一篇论文的价值。一篇好的毕业论文能引导学生的观念,指导其今后的设计实践。因为理论的研究最终还要应用于实践。从实践中产生设计理论,理论又指导着实践,反过来实践又验证理论,这样的论文就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二)收集资料、信息阶段

撰写艺术设计学院各专业毕业论文,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资料基础。当题目选择好后,首先我们应考虑到的是收集与题目相关的材料与信息。只有广泛地收集资料,收集与题目相关的各个层面、各种类型,各种特色的参考资料,才可能拓开思路,探索新的知识领域,探索新的设计与意识。根据各种资料中的感受、经验与联想,按照自身独立的思考方式,将不完整的观点,分散的想法、系统地总结,理清整体的思路,使之抒情达意,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完美地表现所构想的学术论点,使得虚拟的设想变为撰写的现实。

1.收集和掌握与选题有关的设计资料

收集资料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市场调查法、访问会谈法、文字资料收集法、网络资料收集法等等。这些方法是围绕着选题所进行的,选择与选题内容有关的国内外、古往今来的信息资料,进行广泛、全面的收集,认真的分析比较,这种分析比较的方法就是研究、撰写论文的开端。分析比较的方法是在了解前人对选题不同层面的论述基础上进行的。

2.了解和掌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术信息

要想撰写出优秀的论文,首先应了解艺术设计学院各专业在国内外的学术动态,掌握与选题有关的信息。了解前人在此方面的论述,解决了哪些问题,另外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我们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去探索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为选题的内容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3.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准备

在了解和掌握艺术设计学院各专业现状后,我们就应该首先考虑到选题和文章的组织结构,是否是前人没有论述的问题。如前人所谈的课题同我们的选题重复,我们一定要将前人的论述理解清楚,认真地分析,看一下还有没有新的问题,新的视角再去切入。否则我们将做无用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这样的文章意义不大。

在撰写毕业论文的前期,我们一定要查清所有与论文题目有关的资料,做到心中有数。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首先是考虑前人所没有研究过的课题,掌握前人所没发现的规律。而自己对此课题又有独特的见解。这种独特的见解必须在学术界是先进水平,哪怕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再向前推进一下。目前,从艺术设计学院各专业的毕业论文的调研情况来看,学生在大学的几年中,学到了一些专业知识,但是,这些专业知识还没有在真正的实践中应用,因此很难有自己的独立看法,形成独立的创见。尤其是在艺术设计学科的广阔海洋中,要想形成自己的见解并不容易,往届的毕业论文,我们分析有以下几种情况:

(1)谈出了自己的看法,但题目的选择面很窄小,论文的组织不系统,大白话,学术语言甚少。

(2)文章的题目选择后,对此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照书本、或别人的文章乱抄一通,甚至不加思考将很多别人的东西照抄照搬。对此没有理解,不能将学习别人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变成自己的东西。造成一种混乱的被动局面。

(3)自己没有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又不善于收集资料信息,找出往届毕业生论文,去头加尾、敷衍了事。这样的毕业论文,很难达到培养学生、锻炼学生、检验学生、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的目的。带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上述倾向,指导学生步入正规的航线,让艺术设学院各专业的毕业论文,能够驶向理想的彼岸。

(三)构思、创意阶段

构思的过程也就是想象、创造的过程。想象是能过已知走向未知的思维活动方式。每一个已知都伴随着一个新的未知而诞生。所以想象活动始终处于己知和未知的中界线。它包括着过去,预知未来,总结旧的经验,创造新的理论和新的认识。

(四)拟定提纲阶段

拟定毕业论文提纲,首先应根据选题的要求、设立于标题,按照各标题的设置,把材料加以分类,从中心观点出发,考虑协调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系统、规范地拟出一个总的策划。这个提纲的拟定,通常由略到详、由粗到细。经过系统的分析、思考推敲,最后形成较完整、详实的提纲。

(五)形成初稿阶段

初稿的形成是根据提纲进行的,在拟定的过程中要从大局出发,使论文统一协调,同时也要考虑文章结构的严谨性、各部分的层次性、文字表达的流畅性等方面。论文的结构是作者有目的地设定起来的,是作者根据设计专业的发展规律、学术动向及其它学科相互的内在联系,按照选题、中心思想的需求,将构思好的设想,加以分类组织、调整,使其条理分明,整体与局部相互和谐、统一。从整体到局部,又从局部到整体,进行反复细致的地推敲。初稿的形成是提纲展开,对文章内容的深化。

(六)修改、审定阶段

初稿完成后,需要认真地修改审定。论文的修改审定应注意四个方面,一是审定论文题目选择是否合理;二是文章的组织结构是否完善,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三是论文的语言是否准确流畅、简洁通俗;四是论文是否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条理化。

(七)准备答辩阶段

艺术设计学院各专业毕业论文一般要求4000字以上。论文答辩的要求:一是要准备大约1000—2000字的论文提要,将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论证表述在提要中。答辩时以论文提要为主要阐述材料;二是将论文语言规范化。毕业论文是比较严肃的学术论文,从整体来看,应是严谨、朴实的。不直追求华丽的词藻。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也可适当使用一些修辞手段和展示一些图片,使其更加生动。

