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审美教育

幼儿审美教育范文精选

幼儿审美教育

幼儿审美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字】音乐;教育;幼儿园

正文:

根据幼儿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笔者认为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趣味”是教学的侧重点。什么是音乐审美趣味?审美趣味是指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幼儿园音乐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审美趣味的有利条件。教材中选择了许多适合于幼儿的结构短小、旋律动听、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的音乐作品。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做好这项工作。

一、培养审美趣味获得美感体验

美好的音乐作品是能带给人以快感,其中包含了生理快感的成分。有的教师对音乐欣赏这一重要的教学内容讲解地过于简单“,这首歌曲表达的音乐情绪是欢快的”。“这首乐曲是优美、抒情的”便草草了之。以为这就是音乐审美教育。其实音乐审美的本质应是美感。

人的音乐美感属于社会意识。美感必须是赏心悦目的。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熟悉音乐教材,面向全体幼儿.制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以教师动情的演唱,生动有趣的讲解,结合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启发幼儿细细品味音乐,以达到培养幼儿树立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幼儿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二、扩展幼儿的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在美学界流行着一句话“:趣味无争辨。”这是说.一个人喜爱什么音乐。不喜欢什么音乐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引导和教育。因为幼儿园幼儿由于受年龄、文化、生活经验的局限,审美趣味是狭窄的,教师有责任通过音乐教学活动让他们的审美趣味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扩展,以开阔幼儿的音乐视野。

幼儿园幼儿往往对当代的音乐作品比较熟悉,因而倍感兴趣。幼儿园音乐教学负有不断扩大幼儿音乐审美视野的任务。要让幼儿不仅喜欢当代的音乐,对古代、近代、现代的优秀音乐作品也能熟悉。

幼儿园幼儿往往对本民族、本国家的音乐作品感到亲切,因而感到兴趣。然而“,音乐是没有国界的”。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幼儿的审美趣味向多元化发展。

我们不仅要教好本民族、本国的歌曲、乐曲,还要让孩子们欣赏外国歌曲和乐曲,喜爱外国歌曲和乐曲。

当然,审美趣味的扩展是以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情感体验的增长为基础的.我们进行扩展审美趣味教育时不能脱离这个基础。这就需要音乐教师不断地加强自身文化素养。特别是音乐素养的积累.不断进行音乐教改的探索,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从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中吸取精神养料,扩展音乐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三、提高审美品位培养高尚情操。

音乐是一门很特殊的艺术,一方面它很抽象,一方面它却又能最深刻、最细腻、最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欣赏者从这门特殊的艺术中感受歌曲(乐曲)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从中获取精神力量,使思想得到升华,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许多哲学家和音乐大师对音乐的这一功能作用都作出了充分的估量.给予高度评价。或日“浸润心灵”,或日“净化灵魂”,或日“改进德行”。但是,是不是所有的音乐作品都具有如此巨大的魔力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当前文化市场发展不平衡,在相当范围内主旋律不响亮,优秀民族文化不占主导地位,一些不健康的流行歌曲严重地危害了孩子们的身心,影响他们健康成长。音乐老师应从中省悟自己身上的重任,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秀音乐作品.精心设计音乐教学课内外活动,通过听听、唱唱、讲讲、跳跳、演演、比比等教学手法,让幼儿体验每一个音乐作品的美感和思想内涵.同时教给他们必要的音乐知识以促进学习,引导幼儿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音乐审美的品位;逐步培养幼儿对高雅艺术的好感、兴趣.从而净化孩子的心灵、培养高尚情操。我们可以在安静、严肃的课堂气氛中让幼儿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启发幼儿从那雄壮的旋律,那有力的节奏,那铿锵的“起来,起来,起来”歌声呼唤中,联想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赴后继与敌人战斗的情景,激发幼儿爱国主义热情及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在音乐游戏“好朋友来了”的教学过程中.让小朋友们愉快地边唱边进行角色表演:“客人”来了,轻轻“敲门”,主人“开门”,互相同好;主人招待客人“请坐”,告别再见。在唱唱、动动的活动中幼儿体验了朋友见面的快乐,懂得了团结友爱、礼貌待人的重要……事实就是如此,提高幼儿审美品位,培养幼儿高尚情操,对幼儿德智体全面发展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之,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中.音乐老师一方面要加强美育、音乐审美教育理论的学习.正确地认识音乐审美趣味的作用,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对幼儿审美趣味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幼儿艺术素质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幼儿审美教育范文第2篇

