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语文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范文精选

小学语文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范文第1篇

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并没有完全发挥作用,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比较小。目前,教师比较关注学生的语文成绩,且受到教学进度的制约,可能忽视德育,导致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仅能接受知识教育,难以形成良好的品质,没有将语文教学所具有的德育优势展现出来;学生无法深入理解语文课文中所体现的德育内容。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解决,将很难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师必须对小学语文教材有清晰的了解,准确把握其中的德育元素,全面地培养学生。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强化德育力度,为学生参与多元化的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接受规范性的教育。

二、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德育元素的有效方法

(一)将德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德育元素,使德育与教学过程相融合。例如,《别董大》这首诗主要展现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场景,教师需要以此为基础,将友好待人的思想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形成努力帮助他人的思想。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对亲人之间的感情还没有深入的理解。教师需要充分挖掘这首诗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使学生在学习后可以拥有全新的认知,学会友好待人,更加珍惜自己的朋友。又如,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教师需要将家人之间的付出重点讲解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理解父母,积极主动地与父母沟通和交流,全面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学习到规范的语文知识,还可以接受德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通过朗读实施情感教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彻底打破以往思维的限制,有效创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深刻意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意义。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可以清晰地了解教材中的文本内容,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对文本中所体现出的思想感情产生深刻的感受,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使读者与作者可以在心灵方面保持互动。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时,教师需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势,为学生展现优美的自然风光,这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就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自然的美好,有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接受德育熏陶。

(三)深度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爱国主义元素。在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就是爱国主义教育。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教师需要深度挖掘教材,合理利用这些元素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语文,可以让学生对世界有客观性的认识,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面五星红旗》等,教师教学这些文章,并深度挖掘其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可以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其在仰慕英雄人物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挖掘德育元素、健全学生人格。在教学中,最为主要的任务就是合理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深刻体会课文中的生动形象,让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以其为榜样,完善自己的行为。小学生的意志力还比较薄弱,无法独立面对困难。例如,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白杨》等课文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使学生学会关心、关爱他人,逐渐形成坚韧的品质。在目前的发展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并赋予了语文教学全新的内涵。为了更好地满足实际需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成长,教师必须全面更新教学观念,深度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并合理利用这些德育元素对学生实施规范性的德育,使学生可以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更好地展示自我。

参考文献

[1]丁国晓,张晓伟.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德育元素与德育渗透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01):70-71.

[2]王玉梅.关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德育元素研究与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03):52,62.

小学语文教材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材;存疑知识;文本差异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在学术界存在争议、未有定论的知识内容却被当做定论而编录在课本之中,这不仅导致中小学生可能接受错误的知识讯息,而且会影响他们独立判断与思考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如果某个知识内容并不能百分之百确论,那么就不能以定论写入教材,而是应该在教材中注明该知识内容的存疑之处。这样的好处在于:一方面,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理应以真实、科学的精神对待知识,将知识的本来面貌进行客观呈现,这样可以更好地维护知识的纯粹性;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让学生产生辨别知识信息的动力,从而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

一、中小学语文教材存疑知识举隅

目前通行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部分作品的相关知识内容是尚有争议和存在疑问的,其中主要集中在古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由于时代久远,同时使用的又是古代汉语,因此,容易出现存疑之处。有的作品是作者归属存疑,有的作品则是词句文意存疑。试举几例。

