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特色文化

小学特色文化范文精选

小学特色文化

小学特色文化范文第1篇

(一)打造学校文化

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全面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新时期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持续推进学校变革、凸显学校特色、提升学校竞争力的一个主要任务。能够引导、规范、激励全体师生的学校文化,能够融入学校全体师生血液的学校文化,绝不是外在于或强加给师生的学校文化,而是内化于师生心灵、外显于师生行为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有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沉淀、不断创新的过程,它原本就是基于学校传统的创造、不断传承的过程和成果,因而师生是学校文化建设和创造的主体,也是学校文化受惠和享用的主体。在这样一个建设、创造、受惠和享用的过程中,就形成了师生精神成长的家园。学校文化建设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学校文化建设既要从细微处入手,精心策划,又要从大局出发,高屋建瓴;细微之处要体现大局意识,大局观念也要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只有这样,学校文化建设才能明确根本方向,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同时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力量。教师文化就是老师置身其中、一同营造、共同发展的文化,就是一个学校中多数教师所追求的价值取向、认同的教育理念、秉持的职业操守、遵守的行为方式。

(二)打造教师文化

良好的教师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能培养和激发全体教师的集体精神,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氛围,积极影响学生文化,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促进学校的优质发展。传统的教师文化是封闭狭隘的,教师需要进一步开放自己,即在学校中进一步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同伴互动和合作文化,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专业对话、沟通、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同样,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学校要为教师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只有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才能保证教师发展的健康、持久。学校要成为教师发展的场所,应当为教师获得可持续有效的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和支撑。学校要引导教师在反思教学实践中提升自己,在教学相长中发展自己,在借鉴他人中完善自己,在学习理论中丰富自己,在投身教学研究中端正自己,从而不断实现教师自身价值。在建设老师文化的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需要校长引领,有意识地塑造,需要全员参与,共同创造,更需要时间的积淀,因为教师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三)打造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作为班级的一种风尚、一种文化传统、一种行为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融汇到班级集体同学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是班风、班训等熏陶出来的人的素质的提高,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自觉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同样,班级文化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构成了一个班级文化的主体标识,而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班级是每个学生在校生活的“家”,它与学生学习成长息息相关,是学生实现成长和社会化的重要基础。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充满着生气和活动的班集体,不仅能让学生在班级中获得知识,更能让学生在班级中增长智慧、收获友谊,并且对未来充满希望,让班级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

(四)打造课堂文化

小学特色文化范文第2篇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存在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延续,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昭示了共产党人才能引领社会主义建设的真谛。红色文化在发展中形成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继承和开拓红色文化对于深入认识中国革命历史,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色资源的政治价值

红色文化也具有文化的产品形态范畴,其实物形态和精神形态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物种形态包括革命时期形成的方针、路线、纲领、政策、红歌等革命文献作品,包含着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军事展览馆、历史博物馆等实物存在形式;精神形态包含着革命时期形成的道德传统,如“红军长征”精神、“延安保卫”精神、“井冈山开垦”精神等革命时期的精神;以及新社会的文明风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具有了勇于拼搏开拓创新的品质,例如“抗洪抢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航天”精神等社会主义新面貌。可以看出红色精神一直成为中国人积极进取、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支柱打造。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需要传承和弘扬这些塑造良好品格的红色精神。西部地区是当时中国红军长征过的地方,富含丰富的红色资源。广西百色起义遗址、四川邓小平故居、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战斗遗址、红军四渡赤水战斗遗址、红军烈士陵园等革命遗址和纪念馆都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来之不易。例如:遵义这个革命转折地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时刻。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标志着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在精神领域上充满了中国共产党员勇于吸取经验教训、百折不挠的红军精神,内容丰富感人。红军长征途中留下的挽救当地老百姓生命、在战争浴血奋战的故事感动着人们,所创作的红色歌曲如《遵义会议放光芒》、《四渡赤水出奇兵》等振奋着人心。我们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的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尽职尽责,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为他人服务、为国家服务,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红色西部的政治教育功能。把这些满含红色文化精髓的内容与地方文化相结合,融入到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中,形成独特的教育文化,对学生有积极正确的价值导向。

