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系统论文

信息系统论文范文精选

信息系统论文

信息系统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GIS;数字校园;校园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0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日益完善和世界运输业的自由化,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已被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重要的“第三利润源”。今后物流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将是物流内涵的拓展、过程的延伸、范围的扩大及管理的专业化、标准化与信息化。现代物流在我国才刚刚起步,管理信息化程度低,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低、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流信息系统、提供基础信息和公共服务的平台发展缓慢等。为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及物流产业信息化的基本要求,利用现代信息网络与GIS技术,建立一个集科学化、可视化、智能化于一体的物流管理系统,为物流企业科学、高效管理物流配送过程,提供方便快捷的管理决策工具。

针对目前尚不成熟的校园物流管理系统,本文以高校为研究对象,将数字校园与物流管理系统相结合,立足于国内外物流产业信息化现状和未来趋势的分析,参考借鉴国内一些典型的物流信息系统设计思想,吸收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在此基础上完成基于GIS的校园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以集美大学为例,构建基于GIS的现代仓储及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本文完成了系统的设计,并初步实现了物流信息管理,其包括空间定位、地图查询、物流配送、最短路径等功能。将该系统应用于校园实践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物流企业的生产效率,从而最大化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

1国内外物流产业信息化现状

我国传统的物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体制落后。我国物流社会化程度低,物流管理体制混乱,物流体系建设上长期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2)粗放经营。中国物流的基础设施和装备已初具规模,但内在质量差,运作效益低。(3)第三方物流市场发育不足。据有关专家统计,独立于供给方和需求方的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比重,日本为80%,美国为57%,而中国仅为18%。面对中国物流业如此巨大的市场,第三方物流市场明显发育不足。

进入新世纪,信息化成为物流产业的支柱,物流的信息化的特点在于在物流过程中进行信息采集、管理、分析和调度,并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与传统物流相比,信息化管理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效信息对物流活动进行指导和管理,并能即时监控输送过程,事后及时进行反馈分析。随着客户对所购买商品或者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物流过程中,物流必须在有限的资源限制下满足顾客对速度与可获得性的需求。而以信息化为支柱的物流则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了供货速度的可获得性以及良好的服务品质,增加了客户的满意度,提高了商品销售额,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可见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现代物流业务的神经中枢。我国只有39%的物流供给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说明我国物流供给市场的信息化程度较低,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基于GIS的校园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就是为了提高物流企业的生产效率而研制开发的一个实用信息系统。

2基于GIS的校园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

2.1GIS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信息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兴边缘科学,它着重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应用、融合、交叉渗透,并实现各种信息的可视化[1]。GIS能将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以地理实体为主线组织起来,使其支持一般管理信息系统所不能支持的空间查询和空间分析功能,便于制定规划和决策。现代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的兴起更使其成为商业领域一种新兴的信息查询和信息分析工具,应用的范围不断拓展。

凡是涉及到地理分布的领域都可以应用GIS技术。它为用户提供了一种高度可视化的方法,显示和分析与地理位置相关的数据,从而更好地为客户服务进行决策、管理资产和运营。其特有的功能可使程序开发人员将地图化功能嵌入实际应用中[2],开发人员可在他们熟悉的环境中工作,用户则可通过应用程序访问地图数据。

2.2最短路径算法

要提高物流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需要将GIS技术中的最短路径应用于其中,从而使得物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送到客户手中。

计算最短路径时,常采用经典图论中的Dijstra算法,也称为标号法。Dijstra算法把道路节点标主为临时性的T标号点集和最终选定的P标号点集,并把起点作为第一个P标号点集,然后根据最短路径的原则逐个选出T标号点集中的P标号点,并按P标号点扩展T标号点集,直到全部目标被标为P标号点集。从起点到终点的P标号就代表了所求的最短路径。

最短路径算法可以弥补重心法的不足,比重心法更加符合实际的路网要求。此算法的判断条件不一定要是两点的距离,可以是两个在网络上两点间的任意权值(如运费,到达时间)。

2.3选址的实现

利用GIS软件选址的一般过程:(1)数字化需求点和配送中心及相关道路的数据。(2)确定配送中心的覆盖范围及预选点坐标;在确定预选点时,一般要考虑所选地点的经济因素、投资环境情况是否有现在设施可利用和其它因素(如环保方面的因素)。(3)利用GIS软件(如:ArcView,MapObjects等)里网络分析功能对预选点和需求点进行最短路径分析。即使配送的距离最短,暂忽略两节点间的运行时间及运输费用。

