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线下美术教育

线下美术教育范文精选

线下美术教育

线下美术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媒体;工艺美术教育;陶瓷

2020年突然袭来的肺炎(COVID-19)席卷全球,为了阻止疫情在校园扩散,教育部要求推迟春季开学时间,实现“停课不停学”的教学目标。在这样以网络和数字化为基础的时代,我们该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以推动陶瓷工艺美术教育?陶瓷工艺美术教育应该用什么样的形式,新时代陶瓷工艺美术又有什么新命题?

1新旧陶瓷工艺美术教育实践方式的对比

我国现代陶瓷工艺美术教育已经走过漫长的70年,但并没有突破性的发展。在过去陶瓷工艺美术教育更注重某一具体实践与技巧的学习,通过横向比较六种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①,一直强调“由技入道”的特点,例如师徒教育、学校教育都追求学生对陶瓷技法有庖丁解牛般的能力。宁钢认为在重视陶瓷工艺基本技能培养上,教学一方面应重视学生陶瓷工艺美术理论和艺术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还应强化艺术实验、艺术实践创作的训练②。正如“由我及物-由物及我”是一种物我同一的移情,审美在创作过程中只是一个环节,创作不仅是实践还是更高级的审美活动③。而传统陶瓷工艺美术教学过分重视“由技入道”、“言传身教”。其中“由技入道”中的“道”是指事物的规律,意思是指学习者通过形而下的艺术技法掌握艺术的规律。“言传”即通过言语归纳与总结陶瓷工艺知识性观念,“身教”即师者以示范的形式进行陶瓷工艺美术教学。虽然“由技入道”、“言传身教”符合人们在陶瓷工艺美术教学中的基本规律,但囿于模式枯燥陈旧,教师还应主观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因此,新时代陶瓷工艺美术教学应该注重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素养,而非单一的陶瓷工艺技术。新媒体技术与理念的问世加速了传统陶瓷教学模式的改变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同时衍化出陶瓷工艺美术教学新媒体传播的逻辑,致使陶瓷教育教学空间出现“屏幕化”、教学手段“碎片化”的特点。新媒体使陶瓷工艺美术教学突破了时空的桎梏,拓宽了教学场景,解构了陶瓷工艺美术教学模式。教师能够借助新媒体工具辅助教学活动,为学生打造一个随身、便捷、无限重放的学习陶瓷工艺美术的动态空间。在新媒体语境中,加速融合的陶瓷工艺美术教学实践活动与传统“由技入道”、“言传身教”的教学模式相比有了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会因新媒体工具在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录制后教学内容具有可控性。在新媒体语境下陶瓷工艺美术中陶艺拉坯的教与学将具有更高的可控空间。这种可控性表现在学习者能够在任意场所无限次重复播放拉坯教学内容。传统的陶艺拉坯教学活动需要在拉坯教室进行现场拉坯示范,高度依赖教学场地与教师资源。新媒体则解构原有的教学途径,相比在教室学生被动的吸收知识与技能,十分依赖教师的教学进度与现场指导,学生在新媒体授课中则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接收主动权与自主权,在某段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中,学生可以重复播放、随时暂停、随意调整播放速度与进度,在陶瓷工艺制作中,还可以借助一些三维结构图进行触摸式互动,充分理解重点与难点。以新媒体陶瓷拉坯为例,学生能够随时拉近、拉远镜头,深入认识与学习拉坯环节中的动作要领。第二,工艺美术作品数字资源化。现在包括故宫博物院在内的国内博物馆、美术馆大多都有3D数字资源,新媒体不仅能够打破原有教学场景,还能数字再现工艺美术作品。数字化使得艺术品的物理对象由实物转变为非实物。将非实物数字模拟后的艺术品展现在学习者面前,能够让工艺美术作品超脱时空的桎梏,推动教育资源的平等发展。这些优秀的工艺美术作品成为学习者有效的学习资源,同时也能成为教师的教辅资源,让教学资源更加鲜活与生动。例如在陶瓷工艺材料原理上常见的是枯燥的化学公式与化学符号表达,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素材库将该学科的知识与晦涩的理论展示出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乐趣。第三,课下学习的新法宝。新媒体技术还能通过网络连接不同主体,这当然包括教师与众多传播者。网络能让教师与学习者在线上进一步的沟通与交流,学习者能够在课下获得更为针对性的指导,教师也能在课下随时共享最新的学习资料与工艺美术作品以提升教学效果。新媒体最大限度的扩大了工艺美术教学的边界,打破了原有陶瓷工艺美术教育的“学校围墙”,整合多元化优势教学资源,让学生的学习过程饱满鲜活,实现线下、线上双管齐下的教学模式。

2新媒体向陶瓷工艺美术提出的新命题

传统的陶瓷工艺美术教育有着自身独特的教学规律,新媒体的运用为陶瓷工艺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与视角,这也预示着陶瓷工艺美术教育将面临新问题、新现象。

2.1如何高效利用新媒体进行陶瓷工艺的美育教育

当今的陶瓷工艺美术教育早已不是单纯的技艺、技术的学习,除了培养人的创新能力,还要进行美育教育。这里必须澄清“美育≠审美教育”,美育教学应由“审美教育”与“立美教育”组成。在艺术性表达的过程中,陶瓷工艺美术也需要注重审美教育。最早“美育”概念的提出者是席勒,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在他的代表作《审美教育书简》中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席勒认为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人性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只有找到更高的艺术与审美教育才能将人恢复完整。美育以陶冶情操,审美能够帮助人从感性向理性训练,把审美的内延拓展,将观赏、反思纳入美的产物中,相较于黑格尔认为的“美学就是美的艺术的哲学”,席勒与车尔尼雪夫斯基更加关注美的对象性问题,后者发展了“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前者则提出了“美育”。新媒体下陶瓷工艺美术美育需要对学习者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习者对陶瓷工艺美的感知、认知、表现、创新创造的能力。与传统的陶瓷工艺美术教育相比,新媒体教育在信息获取渠道、信息输入渠道有大不同。如何高效利用新媒体进行陶瓷工艺的美育教育,激发人追求创造力,追求艺术,提高自身审美能力成为新时代的一大命题。

2.2如何借助丰富的资源提高教育效果

随着大量、多样、具有高价值以及高真实性的新媒体资源引发了教育手段、模式的改革,如何借助丰富的资源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另一大命题。在传统陶瓷工艺美术教学中,一所陶瓷院校,一名陶瓷工艺教师,一间教室以及一块黑板就能构成最基本的陶瓷工艺美术教学情境。但现在学习者无需以上条件,只需一部可以上网的手机,便可以观看国内外,如清华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等教授讲授陶瓷课程。随着“互联网+教育”持续深入的融合,未来的陶瓷教育模式将基于线下、线上的教学模式构成。近年来,已经出现了如《景德镇陶瓷大学公开课:走进陶瓷艺术殿堂——陶瓷艺术系列课程》,《中国科技大学公开课:陶瓷艺术鉴赏与制作》、《沈阳理工大学公开课:陶瓷艺术一讲一做》等网络在线陶瓷工艺美术教育。丰富的新媒体资源能够提升学习者的艺术人文素质以及综合素养,不仅能够提升学习者在陶瓷工艺美术上的造诣,还能打破学习者在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障碍,拓宽视野,创造活力。但从弊端来看,丰富的新媒体资源也会给学习者带来不容忽视的弊端。陶瓷工艺美术毕竟是需要动手实践的艺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若纯粹鉴赏与欣赏是无法提升艺术创作能力的。尽管“互联网+”资源能给学习者带来极为逼真的教学场景效果,但以现在数字模拟技术是难以代替现场教学的。这也意味着在目前现阶段,陶瓷工艺美术教学必须是以线上、线下多维度展开教学活动。如何通过线上、线下多维度将陶瓷工艺美术教育最适宜的结合起来,展开更具有针对性、高效果的教育模式成为当今时代陶瓷工艺美术教育的一大命题。