①远足工作的系统构建首先是选择恰当的主题和任务,因为主题不同幼儿活动的兴趣和内在动机不同,那么幼儿在远足活动中的心理反映就不同。主题是一个活动的灵魂,它决定了整个活动的性质,通过任务引导幼儿参与进来,对他们的思维进行定向,心理进行激发,才能最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是对远足活动内容、形式、方案设计的策划,舒适安全第一,人性化教学第二,因材施教第三。通过精心的设施、材料准备,适当的感官刺激,知识点的准确穿插,以求最终达到教学与环境相结合,活动与生活相结合,时间与环节相结合的目标。最后,远足活动是教育的持续,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吸引儿童参加活动还不足以保证教育的效果,只有从旁边获得评价有益的结果才能带来满足今后并诱发今后的行动。因此,教师应该在远足活动结束后对幼儿进行记忆强化,在活动以后的教学中时时帮助幼儿回忆,最终提升幼儿的经验认识。

②街头艺术激发审美情趣的必要性研究幼儿在幼儿园的审美情趣主要来源于传统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培养,所接触的大多是画纸画布上的艺术作品,种类大多为油画、国画、水彩画等,作画的材料多为各类颜料、水彩笔和油画棒。容易让幼儿在脑中形成固定思维,认为美术就是这个样子。而街头艺术打破了这种思维定性,无论是在创作地点、创作材料还是表现形式上都给幼儿带来全新的感受,不仅极大丰富了幼儿对艺术形式的感知,更大大拓展了幼儿的艺术想象空间。只有打破了艺术表现形式的单一性,激发审美情趣的多元话,才能使幼儿在艺术创造力上天马行空。

③街头艺术激发审美情趣的可行性研究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激发审美情趣的主要手段。在街头艺术的活动中,幼儿因为自身的兴趣始然,同时又在观察、触摸和联想中获得了自我享受。街头一件件表现方式各异的艺术品,老师的循循善诱,幼儿的全身心投入,激发了幼儿在审美中的喜悦感、自由感、质疑感、惊异感等,调动了审美潜力,产生了审美激情。

于是,街头艺术在激发审美情趣的可行性上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提供的审美素材丰富而且角度各不相同,好比同样是雕塑,其作者的创作构思和表现手法都会有很大的不同。幼儿其实也是有各自喜好的,他们总会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艺术作品,主动地激发自己的审美要求。二是街头艺术的审美中出现的闪光点多。美是通过媒介展示出来的,而这些媒介往往具有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局限性,在户外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直观媒介更多一些。因此,在远足活动中,当幼儿更贴近自然,更贴近生活,那么审美过程中的闪光点也会更多。

二、具体研究过程通过对本园幼儿三个月一系列远足活动的总结,课题组准备从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细化总结,主要从审美价值的不同角度,幼儿在不同街头艺术中的不同表现在以及审美情趣培养中的细节把握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审美价值

1、“街头艺术”和幼儿的成长相结合

(1)静态“街头艺术”的欣赏教育如:雕塑、涂鸦墙、广告牌、橱窗艺术等等都属于静态的“街头艺术”。欣赏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从自然环境中发掘美好事物,了解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是欣赏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只有学生丰富了他们的美感经验,才能提升他们的审美评价能力。如何从不同角度、不同元素、不同心情去“读”懂美术作品中的美感和内涵是欣赏教学的重要方法和策略。幼儿的感官主要来自于色彩、线条和形状,而意境则需要老师去启发,如从马风驰电掣的奔跑图画解读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从欧陆风情建筑群解读外国的文化;从斑点狗群去解读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等等。

