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语文课本

小学语文课本范文精选

小学语文课本

小学语文课本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现状;思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语言、文本理解、写作等方面能力的发展,而这些能力的提升与课本阅读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规范课本阅读量,使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得到最大化的提升,使语文教学工作能够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本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与类型较为单一一方面,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多为现代文,文言文、诗歌等内容的比例相对较少,学生接触到的文章类型较为单一,这不利于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另一 方面,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将重点放在识字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以及写作教学方面,因而可供阅读的内容较少,内容上的单一致使阅读量明显不足。(二)阅读量与阅读容量不足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学生应当能够具备超过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并能够背诵数量为160篇左右的诗文。但是从实际的教学工作来看,教材中的文章数量并不能达到实际要求。另外,语文教学的课时有限,大部分时间教师仅能在课堂上讲述教材上的文章,课外文章并不能引用到课堂上进行阅读与讲解,而课下学生也没有时间或没有意识自主进行课外阅读活动,这种情况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无法有效提升,语文阅读容量难以到达预期标准。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必要性

(一)提高语文课本阅读量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工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教育工作者普遍意识到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因此对教育工作、教育体制予以了全面的改革。新课程改革逐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与落实促使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都逐步开展创新改革。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基础性阶段、重点阶段,应当加强对教育工作的关注度。交际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等是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因而语文学科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利用阅读教学,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从这一层面看,提高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对课本阅读量予以关注,就是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二)提高语文课本阅读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教育工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小学教育。在此背景下,教育界也开始逐步加强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改革,努力提升教学的实际质量与效率。同时,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家长对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他们希望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上,因而他们对小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这种情况使教师不得不对自身的工作进行反思与创新。为了提升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必须对课本阅读量问题予以关注,通过规范阅读学习,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素养,并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写作能力等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提高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教学工作的展开应当以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个性特点为前提。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等发展都不够成熟,而其好奇心、求知欲与好动性较强,为了有效展开阅读教学,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基本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自主编排情景剧,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体会阅读的乐趣。教师还可以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组织一些阅读比赛,让学生分组进行阅读学习,看哪一组阅读的文章多,看哪一组对文章的理解更深刻。另外,教师也可以举办读后感比赛,鼓励学生深入阅读,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合理的比赛安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激情,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学习中。

(二)教师应当合理控制课本阅读量虽然提升课本阅读量对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奠基意义,但是教师应当客观看待课本阅读量提升的问题,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既要保证阅读量的充足,又要保证阅读量不能够超出小学生的承受与学习能力范围,避免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与学习负担。教师应当综合分析教育教学目标的要求,并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找到课内外文章的联结点,在讲授教材中文章的同时,为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课外文章,鼓励学生进行阅读与学习,使其能够在阅读中提升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同时在提高阅读量时,教师应当注意对文章类型的丰富,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某一个文本类型中,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且难度适中的记叙文、散文、文言文以及说明文等不同类型的文章,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文学的丰富,使学生在阅读中投入兴趣与精力,并逐渐将阅读培养成为一种习惯,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阅读。

(三)教师应当挖掘文本的独特魅力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能够认识文字、学会运用文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文本中文字的独特内涵与魅力,吸引学生进行学习与阅读,不同的文字组合在一起有不同的含义,同一个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也有不同的含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探究,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知文字,使其能够对文章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碰壁’一词的含义是什么?在文章中是什么意思?”通过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在提升阅读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四、结语课本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但是由于课时限制等原因,课本阅读量并不能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对语文阅读教学予以改善,通过引导、创新教学模式等方法,提升学生对课本阅读的兴趣,提高其阅读量,丰富阅读类型,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汤超霞.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6(8):85.