3新媒体语境下陶瓷工艺美术教育教学的创新策略

从新媒体语境下陶瓷工艺美术教育的新特征,以及新媒体向陶瓷工艺美术提出的两个时代命题,都预示着陶瓷工艺美术教育应自觉向线上、线下多维度模式过渡,向实现工艺美术教育现代化、信息化转变。

3.1加强专业性网络教学力量的建设,提供陶瓷工艺美术教学正确方向

目前线上“互联网+”有关陶瓷的课程已有不少,例如景德镇陶瓷大学陈宁、龙州等教师开设的《从china到China:中国陶瓷文化三十讲》、无锡工艺职业学院杨晓兰教师开设的《陶瓷装饰•彩绘》课程,一类是借助互联网与新媒体信息技术讲授中国陶瓷与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音乐文化、体育文化、诗词文化、佛道文化、丧葬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另一类则是专注陶瓷装饰的彩绘,线上教师透过屏幕传授实践性与艺术性的陶瓷装饰彩绘课程,这些课程都已经宣告基于互联网在线远程教育的学习模式已经对传统陶瓷工艺美术教学带来新的冲击。因此,针对面对新时代中新媒体对陶瓷工艺美术教育的挑战,我们需要不断探索陶瓷工艺美术教学模式,形成线上、线下多维度的陶瓷教育模式,加强专业性网络教学力量的建设。例如在线上发挥中国传统陶瓷工艺美学美育的引导作用,引导陶瓷工艺美术学习者挖掘中华优秀文化的匠人精神与文化创造,这不仅给学习者带来精彩丰富的陶瓷工艺技术,同时还能提高学习者的审美、综合素养。

3.2充分调和线上与线下陶瓷工艺美术的时、空限制,增强线上教学形式

正如前文所说,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一种限定式的教学模式为主——即长时间、连续、特定地点的进行教学,这种模式很难支撑起未来陶瓷工艺美术的教学,它的教学门槛过高导致学习者只能在指定的地点、指定的时间进行学习。新媒体环境下,陶瓷工艺美术的教学应该是充分调和线上与线下,打破传统陶瓷工艺美术教学模式中的场地、时间限制,在有限的课程中提供学习者无限的“学习时间与认知空间”,综合线下的陶瓷工艺美术教学资源,充分运用新媒体长视频、短视频、社交平台等工具制作教学素材,营造线上、线下多元化的教学环境,能吸引更多的人认识工艺美术、学习陶瓷工艺美术。新媒体的介入能打破原有的学习模式与教学模式,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与自由,同时也拓展了陶瓷工艺美术课堂的原有尺度,开辟了学生与教师新沟通渠道,丰富了教学内容,让沟通交流更为贴近彼此,紧密联系起教学效果与课后反馈,完善了整个教学环节。在新媒体的介入下,生动的、鲜活的音频、视频、虚拟现实能快速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调和线下教学的场地限制、时间紧张等问题,提供学习者鸟瞰式的视野,供学习者自由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3.3创新线下学习模式与教学模式,激励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

传统陶瓷工艺美术教学的效率受制于学习者的学习模式与教学模式。新媒体的教学模式能给予学习者最大的自由度。在新媒体教学模式中,学习者能基于互联网在线观看或下载保存陶瓷工艺美术相关的音频、视频等资料,进而专注于自身薄弱的工艺环节,保持自身的学习状态并延长学习时间,通过不断涌现的音频、视频、虚拟现实资源,不断刺激学习者的感官,进而养成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习惯。对于陶瓷工艺美术教师与各大高校来说,新时代提出的要求是如何高效利用新媒体进行陶瓷工艺的美育教育;如何借助丰富的资源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对学习者做到课外实践的指导,包括引导学习者对中国传统陶瓷工艺的学习,不断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审美能力,进行美育教育。另外,还可以增加师生课外的学习与互动,加深彼此的信任与交流,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身不足,调整学习状态,还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自身教学不足,调整授课重难点。

4结语

线下美术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传统文化;中国画课程;创造性思维

中国画历经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始终以它独特的魅力丰富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时,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复兴民族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各地区的高职院校也将中国画列为提升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职业关键能力的主干课程。中国画作为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能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涵,以追求真善美为道德使命进行艺术创造,使学生掌握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并能用笔墨语言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具备小学美术教师必备的中国画表现的能力。从某种角度上看,基于学校的这种“师范”性质,中国画课程所需要培养的人才并不是专门的国画创作人才,而是能够提升人们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有效地传播传统文化、增强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教育工作者。目前,在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课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综合创造性思维方法与审美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职前教育目标是培养小学美术教师。在中国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往往过于注重传统绘画技法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审美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如:大量的临摹练习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在对传统技法的临习时难以找到突破点,学习主动性不强;部分学生在对临本及范画的选择上,人云亦云,缺少主见;学生创作时“依样画葫芦”的情况较多,对笔墨的运用缺少个人的主观色彩,创新性不够等等。因此,面对以上问题,在中国画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对中国画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尽情挥洒笔墨的同时,又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中国画课程教学现状,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解决教材的问题

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教育专业采用的中国画教材针对性不足,目前学校使用的教材分别是《正统工笔花鸟技法入门》《陆抑非花鸟画讲义》《龚贤山水画谱》。这三本教材理论性较强,技法梳理得较为详尽,对初学者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但是缺乏对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动向的建设性指导,缺少针对美术教育专业特点的教学策略,关于小学美术教学内容及教学素材的导向也没有相应的阐述。因此,专业任课教师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对相关教材进行甄选,找到一套适合美术教育专业职前准备的教材。当然,如果所在学校的中国画教学团队有一定的实力基础,量身打造出属于美术教育专业的中国画教材是最好的,能够帮助学生解决职前教育中的很多实际问题,避免学生走弯路。

二、时刻把思政元素渗透到课程教学中

早在唐代,我国著名的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在他的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就提出“成教化,助人伦”的绘画理论。他特别指出,绘画不仅是怡悦情性之事,更要强调的是它的社会文化功能,特别是道德教育的意义。其实,中国画本身就蕴含着道德教育导向,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除此之外,还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历代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浸透着画家对真善美文化品格的追求,体现了画家的爱国主义、国家情怀、民族精神以及高尚的人生境界。如:元代王冕《墨梅图》体现了他“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一身浩然正气;清代郑板桥《竹石图》体现了他“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刚正不阿;现代画家、教育家徐悲鸿在《奔马图》《愚公移山》等作品中,以饱满的笔墨和坚韧的精神,表达了他对民族存亡的关切以及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与眷恋之情,这些正是他浓郁家国情怀的生动体现。教师要不断地在课程教学中激活以上鲜活的思政元素,让学生找到自己人生价值的“标杆”,并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深入了解这些优秀画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将创意元素融入中国画教学,营造趣味课程