图1是以集美大学送餐点为例,先在图上选好一个预选点(图中蓝色圆形表示),再以500米的范围选出可进行配送的需求点,利用MapObjects2.1的路径分析功能,计算单个配送中心对多个需求点进行配送的最短路径(图中红色的实线)。

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使用组件编程,求多个预选点进行配送时的最短路径或对某个权值的最优化路径,通过比较后,获得最优的选址方案。而且可在道路网络图层的属性表里添加各种相关的属性作为网络分析时的权值,如时间,金钱的开销等。通过建立完整约束模型和利用编程进行多次的迭代求解可获得更可靠的结果。

以GIS作为基础平台进行分析,除了可使结果可视化外,还可以避免作为结果的后选点落在一些无效的点上,如山脉、湖泊。因为传统的求解过程是以纯数学模型为基础,在计算过程中并没有将所选的地址地理空间属性计算在内,所以很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方案:把地址选在一些山脉、湖泊之上。

3基于GIS的校园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3.1数据组织

采用的是ESRI公司的ARCSDE空间数据库引擎。本系统使用到的数据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系统的网络分析功能使用到的支持数据(或辅助数据),包括三个表(“道路str”,“结果表”,“道路节点表”)。第二类是物流配送系统的专题数据,它包括(配送点、学生宿舍、教学楼等)。第三类为集美大学校区1:1000背景电子地图数据表,它包括“水系”、“道路面”、“绿地”

等要素层。由于校园信息数据库不太大,为了方便用户对数据库的使用和维护,对于数据库内各表格的唯一标识符---主键的代码编制主要是采用了混合码。

3.2功能设计

基于GIS的物流信息系统是GIS技术支撑下的、通过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分发、共享、处理、分析、存储的机制构筑物流操作平台。包括系统管理、物流管理、物流配送三方面的功能。如图2所示。

4集美大学校园物流管理系统实例分析

本系统以VisualBasic6.0作为系统主控程序的开发平台,以MapObjects2.0为GIS基础软件平台,在VisualBasic6.0上添加MO的控件,利用MO的GIS分析功能完成对系统中最佳路径分析、空间查询等功能的开发。在开发之前使用ARCView作为数字化校园地图的工具,保存为Shapefiles格式。

MO的特点包括如下几点:(1)广泛的数据格式支持,包括ESRIShapefiles、ArcSDE及大量的栅格图像格式;(2)支持通过微软ODBC进行外部数据库访问;(3)支持扩展的图形数据及操作;(4)支持投影;(5)具有空间分析功能,可用于合并、交叉和缓冲区操作。

4.1系统用户管理

物品类别登记;数据维护;打印设置;退出系统。

为方便系统使用,系统将用户管理分为三个类型:(1)普通用户,可以进行简单的地图操作与所有不伤害基础数据的操作;(2)管理员,实现所有功能操作;(3)主任级管理员,用于创建用户。

管理员可以创建普通用户,修改自己的密码;主任级管理员可以实现各种用户添加功能;普通用户不能进入该窗体。

4.2物流管理

物品登记与物流处理;物品流通情况查询;物品流通情况总汇。

4.3物流配送

4.3.1电子地图的基本操作。视图放大:包括鼠标开窗放大、鼠标点击放大;视图缩小:包括鼠标开窗缩小、鼠标点击缩小;视图平移:将视图外的部分移到视野中心;坐标查询:查询电子地图图面任意一点的地理坐标。

4.3.2配送路线优化。建立校园物流最佳配送路线设计模型,在已知客户源的前提下(即知道客户源的地理位置),系统自动找到该客户源的最佳配送路径,并提供从配送中心到各配送网点的最佳行车路线,安排好送货次序,以节约企业配送成本;或者通过屏幕在电子地图上指定配送点,系统即给出从配送中心到各配送网点的最佳行车路线。超级秘书网

