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影视传媒论文

影视传媒论文范文精选

影视传媒论文

影视传媒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科技的发展引发了影视制作的数字革命。数字影视后期技术正逐步取代传统的影视制作设备和流程,在各个方面对影视产生了巨大影响。

“数字化影视”是一种将某些传统制片技术通过计算机和数字、音像、处理盘式记录以及网络等技术集合而产生的新的影视制作方式下制作出的全新的影视类型,它是一个从前期到后期到发行完整的流程。

数字化的出现一方面让我们看到计算机使影像创作得以复兴;另一方面看到各种兴起的市场,数字技术进入数字化使影视发生革命性变化,重新定义。计算机和软件在影视各方面得到运用,提高了生产效率。用计算机改变、增强和重新造型影片原始画面的实践活动稳步发展。计算机以数字方式和增强电影影像的方法创建出一个个神奇的画面:用资料影视作数字式棚外场景、数字式彩色校正、滤光效果和绘画、数字式影像的合成、数字式动画制作、数字式影片修复、数字式线痕去除、数字化影像增强、数字化缺陷消除、计算机生成素材和胶片拍摄素材的集成。

影视数字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影视的命运:数字化影视创造娱乐设施的新时代。当影视观众被其他传媒所吸引的时候,影视只有进行再次革新才能有生存的可能。数字化运算创造出的多层合成的神气场景、震撼人心的音响效果,加上无幕框的特大银幕画面所形成的影院放映的临场感、真实感将是任何传媒无法比拟的。各种非凡效果的娱乐节目、动感电影、虚拟现场以及各种新型节目都会为活动影像节目生产注入新鲜血液。影视节目的制作和播放,由于数字化方式的加入,而变得更加多元化、随机化、全球化和可追求化。

数字技术从诞生之日起便对影视制作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他不可思议地扩展了影视表现空间和变现能力,创造出人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甚至向所未想的视听奇观和虚拟现实。从而产生出新的叙事方式,并提出一整套新规则供我们理解,使用,突破。新的数字技术不仅产生了新的影像作品,更在培养着一代新的影像受众。

一.改变了传统影视制作方式

从制作层面来说,从剧本写作的电子化,素材传递的数字化,布景搭建、照明设想的数字化模拟,以及电子化的场记,现场的数字化录入,数字化编辑,都将大大提高影视视听质量和效果的精度、强度和感染力。同时又有利于导演更好的思索创作。

影视后期制作系统逐步由模拟制作系统转化为数字分量制作系统;数字信号的记录媒体也由单一的磁带记录转化为由磁带、磁盘存储的多元化的媒体存储方式;计算机工作站的介入,打破了由切换台、特技机、编辑控制器一统天下的制作模式;非凡是以PC为核心的非线性编辑、2维动画、3维动画的逐步成熟,使影视后期的技术变得更加多样。

影视后期软件的操作界面越来越像电脑主机的配置,尽量做到板块化、集成化,这样看起来既美观而不显繁琐。传统的繁琐的影视制作流程,如剪辑、绘图、字幕、声音、特技等,被越来越多地继续到同一个后期制作软件中。例如DIGITALFUSION、AFTEREFFECTS、COMBUSTION等软件比之间的版本相比,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而SOFTIMAGEDS则干脆把后期制作的几乎所有方面都集中到一起,具剪辑、合成、绘图、声音、特技等于一身。由于这些显而易见的优势,软件的集成化成了各大后期软件供给商的共同追求目标,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主要的后期制作软件都会集成各个制作阶段的功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后期制作系统。有利于影视后期制作人员“举一反三”把握更多的影视后期软件。

新的媒体格式不断涌现。高清楚度电视HDTV的出现、网络的飞速发展对影视后期制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这些变化,各软件厂商不断完善软件功能,紧给市场步伐。在AFTEREFFECTS后期的版本中已经支持HDVD、MPEG4及REALMEDIA格式的制作、其他各种软件也增加了新媒体格式的支持。伴随经济的发展,影视也在飞速发展,今后还会有许多新的音频格式、视频格式出现。