(2)涂鸦审美教育涂鸦墙在南汇惠南镇的街头时常可见,而幼儿正是一个喜欢涂鸦的最广泛的群体。4岁左右的孩子在涂鸦的时候往往没有顾虑,创造性很强,我们把这一时期寓为创作的黄金时代。他们喜欢随心所欲地去画,不愿意接受技法的限制,没有比例空间的概念,为了表达自己的意思,可以随意夸张某一部分。涂鸦是一种原始表达愿望的潜意识体现,在涂鸦中帮助孩子们保持主观的意志和夸张的手法,并借助外景色启发他们自由思索,大胆想象,最终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孩子间互相交流彼此对涂鸦墙上面图形的各自看法,主动参与实际的涂鸦绘画中,对审美教育效果来说会更好。

(3)动态“街头艺术”的人生观启发街头献艺、街头表演、行为艺术等等都属于动态的街头艺术。远足活动的根本意义在于贴近生活,而贴近生活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幼儿大多都是好动的,而让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进表演中去,不但增强了幼儿的体力和脑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老师适当的表扬,让孩子们在街头表演中获得成功的经验,对于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是非常有帮助的。让他们认识到世界的美好,对这个世界充满爱心,不正是审美情趣的最高要求吗?通过街头献艺的活动,孩子们用自己的汗水创造了社会效益,老师帮助孩子们认识到奉献的意义,乐于帮助他人是种美德等等,让幼儿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2、街头审美的人文价值很多的雕塑、建筑、图画都是以文化为载体,浓缩人类文明,包含丰富的礼仪形式。它们所体现的对春天的期盼,对自然的亲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对家庭的热爱,对天伦之乐的享受,对先烈的缅怀,对亲情的寄托,对友情的珍视,对情绪的宣泄,对人性的回归,对和谐的追求,它们所具有的伦理道德、文化审美内涵,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人生意义,具有潜在的人文生命力。远足的本身就是自然和人浑然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街头审美则是自然与社会、人与伦理秩序相得益彰,艺术与道德的合理结合。这正体现文化即人化,意味着自然的人化,人自身的人化。通过街头艺术实现人文氛围的浸染,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传播,促进幼儿良好人格、气质、修养等稳定内在品格的形成。

(二)幼儿在街头艺术活动中的表现

1、群体表现(分为:高、较高、一般、不高)

街头艺术类型兴趣集中度注意力集中度活泼指数相互交流程度

雕塑较高较高高高

店面招牌一般一般不高较高

涂鸦墙高较高较高较高

各式建筑一般不高一般较高

橱窗艺术较高一般较高较高

根据上图的数据进行分析,在街头艺术的活动中,不同种类的街头艺术其优势具有很大差异。综合来看,雕塑和涂鸦墙最能调动起孩子们的兴趣,究其原因无非两点一是幼儿的爱模仿,二是幼儿的表现欲。雕塑的生动形态往往能让幼儿在模仿中增强物质的形体认识,同时幼儿的涂鸦欲望仍然很强,如果在街头艺术中将幼儿引入实际的涂鸦活动中,可以更加广泛和迅速的调动起幼儿审美情趣。同时,我们还发现,无论是哪种街头艺术,幼儿之间的互相交流都明显要比在幼儿园多一些。这就说明,幼儿在街头艺术活动中产生了沟通欲望,而这一时期正是幼儿语言教育的关键时期,《幼儿园教育纲要》强调“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街头艺术锻炼了幼儿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境下使用不同语言的能力,也对艺术性语言具有较强的敏感性,一定程度也促进幼儿审美能力提高。

2、个体内在精神表现和意志品质表现(积极的方面)

内在精神表现:①愉快②热情③求知④个性⑤专注⑥自由⑦放松

意志品质表现:①热爱生活②互助③理解④独立⑤坚定

【静态街头艺术】内在精神表现意志品质表现

雕塑①③⑤⑥⑦①④

店面招牌①③⑥⑦①

涂鸦墙①④⑤⑥⑦①②③

各式建筑①③⑥⑦①

橱窗艺术①⑤⑥⑦①

【动态街头艺术】

街头献艺②④⑤①②③⑤

街头表演②⑤①②③⑤

行为艺术④⑤①④⑤

根据上图来分析,内在精神方面,静态街头艺术活动中,幼儿们内心相对放松,并且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兴趣盎然,普遍感到愉快;而动态街头艺术中,幼儿相对感觉到拘谨,由于过于专注或者紧张,并未表现出太多的愉悦感,但是他们却在意志品质上获得了提高,因为通过活动中幼儿之间的交流和互助,幼儿学会了相互理解,并慢慢懂得坚强和独立。我们也欣喜的发现,无论是静态街头艺术还是动态街头艺术,幼儿都会更加热爱生活,理解生活。