三、艺术设计学院各毕业论文的要求

艺术设计学院各专业的毕业论文要求符合客观的发展规律,用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问题。它的题目应有鲜明的论点和详实的论据。理论观点正确,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运用己学的专业知识和收集到的一些专业信息,经过大脑贮存。分析、综合,建立起一个崭新的理论体系。因此,在论文的格式方面、参考文献方面以及所插入的图表方面有其不同要求。

(一)毕业论文应具备的基本要求

1.论点正确

2.论据充分

3.论证准确

4.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5.语言准确、简洁流畅

(二)毕业论文的格式

毕业论文一般由题目、内容提要、关键词、主体、参考文献、注释等部分构成,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题目。毕业论文的题目是直接表达或揭示论文主题思想或中心论点的,因而要鲜明、准确,使读者一看题目,就能基本上了解论文的基本观点。避免用一些偏僻、怪异的词句做题目。

2.摘要

摘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摘要要能够反映出全文的精华,摘要的内容应包含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以及供文摘等二次文献采用。

摘要一般应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研究的目的:简明指出研究工作的目的(目标)及研究范围(对毕业设计(论文)而言,主要指任务书中所提出的要求)

(2)研究方法:简要说明研究课题的基本做法,包括研究对象、材料、方法等要素。

(3)研究结果:简要列出主要结果、数据、统计学意义等,并说明其价值和局限性。

(4)结论:简要说明从该项研究结果取得的正确观点、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推广前景。

(避免将摘要写成序言、评论或反映的仅是研究中某一部分的信息)

3.关键词。指论文中所涉及或是属于作者原创的中心词。

4.主体。毕业论文的主体由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构成。绪论在正文的开头,目的在于说明研究这一课题的意义和动机,介绍写作论文的指导思想和论文的基本内容,也可以对论文的结构作必要的解释。绪论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宜太长。本论是论文最主要的部分,应该充分论证、分析绪论中提出的基本观点。可以是正面论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通过反驳对立的观点以阐明自己的观点。本论部分在全文中所占篇幅最大,应该注意结构的严谨。结论部分是论文的收尾部分。在结论中提出的基本观点,经过本论部分的分析论证之后,结尾部分要作出答案,总结全文。一般情况下,结论比绪论所占篇幅还要小些。

艺术功能论文范文第3篇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自有人类社会就有社会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继承和积淀了深厚的民族传统,又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不停地内化更新、外向传导,从而促进整个人类文化向前发展。

大学校园文化是作为一种社区文化而存在的。它是社会主体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一种亚文化。它也必然以社会文化为背景,折射和反映出主体文化的民族性、传统性和时代性,同时又具有区别于主体文化系统内其他子系统亚文化的个性特征,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停地吸收、批判、创造、辐射,促进社会主体文化的发展。

大学校园是一个以教育为主要社会职能的社区,活动于其中的人群是大学生、教师和干部。他们的活动方式一是课堂内实验室内的教学、科研活动,二是课堂外的学术交流、社团活动、公益劳动、人际交往、日常生活、闲暇娱乐等活动,因此这里既是一个教育环境。

高等教育活动使生活于校园的人群有着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别的共同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群体心理以及思想观念。“一种文化的核心是一种价值体系”(1)“校园文化的形成引导生活在校园内的每一个人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且在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中,完成每个人价值观的实现”。(2)但校园文化环境不是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与社会文化大环境息息相通,必然受社会主体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2、大学校园文化现状

现代人类已进入新科技革命的时代,当前我们面临着新技术革命和国际激烈竞争,也面临着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主旋律的历史转变时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主体文化转型的剧烈变化,国际国内文化大环境对校园文化从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到生活方式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入主体意识的觉醒,自主观念、竞争意识、成才意识、参与意识、民主法制观念都大大增强,进取开拓和拼搏精神得到激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娱乐活动增多,人际交往、社会交往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其负面影响比较集中地表现为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和实用化,生活格调的低俗化以及消极颓废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

面对客观存在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才成长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和娱乐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要努力净化校园环境,抵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方向发展。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学校应成为最好的小环境之一,并对大环境的优化作出积极贡献。”

3、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完成高等教育目标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它的培养目标不论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知识能力、身心素质上都应有较高的要求,应是高标准的。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造就跨世纪人才。在人才成长过程中与教育相辅相成的环境条件是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教育导向、开发创造、娱乐调节、激励凝聚等功能,营造最优化的育人环境,实现高等教育培训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有赖于社会实践,大学校园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的条件。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大学生、教师和干部既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创造者,又是校园文化的客体、消费者。在这里大学生是高智能的群体,是渐趋成熟的思考的一代。在大学校园这个学校与社会接轨的实践环境里,他们摆脱了单纯受教育的地位,转而以自我为主体,在教育与自我教育中进行自我塑造,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个体的社会化。