小学语文课本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本课堂实践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行各业都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为各个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教育行业也获得了突飞猛进,尤其是新课标颁布之后,在新课标的积极引导之下,我们教育行业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大量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不断涌现,生本教育也应运而生。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之中注重生本课堂的应用,通过这种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生本课堂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实际的教学之中我们应该充分注重生本课堂的构建,以此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生本课堂的研究背景

(一)理论背景

“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西方教育的理念中早有提倡或研究,美国的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说”,他认为教育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应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他们的特长,尊重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做中学”是杜威教学理论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对传统教育的教学进行全面否定的一个中心论据。同样,罗杰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教育目标,以创造一种真诚、关心、理解的促进学习的气氛为导向设计教学过程,主张学生“自主评价”,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日本的著名教育家佐藤学教授更是提倡将学校建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学校是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地方,是教师作为专家在一起相互学习的场所,是家长和市民参与教育实践相互联系、相互学习的场所。而支撑学习共同体的两条原理是“公共性”与“民主主义”。中国的陶行知也提出了“解放儿童”的观点,对儿童实行大脑、双手、嘴巴、眼睛、空间和时间的解放,以此来培养儿童的学习创造力和兴趣。

(二)实践背景

随着课改的深入,新课标精神的贯彻,目前一些小学语文课堂已经抽出了生本课堂的嫩芽,但传统的教育观念依然主宰着小学语文课堂,生本课堂是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学习个性,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为许多学校所接受采纳,生本课堂的实践势在必行。要转“教案”为“学案”,转“课堂”为“学堂”,创造高效课堂。

二、小学语文生本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设定目标,引导自学

生本课堂一心推动学生自学,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学呢?最关键的就是设定目标,设定目标要全面、清晰,既要有知识目标,也要有学法目标。学生掌握知识是关键,但学会学习更为重要,教师出示的学法目标可以是要求学生在品读课文时动笔做批注,也可以是用喜欢的符号将关键的词句画出来,也可以是把觉得有疑问的地方和同桌讨论或者四人为一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后,自然推动自学的进程。在学生自学进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教师可以考虑将学习目标进行分解,难度降级,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细小的学习目标,最终完成整个学习目标。

(二)教学活动调控要灵活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我们不是倍受关注的亮点,应该把更多的精彩留给学生,要努力缩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使他们从心底爱上语文课,还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图片、实物及学生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的想象力,另外,教师要照顾好每个学生,使人人都有成就感,在课堂中,我们尽量给学生以不同程度的点拨启发,使他们均有成就感,比如,背诵课文,可让优等生、中等生背诵并理解运用,而对于后进后,只要求他们读熟就可以了,教师还要适时鼓励,使每个学生都有冲劲儿。

(三)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直接推进者,他们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小学语文生本课堂的构建,因此,必须注重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地更新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体系,尤其要注重小学语文教师生本理念的植入,引导相关语文教师学习如何构建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本课堂,通过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来促进小学语文生本课堂的构建。

(四)“活动式学习”的引入

生本课堂一定要有自己的结构方式,要有自己的教学流程。当我们热衷建构属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时,必须清楚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基本规律。夸美纽斯强调“教学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他把教学过程分为提问、讲解、联系等几个阶段;赫尔巴特超越了夸美纽斯提出的“思想之环”,建构了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明了、联合、系统、方法;杜威又超越了赫尔巴特,提倡建立学习共同体,教师作为共同体的一员,帮助儿童对外界影响作出选择和适当反应;维果茨基则提出了“活动”这一概念,主张活动性学习,他认为学习是一种以言语、逻辑为媒体的社会交往活动,学生学习是一个发展过程。当今的课程改革虽然概念很多,但其实质还是要强调学生的学。生本课堂要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发展。

(五)优化内容和改善教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本课堂”中所学习的内容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求知兴趣,否则何谈生本!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优化内容和改善教法,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内容,我们认为,其主要是对初中语文课本上的教学内容进行教授顺序、详略等进行合理安排。要根据课标和教案上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以及以往自身的教学经验,对课堂上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使其既能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又能极大地提高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有经验的教师都知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无不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一般的套路或方法可循,但同时教师又不应该拘泥于这些方法,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盲点,在实际的教学改革之中一定要提升相关教师教学改革的理念,引导教师积极构建生本课堂,通过这种方式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以此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丽萍.以学定教构建生本课堂——小学语文有效学习的点滴思考[J].赤子,2014(11):176.