(三)审美情趣培养中的细节把握

1、动作和语言上的把握街头艺术的形体模仿是促进情趣教育的重要环节,可以把“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形式引入到去街头艺术的审美中来。如观看海螺雕塑的时候,老师此时就拿个道具放在背上,然后弯着背模仿海螺的缓慢移动,然后询问孩子们:海螺是怎么走路的呀?孩子们争相模仿的时候,就再进一步提问:海螺为什么要背这样一个重重的东西呢?让孩子自己讨论,最后再揭示答案:海螺是为了要保护自己。在整个过程中,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和形体把孩子们仿佛带进了海洋世界,让孩子们不但增长了知识,也形成了更加形象主观的思维习惯。

2、艺术上的“突然进入”孩子们的注意力往往很难集中,在课堂上如此,在户外更是如此了。老师应该周密的作好前期安排,就如同话剧表演的舞台布置一样,给孩子设置引人入胜的“艺术跳入”环节,通过对孩子的感官产生刺激,迅速吸引他们的眼球和耳朵。例如在瓦罐喷泉的艺术审美上可以实现让喷泉的管理单位将水关闭,让孩子们在喷泉旁边观看的时候突然让喷泉展现出来。用一种“突然进入”的视觉或听觉美感去提升孩子们的审美情趣,老师这个时候只需要当好一般导游的角色就行了,让孩子们自己多看、多听、多想,用心去感受艺术的真谛。

3、消除影响老师要十分注意审美对象的两面性,一方面审美对象可能促进审美情趣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可能对孩子产生的消极影响,因此老师要权衡利弊。因为孩子知识经验有限,辨别是非能力差,而又喜欢模仿。孩子欣赏艺术作品时,尽量避免提及那些消极元素。幼儿的自制力普遍较差,还不完全具备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能力,因此老师要懂得对幼儿的习惯培养,景区内出现的例如乱扔东西、践踏草坪、折花攀枝等行为,要及时作为反面教材对幼儿进行教育,消除外来影响。

三、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果

1、创设环境引导感受

通过一系列活动,我们已经对主题策划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发现在街头艺术活动中创设环境元素能引发幼儿更加直观地对美产生一种认识和反映,包括场地选择和划分,优美作品的选择,整个氛围的营造,主要是环境中的背景和音乐。

2、和谐交流激发爱

人与人之间和谐友爱关系时能产生的一种愉快心理体验,交流的和谐感对人的心理情绪影响是十分重要的。除了教师对幼儿的关心和爱护外,在街头艺术活动中,一旦发现幼儿之间相互友好、帮助的行为时,老师应及时地让幼儿知道,这种表扬可以激发幼儿彼此间的互相理解,为审美情趣的健康形成奠定群体基础。

3、从评价美到表现美

审美情趣的真正提高,不应仅仅停留在欣赏层面,应该让幼儿在感受美、理解美的基础上,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并通过言行表现出来。评价美是幼儿与幼儿间,幼儿与老师间的互动,而表现美是幼儿和自己,幼儿和这个客观世界的互动,幼儿要健康成长就必须战胜自己,融入世界。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利用幼儿评价美的基础,积极为他们创造表现美的平台,例如举办服装表演、涂鸦大赛等等,激发幼儿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原始动力。