4、体育与大学校园文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智力、道德品质和审美情操以及各种各样才能在一个人身上充分、自由、统一、和谐地发展。因此培养德、智、体、美诸种素质的发展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我国教育方针的制定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其中体育教育是有机组成部分。当今世界各国也无一例外地将体育作为学校基本教育的内容。大学阶段的体育,承担着使大学生身体完美发展,增强体质的重任。与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密切配合,共同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教育目标。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体育又是;种社会文化现象。人们从事体育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身心发展和满足自身的高级需要,通过体育来使自己的躯体和精神得到改造和升华,从而使人自身趋向完美。体育文化与政治、伦理、科技、艺术、社团文化等共同构成大学校园文化体系。

5、健美操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课外健美操锻炼是体育教育的扩展与补充,又是体育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健美操是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快节奏生活方式带来“文明病”蔓延的历史背景下,人类为保护自身健康而创造的一种健身体操。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富裕,人们体育价值观念增强,追求便与美的心理趋向日益强烈。这类初始以健身为目的的运动经过广泛地吸取体操、迪斯科等舞蹈及其他体育艺术门类的动作造型,而注入力度、增加负荷,借助音乐的节奏、旋律及风格调控动作、体验情感,并逐步在相关科学理论指导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从而发展成为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通过身体练习达到健身、健美和健心目的的新型体育项目。它还具有很强的群众性、艺术性、娱乐性和创造性而成为适应性极广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艺术活动。它以自我锻炼,自我塑造,追求健与美的全面协调统一的发展而为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枝鲜艳之花,给大学校园注入了新的活力。

健美操锻炼具有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美的功能。健美操是一种有氧代谢运动,通过较大密度和强度的身体练习,对身体各关节、韧带、各主要肌群和内脏器官施加合理的运动负荷,从而有效地改变体重、体脂等身体成份,提高心血管、呼吸系统等内脏器官的机能,发展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运动素质,增强体质,促进大学生身体生长发育日臻完美。使生命健康、强壮,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而呈现出美的魅力。开展课外健美操锻炼,不但与学校体育教育相辅相成,全面增强大学生体质。而且引导大学生追求健康美,使人积极向上、朝气蓬勃,抵制了消极颓废思潮对校园文化的侵蚀。

健美操塑造健美形体的功能。追求形体美是人们们选择健美操的直接动机。形体美主要指人体外形的匀称、和谐、健美。遗传因素生成了人的基本体型,但后天塑造却是完全可能的。健美操是在生理学、解剖学、人体造型学、体育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创编的。其动作和程序具有明确的对整体和局部目标的针对性。实践证明它是塑造形体的有效手段之一。因其实效,而受到人们重视。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是塑造形体的最佳阶段,

☆上海市上海中学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直属的实验性示范性大型寄宿制高中,创始于1865年的龙门书院。学校占地面积340余亩,绿化覆盖率达42%,堪称绿色校园之典范。现有行政班98个,中外学3200余名,其中累计有来自57个国家和地区的1980余名国际部学生。学校素以管理严谨、名师荟萃、教育高质、英才辈出而饮誉海内外。历届校友中有以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为代表的现任或曾任党和国家省部级以上领导100多位,两院院士51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29人。

写作:写作阵容强大,具有多年论文写作经验,领域涵盖广泛,若有部分专业,没有相关的,我们将给你寻找合适的。本站投入巨大,收费合理,信誉卓著,口碑颇佳,对客户一向以诚为本,绝不因一点小利破坏自己的多年积累的良好名声!

☆如何发表职称论文,本站为您解决.本站提供省级,部级和核心级的服务.以敬业的心做专长的事.我们坚信诚信服务是公司的生命线.进入本站,难,职称评不上将成为历史.多年的成功经验,专业高效团队,告诉您如何发表职称论文:如何发表职称论文医学类如何发表职称论文教育教学类如何发表职称论文经济类科技类如何发表职称论文核心类如何发表职称论文综合类,确认您的论文顺利快速发表.您还在为写论文而发愁吗?您还在为找论文指导而担忧吗?您还在为购买论文材料的高额费用而困惑吗?您还在为而苦诉无门吗?所发表期刊均是国家正规期刊,全文可在期刊网查询。

《时代教育》杂志系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出版开发发行的G4类教育教学期刊(省级期刊、月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8181国内统一刊号:CN—1677/G4),

栏目设有: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教学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论坛、研究生论坛、综合类文稿、艺术天地。

☆本站有各类300名写作论文,是全国最大的写作论文写作网,免费提供各种范文,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写作毕业论文,写作硕士论文,写作体育论文,写作医学论文,写作音乐,舞蹈,艺术,论文等。一个写作团队,全部由博士和一些专来帮你写作你的职称论文,所以你可以放心在你需要发表的期刊上面帮你发表。写作表一条龙服务。全过程一目了然。因为信任,所以简单!本写作团队,全部由博士和一些专来帮你写作你的职称论文,所以你可以放心在你需要发表的期刊上面帮你发表。写作表一条龙服务。有以上需要请联系本站客服。我们可以发表各类具有权威的期刊,对于各位评职称是很有帮助...根据你的需要发表的等级来帮你推荐什么样子的杂志来帮你以最小的费用来帮你发表你需要的论文。

