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语文课件

小学语文课件范文精选

小学语文课件

小学语文课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制作;使用

一、活用多媒体,优化过程。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感知教材,让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变成生动、完整的表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在事物的大小、远近、虚实、快慢、动静、繁简、抽象与具体之间实现转换,有利于再现语文教材中的有关形象,以提高感知成效,正确认识事物,激起多彩的情感。

1、化远为近,弥补不足。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有些是学生熟知的,有些则不是。学生限于生活的经历,知识的肤浅,很难正确感知教材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

2、化难为易,突破重点。

电教媒体综合性决定了电化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恰当地选用电教媒体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化繁杂为简明,这样教材中的重点就能借助形声结合的电教手段迎刃而解。从而能缩短教学时间,增强教学密度,实现从形象的感知过渡到理性的顿悟。

3、化文为图,巧解难点。

课文的内容是丰富的、多方面的,但有主次、难易之分。以往对于课文的重、难点,教师虽反复讲述、说明,学生听起来却是“如坐雾里”,目的很难达到。

4、化静为动,生动悟意。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篇幅有限,立体感不强,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悟意。

5、化少为多,获取信息。

电教媒体不仅对文字教材内涵的超越和扩展,而且突破了时空界限,还能在有限的时间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为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拓宽了智力背景。

二、妙用多媒体,发展智能。

多媒体使语文课堂教学得到了延伸和发展。先进的视听手段的运用,不但有利于记忆的巩固,观察、思维、想象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新问题能力的培养,促进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1、视听结合,发展语言思维。

任何形象都需要用语言加以说明。语言和思维紧密联系,是一个整体。借助电教手段,在发展语言和思维的统一轨道上下功夫,能收到显著成效。

2、提供凭借,培养自主能力。

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电教手段中多媒体的综合使用就是帮助学生思维升华的有力凭借。

3、发展认识,把握事物联系。

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应当及时引导学生联系语言文字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去正确认识事物,反映事物,不断提高认识水平。教学中,电教煤体常常与其它教学媒体(如教师的语言、板书、图画、课本等)配合使用,能使学生的认识实现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飞跃。

三、巧用多媒体,陶冶情操。

多媒体教学具有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能够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和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取到知识的营养,获得了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共鸣,赢得潜移墨化的教育效果。

1、激发兴趣,主动学习。

精心设计电教教案,从内容安排和媒体形式上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学生就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就会体验到创造的乐观,这样就诱发了学习的主动性。

2、丰富情感,陶冶心灵。

课文教学中通过电教手段的模拟直观,更能激起丰富的想象,受到深刻的教育,产生强烈的共鸣,陶冶静化学生的心灵。大海是神秘而诱人的,大海怎么会唱起欢乐的歌呢?课文《大海的歌》描述了大海美丽的景色和海港繁荣的景象,赞颂了祖国建设的新貌。配合教材,给学生欣赏一段“浪涛声”。只听得喧哗的浪涛声中传来了几声海鸥的鸣叫,是那么逼真,那么使人神往!学生似乎一下子来到了烟波浩渺的大海,和大海一起欢歌,一起涌上无数朵感情的浪花……学生和课文中的“我”融成一体,正驾驶语言文字之舟犁开着一道道“爱我大海,爱我中华”的波澜。同时,在这特定的意境中,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河山壮阔,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深深地爱。

四、利用多媒体,体验美感。

1、赏析动画,感受美。

在审美阅读中,作为审美对象的课文要引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消除认知障碍。因此,教学时巧用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使学生目观其形、耳闻其声,形成相应的审美心理。

2、对比文本,鉴赏美。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语文教材语句丰富、生动形象、词义多变、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运用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文章为什么美,美在何处。

3、播放图片,创造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在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对生活的构思、加工、提练、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自己的口或笔表达出来,这也是语文教学读写训练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应借助多媒体的播放功能,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进行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综上所述,灵活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努力寻求现代教育技术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以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杨挚鹰.在理论课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思考.中国教育导刊,2005.1.

卢国显.论多媒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公安教育,2005.1.