(二)红色资源的经济价值

我们只有坚持红色文化的内涵,才能树立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经济价值体系。随着红色旅游为龙头的产业在全国各地的发展,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已经成为老区发展的一项特色产业。在“西部大开发”和“国发2号文件”的支持下,各地的红色资源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贵州目前很多县市还不发达,但这些地区却是当年红军战斗过的地方。比如仁怀市鲁班镇是红一方面军长征时发生激战的地方;习水土城青杠坡战役是遵义会议后指挥的第一战,是四渡赤水的第一役。这些地方地域偏僻处于不发达地区,红色旅游发展起来后,新修建的餐馆、客栈、展览馆等可以创收,带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为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城乡建设规划注入新的活力。

二、开拓思路、设置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学校应以学生教育为中心,一切教学工作,一切科研工作,一切师生参与的活动,都需要打造出自己品牌产品的校园文化。目前西部高校由于扩招,大规模的基础建设造成资金上的短缺,学校对教学设备的投入、教师培训的费用大大减少。物质建设的加大,文化建设的削弱,使校园文化功能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这对于西部地方高校的特色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成才不利。同时,现在很多90后大学生在社会上就业压力、西方拜金思潮的影响下产生了内心虚荣、为人懒惰、自私、脆弱、不求上进等性格,许多学校的校园文化中充满了金钱、实用等功利色彩,校园文化丧失了传播道义、奉献爱心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学校应该建立合理的体制,重视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勇于创新,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红色文化是革命时期形成的,处于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愿不愿接受,怎样接受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把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打造一个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就要与“青春”接轨,必须勇于创新。

1.精心创建品牌活动。西部高校结合地域特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学生为主导者,让红色资源年轻化为推手,打造吸引师生参与的“青春校园”活动。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学校充分利用革命遗址、历史博物馆等有教育意义的纪念地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通过在校园中开展以学习红色文化的主题活动,比如红色知识问答竞赛、辩论赛、书画展、诗歌朗诵、长征歌曲演唱等活动。这些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教育功能、承载功能和维系功能,使大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引领新风尚、创造新思潮、培养新能力。

2.与实际结合,确定成才目标。培养学生成才是学校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家长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坚强的人格,高尚的品德是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有力保证。挖掘长征精神,提炼红色文化的非物质文化精神,可以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红色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能激发高校学生奉献才智、引导青年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社会实践中得出正确的社会观察结论,明确坚定的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真正实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成才宗旨。西部地区的人民朴素热情,他们继承和发扬了积极努力、实事求是、勤奋吃苦的红色精神。这种文化氛围无处不在陶冶当地高校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克服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不良思潮的影响。因此,地方高校把校园文化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树立“面向西部、服务山乡”的成才目标,以做人踏实、做事实在的刻苦精神,为当地的发展提供人才资源的支撑。

3.志愿服务,提升自我价值。西部不发达地区,有很多地方中小学教育非常落后,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这些中小学生很大部分缺少关爱、缺乏正规的思想品德教育。高校学生可以参加志愿者服务项目,例如“手牵手助学”、“暑期三下乡”、“爱心家教”等校园活动。参加这些活动的时候,大学生作为主导者,宣传红色文化核心价值的内涵,不仅熏陶了自己,也把这些精神传播给了受服务的中小学生。同学们通过活动体现红色文化中集体主义的奉献精神,展现高校学生的风貌,在奉献中成长,在服务人民的过程中,以德修身,以理服人,从个人做起,从小事做起,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加强、自我提高的目的。同时在当地大力开展慰问演出、家电维修、心理辅导、科普宣传等活动,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做实事,从中锻炼才干,提升自我价值。

小学特色文化范文第3篇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内容和定量评价

1.主要内容:1927年秋,第一个中共党支部成立;1928年3月,爆发了轰动闽、粤、赣三省的“三?二五革命暴动”;1929年—1930年,红四军三次来到,有力地推动了革命斗争的发展,期间发生了著名的“圳下战斗”和召开了在苏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罗福嶂会议”;1930年5月,在时任县委书记古柏的协助下,同志在作了他一生中最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写下了《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两篇光辉著作,首次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提出了“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思想路线,初步形成了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点,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也由此成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祥地;1934年10月,在、的领导下,何长工、潘汉年在罗塘与广东军阀陈济棠成功地进行了“罗塘谈判”,为中央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实行战略突围转移和顺利突破敌人设置的第一、二、三道封锁线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革命武装斗争的深入开展和红色区域的不断扩大,苏区军民进行了各项轰轰烈烈的建设。在政权建设方面,全县7个区98个乡,相继建立了区、乡苏维埃政府和区总工会;在武装建设方面,成立了红二十一纵队、县军事委员会和县赤卫总队,组建了红五十团和红军独立三师;在经济和文化建设方面,在暗径建立了苏区兵工厂和在各乡创建了列宁小学并书写了大量的宣传标语。为保卫苏区的胜利果实,革命群众踊跃参军参战,在发生的较为著名的战斗就有12起,沉重地打击了反动势力,军民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经统计,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有3514名。