美术教育,是通过造型活动使学生认识自我,发挥每个个体的潜在能量,释放多种可能性,从而得到全面发展的个体实践活动,最终达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遵循以上原则,中国画教学应走出一贯的、单一的技法传授和固守模仿传统的教学误区,尝试以传统技法教学为辅、以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造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重视中国画情趣性、情感性和文化性的渗透。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以后从事的职业是小学美术教师,所以教师在进行专业教学时,更应注重学生的身心体验,调动和发挥每个人的潜能,这不仅是一种“活态”的教学,而且是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能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这种行为方法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在课程中,教师还要把文化概念融入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地创造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这不仅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而且能使学生在中国画课程中获得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与乐趣。

(一)色彩塑造

宋代诗人陈与义曾提出“意足不求颜色似”的艺术观点,强调画家着力表现梅花的神态,不求颜色的相似。这是一种主观而抽象的色彩意趣与独特的审美观点。在中国画教学中,任课教师应积极地把带有主观的“写意色彩思维”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写意色彩思维”的创作方式进行探索。周乃林提出:“‘写意色彩思维’具有独特的色彩表现理念及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及当代艺术表现性,实质上是中国画内在发展时代化的表现和艺术家探索精神的一种代表。”根据“写意色彩思维”的创作方式,教师要让学生树立打破中国画传统用色的观念,中国画设色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植物色、矿物色等颜色,比如学生可尝试色彩丰富的水彩颜料进行主观的赋色。在教学实践中,中国画的色彩表现程式可以借鉴中国民间美术(年画、面塑等)、当代绘画艺术的用色方法,将主观的装饰创意色彩表现方式运用到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及对蔬果、静物的摹画中。在临摹与写生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大胆用色,树立独立思考的意识和个性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意色彩思维”的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对客观事物的理解中融入人文思考,更有利于高校中国画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以及课堂教学内容与知识结构的完善。

(二)笔墨造型

中国画发展至今,笔墨情趣一直是其内在的精髓,直接关系到所表现事物的造型特征。早在清代,画家石涛便提出“笔墨当随时代”的重要绘画理论。因此,笔墨一直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丰富和发展,今天人们仍旧在体味中国画中笔墨传承与创新这一精神内涵。在中国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通过笔墨深入体味中国文化精神境界,将笔墨的运用意识渗透到身边的各种生活元素当中,以传统技法为依托,多元拓展各种主题元素,如生活器具、布偶玩具、装饰摆件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思维意识,使学生能够轻松自如地表达自身感悟和人文情怀。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将一些设计元素应用于课堂,传统的创意图形、经典的图案纹样、民俗物件、吉祥物等创意元素均可作为绘画对象。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大胆地构图,营造主观的笔墨意趣。尤其是水墨画,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摆脱“依样画葫芦”的传统作画方法,仔细体味著名画家齐白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精神境界,使笔墨与造型交相呼应、相互映发,从而使学生能自由、生动、完整地表现物象,培养其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学习兴趣。

(三)点线面的应用

点、线、面作为一种独特的抽象造型元素,在中国历代的传统绘画中都具有独立的审美特性,在中国画中也起到了组织画面语言和丰富画面效果的作用。现代画家潘天寿曾说:“画事用笔,不外点、线、面三者,然线实由点连接而成,面亦由点扩大而得,所谓积点成线,扩点成面是也。”中国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断地传承与发展,画家们对点、线、面元素的运用愈发成熟。当前,在中国画的教学中,教师可对运用点、线、面的经典作品进行简单讲解,认识其组合规律及构成形式,引导学生用构成的方式,把中国画中的点、线、面元素情感化、拟人化,甚至夸张化,从多角度理解画面,体会笔墨造型和审美意趣。一幅鲜活生动的国画作品,画面中点、线、面富有节奏变化,且能让人感受到律动的气息。此外,在课堂中,为了让学生体会中国画的趣味性和成就感,画面中的印章和落款同等重要,印章属于点元素,而落款包括题诗,可作为线元素。“诗书画印”的结合,对丰富画面的完整性和画面画意的生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还能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画艺术的精神哲思,赞叹它的人文情感和博大情怀。

四、将课堂写生常态化,拓展课外教学

以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以往的中国画教学以临摹的技法训练为主,只有在高专二年级下学期才有一次为期两周的外出写生课程,而且写生课程会根据学生的意愿,分色彩和国画两个方向进行训练。因此,学生的国画写生学习效果不佳,难以均衡、全面、系统地学习。除此之外,在中国画课堂教学之余,教师还应积极构建多元的美术课堂教学环境,适当地进行课外拓展,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

(一)课堂写生常态化

古人曾提出“师造化”的绘画观点,强调的就是写生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写生不只是技法描摹,更是一种对生活的体验,属于“隐性”创作。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国画课堂中适当地加入写生的训练,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选取贴近生活的素材与主题,让学生进行写生(创作)实践。充分利用校内外写生资源,让学生感受写生带来的无穷乐趣与独特的审美感受。在写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不对篇幅大小、工具、材料、题材等进行限定,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敢于尝试,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美、鉴别美,让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描绘身边的事物。

(二)拓展课外教学

在课程教学之余,任课教师应为学生搭建丰富有趣的课外实践教学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艺术讲座、展览、比赛,组织学生到本地区非遗文化馆、艺术馆、特色民俗场馆等地参观,并与当地的民间艺人交流,从而更好地构建一个内涵丰富的中国画课堂教学环境。另外,教师应广泛地利用多媒体平台等信息技术资源,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认知,使其构建完整的中国画知识框架,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将线上教学资源和线下课程教学有效结合,注重中国画的实用性、趣味性和教学效果,实现师范教育的人文化、多元化和长效化。

五、结语

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中国画课程的发展与改革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能够有效推动学校的高质量建设以及学生的自身发展与成长成才,是大势所趋。中国画作为美术教育专业中的一门必修课,具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复兴民族艺术的关键作用,同时为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注入了丰富的营养剂。探索美术教育专业中国画趣味课程,不仅能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技法训练的教学模式,而且能客观地改变单一的“教学—学习”模式和程式化的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的职前教育而言,趣味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开放性的思维,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避免中国画课程走向单向和片面的学习,而且能使学生不断地树立创新意识,增强文化自信,使其自觉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为新时代作出更有意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力加.儿童美术教育专题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6.

[2]夏焰.从教师层面论高校中国画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56-60,73.

[3]唐华.基于信息化的高专生中国画课程改革研究[J].大学教育,2021(12):149-151.

[4]冯可敬.非遗文化视域下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学改革的探究[J].大学教育,2021(12):46-48.

[5]李卫东.浅谈当前国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黑河教育,2018(2):85-86.