小学语文课本范文第3篇

一、基于本土文化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构建

(一)课程目标的构建

基于本土文化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在课程目标体系构建上,可作如下设置:一是知晓与接受,即通过观察、收集、认识本土方言俚语、地理物产、历史遗迹、人物掌故、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精神风貌等显性和隐性的本土文化,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兴趣,知晓并接受本土文化;二是反应与学习,即通过多种形式与途径,让学生在感受本土优秀文化传统、产生民族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本土文化产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传承本土文化的主动性与内在动机;三是热爱与内化,即通过学习和实践,促使学生形成热爱本土文化的道德情感,自觉践行本土优秀文化传统及精神,以促进学生个性的自主、和谐发展;四是评价与创造,即通过课内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合理评价本土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辩证继承和发扬本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萌生创新意识,在继承中发扬,在发扬中创新,以促进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课程形式的构建

1.基于本土文化的显性德育课程。

一是依托课堂教学而开展的校本德育知识类课程,如通过将本土地理物产、历史遗迹、人物掌故、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知识性文化编成校本教材,并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和讨论的课程。二是依托校园文化活动而开展的校本德育活动类课程,这类课程具体包括:语言类活动,如本地域方言俚语、民间歌谣、童谣、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谚语、歇后语等;工艺美术类活动,如本地域民间剪纸、年画、石刻、雕塑、建筑等;表演艺术类活动,如本地域民间音乐、歌谣、器乐、舞蹈、地方戏等;游戏艺术类活动,如本地域民间玩具、民间游戏等;民俗类活动,如本地域民间传统节庆、习俗、饮食、服饰等。

2.基于本土文化的隐性德育课程。

一是体现本土文化传统的校园物质环境的创设,如校园内的本土文化名人雕塑、景观设计、文化长廊设计等物质文化环境,二是体现本土文化传统的校园精神环境的创设,如校园内的本土名人名言警句牌,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精神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精神环境的营造;三是体现本土文化传统与精神的社区环境、城市环境等的创设。

3.课程实施途径的构建。

首先,结合校园环境创设,将本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积极营造本土文化的隐性育人环境。将本土文化的精神内核融于学校精神建设之中,渗透于学校物质环境建设之中。通过着力打造以本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让本土文化时时刻刻充满校园,让学生随时随地就能了解家乡的精神风貌、历史文化、自然景观、民情风俗、经济建设等,做到“识家乡、知家乡”,进而激发“热爱家乡、服务家乡、回报家乡”的高尚情感。其次,结合学科课程教学,将本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一是编写本土文化教育的校本德育教材。二是开设本土文化校本课程。三是将本土文化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让本土文化走进课堂,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本土文化的习染,在潜移默化之中使学生精神上得到洗礼,思想上得到净化,人格上得以丰盈。再次,结合校园多彩活动,将本土文化融入实践活动之中。一是开展与本土文化相关的主题班队会活动。二是开展与本土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理解及反思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担当、学会感恩,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促进学生德性发展。三是开展与本土文化相关的校园艺术特色活动,对本土文化中的艺术成分进行挖掘、筛选、传承与发扬光大。

(三)课程评价模式的构建

1.突出发展性评价。

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在目标上应始终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尤其是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鉴于本土文化的地域性、习得性、影响的深刻性等特点,基于本土文化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在评价方式上,应侧重于过程性评价,重在评价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参与、体验与感悟情况,重点考察学生在各项活动过程中个人的情感取向、思维品质、德性品质等如何变化与发展,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在自我激励与自我改进中领悟并继承优秀的地方文化传统与核心精神。

