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课程设计

建筑课程设计范文精选

建筑课程设计

建筑课程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工科;OBE;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1新工科和OBE教育理念

为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竞争,我国提出了驱动式发展,“工业2025”“一带一路”等部级发展战略[1]。为适应国际竞争和国家战略发展需要,2017年,教育部主持召开了新工科建设会议,“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奏响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新工科的内涵是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指引,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实现从学科导向转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培养未来多元、创新的德才兼备的工程人才。1981年,Spady教授首先提出OBE教育理念,并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教育界得到极大的追捧,该理念被《华盛顿协议》全盘接受,成为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指导思想。2016年6月,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2],标志着我国的工程教育与国际社会实质等效,开启了运用OBE教育理念推动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新纪元。OBE教育理念的核心为“成果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

2热源热网课程设计教学现状

建环专业“建筑热源热网课程设计”,经过持续的课程建设,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适应之处。(1)学习热情与高校本科教学要求不适应。“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与学关系没有得到充分认知,一段时间以来,教学改革只重视“教”的改革,而忽略了“学”的改革,只强调“教的态度”而忽视了“学的态度”。课程设计中出现了少数同学主动学、多数同学跟着学、个别同学放弃学的消极学习现象,学习热情不能适应新工科建设要求。(2)学习方式与能力培养目标不适应。记忆、理解和应用是低阶认知,分析、解决和创新是高阶认知,低阶的教学方式只能培养低阶的能力。目前,课程仍然存在“教师讲学生听”“工程案例的机械模仿”等低阶教学方式,重点培养记忆、模仿的低阶能力,与分析、解决和创新的高阶能力培养目标不适应。(3)教学模式与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不适应。教学模式单一,“填鸭式”“车厢式”教学痕迹明显,缺乏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理念。课程设计仍然延续三中心教学模式,即以课堂为中心、教师讲为中心、学生做为中心。每个课程设计小组学生人数多,无法开展有效的讨论式教学,设计成果点评也很难照顾到每位同学。学生闭门造车式学习,缺乏实际工程的直观认识,既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4)质量评价与能力目标不适应。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内容片面、方式单一,一般仅通过设计成果(设计图纸和设计计算书)进行成绩评定,只能评价学生设计的难度、工作量、规范性及正确性等,不能评价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意识等。另外,评价内容错位,课程目标是培养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高阶能力,但考核的却是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的低阶能力。因此,造成质量评价不能真实反应能力水平,分数高低与能力水平缺乏准确关联,甚至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5)教师队伍建设与新工科理念不适应。教师缺乏对新工科建设和OBE教育理念的深刻理解,在教学中只能“形似”不能“神似”。教师投入教学的精力不足、热情不高,教学工作成了“良心活”。青年教师尽管学历水平较高,但工程经历欠缺,工程能力不足,不能适应课程设计指导工作。

3“建筑热源热网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3.1以成果为导向,聚焦课程目标

成果导向是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3]。“成果”是指课程的顶峰成果,是可定性和定量测量的课程目标能力结构框架。教师必须清楚地阐述并致力于在教学中达成最终的学习成果,并将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清楚地聚焦到这些学习成果上。基于OBE教育理念的基本原则———成果导向,利用鲜明的课程目标推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开展:①教学设计目标清楚,可以协助教师制定本课程学生学习最终成果的学习蓝图;②教学实施目标清晰,教师可根据蓝图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并应用团队协作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学习;③教学评价目标准确,教学评价与学习蓝图呼应,以能力为导向,采用多元化评价;④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生的学习以充分展示课程最终成果为出发点,从第一次课直至最后,以达成学习的最终成果为目标,学生与老师共同分享每一时刻。聚焦“建筑热源热网课程设计”的最终学习成果,制定课程目标如下:目标一,提升工程设计能力,如建筑热源工艺流程设计、工程图绘制、水力计算、说明书撰写;目标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技术、经济分析,兼顾健康、安全、法律、文化,论证可行的设计方案;目标三,提升工具使用能力,如CAD、BIM、WORD、EX-CEL等现代化技术工具使用能力;目标四,培养工程素质,如理解工程设计对环境、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以及工程师的社会责任;目标五,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如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目标六,培养创新精神,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运用BIM软件完成设计,培养卓越的实践型工程人才。