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审美教育范文第3篇

审美情感是一种高级情感,是客体的审美艺术特征满足主体审美需要所产生的积极主观的体验和精神上的满足。在长期的幼儿文学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审美心灵的培养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分辨善恶是非,才能让学生在审美的熏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如此才能更好教育儿童,让孩子们在天真、烂漫的情趣当中感受到儿童文学的魅力。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儿童文学的作品都是由成年人创作的,而儿童文学的接受者却是儿童。这样就要求作家在创作中,要更多地反映儿童的生活情趣,高尔基曾经说过“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儿童最不喜欢枯燥乏味的故事,他们更需要的是有趣的东西。因此,儿童文学相对于成人文学来说总是洋溢着更为浓郁的欢愉美。在这种充满着欢愉的氛围之中都感受一种心灵的提升。比如《小马过河》在这部儿童文学作品中就讲述了小马过河的一个很有趣味的话题,当遇到小松鼠的时候说河水很深,当遇到老牛伯伯的时候河水很浅,最后小马犹豫不决只好去找妈妈,妈妈的回答是只有亲自去试一试才知道河水的深浅,结果小马的结论是河水不像老牛伯伯说的那样深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浅。故事告诉我们要有一种勇于尝试的精神。在这样的作品中就是充满着欢快的色彩的,同时学完之后学生还能够在心灵上有所提升。使孩子的情感世界更加得丰富,更加的具有一种审美的心灵。曹文轩先生认为:“要解决孩子情感弱化的问题几乎是任何一种方式、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奏效的。最能治这个世纪病的,大概就是文学。文学几乎是唯一的良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善于以细腻的笔调来展示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诗意之美,从而给儿童以强烈的情感体验。

二.幼儿文学教学中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

别林斯基说:“鉴赏是崇高的精神快乐和蓬勃热情的源泉。”鉴赏是自觉自愿发自内心的一种感奋。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对于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比较早地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是北京的青年作家曹文轩,他第一个明确地提出“孩子是民族的未来,儿童文学作家应当是民族性的塑造者。儿童文学作家应当有一种庄严的神圣的使命感。”这种认识,作为儿童文学家神圣的使命,这正是儿童文学美学追求的目标。要让学生更多地去读一下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精神追寻的儿童文学作品,在这样的作品当中提升学生的审美鉴别力,认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更多地感受到美善,感受到精神的欢愉和内心的陶冶。比如:《皇帝的新装》这部童话作品中,就可以使读者在讥笑、否定丑恶的同时,更加向往生活中美的力量。最后是一个小孩子说出了真相,皇帝原来没有穿衣服。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能以天真、质朴的优美形式和高度的艺术技巧,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使作品具有超强的艺术感染力,使儿童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因此,在幼儿文学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使孩子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情趣,从而发展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幼儿文学教学中审美道德的启蒙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着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是一种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每个社会都有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作为正处在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学生来说,他们必须接受道德道德规范的教育。在幼儿文学教学中这种审美道德教育是潜移默化、形象生动的。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儿童文学不是些干燥辛辣的教训文字。文学本寓有教训的意义,但要像藏在白雪里面的一些棘手的草芽,决不能像一些张牙舞爪的狮子。在幼儿文学作品中经常采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用物来行动或说话,这种替代对学生会产生很好的暗示作用。例如,张继楼的儿歌《怎么来?》:“怎么来?抱着来。怎么来?背着来。骑在爸爸肩上来。坐在妈妈车上来。牵着奶奶手儿来。挺着胸膛自己走着来。”全文采用白描的手法,没有一个褒贬词句,但批评了谁,表扬了谁,应该怎样做才是好孩子,作者鲜明的态度不言而喻。幼儿文学内容中大量、细致地向读者传递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从爱祖国、爱人民到诚实宽容、勇敢无私;从培养文明礼貌的行为到培养乐观向上的性格等。马雅科夫斯基的幼儿诗《什么叫做好,什么叫做不好》也是一首带有鲜明教育目的作品,“……大风掀掉瓦盖顶,头上掉下冰雹,谁都知道这件事情,对于散步不好。下点小雨,天放晴。太阳到处照耀。对小孩子对大人,这都非常地好。身上比夜晚还要黑糊糊,一脸乌七八糟,这对孩子的皮肤,自然非常不好。而是孩子爱牙粉,而且喜欢肥皂,这孩子就乖得很,他这样做真好。要是小孩爱打人,专门欺辱弱小,我不愿让这恶棍,在这书里看到!……”诗歌的内容好似一位谆谆教导的长者,告诉孩子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