5结论及展望

本文是在MapObjects和ESRI公司ARCView为平台的基础上结合VisualBasic6.0开发而成,通过对集美大学校园资源数据与属性数据的连接建立区域专题地图,结合物流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和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校园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实践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技术,实现现代物流配送的智能化管理。

(1)通过项目的实施,可以更好地管理与客户间的互动,提高企业效率,降低配送成本,发现新市场和渠道,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

(2)项目的价值在于利用空间信息技术,优化了企业的物流配送,降低了物流配送成本,从而最终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还可以为企业提供辅助决策,如:空间查询、行路优化等。在各种条件下(包括历史条件)的查询、统计、分析等,可以利用系统的GIS功能,方便地实现各种查询、统计结果的图文一体化,即空间信息、表格信息的一体化。

(3)该系统在基于GIS的基础上还结合物流仓储管理信息系统把产品的进、销、存统一起来,建立了自己完善的数据空间。

让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真正做到从物品进货到物流配送到最后物品销售统计的全过程。使得整个物流过程做到智能化、信息化。

不足之处:该系统如果再添加上网络WEB功能将使得物流配送更加完善。

信息系统论文范文第2篇

(一)金融监管不到位。现阶段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虽然已经初步形成和发挥作用,但在部分细节仍然存在需要改进和完善,特别是缺乏对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机制的监督这一问题亟待解决。导致这种缺失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一是对商业银行的社会职能缺乏明确定位。商业银行是以投资人及债权人的切身利益为重还是作为国家宏观政策的实施工具,监管部门尚未做出明确规定;二是除银监会以外,央行和国家财政部都对商业银行具有监督管理权,多部门共同领导的机制,造成商业银行发展思路的混乱;三是金融监督管理机制仍不够完善,对银行经营行为的监管力度不足,未能推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意识的建立和相应管理机制的完善。

(二)风险管理文化缺失,缺乏专业管理人才。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企业行为准则和经营思路的综合体现。作为文化体系的重要环节,风险管理文化根本决定了商业银行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的水平。因此,风险管理文化是除风险管理体制和政策缺失以外的关键因素,关系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制度的发展水平和完善程度。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多数具备了一定的风险意识,相关的风险管理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健全,但风险管理文化的缺失,导致相关制度无法得到有效贯彻执行,未能充分发挥风险管理工具的作用,无形中限制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最终导致其经营风险的扩大。银行风险管理属于综合性、系统性的管理范畴,涉及的知识和内容较多,要求相应的管理人员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业务技能。合格的风险管理人员,除必须具备数理统计、经营管理等专业知识外,还要拥有扎实的逻辑分析能力,针对风险管理的专门训练更是必不可少。但是,从目前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来看,风险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理论欠缺、风险分析技术不足的问题,合格的、优秀的风险管理专员相对紧缺。与西方发达的银行业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都比较落后,无法对市场风险实施有效防范和应对。因此,风险管理专业人员的培养刻不容缓。

(三)风险管理方法单一,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滞后。国际金融业发展到现在,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日趋完善,相关金融衍生工具也比较丰富且根据市场需要不断更新。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有效的风险量化工具、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是发达国家成熟银行业的优势体现,也是其金融创新水平的有效保障。此外,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风险管理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特别是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风险构成也越来越复杂,对风险管理机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之相对的,是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依然停留在简单、粗放的初级阶段,管理信息系统发展滞后,风险量化工具欠缺,也未形成统一、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严重阻碍了其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滞后的信息系统,是导致我国商业银行难以进行风险管理的另一个绊脚石。其表现主要集中在收集信息滞后,手头数据不足,资料陈旧更新缓慢等等,而且商业银行的相关经营状况无法呈现,对市场变化不能实时掌握,这些都是风险管理无法进行的基础问题,建立在如此薄弱的基础之上的高层管理,既无法掌握有效数据,也没有能力进行综合研究、分类考察等等风险分析活动,即便做出一个结果,也会由于基础信息的不全面,导致结果的不真实,并且没有任何参考价值。国际公认的有效管理模式,由于不同于国内的市场经济模式而不能使用,这也是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始终无法与国际接轨的原因。由此可见,滞后的信息系统,是造成风险管理无处执行的根源,直接打击了商业银行规避风险的积极性,影响到银行的生存和发展。