二.使影视进入个人化书写时代.个人DV作品

数字设备价格的下降,大容量硬盘的普及,个人编辑软件的大众化应用,使个人工作站的构架成为现实,影视越来越成为一种平民行为。把握这种技术,任何人都可以独立拍出影片,而不需要过多的考虑资金的新问题。时尚一族可以利用数码科技来宣扬自己的个性。从来和影视毫无关系的人。也可以亲自制作一部影视,过一会导演的瘾。有了好的构思,再也不会因囊中羞涩而束之高阁。DV自诞生以来佳作不断。穿入中国后也佳作不断《老头》、《铁路沿线》、《北京风很大》、《北京弹匠》、《群众演员》等都是一些错的片子。超级秘书网

数字化的DV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条新的大众传播方式。不可否认,数字化为扩展影视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提供了广阔的技术和艺术潜力。但我们在正视数字技术给影视带来的革命性影响时,不应丢掉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丢掉对本土生活的热爱、体验、思索和真诚。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带来的便捷,扬长避短,不应将数字技术用滥。我们需要数字技术,却不能完全依靠数字技术。

技术从来就不是唯一,正如影视是人的影视一样,电脑也是人的电脑。我们应该在注重技术的同时不忘对文化、现实的体验关怀。使数字化和影视真正结合,影视艺术发展和科技进步并驾齐驱,使影视获得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李昱,周进.数字影视后期制作高级教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李涛,郝兵.COMBUSTION2.0[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

影视传媒论文范文第2篇

一方面要对前人已有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吸收和继承,同时又不能就此满足。列宁在评价马克思的研究方法时曾讲到“: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用批判的态度加以审查,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重新探讨过,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于是就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所束缚的人不能得出的结论。”世界高等教育会议(1998年)发表的《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中指出:“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教育学生能够批判地思考和分析问题。”真正会学习的学生是具有创新精神、敢于和善于进行独立思考、带着挑剔的眼光看待和接受前人成果的人。要自觉培养、锻炼大胆怀疑、勇于批判的精神。不要以为书上的都是正确的,不要迷信名人权威。在科学上,是无禁区、无偶像、无顶峰而言的的。要勇于发现前人理论、知识中的不完善甚至错误之处,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并通过学术问题上的讨论、争鸣推进学术研究的深化和发展。上世纪80年代有个叫鲁希才的电大学员曾对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袁行霈关于唐诗繁荣原因研究的论文提出商榷,他著文《试论创作自由在唐诗繁荣发展中的地位》,提出袁先生强调的诗坛兴衰与经济相长相消,是经济繁荣导致了唐诗繁荣的观点,值得再讨论。他通过对中外文学艺术史上大量事实尤其是唐代诗歌创作实践的分析,并根据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与文学艺术生产不平衡规律,得出结论:导致唐诗繁荣的直接和主要的原因是创作自由。他的论文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反响,被不少写作教材和相关学术论著选作典范学术论文。今年6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一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就对当前学界存在很大分歧看法的延安文艺的现代性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进行了深入研究,该文获得了学校优秀博士论文。

二、重视实践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生命与活力

全在于传媒业的实践及其发展。新闻传播学的专业学习离不开与新闻传媒业实践的密切结合。重视专业实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自觉关注我国传媒业的改革与发展,积极参与、承担传媒业如报刊、图书、网络、广播、影视等业界的实际工作,一方面通过实际工作锻炼独立从事传媒业务的能力,同时,通过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巩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二要进行专业领域里理论、实践问题的科学研究和学术写作。我以为这是同学们学习、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提高科研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也是硕士博士阶段学习生活的主要内容和任务。科学研究实质上是在前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知识,是与本学科专业领域里最权威的学者、最有代表性的观点的一种对话。优秀的学术论文应该达到“新、深、美”的要求。所谓新,是指论文的选题要新,提出的观点、理论要新,运用的资料要新,研究的方法要新;所谓深,是指论文研究的问题要专深,提出的见解要深刻,论证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分析问题深入充分;所谓美,是指论文的逻辑要谨严、有雄辩力,文字表述要准确、生动,语言要清新、朴实、流畅,写作要规范。在大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认真学好各门课程,重点打好专业基础,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科研,进行科研的训练,努力争取在毕业时能够公开发表一篇有一定价值的学术论文。而对硕士、博士生来说,一定要在系统、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理论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按学校规定写作、发表答辩所要求的论文,并竭尽全力完成好学位论文的写作。在做学问上,我们既不赞成只埋头读书,不思考、研究问题,懒于动手写作的倾向,也反对只读了几本书,仅懂得一点皮毛而没有坚实专业基础就匆忙写作、发表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的做法。应该有一个较高的目标和追求,坚决反对急功近利、只求数量不讲质量的现象。