艺术功能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城市交通公共艺术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对城市公共交通环境建设的要求在我国许多城市已经相当迫切。公共艺术合理地融入到城市交通环境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交通环境的质量和人文品质。本文从可识别性及安全性的统一、功能性及人文因素的有机结合、体现和加强公共艺术的场所特征三个方面来阐释公共艺术在城市交通环境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城市交通是连接城市活动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市民户外活动的重要公共空间,其形象是一个城市对外的窗口。市民在城市中上班、购物、旅游或散步,沿途看到的或许只是一组毫无关系的景象,从中却可以获得一个整体的城市印象。而当前,随着城市车辆的剧增,由此而导致城市道路迅速扩张及由钢筋混凝土架构的立交桥不断增加,再加上功能主义规划原则的主导,城市交通整体上呈现一种生硬、冷漠的面孔,城市间的差异性也正在逐渐消失。因此,从艺术与人文的角度重新审视当前的城市交通环境,无疑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事情。交通与艺术的结合,在国际上已得到高度重视。首届城市艺术与公共交通国际研讨会于1992年在英国的威克菲尔德举行,以后每两年召开一次,研讨会的目的是促使从事公共领域建设的人士理解艺术的重要作用,并大力提倡和推动公共领域的设计活动。

城市交通按道路的性质主要可以分为两类:1.机动车道:快速路、轨道交通、城市与城市间连接的高速公路等;2.非机动车道:步行街、自行车道、过街天桥、过街通道、商业街等。

公共艺术如何在城市交通环境中应用,主要应考虑如下几点:

一、可识别性及安全性的统一

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在形象上应突出其鲜明的个性,具有明显的可识别性,同时其设置应以保证车辆行人的安全为前提,不能对司机及行人构成视觉和交通上的阻碍,二者相辅相成,相互统一。如果因公共艺术的设置而影响了交通,反而就失去了这种做法的意义。

在城市交通环境中,公共艺术欲达到可识别性与安全性的相互统一,必须把握好“速度”这一关键要素。速度的变化带给人们对于视野范围内公共艺术尺度感的变化,对应不同的速度,公共艺术的尺寸、表现形式及材料的运用都会有所不同。哈密尔顿(Hamieton)和瑟斯顿(Thurstone)作过关于高速运动时人们的视觉感知方式的研究,他们从研究中推导出五条定理:1.注意力加倍集中;2.注意焦点引向远方;3.视野缩小;4.前景细部开始模糊;5.视觉变得迟钝。基于行人在高速运动时的视觉感知特征,在机动车运行的交通环境中,应注重公共艺术整体色块,强调外轮廓线及阴影效果,以简约化、大尺度、地标性的公共艺术为主。相反,在非机动车道,如步行街、过街天桥、过街通道、商业街等以低速度行走的交通环境中,人们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购物、散步、休闲、观赏等活动上,公共艺术主要可汇同高品质的路面铺装、艺术化的植物选择与造型、道路构筑物形态与色彩的塑造等。在这类城市交通环境中,公共艺术更注重细节、情趣乃至引人深思。在北京新建成的SOHO后街设置了一系列“蓝色现代人”的公共艺术品,分别设置在各交通路口的交界处,适宜的尺度、抽象的人物剪影及鲜亮的蓝色调与周围现代化的生活环境相映成趣。同时,在剪影的两侧绘有街区的平面示意图,集可识别性、安全性、艺术性及趣味性于一体。

二、功能性及人文因素的有机结合

功能性及人文因素的有机结合这一特征主要是就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公共设施而言,公共设施作为公共艺术及城市交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言而喻,但以往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它的功能性及技术性,却忽视了人性化及艺术化的因素。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公共设施应该与市民的审美价值相统一,使市民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结合成整体。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公共设施作为城市中一件公共性很强的物品,如果其造型和一个城市的风格、文化、历史有机地联系起来,就会成为一件妙趣横生的艺术品,它将表现出一个城市交通环境独特的性格和表情,它所呈现出来的文化艺术品位是这个城市的文化精神及人文色彩的外在表现。

三、体现和加强公共艺术的场所特征

中国古人有所谓“橘化为枳”的说法,这一说法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公共艺术与其场所的关系。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公共艺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普适性的艺术,而是与该区域的历史、文化及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美国波士顿地铁系统中的波特站,当人们进入站内,不经意间就会发现在入口处、电梯的扶手及月台上见到一个戴礼服手套的铁手,该作品的作者喻美奇(MagsHarris)表示,她发现交通接待处的失物招领以手套最多,因此她选择手套作为“地铁文化”,同时借着人们所熟悉的物品制造惊奇感,以舒缓人们进入地下的沉闷感,作品体现了强烈的实地文化特性。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应当切合当地的具体环境,明晰当地人群公共活动的具体要求及特定地域的社会文化情形,进而加强该区域的文化性格和人文色彩,保障城市的自明性、永恒特性和场所的历史文化特质。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由于“全球化”所导致的“天下大同”及“地方性文化”的消失与淡化,保持和加强地域间的区域文化性格和人文色彩就显得弥足珍贵。