3.2以学生为中心,践行知行合一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关键是想学,教学的本质是会学,教学的目的是学会。”[4]教师要有高效的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确立清晰可达的目标是激发学习热情的有效手段,课程设计中,既要在设计之初明确课程终极目标,又要在各个节点阐明分阶段目标。目标明确、难易适中、可实施、可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对知识探索的积极性。教学的本质是会学,在于知识积累、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三者同步螺旋上升,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相互促进。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在“建筑热源热网课程设计”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案例式教学、讨论式学习和启发式教学。启发应把握好度,通过方案论证、工艺设计、可行性分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中思、思中做,做到学思结合,践行知行合一。“学会”是结果。“学会”不是教师“教了什么”,而是学生“会做什么”。“学会”不是记住多少知识,而是用所学理论去分析、解决工程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具体方案,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从无到有”的信心。在新工科和OBE教育理念引领下,“建筑热源热网课程设计”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建筑热源热网设计能力和设计方法的学习平台,通过设计实践将工程能力内化为工程素质,重视工程素养的提高。在工程方案技术可行性论证中,兼顾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工程伦理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沟通交流、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等人文素养的锻炼,培养德才兼修的工程人才。

3.3基于学习效率,构建混合教学模式

“建筑热源热网设计”是工程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之一,课程教学团队以工程图纸和工程现场创造工程情景,开展直观感性教学;融合现代网络课堂与传统现实课堂,开展线上线下互动教学;结合集中精讲与分组讨论,开展讲与练互补教学。混合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兼顾了“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1)工程图纸和工程现场的情景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情景介入的时机至关重要,介入过早,学生会形成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不利于想象力开发和工程能力的培养;介入过晚,“闭门造车”式学习会使学生无所适从,打击学习热情。设计中采取三步介入:①学生提交第一稿设计方案,教师点评后提供与之相似的实际工程图纸,结合方案进行比较讨论学习;②学生提交第二稿设计方案,教师点评后,安排热源厂实习基地现场学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③学生提交终稿设计方案后,结合工程图纸,在教师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自由讨论,进行方案优化。(2)线上线下互动教学模式。在利用课堂教学主战场的基础上,充分开展现代网络平台教学,拓展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和校内外之间互动的时空范围,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①线上图纸评阅。运用互联网会议平台评阅图纸,保证小组成员同时参与评阅、分析与讨论,避免重复犯同样错误,同时从优秀成果中得到启发,提高教与学的效率;②线上校外专家指导。运用优秀的社会资源,课程组邀请行业资深人士,结合建筑热源热网设计的专题报告,保障学生课程设计的先进性和可行性。(3)集中精讲与分组讨论互补教学模式。通过建立团队辅导教学模式,3名教师组成一个团队,辅导30名学生,其中主讲教师1名。集中精讲,主讲教师负责关键环节集中讲课,团队教师和学生均参加,主讲教师具有丰富的工程经历和教学经验,保证了教学效果,同时兼顾了青年教师的工程能力培养;分组讨论,每位老师负责辅导10名学生,采用讨论式学习形式,讨论中可兼顾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开展有效的讨论式学习。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为避免“教改热热闹闹,课堂冷冷清清”,课程组实行统一备课制度,制定详细的计划和合理的教学模式,并对每个节点的学习瓶颈问题做出基本预判,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4建立可持续改进的能力评价体系

基于OBE理念的教育过程,就是一个以成果为导向的持续改进的过程,持续改进的前提是质量评价,质量评价的关键是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能体现目标要求的学生能力;评价方式有助于评价,促进可持续改进,并与能力目标有效关联。基于以上分析结果建立基于诊断与改进功能的能力评价体系,设计考核目标与考核方式矩阵(表1),明确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应准确反映学生课程教学活动达成的高阶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Bloom)提出的认知层次理论[5],将认知分成六个等级,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新,并指出前三个为低阶认知,后三个为高阶认知,低阶认知对应低阶能力,高阶认知对应高阶能力。新工科建设和OBE教育理念的能力培养是指高阶能力,因此,课程评价内容应是学生通过努力达成的分析、解决和创新的高阶能力。评价方式采用了过程考核、成果评阅和设计答辩,目的都聚焦于持续改进。过程评价关注能力形成过程,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适时进行多元化评价,促进对学习效果的及时诊断与改进,学习成果向课程目标迈进;成果评阅和设计答辩关注课程成果,并客观反应学生的能力与素质,评价结果应用于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诊断,促进新一轮教学的设计与改进。