三、严守学术规范

影视传媒论文范文第3篇

新中国成立后,《新闻业务》《新闻战线》等刊物少量刊载了介绍马克思、恩格斯新闻实践活动、分析其新闻作品的文章。此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编辑出版了一些资料集,最具代表性的是《马克思恩格斯论报刊》(1958年8月出版)。“”期间,国内也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报刊》(1978年出版,北京大学中文系编)等相关文集出版。总的来说,80年代之前的研究较为零散,主要集中于对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新闻实践、新闻思想的分析梳理,可以说是马克思新闻传播思想研究的起步阶段。

二、发展成熟阶段(80年代到90年代)

进入80年代后,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为代表的科研教学单位的一批研究者重新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者对马克思新闻传播思想继承和发展的发展脉络,使之系统化,开始形成体系。这一时期,学者们所研究的文献中纳入列宁、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者的论著。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马克思新闻思想研究论文集》(1983年出版);选集《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1985年出版);陈力丹的《马列主义新闻学经典论著》(1987年出版);童兵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1989年出版)等。90年代以后,研究所涉及的范围进一步拓展,纳入并重视中共各代领导人的新闻观点。同时,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进入国内研究者视野,融入研究之中。例如,陈力丹所著《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1993年出版),“借鉴西方传播学的学术体系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传播思想进行研究……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传播理论和世界交往的基本理念”。

三、进一步发展阶段(新世纪以来)

影视传媒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初步地阐释了文化、影视文化与“卫视”台标及中国卫视台标设计等相关概念的内涵,并就中国目前卫视台标设计的情况作了一个批判性的剖析,最后着重探讨并指出了中国卫视台标设计的必然之途,即中国卫视台标的设计只有燃起文化之火才有可能点亮世界影视星空。

影视文化的兴起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中国影视文化是伴随着世界影视文化的发展而产生的。这就注定了它要面临机遇与挑战的双重考验。英国于1936年建成世界第一座电视台,随后各发达国家纷纷兴建电视台,世界影视文化的发展也随之开始蓬勃兴起。相比之下,中国的影视文化有点姗姗来迟。中国最早开始播送电视节目是在1958年。尽管如此,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卫星转播技术的运用,中国卫视的发展开始呈现出一片雨后春笋之势。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影视文化的迅猛发展。于是,作为影视文化点睛之笔的中国卫视台标的设计,也逐渐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显然,这是中国卫视台标设计所面临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然而,在面临这种机遇的同时,来自卫视台标设计内外的文化挑战却不容忽视,这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卫视”台标设计的“模仿性”太强,缺少应有的原创性。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是最早运用台标的官方电视台。其“台标”原有两套,一套是以“(中国)中央电视台”英文单词的首写字母“C、C、T、V”为元素的变形,它组合成两个椭圆形轨道交叉环绕的“X”视觉图形,因种种原因,现在已很少使用。另一套为单纯的“(中国)中央电视台”英文单词的首写字母“CCTV”字体设计型组合,目前还一直在使用。也许是(中国)中央卫视的权威性所致,类似手法的设计,成了众多地方电视台或省、市级卫视台标设计的范本。如重庆卫视的台标设计,前一段时间就曾备受争议。

二是“卫视”台标设计的“文化性”太弱,缺少品位。如前所述,由于台标设计的“模仿性”太强,造成只注重形式的“模仿”,而忽视了它也是“有意味的形式”,或者说是“有意味的符号”,卫视台标作为文化传媒之眼,如果其自身都缺少文化的精神,甚至显得过于浅薄,就很难让它成为世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历史上,能够代表基督教、佛教和道教文化的标志,非十字架、万字符和太极图莫属,其中的太极图甚至还成为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所以有学者指出:“太极图是真正能代表中国文化特质的符号,人类世界能与之相比的符号,是佛教的‘’(万)字符和基督教的十字架。将一个民族的思想、哲学、宗教、科学统一于一个符号中予以表示的,只有中华民族的太极图。”而卫视台标设计的“文化性”太弱,同时也失去了应有的识别性。