综上所述,以上几点构成城市交通环境中公共艺术建构的基础,同时,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交通环境中的应用离不开与城市规划、建筑在计划实施中的协调、合作,其艺术性、人文性的实现必须与空间功能规划相统一,与建筑环境相适应。此外,公共艺术在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建设还将涉及到公众及艺术家的参与、相关法律程序的建设、建后的管理与保护等诸多问题,公共艺术在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应用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因素并受其制约。但制约既是限制又是规定,同时也是能够获得自由的途径。优秀的公共艺术应用到城市交通环境中,中国的城市公共交通环境将成为一个各具特色的、艺术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空间,其意义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

艺术功能论文范文第5篇

这个短语是一个完整的学术概念或理论范畴,单说“原生性”就不足以揭示其内涵。本课题所说的“民间艺术的原生性”,是指民间艺术之与生俱来的天然的文化基因。说它是“原生性”,就是说这种性质不是次生的,也不是后起的。一切后起的性质都会因时代进化而改变,唯有原生性不会变。当然,永久的一成不变是不可能的,这里不过是强调其褪变极为缓慢而已。这是一种超越时空而恒常稳定的内在质素。说它超越空间,就是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民间艺术,皆具有这一种性质,不谋而合,不约而同,不求同而自同,虽然形貌有异,而精神趣味仍是相通相近的。说它超越时间,就是说无论是远古的原始艺术,现在的原始部落艺术,以及偏远地区的民间艺术,也都具有这种相通相近的艺术特质。这种可以感知而难以指实的艺术特质,就是民间艺术的原生性。

二、国内研究状况述评

在国内,民间艺术的原生性是著名文艺学家张道一先生反复提到的一个理论范畴。不过他所用的不叫“原生性”,而叫“原发性”,但实际内涵是一回事。先是1988年,张道一先生在他那篇著名论文《中国民艺学发想》中,第一次提及民间艺术的原生性特点。他说:“民间艺术……其作者主要是基层的劳动者(在我国主要是农民和部分手工业者),他们的创作带有原发性、业余性和自娱性,其地域性也很强。就这个意义上说,它带有艺术的‘基础’和‘矿藏’的性质。”十年后,他在为其博士生、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教授的《民艺学论纲》作序时,再次指出:“由于民间艺术出自下层的劳动者,带有‘原发性’,与大众生活直接联系,因而以实际应用者居多。”其后到了2005年,他在《民间美术的二分法》一文中再次强调:“研究民间美术,包括研究民间美术的分类,一定要注意它的原发性和生活的特点,不能脱离开大众的实际活动。”张道一先生的文章有一个特点,或者可以称之为论文的散文化,其好处是厚积薄发,举重若轻,深入浅出,随处生发,所以读起来很轻松。但与此同时,因为他不大拘泥于论文的写作程式,所以像“原生性”这样的重要概念,虽然他一直在用,可是从来没有正面界定过它的内涵。我已多次通读《张道一选集》,和《张道一论民艺》诸书,基本印象是,张道一先生所说的民间艺术的“原发性”,实际主要是指其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浑然一体的性质。另外,我们注意到,张道一先生还不断提到民间艺术的“本元性”、“本元文化”或“本原文化”、“母体性”等等,而这些概念与“原发性”内涵都是相通的。如他在《中国民艺学发想》一文中写道:工艺文化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文化。历史发展的序列告诉我们,人类最初的造物活动是从实用开始的,在实用中发展了审美。当社会分工逐渐细致,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各自独立之后,工艺文化并没有解体,一起延续至今,因而它带有综合性和本元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工艺的内涵不是太窄而是非常之宽,理所当然成为美术的母型。很明显,这里所谓“本元性”,就是指人类最初造物活动的实用与审美一体化的性质,所以与“原发性”基本上是一回事。在其他论文中,张道一先生还有类似的表述。他说:“民间艺术是一种‘母体’性的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各种专业艺术可以升得很高。但民间艺术是孕育一切的基础,所以说民间艺术既是民族艺术之流,又是民族艺术之源。”又说:“本元文化就其性质和意义讲,也可称为‘本原文化’。它是人类最初的文化形态之一,也永葆绿树常青。民艺是同广大人民的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就其主流来说,多带有实用性,既保持着本原文化的特点,又是本元的。”“事实上,人类创造的文化,首先是兼有物质和精神而不可分离的‘本元文化’,这就是工艺美术。”张道一先生这些看上去似乎大同小异的说法,实际上显示了他对民间艺术特征探索的执着,他不是在自我重复,而是在不断思考,变换切入角度,以便寻求更精准的表述。“元初”之“元”,与“原始”之“原”,意义非常接近。既然“本元文化”的基本特征就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可见张道一先生的“本元性”、“本元文化”与“本原文化”,虽然表述不同,正可谓道通为一,和民间艺术的原发性也是相通的。张道一先生的博士生弟子、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教授,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民艺学论纲》中,充分领会了张道一先生学术思想中这一重要内核,对民间艺术的原发性作了进一步探讨。他对张道一先生各种散见的说法作了整合,使一些基本概念得到了更明确的表述。首先,他充分认识并强调了原发性特征之于民间艺术的重要意义。他说:“原发性特征是民艺与其他艺术相区别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它的母体性特征。”这不仅突出了原发性特征对于民间艺术的重要意义,同时也突显了原发性范畴对于民艺学学科建构的重要意义。其次,他对“原发性”概念的产生作了描述性的阐释。他说:“与生活的接近还使民艺保留了艺术发生时的特征,即原始艺术时期艺术与生产活动或生活情景的一体化,在这种艺术活动中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交织,创造了既有实用价值又溶合了审美功能的产品。……尽管民艺与原始艺术的这种性质不可等同,二者是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造成的艺术,但这种接近生活的原发性特征却是一致的。”这一段话表明,所谓“原发性”,就是从艺术发生学角度来看的原始艺术发生(产生)时期的基本特性,其基本内涵就是实用价值与审美功能的一体化。其三,他对张道一先生论著中不断提及的“本元文化”也给出了明确的说法。他说:“民艺的各种创造,都可以从原始工艺品中找出客观存在的雏形,因为后世的造物文化无不生发于原始文化的渊源,原始文化,即本元文化。”这种表述,一方面是使原来带有神秘意味的“本元文化”顿时显得清楚明白,但同时也丧失了张道一先生原来说法的一些微妙意味。应该说,当张道一先生用“本原文化”时,他确实是指“人类最初的文化形态”即原始文化;但当他用“本元文化”或“本元性”时,他是在抛开时代概念,强调当下的民间艺术仍然一直葆有的物质功能与审美功能相统一的文化特质。从这方面来看,“本元文化”不同于“原始文化”,“原始文化”只能存在于原始社会,而“本元文化”则可以超越时空而具有某种永恒性。除了张道一先生和他的弟子潘鲁生教授之外,还有一些学者对民间艺术的原生性作过探索。如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方李莉研究员。她在论著中曾多次涉及这一课题,但最为集中的论述见于她的论文《论工艺美术的原生性与再生性》。