1.作者归属存疑

元曲名篇《天净沙·秋思》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选录,教材标注作者为马致远。然而实际上,《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谁,学术界一直未有确论。早在民国时期,王国维便在《宋元戏曲考》中对《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提出质疑,认为马致远为《天净沙·秋思》作者“不知何据”[1]。1983年,朱勤楚在《文学遗产》(1983年第1期)发表《[天净沙]〈秋思〉作者新探》一文,明确提出马致远不可能是《天净沙·秋思》的作者。近些年来,又不断有论证《天净沙·秋思》作者非马致远的研究成果出现,包括陈圣争《〈天净沙·秋思〉作者及流传新说》(《中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4期)等。这些成果以较为充分的证据证明,马致远不可能是《天净沙·秋思》的作者,真正的作者应为无名氏。这些研究者认为马致远非《天净沙·秋思》作者的论证,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第一,《天净沙·秋思》最早见录于元代的散曲选集《梨园按试乐府新声》,该选集凡是有姓名可考的作品都会标注作者,然而《天净沙·秋思》却并未注明作者。元代的曲学名著《中原音韵》中也著录了《天净沙·秋思》,同样未注作者。因此可知,在元代时,《天净沙·秋思》的作者并不可考,且并未有人将其视为马致远的作品。第二,元人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中著录三首一组的【天净沙】小令,统称为“沙漠小词”。其第一首为:“瘦藤老树昏鸦,远山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斜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此词虽然与通行的《天净沙·秋思》有个别字词的差异,但总体面貌与意境是相同的。而盛如梓乃是由宋入元的遗民,其生活年代早于马致远。据《庶斋老学丛谈》记载,此组“沙漠小词”的作者乃是盛如梓的“北方士友”,可知《天净沙·秋思》的雏形其实早在马致远之前便已产生,作者并不可考。第三,现存文献中,最早将《天净沙·秋思》作者署名为马致远的是明代万历时期的蒋一葵《尧山堂外纪》。然而其信服力却非常有限:一方面,此书距离马致远生活的年代已有二百余年,而二百年间,从未有人将《天净沙·秋思》与马致远进行关联,此书突然认定马致远是《天净沙·秋思》作者,却并未给出任何依据;另一方面,此书被认为“真伪并列”[3],对历史的记载本身便有不少失实与讹误。所以,马致远是否是《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存疑的。

2.作品词句文意存疑

在部分作品的词句文意上,也有存疑的知识。陶渊明的名作《归园田居·其一》中有一句“虚室有余闲”,其中“虚室”便有不同的解释。周啸天《古诗词鉴赏》(四川辞书出版社,2018)注释为“清静宽敞的居室”,认为“虚室”就是“静室”之意,而人教版高一上册的语文教材便注释“虚室”为“静室”。然而学术界对于“虚室”还有“空室”的解释,例如程千帆、沈祖棻《古诗今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便注释为“空虚的房屋”。纵观古代文献,“虚室”是同时兼有“空室”“静室”两种文意的,《古诗今选》《古诗词鉴赏》的注释都是有其依据的。所以“虚室”究竟解释为”“空室”还是“静室”,是存疑的。又如苏轼《赤壁赋》“知不可乎骤得”中的“骤”字,在注释上也是存疑的。在不同语文教材中,对于“骤”字的注释有两种,一种是“多次、屡次”,一种是“快速、轻易”。甚至在同一体系的教材中,注释也有不同。人教版2019年新版注释为“一下子,很轻易地”,而在此前的老版注释为“数得,屡次得到”。事实上,围绕“骤”字的解释,语文教育界一直有争论。陆宗成《“以药淬之”“翼蔽”“骤得”注商》(《语文月刊》2018年第5期)、谢质彬《〈赤壁赋〉中的“知不可乎骤得”》(语文建设2006年第2期)都认为“骤”字应该解释为“快速、轻易”;苗帮苓《“飞仙”“长终”“骤得”补商》(《语文学习》2010年第4期)、张生汉《释“骤得“》(《语文建设》2004年12期)则认为应该解释为“屡次”。据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骤”在古文中既有“快速、疾速”之意,也有“屡次、多次”之意,因此,两种解释都有其依据。之所以无法确定“知不可乎骤得”的“骤”字究竟是哪种文意,在于文中“骤得”涉及的主体不能确定。此段的全句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如果把“骤得”的主体理解为“哀吾生之须臾”的时光,那么“骤”的解释应为“屡次、多次”,因时光总是短暂易逝,所以当然不会“屡次得到”;如果把主体理解为“飞仙”“明月”那么“骤”的解释则应为“快速、轻易”,因其本身就是幻想,所以当然不会“快速、轻易”地得到。所以在“骤”字的解释上,也是没有确论的。

二、中小学语文教材存疑知识注释之必要

纵观以上例证,可知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存疑知识并不在少数。对于这些存疑点,教材的做法是采用其中某一种结论或观点,对于其他观点则不予提及。然而笔者认为,对于尚有争议的知识,应该客观呈现存疑之处,把两种或多种观点都在教材中予以注释与说明。