四.幼儿文学教学中审美想象力的丰富

幼儿审美教育范文第4篇

(一)重知识技能,忽视幼儿潜能开发

幼儿艺术教育的实质是借助艺术手法的表现形式,实现精神世界自由发展,让幼儿的创造潜能走向现实,但是由于多数教师习惯了“教师教,幼儿学”的教学模式,习惯了惯有的规范标准,导致画画教学成为了临摹练习的课堂,音乐活动演变成了重复的发音训练,舞蹈教学则整天压腿、劈叉,成了枯燥的基本功训练,在幼儿教师权威至上的引导下,幼儿逐渐丧失了自己探索、感知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他们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只能被动的记忆和训练老师分派的各种任务,整个艺术教学成为了固定的套路,机械、规范、模仿,成为了幼儿艺术教育的主题。幼儿的灵性和创造性渐渐消失。

(二)重艺术教育结果,轻视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贯穿幼儿艺术教育的始终,它对人格的培养、境界的提升以及生活质量的打造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这个漫长的培养过程中,许多幼儿教师日常教学中,轻视日积月累的积淀,而是改为片面的追求艺术教育结果,把主要精力放在幼儿学了哪些歌曲?绘画线条是否横平竖直?舞蹈步伐是否优美等,为了突出自己的教学效果,一些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汇演比赛中,不惜搞突击战术,让幼儿在翻来覆去的训练同一个舞蹈,幼儿在舞台上机械地唱着、跳着,脸上挂着成人设计的“笑容”,虽然比赛后幼儿得了一些奖赏,但这种作法完全与艺术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幼儿从中体会到的不是美感的享受,而是生理和心理上的厌倦,造成了艺术技能训练和艺术情感的培养之间彼此冲突。

二、幼儿艺术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一)幼儿艺术教育存在功利化

幼儿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导致了艺术教育的功利心太浓,从而扭曲了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取向,为了迎合家长或幼儿园的教学目标,他们往往将自然愉悦、温馨情感和非功利化的审美活动异化,用漂亮的艺术外衣将幼儿进行包装,甚至借此进行大赚钱财的商业行为,至于幼儿的艺术引导、艺术教育则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各种功利化的目的,掩盖了艺术教育的正确原则。

(二)幼儿教师艺术教育观念落后

有些幼儿教师固守着陈旧的艺术教育观念,不能正确地引导幼儿艺术的审美教育观,也缺乏主动发展幼儿个性的积极性,部分教师看来,幼儿艺术教育只是简单的学几首歌,画几张画,跳几个民族舞等,至于艺术教育能环节生存压力、增强对美的发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发展等作用,教师往往认识不到,结果耽误了幼儿的艺术发展之路。

三、幼儿艺术教育发展思路

(一)正视幼儿发展,赏识幼儿创造

幼儿天生就有艺术天赋,比如听着音乐节奏舞动身体、拿着画笔画出正在做饭的妈妈。可以说,他们随时随地都在进行着艺术活动,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只需要能保持一颗完整的童心,去赏识幼儿的行为,理解幼儿的表现方式,鼓励幼儿用手中的画笔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分享他们自由发挥、自由创造时地快乐,只有这样,幼儿教师才能真正走出艺术教育的困惑,以正视幼儿个体发展为基础,引领幼儿走上真正的艺术之路。

(二)明确个体差异,给与适当的引导

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幼儿,让他们都能得到艺术的熏陶。同时,对于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开发他们的潜能,避免单纯重视知识技能或艺术教育的结果,而忽视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摒弃那种不分有无艺术天赋,而强迫所有幼儿都要接受同一项艺术技能的训练的盲目做法,激发幼儿从艺术教育中,主动感受美、表现美的情感发展,丰富幼儿的审美情趣,让他们真正体会艺术教育的真实魅力。

(三)培养艺术感知,创设审美空间

“人须具备音乐的耳朵,艺术的眼睛”。马克思这句名言充分说明了艺术感知力的重要性,审美感知力是艺术欣赏、艺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它需要在生活实践的土壤中慢慢积淀培养。因此,幼儿园和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平等,自由愉快的精神环境,大胆发挥幼儿的个性,引导幼儿参与三位空间环境的创设,有意识地提升幼儿视觉感知能力,另外要加强不同风格的中外名曲、不同内容的童话故事播放,刺激幼儿的听力感知能力,只有将幼儿长期置身于这种艺术气氛浓厚的空间,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才会水涨船高,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行动上,幼儿教师要鼓励幼儿敢于尝试,努力创新的意识,也可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感受大自然和真实的社会环境,让他们在亲眼看、亲耳听、亲自说的活动中,有效发展审美感知能力,体验社会实践能力。