5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队伍的理论建设。以卓越工程师(2.0版)为抓手,深入贯彻新工科的“引领性、融合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基本思想,以专业认证为当前任务,着重落实OBE的“成果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教育理念,以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为契机,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2)提升培养学生的职业热情。教学不应该是“良心活”,教师要有使命感,要有担当,改变主要应从政策入手,把教学质量、数量与个人经济收入、成长的“不相关”、“弱相关”变成“强相关”。(3)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6]。新入职的青年教师虽然学历高,但没有工程经验,而没有工程能力的老师是难以培养出有工程能力的学生的。课程组采取两种模式提高新教师的工程设计水平,一是以老带新的团队协作指导课程设计模式,二是校内教师与校外工程师双向交流模式。充分发扬“传、帮、带”的团队协同发展精神,工程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组织课程设计辅导团队,以老带新培养实践型青年教师队伍,有计划地输送新教师到一线工程设计岗位锻炼,同时,邀请知名设计专家线上和/或线下面向师生做专题讲座。

6结语

在新工科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应探索新的教育范式,培养卓越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本文以OBE教育理念为指导,探讨了影响“建筑热源热网课程设计”培养目标的关键要素。以培养能力为立足点,在课程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和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成果为导向,建立了聚焦发展学生能力的课程目标,提高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针对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中心探究学习的本质与规律,从“想学、会学、学会”全过程发力,践行知行合一理念;基于情景教学、线上线下互动、精讲与讨论互补构建了混合教学模式,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基于可持续改进理念,建立了能力评价体系,促进了对学习效果的诊断与改进;探索了提升教师教育理论水平、职业热情和工程能力的有效途径,提升了教师队伍的素质。通过课程改革,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获得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顾佩华.新工科与新范式:实践探索和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4):1-19.

[2]李志义.对毕业要求及其制定的再认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5):1-10.

[3]王永泉,胡改玲,段玉岗,等.产出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3):62-68+75.

[4]姜晓坤,朱泓,李志义.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2):17-24.

[5]李志义.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最后一公里”[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3):1-13.

建筑课程设计范文第2篇

一、在发展创新中不忘继承民族传统的优秀建筑文化特色

建筑设计教学依然要求设计者在自身所在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环境中进行构思、创作和构建。建筑设计不仅要对本土文化、社会、艺术做一个完美的呈现,也要对文化、艺术等拥有全新的认识和创新。学习西方建筑风格的做法本身固然也有可取之处,但面对优秀的文化精神,我们应该抱着一种学习、鉴赏的良好态度。当大量的模仿甚至照搬照抄开始充斥我们本土的设计市场时,就会产生建筑风格单调、失去特色的现象,更严重的是失去了建筑造型设计的灵魂和内涵。比如,川西民居是汉族民居建筑流派之一,他们的建筑风格独具嘉绒藏族特色,保持了嘉绒先民“垒石为室”的传统建筑风格,寨子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远目望去犹如一座壁垒森严的古堡。它讲究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建材以木、石灰、青砖、青瓦为主,墙有砖墙、土墙、石块(石板)墙、木墙(木板或原木)、编夹壁墙等;屋顶用小青瓦、草、谷草、山草、石板瓦、树皮瓦等,还有用青厂条子作梁和门杠的,这些材料多能够就地取用,既经济节约,又与环境十分协调,相映成趣,乡土气息格外浓郁,整体呈现出一种相互的质感美、自然美,符合我国早期人民追求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环境观。然而,近年来一味地盲目模仿西方欧式帝国的建筑风格已经使这种质朴的、传统的建筑理念受到冲击而逐渐失去其原有的珍贵形象。因此,我们必须全面分析,认识到这种做法潜在的危害性,加强重视本民族传统建筑辉煌的成就,并以创新的姿态求得发展,提升、丰富和完善中国现代建筑造型设计,使其在业界获得更加引人瞩目的成就。