小学语文课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EEPO有效教育教学效率高效课堂

一、EEPO有效教育模式的本质

EEPO有效教育是由云南师范大学孟照彬教授创建的一种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含义为“教学讲效率,过程重优化”,其本质是指通过高效的课堂组织和精密的教学设计来实现有效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完善教学计划,制定完备的教学方案,组织好每一堂课的教学活动,将知识渗透到课堂情境中,并引导学生实质性地参与到课堂中去,体验课堂真正的魅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应用EEPO有效教育模式创建高效语文课堂

(一)善于引导提问,把握整体授课时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知识分块后一点点“喂”给学生吃,学生缺乏主动性的探索和实质性的感悟。在语文课堂上引入EEPO有效教育模式,教师可以创新课堂,以“提问引导教学”的形式带领学生思考。例如教学《姬昌学射》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射箭动作后提问:“姬昌学习射箭为什么先花大力气练习眼力?”教师逐步引导学生产生疑问,等学生回答完,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练习眼力和百发百中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以“要想学会……首先应该下功夫……”造句,将教学开展得更加流畅,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明白文章中故事情节之间的联系,不仅照顾到学生的理解力,还节省下大量的阅读教学时间,从而保障了教师的整体授课时间,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培养学习方式,提升教学趣味氛围

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最重要的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学生只有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后,才能与教师配合得更加默契,保证自己紧跟步子不掉队。这也是EEPO有效教育模式中关键性的一环。例如在对二年级《神奇的镜子》这篇课文进行讲解时,为了提高课堂的活跃度和趣味性,培养正确有效的学习方式,带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在上课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个趣味小实验:准备两个透明矿泉水瓶,一个保持洁净空无,另一个装有2/3的清水,将两支相同铅笔分别放入两个瓶子中,并让同学们观察两个瓶子内铅笔形状的不同。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装有水的瓶子中铅笔的形状是弯折的,而空瓶子中铅笔形状仍旧是直立的,于是产生疑问:这是为什么呢?教师通过讲解水对光的折射从而引出今天的内容——镜子对光的折射。教师通过有趣的小实验,将学生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堂上来,活跃了课堂氛围,避免“死气沉沉”输入式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汲取知识。

(三)提高课堂互动,尊重学生个性思维

EEPO有效教育模式要求教师教学时优化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需要将课堂移交给学生,改变传统模式下自身绝对性的主体地位,仅仅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包办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和自主探究过程;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进一步提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频率。除此之外,EEPO有效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差异性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语文教学具有多样性特点,一篇课文中往往会展现出多元化、丰富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后,不同的学生回答不一,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回答,不要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将学生的思维框限住。教师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评价学生的回答,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大胆地表达、分享。例如,在教授一年级下册《我多想去看看》一文时,教师在学生读课文前抛出问题:“课文中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学生带着问题读完课文,得出的结论是有两个,教师可以借此“抛砖引玉”,提问学生:“从哪些地方可以判断出有两个呢?”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回答:“通过课文旁边的两幅插图可以看出来,一共有两个小朋友。”也可以回答:“通过课文内容可以判断出来,因为两个小朋友的家不在同一个城市。”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乘胜追击”,提问:“那这两个朋友分别来自哪里,又想到哪里去呢?”这样一步步激励学生发言,开拓学生个性化思维。

(四)规划组内角色,构建学生表现平台

EEPO有效教育模式的核心理念是:有效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合作参与来实践的。实行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使学生的知识、思想品德、审美、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从而实现特定的、多维的语文教学目标。而当代教学中,多数教师推行小组合作仅仅是把几个学生凑在一起,摆摆花架子,并没有让学生获取实质性的东西,或者提高专有的能力,这样的小组合作是无效的,低能的。我们应在EEPO核心理念基础上实行小组合作,在推行小组合作前,根据个人专长确定好组内分工,比如组织能力强的同学来做团队长,表现能力出色的同学来做主持人,表达上清晰有逻辑性的同学来做发言人,书写整洁的同学来做记录员,等等。明确角色分工能够最大化地节约时间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还能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组内角色分工可以随实际变化而变化,在某方面能力上较为弱势的同学通过小组合作可以学习组内其他同学的专长,在一定时间内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某项技能。除此,小组合作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EEPO有效教育五项基础中的“板卡”,以小组为单位将每节课的学习成果整理到“小卡”(大小如A4纸张)上;在课程结尾时邀请大家走上讲台来展示自己的所学所得,让组内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其中,展示自己的收获。一个团队在展示其成果时,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并对比总结和自己的不同点,扩大自己的知识储量。