1.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精神

在目前的中小学教育中,更多地是为学生传授“标准答案”,考试时也必须填写“标准答案”。然而如果学生所接受的“标准答案”本身是错误或存疑的,那么无疑是有悖求真精神的。如果一个知识必须拥有“标准答案”,那么这个“标准答案”本身一定要具有客观性、公理性、权威性,否则学生记忆的只是一个错误的“标准答案”,那么教育无疑将失去应有的意义。笔者认为,对于存疑的知识点,宁可作为存疑点来注释,也不能采用尚未确论的观点而直接作为“标准答案”。事实上,教育应该从小让学生树立一种意识:知识的可能性并不一定是唯一的,而可能是多元的;知识也并不一定是固定的,而有可能是动态的。如果学生存在一种知识具有固定性与唯一性的意识,那么他们的思维便容易僵化,成为只会简单记忆的工具。而如果他们拥有知识具有不同可能性的意识,无疑可以发散他们的思维,激发思考的活力,树立一种科学对待知识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新时代的中小学教育中,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将渐渐被历史淘汰,为了适应时展与国家需要,必然要重视中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杨硕《高中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总结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共分五点: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的必备品质;学会学习、实现终身学习的前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国家发展的需要[4]。虽然文章谈论的是高中生,但对于初中生、小学生同样适用。对于“《天净沙·秋思》作者是谁”这样存疑的问题,如果是采用一种注释存疑的方式呈现,那么是可以激发学生探寻知识的欲望并提升独立思考能力的。如果教材只是直接告知《秋思》的作者是马致远,那么学生只需简单地记忆即可。然而如果教材进行注释:“作者一说马致远,一说无名氏。”那么学生可以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不能确定作品的作者是马致远?为什么作者可能是无名氏?作者到底是马致远还是无名氏?同理,如果对于“虚室”的注释把“静室”和“空室”都注明,学生也可以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有“静室”和“空室”两种解释?“静室”和“空室”有什么区别?二者分别有什么文化渊源?也许学生尚无能力解决他们的疑惑,但至少他们会产生独立的思考。而这种对于一个问题的疑问与思考,能够比简单记忆某个知识点带来更为深刻的印象。

3.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杨雅丽在《试论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承与文化教育功能》一文中说:“经典文本是祖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基因和道德精神蕴藏在经典文本的字里行间。语文教育在诵读书面语文本、解读其语言结构之同时,也传播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历史教育功能。”[5]语文在承载传统文化时,并不局限于文本阅读与语言文字,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知识内容的传播。对于涉及传统文化内容的知识,务必要追求准确。原因在于,中小学是人生最初学习知识的阶段,因此,对于知识的印象是最深刻的,对于知识的接受也是最牢固的。如果他们接受的是错误的知识,那么这种错误可能伴其一生。把存疑知识注释清楚,是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三、文本差异与知识存疑之不同

小学语文教材范文第3篇

对饱含丰富情感的课文,其教学难点大多是如何引导学生站在文本作者的立场,站在文本人物的角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理解他们的情感。这类课文,在教学中,应以朗读训练为突破难点的切入点。教学实践表明: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基本途径。高年级的朗读要求,一般在课后练习第一题提出。教师可根据要求,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在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如在教学《穷人》这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认真认真研读,从课文中找出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句子,体会穷人的高尚品质。教学时要注意抓住桑娜抱孤儿回家后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桑娜与渔夫的对话这些内容组织学生深入研读。桑娜抱孤儿回家部分,重点研究“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教学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朗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组织交流:桑娜在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为什么会想到这些?通过讨论明确: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同时明确: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接着再让学生读读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了解省略号的作用。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会桑娜的崇高品质。特别是桑娜跟渔夫的对话,要以读为主,要读中理解两处“沉默”的不同含义。通过朗读,读出两人不同的性格。

二、以单元主题为切入点,把握教学难点

在语文课本中,每一组课文都有一个单元学习主题。在学习课文之前首先要学习这一组课文的专题,理清专题的脉络,弄清楚课文在专题中的地位、作用,结合专题学习重点来进行阅读教学。在教学中,通过以单元学习主题为突破教学难点的切入点,学生便能迅速地把握教学的难点,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如学习《少年闰土》时,这一课所在专题是“初识鲁迅”。本专题要学习的内容包括:了解、认识鲁迅;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重点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及方法。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应当放在了解认识鲁迅的大背景中进行。除此之外很多课文前面有导语或在后面有资料袋,这些也有助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课文。像这一单元的第一篇《少年闰土》是鲁迅的小说《故乡》的一个片段,课后安排“资料袋”———鲁迅简介。后三篇是从不同角度写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安排有“阅读链接”:两个片段,第一个片段语言精炼、传神,可谓抓人物特点的范例;第二个片段与课文内容照应,既是对课文内容的阐释,又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一面》前的连接语,用有说服力的事例讲了鲁迅对青年的关心和爱护,与课文内容相对应;《有的人》则对鲁迅的一生做出了总结和评价。