2.侧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评价。

基于本土文化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在课程形态上多以活动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为主,鉴于本土文化的教育价值在于其对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往往会产生初始的、持续的影响,因此,课程评价的重点不在于“知识与技能”目标层面,而应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重点评价学生在亲近、探索本土文化的各项实践活动过程中,其行为与习惯、情感与态度、思想与精神等方面是否发生变化,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如何发生变化。

3.注重评价机制多元化。

一是在评价主体上,提倡以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地方管理者、专家等组成评价主体,建立多元互动的评价机制,共同参与评价,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学生的发展。其中,学生间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是最重要的,前者让学生看到彼此的优点与不足,以便相互督促与取长补短;后者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进而学会自我改进、自我提高。二是在评价方式上,提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要注重对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情感取向、思维品质、德性品质等如何变化与发展进行评价,也要结合各种调查访谈、书面作业、心得体会、媒体报道等多种渠道所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活动成果进行评价。

二、对基于本土文化的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思考

小学语文课本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古诗教学

引言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学校和教师更加注重教学理念,并转变教学模式,这也就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小学阶段,语文古诗占有较重的位置,所以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时,教师也应注意改变古诗的教学方法。除此之外,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也应在提升自己创新能力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小学古诗教学有效开展。

一、古诗简述

(一)古诗的定义

诗有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种,其可以按照音律进行划分,也可以按照内容进行划分。按照内容进行划分,古诗包括思乡、抒情、怀古、叙事等,且这些古诗都有着朗朗上口、字数相同及平仄押韵的特点。所以古诗的语句较为精练,在构思上也较为巧妙,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文化里程碑。

(二)古诗的重要性

在对学生进行古诗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还应让学生认识到古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有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职责,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时,要让学生体会到古诗所表达的感情,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此外,学生学习古诗,也能提升自身的内涵[1]。

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方式枯燥、单一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仍有部分教师在教学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在课堂上只是单一地讲述,并不注意学生的理解情况。这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往往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学习。我国的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其是由不同的诗人在不同时期创作出来的,可以说是历史的见证者。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思考古诗词的内在含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得到激发,也能够积极投入古诗词的学习中。

(二)教师对古诗词教学缺乏重视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都是将教学重心放在学习基础知识上,对帮助学生构建语文知识框架重视不足,往往认为学生只要读好书、认好字就可以了,所以进行古诗教学的时候,教师并不会过多地重视,只是让学生学习生字。例如,在教学《悯农》这首古诗时,教师往往只是对古诗进行翻译,却很少讲解这首诗的内在意义、写作背景及作者想表达的感情,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古诗时也仅是对其进行很浅的认识,难以进行深入的了解。教师对古诗教学不够重视也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使其认为古诗词不重要,从而在学习上忽视这方面的内容。

三、新课程标准下古诗的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标准下,为了提高古诗词的教学质量,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对原有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并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摸索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体会古诗词中的文字美

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往往想到的第一个方法就是朗诵,但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朗读并不是传统教学中的单一的朗诵,而是应该让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体验古诗词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可以使学生渐渐融入古诗词中,体会到古诗词所带来的文字美。而在这样的朗诵教学中,学生古诗词的学习水平也能得到提升[2]。例如,《忆江南》这篇古诗主要表达的是诗人对江南美景的赞叹。而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也能进一步体会到江南美景的绚丽,从而对古诗词有了新的认识,其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也会提高。