(五)灵活组合要素,推动七大要素转换

小学语文课件范文第3篇

在我国,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可谓曲折而漫长。经历着其他学科的“挤压”与冷淡的意识形态的“控制”,教育学努力谋求自身发展,逐渐突显其中心学科的地位。新世纪,在理工科院校设置与发展教育学学科,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也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除此之外,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理工科院校自身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基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社会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脚步加快,大学的转型处于正在进行时状态。2005年,在全国理工科高校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上,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袁振国副司长强调,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理工科优势高校面临的问题。高校要深入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地位,通过提高研究质量和学术水平,实现自身的繁荣发展,为社会更好地服务。为达到这个目的,迫切需要加强学科的交叉综合。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研究方法现代化的需要。现代科学出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交叉和结合的新趋势,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文、理、工的结合,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培养新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理工科院校发展教育学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基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随着经济发展的多样化,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急需创新与科研相结合的新型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学正是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分支,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是理工科院校建设综合性地一流大学必不可少的基础学科。而今,学科分类更加细化,导致高校在发展教育事业、研究高深学问的同时,却忽略或淡化了对教育自身的研究。教育学学科受其研究对象的影响与许多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杜威认为,“教育实践为提出教育科学的问题提供资料,而那些已经发展到成熟状态的各门学科,乃是一种资源,借助它们来理智地处理这些资料”。也就是说,其他学科实际上就是教育科学的资源,教育科学的内容就是由处理教育问题的其他学科内容所组成的。其次,其他学科也部分地是教育科学的基础学科。所以建设教育学学科,符合现代化高等教育的要求,既可以提升教育理论水平,也可以更好地指导其他学科的发展。

3.基于理工科院校自身发展的需求信息时代的到来,致使高等教育领域的结构性变化成为必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时下,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MIT)宣布推出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网站EDX,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均宣布加入EDX。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坦陈:“这场变革犹如一场海啸,给传统高等教育带来巨大震动,同样也给高校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面对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高等教育面临教师角色再造、课程模式再造、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再造等问题,所以高校必须顺应时代变革,紧跟世界一流大学步伐,高度重视自身的发展。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学学科,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研究内容也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教育学学科的建设对高校自身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在理工科院校增设与发展教育学学科,不仅可以提供高质量地既具备理工类知识,又不乏人文关怀的教育科学人才,同时也对理工科院校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打开了新视野,加快了理工科院校迈向信息时代前沿的步伐。

二、困境

在我国,不少理工类院校设有教育学相关专业。对教育学学科建设都处于探索和学习阶段,虽然在师资建设和教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较教育学学科建设相对成熟的综合类和师范类院校来说,在学术队伍、教学环境、软硬件设备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选择教育学学科的学子在就业道路上也遇到阻碍。在理工科背景下的高校发展教育学学科存在多方面的困境,重理工轻人文的困扰、缺乏相邻学科支撑、基础资源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这就使得理工科院校中的教育学学科发展体现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重理轻文”现象存在,缺乏有效体制与机制理工科院校发展教育学学科,既没有前辈的指点,又没有现成的模式照搬,因而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行。理工科院校的校园氛围人文气息稀少,教育学学科在学生和教师的观念中,通常是扮演配角,作为一门丰富学校专业的弱势学科生存着。管理者在学科建设上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在强势学科上“有所为”,在其他学科上“有所不为”,学校缺乏相应地学科建设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这极大地制约了教育学学科的发展,也阻碍了教育学学科在高校建设中发挥作用。此外,纵观社会教育大环境,文科重点布局、博士点建设、重点基地投入和重点项目评审等集中在综合性大学或文科类大学,理工科大学的文科发展机会不平等。自然理工科院校难以得到发展教育学学科的良好机遇。