三、以词句理解为切入点,突破理解难点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文章是由段落构成的,而段落是由句子组成的,句子刚是词语的有序组合。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赏析,无疑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巧妙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品析,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突破难点教学切入点。教学中,抓住这样的切入点,往往能够有效突破教学中理解的难点。像在教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出示句子“最后‘?’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则主要通过理解两个标点符号来理解句子,理解课文。让学生想一想,这里的“?”“!”分别指什么,作者这样表述有什么好处?这里的“?”是发现问题,是不断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有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教学《匆匆》这篇课文时,应该让学生先找到重点词句,找出后通过理解词句从而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如在这篇课文中有一个重点句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这句用了比喻的句式,把过去的日子比作轻烟、薄雾,使无形的时间有了鲜明的形象,我们好像看到了时间的烟雾缥缈在眼前,可摸可触,而瞬间又被微风吹散了,被初阳蒸融了。读了这句,感受到时间瞬息消逝,来去匆匆。从中体会到用比喻的方法写句子,可以使描写的事物更形象,有动感。

四、以独特感悟为切入点,引发多元感悟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阅读文章要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一个人的见解反映出他的阅读能力。学习的结论不是教师直接给的,也不是拘泥教课书所给的答案,而是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得出来的,是个人对阅读材料的独立的认识和见解。阅读有了自己的见解,说明阅读有了一定的收获。所以学完课文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样才是真正学会了阅读。在教学中,如果以学生独特感悟作为突破教学难点的突破口,能够引发学生的多元感悟,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在教学《伯牙绝弦》时,学完课文,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说说,你认为“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该不该绝弦?”说出观点和理由。回答时,有一个学生说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不该绝弦,他说因为俞伯牙是个出色的音乐家,他绝弦了,世上就再也听不到他那动听的琴声了,这样太可惜了。而且如果他把琴留着,当他想念钟子期的时候可以弹一首钟子期喜欢的曲子,用这种方式来怀念故友会更好。当这位学生讲完时,我建议全班学生为他鼓掌,因为他不但理解了课文,还有了自己阅读完课文后的见解,值得学习。

小学语文教材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作文;素材;积累

许多小学生都缺乏主动写作的意识,不仅是由于写作过程中运用的比较长,学生很难提起积极性,还因为学生缺乏相关素材,很难写出优秀的文章。因此,老师在教学时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为其将来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一、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素材

有效的课外活动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学生通过课外活动能够展开学习与娱乐。在课外活动中,老师应当让学生领悟到生活与学习的融合,使其体会到各种情感体验,还可以增长小学生见识,提高其全方面能力。小学语文老师在展开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游戏、参观浏览、讲故事等活动,使得学生把其整理为一篇小作文,这不但丰富了学生的作文素材,还激发了学生对写作的积极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渡过,因此老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机会参加各种娱乐活动,积累经验与写作素材[1]。

二、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积累素材

新课程标准提倡小学语文教学应当以教材为根本。在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小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都喜爱使用成语,就可以让其多积累一下实用性的成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积累有关写景的成语,例如春意盎然、秋高气爽、白雪皑皑等等;还可以积累一些有关写人的成语,比如和蔼可亲、文质彬彬等等。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许多优秀的文章,经过不断的更新与改进,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变得非常经典。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老师应当引导小学生对这些经典的课文展开深层次的理解,注重课文思想情感的过程中,关注课文的写作手法等等,将此作为作文的素材之一。此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仿写、续写等,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例如,老师在讲解《美丽的小兴安岭》过程中,对于课文中写景部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树木一年四季的变化,引导学生对自己熟悉的景物进行写作。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积累了写作素材[2]。