这篇论文有两个重要观点。其一,她认为民间艺术或传统工艺美术具有保持民族原生性文化的载体功能。她说:“人类最初的工艺美术是一座横架在原始混沌世界和现代文明世界之间的桥梁。所以,认识和了解由原始文化一直发展下来的传统工艺美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世界最早形成的动因以及其最初始的原生性。也可以说,其是一个民族原生性文化的储存器。”其二,方李莉认为,原生性艺术所葆有的“野生”文化基因具有着超强的生命力。她说:现在的生物技术创造出了某些具有优良特性的新的作物品种,整齐、高产甚至具有天然抵抗虫害的能力。但这种实验室里创造出来的新品种很快会形成各种天敌,有时只有几个生长季节就遭到破坏。虽然每隔几年把新基因嫁接到商用品种上可以加强它们基因的抵抗能力,但是,能够提高粮食作物活力的各种基因只存在于野生环境。也就是说,现代作物的基因是软弱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指望人工品种在大自然里有一个足够强壮的“野生亲戚”。这些野生植物在自然环境的激烈斗争中获得了一种遗传的抵抗力。这是那些娇生惯养的人工作物所没有的一种抵抗力。这是借用生物学的遗传基因学说来讲“文化基因”,非常生动而恰切。尤其具有启发意义的是,近现代艺术史上,从高更、卢梭到毕加索、马蒂斯、夏加尔以及亨利•摩尔等人,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从原始艺术、民间艺术中寻求改革的灵感,方李莉先生给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原来这些现代艺术家是在为失去生机的现代艺术寻求一个强壮的“野生亲戚”,并为其注入原生的文化基因。相关的研究论著还有吕品田先生的《中国民间美术观念》,其中也多次提到民间美术的原生性或原发性特点。在第一章“主题与观念”中,吕品田先生说,他的研究目标之一,“是希望捕捉住那些具有原生性和主导性的观念”,而“所谓原生性是指某种观念与人类基本生存要求相关联,以至在发生过程中先于别的观念。”这个定义也许还不够准确与周全,却具有很高的学术含量,尤其是他并不从发生学意义上强调其原始性,而是从民间美术作者的生存环境来强调其“与人类基本生存要求相关联”的特性,这对张道一先生和潘鲁生教授的说法都是一种重要的补充。该书中还写道:“民间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态的‘过程———动态’性质,非抽象艺术的表现性和‘实用———审美’的精神功利性,表明它比其它造型艺术在内涵和形式结构方面更接近原始艺术。”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相比,“民间美术这种存在形式更具有原发性,、底层性、民众性和通俗性,因此更能体现和保持某些根基性的民族特征。”这里所谓“实用———审美的精神功利性”,事实上也就是张道一先生所说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一体化,吕品田先生试图把一个较长的短语熔铸成一个名词性范畴,只不过显得有点生涩了。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虽然没有采用“原生性”或“原发性”概念,但所讨论的问题却具有共同的指向性。如原文化部部长、现国家政协副主席孙家正先生《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从文化记忆、精神传承的角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更为古老的文化观念,更为深远的精神根源,沉积着民族独特的思维形式,心理活动的最深层结构,保留着民族文化的最原初状态。”这里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的概念是相通的,甚至主要就是指民间艺术。一直致力于民间艺术研究的靳之林先生,他的《抓髻娃娃与人类群体的原始观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为我们研究中国民间艺术的原生性提供了大量实例与学术借鉴。他在《论中国民间美术》一文中说,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的母体艺术”;“传统民间艺术形态随时展而发展转化,在人类文化发展的相互交融与影响中,将以新的材料和艺术形态出现,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中华民族的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的内核,即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另一位长期从事民间美术研究的杨先让先生,在其论文《传统民间美术的演进与走向》中写道:“人类自从私有制和阶级出现以后,文化艺术的民间与非民间的区别也就产生了,但他们却都是从原始本源艺术那里分化出来的,一个升华为非民间的文化艺术,在改朝换代中传递变异着,形成了自己的规律与体系,另一个是民间的文化艺术,即劳动者的文化艺术,或曰庶民的文化艺术,直接由原始本源艺术那里嫡传着,十分缓慢的变异发展着,并牢牢地把握着原始本源艺术的生命与生殖崇拜的主题。”又如,胡潇在其《民间艺术的文化寻绎》一书中指出:“民间艺术蕴含着原始的基力”;