2.教育学与其他学科彼此孤立,缺乏相邻学科的支撑教育学作为人文社科中的重要学科,包涵了众多的分支学科,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教育技术等方面,教育学作为所有学科的基础学科,更需要其他相邻学科的融合与支撑。多学科与跨学科的研究也是现今教育发展的趋势,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独立进行的,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以众多学科的知识作为铺垫的。而在理工科院校中,人文精神严重缺乏;学科建设中对教育学学科严重忽略;各学院各自为政、学科间彼此孤立;缺乏跨学科合作和文理交融的平台与机制、学科分配不公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3.教育基础资源投入不足,缺乏应有的学科发展平台发展与建设教育学学科,必须要有充足的教育基础资源作为保障。这种资源不仅包括过硬的师资力量、丰富的图书资源、教学软硬件等都要齐全。当前文科发展资源不足的现象在理工科院校比较普遍,也是教育学在理工科院校发展的最大障碍。首先,图书资源配置落后。教育的发展,教学是关键。而在理工类院校的图书馆,教育学类藏书极少,更新缓慢,这为教育学习与科研者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其次,任何知识理论都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对于教育学学科来说,理工类院校在教学环节中很少投入实践教学,多是填鸭式地理论教学,而教育工作最终是要在实践中进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问题也是阻碍教育学科建设的一个因素。再次,教育学学科的建设需要不断与发展前沿者保持沟通与对话,大型的教育学术交流活动不可少,同国内外一流大学资源共享的平台建设需要加强。而在理工类院校中,学生很少得到这样的机会。如此一来,科研成果少,创新也少,学术水平无法得到提升。没有丰富的教育基础资源和教学条件等学科建设平台作保障,教育学学科的发展也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4.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缺乏专业的学术梯队与传统师范类、综合类院校的教育师资力量相比,理工类院校的教师富于精深的理科知识背景,实践性极强,对于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实践与应用领域,这样,在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就相对薄弱。教育学学科的发展需要一支既具备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又不乏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此外,在理工科院校从事教育研究工作的教师,大多是具有其他学科背景,转而进入教育学科的研究。专业的师范类硕博研究生资源匮乏,新鲜的师资血液未能及时补充,因而导致理工科院校的教育学学科学术梯队配置不合理,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三、对策

学科建设是集学科方向、基础条件,学科梯队、科研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其中,加强学科建设的基础条件是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基本保证,优秀的学科梯队是学科建设的关键,科研和人才培养是学科水平的体现。

1.充分利用理工科学科优势,丰富教育学学科体系一门学科下设多个研究方向,其主体研究方向是本学科前进与发展的驱动力。在教育学学科建设上,理工科院校独特的自然科学背景,有利于形成交叉学科,深化教育学研究内容,拓展研究领域,丰富学科体系。理工科院校要充分利用其自然科学背景优势,开设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制定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目标,形成复合型人才培养氛围的比较优势。要利用理工科院校的学科特色,扬长避短,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学学科方向,不断丰富教育学学科体系。

2.切实加大教育学学科基础条件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有利保障基础条件是学科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不仅包括教学资源、图书馆、实验室等硬性条件设施,还包括思想观念更新、文化氛围建设等软性条件。理工科院校要增加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研究生多媒体教室、资料室等学科发展基地,以满足学科建设的基本需求;为研究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多媒体和图书资源,促进学生成才和发展。在软性条件建设方面,首先重理轻文的观念不可有,学术生态的繁荣是文理兼有的一种平衡之态,无孰轻孰重之分,要努力在校园内部营造教育学学术氛围,与传统的师范类综合类院校增加交流与对话,提供给学生更多学术交流与参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机会,最终呈现出兼容并包,和谐发展的态势。此外,无论是文科理科,学生最终都要以所学的知识来指导实践,所以,优良的教育实践平台建设是必要的。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很好地巩固课内的理论知识,同时也锻炼其工作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3.努力加强学术梯队的建设,打造团结协作的学科团队学科建设的核心是人,靠的是学术队伍。高素质的学科队伍是教育学学科建设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决定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建设高水平的教育学学科应该拥有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都较为合理的学术队伍。要想拥有先进的教育师资力量,必须从教育学学科较强的学校引进优秀的学科带头人,老中青年龄结构相结合,不断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水平还要有丰富的专业实践能力,可依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带领学生为本校的学科建设做出贡献。

4.深化理工科院校教育学课程设置,提高科研和人才培养质量教育学学科建设应以人为本,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在理工科专业背景下,整合不同的学科和课程,开设各类跨学科、综合性课程和学习计划,实现文理科的有机融合。在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上,努力使各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做到资源共享和互通。通过学科教育和学术研讨,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跨专业领域做到知识的互通有无。鼓励教育学专业的学生选修建筑、管理、经济等交叉课程,并且由理科教师和文科教师共同商讨授课内容和形式,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理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多以应用型为主,跨学科的学习可以提高人才质量,提升科研水平。

小学语文课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

1增效减负的含义和意义分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应当首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不断更新先进的教学理念,顺应时代的发展,增强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性,逐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更好地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增效减负的核心理念实际上是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主导,而是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通过强调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在教学中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手段的丰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而教师则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进而提升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减负的含义是指要降低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业量和学习量的沉重负担。传统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教师往往会布置大量的学习任务或练习题,学生们在课余时间仍要完成大量的作业任务,在课堂中的效率也始终无法提升。减负主要是要通过对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丰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对主要知识和内容的理解,在课堂之外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探索应用性的内容,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巩固教学内容的同时,增加教学实践性的探索。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对所教学的东西拘于表面:

由于当前社会下,父母对小学生的期望不断的增加,小学生的课业压力的不断的升高,随即带来的是更大的教学任务。而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让小学生很少去从字词诗句的来源与意义去理解性的学习,进而让“望文生义”的不好习惯滋生。同时,没有深刻的理解,远离了教学的宗旨。看似知识量大了,可是实质上的效率却是大打折扣的。

2.2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过少:

由于现阶段教育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学校学习文化知识,从而造成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的不同的忽略。教师在课堂上也呈现出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忽略了学生们是否全都掌握。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与方式,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导致了学生上课不专注的不良风气,使得学生从根本上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

2.3评判标准过于单一:

由考试成绩评判学生的学习情况,看似简化了对学习水平的评估,实则忽略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潜力。事实上,小学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对接受不同的事物的效率不等。如果单一的用卷面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话,会打击虽然成绩不高但是热爱读课外书的学生。而未来社会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广泛的阅读各个方面的知识已经是大势所趋,而对学生这一方面的培养也是非常关键的。

3增效减负的途径分析

3.1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习主动性:

教师会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程度来定位学生的好坏,这种做法会给学生造成很大心理上的压力,致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减少,过于重视教师留给学生们的作业任务,对于自身不明白的知识点也没有给予太多的重视,导致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大大降低。面对这些情况,教师要积极改进课堂结构,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发挥,发掘自身的潜能,同时教师要安排好讲课时间和讲课内容,既能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讲知识讲解透彻,又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探究学习,并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这样,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都会大大提高。

3.2合理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也受到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师是否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有效性。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多数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导致教师多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进而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并要求学生进行机械化的练习,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并缺乏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真正理解并落实素质教育理念,要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质量与效率。

3.3注重个体差异,展开分层教学:

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层次都有所不同,教师必须依据这些做好分层教学。用同一个标准要求不同的学生本身就是不科学的。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安排50%-60%的时间来展开集中教学,主要针对的是大部分的学生,以传授教学大纲范围的知识为主要目标。剩下的时间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知识的梳理和整理,让学困生有时间及时整理知识和找老师答疑,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时间做一些课外拓展学习,从而获得一定的拔高。不同的学生都可以在语文课堂上获得摄取知识的满足感,这样学生才可能真正爱上语文课。在兴趣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负担自然有所降低,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随之提升。

3.4重视作业反馈信息:

为学生减负的过程包括适当减少学生的作业量,但是减少作业量并不意味着降低对作业质量的要求,教师在为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结合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及能力,有针对性地留作业,在学生将作业全部上交后,教师要认真对作业进行批改,并及时记录学生从作业中反馈出的问题,同时也要求学生自己对不明白的问题进行记录,并在课下反馈给教师。这就可以进一步突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可以更有效率的学习,同时摆脱了大量课后作业的压迫。

4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在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都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时代在变化,教育形势在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很难适应这种变化趋势。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须正视学生的变化,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利用先进的教学理论去优化语文课堂结构,积极为学生减负增效,以社会用人的标准去培养和锻炼我们的学生,为学生长期学习和发展做好引导和规划,不断寻求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魏筱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刘仲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30:114.

小学语文课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做合一;实施途径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以“灌输”为主,忽视能力的培养,忽视兴趣的激发,学生越学越累,要想改变这种状况,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是关键。“教学做合一”,将“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单一地讲解知识的局面,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充足的时间,促其个性的发展,能力的提升。

一、“教学做合一”运用于识字教学,激活识字教学氛围

新时代呼唤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应改变传统的灌输模式,注重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识字教学中,教师运用“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可以改变传统的记字音、记字形和字义、重视结构和组词等的单一、单向的教学模式,而注重学生识字、写字兴趣的激发,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应根据识字教学实际,巧妙设计以“做”为核心的教学活动,以“做”激活识字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演示法、歌诀法、游戏法等,都是促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的主要策略。运用演示法是通过动作演示提高学生的识字效果的教学方法,如教学“看”时,教师可以把手放在眼睛上面,做出四下张望的动作,也可以让学生做出这个动作,通过动作演示,让学生理解“看”与“手”和“目”有关,“看”的形和义通过演示浮出水面。识字教学中运用“教学做合一”,运用游戏,也是促学生以“玩”游戏的形式,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如开展“猜字谜”游戏,教师给出谜面:两个先生捡贝壳———打一字,引导学生猜出“攒”。“教学做合一”在识字教学后运用,改变了传统识字教学沉闷、低效的教学模式,营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识字学习效果。