(四)商业银行企业内部缺乏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我国境内的商业银行尚未建立完全的风险管理机制,在缺乏风险预警、风险发生管理等等各项条例的情况下,内部控制机制也很难实现强化和完备。随着时代脚步的迈进,商业银行也已经开始注重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但是由于缺乏独立的管理部门和指导方针,很多银行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也导致了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很难调动起积极性的原因。国际社会早已经建立了独立且联合的风险甄别、风险评估、风险决策等等环节,而且有着宏观的全程监测,这样的管理机制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弱点,也是在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宏观角度来看,不健全的风险管理的具体表现主要是缺乏整体管理机制:一、缺乏完备的会议制度定期分析与汇报各类风险管理的操作情况;二、针对不同风险的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定期目标架构;三、没有做到全面监管银行的内部审计、真实数据统计和熟练的业务操作,很多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只有在审批重大贷款项目的时候,才会进行粗略的分析,并没有将宏观管理机构纳入到监管者行列。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提升策略

(一)加强外部监管,提高风险监管水平。有效监管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风险来临之前有预警行为,在风险侵袭银行体系之前实行有效的规避措施。外部监管的主要单位———银监会需要进行监管策略的改变,在风险来临之前实施有效手段,帮助商业银行进行风险规避,而不是在风险发生之后,来进行事后监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才是正确有效的管理手段。银监会要时刻敦促商业银行管理层制定和出台有关的规章条文来约束日常活动,既有提前预警,又有事后控制,这种双保险的管理方式才是提高银行正常的抗对风险的能力。

(二)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提高员工业务素质。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意识形态,要以正确的社会主义政治观念来看待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用法律来约束个人行为,不断强化对各项新出台法律法规的理解和应用,培养管理人员的主人翁精神,同时也要认识到,追求最大利益固然是商业银行的根本目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制定合理合法的规避风险方案。第二点就是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对于个人归属部门,除了熟悉相应的业务工作之外,还要有能力统筹全局,认清个体部门在银行体系中的作用,有了全局意识才能够针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进行行业的发展调整,能够及时规避潜在风险,制定合理的产品定位方案。第三点还要说是从业人员的责任心,要在培训和实际操作中赋予其合理的权力,让从业人员能够自主掌握业内工作,实现手段可以分为三方面:一、赋予工作人员相关权利,鼓励主动积极的工作方式;二、促进集体意识,让工作人员认识到商业银行的生存发展依托于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三、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实现工作人员的权责分配和制约的合理性,遏制体制内部的潜在风险。

(三)网络化、过程化的管理模式。通过网络去管理内部控制活动,运用记录过程的形式来总结需要使用的方法,最终实现全面、系统以及动态的内部控制体系。要实现这种在内部控制中可以保持的全面性,主要指的是在进行日常内部控制的时候,范围可以覆盖到银行内部业务的所有角落,比如经营中的负债资产以及其中间业务等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内容,还有商业银行内部活动平稳进行的相关管理活动,以及其他的支撑保障业务。而系统性的实现前提,就是有一个逻辑结构缜密,条分缕析的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建立的目的就是衡量、规划、综合分析整个银行内部的业务活动。最后,要实现动态性,指的就是要根据实时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新的政策,来调控商业银行的日常管理,保证紧跟时代的有效性及其业务水平的与时俱进。

信息系统论文范文第3篇

1地理空间数据地理空间数据是林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包括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线划图(DLG)、数字栅格地图(DRG)、遥感影像数据等。推荐使用DLG数据作为信息系统的基础地理数据,有条件的可增加DOM、DEM、遥感影像数据等。地理空间数据的基本比例尺为1:10000,不推荐使用大于此比例尺的数据;确定系统所需的地理空间数据的数据形式、数据格式、完整性、精度、投影方式、坐标系、空间参考系、比例尺、时效性、数据规模、数据今后的增长情况等必备内容。确定地理空间数据的输出内容和格式,确定数据的输出方式,即确定屏幕显示、电子数据拷贝、纸图、Web等几种方式中的全部或部分。