民间艺术“能从艺术上帮助当代人更真切地认识人类生命活动的本体、始元和内秘。”“在民间艺术中,它的某些原始思维及其造型学原则、审美意韵,将人类早期那纯真稚拙的兴趣以及沉于造化、物我一体的美好心灵一再复现出来,在艺术上部分地也是更多形式地重复着社会发展史中那‘永不复返的阶段’上的事象,在现实的时域内向人们展示一个遥远而又美好的过去。”这些论述虽然没有采用“原生性”概念,但他们讲民间美术的本原文化特点,可以说是殊途同归或异曲同工。还有近年来出版的王增永所著《华夏文化源流考》,从民间物质艺术切入,专列《民间艺术的原生性特征》一章。其中写道:所谓的文化原生性,是指人类文化的初始性和稚拙性。人类文化由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高雅,这是人类文化一个发展的必然过程。原始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初始文化,。原始艺术大多是简单低级和粗糙鄙陋的,但它们是原始先人的精心创造,体现着原始先人的心灵感受。原始艺术充满着勃勃生机,潜含着极大的发展空间,是人类初始时代的崇高艺术,显示出稚嫩的艺术原生美,有着文明文化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是文明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发展源泉。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即是原始文化的原生性。原始文化的原生性就是人类文化的原生性。这里虽然更多的是在谈原始艺术,但是要讨论民间艺术的原生性就必须追根溯源,其中所提到的“初始性和稚拙性”以及“稚嫩的艺术原生美”等等,用语都比较准确。