二、拼音教学时运用“教学做合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字词之于语言,犹如沙石之于高楼大厦。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字词是语言的基础,离开字词,语言的学习、交流也毫无意义可言。而拼音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字词学习的基础,也是提高学习能力,发展语文能力的工具。为此,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拼音教学,为学生学习语文打下坚实基础。传统的拼音教学,以认读为主要形式,乏味的机械抄写,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儿童喜动不喜静,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可以融入“做”的元素,让“做”的活动,促学生动起来,提高拼音的教学质量,实现“做中教”“做中学”,彰显“教中做”“学中做”,让“做”成为激活拼音课堂的主要手段。拼音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手段,激活拼音教学,融入“教学做合一”是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满足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需要。作为启蒙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师,应立足新课改、站在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高度,自觉运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教学理念,将“教学做合一”与拼音教学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三、阅读教学中运用“教学做合一”,优化阅读教学结构

目前,人们越来越重视阅读,“得阅读者得天下”诠释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强调阅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为阅读教学指出了改革的方向,从理论上给实践以方法和途径的指导,在实践的层面上,以“做”为主要形式,优化阅读课堂,弥补阅读教学中的不足,让语文课堂得到和谐的发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深入领会新课改的理念,也应自觉将“教学做合一”与阅读教学巧妙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发展兴趣、形成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学做合一”运用于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深入解读文本,找到阅读与“做”的契合点,设计和开展各种活动。如开展课本剧的表演活动,《林冲棒打洪教头》的阅读,其中“棒打”的一段是文章最为精彩的一段,教师可以在这个章节的阅读时,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再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通过角色表演,让阅读课活起来,文本更具有生命力和活力。故事类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角色表演之外,以故事导读、以讲故事、续写故事为主要方式,将阅读课推向高潮。如《狐狸和乌鸦》的阅读时,教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动态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情境,提高学生的感知力,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阅读后,教师可以巧妙设计创编为主的活动,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现读写结合。乌鸦被狐狸骗了之后,一直耿耿于怀,后来,各自生了小宝宝,长大之后的小狐狸有一天见到小乌鸦的嘴中含着一块肉,它想模仿妈妈的方式骗取这块肉,它能得逞吗?请发挥想象力对《狐狸和乌鸦》进行续写。任务给出,教室内顿时沸腾起来,给出不同的想法,有的还自主合作进行表演,文章的续写、创编和表演让课堂不再沉闷,营建了快乐阅读、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让阅读因“做”而活,因“做”而高效。

四、写作教学中融入“教学做合一”,营建乐学氛围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难点之一,是综合性的训练。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强弱,作文教学的优劣,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制约语言能力的发展水平。纵观目前作文教学现状,仍然存在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的“错位”,动机和效果达不到统一,教师的指导方法保守、学生练得被动,没有将“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统一在“做”上。写作,是语言的运用,内心的表达,情感的流露。学生写作时,往往无话可说、有话不会说,除了写作技巧的困乏之外,主要是素材积累太少。为此,帮助学生解决写作这个大难题,首先应从“做”上寻找突破口,将“教学做合一”运用到写作教学中,让写作课活起来。如让学生写《一次……的活动》,写作前,组织学生开展拔河比赛、踢毽子、掰手腕等趣味活动,学生有了亲身参与的经验和体验,写作起来会下笔如有神。要求学生写《丰收的田野》时,在金秋时节带领学生走出学校,来到村头田野,看一看一望无际的金黄的水稻、火红的高粱、洁白的棉花……也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呈现秋收的景象,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再进行写作训练,学生不会苦于无话可说而闭门造车。要求学生童话练笔,如《书包里的争议》,可以组织学生扮演书包里的文具,如文具盒、铅笔、钢笔、直尺、圆规等,说说自己的作用,比一比谁的作用大,辩论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写作打开了思维之门,也积累了素材。此外,写作指导上,更应站在新课改的高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学生参观、调查、经历各种活动后,不急于让学生写作,而是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如写作《丰收的田野》,让学生参观后,组织学生先交流一下,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等,这样,实现以说促写,更能降低写作的难度。再从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上进行点拨,如如何开头、运用什么修辞、怎样抒情等,鼓励学生交流活动的体验、独特的经验,从而鼓励学生写作个性化的作文。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成果,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让师生、生生互动,实行联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只有把“教”、“学”、“做”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打造积极、主动、高效的课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成佳儒.做中教,做中学———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03).

[2]鞠贺君.“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