线下美术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字时代核心素养美术教学课堂实践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美术教育也应当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数字时代的新美育已悄然来临,海量的数字信息、媒介、信息技术设备为课堂教学注入智慧与动力,开启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新模式。教育迫切需要找到两代人、两个时代、两个世界之间的平衡——传统学习环境和数字学习环境之间的平衡[1]。数字素养成为新时代学科教育的核心素养,学生的数字意识、数字知识与技能、数字道德,将成为其终身发展的必备能力。美术教育作为大美育中的艺术学科,综合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与数字素养,使其具备综合素养,是数字时代背景下新课程的要求,也是美术学科综合素养培育的核心。数字时代如何为美术课堂教学带来智慧与力量,学生如何适应数字时代开展美术学习,是当下人们应思考的问题。文章围绕如何将美术知识与技能和数字技术融合,以美术课堂教学为例,从数字资源的获取、教学智能终端及网络交互平台的应用、现代媒介软件的使用等方面开展美术课堂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开展美术创作。

一、增强获取优质数字资源的能力,培育对数字资源的辨析力、再生力

新时代的美术课堂需要数字教学资源的支持,更需要教师利用数字素养育人。除了支持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配套资源,有关人员还应探索各种适应网络化教学的新型资源、知识工具与智能学习体,如,移动学习App、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平台与资源[2]。数字时代背景下,网络、平台、媒体设备等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数字资源,要想从海量的数字资源中精准提取优质资源,相关人员需要对数字资源具备较强的判断性、敏感性以及再创造的能力,从而实现对数字资源的可持续使用。首先,数字资源可以作为美术课程资源使用,同时也考验着学生对资源的辨析能力,以及在自主、合作、任务性等学习中获取数字资源的敏感性。如,在高中《美术鉴赏》必修模块《观看之道——美术鉴赏基础》一课中,鉴赏时会涉及不同画派、民族、历史、绘画题材、艺术追求等的美术作品。课堂上,教师巧用数字检索、数字编程等,让学生在鉴赏中自主梳理中国美术的发展脉络,并整理出思维导图,改变以往“线性观看”的习惯和到图书馆查找纸质资料的研究模式。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会自然而然地学会快捷、精准获取资源,整合、提炼、生成形式多样的关联数字素材,不断提升探究能力,促进学科知识与能力的迁移,从而顺利地实现美育的目标。因此,学会敏锐地获取数字资源是学生开展美术鉴赏、提升数字思维的重要技能。其次,当下资源获取的渠道多基于数字的超文本、超链接。以往的阅读资源往往是线性排列的,数字时代的阅读资源往往是超文本资源,但并非数字资源越多的超文本就越好,过多或不足的超文本资源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要想用适当的超文本、超链接的阅读资源解决学科大观念、大概念中的一些基本问题,美术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的学科能力与数字技术运用能力。如,在美术作品欣赏的学习任务中嵌入RSS订阅,从学生被动获取转变为向学生主动推送,转变运用资源的思维。当RSS订阅不断地向学生推送同一主题的素材时,学习的内容、概念、问题就更集中、更广、更深。

采用“数字订阅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解决学科的基本问题,理解相关概念,更好地开展系统性学习。智能推送的核心是“知识关联的数字化推送”,在美术学习中,应用RSS订阅可以让学生及时获取需要的数字资源,并能在小组间互相推送,由此使学生养成共享优质资源的意识。再次,美术创作也是实现资源再生的方式。让学生学会用数字化的手段重构作品,是美术教学中综合培育学生数字素养与学科素养的重点。面对网络平台上众多的数字美术作品,面对印在教材、杂志上的纸质经典美术作品,是拿来就用,还是简单粗加工、扫描成数字材料,这些都需要教师和学生思考。笔者认为,只有将现有的资源进行重组、加工、创新,才能实现数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运用数字资源的能力。如,学生在描述、分析、理解、评价美术鉴赏作品的过程中,分析获取的作品信息需要基于自己的理解分析、重组作品的图像符号,将其整合成新的数字图像,形成可读性、清晰性、信息性、系统性的学习资源,从而提升图像识读能力。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字加工能力可以更好地开展课堂学习,不断提升跨学科数字素养。最后,注重对学生数字道德素养的培育。数字道德教育是数字时代下的重要育人环节,是对以美育人的延伸。因此,在美术课堂中使用数字资源时,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关于运用数字信息的权利和义务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具备开发数字资源的意识,不断降低数据储存成本。如,美术鉴赏中,学生应该规范使用数字美术作品开展学习,教师在整理资源时应按规范注明作品的作者、年代、尺幅、收藏等信息,既要合规地使用资源,又要学会优化资源。总之,数字资源中包含丰富的美术课堂素材,教师应利用数字时代优质的数字资源丰富美术课程的内容,改变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获取、理解、整合数字信息的过程中形成“数字+艺术”的综合能力。

二、掌握智能终端交互的能力,培养多元学习的适应力、应变力

互联网和数字交互技术高速发展,形成了交互教学形式,保障了美术教学大规模信息数据采集、存储和传递工作的有序进行。教师要学会运用不同的交互终端软件,为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提供多元的渠道。如,微信、QQ、抖音等App为学生的课堂多维交互学习提供了可能。同时,基于数字技术的MOOC(慕课)平台的兴起与应用,使线上美术课堂教学实现了井喷式的发展,拓宽了交互平台。支撑美术学习的各种论坛群、学习社区群、同辈互助群等,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数字技能。对于有了一定的数字素养后,学生如何才能适应网络交互平台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如,可以通过网络交互的平台开展美术作品展示设计,让学生在线上展示作品并交流。将音乐、文字、语音等资源介入交互,能形成多元的、跨学科的学习模式,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在自主式学习模式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开展个性化学习,教师可以营造出具有适应性、应变性的课堂环境,同时使美术学科与数字技术高度综合、相互渗透,从而出现更多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以及多维、移动交互的终端学习模式。所以,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字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变得至关重要。学生开展多元目标、多元策略指导下的智能终端学习,教师在数字技术的辅助下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可以有效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

其一,开展适应师生交互的智能终端学习,让学生养成不断更新知识的意识;课堂上用局域端口,搭建流畅的师生交互平台,让数字课堂成为智慧课堂。首先,以微课为例,微课教学突破了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符合数字时代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当下“微时代”的要求,能引发深刻的教学变革[3]。课堂上,教师推送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清明上河图》数字动画微课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交互、作品与鉴赏者之间的交互。数字科技将静态的画面转化成情景化的动画,改变了学生固有的观看习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字艺术之美。教师利用数字技术解构作品中的难点,将其整合成碎片化的微课体系,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营造教与学的真实情境。教师还可以嵌入相关的互动话题,让学生与视频进行沉浸式交互,感受数字艺术带来的快乐,尝试微型的碎片化学习方式。其次,开展以评促教的数字评价,使教与学获得及时评价。用数据明确学生的学习路径,用精准的数据让学生调节学习现状,评价的数据也为教师提供了及时调整教学进程的依据。如,教师课堂上利用CLASSROOM软件预设题目,推送到学生端口,学生的答案可以被同步转化为数据,生成条状或饼状的数字图标,教师通过客观分析数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进度与方向,学生通过将自己的数据与其他学生的数据相比较,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