(二)情境教学

在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古诗词学习中,教师可以创设与古诗词对应的情境,使学生能感受到古诗词中的画面,这也是现今较为流行的情境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消除了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距离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篇古诗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关于瀑布的图片或视频,使学生理解诗人眼中大好河山的真实样子,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唯美的画面,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诗人的创作背景及思想感情,并强化记忆。而除了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进行情境教学外,教师也应不断进行学习,争取在课堂上用语言描绘出古人所见之景,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联系诗人背景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与诗人所处的背景结合。我国流传下来的诗篇,往往都是在不同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其传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将其与作者所处的背景相结合,则能使学生更加直接地感受到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例如,在《七步诗》中,曹植在无奈的情况下写下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样的语句,而这两句也是最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语句。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介绍诗人所处的背景,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存在的思想感情,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古诗进行充分的理解,也更容易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理解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赏析名句,引起共鸣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也毫不逊色。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种类较为丰富。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与学生一同赏析古诗词中的名句,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进而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例如,在教学《芙蓉楼送辛渐》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同赏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两句诗中诗人以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这都是以他与洛阳亲友的了解信任为基础的,并不是对馋名进行洗刷,而是表达一种蔑视的情感。所以当教师与学生对古诗词进行赏析探讨时,可以感受出诗人从澄清透明、清洁无瑕的玉壶中捧出纯洁的冰心,以此来告慰友人,这样比任何的相思语句都能表达出诗人对洛阳亲友的深情。教师在进行语文古诗词教学时,和学生一同赏析古诗词中的名句,从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五)进行古诗词分析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及了解古诗词,教师应该对其进行引导,对古诗词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结语

古诗词作为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小学语文中对学生进行古诗词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美感及文化内涵,还能使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所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古诗词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引导,使其主动学习古诗词,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江宝平.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分析[J].甘肃教育,2019(04):94.

[2]余玉芬.小学语文新课改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分析[J].科技资讯,2017,15(18):186-187.

小学语文课本范文第5篇

一、创建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氛围,让学生能够沉浸其中

我们常说环境影响人,说的就是情境氛围能够深刻影响一个人的认知行为,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一样,教师在编写导学案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甚至在脑子里面预演一遍对于课堂情境氛围的构建,这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构建起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氛围,让学生能够沉浸其中进行自主性学习探究,才能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化。

二、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改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过分倚重于教师的“说”,这也造成了很大程度上语文课堂变成了语文教师表演“单口相声”的茶馆,教师讲得眉飞色舞、口沫四溅,学生表情漠然、热情不高,师生在课堂上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一节课下来,教学成效并不理想。这似乎陷入了一种教学的死循环,教师知道这样教学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但在大家都是这样上课的顺势思维影响之下,又不得不继续这样的课堂模式,往往把效果的不理想归咎于学生的努力不够。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提出了转变教学理念的思维模式,转变教学理念就是转变语文课堂以往的陈旧“一言堂”模式,转换教学角色,让学生做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的自主性探究学习服务,把课堂还给学生,包括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作为教师只需要引导好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行为,合理化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转变,效率化语文教学。

三、利用好问题导入展开课堂教学

把课堂还给学生,减少教师的讲授时间,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讨论,那么这个时候就会有个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方向,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一定数量的问题,导入课堂教材教学的主体内容,让学生可以沿着教材预设的教学思路主路线去思考探究。生动有趣且切合教材章节知识面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驱动自主性学习,会产生巨大的学习主观能动性,高效化语文课堂教学成效。

四、让学生多读,吃透课本教材

从课本教材出发,基于课本教材,认识到课本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的重要性,让学生去阅读,一遍又一遍。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阅读虽说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教学手段,但却是十分有效的,语文的教学模式改革永远都不是需要哗众取宠的标新立异,更不是与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完全割裂,所以我们必须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多让学生进行基于课本教材的阅读,课本教材的严谨性决定了其出于很多教育专家的斟酌再三,因而每一篇课文都十分具有代表性,这些课本教材里的文章拥有美妙的语境,修辞技巧方式独到,思维方式表达具体,能够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内化为自我的语文能力素养。当然,对于语文教学而言,课本教材的内容包含程度肯定是不够的,所以教师也必须强调学生对于课外读物的阅读涉猎,让学生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语文感知表达能力。

五、借助作文的写,夯实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

如果说阅读可以内化语文知识能力素养,那么写作就是夯实这一过程的行为。通过特定主题的作文的写作,教师可以掌握每一个学生对于语文知识能力技巧的内化程度,并且借助作文,夯实学生的语文能力素养。学生多写作文,教师多批改点评作文,如此反复练习,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会有显著提升,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有很大改善。

六、热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尊重,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