二、认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成就的特点

职业高中建筑造型专业课程的引入应该是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建筑造型文化传统。一个建筑造型设计人才首先要对自己的家乡故土了如指掌、全面认识。首先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所蕴涵的人文性。中国传统文化即体现人性的重要地位,它所讲究的人格的健全、人伦的和谐有序,在从古至今的建筑中都有体现。其次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不可忽视的哲理性。孔、孟、老、庄等名流大家,对天、地、人的存在的思索等等,都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要领,我国建筑中“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也展示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再次,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特别突出实用性。我国贵州山寨居民的建筑尤为体现出这一特点,贵州山寨民居,是贵州各族人民取之于自然的乡土材料,通过木匠、石匠、泥瓦匠和普通的庄稼汉日积月累、代代相传逐渐创造出来的,它不仅具有浓郁的山地特色和民族特色,同时又体现出朴实而又独特的中国西部山地民居文化。此外,中国传统建筑造型文化十分注重建筑的功能,对于空间、尺度的把握相对来说更为精准、严格。传统建筑几乎都能明显呈现出对外观、内部构造、色彩组合等的深沉思考与度量。

三、掌握传承我国建筑文化成就的要点

面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卓越成就,教师需要根据全面、周到的课程设计,为学生渐渐地灌输传承的意识,培养其传承的能力和技术。这就要求在职业高中建筑造型专业课程中添加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可传承特色的要点。首先是建筑精神的传承。中国文化有不同于西方外放美的特殊品质,那就是内涵美。打开中国著名建筑的内部,总会叫人吃惊、赞叹。例如贵州及其周边的建筑,不仅表现出贵州边远民族的精神和性格,而且从贵州民居本身还能看出一个时期的文化背景与社会精神。因此贵州民居也是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中国建筑文化古老悠远和绚丽多姿的风貌,体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和淳朴简洁、华美精巧兼而有之的审美内涵,这种生动传神的艺术追求所包含的传统精神是十分尊贵的。第二是建筑技艺延续。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小到优雅别致的亭台轩榭,大到富丽堂皇的宫廷院落、园林庙宇,无一不拥有着令人赞叹的手工艺术之美。第三是对文化形式的继承。在如今重视丰富建筑设计形式的构造、丰富建筑设计审美的基础上,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特有的功能性、符号性、艺术性标志也应兼顾强调。第四是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实践是真正入门建筑艺术的第一步。理论知识的铺垫做好之后,一定要将学生带入实践中去检验。只有引导学生亲身去感受传统建筑文化之美,才能更好地将所学理论知识牢记于心并灵活运用。

四、结语

建筑课程设计范文第3篇

一、教学内容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专业课,内容涉及的先修课程主要有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抗震设计、基础工程等,后续课程为毕业设计。采用的教材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沈蒲生主编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例题》配套使用,教材包括了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复杂高层结构等内容。共安排48学时,其中44学时为理论教学、4学时为实践教学,经过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修订现将总学时调整为32学时,取消了实践教学内容,课时数大量压缩。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改革,整合教学内容等方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内容方面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由于本课程与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建筑抗震设计、基础工程等有内容交叉,同时关于荷载组合部分在各结构课程中均有所涉及,在授课的过程中由于内容划归不清晰,授课教师间缺少沟通,使得重叠的内容出现讲而不精或挂空的情况,为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就要求在制定培养方案和编写教学大纲时应将这几门课程结合课时量,明确内容归属,使教学内容更加完善合理。关于实践教学,原本的实践教学分配学时较少,采取播放视听资料或进入施工现场参观认识实习两种形式,改革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已将这部分内容取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结合毕业实习开展,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联系设计施工单位,分组派出学生跟踪实习。通过项目蹲点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项目实施的各个主要环节认识更加清晰。同时指定带队老师,由校企联合管理,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得到锻炼。

二、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

本门课程尝试过设置在第六学期和第七学期,若安排在第六学期,由于先修课程未完成就开设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无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讲课被动,学生学习吃力,因此设置在第七学期更为合理,通过前期相关课程的学习,为学好本课程做了充分的准备,另外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又可以为下一学期的毕业设计打下一定的基础,熟悉设计内容及方法,加快毕业设计进度并保证质量。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节省板书的时间,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更可以使理论知识直观丰富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便于理解掌握。同时结合《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例题》对应章节讲解,通过例题的讲解强化理论知识,在例题的构成中参考注册结构工程师相关内容,适应当前注册师制度下的建筑市场要求。针对难度较低的内容可以采用学生自学并结合课堂讨论的形式开展教学,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本课程考试的卷面答题情况进行分析,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及计算能力仍属于相对薄弱方面,在日常的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加强训练是可以得到提升。