上述所有革命活动,在留下了大量的红色革命遗迹。经统计,全县目前共有35处革命遗迹,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近期还将遴选出一批具有较高价值的革命旧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革命遗迹是苏区军民当年进行革命斗争的直接产物,是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凝聚着深刻的内涵,蕴藏着丰富的革命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

2.主要特点和定量评价

①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多彩。首先,有着非常丰富的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从第一个党小组成立开始,厚重的革命历史在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存,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调查旧址、罗塘谈判旧址、红四军大队以上干部会议旧址、红军医院旧址、红四军司令部政治部旧址、中共县委旧址、古柏烈士旧居、圳下战斗旧址、罗福嶂会议旧址等;其次,还具有丰富的非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这其中包括以《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所形成的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点,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思想,也包括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产生于苏区时期的民谣、红色歌谣、白话剧等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如《十送郎当红军》、《暴动歌》、《哭五更》、《农民出路歌》、《红军纪律歌》等。

②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广且相对集中。红色文化资源在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其中长宁镇、晨光镇、吉潭镇、澄江镇较为集中。

③红色文化资源品位较高。截止到2011年,全县已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调查旧址、罗塘谈判旧址,其中调查旧址为为待批第七批国保单位;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红四军大队以上干部会议旧址、红军医院旧址、中共县委旧址、古柏烈士旧居,其中古柏烈士旧居为待批第六批省保单位。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调查旧址,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古柏烈士纪念碑、罗塘谈判旧址。近期还将有一批革命旧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④红色文化资源伴生资源丰富。由于革命的发生地多集中在偏远的山区和广大农村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又具有别样的特色:美丽的自然生态资源、多彩的客家文化资源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等与之相伴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淳朴的乡土人情、鲜明的地域特色及人文遗迹与自然环境完美的结合又构成红色文化资源的另一大特色。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情况

1.保护情况。在30多处的革命旧居旧址中,除调查旧址保护比较完好外,其余都因年久失修而损坏严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上级下拨的维修与保护资金较少。1972年,省革命委员会下拨了3万元修复调查旧址资金,1987年发生5.8级地震,省里下拨了1万多元用于维修调查旧址,2007年,我县向国家旅游局争取到70万元资金用于罗珊政府搬迁出“罗塘谈判”旧址办公和用于“罗塘谈判”布展等资金,此外自2008年以来,上级每年下拨给县纪念馆10万元左右的免费开放资金,除此之外,没有下拨更多的革命旧居旧址的维修与保护资金。二是县财政投入维修和保护资金的情况。2003年,在县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投资150万元新建了调查陈列馆和按原貌修复了红军医院旧址。2008年,争取民间资金4万元,对中共县委旧址进行了维修。2011年,县政府下拨30多万元对调查的整体环境进行再次改造。今年,又投入107万元对“罗塘谈判”进行布展。同时,今年县财政又下拨4万元给项山乡政府对“罗福嶂会议”旧址进行维修。此外,县财政今年又下拨了30万元给县纪念馆用于挖掘整理《调查》的史料、申报革命旧址编制维修方案等方面的费用,今年也下拨了5万元给我局,用于编制“求是园”项目的经费。可以说,去年以来,是我县对红色文化资源投入最多的时期。三是请求上级给予关心和支持。由于是贫困县,要对现有的革命旧居旧址进行全面的修缮不太可能,只能逐年增加。但由于的革命旧居旧址基本上是明清时期及二十世纪初建造的土木结构建筑,多数革命旧址因年久失修而损坏严重,有的甚至成了危房,如不及时加以维修,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如在罗福嶂会议的旧居在10多年前已倒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2.利用情况。如前所说,由于的革命旧居旧址缺少维修和保护资金,因而影响了开发利用。除调查旧址外,大多数革命旧址都还处沉睡状态。调查旧址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也是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接待参观人数突破了5万人次,较好地促进了我县旅游业的发展,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还较低,远远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和提升,以实现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化。