三、国外研究状况述评

在国外,最值得注意的是一直致力于“原生艺术”研究的法国艺术家让•迪比费(Jean.Dubuffet,1901—1985)(或作“杜布菲”、“杜勃飞”等),他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从事原生艺术作品的搜集与理论研究,可以说是这一独特艺术领域的开创者。所谓“原生艺术”,英文作“artbrut”,源出法文。该词为迪比费所创,中文译法颇多,有的译为“生涩艺术”或“天然艺术”,国外亦或译作“粗美术”,而一直致力于朴素艺术研究的台湾籍女学者洪米贞则把它译作“原生艺术”。洪米贞1965年出生于台湾屏东市,旅居巴黎多年,后客居北京。她1995年主编出版《台湾朴素艺术图录》(台北县立文化中心),2000年出版《异艺分呈———原生艺术的故事》(艺术家出版社),2003年出版《灵魅•狂想•洪通》(雄狮美术出版社)。看得出来,她是一直在致力于朴素艺术与原生艺术的研究。2004年,洪米贞所著《原生艺术的故事》引入大陆,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才使得我们对迪比费的原生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洪米贞把让•迪比费释作“原生艺术的催生者”,但到底什么是原生艺术,迪比费自己也认为很难说清楚。所以,他很少尝试去给原生艺术下定义,而只是从不同角度去描述原生艺术的基本特征。他说:原生艺术总是“呈现出自发与强烈创造性的特征,尽可能最少地依赖传统艺术与文化的陈腔滥调,而且作者都是些默默无闻的、与职业艺术圈没有关系的人”;原生艺术是“没有受到文化艺术污染的人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很少或根本没有模仿”;原生艺术是“完全纯粹、原生的艺术创作。(作品在)被它的作者创造出来的每一个过程,完全只肇始于作者自己内心的驱动力。”从创作者的身份来看,迪比费所认定的原生艺术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即:精神病人的艺术表现、通灵者的绘画,和具有高度颠覆性与边缘倾向的民间艺人的创作。在迪比费看来,这三种“异艺分子”或“界外艺术”并不是平等或并列的。他所认定的原生艺术尤其偏指精神病人和通灵者的艺术表现,而所谓“通灵者”实际也是精神病的一种表现。也许迪比费并不是偏嗜这种病态的或非正常人的艺术表现,而只是因为这样的人才能真正摆脱名利,而且一点不受传统艺术或职业艺术的影响。相比之下,民间艺术虽然也被列入宽泛意义的原生艺术,但又好像不太具有典型性,所以在洪米贞《原生艺术的故事》表述中,有时也显得不够统一。比如她一方面在第二章“异艺分子”下列了这样三节:原生艺术一:精神病人的艺术表现原生艺术二:通灵者的绘画原生艺术三:民间自学者的创作按照这种表述方式,民间艺术(或洪米贞经常采用的“朴素艺术”)当然也是原生艺术之一种。而且,根据洪米贞的概括,迪比费对原生艺术的基本认识是:“没有受过艺术训练,对艺术文化传统或潮流无知,匿名的、自给自足的创作状态。”按照这种白描式的界定,民间艺术也非常符合原生艺术的基本定性。可是在同一书中,洪米贞(实际是迪比费)又有“原生艺术与朴素艺术的异同”这样一节,按照这种表述方式,朴素艺术即民间艺术又不属于原生艺术的范畴了。这里或可借用洪米贞的说法:“原生艺术的嫡系与分流”,那么,精神病人的艺术表现和通灵者的绘画显然属于原生艺术的嫡系,而民间艺术则属于宽泛意义的原生艺术。迪比费倾其大半生精力研究的“原生艺术”,与国内艺术界经常提到的“原生性”或“原发性”相比,既有明显的亲缘关系,又有很大的不同。这里暂且抛开原生艺术中“精神病人的艺术表现”和“通灵者的绘画”不提,仅以其中“民间自学者的创作”与本课题所说的一般意义的“民间艺术”相比,其相同点是:创作主体都是来自基层民间,没有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都是些默默无闻、与职业艺术圈没有关系、没有受到文化艺术污染的人。从创作动机来看,也都是完全肇始于作者自己内在的驱动力,并不期许经济收入或公众认可,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所从事的是艺术。这些都是一样的。不同点在于,张道一、潘鲁生等先生所说的民间艺术的“原生性”,主要是从艺术发生学角度,偏重强调其原始艺术发生时期与生俱来的,文人艺术中早已淡化稀释乃至于丢失,而在民间艺术中一直顽强保存下来的那种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浑融未分的原初性质;而迪比费则更多地是出于对现代艺术或主流艺术厌恶反感的心态,偏重强调原生艺术的作者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和文化艺术“污染“,无师自通、自娱自乐的无为心态,以及师心自遣、超越规矩程式之外的“创作风度”。考虑到民间艺术的原生性范畴还处于掂量斟酌而尚未凝定的阶段,本课题研究将主要采用张道一、潘鲁生以及方李莉、吕品田诸先生所用的原生性概念,而部分地“兼容”迪比费的说法与内涵。至于迪比费更感兴趣的精神病人和通灵者的绘画,因为那与传统意义的民间艺术关系不大,本课题将不再涉及。除了让•迪比费之外,国外还有很多艺术家的相关论述,虽然没有采用“原生性”概念或者不是为民间艺术的原生性而发,却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十分有益的借鉴作用。如前苏联著名美学家卡冈在其《艺术形态学》中指出:“原始艺术就是前阶级的和未形成社会分化的社会的民间创作。”又说“民间创作保留着原始艺术所固有的那种‘实用的’、复功能的和艺术———功利的性质。”这里所说的“原始艺术的复功能性质”,实际就是指艺术发生时期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一体化性质,和张道一、潘鲁生等先生所说的民间艺术的原生性是一致的。又如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在其《艺术与幻觉》书中写道:“民间艺术的作者虽然在认识能力与意识水平方面大大超过了原始人与儿童,但是,他们仍然较多地保留着人类幼年时代的许多思维痕迹和认知特点。”这几句话对于我们研究民间艺术的原生性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它提示我们,原始艺术、儿童艺术和民间艺术有着许多相似的思维和认知特点,因此,在研究民间艺术的原生性时把这三种艺术打通互证,将成为我们的基本思路与主要方法。

四、反思与展望

通过近年来的网络检索和纸质文献阅读,我们已基本掌握了民间艺术原生性研究的进展情况,并对所积累的资料作了系统梳理,因此,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的结论和推论:

1.学术界已基本确认民间艺术具有“原生性”(或原发性)特质,并且把它看成是民间艺术与其他艺术相区别的重要特征之一。

2.关于民间艺术原生性的内涵,学者们认为民间艺术比其他艺术更接近原始艺术,或者说民间艺术更多地保留了艺术产生初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浑融未分的状态;民间艺术的原生性主要体现为艺术创造与生活本身的一体化,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融合;民间艺术是一个民族原生性文化的储存器,更能体现一个民族根基性的文化特征。

3.关于民间艺术原生性的功能,学者们认为民间艺术的原生性决定了它的母体性和本元性,所以,民间艺术带有艺术的“基础”和“矿藏”的性质,历代艺术家和各种后起的艺术都应该向它学习并从中汲取营养。民间艺术更多地保留着原始的或“野生”的文化基因,因此,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为现代艺术的发展创新提供了不竭的灵感与动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