三是“卫视”台标设计的“民族性”太弱,因此也缺少应有的世界性。如前所述,由于台标设计的“模仿性”太强,而“文化性”又太弱,这就必然造成“有意味的形式”的缺失,进而在所谓的设计的“国际化”下,造成设计民族性的虚无。

如前所述,中国卫视台标的设计,在面临机遇的同时,还面临着来自卫视台标设计内外的各种文化挑战。那么,中国卫视台标的设计,又该何去何从呢?为了让卫视台标真正成为世界观看中国的窗口,不少国内设计师已经在台标的设计实践中努力地探索着。

最初的中国卫视台标设计,多采用纯文字型设计。实际上这类台标几乎是没有进行"设计"的文字说明性标志设计。而今,挖掘主题文化,宣扬各地人文特色的设计思潮成为主流。如湖南卫视的"外鱼内米"形象即是如此,其标识简洁而富有深刻的地域特点,与此同时以“快乐中国”为办台宗旨,使其成为地方电视台的杰出代表。据央视索福瑞公司的数据,2005年全国卫星频道收视排名,湖南电视台位于中央一套、八套、三套后,排名第四,得到了较好的形象提升。

此后,较为流行的卫视台标设计是文图综合型设计。这种文图综合型的卫视台标可细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文与图的单纯组合设计,即纯图像加纯文字说明,如中国教育电视台原来的“绿树形象结合CETV”等即是这样。第二种是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设计。如广东卫视的台标,以英文"TV"为基本要素,通过适当而巧妙的变形处理,其主体组成一个字体粗犷的"广"字,同时又构成轻盈并具动态的拼音首写字母"G",图下配以"广东"二字,显然这比第一种更具特色和识别性。第三种是图文一体化设计,文即图,图即文,图文浑然一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台标最具创意性,其难度也最大,它集纯文和纯图的二者之优点,同时又比单纯的文图结合与图为主、文为辅的形式更加精炼和视觉化,并有其自身的可视形象,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在目前中国省级地方卫视中,山东卫视的台标堪称是中国卫视台标中的优秀设计之一。具体而言,它以"山东"两字的汉语拼音首写字母"S、D"为元素,通过变形和处理,组成一个“山”字的草书体视觉形象,使其既具有国际惯例性的可识别性和标志性,又具有浓郁的鲁汉文化气息。与山东卫视类似的还有四川卫视台标设计,不过,与山东卫视台标稍有不同的是,一方面它以"四川"二字的草书体为要素,再稍作变化而成一个极具动感的视觉形象,其创意性与文化品味不在山东卫视台标之下;另一方面,又在其下配以"四川电视台"的汉字说明,显然,它充分考虑到国内的普及性和国际化趋势的标志性和识别性。

此外,最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与河南卫视台标设计,它们分别将中国图腾文化的观念融入到可识别性符号的设计当中,这是很难得的事。

相比之下,要想真正成为走向世界的设计艺术,那么,对于中国卫视台标的设计,文图综合型中的文图一体化的台标设计理念,特别当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的文图一体化观念,应当是目前国内各家卫视进行台标设计时所首先应该予以重视的。

影视传媒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广播影视专业的艺术教育.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改善大学生知识专一、知识面狭窄,拓宽其知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相关院校专业的实际情况.从广播影视类专业艺术教育的特点、必要性和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相关见解。

近年来,广播影视相关院校和专业由于鲜明的专业特征和良好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受到众多学生和家长的追捧,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出现了招生的火爆场面。但是,广播影视在我国宣传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我们在培养广播影视人才时,既要重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科学人文知识的培养,又要注重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养成教育。而广播影视类专业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其在进行学生艺术素养养成教育中。既要遵循艺术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根据其特殊性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条件下的合格的广播影视类优秀人才。

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人才培养不仅包含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教育与发掘,而且包含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深层培育,以及健康体魄及“全人格之发展”的锻造和培养。因此,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基于“广电人才”培养的特点,以及多年实践探索而积累的成果,我们提炼出“理论适度超前,能力与行业同步”的育人理念,期望通过理念的宣扬达成实践的自觉。