三、红色文化的创作和宣传情况

1.红色文化的创作情况。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县创作了《毛委员来到马蹄岗》歌曲。1993年,出版了《古柏》一书,2003年,印刷了《调查》(内部资料)一书,同时还出版了《调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一书,书中收入了原中央党史办副主任石仲泉等领导和海外内专家、学者的论文。2011年县纪念馆印刷了由外国传教士鲍斯菲德夫妇分别撰写的《的故事》和《发生在的故事》两本书。这两本书作为了解调查旧址来历的内部参考资料。今年4月,县纪念馆还整理出版了《调查史料选编》一书。此外,县内外的广大党史专家和学者,在《党史文汇》、《山西党史》等刊物中,发表了大量的有关《调查》和古柏烈士等方面的文章。

2.宣传推介情况。2003年11月,我县承办了全国性的“纪念同志诞辰110周年暨《调查》发表73周年”的学术研讨会,邀请了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等中外学者参加,同时,还邀请了总政歌舞剧团的演员来我县宣传演出。去年,电视台来我县摄制《调查》专题片并在旅游栏目播放。近期,市电视台也来我县拍摄《红色档案》节目。今年,为迎接中央调研组来我县的调研,县委、县政府专门制作了《马蹄声声寄深情》专题片。此外,在央视和省市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陆续播发过有关红色文化的稿件。

四、发展红色文化的主要举措及政策制定情况

1.主要举措。一是制定了革命旧居旧址的保护规划。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成果,我县拟订了县文物保护与维修规划。将35处革命旧居旧址中的21处红色文物列入振兴赣南苏区文物保护的项目当中。二是将文物保护与维修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今年已预拨了30万元给纪念馆作为向省、市文物部申报编制维修方案的配套经费,同时还下拨了4万给项山乡政府作为维修“罗福嶂会议”旧址的经费。三是积极向上争取文物维修经费。今年2月,省政办公厅已将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古柏烈士纪念碑、调查旧址等文物列入我省向国家部委争取维修经费的项目。省文化厅也下发了《关于协调国家有关部委对县革命旧址维修项目进行立项的办理意见》(赣文厅字〔2012〕3号)。四是积极申报国保和省保文物单位。调查旧址为省保单位,也是待国务院正式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司马第围屋及古柏烈士旧居等2处为待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五是打造“求是园”项目。为唱响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发祥地这一红色文化品牌,我县将计划兴建“求是园”项目,该项目总投资为3.2亿,即将调查旧址扩建为“求是园”,同时,维修和保护一批革命旧居旧址,修缮和保护一片历史街区。具体说,就是扩建一个调查陈列馆新馆,以展示《调查》一书中所涉及的政治、交通、商业、人口、土地、山林、借贷、教育、医疗、宗教、文化、妇女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像一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历史画卷呈在世人面前。同时,修缮和保护一批革命旧居旧址,对搞调查时所走访的民居、店铺和作坊等街区进行修缮和保护。该项目既保护文物又开辟一条红色旅游的线路。六是加大宣传力度。在境内的主要出口路悬挂“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祥地”等固定的大型宣传牌。整理和出版《调查史料》等出版物,邀请国家、省、市媒体来我县拍摄和撰写专题,举办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创作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等。

五、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建议

小学特色文化范文第4篇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教学观念过于落后

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时期,新课程改革对各科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大多数传统的教学理念已被推翻,新时期背景下,全新的教学理念亟待教师进行实践。但初中历史教学却无法跳脱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说教式的理论知识讲解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在教师看来成绩高低才是评判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这样错误的教学观念导致教师十分看重最后的结果,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颇为重视,但对中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力度不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位置,“灌输式”的理论讲解导致中学生无法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却认为这样对学生是有好处的,只有自己讲解的理论知识足够多,学生才能够有量的积累,从而实现质的飞跃。教师未能意识到自己这一教学观念与当下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有着很大的出入,错误的教学理念严重影响了历史教学的开展。