四、小结

幼儿审美教育范文第5篇

1幼儿美术教育的概念

1.1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比较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帮助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保持身心的健康,幼儿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通常都是将自己的喜好当做是最重要的取向,同时他们会不自觉的将自己的精力放在某一个或者是某几个事物上,这也就给美术教育的正常进行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因为美术教育实际上是在情感上的沟通,所以它也非常容易受到幼儿的欢迎和喜爱。

1.2创造教育

孩子是具有创造天赋的,在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对幼儿的创造能力予以充分的尊重和挖掘,这种创造能力在成人的眼里甚至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它对于幼儿审美的发展和转变却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能够完善儿童视觉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去发展自己的想象能力,从而让幼儿更有创造的灵性。

1.3操作教育

幼儿美术教育更加偏向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幼儿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用手、眼和脑等多个部分对审美对象予以感知,同时还要将自己的感知用语言表达出来,再用美术的手法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幼儿最早的一些美术可能只是一种涂鸦,它是一种无意识的反应,但是教育在不断的深入和发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加强了对学生的引导,这样就使得美术逐渐成为了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2目前幼儿美术教育存在的误区

2.1幼儿美术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急功近利

当前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着目标不明确的现象,而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家长的态度。实际上,很多家长都是希望能够培养孩子学习更多的技能,也可能家庭成员当中原本就有学习和从事美术的人,所以可能有些家长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很重视孩子美术能力的培养,这种想法实际上和孩子审美能力培养的初衷是相悖的,如果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去教育孩子,就很有可能使得孩子出现对美术的反感情绪,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2.2重视美术模仿,忽视了审美感受

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当中,很多教师只是将美术当做是一种模仿的艺术,在教学的过程中不重视孩子审美能力的培养,对孩子自己的一些想法,老师通常都是以最基本的方式去处理,这样也就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甚至会将孩子看做异类。对于孩子的教育主要还是停留在模仿原有的作品,没有让孩子充分的去感知周围的事物,所以孩子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这也是当前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常见的一个问题。

2.3采用一套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

在幼儿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是将一些科学知识教授给幼儿,而这种教学模式的结果就是使得孩子的创造能力大大下降,这样也就使得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对美术就没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尤其是一些孩子本来是存在着非常大的美术天赋的,但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正确,所以让学生的美术天赋白白的浪费。

3幼儿美术教育实施的策略和方法

3.1幼儿美术教育贴近生活

生活化的美术教育最能贴近儿童,最能触动幼儿的感官,让幼儿从实际的生活中发现物品的形状和特点。幼儿美术教育贴近生活,可以让儿童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和观察力,进而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并且生活中的物品,更能激发幼儿实践动手的能力。生活中的物品和事情,也能更好地拿来,让老师和家长当成题材,来教会幼儿如何去进行欣赏和感受、如何通过绘画表现自我。

3.2幼儿美术教育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儿童学习美术的时候,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在活动的设置和选择上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同时还要考虑到其智力的发展水平,让孩子能够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美术,从而让孩子在活动中增强对美术的兴趣,同时在这些活动当中也可以使用一些工具和材料让孩子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展现自我,这样一方面使得孩子的创造力得到了发挥,此外也激发了孩子的美术兴趣。

3.3幼儿美术教育要渗透在其他的教学活动中

幼儿美术教育开展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了幼儿的美术教育不能仅仅限制于美术课堂上的教育,需要在其他的领域和活动中不断渗透。除去正常的美术教育课程,幼儿的活动还包括课堂的自由活动、吃饭就餐等等各种活动,可以在这些活动的场所融入美术教育的元素。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儿童审美意识与能力的发展。

3.4做好美术教育评价工作

老师在对幼儿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的时候,不能以绘画技能的高低来评判,而需要以想象力的表达为主要的依据,这样的评判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老师在评价的时候要尽量避免主观意识的培养,应该多利用孩子的自我评价和孩子之间的相互评价来鼓励学生,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优点,而且也可以促进孩子和孩子之间交往能力的培养。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