2森林资源空间数据图形数据的现状和系统建设的要求,包括数据形式、数据格式、完整性、精度、投影方式、坐标系、比例尺、时效性、数据规模、数据今后的增长情况等。确定森林资源空间数据与其他空间、属性数据的接口。

3属性数据属性数据包括:基本属性数据、森林资源属性数据、其他林业专题属性数据三类。

4数据加工对部分要素确实需要进行专业处理的,可根据具体要求进行格式转换、数据分层、数据检查、数据计算变换等工作。格式转换应以选定的平台自带的转换工具为主、自行编制的文件转换程序为辅的方式进行;数据分层是指根据系统建设的需要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适当分层,以方便信息提取;格式转换和数据分层后,应及时进行检查,注意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是否丢失,发现有丢失的情况应根据原始数据及时进行更改和补充,并检查各类图形要素的完整性;遥感影像的处理主要包括影像的几何校正、正射校正、融合和镶嵌等。可用于系统中的常见遥感影像产品主要有TM(30米分辨率)、SPOT5(5米分辨率)和IKONOS(1米分辨率),局部可采用QUIKBIRD(0.61米分辨率),不同产品在处理方法上、数据精度要求上各不相同。

5程序编码程序员需要根据系统需要完成系统代码编写,在完整的数据环境和软硬件环境下进行系统测试、定型,编制技术报告、用户操作手册等文档资料。

6试运行程序编码完成后,系统移交用户,进入试运行与评审验收阶段。试运行是检验系统是否达到用户需求,检查系统中是否存在的开发缺陷,编制系统测试报告。

7运行维护阶段对使用者进行基本的操作技术培训,使用户能够进行正常的系统使用和维护;根据用户的使用意见和提出的问题,对系统及时进行修改和数据库更新,使其更符合实际需求。

7.1系统安全系统安全设计的目的是确保信息系统使用安全,运行可靠。为达到数据保密的要求,宜采用后台数据库的方式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管理。

7.2系统与数据备份系统备份需要设计完备的系统备份方案,确保系统完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采用双数据服务器及双应用服务器的方式对系统进行备份。数据备份可采用硬盘、光盘等;备份策略可采用完全备份、增量备份和差分备份。每周进行一次增量备份或差分备份,每半年进行一次全备份。

7.3可靠性处理说明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的补救措施或解决办法。

7.4用户权限管理根据用户的职能不同确定系统操作权限,分为“系统管理员、数据管理员、网络管理员、系统普通用户”。

二、林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11GIS基本功能实现图层控制与管理、地图浏览、选择、距离量测、面积量算、数据导入、编辑、检查等功能。

2图形编辑功能实现增加点、线和面特征,通过增删或移动节点改变多边形特征形状,合并或分割同一层内线或面特征等功能。

3图幅装饰功能按指定属性或空间分析结果设置图形着色、样式,按大小和样式加载标题、文字、南北指针和网格。

4专题图生成打印功能制作森林资源分布图、山林现状图等林业标准专题图,以及其他图件的生成、打印。

信息系统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院信息系统管理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转轨,医疗服务市场的经济活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医院网络化水平成为现代化医院的标志之一。网络互联,信息交流,能为临床管理和决策提供真实、可信、及时客观的理论与实践依据。医院的管理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的收集、加工与决策过程,其目的是全面提高医院医疗、教学、科研、管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一、医院信息系统概况

医院信息系统在国际学术界已被公认为新兴的医学信息学的重要分支。美国该领域的著名教授MorrisCollen曾著文为医院信息系统定义为:利用电子计算机和通讯设备,为医院所属各部门提供患者诊疗信息和行政管理信息的收集、储存、处理、提取和数据交换的能力,并满足所有授权用户的功能需求。

在医院的实际工作中,完整的医院信息系统对信息的处理大体上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数据的收集过程、数据的集中处理与分析过程和决策咨询与决策支持过程。一般来说,数据的收集过程与基层科室的事务处理活动相联系,数据的集中处理与分析过程与中层科室的工作任务相联系,决策支持过程则与高层领导相联系。