三、课程设计质量管理

本门课程在课堂教学完成之后安排有课程设计,开展方式主要有两种: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或学期末考试结束后集中开展。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没有固定的场所,进度无法控制,若有疑问教师无法在第一时间给予解答,设计质量更无法保障。学期末集中开展方式有固定场所、有问题可以及时得到解决进度能控制,设计完成质量好,但也存在假期来临学生无法集中精力完成的问题。因此建立一个完善合理的课程设计监控系统,保证学生有效的参与,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设计的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避免与毕业设计相近。高层课程设计结构形式主要有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或框架-剪力墙结构,毕业设计时的结构形式也以这几种为主。因此,在选择课程设计的结构形式时应同时考虑毕业设计因素。课程设计建议采用手工计算,虽然现在采用电算很普遍,加之各种设计程序的出现,计算的结果准确、快捷、全面,且使用方便,但由于电算的普及使得相当的设计人员的计算能力得不到锻炼从而过分依赖电脑,对于分析计算的结果却无法给出正确的评定。这样就失去了专业学习的意义,若能掌握计算过程及原理,熟悉电算的过程和原理,出现了问题便可以很快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且能够对电算结果加以分析得到最优的设计方案,这才是专业学习的根本目标。关于课程设计成绩的评定建议采用设计成果和平时考勤相结合的方式,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还可以加入答辩环节,教师根据设计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要求学生作答,这样可以更加直接的检查学生完成设计的情况,对课程设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课程设计阶段,应将相关课程联系起来,使得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及运用有一个全面完整的了解。

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目前高校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特点,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基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过程,中间缺少接触实际工程的经历,对于教学方面容易出现强理论弱实践情况。课堂教学局限于理论知识讲解,内容呆板生硬,难于理解。为此,学校可以分次分批派出教师到基层单位进修锻炼,通过参加实际工程设计施工等环节,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扎实理论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工程案例讲解则会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通过引入工程案例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应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注册师考试,通过学习扩展专业知识系统,使学生从理论的层次认识各专业课程的关系及作用。

五、结论

建筑课程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建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建筑构造设计》,这门课程基本都是以建筑结构为基本研究点。在建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了解掌握建筑的基本组成以及构造特点和设计原则,来帮助学生学习建筑设计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操作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提出自己对建筑设计的观点,能设计出有自己思想观念的设计图。因此,对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方式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1结合建筑学教学体系理论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设计

1.1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绘图

因为建筑学的学生在刚入学或者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一部分的公共见着基础知识,对于设计建筑方案也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这时候学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方案设计,对每一种新颖的想法进行创新设计,这样对于学生来讲也有效的防止了设计重复的现象,对于学习的理论知识也是很好的应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2根据教师的教学理论体系进行建筑方案设计

在学习楼房设计的时候,学生可以按照教师的知道要求,在基础的设计图上进行进一步加工完善,这套设计理论是严格按照教学体系进行的。例如在设计基础、墙面部分的时候,是在完成第一节教学体系来时,进行大框架你构图设计,学生跟课堂上学习的基础知识进行基础方案设计,并对墙面的立体结构进行设计,在设计楼梯的时候就按照第二节学习的制图计算来准确计算,不但满足楼梯的基本设计要求,还需要对整个设计相符合,在楼梯框架与墙面立体框架设计完成以后,再进一步对楼梯的扶手以及护栏等部分进行局部的设计。这样的一节建筑学设计课自始至终都与课堂教学的理论体系相一致,学生在这样的设计课上不但完成了设计,还有效的学习到建筑学结构设计的基本要素与设计重点。有效实现教学目的。