高校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内容.它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艺术的培养和熏陶,使之掌握人类的艺术审美经验,受到美的感染.养成良好的审美素质,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高校艺术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指在审美活动中现、感受、判断、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面对同一审美对象.由于审美能力不同.人们获得的审美感受也不同。目前,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仅仅停留在欣赏水平上是不够的。还应重视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这种审美创造并不只是指专业的艺术创造,而是有着广泛的内涵,像个人的穿着、寝室的布置、良好的人际关系等,而审美创造活动能收到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效果。

2.有利于塑造健康的人格艺术教育最大的特点是非功利性.高校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塑造健康的人格。艺术教育通过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对存在价值的不断探索和对于生命意义的最高阐释来引导人突破自身局限,优化自身的情感生活、文化素养、价值取向、精神生活等.从而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

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在大学生成才的诸多因素中.思想品德素质具有决定性意义,而艺术教育的灵魂是思想性,艺术教育还具有形象性和愉悦性,好的艺术作品往往对人起到激励作用。

4.有利于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艺术教育为培养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审美、艺术是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艺术家的生命就在于他的独创性,而艺术欣赏也要求接受者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前文提到的审美能力就是一种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与一般逻辑思维的创造力不同,它是偏感性的、综合性的,往往在瞬间发生;它是一种诗化的哲思,是一种顿悟,在生动的知觉形象中把握世界的真谛。就像郭沫若同志曾经要求科学家“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不要把幻想让诗人独占了”,因为“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

二、广播影视类专业对学生的艺术素质要求

广播影视类专业不同于普通的高校艺术类专业.由于广播影视在我国是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存在的.担负着信息传递、舆论引导、大众教育、娱乐提供等传播媒介的功能,因此其在艺术教育中,应该培养学生的理性艺术素养。即大众所能接受的艺术形式和理念,而不是前卫的艺术理念。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和提升,其功能是创造美。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时,要遵循“理论适度超前,能力与行业同步”的思想,把艺术素养作为学生在校的一项基本素质进行培养,教会学生什么是美,如何用广播影视的相关技术去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因此,我们把广播影视类专业学生艺术素质要求分成三个部分.即:

1.普及艺术知识,即当代大学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艺术知识,包括文学、音乐、美术等学科门类。

2.专业艺术知识,即广播影视艺术的相关知识,包括声音艺术、画面艺术、语言艺术、视听技术与艺术等。

3.艺术传播知识,即如何在广播影视节目中进行艺术传播,它是传播艺术在前两项基础上的综合运用。

三、广播影视类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养成教育的方法

广播影视专业的艺术教育。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改善大学生知识单一、知识面狭窄的现状,拓宽其知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广播影视类专业艺术教育已受到各有关院校的重视。但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如培养目标不太明确,缺乏系统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实施途径,缺乏科学的管理和充足的师资,等等。可以说,广播影视类专业进行艺术教育任重而道远。

1.转变观念,坚持整体教育观。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有全面的教育。艺术教育培养的“会审美的人”在整体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最基本的就是他必须具有对美和善的鲜明的辨别能力。在现阶段,社会对人的个性、心理、人格的要求不断提高,艺术教育作为促使个体素质提高、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也在不断扩大。

2.坚持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广播电视在宣传中的喉舌地位.决定了必须在其产品——广播影视节目既要有艺术性,更要注重思想性,要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结合起来,发挥广播电视作为舆论宣传阵地的重要作用。

格的教学要求是其关键的环节。艺术教学应和其它教学一样,列入教学计划,有一定的考核,并计入学分。国外高校进行艺术教育的某些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如在美国,不少综合大学中的艺术院系所开设的部分课程都面向全校,各系学生可以自由选修、获得学分,普及型艺术教育课程和部分专业艺术课程则列为全院必修课

4.重视开展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课外文化艺术活动有多样性、丰富性、时间空间随意性的特点,是目前高校加强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占据重要的位置。高校课外文化艺术活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举办校际的具有鲜明主题的大型文艺活动,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教育;二是加强对学生文艺社团的管理和指导.同时鼓励各院建立文艺社团组织,不断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