二、统筹规划、科学设计

医院信息系统是信息管理系统系列中较为复杂的一类,由于医院业务多,信息类型复杂,医疗过程专业性强,是一种知识型的劳动,因此对医院信息的处理要求具有专业化、知识化和智能化的特点。而且,医院信息化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做好长远规划,为未来的发展预留一定的空间,搭建完善的发展平台,创立良好的信息工程基础。

系统的设计公司应该是拥有相当丰富经验的工程团队,我们要按医院医疗业务的需求,打造出一个以方便病人为目的,以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以临床应用为核心,以管理与决策支持为导向,建立覆盖医院业务过程的信息系统,实现医院的全方位管理,并在构造新系统的同时,采用把已有系统整合到新系统平台上的设计方案,这样就可以即保护了医院前期的工程投资,又使现有系统的用户无需改变已经习惯的操作模式,还应该要求设计者在新系统的设计中尽量避免不能将最先进的技术与功能拓展到新系统的缺陷,以保证系统发展建设的先进性。

三、分步实施,逐步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流程

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涵盖面较广的系统工程,除了具体的管理思想之外,更多地基于思想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创新。在实际工作中,医院管理需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系统作为医院的辅助管理手段,其建设、完善和发展也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往往不能一步到位。管理者必须认识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规律,立足长远,抓好系统应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重在应用,应用越活跃,需求越强烈,效益就越显著。因此,在具体实施信息化系统建设中,要从简单技术人手,迅速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管理方案则要从顶层做起,逐渐细化并向下层完善。

四、保证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正常运行的条件

(一)院领导重视

在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中,医院领导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是首要问题。系统实施前应该成立一个由分管副院长为信息系统工程的总指挥,信息科负责落实执行项目工程的各项具体工作,力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化建设氛围。

(二)各科室配合

医院信息系统牵扯到全院所有科室及科室之间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的改变和重组,它更是全医院的管理问题,因此各科室的配合也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关键。高层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最了解管理上的信息需求和业务过程,所以从规划到设计实施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而且必须有科室参加。

信息系统论文范文第5篇

信息管理系统(MIS)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从专业的角度上来说,可以把它看做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交叉学科,其以计算机作为基本操作工具,涉及的学科主要包括管理学、统计学、计算机技术、经济学、运筹学等,且其理论和方法正处于不断改进和完善的状态。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对信息进行更加全面、系统且准确的处理、存储和管理,以期为人们提供更大的便捷,并进一步形成一个高效运作的集成化系统。

2计算机通信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计算机通信技术主要以计算机为基础平台,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的传输、交流和后处理,相较于传统的书面、电话通信,特点突出,优势明显,经笔者总结,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适用范围广传统的通信方式

受传输形式和携带方式的限制,适用范围有限,而计算机通信技术形成方式多样,可在二值信号的基础上,完成对文章、图片、声音、影像信息的高效传输和再现,适用于多种媒体形式,大大扩展了其应用范围。

2.2传输效率高

二值信号使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传输速度大大提高,对模拟信号的传输由传统的每分钟1.8万个字符,提升大每分钟48万个字符,且光纤时代的到来,还将进一步提高计算机通信的传递速度。

2.3抗干扰能力强

计算机通信技术主要依靠二进制的方式实现数据的处理和传输,相较于传统的通信技术,便于实现对各种干扰和噪声的清除,有效保证信息传输的质量和效率。

2.4安全性高

借助二进制的数据处理方式,计算机通信技术可轻易实现对传输数据的加密和解密,一方面大大提高了数据的保密效果,同时也保证了通信内容的完整性,极大的加强了安全效果。

3计算机通信技术

在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工业、农业、商业及教育界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实现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计算机通信技术借助其有效的数据传输能力,极大的保障了信息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对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处理的应用、在信息管理系统预测功能、计划功能、控制功能以及决策功能中的应用。无论是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哪一项功能,都必须依靠庞大的数据库作为基础,传统的通信技术无法同时兼备大容量信息和高效率数据,这时,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使用就显得尤为必要。对数据的高效处理和对数据安全的有效保障可使计算机通信技术大大降低了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人为工作强度,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用于信息管理的人工劳动力,从而有利于创造出更大的社会经济财富。

4信息管理系统中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