2收集不同类型房屋设计图,课堂上让学生相互交流

对于建筑系列专业的学生来说,设计房屋建筑学课程,是迈入建筑领域的第一步。作为一名新手,切不可盲目设计,要善于借鉴前人的设计成果。搜集各种相关资料是课程设计的第一步。老师要帮助指导学生搜集资料,然后统一拿到课堂上共同学习。作者觉得先自己搜集资料,然后与老师同学共同交流会更有感触。对于一名新手来说,对建筑很陌生,有些人空间利用不合理,白白浪费了地方,还有些人考虑不到房屋的朝向和各种管气的接入,导致房屋住了人之后出现许多不便,如果老师带学生实地考察、对成品进行详解就会解决许多问题。

3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名胜古迹设计思想

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建筑领域也与高科技接轨,近几年,一栋栋参天大楼出现在人们眼中。时代进步,科技进步,楼房建筑变得更加美观、更加独特。经过一项访问研究,学生们很喜欢新奇的建筑设计,例如“比萨斜塔”、“悉尼歌剧院”,只不过学生毕竟知识有限、经历有限,只能看到“名筑”的外观漂亮,却不知道斜塔为什么不会倾倒?歌剧院的外观为什么那么高雅?而这些疑惑老师就应该来讲解,让学生们知道设计细节、设计理念等等,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效率就会很高。

4参加实践,感受真实建筑设计

现在学生的书本很多都是彩印的,也有很多老师会采用幻灯片来讲课,提前从网上下载与课程有关的媒体软件、视频演示、设计图稿等,这些媒介都能帮助学生更明了的学习知识,但是,相片图片只能展现建筑物的一面,不能让学生们看到所有的边边角角,也不能让学生知道是怎么用砖砖瓦瓦垒出了一座大楼的,为了解决这些缺陷,就可以让学生参加实践,走进施工现场,参观建筑物,学习如何打造边边角角。为了达到有效的实践效果,老师需要提前为学生讲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再去做相对应的实践活动,就能让学生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要做到及时性,讲了新知识就带学生去实践,有着对新知识的好奇和疑惑,学习效果会比较好;在实践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不解和见解,并结合实地,进行分析和回答。实践活动结束以后,要求学生做一份实践报告,一来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记忆,二来,也能让老师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5将建筑设计抽象问题具体化

要想在建筑方面有所造诣,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打开思维,大胆想象。因为学生都是刚步入建筑领域的,上课的时候,如果只靠手脚来比划来形容,学生是学不会什么知识的。所以老师应该结合一些道具、模拟房屋样品给学生讲解,让学生观察,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才能让学生明白。

5.1鼓励学生边动脑边动手

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动手实现自己的设计,用简单的材料做一些道具,在组装的过程中可以清楚细节设计、衔接设计;当拿到自己的设计成果后,学生心里就会产生一些小小的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

5.2在学校设立实验室

在实验室里陈列出建筑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构型,确保学生能够随时观摩构型的操作方法。还要有模拟的建筑工地,要从最基础的开始展示,不放过任何细节,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要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验室将自己的设计作品模拟演示出来,让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建议指导,这样就能对自己设计的不足进行补充。

6完善建筑设计方案

现在人们买房子优先考虑的就是房子的质量和户型设计,在现念中,大多数家庭的选房标准就是房屋牢靠坚固,设计实用美观。之前灌输给学生们最多的就是安全问题,在设计中将安全排到第一位。只不多房屋设计理念会随时段发生变化,所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是很有必要的,在生活中,任何建筑的设计都有预算,在节省支出的同时还要设计出性能良好的房屋。在设计建筑材料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材料预算,不能照着书本的比例来做实际生活中的预算,在进行施工时要根据实地情况进行相应设计,不能照抄照搬书本上的理论,学透书本理论,结合实际情况,才能做出完美的设计。

7对建筑设计进行有效的评估总结

对于学生来讲任何一个成果得到教师的认可是非常重要的,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学生之间思维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在完成设计之后,学生对设计结果进行展示,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设计进行有效的评级阿和知道,对于不足的地方及时进行更正,在过程中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让学生在电脑荧屏上将自己的成果展示给老师和自己的同学,这时候也能调动学生表现的积极性,虽然学生的设计不完美,但都是每一位学生智慧的结晶,在学生讲述完成以后,教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点评指正,对于优秀的地方进行表扬,不足之处尽心指正,一次来提升学生建筑设计的能力,也能给学生的建筑设计思维增加更多新颖的观点。通过对学生建筑设计的有效评价,能使学生的建筑设计能力实现质的飞跃。总之,新世纪的人才,要求的是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建筑学设计这么课程中显示的尤为明显,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呆板,不能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采用有效的方式对建筑学设计课堂进行改善,能帮助学生提升创新能力,有效的完成各种类型的建筑设计。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资料》编委会.建筑设计资料集(1-10)[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黎志涛.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建筑方案设计(作图)应试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建筑课程设计范文第5篇