(二)历史教材内容有限

中学时期的历史教材更新换代速度比较慢,其中有一部分知识点在教材中讲解得不够详细,而缺失的部分恰好学生比较感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按照教材的要求进行教学,忽略了学生真正的学习诉求。新时期的初中生在思想行为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当前的教材需要和互联网等联系起来,让学生借助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学习,这样的方式远比教师单一的讲解更有效。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少给学生进行内容的补充,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学到的历史知识十分有限,学生无法厘清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教学内容的单一和落后严重限制了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师对红色文化的渗透力度不足,一节课基本上都集中在教材内容的讲解上,未能认识到培养初中生正确“三观”的重要性,课堂教学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和人格的塑造不够重视,这样的历史教学也就失去了本身的价值。

(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欠缺

初中生对外界新鲜奇特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好奇,由于其受到自身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影响,无法将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物上,看似短暂的课堂时间对初中生来讲过于漫长,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很难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在历史课堂上,教师是主角而学生是配角,所以学生只能跟随教师的思维,在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感极低,无法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单一的历史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极低。初中生的历史成绩普遍不理想,学生更愿意将自己的时间用在语文、数学、英语这些科目的学习上,给历史学科留出的时间较少。长期处于压抑沉闷的学习环境当中,学生对历史学习会产生畏惧感,甚至不愿意参与到历史课堂学习中,这样的学习态度对红色文化的渗透是十分不利的。

二、历史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的有效策略

(一)引导学生铭记历史,传播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特色的先进文化。历史可以说是文化的见证,同时也是红色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只有做到铭记历史,才能够了解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体会红色文化的精髓,从而实现红色文化的进一步传播。比如,延安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有很多革命主题的红色区域,其中有枣园、杨家坪、凤凰山等革命旧址。由于受到时代的渲染,这些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氛围比较浓厚,其中延安红色文化就来源于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和革命者、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在非常困难的时期融入马克思主义后积淀形成的文化。因为当时特定的中国历史背景,延安文化显然充满了爱国情怀,同时延安文化也蕴含艰苦奋斗的作风,蕴含了我们伟大革命者的心血和广大人民的智慧。延安有着独特的红色文化优势,在革命教育当中有着一定的示范性作用,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将此作为渗透红色文化教育的素材,选择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将此和历史教学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有效落实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教学要求。中学时期的历史教学不仅要承担起历史文化知识的输入工作,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中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教师要弘扬延安文化,以此来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红色文化环境。

(二)立足教材实际,培养红色文化精神

初中历史教师必须明确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要通过历史学习帮助初中生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豪感,进而引导学生认同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并能为之努力奋斗。由此可见,中学时期的历史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化,能够弘扬和发展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和美好精神,可以为社会主义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红色文化涵盖的范围很广,其中的内容较多,历史教师需要立足教材实际,借助互联网来找寻有效的教学资源,将丰富的课外资源和教材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将一些隐含红色文化因素的事件传递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例如,在讲解历史人物屈原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入屈原投江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有关端午节的传统和习俗,进而能够感受到屈原远大的人生理想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美好品质,可以理解屈原为了救国救民而做出的牺牲,体会当中的爱国精神,这其中对国家和民族的爱正是红色文化的真正内涵,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份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屈原才能够被写入史册,数千年来无法被人们忘怀。在讲解屈原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进行有效的延伸,让学生联系岳飞等人的故事,体会精忠报国的壮志豪情,探讨其中的红色文化内涵。

(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渗透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和历史教学的融合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现代化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红色文化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红色文化革命根据地,还可以找寻相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观看,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在直观的感受当中,红色文化可以带给学生心灵上的冲击。综合素养是提升红色文化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要合理地应用红色文化素养,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我们国家的富足和人民生活的满足,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五四青年节的时候,帮助学生回忆有关五四运动的历史,通过视频资料将学生带入这段历史当中,体会峥嵘岁月中的红色文化,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实现红色文化和历史教学的紧密结合。另外,在征求家长配合的前提下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允许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借助假期,组织学生和家长亲临革命老区,亲自体验老区的红色文化氛围,这种实地考察式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有利于他们深刻地记忆历史事件,体会红色文化的魅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教育也需要全面渗透爱国教育,所以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渗透红色文化是十分有必要的。初中历史教材中富含大量的历史事实,历史教师应该在实践教学中借助历史事实拓展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红色文化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红色文化的学习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将自己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情结合起来,通过探索红色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渗透红色文化,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红云.红色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文理导航(上旬),2020(10):57,73.

[2]李袆芳.庆阳红色文化资源在八年级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1.

[3]窦雪.红色历史课程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延安:延安大学,2020.