其二,适应生生交互的智能终端学习,具备用数字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搭建生生交互终端,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与探究的信心,让学生在相互学习、共同探究中形成乐观的态度,同时锻炼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字技术运用能力。在交互学习中,学生相互帮助,及时集中地解决遇到的问题。但从某种程度上说,数字终端仍处于非正式、不可控的学习环境,因此,碎片化的交互方式往往成为生生交互学习的主要模式。这同时也对学习资源的难易、学习时间的长短、学习情境的真实性等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为此,教师可以适时采用局域多屏互动的形式,聚焦同一学习主题或问题,在多维的交互中形成生生交流的数据链,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如,在美术综合探索领域,学生在课前收集相关的资源,涉及大量的图片、影像资源。通过端口共享资源,学生在交互中可以自由地获取共享资源,可以用放大、缩小、滑动、旋转等功能识读图像,还可以采用截图、标注等便捷功能进行分析与交流。以《古城镇美术文化考察》一课为例,各小组通过在互联网上搜索、到图书馆查找、走访当地老人或专家等途径收集资料,教师将这些资料进行分析与整合,用数字语言嵌入生生多端交互,搭建了多元交互、整合资源的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在各端口中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学习,也可以开展多端口交集的合作学习。交互的形式中包含语音、文字、图片等资源,此种方式可以将单一的知识学习转向多维的综合探究,形成新型的探究式智能终端学习模式。

其三,适应网络时代的移动终端学习模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培育了数字素养。随着自主学习需求的不断增加、通信技术的进步,学生的学习方式指向新时代的数字化学习,而利用移动终端开展学习的形式正走向成熟。在移动学习的支持下,如BYOD(携带自己的设备)进入课堂,师生使用多元化的移动设备开展线上教与学,形成课内线下互动、课外线上讨论的模式,教师利用移动设备与学生互动,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则根据BYOD原则,实现真实课堂与虚拟课堂的结合。在学生线上学习时,教师通过便捷推送和反馈进行直播与实时录播,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接受水平等开展学习。如,美术线上课程包括鉴赏、设计、书画等形式多样的课程,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线上预设自主学习任务单进行过程性评价,获得的评价量化数据可以为线下教学设计分析提供真实数据。同时,学生在线上与线下的学习中了解学科概念,在理解概念的过程中养成学科素养。又如,慕课、翻转课堂等让教学活动发生在传统的课堂之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时间交给学生,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合作学习、项目实践等,深度互动的时间相对充足。如今,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中每课的作品、内容都十分丰富,教师应该从讲解者转变为解答者、指导者、管理者,这就要求教师要与学生同步在慕课、翻转课堂等交互中,储备大量的知识,做到随时与学生交流与互动,帮助学生深度学习,由此使学生更好地开展个性化学习,教师更好地实施精准化教学。

三、掌握艺术软件的表现能力,在数字软件运用中培养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成功的教育理念从来都是与时俱进的,正如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理念。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与时俱进地引导学生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运用图像处理软件、设计软件等进行美术创作,解决相关问题。基于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大量的绘图、设计、编辑软件为美术教学提供了新媒介,为美术课堂的数字艺术表现提供了支持,成为现代美术教学中重要的创造手段。如,平面软件Photoshop、立体建模软件3dsMax、视频软件CamtasiaStudio等是比较专业的美术从业人员使用的软件,近些年,这些美术创作软件得到了普及。软件应用者除了要熟悉其使用方式,还要具备较深的美术功底,同时能够理解传统艺术与数字艺术的区别,理解应用软件对艺术产生影响的核心,了解数字艺术家的思考方式和创作思路,在使用软件与艺术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数字艺术素养。在分形艺术的创作中,可以使用的软件有多,Photoshop软件就十分适合。在创作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软件图层功能,建构上下叠加、层次分明的图层,可以让叠加效果具有一定的韵律美感。

学生在工具栏里输入旋转角度值和缩放比例,将图像等比例缩小,数值的运用成为分形艺术表现的重要环节。同时按住Ctrl、Shift、Alt键,然后连续按T键,不断分形、重复叠加,让单独纹样变成连续纹样,并加以调整、旋转、合并,学生由此可更好地感受数字与艺术的思维碰撞,更好地发展过程性能力。依托数值,发现美术表现的规律。美术作品创作效果的营造与软件的渲染效果有密切的关联,如Photoshop的滤镜、CamtasiaStudio的转场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画面选择不同软件自带的效果,快捷地调整画面效果,在效果的转换中发现创新点,让学生逐步养成“数字+艺术”的思考习惯。如,在设计标志、产品包装等的标准色时,学生可以利用Photoshop中CMYK四基色、曲线、亮度的数值等进行数字计算。在用软件开展美术创作时,学生实现了美术表现素养与数字素养的融合。使用数字软件拓展了学生的创作思维,增强了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创作。结语数字时代,教师在开展美术课堂教学时应站在生命的高度,用数字生态的哲学观,用不断发展的数字科技下动态生成的视角看待美术课堂教学,由此让学生在充满艺术思想、情感和数字科技的氛围中成长为有时代使命感的个体。教师应为学生打造数字技术背景下的自主发展与成长空间,让学生在美育中获得数字生活体验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当前,数字技术不断改变世界,数字资源、移动终端、软件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使美术教育紧跟时代的步伐,努力使用先进的数字技术,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伊恩·朱克斯,(美)瑞恩·L.沙夫.教育未来简:颠覆性时代的学习之道[M].钟希声,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88.

[2]廖力.智能时代的课堂教学:从知识课堂到智慧课堂[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9.

[3]孙曙辉,刘邦奇,智慧课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6.

线下美术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性格特征比较鲜明,人才培养模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对于建筑理科生而言,美术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有的同学具有美术基础,有的踏入大学校园才接触美术专业,一个班级的同学绘画水平参差不齐,同时对于美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各不相同。美术教育在建筑专业中起着重要作用,二者息息相关,一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就体现着当下的美术风格和审美特征,美术风格又以建筑为载体表现出来,建筑离不开美术,这就使得我们要在美术基础教学过程中要有更加深刻的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就课程设置、如何丰富教学内容、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教学现状

(一)建筑专业生源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教育的普及程度大大提升,由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教育[1]。各个高校的招生名额逐年上涨,每年的毕业生也在急剧上涨。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年上涨。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房地产经济迅速发展,这就使得建筑行业人才需求量倍增,大学里的建筑专业招生比例大幅上涨,就拿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建工学院为例,建工学院始建于2013年,由一开始的三四百人到现在的将近4000人,短短数年生源量成十倍增长。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优胜劣汰,也有很多专业的就业前景变窄了,导致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或者工作与专业不对口。在就业率下降的情况下,各高校就会根据实际情况缩减就业率较低专业的秋季招生名额。大学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当市场急需某专业人才时,教育部门和高校会逐步改变招生政策或者增设相关专业,这一举措是因为大学专业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反之亦然。最近三年由于全球爆发的新冠疫情,房地产行业受到影响,各大房地产公司裁员现象严重,大学生就业压力变大。自疫情发生以后,人们多了危机意识,从之前的“买买买”理念转变为“存存存”模式,降低了消费欲望,增加了存款欲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怠速慢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会变少,长远来看,这对建筑专业的招生比例也会产生影响。