优化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下的教学组织。①明确在二年级教学总目标下的分目标。二年级建筑设计教学内容必须在总教学目标下展开,总目标由一套思路清晰、重点难点突出、先易后难、先分解再综合、环环相扣的分目标实现。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过程,分目标得以实现,这使学生初步掌握设计方法,具备综合运用能力。②科学的合理的优化教学组织。采用长、短、快相结合的系列课题教学法,按照教学规律,合理安排学时,安排长、短、快系列课程设计,合理调节专业学习的节奏。将布置任务、集中授课、专题讲授、学生研讨、过程辅导、阶段讲评讨论、最终评图与观摩等环节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实现教学组织科学的合理的优化。

优化基于“问题型”教学的题目设置。建筑设计教学是以学生研究性学习为主,表现为连续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建筑设计课程中引入“问题型”互动式教学,建立以问题类型为主,以建筑功能类型为辅的教学模式,建筑类型成为解决问题的载体。①“问题”的确定。建筑设计的基本问题,如空间、环境、建构及设计方法等都可能成为教学研究的“问题”,各题目给出一个重点问题,加以重点强化训练。各设计题目所强调的重点问题串联起来,成为二年级建筑设计教学的基本与重点问题。这种“问题型”教学使学生抓住主要矛盾,在有限时间内掌握建筑设计的关键问题。②解决问题的途径。强调设计练习中的过程性把握,根据理性的设计思维过程,科学设计一系列设计阶段,通过阶段性逐步深化的方式将每一设计题目科学地进行分解,每一个阶段重点解决设计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强调方法与可操作性,减少“悟”的成分,形成一套理性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优化与一年级课程有效衔接的教学方法。一年级是建筑设计的准备与启蒙,二年级要完成从设计初步到设计入门的转变。两个年级设计课程关系极为紧密,都是建筑设计的基础阶段。①强调限定条件的控制。建筑具有具体的功能、环境与建构特点,这些特点就形成了对建筑的限定。教学中可强化一些限定条件,如环境限定、空间限定、构成要素限定及结构方式限定等多种限定条件,使设计练习能够从各种限定中入手并获取出发点。②强化逻辑思维中的感性因素。探索建筑设计不再从环境的限制或功能的需要等理性分析出发,而是从语言和文字这些学生极为熟悉的表达方式切入的教学方法。可拟写有关空间场景的剧本,在头脑中形成空间意向。有了故事与主题,师生的探讨有了依据和方向,而建议也有了说服力,与此同时,更让学生体会到了设计的人性化,激发了他们对设计的热爱。这正是改变学生入手困难的有效途径。③突出模型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目前设计教学往往以草图为媒介进行操作,倾向于二维设计,缺乏感性意识。采用将工作模型贯穿于设计全过程的教学方法。在操作上,强调体块、结构与建筑模型三种模型操作方式。体块模型用于研究建筑体块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构模型用于研究空间结构、组织层次及要素间的关系;建筑模型用于空间与形式之间的研究。借助不同模型进行设计是使学生建立起空间与建造概念必不可少的手段。④整合一二年级教学内容,建构建筑设计基础平台。整合一二年级教学内容,加强各年级、各阶段教学的衔接与连续。优化题目设置与教学组织,加强各教学环节的关联性,建构建筑设计基础平台,完成一、二年级由启蒙到设计入门———一个初步而完整的学习的循环。

优化设计作业评价方法。评价形式从以往单纯由任课教师在期末给出结论性的评价成绩,改为在不同的设计阶段分别由学生之间互评、任课教师评价、其他年级教师评价和校外专家评价的多重评价体系;评价内容研究从单一的图纸评价,转变为对调研报告、专题训练成果、设计的各个阶段性成果、学生答辩的多元化评价。增加“观摩交流”环节,对设计成果进行展示,并抽取优秀学生做公开宣讲,为师生间的交流与学习提供平台,也为成果的客观评价提供保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