小学特色文化范文第5篇

一、理念文化引领校园建设

我校确立了以“苍榕文化”为核心、弘扬创新精神为主体的人文校园构建目标,以“人人小榕树、棵棵生光辉”的核心理念,并致力于打造一个自强向上,凸显苍榕精神的特色学校,创建大足区精品优质特色农村学校。学校丰富校园人文资源,对校园文化进行整体优化设计,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完成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施。此外,学校以“诚实勇敢团结活泼”为校训,“严谨求实勤奋创新”为校风,以“勤学善思好问求精”为学风。

二、制度文化助力师生成长

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有章、有序、有效的根本保障。我校坚持“规范、特色、科学、创新”的管理理念,实施“人人小榕树、棵棵生光辉”的核心理念,让我校全体教职工发表意见,经多次研讨,建立健全多项学校规章管理制度,形成《通桥小学制度文化汇编》,让制度不再是约束,而是师生们成长的动力。

三、课程文化提高教学效率

课程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凡是对人健全发展具有教育作用的因素都是不可轻视的。文化是一种“人化”,课程文化建设自然要“以人为本”。它主要体现在以校长、教师和学生为本,其中的学生又是“本中之本”。因此,教学应凸显教学主体,构建特色课堂。

1.构建“苍榕”特色课程文化:

根据相关条例,我校创新校本课程,实施“5+X”课程模式。其内容是学生学习5天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课程内容后,并且,每天可以选择一项少年宫特色课外活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每个年级的特色活动都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内容、形式都不同,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2.构建“苍榕”特色课堂文化:

我校扎根苍榕文化,积极课改,打造生态心动、凸显生本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新型课堂。我校形成了“一二四”课堂模式:“一”指“人人小榕树棵棵生光辉”;“二”指学生和教师双方的成长提高;“四”指在目标引领下的探究学习、在问题引导下的合作交流、在教学重点下的点评提高、在目标达成下的实践拓展的四个课堂操作流程。

四、环境文化创设和谐氛围

校园环境主要包括校门、操场、楼道和教室环境,其环境布置要兼具“育德、启智、品美、健体、怡心”等功能,是学校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资源。

1.合理规划、凸显特色

(1)校门:对校门原有的旧建筑改建整修,建设新校门;另一栋房屋迁址新建并重点打造我校的主体文化象征——老榕树周围。

(2)塑胶场:设置学校校训和校赋,在运动场和围墙上布置相关文化屏风,凸显我校特色文化的同时美化环境。

(3)依照校本特色完成了教学区、办公室、功能室等地的室内外设计。

2.以“悲智孝责”的文化特色装饰和渲染校园风格,做到和谐统一,凸显我校的校园文化。我校的校园主题文化主色调为绿色。例如将门牌设计成与主色调相吻合的特色门牌,细节处彰显校本文化特色。

3.充分利用有限空间进行绿化和点缀,花园中各种植物合理搭配,绿意盎然。依据花木品种的层次和花季差异,精心设计形成错落有致、此开彼落、校本寓意突出的校园绿色景观。努力实现校园“四季长青,百花荟萃”的葱茏景象。同时在绿化中布置具有悲智孝责的文化石。

4.加强宣传,充分利用传媒途径。我们为每个班级建立QQ群,让家长也参与进来,还设置了短信平台,方便沟通。利用广告牌、广播等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我校声誉。

5.根植苍榕精神,建设班级文化阵地古老的榕树影响着在校的每一位师生,发扬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苍榕精神推进我校特色文化发展。班级明确目标,建立班风、班训、班歌,建设文化阵地,营造团结奋进的班级氛围,并定期开展班级个性文化评比活动,促进全面发展。为培养学生独特气质和品格,发展个性特长,学校还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发挥学生个性特长。

(1)开展少年宫活动。我校开设了葫芦丝兴趣学习班,还有舞蹈、孝行教育、丝网花制作、武术、乒乓球技巧、篮球、田径、航模、合唱、书法、跳绳等兴趣活动项目,每个项目都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地点和辅导老师。少年宫活动的开展,除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最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给了他们展示自我的平台。

(2)拓建社团,增强学生课外兴趣,组建合唱、舞蹈、科技、田径等多种类型的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

(3)我校定期举办“苍榕生辉风采节”“苍榕大舞台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还对优秀班级和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如“小榕树光辉星班级”“小榕树光辉星”“校园十佳小榕树光辉星”等。每月对全校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开设一节“悲智孝责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