(二)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教师方面,目前建筑学院的美术基础课程安排课时较少,上课老师多为从艺术学院请来的兼代老师,其一不是自己本院的学生,兼代课老师对建筑专业不是特别了解,无法做到美术基础课程与建筑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2];其二兼代课时费较低,老师更专注于自己的课题研究,对于教学成果并不是特别重视。学生方面,有的学生在入校之前有绘画基础,容易接受课堂知识;有的学生从小都无绘画基础,在课堂上无法完全吸收知识;还有的学生认为美术课程并不重要,觉得可学可不学,而且在培养方案中,美术基础课属于考查课,不参加期末考试,因此部分学生并未投入精力认真学习美术基础课程,结果就会导致在色彩构成课程或者画图课程中感觉力不从心。内容方面,有些老师会按照美术生的教学模式上课,缺乏与建筑专业的衔接,以至于毫无美术基础的学生不理解上课内容,更是无从下手完成作品,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设施方面,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取决于学校的经费高低。有的学校可能只是简单提供一间空教室作为画室,有的会准备画架画板以及投屏等设备。条件好一些的画室,会为学生提供莫大的便利,降低学生的学习成本,使得课堂教学氛围更佳,教学成果更明显。

(三)美术基础课程在建筑专业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说过:“建筑虽然是一门技术科学,但它又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科学,而又往往带有或多或少有时及高度的艺术性的综合体”。建筑看似是技术问题,实则也代表着艺术问题[3]。建筑所传达的造型、空间、风格、装饰,皆是建筑师的审美品格。自古以来,建筑除了实用功能以外,也有观赏和传世的特点。金字塔是古埃及建筑艺术的最高代表,更是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古罗马的凯旋门、斗兽场等著名建筑,采用拱券技术,用技术塑造了完美的艺术品。这不得不说,审美推动着技术的发展,而技术的打磨与运用,又推陈出新一种新的审美,为人类留下了珍贵的建筑作品。建筑美术基础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绘画、制图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为后期的色彩构成课程和建筑设计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4]。美术基础需要系统学习素描、水粉、钢笔速写等,素描是以几何形体、静物素描为主,系统学习空间透视原理;水粉以静物水粉和风景水粉为主,掌握色彩基础知识,懂得基本调色法并灵活运用;钢笔速写主要是以建筑速写为主。基础美术的学习是为了手绘施工图夯实基本功,提升自己的空间塑造能力,在构造建筑外观时,美术教学起到直接或间接作用。作为建筑学科,基础美术教学的作用无可替代。

二、课程分析

(一)美术基础课程体系现状

美术基础课程是建筑专业的重要内容,美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通过自我创作可激发学生的潜能。其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赏析、线条、色彩、构图等内容[5]。美术基础课程的学习,直接影响学生后期的绘图、设计的学习效果。目前,在建筑专业里,美术基础课程课时较少,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尤其是没有任何基础的学生。在一个班级里,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效果很难达到完全满意,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机械的学习只会让学生应付课堂、应付自己、应付老师。从实际教学情况中发现,首先,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建筑工科类学生以升学为目标,缺乏艺术的熏陶和培养。美术基础在整个专业教学任务中占比太少,往往很多同学刚摸着门道,这学期的课程就结束了,可谓只是入了个门,课余也并没有更多的时间跟精力投放在美术基础的学习中。其次,学校的培养方案设置美术基础为考查课,学生不必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以求考试通过,兼代老师也觉得没必要给学生不及格来年再重修,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削弱。最后,为了教学任务,教师只是程式化的指导学生固定的构图、固定的色彩搭配、固定的调色方法,学生在老师的影响下变得束缚,不敢“试错”,以至于学生将工科生的谨慎精神代入到绘画创作中去,只为了“正确”完成课堂作业而绘画。然而,这种“正确”完成作业并不是判断美术水平的唯一标准,艺术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可意料”或者“放纵恣意”,这些在建筑专业学生的身上并不明显,这会影响他们对于建筑设计的理念和无限可能性。

(二)人才培养方案对美术基础课程提出新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性格越来越多元化,这一代00后没有经历过过多的坎坷和考验[6],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特征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思想超前,包容度较高,整体思想积极向上,爱国情怀强烈,思维模式跳跃,喜欢挑战新鲜事物,对一切新型时髦事物抱有较高的兴致。他们前卫独立,肩负着繁荣祖国的历史使命,他们是新生代的主力军,对自我要求较高,目标远大,有时会有一些缺乏实际和逆反心理。信息化时代下,大学生思维灵活,敢于挑战,具有创新精神。这一点对于建筑专业学习过程有着较好的启发,这种创新思维会凸显在设计课堂中,大胆创想,灵感迸发,对于美术设计课程的要求也会大大提高[7]。当前,美术基础教学不仅对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教师的视野和格局也提出了更高要求。00后一代他们更加自信,对老师的态度不似80、90后那样小心翼翼,他们敢于提问,敢于和老师辩论,这就要求教师的综合素质更高。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从内心深处认同和接受任课老师。那种照本宣科、教条僵化的教学模式丝毫不能激发00后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互联网的快速崛起,传统建筑绘图技法受到了冲击,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绘图软件,提高效率,美术基础的教学不再只是单纯的教授绘画技法,而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关注科技的发展,变革教学内容,增强学科的实践运用功能。此外,要注重美术基础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链接,使学生掌握基本技法规律的同时,训练学生的设计创作能力。

三、引发思考

(一)优化改革美术基础课程体系

前文分析了美术基础课程体系的现状以及人才培养方案对美术基础教学提出的新要求,针对课时少而散、教师配备、硬件设施、教学内容等方面谈谈亟待改革优化的看法。大部分建筑院系的美术基础课时不仅少而且较为分散,不利于学生进行深度学习,2个课时只够教师讲解理论和细致示范,留给学生临摹实践的空余时间很少,待下次上课之时,大部分同学需要花费一部分时间来回顾上节课程所讲知识点,对于老师做示范的过程却很难完全复盘。这种情况下,学生自己在绘画的时候容易没有思路和丢失细节[8]。针对这一点,我认为应该整合一些课程,比如可以四个课时排在一起,加深学生学习的记忆过程,可以让教学成果更加显著。教师配备方面,目前建筑院系的美术老师大多聘用艺术学院老师或者招聘校外兼职老师,在课时量较少的前提下,非本院老师或者兼职老师只是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并没有投入更多心思和精力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教师上完课就走人,私下几乎没有与学生产生交集,学习兴趣较高的同学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就会比较迷茫,自己的疑惑也很少有机会得到专门的解答。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可以适当建立教师激励措施,或者与教师的考核、评教体系有机结合,引起兼职老师或者非本院老师的重视。硬件设施方面,画室、画架、画板是最基础的工具,大部分院校皆是分班上课,一个班级至少有50人左右,那么在老师做范画的环节,就涉及很多同学在后面看不到或者干脆自己在后面“摸鱼”。针对这一现象,其实可以在教室配置一个投屏设备,这样可以使老师的作画过程完整清晰地呈现在大屏幕上,方便全班同学无死角观看学习。教学内容方面,随着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对建筑专业的要求逐渐从传统手绘过渡到计算机绘图。在传统水粉、水彩的学习中应加入新材料、新工具、新形势,提高美术教学的直观性、审美性。在以往素描的学习模式中,应加入大量课外写生课程,提高学生对空间表达、造型塑造的灵敏度。在钢笔画的学习中,线条、色彩的运用要更加扎实,提高快速表现形式的能力。艺术没有对错,要鼓励学生大胆创作,鼓励学生敢于畅想、敢于构思,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让人赞叹的建筑作品[9]。此外,应多鼓励学生到实地考察、参观各种美术展览或者建筑年会,开阔眼界,提高审美。艺术不怕“眼高手低”,唯怕“眼底手高”,匠气过重,只顾模仿技法而丢掉灵魂。一个人的审美品格达不到一定高度或者不具备超前敏锐的审美,是创造不出好的作品的。大学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校和老师应当结合社会发展的特点,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成果。