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老师在展开教学过程中应当教导学生用心领悟生活,感受身边的每一个现象,从生活中挖掘出创作的灵感,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老师应当教导学生,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包括与同学之间发生的有趣的师、与家人之间发生的事、周末假期发生的事等等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老师应当培养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培养其养成细心观察、深入思考、自觉丰富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例如,老师在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再进行思考,从家乡的特点、当地的文化风俗、风景等方面进行思考,角度多了,写作的内容也就丰富了。此外,老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养成写日记、写周记的良好习惯。写日记是积累素材最有效的方法,日记中涉及了生活中的每个方面,可以记载对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实现写作的目的。老师在展开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一百字左右的文字,把每天遇见的有趣的事记录下来,唤起学生对写作的主动性,从而使其热爱写作,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3]。例如,结束假期后,老师可以引导写出一篇有关假期的文章,用心写下当时的情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活,引导其在写文章时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其从生活中提取素材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素材

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各种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老师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还应当让家长做出相关配合,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学生会获得不同于课堂的快乐。小学生的年纪尚小,缺乏相关社会经验,老师在展开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从而促进其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参加社会实验能够丰富学生的阅历与情感,在进行教学时,老师应当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实践感悟出发,用心表达自身的情感体验。例如,老师在组织学生参与拔河比赛时,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引导学生努力与同学团结合作,从而取得比赛的胜利,使得学生明白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与大家一齐努力才会成功。

五、结束语

写作与素材积累是不可分割的,当素材积累达到一定量时,写作自然会流畅。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在展开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养成学生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好习惯,让学生用心感悟生活,从而为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李晓民 单位:港尾中心汤头小学

参考文献:

[1]姜静新.浅析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素材积累的途径[J].新课程(小学),2015,(03),98

小学语文教材范文第5篇

一、教学常规执行情况

在县教育局的领导和关心下,小学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充分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深入学习,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省规范办学行为相关文件精神和《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意见》,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严谨治学,以“实”和“严”的工作作风,切实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

(一)规范教学行为,落实教学常规制度

学校根据校情制定了课堂教学常规及作业布置和批改要求等制度,细化教学工作各环节的要求,以指导教师的日常教学。

1、细化备课要求。新学期第一周必须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由备课组长组织研讨,教导处审查确定。备课要切实落实教学计划,课时计划中要包含目标设定、重难点分析、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后反思,不仅要求过程要完整、具体,还要求充分备生情,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学的落实。

2、强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落实课时计划,达成设定目标,目标意识要强烈鲜明。教学内容要准确,抓重点破难点,关注内容的多重性、多样性、疑问性、启发性和开放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突出主题意识。重视课堂练习,以多种方式在课堂中穿插必要的训练,巩固所学,让学生“一课一得”,树立训练意识。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了解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内化、生成知识,加强教学互动。

3、实化作业布置和批改。作业的布置要以目标和生情为依据,及时、适量、适度,既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推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反对简单机械、过度的抄抄写写。作业的批改要求严格,要统一批改和订正符号,明确批改内容和方法,各学科作业分类要求。作业是体现学生掌握知识过程和效果的重要衡量依据,我校对作业的常规要求是比较细的,如作业类别明确,像数学作业有口算本、课堂作业本、基础训练册等;作业书写规范,像数学课堂作业,每次作业前写清日期、次数、作业内容,每小题空一行,每次作业相隔三行,订正要写“订正”,中高年级统一用蓝色钢笔;作业批改细致,像语文作业小作文的简批要求做到:对好词好句进行标记、对错别字病句错误标点要标记明显并及时订正、不打大钩打等级,对大作文要求精批,有仅做到以上几点,还要有针对性和激励性的评语,写眉批和旁批。

4、量化质量评价和检测。书面测试每学期举行两次,易中难按6:3:1比例进行安排。年级组和班内还可进行小型的单项内容的书面或口头检测。每次检测要进行严格分析,以各题的得分率等数据的分析明确对后续教学的调整或加强。

我校每学期各学科还组织一次学生的小型竞赛活动,以年级组为单位,或数学口算、数学综合能力,或拼音、演讲、美文诵读、语文综合能力,或英语歌曲、英文朗读,小竞赛旨在提高学生兴趣,拓展学生知识,延伸学习评价。