(二)创新教学模式,开辟教学途径

1.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平台

在建筑专业美术基础教学改革中,学院应当积极支持教师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线下课堂,有时间的限制、有地点的限制、也有设备的限制,无法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度,有的接受程度比较高,学习进度比较靠前,学生希望老师可以尽快进行下一项内容;有的学生进度缓慢,反复琢磨不懂的知识点,以至于老师会因为进度慢的一些同学延缓了教学进度。而线上教学刚好可以弥补这一线下课堂劣势,学生可以完整观看老师的作画过程,在跟不上老师课堂节奏的情况下可以反复观看线上回播,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2.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学习交流

建筑专业学生应多多走出校园,去观看美展或者建筑年展,提高眼界。在参观交流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知识储备,明白自己的短板和长板,激发良性的竞争意识。并且在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中,不仅有益于专业储备,更有益于自己的语言沟通能力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完善自我人格,成长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大学生。

3.积极提供更优质的教学资源

老师可以组织建筑学院和艺术学院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建筑专业的课程包含了色彩构成、平面构成、建筑设计等,这些与艺术学院学生的课程有较高的重合度,工科生与艺术生的学术碰撞,可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一定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成果和教学经验。学校可以为学生举办多场艺术相关的讲座,举办作品展览大赛等各种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参与合作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实践能力,而且也是对自己学习成果的一种检验。

4.帮助学生完成职业规划

专业课教师绝对担负有帮助引导学生完成自己人生职业规划的重责。建筑专业细分很多个方向,建筑学、建筑设计都需要完成美术基础课程,老师平时要多多关注他们的专业水平,课余时间走进学生宿舍,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专业辅导,包括技法的、就业市场的、社会需求的等等,引导学生要把课堂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设立就业方向,提前做好就业准备,为自己的人生拼搏一个未来。另外,可以邀请一些优秀校友或者相关企业到校开展演讲,让学生可以从身边的真实案例中受到启发,便于学生毕业后可以更快更好地就业。

四、总结

线下美术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昆山小学美术;云课堂;有效性

学校为保证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积极组织提供线上课程,为中小学居家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服务。在线教育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疫情背景下的燃眉之急,但也产生了不少问题,尤其是美术教育。本文围绕现实背景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阶段昆山市小学美术“云课堂”进行讨论:首先,对昆山市小学美术云课堂教育的可行性和实施基础进行统计描述;其次,讨论信息化对昆山市小学美术学习的影响及未来发展;再次,分析昆山市小学美术“云课堂”可能面临的难题;最后,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并讨论美术云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目前教育行业中,已有比较成熟的线上教育课程,例如英语一对一线上教育是我们见到的较多的,但是,美术课的线上教育还是很少,即使有也并不完善。美术课作为一门非考试课,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还是较低,但美育,已经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近几年,各种美术馆的落成,各种绘画展览和设计师展会络绎不绝,尤其在一线城市中见得更多。在昆山,侯北人美术馆举办的画展及举办的公益美术活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线上线下的活动层出不穷。例如:侯北人美术馆微信公众号上的活动推送、报名参与,线上优秀课展示……这些都要用到网络媒体,那么新媒体与我们的生活就更加紧密了起来。美术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凑。父母对孩子从小的美术教育非常重视,那么在此背景下的美术“云课堂”的实施与发展,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必要产物。此次疫情的爆发,迫使我们加速这一发展。

一、美术“云课堂”的实施基础:互联网普及和设备的完善

昆山市作为一个沿海地区的县级市,靠近上海邻近苏州,优越的地理位置给昆山市带来了好的发展,曾连续几个年度获得全国百强县之首,不管是市区里还是乡镇上,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和设备的先进程度可以说是较为优秀的,但仍有上升空间。在昆山市的小学中,都覆盖了校内无线网络。教室里都配有白板设备。学校里配有智慧教室,学生可通过平板进行上课,校内学生还可通过互联网与偏远地区进行远程交流。但对于小学美术课来说仅有此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校内,智慧教室的使用可以帮助教师进行录课,把录好的课播放给学生看,这是一种“云课堂”的方式。但这种方式还是较为保守,对于小学美术课中手工课、国画课、版画课、摄影课来说,这些设备就不够全面了,例如不能录屏和示范同时进行、操作时设备会有好几秒的延时、投影设备不够清晰、有些材料本身比较大而投影范围不够大等等,设备的不够完善导致这些内容根本无法进行范画和操作。且有些老师对这些设备是不能够熟练地运用的。即使会使用,在一段时候不用之后又很容易忘记。最好是平时上课的教室里都配备这些设备,把现代化课堂搬进现实。这就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努力了。在校外,学生家里的无线网络基本能够做到普及。做过统计,99%学生家里都是有无线网络的,个别家中老人住的房子里没有无线网络。在延期开学的这段时间里,学生在家居家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同学能够坚持看网课。(这里要注意一下,昆山地区的小学网课仍是以录播课为主,直播课较少。)极少部分同学家中没有电脑设备,或手机版本过低、网络太卡等原因无法参加。所以说互联网的普及和设备的完善这两方面还有待提高。

二、信息化对昆山市小学美术学习的影响及未来发展

信息化学习在教育中早已成为热点。在此次疫情的影响下,它的优势更为突出。在小学美术学习中,它有如下优势:第一、利用互联网,能让孩子看到更多样化的艺术资讯,国内、国外各种新颖的艺术流派,各种艺术展览的线上活动,各种儿童美术教育的跟学演绎……平时没有时间亲临现场的都可以利用新媒体3D技术感受身临其境的效果、拓宽孩子的眼见。第二、网课有暂停、重复、快速播放等功能,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操作,例如,水粉画操作、颜色的调和、对印版画等课程可以反复、多次地观看,不至于遗漏任何一个细节。第三、对于网课的开始以及到准备的美术材料可以提前设置提醒,例如给家长发短信、班级群的发公告等督促学习,条理清晰、操作方便。第四、在直播课堂里,老师可以利用软件看到每位同学的学习的样子,是否认真听课可以给予及时的反馈。在录播课堂里,可以设置每隔多少分钟一个提醒,来判断学生是否在电脑前观看学习。这两种形式的结尾,都可以上传作业给老师进行查阅。直播课堂是实时的,录播课堂老师会隔几天给到反馈。实时的作品反馈也是检查本课学习效果的一个必要方式,同学之间可以相互看到对方的作品,起到互相评价的作用。而延时反馈可以设置作业结果相互可见,也是可以做到互相行赏、评价的结果。信息化教育既有优势也有不足。虽然线上名师的质量和授课方式常高于普通老师,但小学生的自觉性还是较差,在没有老师可以直接干预到孩子的听讲时,这种差异更为显著。例如:会把电脑开着,但自己却跑去玩了;一边吃零食一边学习;一会看看电视一会看看课等等,这类一心两用的例子很多。到了交作业的时候拿网络上找到的现成的应付一下的情况也有。还有现在的网络和媒体技术仍不够完善,经常会出现卡顿、掉线、延时等技术性问题。可以说信息化课堂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地,但过程艰辛路漫漫,目前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的问题,它的效率没有传统课堂的效率高。或者说对于自觉性较差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课堂意义不大。总结来看,首先,信息化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现有的研究结论发现并不统一;要让学生喜爱美术课,兴趣激发是前提,学生一旦对美术课程产生兴趣,就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就能使感受灵敏、思维活跃、观察敏锐,并且注意力持久、想象丰富、情绪饱满,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并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决心。因此,强调课堂教学的兴趣性是非常有意义的。在美术课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运用游戏、图片、音乐、录像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教师还要善于从多个角度去引导学生感受,鼓励学生提出独特、新颖的见解和观点,激发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欲、表现欲,使其成为课堂中的主角。如在《生动的人物造型》一课的教学中,事先找班里几位长得有特点的同学做模特,依据他们的样子制作出略带夸张,表情生动的泥塑带到课堂中。上课一开始,便告诉同学们今天教师要和同学们做一个“猜猜我是谁”的小游戏,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高涨,都想看看这些神秘嘉宾究竟是谁?然后随着一个个泥塑的闪亮出场,同学们热烈地竞猜,争先恐后地发言,还有许多同学擦拳磨掌跃跃欲试。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激发了他们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为下一步学生表现人物的表情,动作做了很好的铺垫。最后,学生通过尝试制作出一个个夸张生动的泥塑作品,并将它们进行组合,小泥人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整堂课通过情景创设点燃了学生的创作激情,高潮迭起。其次,从学生的美术作业最终呈现效果来看,不如传统课堂。好的学生能够快速接受并跟上这样的上课模式,但自觉性差、网络设备不够完善的同学会更加跟不上节奏,无法熟练操作也会降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导致差异性越来越明显。我们希望全国的贫富差距能够缩小,希望所有孩子的教育资源可以平等,这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希望这个梦想可以在未来实现。

三、昆山市小学美术“云课堂”可能面临的难题

第一,课程质量方面:目前小学美术学科昆山地区并没有大规模地进行网课,只有一些精品课会在公众号里,由家长和学生自由选择。这样的美术课本身是非常精彩的,但是数量较少,只有几节的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对美术教育的需求。这样的精品课一般是以录播的形式,对于学生是否掌握了绘画技巧,老师这里得不到反馈。但如果教育部门要求每个学校每个老师都提供线上网课,那么必然又会涉及到其他问题。例如:并不是每个老师都会操作电子设备,首先还要对教师队伍进行相关的培训;这些电子设备是否每个学校都有,学生居家学习期间老师也在家办公,老师家里是否有这些设备;在老师平时的工作安排上加上网课的培训和实际操作是否加重了老师的工作强度等等细节的问题不解决,美术网课就不能多量高质量地开展。如果每个教师家里都要配备一套这样的设备,这里的投入成本又是非常大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这还是一个未知数。第二,网络方面:疫情下学生居家学习,面临的教育环境就是家里。学生家里的无线网络要覆盖,目前昆山地区仍有少量学生家里没有安装无线网,且网课对网速要求较高,目前接触到的学生中有反应网课太卡的情况。那么对于上网络直播课的老师来说,家里的电子设备和网络的要求也是一样的。对于使用录播课的老师来说,一般是去学校里录好课,那么校园里的设备也需完善,这点本文在开头已有相关论述,这里就不再重复。第三,学生主动性方面:对于美术课的学习,孩子的主动性基本呈两极分化。中低年级对美术有兴趣的会非常喜欢上,而中高年级对美术兴趣较低或重视程度较低的则会认为上美术网课浪费时间,不如写会其他作业或玩会游戏。课程效果也是差异性较大。第四,学生和家长身心负担方面:部分学校要求家长监督每天打卡学习,但有些家长本身也不会操作电脑,这样的要求就无形中增加了家长的负担。有的时候设备到位了,但是并不是每一位家长都会操作,有可能会遇到会电脑操作的家长不在家的情况,这也是个问题。必须要确保学生和每一位家长都会进行操作,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及家长。另外,长时间对着电脑屏幕或手机等电子设备听课会影响孩子的视力,这也是许多家长担心的一个问题。第五,上述问题对农村和外来打工的家庭和学校来说更为严重,一刀切地推进在线教育可能会进一步拉大区域和城乡间的教育不平等。

四、基于当前背景的美术教育信息化发展建议

首先,硬件设施应该加速普及,让每一位孩子的家里都安装可以上网课的设备。其次现在网络直播时代的到来,给了教师们一波新的教授方式——直播授课。那么直播授课所需要的网络和设备就更多了。目前昆山市的小学中这样的设备还没有普及。其中,美术课所需的设备会更多一些,除了对着教师的镜头以外,还需要一个镜头用来示范和操作,这个有点像我们平时用到的投影。但这种操作方式目前还没有得到普及和完善。尤其是美术教师居家办公时,这个设备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对教师的要求也就增加了。老师不仅要熟练掌握面对面授课的模式,还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教育部门要抓紧对这方面技能的培训。让一部分教师先学会,再大规模施行。多媒体技术包括熟练使用新设备以及线上上课的语言和模式。对于新设备也要抓紧开发。这场疫情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生活上的压力,也是科技上的进步。是第三生产力飞速发展的过程。线上预约、线上开课已经成为趋势。我们需要更加便捷的设备和软件支持我们的线上课堂。对于教师线上的教态也需要培训。对于没有办法面对面看到学生,那么也需要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有些同学的不在线、发呆、走神是没有办法及时提醒,需要教师更吸引人的教学手段和语言。教育部门要积极准备培训事宜,老师们也要认真学习。有效的设问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显示出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判断。实践证明,教师设问得巧妙,教学课堂才能环环相扣,不断深入,促使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地向纵深发展。总之,“长城非一日之功”,这场疫情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让我们努力改变观念,不断进行反思,褪去课堂华丽的外表,让美术绽放生命的华彩,使课堂回归本真,让“有效云课堂”越发精彩。此外,还需要专业的录音、录像设备,这可以提高课程的质量,增加学生上课的兴趣,使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感官上得到一种享受。

五、结束语

友情链接