(二)加强常规检查,严把教学质量关

全体教师严格执行课表,临时调课需经教务处审查同意。加强对教学各环节的检查,严格教学规范性,鼓励教学创新性。

1、平时检查与阶段检查相结合。开学初重点检查教学计划的制定;期中重点检查教案设计和作业布置和批改、推门听课看课堂教学常规;期末重点检查评比优秀作业、优秀教案。平时教学常规执行情况则由年级分管段行政领导总负责,各年级备课组长参与督导。平时检查内容有相互听评课、作业交流、课堂教学常规等。

2、单项检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的检查,主要是听随堂课和作业布置与批改情况。在期末阶段检查时,对每个教师的各项教学、分工等进行全面检查。教导处组织人员进行检查情况的记录。

3、组织检查与教师互查相结合。阶段性检查,主要由学校教务处、教研组对每位教师的每项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平时的随堂听课、教案、作业抽查主要以学校领导为主。平时的交流活动,主要以年级组教师间相互检查交流为主。

4、明确常规与倡导创新相结合。在检查过程中,既以各项教学常规为标准进行评价,也提倡老师们创新方法,如作业订正、补缺补差、教案设计等,老师们在工作实践可有更实用更科学的方法,这种方法一旦得到认可,则成为一种教学常规要求得以推广。

(三)狠抓校本研修,提高教师教研教学水平

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体,实施新课程,“成在教师”,显而易见。在提升教师教学素养方面,学校采取多种举措,形成开放、深入、求实效的教研体制。

1、实行年级组集体备课制度。我校以年级组为单位,大家同在一个办公室,集体备课,定时召开备课研讨会,随时开展教材研讨活动。

2、实行大小教研组单双周活动制度。学校成立了三大教研组,语文、数学、综合,下设各年级语数教研组、英语教研组、非英语综合学科组。单周年组教研组(小组)开展教研活动,双周大教研组分别于周一、周二开展学习研讨活动。

3、实行全员上课听课评课制度。每学期初制定公开课安排表,分别于每周二、周三、周四上午第一、二节课开课,除年级组内教师必须到位听评课,凡空课教师均参加听评课。

4、实行学期主题研讨制度。每学期召开一次主题研讨活动,或就课堂教学有效性观摩研讨、或专题讲座、或为教师专题展评,如说课竞赛、教学设计现场赛等。

5、实行城乡携手、异地联谊、送教下乡制度。我校与北岸中心校、金川学校、小川学校、森村学校、雄村学校为手拉手结对学校,我们常年开展教学交流、送教下乡、校际各项工作交流活动。自2008年秋季,我校与上海爱国学校结对,两校开展了几次有影响的教学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校还与黟县实验小学常常有相互的交流。

6、实行个人研修与集体研讨相结合制度。

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情况

“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改革与实施强调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经验,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重视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我校总结出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的三种策略。

(一)自主学习,体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语文教学要实现主体性教学,或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首先须把握住以下一些问题:第一,教学活动中角色的定位。为此,教师首先要进行角色转换或让位,应从“前台”“退隐”到“导演”(导引)、策划、组织的角色地位。同时,要帮助学生确立主角地位,要教育、培养并放手使学生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为自己,主动而自主学习,充分表现出主人翁、“主演”的角色形象。第二,衡量自主学习的一大量标:教学时空占有量。学生学习活动时间与空间占整个教学活动时空之比,愈大则愈趋于主体性教学与自主性学习。要实现导引着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大胆实施一些“转移”,观念是教师不要做学生能做之事,变教师之说而学生能说的为学生之说,变教师之写而学生能写的为学生之写,变教师之做(说写之外的)而学生能做的为学生之做。第三,从何着手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标指出:“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这段话包含这几个着力点:(1)学习兴趣,(2)学习态度,(3)学习习惯,(4)学习方法。第四,实施利于主体性发展和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1)主动参与策略:教师要力求使课堂形成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注重创设学习情境;少而精地设疑引趣,促思,并顺应排阻和追问;鼓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感。(2)迁移为本策略:教师要善于利用背景资料,教给学习思路方法,培养学习元认知,从而促进迁移提高迁移水平。(3)活动促学策略。(4)合作学习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增强对合作学习目的性认识,确保合作学习时空,培养合作学习的技能。这样,学生的真正自主学习才能得以实现。

(二)有序组合,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无论哪一套版本的教材,学生作为一种学习材料,或多或少地存在某种局限性。因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系统分析教材,详细掌握整册、甚至整套教材的编排体系及教学内容,在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要求,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学情以及教学实际情况,适时、灵活地对教学知识点、教学进度进行合理调整,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同时开展更为有效的教学活动。

1、重组教学知识点。

例如,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我的发现”中的句子:a.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b.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他们的头。c.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安闲地欣赏着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发现句子中带点的词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不难,因为在四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四——我的发现”中就已经出现过,比如,“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伺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等,而且让学生在说话和作文时运用这种方法,既然四年级上册就让学生学以致用,那么下册仅仅是“发现”是否有些简单?因此,教师就应该在“发现”的基础上再加以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习作中加以运用。这一教学内容在四年级习作教学和习作点评中要加以凸显。教学内容的改变及深入并没有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相反,避免了四年级上下册内容重复出现所带来的枯燥、乏味,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口语不仅得到了培养,学生在习作中还得以运用,使习作内容更形象、生动。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通常是一个单元围绕某一主题,由几个相关联的教学内容按照一定顺序组合成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单元目标,按照教学意图,重新组合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的安排做到前后衔接、连贯。

重组后的教学,紧紧围绕主题层层深入,达到了读写结合,较好地实施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有机调整教学主题。

语文教材是编者依据整册任务布局编排的,但在操作过程中我们教师应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进行适当地调整。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五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我把这组内容调整到九月份的第三周,与“语言文字的推普周”同时进行。学生第一步,了解了祖国汉字的文化,也明白从哪些方面去了解汉字,并制定一个详细的活动计划;第二步,学生分别开展各项活动:有搜集资料的,他们了解汉字的演变,汉字的起源,查找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等;有上街查找不规范汉字并深入了解为什么要写不规范汉字,经过调查,有的是找商业广告(衣衣不舍),有的是简化字(山里氿店)等;第三步,每人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份调查报告或谈谈个人看法或制作小报办成果展示。调整后的教学,与推普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学而不空,有序而不乱,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兴趣学,学中乐。

(三)有机整合,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性

教材中所呈现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是语言框架,是静态的文字、简单的情景。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给学生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景,使教学呈现出鲜活的生命状态,给学生呈现丰富灵活的生活语言,让他们在生活化的课堂上充分内化语言。这样,教学过程就会变得生动、活泼、有效,同时也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1、将生活场景引入课堂教学。

将生活实际引入教学,能够激活静态的语言,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提升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促进他们的实践能力。通过看——议——说等活动,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热烈讨论,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形式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和充分发挥。

2、将课堂教学延伸到实际生活。

语文课堂教学还要让学生获得的学习成果延伸到生活中,让课堂教学在生活中延续,让课堂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精彩篇章。例如,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乡下人家》古诗《乡村四月》和略读课文《麦哨》,一个县城长大的孩子对农村的生活现象一无所知,老家在乡下也仅仅是逢年过节去一次。上完《乡下人家》后,让学生的父母带着真正走入乡下农村,看农民耕田插秧,看农民收割菜籽、养蚕,看农村的人家养鸡、养猪、养鸭等情景,特别是麦子收割的时候,让学生摘其麦杆做麦哨吹吹,到桑园地里去摘桑葚吃吃,感受田园风光带来的无限乐趣,同时,也明白作者写文作诗的喜悦,让课本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动起来,舞起来,而不是想象中的农村形象,让农村也有声有色,有苦有乐。超级秘书网

3、捕捉生活气息完成课堂教学。

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只要善于发现并捕捉生活相关联的信息,就能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本组的难点是让学生学写研究报告。如果学生对各方面的信息都不是很了解,又怎样引导学生写研究报告呢?有心的语文老师都不难发现。上此组内容时,正逢“端午节”前后,于是,“端午前”让学生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上街看看端午的气息,做端午鞋、买绿豆糕,准备端午用的材料,插艾叶等,同时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民俗文化的寓意。“端午时”让学生吃吃粽子,再看周围人的行为举止,喝黄酒、吃蚕豆,墙角洒石灰等,问其因说是辟邪。“端午后”让学生把亲身看到的、感受到的、搜集到的都写在研究报告中。这样,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还进一步了解了我国民风民俗,学生的情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四)语感积淀,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素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